中学贫困生帮扶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0: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贫困生帮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贫困生帮扶

篇1

一、家庭贫困给学生造成的影响

1、家庭贫困影响了贫困生的身体发育

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强壮。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没有必要的营养,从而影响到身体发育。

2、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影响

贫困生强烈的生活体验,常常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之中,过重地看待自身物质上的贫困,把“金钱”作为主要的价值尺度,“没钱”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可怕的阴影。一些贫困生片面地认为,“钱越多人生的价值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金钱的万能观加剧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贫困使他们的选择变得急功近利。家庭的贫困使贫困生形成了对金钱的强烈追求,把金钱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或者说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形成拜金主义。

3、家庭贫困使贫困生缺乏社会认同感

一些贫困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贫困会让人低人一等。他们看不到贫困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过分强调贫困形成的内在的家庭因素,从而对家庭没有温情、对父母缺乏感恩,他们怨恨家庭的贫穷、父母的无能,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尤其是家境殷实的富裕同学,甚至对周围一切产生反感,形成了对社会的逆反心理。

4、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

根据调查与分析,部分贫困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抑郁、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贫困生时时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双困生”,这又进一步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阴影。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

针对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我校开展了广泛帮扶活动,学校以团委为核心创立了“共享阳光基金”,基金来源为学校提供一部分,教师学生捐一部分,社会各界捐一部分。“共享阳光基金”主要为贫困生提供每月的伙食费,争取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三年来,学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几十万基金,帮助上百名贫困生圆了读书梦,有的还考上了大学,05年毕业的一名同学考上湖北美院时,学校为其承担了学费。特别对于发生突发性重大变故的学生家庭,团委更是会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帮助。2009年末,我校高三一位同学父亲患重病生命危险,母亲遭遇车祸截肢,家庭无力承担,他面临休学,学校发出倡议对他们进行救助。短短两天,全校师生共捐款42000多元,使该家庭度过了难关,也同时在全校进行了一次互帮互爱感恩社会的教育。

2、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1)在学生中进行勤俭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根本。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节俭的意识,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一点节俭意识,不懂得什么是勤俭节约,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生日派对、同学聚会相互攀比、爱慕虚荣,认为节俭丢人、寒酸,至于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的节能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节俭意识,重视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勤俭品质。

(2)在学生中进行苦难教育。苦难是一所学校,是人生的老师。孟子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当今条件下,现代化虽然能够为学生创造优裕的生活,但是过于优裕的生活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温室里的花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贫困对于弱者而言,是一种劣势,是一种灾难,而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要求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苦难,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为社会尽责任,这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苦恼之中;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就会有奋斗目标、有毅力,就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3)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老师教育情,感恩社会关爱情,感恩自然赋予情。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今天我是家长”、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感恩前辈,珍惜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一点一滴,步步升华,使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充满感恩,他也就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健康发展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用情感去激励学生,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篇2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县扶贫帮困工作的安排布署,把扶贫帮困工作做为教育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实施“阳光助学工程”,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让所帮扶村一个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进一步改善帮扶村育人环境;

3.对县扶贫办安排的帮扶对象,力争在年底前完成脱贫解困任务。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1、认真执行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学前教育儿童受到资助不低于1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0%、普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5%、职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2%的贫困生补助。在补助经费分配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将补助经费向帮扶乡镇学校倾斜。建立贫困生资格申报、审查制度,在学生提出申请,学校调查落实的基础上,确定贫困救助对象。

2.优质高效办理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做到应贷尽贷。

3.热情接受社会各界资助,积极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对帮扶村开展资助,为社会各界资助提供良好的资助环境。

篇3

一、加强湘西州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经济文化不发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民族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民族贫困学生心理现状尤其令人担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总人口290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是典型的“老、少、边、山、苦、穷”地区。湘西州民族中学是湘西州唯一一所州直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来自全州七县一市。目前,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寄宿生占学生总数的54.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在入学、分科、学考和高考时表现出来的焦虑、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问题比一般学生严重,个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以致于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为使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迎头赶上,有效解决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湘西州民族中学从建立心理帮扶制度入手,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程护航。

二、构建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予以全程指导

学生心理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原因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湘西州民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出了“心理帮扶” 的概念。构建心理帮扶教育机制,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学校心理帮扶制度、家庭心理帮扶制度、社会力量帮扶制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思想政治工作又不等同于心理治疗,营造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全程关注和指导。

(一)家庭心理帮扶制度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贫困学生来源于贫困家庭,家庭的物质贫乏使家长无暇顾及必要的家庭教育,任由孩子发展。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根本无从了解孩子的情感活动,无法保证对子女进行正常的教育,还有些贫困家庭,家长不具备教育指导子女成长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乏,让贫困生产生偏激、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只有做好家庭心理帮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切实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建立家庭心理帮扶制度、改善家庭教育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首先,为有预约的家长开放湘西州民中心理辅导中心。利用湘西州民中心理辅导中心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家长,与家长共享心理学知识,为家长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以提高家长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其次,为家长提供心理帮扶平台。建立家长QQ群,开通热线电话,利用家校通信息平台,每周给学生家长一条消息,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与家长共享心理保健知识,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心理行为的矫正,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帮扶,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开辟校园网“家教指导”“子女心理” 专栏,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向孩子不在身边的家长传授心理教育方法,指导家庭以正确的内容、良好的行为、恰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社会力量帮扶制度

社会环境因素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因素。全州各县市优秀学子由民族聚集地转到州府非民族聚居地学习与生活,现实生活环境与原有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冲击。家庭经济的贫困使贫困学生少与他人往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遇矛盾冲突,便可能出现交往障碍,导致性格越来越封闭、孤僻、偏激,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倡导“全民健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各类各级学校、媒体、社区、家庭都要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湘西州民中向湖南省文明办、湘西州文明办汇报湘西州民族中学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取得了政府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重视,以奖代拨,建设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学校主动争取关工委、文明办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优秀企业家、道德模范等人士的支持,除了在经济上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还对贫困学生及其家长施以心理帮扶。不定期邀请关工委、文明办、妇联举行讲座,通过谈心、通信,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借助湖南省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湘西自治州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湘西心理QQ群等平台,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热心于心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心理帮扶活动,保证了心理帮扶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同时,利用校园网、湘西教育E网、全民健心网,团结报、地区电视台,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推广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学校心理帮扶制度

如前所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问题,仅凭教师个人或者学校是无力解决的。但在现实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任,却天然地落在了学校的肩上。对教育工作而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中,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我校硬软件配套,高标准打造专业辅导中心,专门安排300平方米的场地,投入资金40余万元,建成“六室一网一线”,由湘西州教育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工作。2013年8月,“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成立,研讨、指导、组织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的心理帮扶包括团体辅导、班级辅导、个别辅导三个层次。按教育、预防在先,疏导、矫正在后的原则,进行知识教育、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以调整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心理行为为辅导目标。

1.团体心理疏导

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性强,辅导面广,效果理想,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以专家讲座集中疏导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实自己,培养高中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习规划美好的人生。高一年级举办“扬起自信的风帆”“从民中走向成功”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高二年级举行“换位思考轻松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团体辅导,对学生作心理调适、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备考,举办“开心快乐好人缘,幸福生活每一天”“展开腾飞的翅膀”等专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对学生考试焦虑进行调适,调整高考心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全面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及自信心。

善抓契机进行团体辅导,高考百日誓师、学生成人礼、高校自主招生面试,以及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都是教育的契机。每年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面试的贫困生做面试辅导,帮助学生轻松应试。满足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如对突发死亡事件恐惧的应急心理干预。高三某班一女生在家因煤气中毒不幸身亡,另有一男生暑假溺水身亡,因遭受死亡事件冲击,部分同班学生表现出情绪受挫、恐惧独行、睡眠障碍等现象。及时运用叙事谈话和“突发事件应急会谈”(CISD)法进行团体疏导,引导学生宣泄,给予学生强大的心理支撑,帮助学生勇敢坚强地走出了事件的阴影,扎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了其身心健康。

2.班集体疏导

州民中宏志班学生均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心理健康问题相对集中,因此学校对宏志生从高一入校至高三毕业予以全程关注,每学期进行两次班级辅导。宏志班学生高一入校,即全体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测量档案。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树立自信心,进行“树立自信迈步成功”的班级辅导;指导高二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分科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做个秀外慧中的人”“认识自我幸福生活”是为高二学子专门准备的辅导内容;高考、学业水平考试来临时,“放飞梦想自由翱翔”专题辅导以消除学习焦虑、调整心态为心理帮扶目标。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同时可以达到良好的心理放松效果。将苗族拳术等民间体育项目与心理学放松术结合起来,将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与营造快乐心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自助,效果显著。利用班集体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举办 “师生一家亲”等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诵读竞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等,使学生学会团体合作、友爱互助,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之后,对进行过心理辅导的宏志班学生进行效果评估及去向跟踪。

3.个体心理辅导

针对个体进行差异化研究。在“湘西州民族中学贫困学生焦虑、厌学心理疏导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设定焦虑一测、二测量表,编制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对全校贫困生进行测查;进行湘西州民中学生价值观调查、女生生活调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个体心理档案,采用“随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研究对象中确定最终的研究个体,进行统计与分析。把课题研究目标“消除焦虑情绪、矫正厌学行为”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工作目标结合在一起,心理健康活动开展以学生为本,个体咨询时间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一般定在中午或者课外活动时间。同时,运用“生―家―生―校”心理疏导方式,“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知情意行)策略,充分借助沙盘游戏室、心理访谈室、心理宣泄室、个体咨询测量室、音乐放松阅读室等功能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引导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给予学生强大的心理支持。

同时,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部,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制订心理健康部的工作总则和宗旨,规定其中一名副部长必须由宏志生担任,以进一步增强对贫困生心理辅导的实效性,促进朋辈心理咨询的开展。

篇4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勤”等方面,主要为从经济方面资助贫困生完成在校的学业,却往往忽略了贫困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就业帮扶。因此,以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逆境成才

由于家庭贫困,部分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造就了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具有奋发向上的豪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基层干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态度积极务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同时在就业中也能调整个人期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为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大都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经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工作中更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快上手,融入工作氛围中。

4.忠诚度高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对工作起点及待遇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中也不怕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强。

(二)劣势

1.心理劣势

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出身贫寒,往往自尊心较强,自卑敏感,心理负担过重,性格内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犹豫焦虑,很不自信。一部分贫困生常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致使在实际的就业中急功近利。

2.综合素质低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无法购买更多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甚至有人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打工或勤工俭学,学习时间较短,无暇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导致学习成绩差,综合水平弱;由于贫困,他们节约开支,降低伙食标准,致使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另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中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文凭弱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低学历,弱文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这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前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而难以在面试录取阶段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学历和学位的信号显示的作用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

4.“关系社会”的存在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有可能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学生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对那些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贫困生容易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中的优劣势,如何发挥贫困生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劣势。笔者从就业帮扶的角度出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资助模式”,对高职院校贫困生从经济、能力、实践、心理、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资助和帮扶体系,全面帮忙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充分吸取养分,以期在毕业时具备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能在就业的大浪潮中处于优势地位,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实现就业的良性循环。

1.加强奖、助、贷的管理

在目前,各种奖助贷的帮扶主要为提供物质帮扶,反而削弱了贫困生的进取心。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赠与性的直接资助,很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每年投人很多钱资助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手持贫困证明,符合认定标准,就能获得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还有其他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各种补助。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奖学金的同学相比,在贫困生的资助上反而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因此,资助的资金不仅仅是为了“扶贫助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成才”。资助更应关注那些积极上进,取得进步的同学。在进行奖助贷的管理时,应将资金适当向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同学倾斜,让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得更多的资助。让贫困生明白,贫困不是获得资助的全部理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有所成就。

2.加强勤工俭学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大多有限,且一般都是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贫困生没有机会获得勤工俭学的岗位,无法得到锻炼。勤工俭学的改革应着力于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将校外资源引进来,与未来的招聘单位签订联合协议,对校内的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这样,高职院校贫困生如果能从入校以来就得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他们会比其他同学更具备吃苦耐劳、珍惜工作岗位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企业招收新员工最看重的方面之一。这样,对校内勤工俭学的改革将积极推动贫困生的就业,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加强特殊学生的管理

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尤其是孤儿、单亲以及问题学生,应采取一些特殊困难的补助措施,对其进行有重点关注的帮扶。如减免学费,减免书费,伙食补贴,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等。同时,不止在物质方面,在精神上,也要特别关爱这些学生,如建立特殊贫困学生档案,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联合,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等。总之,将采取一切形式对他们进行帮助,并将这样的关注持续到就业之后。

4.加强技能培养

可以适当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辅导,如考证辅导班等。或可推出一系列奖励政策,如第一次考证就通过的可获得全部学费减免,第二次通过的可减免一半。并且,在进行宣传时对于学习成绩优秀,顺利考得各项资格证的同学进行宣传和奖励,使其的优秀事迹广泛流传,对其他同学起到良好的榜样影响作用。另外,还可以成立一些技能互助小组,高年级的同学与低年级的同学结对共建,成立互助小组,在考证,就业等方面互相交流,互相指导,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优秀带动一般,以期实现全面进步。

5.加强心理指导

在对贫困生的了解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或者“精神贫困”是由于家庭、社会、自身等各种多方面原因长期造成的,他们希望通过奋发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境遇与现实命运。但由于经济困难,许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形成了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寡言内向、精神压力过大,使得他们自惭形秽、封闭自己,逐渐陷入孤独的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寝室等方式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情况,初步了解学生的个人思想状况。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情况筛查,并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干预和辅导,以降低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园恶性事件频发的现状。同时,可主动开展各种讲座,从被动化为主动,帮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6.加强就业指导

第一,帮助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尤其是衣着、谈吐、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第二,优先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向用人单位推荐面试的机会。同时,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在择业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劣势,以此确定好自己的择业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向贫困生群体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另外,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目前,在我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以较低成本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应考虑适当向贫困生倾斜,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把握机会,寻找合适的项目,在未毕业前就开始创业,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良好的开始。

7.加强毕业后的追踪管理

做好对贫困生的就业追踪调查,使他们能顺利地度过关键的试用期。当顺利度过试用期后,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好用人单位与贫困生之间的剂,将就业帮扶进行到底。同时,积极为贫困生拓展思路,提升能力,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参与各种职业考试,为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继续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鼓励为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达到百分之百的就业目标。

三、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和贫困生本人等多方面共同做好协调努力。作为高职院校,应建立贫困生档案,在“奖、贷、助、减、补”等经济扶助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以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极改进。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琛.影响高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因素的SWOT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89-90.

[2]叶晓静.周建华.创新资助模式,提升帮困育人功能——以海口经济学院调研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63-165

[3]张振华.地方高师院校贫困生“三三一”资助模式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96-99

[4]罗丽琳.高校贫困生多维资助模式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9-11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由‘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转变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sfzz001)。

作者简介:

冯婧(1984—),女,广西天等人,助教,现供职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会计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5

一、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为了解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笔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运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向7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共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67份,回收率是95.3 %。调查对象主要涵盖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高校贫困大学生。问卷采用SPSS18.0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经统计分析,男同学比例为42.9 %,女同学比例为57.1 %。年级构成中,大一占45.4 %,大二占14.2 %,大三占13.8%,以及毕业班学生占26.5 %。贫困生来源中,来自城市的有23.7 %,来自县城的有20.2 % ,来自乡镇的有11.7%,以及来自农村的有44.4 % o可见,农村地区仍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其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一)自我认知显迷茫   

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洞察,包含对自己的观察与评价两方面。其中,自我观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各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人格特征的判断和评估。个体的自我调节是以学会自我评价为重要条件的。如果个体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经常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往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丧失对生活、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信心,通常表现为遇到事情变得畏缩不前;相反,假如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也会导致自身的骄傲自大和盲目乐观。因而,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就是个体如何恰当地认识自我和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作为个体,贫困学生只有全面客观地自我认知,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在接受笔者调查的贫困学生中,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在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等方面的得分总分均明显高于没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这些导致他们在自我认知方面不够全面,略显迷茫。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则是自卑。自卑是个体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以及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态度体验,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贫困学生受家境贫寒的影响,在物质生活等方面匾乏。外界虽然给予帮助,但同时也多用同情的目光来看待他们,把他们定义为弱势群体。这些均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长此以往,这种“贫困生”的烙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最终导致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   

其次,敏感也是困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之一。敏感主要是指过度地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容易将其放大,投射到自己身上并做出反映。受上述自卑心理影响,许多贫困生敏感多疑、内心脆弱,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易受小事和外界评价的影响,给自己造成苦恼,引起自我否定,自我认知产生偏差。   

最后,焦虑心理。焦虑通常是指因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毫无根据的恐慌。主要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交织形成的复杂情绪反映。具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在面临外界压力或者即将来临的压力时,主观上感到精神紧张或惊恐。有些因素导致他们过度焦虑,焦虑成为困扰贫困生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影响对自我认知的迷茫。   

(二)人际交往遇障碍   

大学是大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大学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同辈群体关系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满意度。因贫困生自卑心理和敏感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从主观角度来看,贫困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融人集体,希望与他人交流,但是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压力,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或者在交往过程中,逐渐脱离群体,把自己孤立起来。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封闭的心理,不愿和他人接触,甚至把别人的关心也看成冷嘲热讽,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   

(三)学业就业有压力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时期所享受教育资源有限,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基础不足。再加上家庭经济压力,无力购买一些学习用品,缺少学习的硬件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学习的质量。带着这种起点上的差距,他们经过自身不懈努力,走进了大学校门。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他们期待用优秀的学业成绩获取奖学金,回报父母。但是,受自身学习能力和周围同学的影响,有的贫困生虽然刻苦努力,但成绩没有太多改观;有的贫困生忙于赚取学费,无暇顾及学业;有的自暴自弃,学业成绩往往并不理想,逐渐陷人了生活困难、学业不理想的双重困境。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贫困大学生受个人能力、学业成绩、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问题更成为问题中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毕业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可能由于就业等新的压力到来,导致大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很多贫困大学生把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希望,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更容易产生消极应对的心态,导致心理压力。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局限性    

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然引起各高校的广泛关注,把其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采取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辅导员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心理援助。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帮助贫困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做法在预防和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局限之处。  

篇6

期:___________

xx年义工联合会年终工作总结

xx年度,xx义工联合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团区委的关心指导以及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全体义工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深化义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义工事业发展的各项机制,实现了义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和谐xx的建设。

作为xx区规模最大的民间公益团体,xx义工联合会全体义工团结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义工活动,既帮助了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又活跃了义工的身心,更加强了自身队伍的建设。现将xx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组织制度

xx义工联合会自xx年组建以来,为实现扶贫济困这一共同目标,把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爱心人士聚集在一起。经过6年的发展,现拥有正式义工xx名,预备义工约xx名,拥有独立的义工基金、活动章程及领导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已设置了较完善、健全的组织架构:xx义工联合会管理委员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4名,委员xx名,下设宣传组、财务组、档案组、医疗组、安全组、文艺组、卫生组、理发组、后勤组、采购组、摄影组、策划组等xx个管理组,以及1支女子舞蹈队和1支爱心车队;同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会理念与行动原则,确定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如今,我们已有自己的义工旗帜、义工牌和义工服,使得这个爱心群体更加完善,更有组织性。六年间所开展的各项义工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得到了xx日报、xx电视台、xx各大网站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二、积极开展活动,服务对象日益广泛

xx义工联合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围绕敬老、助残、助学、环保等工作目标,在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播撒希望。六年来,xx义工活动遍布xx区各个乡镇,xx年度,义工基金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xx元,参与活动的总数达到xx人次,随着爱心队伍的不断壮大,爱心活动所服务的对象也日益广泛。

(一)关爱孤寡老人

关爱孤寡老人是xx义工联合会的核心工作,也是每月必须开展的活动。六年间,xx义工走遍xx区50多家敬老院和xx多家五保家园,xx年度慰问乡镇敬老院25家,为xx名孤寡老人购买慰问品价值共计xx元。除了物质关爱,我们还为老人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测量血压、打扫卫生、聊天解闷、剪头发修指甲这些必不可少的关爱之余,有才艺的义工还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让老人们感受温暖的同时,乐在其中。

(二)走访资助贫困生

走访资助贫困生是xx义工联合会自xx年xx月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该活动由各个区乡的爱心教师负责收集贫困生的资料,然后由义工代表亲自走访并确定帮扶名单,帮扶形式主要采取每月支助贫困生xx-xx元,直到高中毕业。至今,爱心帮扶贫困生活动已进行了6期,近百名义工参与了xx余次走访活动,目前有支坪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等xx所中小学的xx名贫困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每年资助贫困生的总费用达xx万余元。帮扶活动的开展,不仅给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家庭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其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走进社会需要帮助的地方

虽然义工的力量很薄弱,但在需要帮助、关爱的每个角落,总会看到我们的义工队伍。

xx义工深入到特殊儿童的群体,将社会的爱心传递给这些特别需要关心、呵护的儿童。xx年的xx月和xx月,xx义工联合会分别两次组织xx多名义工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联谊活动,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并进行互动游戏,通过走进心灵的方式,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身患重疾的贫困学生是xx义工关注的焦点,xx年度,xx义工联合会四次组织义工分别为xx工商校身患重病的xx同学、xx五中身患白血病的杜xx同学、xx中学病危的韩滨同学,xx小学身患癌症的肖xx同学的爷爷捐款,四次捐款金额累计xx万xx千余元。

立足xx、奉献xx是xx义工联合会开展义务工作的基本着落点,在服务xx的同时,xx年度,xx义工所开展的活动还延伸到了四川。倍受全体义工关注的西昌昭觉县格吾乡小学的捐赠活动,从今年xx月初发起,到xx月xx日捐赠结束,历时2个月,共组织捐赠、收集各类学习用品、书籍、棉被、衣物、食品等,种类多达xx项,数量累计达到xx件,耗费运输费用等数万元,均创义工联合会成立xx年以来多个第一。

篇7

我国高校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高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高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奖学金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大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篇8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贫困生;高校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校除了对贫困生遭受经济困难进行物质资助外,还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帮扶。遭受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被称为“双困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心理贫困”比物质贫困的危害性更大,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工作更关注的是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评估与纠正,是贫困生心理发展中消极一面,不利于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帮扶工作被动,难以做到提前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病理式”。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Sheldonetal.,200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崭新的一个领域,自1998年马丁•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十几年的发展中,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也给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类美好与积极的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生命中有高峰和低谷,人们遇见美好、追求卓越,同样人们也遭遇痛苦、疾病,这矛盾的两方面都真实存在。过去的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关注的是人类身上的“问题”,忽视了对人类美好生命的关注与追求,也遗忘了人类潜在的建设性力量,所以积极心理学希望修正心理学的“不平衡”。“积极”二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固有的力量;不仅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愈创伤,也要帮助普通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确定了其研究的三个主题:积极的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人格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组织系统(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1]。在这个框架中,积极心理学家们描述了一幅幸福生活的完整画面。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持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断与积极组织系统提供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后,个体会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积极的组织系统,为前两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当三者都产生作用,并保持协调一致,就意味着美好、幸福,这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目标。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关注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尝试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努力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心理问题;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同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评估和纠正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教育者集中讨论的是贫困生的自卑、焦虑、抑郁、嫉妒、偏执、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这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导向了“病理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修复就可以恢复其健康的心理,这不利于培育和发展贫困生正常的、积极的心理,诸如勤奋、独立、自尊、自律、自强等,这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都走向狭隘化。个体免于心理疾病的困扰只是他走向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的个体应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认知,热爱生活,发挥自身潜能,成为优秀的人,拥抱幸福的生活。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存在着过于单一、实效小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实际上,心理咨询室中接待学生的数量不多,到访的学生也大多仅是针对个人困扰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心理教育者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侧重于消除他们的焦虑感,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很少挖掘来访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利于提高他们自我治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以全校公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以介绍性的内容为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模式几乎很少让学生真正重视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很难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更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潜能的发挥创造幸福生活。程利娜(2007)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贫困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均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而在社会支持方面两者得分不相上下[2]。类似的,邓硕宁等人(2007)的研究从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得分的比较中,发现大一新生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贫困生[3]。这两份研究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在体验到被支持、被理解的主观情感的体验时,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外倾、情绪稳定的学生将容易获得社会支持,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意义上,说明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并非绝对落后于非贫困生,不应当给贫困生贴上“心理困难”的标签,每个个体都具有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发现并发展贫困生的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帮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这也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重新回归。

(二)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

贫困生常常因家庭经济拮据、物质生活窘迫体验到焦虑、羞愧等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体验常常提醒他们处于劣势环境,促使他们的行动与选择倾向于逃避。而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能够帮助人们扩大选择的范围。芭芭拉•弗瑞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建构”理论,认为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在认知能力上会发生变化,如注意力的广度变宽,记忆力提高,语言表达变得流畅等。因此增加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他们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积极力量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一个能经常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其主观幸福感程度较高,不被外在的环境束缚。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在课堂上尝试了几项训练来帮助学生们获得包括愉悦、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写感谢信并寄出去(对那些帮助了我们的人正式地表达感激之情,并坚持使之成为习惯);三件感恩的事(在每天即将结束时,记录这一天需感恩的三件事,并做简单的解释,为什么需要感恩);娱乐VS善举(花同样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一件自己选择的慈善活动,并在每一件事完成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反应)[4]。对贫困生来说,学会感激自身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明白接受帮助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怀着感激的心接受帮助、与他人相处,可以改善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增加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鼓励他们做出善意的举动或完成一件慈善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自己也有能力帮助他人,可增强其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有益的尝试将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三)发展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24种积极的性格力量或者说人格特质,包括:创造性、好奇、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社会智慧、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宽恕、谦卑、审慎、自我控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5]。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以上2—5种积极人格特质,人们需要识别出自身具备的标志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发展这种积极人格特质,持续运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能够实现充实而幸福的人生。问卷测试、访谈、自我报告等形式可以找出不同个体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这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以及贫困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实现自身的成长。

(四)高校要为发展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条件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的获得提供了社会支持。学校是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学生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积极文化的引领。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许多贫困生会受到一种普遍意见的影响,“只要有一副好看的面孔和足够的金钱,就可以拥有好的生活”。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认识所产生的误解,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个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跟职业、收入的关系并不大。高校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项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尤其是精神文化资源,如校训、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高校要提供信任和支持。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具体实用的指导,让他们有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使所有人的积极力量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对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纠正,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这一主题应成为教育者有意关注、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贫困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去获取幸福而充实的人生。虽然积极心理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创新,但是其所引领的一种新潮流、带来的新视角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黄莹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87-02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学校除了对贫困生遭受经济困难进行物质资助外,还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帮扶。遭受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被称为“双困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心理贫困”比物质贫困的危害性更大,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工作更关注的是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评估与纠正,是贫困生心理发展中消极一面,不利于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帮扶工作被动,难以做到提前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病理式”。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Sheldon et al.,200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崭新的一个领域,自1998年马丁・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十几年的发展中,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也给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类美好与积极的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生命中有高峰和低谷,人们遇见美好、追求卓越,同样人们也遭遇痛苦、疾病,这矛盾的两方面都真实存在。过去的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关注的是人类身上的“问题”,忽视了对人类美好生命的关注与追求,也遗忘了人类潜在的建设性力量,所以积极心理学希望修正心理学的“不平衡”。“积极”二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固有的力量;不仅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愈创伤,也要帮助普通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确定了其研究的三个主题:积极的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人格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组织系统(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1]。在这个框架中,积极心理学家们描述了一幅幸福生活的完整画面。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持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断与积极组织系统提供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后,个体会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积极的组织系统,为前两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当三者都产生作用,并保持协调一致,就意味着美好、幸福,这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目标。

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关注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尝试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努力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心理问题;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同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评估和纠正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教育者集中讨论的是贫困生的自卑、焦虑、抑郁、嫉妒、偏执、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这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导向了“病理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修复就可以恢复其健康的心理,这不利于培育和发展贫困生正常的、积极的心理,诸如勤奋、独立、自尊、自律、自强等,这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都走向狭隘化。个体免于心理疾病的困扰只是他走向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的个体应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认知,热爱生活,发挥自身潜能,成为优秀的人,拥抱幸福的生活。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存在着过于单一、实效小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实际上,心理咨询室中接待学生的数量不多,到访的学生也大多仅是针对个人困扰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心理教育者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侧重于消除他们的焦虑感,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很少挖掘来访者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利于提高他们自我治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以全校公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以介绍性的内容为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模式几乎很少让学生真正重视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很难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更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潜能的发挥创造幸福生活。程利娜(2007)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贫困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均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困生,而在社会支持方面两者得分不相上下[2]。类似的,邓硕宁等人(2007)的研究从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得分的比较中,发现大一新生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贫困生[3]。这两份研究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在体验到被支持、被理解的主观情感的体验时,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外倾、情绪稳定的学生将容易获得社会支持,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意义上,说明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并非绝对落后于非贫困生,不应当给贫困生贴上“心理困难”的标签,每个个体都具有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发现并发展贫困生的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帮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这也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重新回归。

(二)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

贫困生常常因家庭经济拮据、物质生活窘迫体验到焦虑、羞愧等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体验常常提醒他们处于劣势环境,促使他们的行动与选择倾向于逃避。而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能够帮助人们扩大选择的范

围。芭芭拉・弗瑞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建构”理论,认为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在认知能力上会发生变化,如注意力的广度变宽,记忆力提高,语言表达变得流畅等。因此增加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他们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性,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积极力量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一个能经常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其主观幸福感程度较高,不被外在的环境束缚。

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课堂上尝试了几项训练来帮助学生们获得包括愉悦、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写感谢信并寄出去(对那些帮助了我们的人正式地表达感激之情,并坚持使之成为习惯);三件感恩的事(在每天即将结束时,记录这一天需感恩的三件事,并做简单的解释,为什么需要感恩);娱乐VS善举(花同样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一件自己选择的慈善活动,并在每一件事完成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反应)[4]。对贫困生来说,学会感激自身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明白接受帮助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怀着感激的心接受帮助、与他人相处,可以改善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增加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鼓励他们做出善意的举动或完成一件慈善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自己也有能力帮助他人,可增强其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有益的尝试将提高贫困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三)发展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24种积极的性格力量或者说人格特质,包括:创造性、好奇、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社会智慧、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宽恕、谦卑、审慎、自我控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5]。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以上2―5种积极人格特质,人们需要识别出自身具备的标志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发展这种积极人格特质,持续运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能够实现充实而幸福的人生。问卷测试、访谈、自我报告等形式可以找出不同个体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这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以及贫困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实现自身的成长。

(四)高校要为发展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条件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的获得提供了社会支持。学校是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学生产生复杂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积极文化的引领。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许多贫困生会受到一种普遍意见的影响,“只要有一副好看的面孔和足够的金钱,就可以拥有好的生活”。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认识所产生的误解,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个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跟职业、收入的关系并不大。高校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项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尤其是精神文化资源,如校训、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高校要提供信任和支持。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具体实用的指导,让他们有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使所有人的积极力量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对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纠正,也需要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这一主题应成为教育者有意关注、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贫困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积极心理品质去获取幸福而充实的人生。虽然积极心理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创新,但是其所引领的一种新潮流、带来的新视角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⒖嘉南祝

[1][4][5][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徐红译.积极心理学

[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3,21-27,102-105.

[2]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

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篇11

今天是一个值得骄傲和感动的一天,是一个能够载入海南州民族教育史册的一天,也是一个让千万个贫困家庭倍感希望的一天,更是一个让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的一天。因为在今天,海南州第一个民族贫困学生助学会将宣告成立。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州对民族贫困学生的爱心救助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团体,向民族学生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历史的结束迈出了坚实而富有意义的一步。

贫困生辍学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就民族地区而言造成学生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区经济落后而家庭异常贫穷。在我校,每年就有数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离开充满辛勤和欢乐的校园,不得不告别心中那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仅在我校在校学生中还有24%的学生急需救助,我们正在救助的学生有名,利众、亚协、培植等基金会救助的学生有名。他们是带着遗憾和无奈离开的,留给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也同样是深沉的遗憾。“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的学生”是学校“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有责任不能让这“遗憾”继续下去,我们应该有所思考,思考如何去帮扶贫困学生,让他们不再有“遗憾”。帮扶贫困学生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版权所有

早在2005年初,我校就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如何组建贫困生助学会便开始酝酿和积极筹划起来。在征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后,学校设立了助学会筹备组,在校园和社会上广为宣传,征求意见建议,制定出《海南州民族中学贫困生助学会章程》,根据《章程》组建起了助学会组织机构,并向州教育局、州民政局提交组建申请。2005年8月9日州民政局下达南民(2005)62号文予以核准、登记,使本会成为合法的社会团体。本会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及本校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和完全透明的办事原则;坚持艰苦朴素、勤俭办理一切利他慈善事宜的原则;坚持自愿、主动、自觉参与原则;组织所有志愿为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困的学生给予救助的人士,宣传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历届校友及本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共献爱心,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的。本会以“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为原则实行会员制,入会会员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有参加本会业务的权利;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等。入会会员应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有按期交纳会费和对本会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义务。本会基金来源主要依靠我校广大师生、历届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赠以及政府资助和基金利息。本会对基金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审查、审核和监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对所资助学生的学习状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详尽登记并向社会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筹备组在校内外积极动员和吸收会员,并赴州属五县和西宁等地,到社会知名人士处募集基金。到目前,共发展会员名,募集基金人民币万元,并与---------------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达成长期资助意向。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倍感鼓舞,我们对助学会的成功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学校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助学会必将成为为贫困学生撑起一片晴朗天空的真正团体。

篇12

20__年度帮扶顾高镇工作计划安排表

科技局、教育局、广电局、法院、国税局、科协六部门

20__年度顾高镇帮扶工作计划安排表

文秘站版权所有

时间帮扶工作具体任务责任部门

20__.07顾高镇野庄村建设规划邀请专家对顾高镇野庄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科技局、科协牵头,各部门参与

组织第1次送科技、文化等下乡针对农时举办农业生产知识培训,组织农业专家针对养殖、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授课、答疑。

组织第1次农村义诊活动针对顾高镇肿瘤、乙肝等病多发,与有关部门对接联系,组织泰州有关医院知名医生举办卫生知识咨询及义诊活动,义诊持续一天。

20__.08帮扶一批贫困生鉴于目前初中以下学生实行义务教育,今年帮扶贫困生工作侧重于帮扶部分特困学生。各部门参与

举办第1期职业技能培训班根据需要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当地企业所需的服装专业熟练工人,借助顾高镇现有资源,开办短期培训班。科技局、教育局牵头,各部门参与

20__.09实施学历培训和教育广泛开展中职和高职等学历教育培训,使部分初中、高中毕业不能升学而又无经济能力接受学历培训的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列出帮扶学生名单。科技局、教育局牵头,各部门参与

顾高中学新址落成典礼捐赠助学资金

20__.10改善村中心卫生室条件各帮扶部门拨出部分经费,对所挂钩的村因地制宜地进行村中心卫生室诊疗设备的改造,主要措施有:添置1-2张病床;更新常用医疗器材;对卫生室墙壁进行粉刷;修整卫生室地面等。各部门参与文秘站版权所有

20__.11组织第2次农村义诊活动针对顾高镇肿瘤、乙肝等病多发,与有关部门对接联系,组织泰州有关医院知名医生举办卫生知识咨询及义诊活动,义诊持续一天。科技局、科协牵头,各部门参与

20__.12组织第2次送科技、文化等下乡年末组织一次送农业科技、政策法规、税务常识、文化教育等下乡活动,积极引导村民致富。科技局、科协牵头,各部门参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