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6:4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管理就业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饭店实习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饭店实习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饭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模式分析
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校外实习模式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时间分为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一种是按照组织管理角度分为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1 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
1.1.1 零散制 零散制就是学校(学院)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自由灵活安排时间,而不规定统一的实习时间。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在校内建立有三星级或四星级饭店,既作为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同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也是借鉴欧美国家的前店后院式的办学模式。以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实习一般选择在大四的第七学期期末,或八学期开始,持续三个月,学生可以在校内的饭店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协议、实习日志、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等,指导老师据此给学生评定成绩。
1.1.2 半年制 半年制是指学生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归校之日共计半年。如以武汉市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其实习从第六个学期2月份开始到第七个学期8月份结束,大约半年左右时间。实习地点由学校或学院安排,主要选择在北京、杭州、宁波等地知名五星级饭店、它们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依靠校企共同双方制订的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学生,指导老师至少两次前往实习地亲临指导。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给学生评定成绩。
1.1.3 一年制 一年制是指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学生实习结束归校的时间共计一年。实习单位主要由院系多方遴选确定,并成为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前,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指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并组织学生进行先期培训;实习过程中,学校与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制度,与实习饭店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与指导,院系制订实习标准,全程跟踪检查,学校不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抽查;实习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实结表彰大会,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奖励,并将实习材料及时建档。通过这样的实习,实习效果较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基本的饭店管理知识,也了解到更多的接待外宾的礼仪以及客源国的文化习俗,增强了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教学实习时间现状看,我国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时间多为一年,而大多本科院校饭店实习时间在3个月-6个月之间。
1.2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2.1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就是由学校(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学生按实习计划要求前往实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刚刚起步,大学生是稀缺资源,饭店对大学生实习持接纳和欢迎态度,这时期饭店都积极主动与高校联系,并与高校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实习饭店由学校(学院)统一安排,并派出专业教师负责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由于学校(学院)、实习饭店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实习效果较好,因此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实习生愿意留在饭店工作。这种由学校统筹安排的实习模式对实习时间并没有强制要求,一般为3个月、半年和一年不等。经过长期良好的合作,实习饭店中一些知名度高、管理规范的饭店成为学校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旅游往往都要离开原住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住宿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行程规划,怎样住、住的感觉体验如何等都和旅游地酒店服务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酒店住宿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服务,深刻的影响着一地旅游的发展水平。反过来,旅游业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酒店,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就是住宿休息,旅游业带来的游客量多必然促进酒店入住率。所以酒店业与旅游业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存在着大量的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人才构成不合理
从目前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的人才比例来看,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占到2%,本科学历的占到20%左右,而78%的是专科、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严重偏小,而目前我国的中转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含水量又很重,所以可以说当前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结构不仅缺乏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连基本合格人才都很匮乏。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通过查阅一些高校里面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在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情况和酒店发展速度。酒店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不断的传入国内,度假式酒店、主题型酒店等以享受生活为目标追求的酒店成为了现在酒店行业的新潮,而一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仍然还在停留于传统的住宿条件的改善方面,显得陈旧过时。除此之外,在基础专业课程上,因为酒店管理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专业多,于是就不顾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胡乱开设专业,显得“面面俱到”,最后学生什么都如蜻蜓点水一样有一点印象就飘过,根本没有学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并且许多课程交叉性强,多次重复的学习同一个知识理论,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例如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在《酒店学》、《酒店资源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多门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被讲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同样在《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济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中提及。由于课程目标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同一内容被多次讲解存在利弊,益处在于可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但内容的重叠亦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脱节大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没有切身的长期实习,只靠学校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不能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的。瑞士洛桑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与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理论学习6个月,紧接着就到相关旅游类酒店实习6个月,并且在整个学习生涯中要坚持3年到4年的时间,这样就遵循着一条理论学习―实践―发现问题―理论补充学习―再实践―理论学习与总结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对专业课程理论额消化与理解,不断强化自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经验提升。反观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都是一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个学年到社会酒店进行实习,且实习酒店也是参差不齐,做的实践工作有很多也只是前台招待,根本难以涉及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与实践模式,根本没时间给学生来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学习吸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三、提升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是不可以忽视,没有强大的师资就难有出色的学生。大专院校里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往往只是学历达到进入高校的门槛,而根本没有从事过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教师进行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里面在聘请专业教师时候,应该侧重聘请酒店管理高层人士,这些人士往往都是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进行过大量经验总结的人,其学历出生也并非低,因此相信高校选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既注重学历有看重实际的高端酒店管理经验,这样对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二)课程设置作出合理调整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科学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当下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着许多课程跟不上时展节奏的问题,并且重复交叉多,因此应该根据酒店管理当下发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全国范围内兴办旅游教育的此起彼伏。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旅游教育中出现“一人种树,万人乘凉”的现象,结构严重失衡。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盲目效仿他校做法,专业设置比较宽泛,忽视市场需求,办学缺乏针对性,就业压力增大。北京城市学院是中国最早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85年,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办学宗旨,重视就业工作,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近十年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9%以上,为中国特别是北京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正确处理了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系,为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关于“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科学阐释
(一)专业设置的概念
专业设置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而是一个涉及到市场调研、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教材组织、师资建设、教学条件配备、实践基地开辟、合作企业的选择等的广义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的。
(二)就业状况的涵义
就业状况是一个反映专业设置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教学计划是否反映行业需求,教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培养效果是否赢得学生信任的一个综合指标。具体表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就业质量又包括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薪酬待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细分指标。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专业设置与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就业的效果,而就业的好坏又成为促进专业设置合理化的催化剂。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于北京城市学院的实例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沿革
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1985年创办开始,先后开办了专科饭店、景区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旅行社管理及导游等方向,本科涉外旅游、涉外饭店、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其办学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国内旅游也渐渐起色,这为饭店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主要在专科饭店管理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2、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在就业比较理想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继续办学的同时,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人才都势在必行,而且当时的旅游教育中,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增设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3、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由于“入世”和“申奥”的成功,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在调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这一阶段,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形势乐观(2003年除外)的饭店管理专业继续招生,而且开设了涉外方向和国际合作项目。二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由于市场要求层次较高(本科或硕士)、专科层次培养的景区管理人才不受市场青睐而停止招生。三是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考虑目前导游队伍的结构状况和不足增设了专科旅行社管理和导游方向。
4、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继续稳定就业相对较稳定酒店及旅行社、导游方向的专科教育。二是考虑到SARS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强烈,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三是2005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举办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办本科专业既是响应国家为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而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的新举措,也是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新需求。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需要,在2005年探索性地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考虑到旅游行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制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小学期教育,加强就业导向,突出地域特点。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概况。旅游管理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1988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截至2009年已经毕业了18届专科生、3届专接本的学生、1届本科生,共计1753人。
2、就业状况分析。北京城市学院旅游教研室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紧随就业市场,不断创新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贯穿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已经毕业的18届毕业生保持了良好的就业状态,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第一,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自招生至今一直保持了高就业率(特殊客观情况除外),以近十年的就业状况为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分析。一是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这一阶段创办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由于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准确,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特别是2000届、200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二是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招收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了100%(2003年受SARS影响除外),这一阶段增设的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培养的专科层次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较低的专业对口率,因此,在2003年以后不再招收此专业方向的专科学生。三是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招收的饭店管理专业仍然保持了100%的就业率,旅游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方向2006届就业率达到了99.1%,2007届就业率达到了100%。四是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招收的学生,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在2007年、2008年的就业率达到了100%。2009年,在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第二,就业质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就业办对近三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对口率、试用期薪酬、学生满意度及就业去向等,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对口率方面,专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达到了60%以上;在试用期薪酬方面,本科要明显好于专科;在学生满意度方面,专科明显好于本科;在就业去向方面,主要集中在饭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学生满意度都比较低。另外,2009年7月20-23日期间,旅游教研室对这两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比较集中(近100人就业)且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世纪饭店等十家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反馈的结果表明,对北京城市学院专业设置满意的占67%,较满意的占33%,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对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同时对本科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专科生。
第三,结论。旅游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除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外,还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无关系。根据就业调整专业,本专科比例不断调整,就业人数及就业率趋于稳定,就业质量较好,就业去向相对比较集中。
(三)专业设置调整与就业状况的关系分析
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是互为促进关系,因此在设置专业、调整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
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北京城市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在1985年开设专科旅游饭店管理,1999年增设了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2003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及旅行社方向,2005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2005年创办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同时开设了涉外旅游方向、涉外饭店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针对社会需求,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专科规模减少。同时鉴于国家旅游局可能出台提升导游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本科以上)的规定,2010年北京城市学院不再招收专科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只招收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可能会增设会展旅游方向,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会展、会议旅游市场。
2、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停止招生,开办本科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由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旅行社及导游方向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比较高,因此保持了连年招生,根据教育部专业名录最终调整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纯导游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就业对口率较低停止招生。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由于就业对口率太低停止招生;本科专业方向也会根据以后的就业情况做适当调整。
3、根据就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重实践、善应用,因此,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强调和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旅游教研室与北京旅游行业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开辟了众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又促进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商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方面,紧贴岗位需求,突出特色课程,重视实践课程,突出北京地域特点。旅游教研室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2个小学期(专科)和3个小学期(本科)加强学生的外语培训、考证培训、校内专业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实练和专业岗位实战,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另外,为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学校一直致力于与国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国外实习与深造提供平台。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和专业设置调整思路
办出社会需要、社会有用、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好专业、新专业应该是高校办学的一贯宗旨。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为标杆调整专业,以岗位为基准调整课程,紧随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出专业特色,狠抓就业工作,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笔者对如何处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调整的关系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发展,紧贴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就业空间。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在稳定中灵活发展。
(二)根据就业状况优化专业设置
就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专业设置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已经脱离市场需求,就业艰难、专业对口率较差的专业应该停止招生,或者调整专业方向,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一个好的专业设置应该及时反馈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了解人才需求中新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及时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双赢”原则,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需求,掌握前沿知识。特别是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友好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派学生进企业实习,就业时优先录取。同时根据实习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达到以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
(四)建立实习基地,带动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企业选择员工时,往往考虑企业节约培训成本问题,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有无实习经历成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就必须把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五)突出特色课程,满足紧缺岗位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其实用性和应用性,脱离行业实际的理论教学是毫无意义。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去旅游企业挂职,去国外深造;把旅游企业里有教学经验的高管或优秀一线人员请进来。同时可以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
(七)加强国际合作,开阔国际视野
旅游的涉外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外动态,具有国际视野。一方面,应该加强外教授课,特别是专业外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用国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了解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国外实习或深造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Z].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材料,2002(4).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学科,在中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不是单纯的学习旅游这一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管理学、地理学、市场学、文化学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选择方向多样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方向呈现出了多元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进修大专、本科学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另一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岗位急剧减少,毕业后选择轻创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学校也会通过专业讲座和创业知识的培训帮助毕业生创业路上少走弯路。最后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层次虽然参差不齐,但大都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学校也会在就业来临之际给予学生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二)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就业信息渠道也展示出了其多元性和畅通性。第一,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学校利用互联网在学校网站为学生召开就业专题讲座与建议,帮助学生在就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学校甄选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并及时。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小型就业见面会,并邀请上海、苏州有名的旅行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招聘并给出建议和指导。第三,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型招聘会,就业意向强的学生除了参与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还可以参加其他省市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并及时投递简历。第四,学校主动运用自身关系开拓就业市场,学校老师利用自己校友、行业优秀人士开通更大的就业市场,为高素质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以上方式都说明了就业信息的多元化和畅通性。
(三)就业指导的有力性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就业指导小组人员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同时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见处理并分析当下人才招聘的策略和要求,真正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并取得心仪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学习,考取更高的学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便后期更好的就业。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落差大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旅游管理人才不足,尤其在一些旅游大省更是如此,部分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了旅游行业,但一旦有其他就业机会就不会再选择旅游行业,真正长期留在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占少数。其次,高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内容相对较窄,真正能够承担项目策划且对旅游市场运作敏感的人才不多,以上两点导致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供需错位。
(二)就业率较低
数据显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約50%的学生在非旅游专业就业,也就是说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其他领域就业成为了热门,旅游工作比较辛苦,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相比本科生不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体系,在专业领域内就业感觉压力很大。另外,近两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尤其中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劳动和薪水不成正比,那么学习旅游专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三)就业失衡
中职旅游专业就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毕业生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因志向高远而选择了一线城市,这就给就业市场带来一些困惑,就业市场与人才需求也产生了矛盾。其次,就业去向失衡,部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考取更高的学历,加之部分学生选择了非旅游业,真正留在旅游业的只有少数。
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改善对策
(一)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首先是培养理念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完善,在教学中应当多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并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应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高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规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它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不同内容的比重,力争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并发挥最大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作战经验。其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考察,设立科学的考察机制,使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最后,科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科研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五、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找到相应对策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58-59.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2017年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旅游管理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7]。通过对旅游相关行业就业选择的调查,发现约3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酒店行业,其次是旅游行政部门及非旅游直接相关行业,旅行社、旅游教育部门、旅游规划与研究方面因为行业认知度低或门槛太高,意愿率较低。景区景点和会展公司的意愿率虽然稍高于旅行社,但总体而言,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弱(图1)。在选择景区景点作为就业意向的学生中,其中女同学(25%)高于男性(8.11%),农村学生(22.58%)高于城镇学生(13.95%),非独生子女(24.67%)高于独生子女家庭(3.57%)。可见,对于家境较为优越的同学来说,景区就业倾向性更小。在有限的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就业范围内,景区就业意愿更低,这更加剧了当前景区人才缺乏与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愿分析
假设本科毕业生愿意在景区就业,对其就业景区的区域、类型、级别、所有制等进行意愿调查(表1),发现:从景区所在区域来看,60%以上的同学首选华东地区的景区;其次是华南景区,约占20%左右;东北、西南、中部地区很少,而西北地区景区就业意愿率则为零。可见,从景区区域意愿来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和距离因素,意愿选择趋向于离家乡较近或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不受学生的欢迎。若针对其他地区院校学生调查,区域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经济和距离作为学生景区区域意愿的主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由此产生的就业扎堆现象将会增加景区就业压力,加剧同学之间或同区域同行业同学的竞争。从景区类型来看,40%以上的同学首选旅游度假区,其次是自然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格调优雅,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景区类型。历史人文景区的意愿就业率最低,说明同学更注重其工作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景区的文化氛围。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也是留住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吸引力,学生的文化忽视可能是导致景区从业人员的高流失率原因之一。从景区级别来看,级别越高的旅游景区越能吸引学生前往。80%以上的同学首选5A级景区,因为景区级别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景区设施与管理的完备与否,也即关系着其工作环境。此外,新开发景区对少数同学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前往新开发景区,往往成为新开发景区的拓荒者,潜力的发挥与职位晋升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景区所有制来看,约50%的同学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外企和集体控股,而私人控股和民营企业选择则很少。景区所有制影响同学们就业后的工资、奖金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在中国现有国情下,这关系着毕业生工作的长远性及稳定性。总体来看,本科生最倾向的景区所在区域、类型、级别及所有制中,女同学均高于男同学,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见,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择业倾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三大旅游行业就业意愿比较分析
由于旅游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及研究院所,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且需求量小。因此,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三大行业。对景区、旅行社、酒店三种就业方向优劣势进行调查比较,进而找出景区就业的吸引力所在和不足之处(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景区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工作时间和场所较为规范,对于女同学来说,这一点尤其被看重。同时,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景区与旅行社相比,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与酒店相比,社会印象相对较好;与旅游行政部门相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旅行社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游玩两不误,其次是上班时间较规律和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上班时间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旅行社内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导游的工作时间规律性相对会弱一些,但总体来说,要优于酒店的中班、夜班。酒店就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其次是酒店部门体系完善、工种多,星级酒店档次高,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从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的就业优势比较来看,景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具备旅行社和酒店的优势;从对景区就业前景态度来看,约30%左右的同学对景区就业持乐观态度,50%的同学表示一般。但是,未来多种优势的兼具和同学的乐观态度并没有完全支配被调查同学的首选就业意向,只有19%的同学毕业后首选旅游景区,64%的同学毕业后有可能选择酒店行业开始职业生涯,17%的同学选择旅行社。实质上,这仍然反映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信心不足和前景渺茫的心态。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本行业就业忠诚度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8]。强大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旅游业的认可度却不断走低[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应增加到1亿人左右,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10]。但是,由于学生行业忠诚度的低弱,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严重的“有业不就”现象。据统计,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11]。旅游管理学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12],大大减少了其本行业就业的数量,旅游景区作为其中的主要旅游行业更是受到了巨大影响。
2.传统的景区管理体制
中国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开始成立以来,其管理体制一直为政府机构型、准政府机构型、协调办事机构型等,归辖政府或管委会统一管理,从中国的“单位制”来划分,基本划归为事业单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进入景区单位非常困难。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景区走上企业化道路,如股份公司、整体租赁等,但大多仍然是政府监管,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多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景区录用、聘用的人员很少,且进入景区管委会仍需要考编等。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也形成了一种“景区就业难”的思维定式,忽视了景区就业的可能性。虽然当前许多新增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如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园等,以及整体租赁经营景区需要大量的人员,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可是由于中国景区总体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此尚未产生强烈的意愿。
3.景区人才需求特点
旅游景区管理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如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所以人员招聘对专业限制相对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许多其他专业学生的同等竞争。同时,旅游景区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作经验方面,考虑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上手比较快,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培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景区迫切需要有丰富旅游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受阻的重要原因。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景区类相关工作,以至于初次求职或跳槽时也不敢涉足景区行业。此外,总体上,中国景区管理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新开发的众多景区,其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往往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尚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许多属事业单位的传统景区人员需求,由于名额、编制及求职条件等限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又非常困难。
(二)微观因素
1.课程设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涉及公共基础知识、旅游行业基础知识、基本管理技能以及其他的必修类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应指导课程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二本、三本及中职类学校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学生们在学校接触景区管理的相关课程少,就业时自然忽视了此类行业。
2.实习基地选择
出于管理和安全需要,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或旅游院校的实习基地均选择酒店。酒店实习一方面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岗位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服务程序统一、上班场所比较固定。而景区相对而言,若作为实习基地,所需学生相对较少,且可能会涉及景区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工作岗位人员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外业务岗位,以方便工作的长久开展和企业的良好运行。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相关院校都将实习基地确定为酒店,而不是景区,集中把学生送往一些固定的酒店合作单位。进一步地,酒店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就业倾向。许多毕业生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就是酒店,若不从业酒店,即选择行业外就业。
3.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及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及家庭的择业观念。总体上,学生个人性格偏内向,独生子女或家庭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对一般的企业型景区择业意向较低。另外,受传统择业观影响,大多数学生及家庭仍然考虑工作的区域性、稳定性及福利待遇。除了有事业编制的景区比较受欢迎外,其他很多景区或位于落后边远地区,或缺乏高水平的管理,或属于一般企业聘用制,而且多数招聘岗位都是一线职员,待遇不高,福利得不到保障,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对此类景区的就业前景仍感到非常迷茫。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对策
(一)从学校角度
1.强化专业细分
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向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院校几乎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同时培养着兼具旅行社、酒店、景区和职能部门管理等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人才,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培养方向在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专业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近年来,酒店管理正从旅游管理专业中被细分出来,在教学、实习等方面成果突出。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可以借鉴其有效的经验,围绕旅游景区这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景区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这样在为旅游景区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毕业生景区就业提供了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2.重置课程体系
就旅游景区而言,教学目标应多涉及具体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艺术、理念及流程,教学案例应广泛涵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景区,教学内容应包括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具体课程可细分为《旅游景区管理概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经营》、《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旅游景区概览》、《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等。同时,编制《旅游景区实习手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课堂教学与思考、实践观摩与操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应与时俱进,实时关注中国景区发展的相关动态,提高同学们主动了解景区、思考景区的意识与兴趣。重置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细化相结合是最优组合,这样才能加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的意识,真正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人才供需市场的平衡。学校与景区间的校企合作应受到重视,具体措施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聘请在旅游景区有任职经历的老师参与教学,以实际工作经验为案例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二是以景区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景区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三是合作开设景区管理特色班,实行小班制教学,根据具体景区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并定期聘请该景区管理人员授课。以上措施在加大同学们对景区了解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与景区管理人员联系的桥梁。此外,依靠校企合作关系,向旅游景区输送实习生同样具有可行性,校企双方在此过程中可适度关注实习生,稳固其在景区就业的意向,这也为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4.重视择业观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不仅是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教育、行政部门等,景区也是其重要的择业方向之一,这需要院校领导、授课老师、辅导员及所开设课程的全面引导。首先,作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起,即要通过教学、班会、宣传等活动,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引导相结合,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的广泛性和空间性。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导向作用。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理论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教学课程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和景区管理方向。这些方向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本专业就业行业。学校不应为了管理方便,把学生全都送往酒店实习,给学生造成专业就业只能是酒店的错觉。最后,应切实加强景区相关内容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景区职业技能培训、模拟训练、讲演比赛、服务大赛、读书讨论会、创新大赛、毕业论文等,活动能够践行专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氛围,并得到实景训练,达到全面热爱、了解专业和去向的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业择业观。
(二)从学生角度
学生始终是就业大潮中的主体,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依赖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把理想与实际、技能与兴趣结合起来。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改变对景区就业不是很乐观的态度。旅游景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户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其次,应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景区就业是表现对旅游这一行业热爱的理想选择之一。从学生角度加强景区就业意愿主要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的调整。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 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财务管理”“ 经济法” 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 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 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 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 “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