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

时间:2022-04-04 19:3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课程远程教育

篇1

1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教学现状

1.1教学资源匮乏

要想让计算机技术有效融入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中必然少不了高额费用的支撑。但是就目前各大高校的资金情况来看,还远不能支持较为高端的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因此普遍采取技术较为落后、方法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远程教学,通常情况下是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与理想中的远程化教育教学预期模式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为了顺利开展远程教育模式,并且有效减少投入的资金成本,我们建议各高校能够采取多渠道资源引进的方式来丰富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可以联合国内其他教育机构,将彼此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进行共享,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共同成长和进步。这种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节省了教育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由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开阔眼界。因此面对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缺少资源的问题时,学校应当灵活对待,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让远程微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1.2计算机技术缺乏合理应用

正如上文中所说,很多高校为了节省成本会采取我们提出的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但伴随其产生的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一些教育机构投机取巧,盗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出现很多侵权和盗版的行为,还有一些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出自开发者,而是借助大量的成熟软件管理系统,七拼八凑成最后的成果,这样的软件一旦被应用于远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多种软件功能雷同、教学管理系统漏洞百出、无法适应各地的应用者网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系统瘫痪等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技术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为了及时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保证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全力改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措施,首先从开发者入手,不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其次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保留原有软件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开发新的适应时展的计算机技术,最终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兼容的目的,以保证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中正常运行,为使用者创造更多便捷的教学条件。

2远程微课程教学的优势

2.1时长较短内容精简

微课程从字面上看便可得出教学内容与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在时间方面不用花费过多的投入,只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便可快速获取核心教学内容。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视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将传统课程的45分钟教学内容经过提炼,精简为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做仔细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输给学生。微课程的这一特点对老师和学生都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一方面减小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简洁明了并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将众多复杂繁重的教学任务精简到最佳效果。

2.2视频较小便与储存

微课程时长较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的容量也较小,通常情况下一堂微课程做成视频的总容量大概只有几十兆,同时需要保证视频的格式必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例如rm,wmv,flv等媒体格式,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师生的操作和运用,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保存并定期整合分类,不会占据太多的存储空间,同时学生在接收时也能够流畅地在线学习,或者进行下载存储,这样也能实现随时随地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移动学习,同时也便于日后需要时及时查找教学课例,复习内容等。虽然微课程占据存储空间非常小,但是并不影响它的教学内容,相反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系统的学习,一旦遇到不懂得知识点也可以及时反复观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2.3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清晰

对于微课程来说,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每一段课程视频只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这样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标会非常明确,只要找准教学重点即可,同时学生在选择一堂微课教学时也会较为轻松,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达的教学重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要在一堂课中将众多知识点融合到一起,紧密贯穿到一堂课之中,学生如果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要的内容,而且没有回放的功能,这样的学习效果经常会不尽人意,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上完一堂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将重难点完全吸收,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然而微课程的这一特点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通过制作精简的视频,把每一个知识点精炼到其中,既省时又有效地被学生接受,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会被构建得越来越完善。

2.4实用性强操作简单

远程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移动学习工具,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全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其便捷高效的有利条件在未来发展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微课程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师和学习者,因此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也是微课程最需要发挥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移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灵活需求,同时在使用方面也比较容易,只需花费短短几分钟便可从网络客户端接收到所需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将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方式呈现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提取重点核心部分,将课程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形式体现出来,并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便于让学生接受的信息资源。总之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实用性和操作性方面都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3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具体过程

3.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知道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为每一堂微课都只有一个主题,因此还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教师在授课前要意识到每一段微课视频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每一个微课视频中最大化的吸收所要传输的知识,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将众多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有层次地分解,从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学习规律、微课形式多重维度,将教学目标逐一分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设计。

3.2精简教学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知识点冗杂,学生很难在特定时间内完全吸收所有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内容精炼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全面,首先要清楚一般微课的视频时长最多不会超过十分钟,因此要把握好时间将所要传递的重点精炼到最佳,尽量避免在微课中出现一些无关的信息,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将知识点充分传输,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吸收造成负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点的选取,不能够泛泛而谈,而是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单独提炼,尽可能选取微小的知识点,甚至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内容,进行逐一细化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一些显眼的标注对重点内容进行提示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可以结合声音动画等在关键的环节进行提示,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重点知识上。除此之外,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要尽量选择较为简洁的背景,以免对学生造成注意力分散、转移等问题,同时也要满足观看者的视觉感受。

3.3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同样,如果微课程教学也能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与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主题可以有效吸引学习者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合理创设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根据它们的需求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有效融入情境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将教学情境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教师在教学开始抛出问题,让教学主题显而易见,接着学生便开启自主思考,将自己完全投入到问题当中,随后教师通过案例来对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将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的记忆。总之教师要注重利用情境将真实画面尽可能引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教学中获得高效的提升。

3.4制作教学短片

篇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远程教育的新概念,通常意义上也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程也被广泛应用到远程网络教育中,其短小精悍、建构式的课程呈现模式与远程教育教学要求更为匹配。

一、远程教育微课程的阐释

1.对微课程的理解

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理论基础生成的,它的开发不仅是教学短效的体现,其便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模式更有优势。当然,微课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微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支持,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种移动终端学习模式匹配于微课程的设计理念,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动力。

2.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运用价值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微课程的教学载体决定了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运用更为适合。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一体的传授模式,实现教育实时进行的可能,又体现出短、精、准的教育时效性。

第一,微课程导入教学。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课前的学习准备与课后的复习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衔接设计制作微课程,作为课前的预习。对课后的学习评价、复习巩固同样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程。

第三,微课程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解决教学重难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在移动学习的技术平台支持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且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微课程视频的学习操控可由学生自主掌握。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次数,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较好解决了学习内化问题。

二、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微课程教学资源不丰富

作为以建构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上的,但当前远程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

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单一,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展示课程内容,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及个体特征分析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因此,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

第三,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单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内容和形式)。在远程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微课程设计中不仅学习内容不能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资源中交互活动设计也不到位。

第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微课程的呈现方式呆板。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和制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微课程的制作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的,所以,对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不足的教师来说,微课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视频挪移。设计方案与实践制作不能有机统一,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完整体现课程的结构和内涵,致使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不能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规划、监督与评价,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不够合理,导致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财力保障无法到位。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设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财力保障。就目前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来看,虽然在购置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大,但僧多粥少,难以兼顾,在软建设的投入上也无法顾全,例如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不能及时到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资源的顺利建设,既不能保障教师专业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学技术平台建设不同步,不能适应需求。教学技术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微课程的教学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需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这对教学技术平台的设置要求很高,比如对压缩编码技术水平、网络传输稳定性及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远程教育微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源素材整合(包括各种图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的远程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检索量还是硬件处理系统均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和技术服务人员协同合作,但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往往只有课程负责教师独立完成。这样从教学资源的品质上,一方面,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网络知识及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无法运用技术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从而影响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管理机制不规范

首先,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对微课程的制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微课(时间短、内容少),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目前微课程教学只是将制作好的课程课件直接挂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化程度等后续教学管理缺失。再次,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没有形成协作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导致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源独成体系,致使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出现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4.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导学保障,目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地运作仅是人力导学,缺乏信息系统导学环节。在远程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当人力导学不及时时,很多学生因不能主动利用学习支持服务项目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这种课程内容与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相分离的学习状况,破坏了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提升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梳理远程教育微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将微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来看待,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要有课程的实施和运用。这就要求微课程教师在微课程的时间、内容、结构甚至语言的组织上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在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上实现微课程的系列化,确保微课程的整体性。其次,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远程教育开放式的学习特点要求微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从设计到制作均要以学习者学习特点为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做到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包含声、像、音因素的生动视频,激发学习者以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充分实现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再次,要认识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开放式社会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微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拓展,逐步由学校向社区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要重视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整合,以满足微课程资源建设需求,要建立大众化的微课程建设理念。

2.建立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1)政府教育部门应重视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

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标准、技术的统一和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以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和引导网络课程建设,鼓励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课程资源。推广技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提高远程教育微课程总体质量。

(2)经费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是要保障远程教育微课程开放的硬件投入,二是要保证微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需建立微课程技术平台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制度并保障对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支付落实。

(3)建立交互性学习,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体系

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特性不仅使师生教学互动缺失而且使教学信息反馈迟缓和失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所以,在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交互性学习支持平台。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须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征求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教学资源的内容,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系需要完善规范,在交互性学习理念支持下,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确立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所开发课程进行督导,改善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微课程地研发需要制作者既要有教育理论基础也要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状况来看,专业的远程教师培养刚刚起步,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掌握欠缺,应当加大在职教师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脱岗的技术短期培训或者换岗到技术建设一线中实践培训。

4.重视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研发

远程教育微课程的研发对网络信息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它涉及到音频、视频、动漫等技术的编辑合成和运用,也需要持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包括加强前期微课程开发技术、中期微课程使用支持及后期的技术平台维护和升级等工作。确保微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提升微课程品质。

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地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和高效的学习效果备受欢迎,但微课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只有客观分析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价值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让学习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3] 高新芝.关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 陈会源,刘文芳.中小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

[5] 何旭.走向后信息时代的微课程范式[J].教学研究,2014(3).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 沈海峰,贾礼远.远程开放教育微型移动学习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篇3

本文受《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H55F02)和《面向终身教育的数字资源聚合与投放云服务系统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2BAH55F04)两个项目资助。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网络学习资源同为视频形式。微课是否更适用于网络远程教育,值得深入探讨。

一、 对“微课”的概念解析

1.概念。作为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的大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展示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体。“微课”的核心载体是视频材料,同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思想、辅导材料,及学生的练习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的评价活动等,以一定内在组织关系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微课资源。

2.特点。(1)课程时间短。微课,又称微课堂,相对于普通课堂的40分钟标准时间,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2分钟。(2)课程内容少。微课类似于模块化教学,以片断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因此内容较少,一般是重点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中的一个疑点或重难点。(3)表现形式新颖。微课以教师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视频资料整体容量仅几十兆甚至几兆,便于上传到专门的学习平台,让师生在线查看或下载到电脑、手机上进行移动学习。

二、微课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分析

网络远程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学习者多数是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这类学习人群,显然有区别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特点。

1.学习时间少且零星。他们多数已成家,家庭琐事繁多,平时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而平时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且不方便安排专门的学习时间。传统网络视频学习资源一节课一般40分钟左右,课程内容也是前后连续且具有一定逻辑,对于一节课程要分多次才能学完的学者,其效果可想而知。微课的几分钟视频信息,短小独立的内容,毫无疑问更便于学习者自我掌握学习时间,同时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2.学习地点不固定。由于工作或家庭原因,网络教育学习者常常不能固定在家或办公室进行学习,要保证学习时间,就需要他们拥有区别于电脑的学习工具。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等,成为比较热门的学习用具。微课每节容量都比较小,几十及至几兆,从网络平台上下载下来,小容量的视频材料能更流畅地在普通配置的设备上播放。基于对网络教育的理解和对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分析,微课应用于网络教育学习资源,是大势所趋。

三、 网络远程教育中微课的实施保障

微课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提升。

1.授课老师。授课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一门课程知识点繁多,体系复杂,一节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做好教学设计。微课时间短,内容少,更需要知识点表现形式合理,结构紧凑,才能以良好的效果传达给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前首先做好学习者需求分析,考虑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微课。微课视频之外,授课教师还要设计制作出一系列的学习辅助资料,尽量做好课外在线辅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微课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对教材及其配套教学资源的挑选更为重要。例如在各版本的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中,西师版小数教材抓住现今中小学教师中微课创作的热点,引领了中小学微课资源设计制作理念。其课堂活动板块独树一帜,全套书在每堂课上都设计有丰富多彩、较强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更易于做教学情境设置,为广大创作微课资源的中小学教师青睐。同时,西师版小数教材业已将一些精干的课堂活动设计为微课作为教学配套资源,使教材具有更高使用效率。网络教育授课教师也应针对所授知识点,量身定制,选用或编写出适用于网络教育微课资源的教材。

2.管理教师。网络教育管理教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团队建设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水平、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等。微课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育视频资源,有限的时间内,对学习内容筛选、课程引入方式、不同小节的微课之间资源整合、其他的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都对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作为网络教育的组织者,管理教师有必要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前沿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根据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如何设计和呈现学习内容,设计出优质的微课资源。另外,微课是以小容量、少内容的模块化形式呈现,相关学科涉及到类似知识点的,可以由管理教师统筹建立资源库,根据学习要求上传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平台,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和浪费。

3.资源开发教师。资源开发教师,主要做课件制作、技术支持工作。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教学环境和平台建设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微课应用后,教学知识点精减,上课时间短,需要技术支持合理整合好各片断资源,搭建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保证师生同步、异步的便利交流,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零散学习资源的意义关联,有效自主学习,并即时得到学生反馈,指导修改教学设计。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我们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等,已经在悄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微课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课不仅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改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之,随着远程开放教学事业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

1课程研究基础

1.1微课的涵义

微课是一种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微课的教育教学。由此可知,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2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主要运行特点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自成“情景化”等。一般的微课教学时长都在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教学内容方面,一般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来进行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当中要完成一节课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教学内容显得更加精简;在资源容量上,微课视频一般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一般适合师生学习和保存,也方便进行实时评课;在资源组成“情景化”当中,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鲜明,指向明确。在素材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全力为使用者营造真实的微教学环境。

1.3远程开放教育的涵义

简单来说,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整合,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远程开放教育是对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超越。远程开放教育同时吸取了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精髓,并自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立足于现代远程通讯技术,且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培养人才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能够着眼于培养人的开放、公正、民主等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2微课与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发展的契合性分析

2.1微课符合远程开发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远程开放教育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进行了与微课同步发展的改善措施。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情况下进行的新型教育改革,远程开放教育是为了实现人人在时时处处只要依靠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就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想愿景。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其便捷性充分符合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愿景,比如在众多的学生和社会工作中,很多人已经开始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小视频进行学习。由此可知微课完全契合远程开发教育的发展趋势。

2.2微课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高度契合

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一般采取自学、面授、远程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一般在课时安排和学习内容上都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主要的面授教学,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课时安排为自学,还有三分之二发教学知识通过远程网络教学方式。微课是在远程开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更为先进、便捷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可以直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时间来进行碎片化学习,微课学习是一种更高效,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比如,很多高校的老师开始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来了解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通过微信视频实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上专业知识的讲解学习。

3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运用微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3.1缺少专业系统的管理

在当前的远程开放教学系统中,微课的开发和使用呈现出一种各地割据、毫无章法的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使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缺乏专业统一的管理。国家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秉着“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微课的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国家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责任、质量”的发展要求。

3.2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受课堂教学思维固化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当中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和自控力。在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微课学习中,经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当中,因为微课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都做不到坚持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意识,面对没有时间、地点限制,没有老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一般都很难做到对自我学习进行控制,从而放弃学习,导致微课教学资源浪费,课程教学流于表面形式。比如,在微课堂的学习中经常出现很多学生通过缴费进入微课班级,但是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经常是一个课程中只参加一次或者两次,微课堂学生流动性较大,几乎没有固定的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是自始至终参加的。

4完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中微课教学的措施

4.1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管理

在远程开放式教育中,要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微课堂学习进行专业管理,具体而言,先对微课堂教学进行专业的政策监督,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制定专业的规章制度,同时必须加大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市场的监管。其次,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内部来说,针对微课堂必须进行专业的内部管理,在视频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系统优势,联合开发微课资源系统。另外,要学会整合技术,力求将“学、评、测”三者结合一体,对微课教学市场进行专业的把控,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做好学生对远程开发教育教学系统微课学习的评估,测试微课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当中如何进行更好的改革,并不断提高对微课教学的管理水平。

4.2针对学生学习特点,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微课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可控力的影响,导致微课发展受到重重阻力。比如,在微课学习中由于学生自身自制力和自控力较差,导致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微课学习流于表面形式,针对此现象,微课堂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注意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弊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堂改革。具体而言,首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必须为全面改革微课学习做到上下合力,做好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注意微课教育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管理人员,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微课学习加以完善;其次,在微课教学当中不但要注意教学质量,引入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精品学习,同时在课时学习上做出改革,课堂学习中不止要做到课程教学内容极具吸引力,还要注意提高课程质量和时效性;最后,为实现构造专业性的微课教学而引导全员不断努力,不断革新,不断完善,尽全力打造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当中最好的微课学习资源。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微课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阐述,而后主要针对微课与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发展的契合性进行了讨论,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运用微课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晓姝.微课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电大理工,2015(3).

篇5

0 前言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活动场所。网络课程教学可以集图、文、音、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课程和进度允许因人而异,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反复学习、重点学习。学生通过查找、探究和加工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认知和思辩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教师也必然地从教室中的主宰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网络课程实际教学为例,阐述了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为目前1:50的超载职教课堂设计全息化的教与学场景,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包括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课本学习、课余学习四大场景,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随堂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课堂教学

2.1.1 签到(考勤管理)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现场点名耽误上课时间,而且迟到、早退、代签情况规避难,考勤管理效率低。老师在开课前利用网络平台生成课程考勤签到二维码,在上课时(课前或课中)适时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老师的二维码进行课程签到,学生课程考勤情况会自动推送到现场,老师可即时掌握学生的考勤情况,节约了老师授课时间,提升了考勤效率效果,有效规避的迟到、代签等问题。

2.1.2 即时测验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即时推送测试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资源库APP在线完成老师布置的测试题,老师通过测试结果可实时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进行学生学习管理与学习情况分析。

2.1.3 自助学习

为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手机APP自助登录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问题。

2.2 实训教学

由于实训场地及设备条件的制约,实训教学沿袭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观看习的”,老师实训教学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使用鲜有关联,老师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以课程“微资源”的形式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2.1 实训自助学习

首先根据《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场地(设备)情况及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及教学环境搭建。将课程内容与教学场地(设备)有机融合,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关键知识点以“微资源”的形式作为“学习触点”(学习内容)部署在教学场地(设备)上,并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安排,确定课前学生学习安排、课中教学组织实施及课后学习落实内容。

学生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堂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自助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点实践解析、技能点操作特写(包括友好提示、安全规范)等,为实训学生进行个性化呈现、点播与反复播放。还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个体行为,使教师掌握学生实训进程、效果与反馈。

2.2.2 任务过程记录

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实训技能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在实训现场根据课程安排开始实训任务。首先,各任务组通过扫描实训设备上的二维码领取小组实训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扫描现场的二维码掌握任务知识点解析知识,并通过手机完成实训任务的提交及进行任务过程管理。

2.3 课本学习

针对学目前在课本学习方面,老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学生间课余课本内容互动无法实现,“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网络课程资源毫无关联等情况,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于课本学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教材设计(配置)相应的动态资源,为学生课本学习中抽象的理论图文提供形象的动态呈现与学习互动,弥补纸质教材图文资源呈现方式的不足,提供动态的资源呈现(音视频及动漫虚拟化资源),并通过与学习平动,进行测验、互动等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学习平台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用。并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4 课余学习

迫于时间压力,老师对线上组课、课程共享缺乏积极性,更谈不上多位老师在线协作课程设计。老师仅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线完成,学生迫于老师课业的压力上线学习,在线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而在课后学生与老师即时的互动与反馈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咎待解决。

2.4.1 互动问答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就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者可以就某个实训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与其他学习者深入研讨,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2 提醒

教师可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向学员推送对课程开课信息及测验通知,学生在APP端可随时随地接收提醒,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安排。

2.4.3 自助学习

学生在课余通过登录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及手机APP学习老师安排的课程内容。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课程呈现形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都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阶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上面的应用势在必行。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融入职教日常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学生教材学习、课余自学四个教学场景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及社会人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认字、识字时,可以将自己的识字方法与经验告诉学生,使学生快速地找到识字路径。记得小时候,对“己”、“已”总是不分,当时的语文老师就教给我们一句顺口溜“己空已半巳全封”。到现在也没有忘。在教学生区分“己”和“已”的时候,我也把这句顺口溜教给了学生,真是立竿见影,学生不但能正确地区分“己”和“已”,连不要求认识的“巳”字也记住了。“攀”字的笔画比较多,学生容易丢笔画,我就把这句顺口溜教给他们,“俩木夹俩叉,下面大手抓。”学生记住了这句顺口溜,一下子就会写笔画繁多的“攀”字了,但老师要强调“攀”字上半部分的笔顺:从左到右,不是先写两个“木”字,再写中间。对一些典型字,追根溯源,进行字理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像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识字课教学,学生们与其说在学习识字,不如说他们在黄亢美老师的带领下,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课堂上,移步异景,妙趣横生,一个个惊喜的发现,令孩子们兴味倍增。此时,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知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这样学得的汉字,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阅读教学中,老师也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深入文本,深入学生,与文本,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写作教学中,教师的经历、生活体验、与经验对于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将自己亲身的故事或写作经验及对人事的看法在写作课上与学生分享。河北省特级教师李福中在《和学生分享“创作谈”》(《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3年第9期)一文中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写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我们老师不喜欢写作,不去尝试写作,不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说服力就差得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该热爱写作,写作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语文老师要用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带动学生对写作的感情。为了提高自己、惠及学生,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坚持写作。如果文章写成功了,别忘了跟学生“显摆”,在“显摆”文章的同时,别忘了“曝光”文章的制作过程――和学生分享‘创作谈’。”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高雅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工整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我们看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极少有那些喧宾夺主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却把课上得生动,听课的学生是收获多多,观课的老师是意犹未尽。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学识素养深厚,语文功底扎实。

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好读书,好读书,读经典之书。老师书读的多了,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丰厚了,教学中就不会过多地受到教案甚至教师用书的牵制,就会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解读文本;老师的书读的多了,知识底蕴深厚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仔细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理解,更好地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点拨和生成中品味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老师的书读的多了,知识储备丰富了,课堂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和熏陶,也许会想:老师怎么懂得这么多?这时,老师在课余时间不经意的拿出课外书来,学生们纷纷地凑过来,时间长了,也许会“熏”出一个个“小书生”;老师的书读得多了,就会敏锐地发现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把文本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语言中学习语言;老师的书读的多了,谈吐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优雅,行为举止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学生身上就会看到老师的影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如靳家彦老师所说:“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这里的学养就是指文化底蕴,厚实文化底蕴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书,让自己成为教育资源的根本途径也是多读书。

篇7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集视频、PPT、录屏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其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在短时间内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微课引入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虽解决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难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从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引入微课的原因、微課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应用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是幼儿园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及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年龄通常较小,好奇心强,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经常做出很多危险的动作,更难以进行自我安全保护。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常常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目前,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安全教育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多以说教为主,很少安排实践课程;幼儿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相对狭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教育教学缺乏实效性和可行性,且经常与实际情况背离。

若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要工作便是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并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课程,让幼儿真正投入实践演练当中。因此,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学很有必要。

二、引入微课的原因

安全教育微课为幼儿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微课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安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所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

安全教育微课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般以安全教育为主;二是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即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为基本目标;三是教学重点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习惯。安全教育微课还具有很多优势:一是与传统的模拟演练相比,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二是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且形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三是能够清晰地再现一些事故场景,教会幼儿必要的安全求生手段;四是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可进行全面推广和普及。

三、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若想提升安全教育微课的应用效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结合幼儿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优先选取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作为微课教学案例。例如,针对火灾、地震、交通事故、踩踏事件、电梯事故等,可以设计并制作“火灾如何逃生”“地震来了怎么办”“在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拥堵了怎么办”“被困在电梯中要做什么”等微课,使幼儿通过观看短视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微课只有准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地将教育内容映射在幼儿的脑海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选取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并在其中设计悬念和疑问,增强微课的新颖性、创新性及生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如此才可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第二,提升微课的适用性。微课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幼儿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活化。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抛锚教学法融入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讲解较少,主要是将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通过情境式教学、故事、安全演练等方式进行渗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地震安全教育中,可让幼儿在预习环节观看“地震带来的后果”的短视频,借助真实的教学环境,不仅降低了幼儿的理解难度,还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

第三,注重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精准地了解幼儿语言,尽可能多地使用“童言童语”讲课,并辅以生动有趣的音乐或简单明了的旁白。这种“童言童语”式的声音提示及讲解,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幼儿在观看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在设计及制作微课时应满足主题集中、文字优美简洁、气氛良好、色彩丰富艳丽等要求,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快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微课的应用模式及不足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出现既顺应了信息时代的潮流,又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在内容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模式等方面,微课尚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微课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但其中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探索和解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微课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及应用日益广泛,“微课时代”已经到来。将微课应用于幼儿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微课的重要性,掌握微课设计及制作的方法,熟悉微课的应用模式及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对幼儿的安全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微课的产生可在很大程度上为现阶段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设计出更加优质、高效的微课,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幼儿学会正确地应对突发安全事故,为其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少梅.微课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国萍.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2014(1). 

[3]张乃艳.让微课在幼儿园“火”起来[J].幼儿教育,2015(6). 

篇8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融合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是掌握微机原理的基础,因为实现和验证微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过程需要用到汇编语言,并且更高层次的综合系统设计也离不开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掌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承上”的作用体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子程序设计涵盖之前所学的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伪指令、数据类型及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其“启下”的作用体现在:①后续接口芯片的功能应用基本上都是以子程序的形式实现;②中断系统中的中断服务程序就是一种子程序,中断系统是微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不理解中断系统就不能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而掌握子程序设计是本文由收集整理理解和应用中断系统的基础之一;③子程序设计是开发大型程序的基础,对于培养编程能力十分重要[1]。因此,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实验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鲜有文献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并给出一个实验设计实例。lw881.com

1 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⑴ 实验学时安排不够。据粗略调查,大多数院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8个学时[1],有一些院校还附加一个课程设计。对于这18个实验学时普遍的分配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表

[类别\&项目\&学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

(12学时)\&汇编语言上机过程及debug的使用\&2\&dos系统功能调用\&2\&三种基本程序结构\&6\&子程序\&2\&接口芯片部分

(6学时)\&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2\&并行接口芯片8255\&2\&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2\&]

从表1可以看出,子程序实验仅安排了2个学时,学时太少,难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可以考虑将实验“dos系统功能调用”融合到“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中,腾出2个学时给子程序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刻全面的理解子程序的相关知识。

⑵ 实验内容“片面”。对于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内容只涉及到两方面的知识:①子程序的类型(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寄存器传递、内存单元传递、堆栈传递)[2]。这并不全面,与子程序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还包含宏和中断服务程序,所以有必要在实验中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子程序与宏的区别,以及如何把一个子程序“注册”为中断服务程序,然后通过软中断指令(int n)调用该程序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后面对中断系统的学习。中断是学习汇编语言的重点、难点部分,能否真正掌握汇编语言对中断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中断也是汇编语言的魅力所在[3]。

2 实验设计的一个实例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在此给出一个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实例,主要内容如下:

⑴ 实验学时:4学时。

⑵ 实验目的:

① 掌握子程序的编写及调用方法;

② 掌握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的区别;

③ 掌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差别;

④ 掌握子程序与宏的区别;

⑤ 掌握编写中断服务程序的方法以及通过软中断指令。

⑶ 实验内容:

① 编写一个近子程序实现将一个字节的数据以十六进制的形式输出,采用寄存器参数传递方式;

② 编写一个远子程序,功能与①相同,采用堆栈参数传递方式;

③ 变量str中存有一个以’$’作为结束符的字符串,编写一个子程序实现将str中所有的大写字母全部改为小写字母,采用内存单元参数传递方式;

④ 用宏实现①中的功能;

⑤ 编写一中断服务程序实现①中功能。提示:利用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功能和25h号功能提取和设置中断向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和25h号功能说明[4]

[功能号\&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25h\&设置中断向量\&ds:dx=所设置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al=欲设置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号\&无\&35h\&取中断向量\&al=欲取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类型号\&es:bx=取得的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

篇9

作者简介:武英(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建设专业专项(项目编号:21613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55-02

“微机原理”是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微型机框架结构、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三大部分。课程自身知识点较多,兼顾软硬件两个方面,内容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实践教学效果也较差,[1]在当前课时压缩、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原有“微机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课程体系

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机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计算机升级换代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而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得以大幅提高,不论是教师或学生都必须及时扩充更新相应知识;另一方面,从早期芯片8086/88开始到Pentium、core系列芯片,这些微处理器在基本结构和指令上采用向上兼容的做法,保证了结构和指令的连续性。学生从8086/88这个最基本的微处理器芯片开始学习,不至于太难于理解,有利于学习效果的保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在结构和原理上仍以8086/88为主线,同时对当今广泛使用的Pentium、core系列芯片也做相应介绍的最新版本的教材。目前,正在使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教材是清华大学2009年第三版,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等专业,一般来说“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这两门课程是同时开设的,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部分较为相似,而且接口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结合专业及学科建设,在课时压缩的大环境下,对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作了统一调整,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在“微机原理”课程中简化了接口芯片部分,只详细介绍一到两个,如8255、8253,其他芯片放到“单片机”课程中介绍,如ADDA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后,“微机原理”课程的重点就放在了框架结构和汇编语言,而“单片机”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利用C51控制接口芯片上。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既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模式。[2]对于基础知识主要采用主讲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微机原理”这门课程包含的抽象概念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多花时间讲解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采用“模块”的方式对计算机框架结构进行讲解、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各部分的内在关联;在汇编语言部分,举一反三,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对于拓宽性后续知识主要采用师生讨论、激疑质疑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意识和能力。使师生间的关系由教与学变为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对于提高性知识主要采用教师指点、自学研读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结合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电子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3.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微机原理”课程中涉及的抽象概念较多,如分段结构、逻辑地址物理地址间关系、时序等,难以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吃力,感到难以理解。可以采用PPT、仿真软件、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类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形象生动的优点,但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减轻教师画图、书写程序的工作量,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是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大,学生思维高度紧张,经常是来不及记笔记或光顾记笔记没有听到讲解,顾此失彼,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如果过于生动或颜色变化过于丰富,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不易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一些重点、难点不仅多媒体课件上要有,还必须同时进行板书,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3]

在汇编语言部分,利用仿真软件emu8086辅助教学,可以直接观察指令的执行结果、CPU内部寄存器内容的变化等,可帮助学生对于抽象指令的理解。同时利用仿真软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指令使用注意事项的记忆,但对于程序中的关键部分,一定要通过板书做详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辅助,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不仅是要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1.改革实验内容,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微机原理”的实验以验证为主,学生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而不是真正理解实验,失去了课程实验的真正意义。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结构上努力做到由浅入深,逐步实现从基础知识理解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实验内容上,本着先基础、简单,后综合、复杂的原则,形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三层体系。

对验证性实验,分为硬件和软件实验两个部分,精选合适的实验项目,时间安排和课堂教学保持同步,在增强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好试验和实验之间的内在关联,由简单到复杂,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的使用,首先在验证性实验中从简单的8255控制七段数码管显示一个字符开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8255的实验原理及编程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过渡到定时显示变化的字符;在验证性实验后的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中就可以选用和8255芯片相关的内容来实现模拟交通灯控制、竞赛抢答器等。在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中,教师仅给出实验要求,必要时给出设计框图,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硬件电路、编写程序及完成调试过程。通过这样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2.改革实验方式,采用仿真软件辅助实验

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是解决目前课时紧张的一个可行途径,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实验成本。在汇编语言部分,采用emu8086进行程序设计,可以直观观察到每条指令执行时CPU内部寄存器和内存单元内容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在接口电路部分,采用Proteus软件,2009年推出的Proteus 7.5 SP3含有VSM for 8086,支持8086微处理器与8255、8253、8259、8251等接口芯片的系统仿真。8086模型支持将源代码的编辑和编译整合到同一设计环境中,可以在设计中直接编辑代码,也可以非常容易地修改源程序并查看仿真结果。[4-5]学生在Proteus中设计硬件电路后,结合程序设计部分的仿真软件emu8086,编写ASM源文件,经过编译后生成COM或EXE文件加载给8086,经过调试运行即可在Proteus上观察到运行结果。采用仿真软件辅助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建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包括时间、内容和实验器件的开放。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诸多限定条件之内,在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气氛下,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更方便的实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行实验室开放教学是学校日常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和提高。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掌握各种实验手段,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构造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使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得以应用并融会贯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另外,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后,为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改革考核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考试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微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仅凭笔试来评定成绩是不全面的。总评成绩中还包含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成绩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评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掌握。

四、总结

对于“微机原理”这样实践性较强又很重要的专业课程,只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参考文献:

[1]许青林,解争田.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9):118-119.

[2]金彩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16-118.

[3]梁绒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5):121-122.

[4]李现国,张艳.Proteus仿真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25-127.

篇10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2-0049-02

1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1教学设计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因课程知识点多、难度大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开始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很有必要强调学生学习态度,告诉学生“态度决定一切”,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教学主线、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及课程的考核方式,强调“我要你学”和“你自己要学”所产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可以通过演示几个实用而简单的小程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畏惧感,如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摧毁CMOS密码小程序、钢琴演奏程序等。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的知识,而关键点又在于应用,即把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用于实践,所以强调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没有必要死记硬背书本理论,关键是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微机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去。

其次要明确一条主线,把握两个方面,抓住一个关键。在微机原理与接口的教学过程以计算机组成为主线,即从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外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在软件方面,对微处理器来说,程序员关注的是寄存器,对存储器来说,程序员关注的是逻辑地址,而对于端口,程序员关注的是端口号或地址;在硬件方面,更多的是关注硬件的功能,硬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方式与应用,而且只有应用才可能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把握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将相关的内容科学地组合到一起。例如在讲述软件部分时,可将“指令系统”这一章节的转移指令与分支、循环程序设计相结合,标志操作指令与标志寄存器相结合,串处理指令与循环程序设计相结合,中断指令与中断系统相结合,输入输出指令与输入输出系统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汇编指令的用途,并对汇编指令进行分类总结,有利于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讲述硬件部分时,采用先综合后具体,重应用与轻细节的方式。对于微机应用系统中的各种接口芯片,首先介绍其功能与应用场合,然后再介绍芯片的具体细节,重点介绍芯片与其它功能部件的配合、连接与应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需注重把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接口技术的应用,最好是借助于实际应用的相关案例与实验来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介绍怎样利用芯片进行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采用课程设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同样是“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将其改为“具有倒计时功能的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这样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来完成。延时部分可以是软件延时,也可以是硬件延时;数码管可以用单个数码管,也可用双数码管:数码管的显示控制可以用并行接口芯片8255,也可以用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学生以三人为一个团队,每个组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编导角色,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与鼓励,采取任务驱动,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为了强化记忆,教学过程应注重与英语结合。在讲授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内容时,将汇编语言指令的英文全称告诉学生,同时在读写程序语句时也用英文读出指令,例如:

XCHG――>exchange 交换

LEA――>load effective address 取有效地址

JMP――>jump跳转

REPNE――>repeat nol equal 不相等重复

DW――>define word定义字

同理在介绍芯片管脚时,也把其英文告诉学生。例如:CS――>chip select片选Cs上面的横线表示低电平有效ALE――>address lock enable地址锁存允许INTA――>interrupt acknowledge中断响应DTR――>data Ierminal ready数据终端准备好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

1,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树立工程的概念,这一点仅靠课堂讲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许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地去理解与掌握,许多能力也只有亲手操练才能得到培养,为此,必须开设与微机接口技术相配套的大量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还要开展相应的课程设计,采取任务驱动来完成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让学生能将每一个实践任务都作为一个工程去完成。

由于现在的微机原理实验系统是集微处理器8086和外配PC机及其兼容机于一体的高科技实验系统,其实验设计内容丰富、合理,系统都提供了几十个软硬件实验程序,但其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制程序和连接导线的地方比较少,这样,实验系统在客观上就已经为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有些学生会直接调用系统中的程序来完成实验内容,结果实验是做了却收效甚少,所以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实验内容与情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增加“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减少这种“验证型”实验,让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并对实验程序和连线做出相应设计,最后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调试过程才能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使学生每通过一次实验都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课中可以安排实验小组之间进行现场PK来活跃实践课的课堂气氛,成立课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都讲授完后,一定要开展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实践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任务时,题目可以出得含糊一点,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思维空间,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完整的接口电路与编制相应的汇编语言源程序,并要求学 生在实验系统上调试通过。学生在接到课题后,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先做一个社会实践调查,收集业界这方面问题解决的常规办法,并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最好的设计方法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设计尽量能模拟出真实的应用环境,这也是对学生将书本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考验,当然,如果有条件话,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全真的开发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最真实的业界主流技术培训与应用,教学效果会更好。

1,3课程考核形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会让学生疲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突出过程评价,变“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考核”,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贯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所以要加大实践的考核比重。

篇1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本科专业课程。该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建立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1]。可见,课程内容兼顾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特点,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随着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仿真和设计技术大量使用[2-4],所以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5-7],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模拟电子技术为前级课程,概念多、专有名词多、接口芯片多,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学起来较困难,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该课程是后续课程,如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图1所示。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优化具有很大意义。

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八十年代初的8位机Z80模型机到现在的Pentium系列模型机或高端嵌入式技术,相应地,微机课程的教学对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对传统和现代的内容进行协调。

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8],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的深造作应有的准备,而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或最实用技术的讲解介绍。因此,微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从熟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扩展能力,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引入计算机发展中涌现的新技术,科学合理地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

首先,由于这门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内容相对枯燥,在具体课程内容组织中,教师仍旧以Intel的16位微处理器8086为主,详细讲解其执行部件EU和总线接口部件BIU架构、管脚定义与作用、各种总线操作时序、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方法。在I/O接口部分,则以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定时器/计数器接口为例,教师重点讲解I/O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电路。因为以8086 CPU为核心的讲授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成熟,有利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引入介绍。教学实践证明,如果一下子将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到32位,如Pentium系列微机,则很多概念和技术成了没有根基的东西,学生纠缠于高端CPU的技术细节中,无法理解和领会微机硬件结构和接口技术发展的过程,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补充最新的微机技术,并保持对国外原版计算机系列优秀教材的关注,主动学习和消化吸收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将之引入课程教学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将ARM32位嵌入式芯片的开发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讲解中,使大学的课程教学能和现阶段主流项目研发中使用的技术相衔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走出课堂、适应社会技术发展作准备。

2课堂教学方式优化

2.1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通过课程内容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保证。在微机原理课堂教学中,相当多的内容只是用文字描述和定义,其对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抽象和枯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要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讲授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加以改变。多媒体技术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媒体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授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时,教师可以把执行部件EU、接口部件BIU和存储器等部件执行不同寻址方式指令的变化,做成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指令执行过程中EU、BIU中的寄存器等部件以及存储器存储单元中内容的变化,并理解各部件之间的构造、功能和指令执行过程中的互相配合过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可以记得更加牢靠。

2.2引入现代仿真技术加强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仪器和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利器。同样,将这些现代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弥补课堂教学中只有枯燥讲解而缺乏实际操作环境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EMU8086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辅助课堂教学。EMU8086是基于8086 CPU的仿真软件,与8086的功能十分相近,其内部集成了汇编程序编辑器、汇编器、连接器、参考资料、例程、学习指南和虚拟硬件等。它能模拟真实微处理器的每一步骤,并显示内部寄存器、存储器、堆栈、变量和标志寄存器,而且其中任何一个数值都可通过鼠标双击来改变。同时,它还虚拟了微机显示器、交通红绿灯、直流步进电机、LED等外设,因此是一款可以很好地辅助微机原理教学的仿真软件。图2所示是笔者将EMU8086用于辅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例子。由图可知,程序可以单步执行或全速执行,每步执行过程中,各寄存器内容变化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设置观察窗口观察变量与堆栈变化等。其他的仿真软件有Proteus等。

2.3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将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入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建立了网络教室。课堂教学的每个课件和多媒体动画都会上传到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在课前下载预习,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网络教室也提供工程项目技术资料、课外扩展阅读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英文资源、国外著名高校的课堂讲课录像等,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取原汁原味的国外相关技术知识。网络教室不仅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还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突破时空局限,通过网上授课、网上提问、网上作答甚至网上实验和网上考试等,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便利性。

3实践教学环节优化

3.1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结合,增加设计性实验

如前所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验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笔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实验划分成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两部分。

上机实习是理论课程的上机作业,主要针对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由浅入深地分为验证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EMU8086仿真软件,进行程序的编制和调试,并最终提交上机实习报告。

操作实验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内容也是由浅入深地分为I/O接口基础实验和设计性综合实验两部分。主要针对微机I/O接口的学习和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I/O接口基础实验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设计性综合实验是以某一设计目标为导向的开放性设计题目,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拟设计性实验题目。

以前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都是在设定好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没有得到发挥。笔者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将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灵活结合,有效地协调教学内容多和教学学时数逐步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思考、巩固加深。而且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3.2先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在操作实验中,因为实验时间较短,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对一些异常现象或程序预期输出和实际输出不相符的情况进行仔细观测、研究和试验,只得草草收兵。或由于实验设备的大部分连线已经固定,学生实际连线操作较少或较简单,实验未能使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有深刻的感性理解。甚至由于实验设备接口的频繁插拔,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一时难以修复,导致实验无法继续进行。

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先进的虚拟仪器仿真技术-Proteus,来弥补实验室实验的缺陷,增加实验的灵活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Proteus是一款嵌入式系统设计和仿真软件,可以分析、仿真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同时提供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器仪表。在Proteus7.5SP3版本中,已经开始提供对8086芯片及相关接口的支持,可以用于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图3给出了一个利用8086 CPU、8255A,8251A和8253A进行综合设计的仿真原理图,加上相应汇编程序,则可实现计算器的仿真。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Proteus实现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内存扩展、并行接口、串行接口、A/D和D/A转换、中断等实验。同时,也可以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开放性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4结论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通过从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三个方面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对相关后续课程和设计的跟踪调查也表明,学生在此课程中普遍提高了知识综合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学坚,周斌.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21-422.

[2] 韩萍,康健. 基于LabVIEW的信号处理技术应用演示及实验系统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99-103.

[3] 乔建华,李临生,田启川. 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70-73.

[4] 谷兆麟. 基于EMU8086的微机系统的辅助学习方法[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26-28.

[5] 李骞,陈劲松. 计算机高等教育改革若干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7):10-13.

[6] 吕淑平,朱齐丹,曾薄文.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91-93.

[7] 陈君,唐秀明. 基于SN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63-65.

[8] 王志军,王克义,杨延军. 微机原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7):64-66.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 Zhiming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开始转向对精神与知识的追求,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幼儿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看,已经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实行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幼儿普遍存在着游戏、娱乐的天性,因此,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教学可以将生活游戏作为重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儿童健康地生活与愉快地玩耍。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他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性。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2~6岁的儿童还未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且在情绪上不容易受自我的控制,因此,要根据儿童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儿童施以以生活、游戏为主的课堂教学。幼儿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这是儿童的天性决定的。“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将游戏与生活相结合,具有独特性与开放性,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教学策略

1.设置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目标

在进行“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课堂目标。幼儿善于将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密切关注,从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作为课堂目标的一个参考。比如,幼儿喜欢玩拼图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兴趣爱好,制作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拼接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会幼儿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的认识,并让幼儿观察这些形状各自有什么特点,使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形状。对于幼儿的教学来说,主要是能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提升幼儿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其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这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2.加强对儿童自主能力的锻炼

相对于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幼儿园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自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集体化教育模式,拥有了更多丰富的课堂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的幼儿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新奇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思想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将幼儿作为课堂教学以及游戏的主体,教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即可。

3.促进游戏、生活与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课堂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环节、多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从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容易走神,思维跳跃度大;另一方面,幼儿爱游戏的心理使幼儿比较活跃,因此,只有将生活经验、娱乐游戏与课堂充分融合,才能保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幼儿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得到有益的锻炼。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将大小写的1~10数字制作成卡片发给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所得的数字去找对应的朋友,这一方面能够加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幼儿乐于参与到游戏中,并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机会,建立友谊,让幼儿懂得什么是朋友,学会与朋友交流、分享等。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无限的优越性,使儿童在课堂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对生活的认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