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效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QFII资本市场金融自由化风险控制
一、QFII的经济背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或金融自由化战略的一个必然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推行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在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金融产业规模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明显。在金融业的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我国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但是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是相当谨慎的。我国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未受较大冲击,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基本封闭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国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就象有些学者形象地指出的,“我没有输球,因为我没参加比赛”,但是这种幸运并不是永久性的。封闭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的金融体系终究要面对世界竞争。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的必然趋势。QFII的出现,正是这种要求的产物,是我国走向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目标,一种渐进策略。
从国内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的话,我们认为,QFII的出台与近年来我国股市的低迷有一定关系。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9月之前,这个阶段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交易非常活跃,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但在2001年9月之后,我国证券市场逐渐走向低迷,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消极预期增强,2002年全年的低迷态势更是十分明显,股票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下滑。资本市场的低迷态势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十分不协调。因此,引入QFII,对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遏止资本市场低迷态势是有一定作用的,尽管我们不应将其估计过高。
QFII出台的第三个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所作的有关金融业开放的各项承诺近期要逐步兑现,其中包括银行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银行业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证券业的开放(允许外国证券公司从事中国股票的承销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交易以及基金的发起)以及保险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保险和再保险业务)。QFII的引入,是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步骤,通过引入QFII,我们有选择、有控制、有目的地引入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实现资本市场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局部可自由兑换,这是WTO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历来是以开放促改革,在内部改革压力和阻力增大、各方利益主体矛盾难以消弭、改革推行成本加剧的时候,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改革,是我们一贯的秘诀。QFII的引入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也必将发挥同样的作用。
二、QFII对资本市场将产生五大效应
可以说,作为我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体系放松管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自由化)的一个过渡性的步骤,QFII制度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未来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具体而言,我认为QFII制度会产生以下的效应:
第一是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效应”。我国资本市场中以散户投资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仅仅占10%,这种资本市场结构非常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占整个证券市场的股权比例来看,英国约占75%以上,日本是50%左右。引入QFII,可以大大增大机构投资者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比重,这不但可以较快地扩大资本市场容量,而且机构投资者的长远投资和理性投资会增加市场的稳健性,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美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20%左右,而我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60%以上。机构投资者增多,对减少波动率有好处。
第二是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效应”。QFII都是在全球有影响的、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来到我国之后,其投资倾向必然会对我国的投资者产生相当大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从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的投资倾向看,它们的投资选择基本集中于蓝筹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选择的并非一定是大盘股,但肯定都是行业龙头,可见在初期阶段QFII感兴趣的投资方向是蓝筹股。蓝筹股的普遍特性是具有行业代表性、流通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盈利稳定、派息固定。但是蓝筹股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却在资本市场中长期受到冷落,在沪深股市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这可能与蓝筹股大多属于传统行业的骨干企业、盘子大、缺乏想象力有关,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的青睐,必将使蓝筹股在股市中的遭遇有所改观。
第三是金融监管中的“纠错效应”。QFII的引入对东道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境外投资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投资回报,因此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说,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寻求投资利润的机会。当东道国的政府金融监管、外汇管理机制、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托管银行管理制度等方面出现漏洞的时候,境外机构投资者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投机性活动,获取投机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QFII的投机活动虽然有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纠错”机制。它逼使金融监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和证券市场管理者及时修补“漏洞”,逐步将相关监管制度严密化、监管规则规范化,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行为的有效性。在QFII的投机性投资活动和监管者的监管行为之间,永远存在着这样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俗语说“水涨船高”,随着QFII纠错功能的实现,我国的资本市场规范性和金融监管水平也必将得到提升。
第四是金融运作和证券投资中的“学习效应”。实际上,一个国家金融业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向国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学习过程,外国金融机构给东道国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资金,而是理念。国内投资者从学习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中,逐渐学会如何判断金融市场的趋势,学会如何从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公司内部机制等方面遴选和甄别不同成长前景的公司,学会如何进行资产组合和资产管理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学会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投资收益。获得我国QFII资格的都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它们在资本运作方面具备长期的全面的全球性经验,国内金融机构必将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学习到有价值的投资理念。
第五是公司制度变迁中的“介入效应”。国际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美国,机构投资者一般通过“关系投资”和“过程投资”两种形式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关系投资”是指投资者作“耐心股东”,从财务评价和公司治理两方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获得长期回报。机构投资者积极介入企业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财务、人事和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当中。“过程投资”指机构投资者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管理决策,而是着眼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实施反映股东价值取向的治理活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达到双方福利的同时增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根本改变,从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同时,机构投资者也通过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改善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弥补监控成本之余获得更多回报。我国引入QFII之后,国外机构投资者必将对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对我国企业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然,这些正面效应的显现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我们一方面将QFII看作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对QFI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估计,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力度,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QFII并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在引入QFII促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快金融业内部改革的步伐,尤其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改革,同时为国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和国内民营资本平等参与金融业竞争创造制度条件。[NextPage]
三、QFII制度的国际经验与资本市场风险控制
新兴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国家在9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其中包括拉美的巴西等国,东亚的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南亚国家印度等,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0年12月28日公布开放外国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台湾股市。应该说,QFII的引入,对于促进东道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对于东道国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提升与改变、对于东道国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与规范化、以及对于东道国金融人才的培育等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入QFII的经验表明,我们千万不要将QFII当作本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这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在引入QFII初期,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系统性风险,境外机构投资者会持观望犹疑姿态,因此所引入的QFII规模必然是有限的,对其作用不应作过高预期。第二,尽管大部分国家引入QFII之后引起相当规模的外资流入,从而对本国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QFII进入初期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作用,QFII介入股票有可能产生不盈反亏的情形。1991年4月QFII正式进入台湾地区股市,但是QFII介入的股票跌幅超过投资者预期,可谓亏损惨重,截止到1993年10月进场外国资金累计亏损36%。但到1994年8月,由于基本面利好的刺激,外资概念的股票才恢复涨势,QFII平均获利率达到42.12%。第三,外国机构投资者的目标与东道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并非一致,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它们所关心的是满足资金来源国投资者的收益回报要求,这种强利益约束和利益驱动导致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国外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利用东道国在资本市场监管和游戏规则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进行投机性的投资行为,这些行为会对本国资本市场带来比较大的负面作用。
但有些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持一种过分的担忧态度。他们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没有道理,但无疑是非常片面的。新兴市场资本项目的开放是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改革、自由化过程中的政府监管和宏观经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从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来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之所以在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后出现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是因为其激进式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经济政策衔接不力。资本账户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国内金融自由化、经常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不应一概而论。经济学界的共识是,资本项目本身的自由化应该是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证券投资,后短期证券投资;先放开资本流出,后放开资本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南锥体国家中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但因其采取激进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难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匹配,从而屡次引发金融危机。
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弊端,这些弊端是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之一。东亚金融体制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政府在金融体制中的主导作用;金融体系的产业工具性质;广泛的信贷配给现象;不透明不明确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扭曲的银行——企业关系。这些特征增加了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人把东亚金融危机仅仅归结为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是有失公允和全面的。
二、加法:跨界合作赢先机
1+1>2,这是所有企业开展合作、倡导共赢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油市场的加法不仅限于两个企业的合作,而是基于汽车和油两个行业的密切关系,实现油和汽车行业的深层合作。2010年9月,中国石化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在天津签订了全方位合作的战略协议,双方将在品牌合作、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这在业界被誉为促进石化和汽车行业融合、推动两个行业技术创新的破题之举,揭开了中国汽车和石化两个行业合作的新篇章。中国石化与中汽研进行合作的落地单位是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而技术合作中心的常务机构就设在中国石化油公司。鉴于长城油在汽车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拥有很高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石化与中汽研的合作构想中,双方将以长城油为突破口,拉动橡胶、高分子材料等石化产品的全面合作。对中国石化油公司而言,这是莫大的发展良机,也是继续发挥跨界合作加法效能的一次策略升华。无论是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还是服务各行各业,进行跨界合作,以客户的需求为需求,为客户开发量身定做的油产品与应用一直是中国石化油公司长年坚守的铁律,这也是中国石化油公司“加法”的策略注解。
在与中汽研合作之前,中国石化油公司就已经开始依托中国石化于2009年成立的国内首家跨界合作的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进行加深和扩大与汽车行业的合作,通过与国内外汽车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推动科研前置,敏锐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最新需求,提升中国石化油公司服务汽车行业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水平。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李亮耀表示:“通过跨越两个行业的技术合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研发量身定做的油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最大化和保护汽车引擎,而且与客户深度的技术合作,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大众汽车生活。”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与中国重汽、北汽集团、时风集团、奇瑞汽车、长安集团等国内外车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石化面向汽车行业的沟通窗口、技术平台和战略推进桥梁,在行业标准制定、专用油开发、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同时通过“节能环保驾驶要领”等公益活动的举办,长城油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09年,在合作中心的助力下,中国石化油OEM销量同比增长了19%,高于整体市场的增长。目前,消费者对车的品牌忠诚正延续到售后品牌,消费者活动也从回站刺激升至品牌教育与专属价值体验,这必然导致未来市场对车用油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与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为中国石化赢得了不少市场加分,特别是目前油市场受汽车销量影响,部分企业势必走弱,通过产业间的合作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减法: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围绕新能源和低碳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油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历史挑战。特别是在中国的车况、路况、设备水平和燃油状况难以快速实现质的提升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开发节能环保型的技术和产品,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这是创造性破坏的减法过程。中国石化油公司对此的解读是,做好创造性破坏的减法是油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的开始,也是中国石化油公司永续经营和良性发展的不二选择。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为长城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可靠的竞争力保障,而且也是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趋势是高开低走,但并非是所有的汽车企业遭受市场重创。在过去几个月,在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汽车深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像在低油耗方面出色的日系企业的整体表现也好过其他车企。这意味着面临市场的竞争压力,汽车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油行业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以汽机油为例,从上个世纪90年代SH、SJ到2001年的SL,再到当前开始普遍应用的SM,油一直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以满足汽车的需求,为汽车行业服务。在新能源和低碳方兴未艾的今天,对发动机排放要求愈来愈严格,特别是汽车生产商不断要求延长换油周期,这对油的性能越来越苛刻,需要更高更新的技术。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顺应市场的趋势变化,站在业界前沿,与世界保持同步,做好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减法将直接关系油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石化油公司再次走到了市场前面,在其为上海通用五菱提供的油中,已用SM级别替代了SJ油,完成了升级换代,以适应更为严格的环保节能要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借上海世博会推动了其服务新能源汽车的油正式商用化。油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随着高于SM和CI油品的出现,如何取舍进行产品结构的重新布局,将成为油企业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四、乘法:聚焦品牌价值战
2.市场二: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青年消费群该消费群的主要消费者以高校学生为主,包括待业或刚从业青年,年龄在17-25岁,购买产品的经济来源混合家长给予和个人工资。大部分消费者在初学时首次购买产品,购买动机多为身边朋友的影响和鼓励,以兴趣爱好为主要购买动力。其中参与高校轮滑社团,通过组织者统一选购为典型消费方式。此类型消费者通常在购买时会考虑产品相关资讯,但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一般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平花鞋、速滑鞋、休闲鞋或极限鞋,其中平花鞋占总比例的95%。该类消费者往往对轮滑有较高的热忱和忠实度,尤其是部分忠诚消费者会转化为教练、销售人员等业内人士。
3.市场三: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中老年消费群该消费群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高级白领、留学人士、退休老人等资深轮滑爱好者,其中,退休老人占六成以上的比例,其购买动机为锻炼身体。另外还包括视轮滑为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一部分社会精英。消费者收入状况对产品选择关联性不大,而且不乏对轮滑鞋性能要求极高的消费者,其通常对产品行情有较深的了解,并理性选择购买产品,大部分消费者具有再购买的动机和行为,购买轮滑鞋种类主要为质量和价格较高的休闲鞋、速滑鞋。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特征的调查
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分析
1.产品策略市场一、市场二中的消费群普遍存在产品认知失调现象,即初学者不会特别在意品牌的知名度,接近于再购买时才会对产品信息敏感;该市场消费者中购买动机多为追求流行,造型美观、样式新颖的产品能够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普通商家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市场三中的消费者较重视品牌知名度,对价格的在意程度相比较低。中高端品牌的商家应开发此市场资源,通过会员服务、售后服务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以取得该市场领导品牌的地位。
2.价格策略市场一、市场二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可为初次购买的消费者选择定价在100-500元的一般价位产品,对再次购买的消费者推荐高品质、高性能的中高价位产品。市场三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价格和性能合理的产品,对目标客户的定价宜注重性价比,盲目地抬高价位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3.渠道策略市场一、市场二的消费群在购买决策时,经常听取教练等其他具有丰富购买经验者的建议,商家想提升市场占有率,可通过厂家直销给俱乐部、高校社团等渠道,实现联动推广。目前时兴的电商销售渠道也是商家开发市场的方向,尤其是市场二消费者具有对网络资讯敏感度高的特点。市场三的消费群在再次购买产品时很大比例的人会与品牌销售者直接联系,故从业者传播力量影响很大,商家需注意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
4.促销策略市场一的直接消费者多为使用者的家长,且女性居多,消费特点是对打折、赠品等促销方式非常敏感,另外在购买决策时,从业人士的建议往往作为重要参考,与购买者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可采取口碑营销战略。市场二的消费者,有购买经验的相关从业者对其购买决策也有很大影响。即商家平时对于新产品、流行元素要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将相关资讯收集齐全,主动传达给消费者,有利于培养忠诚客户。对市场三的消费群,可通过举行交流活动、附送周边产品等营销手段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
三、我国直排轮滑鞋市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整体形象欠佳我国本土轮滑器材生产厂商通常按需制造,许多厂商出现一场生产多牌现象,通过量化生产,保持基本利润。直排轮滑鞋的品牌设计呈现了“国外品牌设计传入———国内品牌模仿”的趋势,缺乏技术创新大大减少了轮滑器材制造业所能创造的价值。当前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专门的营销部门和健全的产品营销体系和计划,没有品牌意识是体育产业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商家不注重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产品设计和宣传推广脱节,削弱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2.定价随意性大,恶性竞争加剧我国的工资成本低、劳动资源密集等优势,使众多体育用品企业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来占领市场份额。许多厂家在竞争中没有考虑行业市场未来长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而盲目采取价格竞争策略。在行业机制不完善、行业市场门槛低的大市场背景下,许多知名品牌在新产品上市后不久,便遭到竞争者“高防鞋”的恶性竞争,产业升级缓慢,效益低下,最终导致所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3.外来品牌强势进入,本土品牌尚需努力目前国内直排轮滑鞋的产品销售渠道,以传统的门店销售及厂家直销为主。网络新媒体,包括网购网站、社交网站、电视节目,销售渠道的利润占有比例逐年上升。国产品牌多为中小型企业,内部从业者多为轮滑爱好者转型而来,而高水平的营销人员对轮滑市场了解甚少。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大批国外优秀品牌,如早期发展的若喜士(Roces)、K2,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米高(M-ico)、宝师莱(powerslide)纷纷进驻我国,其先进的产品技术与营销理念,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大大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四、对我国直排轮滑市场发展的建议
1.注重产品研发,树立特色品牌文化在品牌林立的国内直排轮滑鞋休闲市场,想要占领市场份额,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对产品的技术和设计创新,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价值链,增加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可度及对品牌的忠诚度。商家可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实现技术领先,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融入品牌内涵、企业文化、民族特色等多元因素。品牌文化的建立,包含在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众多环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产品理念,创建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知名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营销学大量开放地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营养,逐步形成了主要以决策管理理论为基础的营销管理体系。麦卡锡(1960)将营销组合要素(marketingmix)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组合理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企业营销活动就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4PS)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科特勒在吸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营销理论成果基础上,如温德尔•史密斯的市场细分理论、约翰•麦克金特的市场营销观念、以及麦卡锡的4PS组合理论等,于1967出版《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1版)(晁钢令,2003),该著作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营销环境、市场机会、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营销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市场营销的完整理论体系,标志着以决策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管理体系形成了。由图1可知,从决策管理角度看,市场营销理论框架包括基础理论、策略理论、战略理论和管理理论。
(二)价值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管理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营销学逐步形成了主要以价值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管理体系。科特勒每隔3年左右就将其《营销管理》重版一次,在营销理论上不断创新。自1997年第8版起,《营销管理》从价值链这一战略层面来看待营销,企业被看作价值传递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上游供货商、下游分销商、广告商和物流商等营销中介共同组成一个价值传递系统。随后,又提出顾客终身价值等营销的核心概念,企业各方面的营销活动围绕创造最大化的顾客终身价值而展开。《营销管理》第13版亚洲版,则通篇以评估价值—选择价值—提供价值—传递价值—传播价值的逻辑顺序展开,将“营销管理”定义为通过评估、选择、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实现顾客资产最大化的科学与艺术,标志着价值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管理体系的形成。目前国内有少数营销教材是以这一理论体系为参考而编写的,除去导论部分介绍营销基本概念外,剩余部分遵循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监控或类似的框架编写。从价值链角度看,市场营销理论框架包括价值探索、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三个部分。
二、基于哲学角度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分析
从哲学角度分析,市场营销理论分为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市场营销应用理论和市场营销技术理论三类。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不同表现形式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功能,在市场营销学科发展和营销实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基础理论。是研究市场营销活动的本质、动因、功能、运行机理等方面规律性的理论。其客观性和稳定性最强,一般不受时间限制或限制很小,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原则和原理,在整个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市场营销实务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应用理论。是研究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体应用,以及探寻有效组织实施市场营销活动对策的理论。其针对性、客观性、稳定性较强,较受时间、地点和范围的限制,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营销分支理论和各种战略、策略、程序、途径和方法等,直接规范和指导市场营销实务。技术理论。是研究确保和提高市场营销有效性的操作层面的理论。其针对性、客观性最强。研究结果表现为各种操作技能、手段和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市场营销实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之间存在递推的关系。基础理论为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发展方向;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受基础理论指导,又为基础理论提供应用空间。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三、市场营销理论的拓展
(一)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维度
市场营销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相关。按照社会经济活动的线索。
(二)产品维度拓展
产品维度从行业角度可拓展为产品营销、服务营销、高科技营销、房产营销和旅游营销。
(一)受众构成情况
样本中的受众基本情况与微电影营销的目标受众具有一定契合度,其基本特征为:以青年群体为主,汉族居多,学历层次多为在校本科生,职业分布多为在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员工。
(二)受众知晓度
调查显示,受众对新疆本土微电影传播的了解程度较低,37%的受众表示从未看过新疆本土微电影,43%的受众表示只看过1-2部新疆本土微电影,提及新疆本土微电影,很多受众反问“新疆有微电影吗?”可见受众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基本处于不了解、不关注的状态,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发展的态度较为淡漠。调查表明,大部分受众主要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了解到新疆本土微电影的信息,这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不无关联,同时也说明,新媒体之于新疆本土微电影的传播是极其有效的。
(三)受众期待视野
对于新疆本土微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具有多样性。就微电影类型而言,受众最感兴趣的类型依次为故事片、纪录片和公益片,普遍认为这三种类型的新疆本土微电影在传播新疆区域文化方面最具有市场潜能。故事片主要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辅之以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来诠释某种价值观,更易于吸引受众,而纪录片和公益片则往往通过记录现实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展现新疆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正能量的区域形象。从微电影反映的题材内容来说,受众最期待新疆本土微电影反映的内容为风土人情、青春励志与自然风光,期望通过青春励志题材的微电影激发年轻人奋发向上建设新疆的热情,通过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题材展示来传播新疆的区域文化特色。此外,受众对都市生活、搞笑吐槽以及校园故事这三类题材的呼声也较高,这与年轻受众的爱好、兴趣与追求是相契合的。选择其他题材的受众虽少,但这也反映了受众对本土微电影内容的多层次需求。
二、新疆民营影视公司微电影市场营销现状
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相继走访了新疆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获取了2013年乌鲁木齐民营影视公司拍摄微电影的记录和档案,从中选取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影视公司联系走访,即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文中,笔者通过对新疆民营影视公司的访谈资料的分析,试图从新疆本土微电影产品的生产定位、宣传与推广媒介、发行渠道与收益方式等三方面入手,对新疆微电影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勾勒。
(一)产品的生产与定位
新疆微电影生产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在产品的生产和包装方面存在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微电影生产数量极少;二是微电影题材选择倾向于主旋律表达;三是微电影包装远离商业化定位。从新疆本土微电影生产数量来说,截止2013年年底,新疆共有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81家,在2013年期间制作发行微电影的只有7家,仅占总量8.6%。2013年度新疆各类影视制作机构制作各类节目196244分钟,制作发行微电影只有254分钟。此外,课题组走访的三家影视公司,除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年来制作了网络微剧《乐逗满屋》第1季共20集外,其他两家影视公司近两三年来均只出品过2部左右的微电影,由此不难发现,新疆微电影市场的出产状况萧条,对于催生微电影繁荣来说境况不佳,更何谈获得观众的关注度。从新疆本土微电影题材选择来说,社会教育、公益、励志等主旋律题材居多,其他类型题材基本没有。如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出品的两部微电影《父亲的女式自行车》《1%的女人》均是社会教育题材;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金盾天山》为公益题材,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热血雷锋侠》意在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乐逗满屋》意在展示新疆现代化都市的新形象等等。从新疆本土微电影包装定位来说,微电影不是作为消费品出现的,大部分公司对于微电影投入不低,但并未考虑收益回馈。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摄制微电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公司主创人员的微电影制作能力,乌鲁木齐纵横天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公益微电影是为了塑造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只有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投拍微电影时考虑到了市场的商业回报,但至今仍未能获得预定的市场盈利。
(二)宣传与推广媒介
宣传与推广媒介作为微电影制作发行方与观众的桥梁,对微电影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民营影视公司的访谈中,课题组发现微信、微博等以手机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是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阵地,民营影视公司普遍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平台,或与知名度较高的平台、视频网站合作等方式在微电影前期进行造势宣传,如提前剧照、预告片、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与观众建立互动。而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则通过刊载新闻、访谈等形式在微电影后对微电影进行报道,以保持微电影的受众关注度及点击量。就整体而言,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推广只使用了最为基础和普通的方式,媒介延伸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新疆本土出品的微电影作品却在本土受众甚小,加之推介中,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并不被青睐,运用较少。因此,新疆本土已出品的微电影基本没有产生能激起全社会关注并讨论的话题效应,这是新疆本土微电影反响不大的主要原因。
(三)发行渠道与收益方式
新疆本土微电影的发行与流通渠道普遍比较单一,未能实现视频网站点播、公交电视播放、微电影节或微电影大赛展映、电视台播映、手持终端浏览多种方式的整合运用。如新疆隆博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只在本公司网站了微电影,《金盾天山》参与了2014年全国禁毒公益微电影大赛,在爱奇艺网上,《乐逗满屋》与优酷网合作,在优酷平台上进行播放,他们的播放渠道都较为单一。而在收益方式方面,通常最主要的收益方式不外乎出售播映权、投放到付费视频播放平台、投放广告分成,就此而言,新疆大部分本土微电影基本是亏本拍摄的,没有任何收益,只有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投拍《乐逗满屋》第2季时有考虑寻求广告商合作、加入优酷网的分成计划、被电视台收购、做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商业企划。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新疆本土影视公司制作人思想较为保守,更愿意选择与官方合作获取稳定的利润收入,而不愿承担市场的风险;还有一些制作人已有市场营销的意识,但由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暂时无力进行市场营销规划;只有极少的影视公司投资人尝试将新疆微电影作品推向市场,计划迈出微电影市场营销的第一步,并对作品推向市场之后的营销有较为系统的规划。调查显示,新疆民营影视公司微电影作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尚处于启蒙阶段,新疆本土微电影数量少,宣传与推广能力欠缺,制片人营销策略不成熟,都是制约新疆本土微电影繁荣的主要因素。值得玩味的是,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文化活力巨大,因此,所有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及对新疆本土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时,均表示,若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努力探索市场规律,繁荣新疆本土微电影文化指日可待。
三、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分析
下文中,笔者将综合前两节的内容,尝试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整合营销进行SWOT态势分析,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困境、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匹配分析,以期对新疆微电影的繁荣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困境
从政策语境来看,一是近年来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后,为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主张定期举办新疆网络文化节,这为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二是少数民族观影市场具有开掘潜力,作为固定的观影群体,若能开掘出较为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就意味着事先拥有了固定人数的少数民族观影受众。就其面临的困境而言,一是媒体宣传推介的力度不够,使得观众了解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渠道太少;二是资金匮乏,不少新疆本土影视公司对微电影营销存在顾虑、观念保守甚或报以怀疑的态度,认为微电影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而言,并没有多大市场活力,因此,新疆本土的微电影除了依靠政府投资以外,很难找到大的企业投资方与制作方。
(二)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就新疆本土微电影营销的内部优势来说,微电影本身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无需较大投入。再者,新疆具有丰富的影像资源,民营影视公司大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创意开发。就新疆本土微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内部劣势来说,新疆缺乏优秀的微电影创作和营销管理人才,尚未形成较为专业的微电影创作队伍,在当今文化生活丰富、受众拥有多种观影平台选择权的前提下,新疆本土微电影在与内地乃至国际微电影作品竞争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三)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上文对新疆本土微电影市场营销的态势分析,笔者认为新疆本土文化传媒公司、微电影制作方在微电影的市场营销方面,可以尝试采取如下努力和改进方案:
1.保持与受众持续有效地沟通。
在充分深入地掌握受众的类型、喜好及心理预期的基础上进行素材积累、灵活创作,制订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在整个创作和营销过程中,需利用多种平台,保持与受众持续有效地沟通,以期在受众群体中保有持续的关注度与影响力,进而使微电影作品真正的面向市场。
2.积极培养新疆本土微电影创作和营销人才。
企业与制作方需要培养一批以创意为核心的剧本创作团队、具有艺术造诣和专业化水平的影像摄制团队,以及能适应市场、发现市场的营销管理团队,从而使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成能够形成产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方式。
3.加强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新疆本土微电影可利用网络传播、媒体传播、公关传播、活动传播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实现各种媒介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生共赢。在传播过程中需注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互动,使受众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客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间接成为微电影资讯的人际传播者,从而实现新媒体的人际网络传播,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精准化。
4.积极开发少数民族观影市场。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超过一千万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市场有较为稳定的本民族受众群,如果能多启用少数民族创作人才、多将微电影译制为少数民族语言,有效占领入少数民族观影市场,便意味着拥有了一千万的潜在受众。
5.充分利用政策文化与官方平台支持。
最近两年,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繁荣网络文化,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新疆微电影节,为本土微电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除此还举办了“新疆穿越时尚”2013—2014跨年时尚派对、“爱•在一起”时尚盛典等大型活动,新疆本土微电影及微电影主创人员可通过参与到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平台亮相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6.打造新疆区域文化特色品牌。
首先要增加新疆本土微电影的生产数量,拓宽新疆微电影题材种类,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影像资源,使新疆本土微电影兼具信息传播、文化输出、塑造新疆形象等多种功能,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传递区域名片的一种注意力资源,使观众能建立起对新疆本土微电影的感情;其次,新疆本土优秀微电影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意识,围绕微电影内容积极开发衍生品,投拍系列剧,通过获得受众的熟识度,努力提升其对外传播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二、关键词:稻盛和夫企业家修养
企业经济领域真正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遵循一个共同的经济贸易游戏规则与更多的国内外对手开展更为惨烈的角逐。面对着这样形势,企业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真正来到的岁月里取得生存和发展机会,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铸造一支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企业家队伍,要培育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企业家精神。几年来,我们深入地研究了具有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的优秀企业家楷模稻盛和夫的企业哲学理念,从中领悟出日本优秀企业哲学理念与强化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问题。
一、企业家角色的转换
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是企业的灵魂人物,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入世,使传统企业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家顾名思义是企业的领导者,是在经济的创新者、风险承担者、组织者和协调者、领导和管理者,是企业核心力量的代表,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随着中国入世中国企业家角色明显的变化是:
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分离——传统的企业家既是出资者又是指挥者,统称为资本家,而现代企业出资者是资本家,但不一定是企业家,企业家要求有特质,更具有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家更是如此。
企业家的功能转换——传统的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代表人,是资本利益的保护者,是企业运行的指挥者、决策者。现代企业本质上是法人企业,企业家是集体智慧的代表者,职责是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很可能这个企业的企业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家族企业与牧羊人的转化——传统的企业领导层面特色为家族式企业家,而现代企业已经对家族企业给予了现代化的改造,国有企业经过一番冲洗,也走向了现代,寻求专业经理人的道路,寻找资本的牧羊人,使传统的出资者与经营者合一方式加以分离,聘请族外和局外的人为总经理,委以重任,从而表现出与传统公司的区别。
世界著名企业家、日本京陶集团创始人、日本盛和塾塾长稻盛和夫先生的《21世纪企业经营者的心性培养》之后,所领悟到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更具“东方特色”。稻盛的理念所体现的企业家是“拥有更高水准的哲学,更高水准的人生观”。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你所特有的哲学支配着你的经营,决定着你的事业的成败。如果你想扩大公司,想使你的职员们幸福的话,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当人们的目光投向神奇般京陶公司的时候,所见的是1959年28名职员用300万日元,以制作精密陶瓷材料产品而起家的公司,创业40年现已是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生产电子元件、半导体部件、手提电话、打印机、照相机,预计2001年度总销售额将到1兆1000亿日元。纳税前利润将达到1300亿日元。然而,稻盛先生却说:“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群的才能。正是由于我始终忠实地信守了我所说的经营原则,才使我们的事业有了今天这样的空前发展,除此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解释这让人难以相信成长和发展的事实。”
从稻盛先生的企业家成长的经验看,概括起来是:确定光明正大而又意义深远的视野;树立自始至终与员工共有共同的目标;让心中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意识之中;做不显眼的工作,坚持不懈努力;利润不是单纯追求得到的,而是努力的结果;决定商品的价值,既使顾客满意,又能使自己赚到钱;充满斗志;处事要有勇气;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和诚实的心;始终保持开朗,抱有理想和希望,以朴实之心从事经营。
从稻盛的企业家成长的经验中我们不难领悟出这样的真理,并业已被众多企业家活动的实践证明了的:一个缺乏积极道德伦理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可能将其内在的潜能变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实际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利用其“才能”对企业对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生负作用,甚至巨大的破坏作用。反之,一个具有忠诚、守信、责任感等道德素养的人,即使是力量弱小,天赋不强的人,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企业家精神灵魂:追求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期盼获得生存与发展。在保持本土化,市场份额及品牌原有影响力等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这首先需要有这样一批企业家,在战略决定方面,要置身于全球视野上思考本企业发展问题。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等,而且企业家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这是从企业家的地位、作用而言。从自身素质的修养看,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企业文化精粹,熔化世界一切先进企业的理念,为我所用。
企业家通过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的,而形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观念。核心技术是市场定义容量的要求,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研究。而核心观念则是核心技术生长的必须前提,这也是企业家的精神财富。稻盛先生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力就是稻盛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敬天爱人”的思想,而在先生看来,“天”是事业,是民众,是顾客,是社会。而“人”是员工,是同僚,是经营者,是普天下之人。而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人力资本强实的信念。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言:企业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充满着为他人着想的思想,不忘谦虚和感谢,怀着一颗朴实的心,再加上脚踏实地努力的话,他的命运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深深地坚信这一点。
不难看出,一个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每个有事业心经营者、管理者所面对的光荣和理想,是中国企业家队伍所渴求的精神动力。因此,要面对中国入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核心力的企业家,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三、企业家的道德价值。
把伦理道德作为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观点,反映到市场经济各利益主体相互制约关系的约束体系有两部分:一是法律制度体系;一是道德伦理体系。
反映在企业家精神上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行为前,良心起“指挥”作用;二是企业家行为中对行为的监察,良心起“检查”作用;三是企业家行为后自省总结,良心起“评审”作用。因此,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应该是高尚的,使道德水准形成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所在。
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和实践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财富与职位同道德品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道德水准低下,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社会知识匮乏,情感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正确估价自己作用,这不是企业家所具有的品质。即使有那么一点才能,也算不得是人才,这些人掌握着企业,其人力资本的产出率可能是零,甚至为负数。
稻盛先生理念的成功,从根本上讲是他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仅在日本就有二千五百多名热血沸腾的日本青年企业家聚集在一代经营大师的门下,稻盛先生与员工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同志式共同体”他对共同体做过这样的描述“公司员工不是建立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而是相互倾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共同体而工作。”“资本拜物主义”者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年已古稀的稻盛先生在自己收入并不丰厚的情况下,他依然热心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仅1984年,他从自己私财中一下子拿出200亿日元设立了稻盛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对基础科学,先进技术,思想科学与表演艺术三大领域中奖励有贡献的人士。此举曾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世界大奖。实际上是他所倡导的“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把有价值的留给后世。”的真实写照,是在精神丰碑上不断地“设定能力的标高”,“突破障碍”,“开创新纪元”。
由上可见,市场经济一方面是以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的竞争经济,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不同利益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制约经济。稻盛理念中的企业家道德价值要有七种品质:
1、要感恩。企业家所获得一切成就都是社会赐予的,你应当从内心里感谢社会和他人给你的厚爱。
2、要仁爱。企业家要与员工要有“同心之情”,要“仁爱之情”,要“筑建一个互相信任的同志式共同体”。“仁爱”可以消除隔膜,减少磨合成本,创造精神财富,是形成企业合力的不竭源泉。
3、要勤奋。一般而言“业精于勤,荒于嬉”。企业家的勤奋,事关责任心、事业心、工作毅力等品质优良的根本系质,是企业家必备的品质。如稻盛先生像艺术家那样“为工作而倾倒,迷恋上工作”“让自己所有热情和能量都能在工作中去完全燃烧”。
4、要慷慨。人的社会性要求在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奉献、为人与利己要有合于国家的集体的价值取向。正如稻盛先生所提倡的“利他经营”的企业哲学,他对“利他经营”的概念解释说:只有“利他这样一个目的,才具有普遍性,才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5、要正直。正直与诚实不可分,正直与坦荡相辅相成,正直是自信和力量的表现。企业家人格的魅力是由正直坦诚的人品折射出来的。稻盛先生所言:做事要正直,要光明磊落,要“坚韧不拔地去把它干到底,直到把它干成功。”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从企业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二是从消费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市场上国际间障碍的逐渐消失。所以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国外产生了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体验需求,体验需求正引导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它为企业创造新的营销机会,是企业未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一个潜力巨大的新领域。
体验营销的内涵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促使顾客认知、喜欢并购买这种产品,最终创造满意交换,实现双赢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在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的今天,如何吸引新顾客和保留老顾客成为营销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关注体验营销这种新的营销思维,通过向顾客提供各种体验来提高经营绩效。
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理解体验营销的前提。消费心理认为,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每个人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理需要。企业的成功营销就是要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给消费者这种体验。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是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受个别事件的某些刺激的响应。企业通过一定的营销活动,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些真实或虚拟的个别事件,通过消费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使消费者在意识中产生美好感觉。这种美好的感觉是超越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高强度的、活生生的、难以言表的瞬间性的深层感动。体验营销在方式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因其具有的优越性而被越来越广泛关注。目前,体验营销逐渐成为全球营销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并成为企业用以“拉近”同消费者距离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以便能够在未来的营销领域中领先一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上的区别。传统营销主要强调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便宜。而在体验营销中,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了感情的力量,给消费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愉快记忆。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实实在在的产品以及购买产品后所获得的美好体验,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美好体验”。
在产品的效应上的区别。传统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仅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以及产品带来的物质利益,认为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进行的都是理性消费。按重要性、实用性原则衡量产品的功能,判定产品“比较优势”,从而选择整体效用最大的产品。体验营销不仅仅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体验,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让消费者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检验消费体验。与现有产品分类和竞争市场界定相比,体验营销考虑的不再是单个具体的产品,而是整体消费过程给消费者带来的相关体验。根据消费体验的相似性来确定产品类别和竞争市场的方法,改变了企业对市场机遇的看法,延伸了依照产品来分类的概念和竞争市场的范围。
在消费行为上的区别。传统营销关心的是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太关心,特别是购买之后的问题就变得无足轻重。而体验营销认为消费者是理智的感情动物,消费者在进行具体的消费品的选择时,以对产品的直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作为消费选择的原则。在既定的产品客观性能的前提下,产品的外观、形状、款式、体积、色彩等感性特征以及产品品牌价值和符号象征成为产品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体验营销既注重产品所引起的感官愉悦,也强调产品形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品位、理念、价值和偏好,这时的消费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消费。
体验营销在国际营销中的应用策略
“享受”型营销策略,即以享受不同生活方式为目标的体验营销。在国际市场上,不同的人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有寻求冒险和挑战的,有追求豪华与尊贵的,有钟情无拘无束的,有喜欢平淡与安逸的等等。但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某一种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体验营销要求企业在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应根据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趋势制定不同策略,最好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娱乐”型营销策略,以满足顾客娱乐活动为目标的体验营销。以满足顾客娱乐活动为目标的体验营销是通过愉悦顾客而有效地达到营销目标。人们生来都愿意寻求欢乐并避免痛苦,几乎没有人会排斥促使其开心大笑的娱乐瞬间,所以企业可以巧妙地把营销寓于娱乐之中,通过为顾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捕捉顾客的注意力,达到刺激顾客购买和消费的目的。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兴起的娱乐购物、娱乐化零售和娱乐性促销活动,就是体验营销策略的表现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营销活动中严肃、呆板的形式,使促销变得亲切、轻松和生动起来,因而比传统营销方式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许多教师一直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与“统治”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自己视为“知识源”,而将学生当作“知识接收器”、“知识灌输对象”、课堂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导致他们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训非常不利,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他们对社会的适应。
第二,教学实践活动不足。
在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环节。虽然在不少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还很小,有的学校为了保安全维稳定,对于本应组织的实践活动也进行削减,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教学实践基地,但真正利用率还很不高,甚至停留在纸质的文本协议上,于是教学活动只能是理论上的讲解与实践经验上的表面传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使得学生失去了本应得到的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致使营销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体系研究不够。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缺少深入钻研的敬业精神,因而很多情况下,只做教学内容的“传声器”;有的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只能草草应付了事,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情况信息尚不清楚,对现代新形势下的企业营销理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不能构建出理念认知、实践认知、岗位体验、毕业实践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体系,最终必然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2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思考
第一,牢牢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转变到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随同教师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统一的和谐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思维得到独立,让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有效激活,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之中提升求知欲与探究欲,最终达到学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的统一,促使他们的综合质素和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积极引入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灵魂所依,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推动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举措。当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例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已经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独特的思考,让独具个性的思维力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并让他们进行大胆交流,进而在思维碰撞之中产生出更加丰富的理论应用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非常有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企业的了解,还大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毕业以后走进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三,切实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实训环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市场营销的发展及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关注培养学生营销技能,并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核心”来抓。在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循序渐进”与“综合强化”两个原则,通过先从知识模块单项实训开始,继而进行分组自主实训,最后实训基地综合实训的方法加强实施,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并能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的精神,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2.有技(术)无品(位)。品位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它是个人形象的展示,是内在气质的复出,品位是人生价值的体验,品位是道德修养的内涵,品位是各种知识的综合。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教会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但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营销工作看似是面对商品的工作,但实际却是面对人的一种工作,在与客户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我们更多的要靠个人的魅力博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在营销工作中,销售人员与顾客沟通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语言占7%,语调占38%,视觉占55%。一直以来,在我们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中,重视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技术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位”这种隐性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夸夸其谈,却难以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够成交,却很难有固定的客户资源;能够做简单的销售工作,却不能从事复杂的销售工作。因此,个人品位的缺失会影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面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只有技能传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文化具有文化浸润的育人功能。良好的专业文化不仅能愉悦身心,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增强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同时也使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样能够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
1前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激烈剧增。由附表可以看出,1998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为360万人,到2004年底,达到了1400万人,是1998年的3.9倍。高校在校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扩大,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若按每年每人近2000元用于消费品支出来计算,就有大约3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消费总量,这无疑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高校市场,我国企业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开发大学生市场上,多是零售或餐饮企业,资金投入量少、经营规模小、营销深度不够、营销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值得探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2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与普通青年相比既具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情感内涵
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对产品的要求与其同龄人一样:赶时髦,追潮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式样以及包装,希望商品能美化环境、树立形象、陶冶情操。由于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其求美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社会青年更含蓄,讲究自然美、朴实美,更注重产品所赋予的文化、情感内涵,看重形式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比如喜之郎水晶之恋果冻,除了本身作为食品的功能外,它还附加了一层情感内涵——“爱情”观念,因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2.2倡导优良服务
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也体现在追求附着于实体上的文化和品味上。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商品的青睐度。因此,企业应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理念,重视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他们留下良好的产品印象,产生今后还想购买的欲望。
2.3消费动机兼有冲动性和理智性
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稳定,消费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同学喜欢集体结伴购物,选购商品时难免受到同伴影响,忽略对商品全面认真的分析比较,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时带有浓厚的感彩,冲动性购买较多。
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首先,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其次,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大、信息的增多,他们选购商品时会考虑得更全面和细致,表现出较成熟的价值取向。比如,以购买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为例,购前不仅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关价格、性能和市场的信息,甚至还会找专家咨询后再决定购买。
2.4消费行为的实用性与前卫性
由于受有限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的不断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下,容易产生与时尚同步甚至超越的心理欲望。因此,大学生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和式样,以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前卫性还体现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联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方便快捷;同时对网上购物、“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这些新兴消费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纳。
2.5消费结构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消费类型:
(1)学习投资型。平时生活上省吃俭用,但在学习投资上毫不含糊。如买学习资料、订报刊、参加各类英语、考研培训班等。
(2)时尚信息型。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已成为了大学生的“新三样”。
(3)娱乐休闲型。周末选择唱歌、跳舞,假期选择旅游作为主要消费项目,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成为大学生的普遍愿望。
(4)其他消费。几个要好的同学和老乡偶尔聚一聚联络感情,购买礼物送人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项目中的一个部分。
3高校市场的营销策略选择
抓住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企业就可以抓住商机,有的放矢,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开发“高校市场”。.1产品策略
企业开拓高校市场,首先必须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掌握其消费需求的变化特点,开发出能够适应高校学生需求的各类产品。
一般来说,品质好、价格适中的新产品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我国企业应面向大学生推出经济实用、功能多样、具有良好性能的产品,以适应大学生求实的心理。同时,基于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年级这些结构性差异,具有多元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及经营特色,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开发出不同类型和档次的产品,争取在款式、包装方面塑造产品的优势和特色,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需求。
我国企业除产品开发外,还要注重服务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在提供一般的同时,提供热情、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和指导,体现对大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搞好产品咨询、信息传递与介绍工作,为其当好参谋,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3.2价格策略
实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一般来说,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是许多大学生购买商品的基本准则。因而,价格中档偏低、薄利多销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当然,对于少数家境富裕的大学生,企业也可以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着重开发他们求新、求异的消费潜力,合理引导,适当增加一些优质优价的产品以满足其需求。
鉴于高校市场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应采取中低档的定价策略,并在产品销售的同时辅以价格折扣、优惠、送礼等促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也可选择差别定价法,对相同类型的系列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群体的需要。
3.3分销策略
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强,购买商品时希望购买方便、节约时间,因此,他们选购一般商品时习惯于就近购买。企业在进行分销渠道设计时,应尽量将销售网点布置在学校附近或校内,减少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这样的话,一方面可降低商品价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便捷地掌握市场动态。可以考虑下面两种分销形式:
(1)零售终端。直接将超市、零售店设在校园附近。根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武汉的大部分高校校园内都设有校园超市,学校附近也有零售商店。这些企业将目标市场直接指向校园,为师生服务,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2)厂家直销。厂家可以考虑在高校直接设立零售网点,当然这依赖于校企之间关系和企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可根据大学生爱热闹、猎奇的心理,通过卖场欢快气氛和文化品味的强化,以增强对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如有可能,众多商家联盟,营造兼有休闲、购物、观赏功能,集吃、穿、用、娱乐等消费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购物一条街”,往往会令大学生流连忘返。
3.4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适当而到位的促销将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我国企业针对高校市场的竞争也会体现在促销的组织上。针对大学生消费者,企业可采用以下几种促销策略:
(1)广告策略。由于受到学校文化娱乐设施的限制,电视广告对大学生的促销作用一般不大,有效的促销手段是利用阅读率比较高的报刊、杂志、校园海报、宣传单等。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消费特点和心理,将广告定位立足于心理诉求,在感情的传递和表达上,力求动之以情、诱之以物,以新颖别致的商品吸引他们。同时,结合广告宣传举办一些推销活动,如派发赠品、现场表演等,帮助缺乏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的大学生们了解商品性能,引发即兴购买。
1入世后中国电信市场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信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浪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电信业从政府统一管理的基础设施部门转变为竞争激烈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包括后来跟上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电信企业纷纷与政府邮电管理部门脱钩,实行企业化经营。首先,是从对电信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其次,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放松管制,开放市场,并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要渠道,呼吁并实施在世界范围内放松电信管制。
1997年2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69个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0%以上的电信业务,正式签署了2000年的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协议。主要内容为:1998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欧盟部分国家和日本(相当于世界电信收入的75%)全面开放电信市场。
入世后,中国电信企业面临外资入局的挑战,到2004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3周年已满,依据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电信行业已在2003年底全面取消了增值服务开放地域的限制。在2004年年底,外资在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中的持股比例限制由开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并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基础电信服务。2005年,外国电信运营商进入中国的最关键时期已经到来。
在中国的良好经济环境和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下,矢志复苏的国际电信巨头一直对中国的电信业有着强烈的兴趣:AT&T苦苦争取了8年才得以落地浦东;沃达丰不声不响地增股中国移动;澳大利亚电讯渴望借奥运会之机赢得一席之地;SK电讯与中国联通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电信企业———联通时科;DoCoMo、法国电信在北京设立了研究中心;英、德电信等都在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协商,试图找到进入中国的最佳途径。在向中国电信市场的迈进中,外资的步伐越来越急迫。
2中国电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信业还是一个由邮电部一统天下的纯国有的、绝对政府垄断的、低效率、非盈利部门,根本不是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打破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中国电信进行了改革。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信行业的大统一的天下被打破。但是,至今电信业在破除大统一局面、引入新的竞争主体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到位,中国电信与政府的“血缘”关系并未完全割断,现有的几个国有电信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效率不高导致规模不经济、无成本优势;竞争还仅局限于价格竞争的低层面上,缺乏技术含量高的创新性竞争。
入世给我国电信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如国外信价比高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电信产品市场,外国实力强劲的电信公司将纷纷进入我国的电信市场,对我国电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当国外电信企业进入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市场后,他们势必凭借先进的技术平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优良的服务品种与水平,对在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他们有很大差距的我国电信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从其它行业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特点来看,外企电信公司进入后,必将采取人才本土化的战略,其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将使我国电信产业丧失大量的人才。这些挑战是我国电信产业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应对的,我们别无选择。
3未来我国电信企业的营销战略
如何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如何调整我国电信产业的营销战略,以便我国电信业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国电信业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应为如下几点:
(1)引入竞争机制,重组电信行业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中国的电信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过小的现状仍十分严重,难以与国际上电信巨头进行竞争。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开放国内市场,整合国内电信优良资源,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的竞争,将民营经济的活力注入国有电信企业的实体之中,加快国有电信企业的重组、改造,壮大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力。
(2)坚持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最终归结为电信产品所蕴涵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竞争。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第一是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结合;第二是通讯与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三是通讯与商业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只有在不同层面上逐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中国企业才能既适应市场需要,又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多的电信产品。由于我国电信产业大统一的历史局面还没有完全根除,几个大的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价格层面上展开,所以我国电信产业市场上电信产品仍十分单一化,适应不了顾客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电信企业的产品品种众多,业务量很大,如美国通过AT&T电话实现的“家居购物”销售额,1994年达1000亿美元,约占全美零售总额的25%~42%,1997年年底以前,沃玛特8万种商品全部上网销售。在国外,电信产品的开发遍及保险、储蓄、旅行、炒股、娱乐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实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的运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和全球市场意识,制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我国可以跨行业组建一个电信企业集团,如将电信的研究院所、制造业和电信服务业的优良资产进行组合,组建一个有活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电信产品供给和电信运营业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只有能走出去,拿进来,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互通有无,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总之,入世后中国的电信企业既面临了激烈的竞争,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电信企业要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二)银保产品体现互补性由于银保产品对于银行储蓄、理财产品的替代性,不利于双方的合作和利益的分配,所以保险公司应该加大银保产品的开发力度,丰富产品供给,体现产品的互补性。首先必须明确现阶段银保产品的储蓄、投资特征必须坚持;其次强调其保障功能,体现其“保险”身份;最后,随着金融环境的改变以及保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将银行网点看做一个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机构时,保险产品可以全面铺开。
2.直销营销模式发展建议
(一)员工直销发展建议一是坚持以团险为主的思路,从意外险此类相对简单的产品入手,进一步开发“企业年金”业务;二是加大中、小企业法人客户积累,加快直销业务发展,通过制定专门的激励方案,提高业务拜访率、加大督导力度;三是创新思维,优化险种组合,开拓新的业务渠道,通过改变经营模式,迎合市场需求。比如:拓展农村干部意外险、计生家庭意外险、个团交叉销售和职团开拓等业务。
(二)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发展建议一是提高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增强客户对于这两种营销模式的信任,这需要一系列制度的设置、技术的提高;二是经营相对标准化、得到认可的保险产品,这有利于前期业务开展以及形象的树立;三是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营销模式,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和互补的地方,应加大二者在营销上的协调配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对于其他模式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3.寿险市场营销模式支持系统的发展建议
(一)公司经营战略长期性寿险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其长期性,体现在经营、产品、人员等各个方面。自然其营销模式也要体现出长期性:一是经营战略的长期性,确定较长时期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于分支机构而言,不要给予太大的短期业绩压力,按照未来5年、10年的综合业绩来对机构进行评价,使分支机构发展具有长期性。二是队伍建设的长期性。队伍包括高管以及一线员工,特别是要保证高管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一些策略、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保证机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产品开发产品同质化、开发能力差是我国寿险业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的竞争力,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可以为公司在市场上吸引消费群体,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业绩。在当前环境下,需要针对现有客户、渠道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设计符合特定群体和渠道的产品,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吸引客户,并将其变成自己的忠诚客户。产品开发不一定是设计全新的险种,在现有险种基础上进行调整和组合可能是当前更为有效的手段。
(三)加强后台支持,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着力完善集约化营运服务体系提升后援支持能力,发挥“核保契约”工作在防范风险和支持业务拓展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业务发展优化作业流程,改善核保契约作业指标,提高承保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核保契约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基层,了解并解决一线业务需求,加强县区内勤的培训工作,把好“入口”关;二是打造服务品牌,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做好客户权益工作,通过三级机构柜面人员轮岗制度、四级机构内勤培训制度、电话回访制度、开展理赔前期调查等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简化流程,缩短理赔时效,提升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