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7:3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经过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自我申请,虽然最后校方也会进行最终审核,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出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个人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思想方面,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只是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却很少思考如何将选修课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开出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的公选课,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学设备落后(29%)、班容量大(25%)、缺乏时间和精力(21%)、自身教学水平有限(14%)等。这些原因,导致选修课在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以校际选修课为例,虽然校际选修课原则上应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凸显出各校的特色与优势。
2.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选定哪门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长短、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仅仅根据课程名称及简单介绍来猜测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性质,但有的课程名称很大,很难猜测到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喜欢“轻轻松松上课,顺顺利利‘过关’”。如果听闻某一位老师对学生考评严格、所教科目不能蒙混过关。那么即使这几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不选修他们的课程。于是,学生选课就喜欢选择一些学的比较轻松的文体类、欣赏类课程,甚至任课老师的课堂考勤、考试要求是否严格也成了选课与否的理由。这种盲目性的选课,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许多高校选修课的通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缺乏规范,备课不足,上课或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甚至直接放下载的教育影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学生方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听课常常是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对自己作用不大。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一样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似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目前,就我校学生情况来看,选修课仅仅只占学分中较少的比例,以生物与环境学院为例,学生完成的选修课学分仅为10-12个学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仅占7%左右。选修课课程比例偏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人才。
其次,在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公共选修课的开除,应根据教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并且应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以杜绝随意性。除此之外,应积极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开课,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及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校际间的合作,拓展学生选课的空间。
2.转变观念,提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是保证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的关键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再次,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自己的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强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去准备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剔除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之类的消极想法,并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努力探索。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拓宽选修渠道
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纪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就让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一眼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实行选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建议建立和健全选修课导师制度,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以及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学习和选课规划,帮忙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切实将选修课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堂。
4.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关键在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选修课考核的不重视。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建议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加强考试考查制度,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并提供试讲视听,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有比较才有进步,这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超级秘书网
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选而不修”、“挂名选修”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选修课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所以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管理,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辅以课堂考勤、必要的点名和随堂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同时多推行闭卷考试方式,少采取论文和开卷的形式,减少给学生提供混学分的可能性。坚决禁止考前泄题,加强考试监控,严格考场纪律。一旦选修课象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学生到课率底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改观,这对学校整体的学习学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是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关注必修课的教学一样关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我国的公共选修课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各高校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的课程,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更是在近些年才兴起。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共识: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专业课和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教育部也于2011年提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公共选修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选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
( 一) 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严重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申报来确定课程,而很少征求学生意见。这就导致了课程与学生兴趣的严重脱节。学校为了给学提供足够多的学分以供选课,不得不让一些本来不具备开设选修课能力的教师开课,导致一些不适合作为选修课的课程也出现在选课目录中。
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0人,专任教师306人,达到双师比率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9%。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上竟然只有27人申报,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5%,选修课的类型也少的可怜,不足30门课程,这对于全院10000余名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许多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加之缺乏对学生选课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课程选择上的盲目。学校一般在学生选课之前, 只是简要地介绍所开设课程名称、学分以及教师的姓名、部门、职称等, 让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不知所措。笔者在一项关于选修课的调查中,有近 80% 的学生认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 有 50%的学生对绝大部分课程无兴趣; 只有 1% 的学生认为对公共选修课中的大部分感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为了达到学分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许多选修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选逃课,出勤率已经普遍的让人担忧。
( 三)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课前一般只是大致规定了开课时数, 而开设什么课程则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教师往往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公共选修课开出。再加上管理层面上对教师提交的公共选修课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把关不够严格, 导致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的公共选修课为例, 学校往往把所开设的课程按学科大类堆放, 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内容和价值上几乎没有分工协调, 从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四)公共选修课考核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选择课程论文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各类型的论文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的课程论文是在网络上或拼贴剪切,或甚至整篇照抄。 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困苦不堪且收效甚微。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400人的网络小说创作中,往往只有90% 的学生提交,在提交的300多分作业中,竟然有10位学生是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抄《仰望的僵尸》。
(五)师资力量匮乏、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往往是一些经验不足、比较年轻的教师担任,选修课的课程资源、队伍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质量。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的开设,近80%是由青年教师担任。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选修课质量的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管理和监控也不到位。无论是课程的申报审批、开设还是上课的过程,都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出现了开设、上课、考核都随意的现象,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地带,冷清无比。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设置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所设专业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公共选修课计划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之中。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吸收相关学校的课程开设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不得随意更改,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一) 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
选修课人数普遍较多,“众口难调”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为此,我院可以借鉴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等。这些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授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助威,它可以很好地展示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有些选修课则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职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就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招聘会”、“模拟创业”等形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就业的氛围。
因此,学校在确定公共选修课程时,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在对学生需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这样才会让学生都有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就是结合大学生很多都喜欢看网络小说的实际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小说,并指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网络小说的创作。
( 二) 学生选课的透明化
学生选课环节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据调查研究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加上他们对课程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在选课时难免出现盲目性。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公选课中,大多数课程连最基本的课程简介都没有,更不用说任课老师的一些相应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学院应通过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系统,向学生介绍所有的公共选修课,使他们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学习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 三) 教学内容的时代化
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诉求。 教师也要参考要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开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此外,许多公共选修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每年中国网络作家福布斯排行榜,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程设置优胜劣汰的机制化
针对公共选修课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明显不足的状况, 高职院校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尤其是对那些教学效果好, 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或开设平行班;对那些成体系、有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学校也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 鼓励教师将其建设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力求使公共选修课实现“质”的突破。与此同时,对那些反应不太好的选修课,跟学生和老师沟通后,责令限期整改,如果反应还是不太满意,则可以考撤销该门选修课。
(五)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化
如果学校师资水平达不到开设某些专业性强的选修课而学生需求量又大时,应建立起聘请能社会优秀人士开设选修课的机制。 高职院校鼓还可以鼓励具备相应文化的技术骨干纳入到兼职教师的系列中为学生上课或邀请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铁道运营等专业,都可以采取此等模式,进行创新。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升选修课的广度、深度,多层次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应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生的。要使选修课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处优秀的人才,让学生和社会满意,让学校和教师自豪。
参考文献:
[1]郭. 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谢海江(1992-),男,江西抚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物理教育方向。
郑姗姗(1992-),女,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任伟(1991-),男,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摘要:公共选修课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师范高校;问题;对策
一、公共选修课概述
“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艾略特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其“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支持下,选课制从哈佛大学开始并相继在美国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1]我国大学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历史悠久,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成立时就有选修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国一大批著名高校的大力倡导下,公共选修课应运而生。
公共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非本专业必修的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它承担着使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的重任。教育部2007 年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课程的平台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的日趋完善公共选修课,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近些年研究研究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的文章不少,大体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设置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成果颇丰。但是,这些文章都没有结合师范类类院校进行分析。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2]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承担着培养教师职责的师范类高校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本文是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现状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占有不小的比例,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去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提高,也使其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甚至背离了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一)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课程开设过于随意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一般是由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自主申报,经过一定的考核而开设。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开设的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由于某个教师擅长某个领域,就可能开设一门课程,没有科学性,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另外,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考核也不是很严格。有的教师甚至将某专业的必修课改头换面,成为了选修课。这导致专业性太强,学生听不懂,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课程整体设置不够合理
以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秋季选课为例,公共选修课共开设了四大类,分别为:人文社科、美育健康、科学技术、教师教育。一共开设了120门课程。其中人文社科类占44.2%,科学技术占29.2%,美育健康占15.8%,教师教育占10.8%。四大类课程的比例相差悬殊。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公共选修课中教师教育所占的比例过低。并且,教师教育类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过强,如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中国教育史、考试统计与测量等,缺乏教育实践性的课程。在其他三类公共选修课中也同样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关心的论文书写、面试礼仪、自主创业等都没有提及。
3.课程开设的容量、课时不够合理
课程容量缺乏规划。有些课程受学生的欢迎,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导致选课的时候选不上。反之,有的课程选的人少,却占用了大教室,浪费了资源。
课时规定的太死。不管什么课程,只能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上完,导致很多课程只能虎头蛇尾。
4.设置的课程缺乏相关的介绍
对于设置的课程介绍缺乏,造成许多学生“望课生义”,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对公共选修课的介绍满意程度的调查中,600人中竟有421人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介绍不满意。选课伊始,面对众多选修课程,学生是眼花缭乱,系统中关于课程介绍也十分简单,不少人望文生义,随波逐流,而开课后才知道选非所愿,备感失望,于是激情随之低落,逃课的次数也随之增多,一学期下来,教师的模样都十分模糊 。
(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远远低于必修课。个别教师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上不够认真,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主讲一门公共选修课,但备课不认真,准备不足,有的干脆就没有讲义和教学计划,与学生“侃大山”;第二,个别教师上公共选修课就是念书或是念PPT,讲解敷衍,学生昏昏欲睡。第三,个别教师为了增加选课的人数,常以播放电影为上课内容或者是承诺期末考试同学全部通过,导致学生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第四,个别公共选修课教师教授多门选修课,但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变换课程名称,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五,个别教师随意调换公共选修课的时间,提前下课或者没有任何理由下缺课,大多数老师从来不补上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缺课。
(三)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不足
1.旷课现象严重
高校课程设置中虽然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都有相应的学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必修课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公共选修课,这就使得公共选修课的处境越来越边缘化。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600位学生,在回答“您公选课的出勤情况”时,只有26.7%的人选择了“从不缺勤”,这也就是说其余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逃公选课。在随机抽查的走进二十间公共选修课的教室中,出勤率在50%以上的只有六间。
2.听课质量太差
许多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只是“选而不修,应付考试”。即使是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同学。一般教室的前三排都空着。听歌、看书、玩手机、上网更是家常便饭。在不少学生的观念中,公共选修课就是用来逃的,或者是用来睡觉的,他们来上选修课的目的就是混学分。
3.考核质量低下
公共选修课教师偶尔地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下,以备课堂讨论。但学生常常是充耳不闻。很多人把公共选修课当成是可上可不上,一种消遣课程来看待。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试多是考核,形式有上交笔记、论文或开卷考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大多是找个人借笔记,突击抄写;网上下载相关论文,改改名字而已;如果是开卷考试,那秩序就更加混乱,抄袭作弊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全班都在对答案的现象。
三、解决对策
(一)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1.科学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不能够由教师自由申报,要有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对于本校没有能力开设有十分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招聘校外老师或者网络远程教学。重复开设或者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停止。
2.充分运用网络,为选课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第一,要争取早日将选课服务器放到INTERNET公网、减少访问端IP限制,以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减轻选课登录压力,应当考虑分专业、分时段选课。第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满足选课工作需求。第三,要加强对所选课程的介绍,充分利用网络,适当加入往年课程的视频资料,以供学生了解。第四,开发新的选课软件,实现网络自动安排上课时间和教室,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突出师范特色,丰富所选内容
由于师范类高校以师范专业为主,所以培养教师是首要的任务。这一点在公共选修课上更要予以体现。首先,要加大教师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充分挖掘师资力量,满足需求。其次,要多开设一些教师工作中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比如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等。再次,开设一些关于当今教育发展前言的课程,比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最后,邀请一些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来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直接指导学生的在校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1.重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对待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标准要一致。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调研监察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听课,评课,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讲义以及教学课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绝不能浑水摸鱼,放任自流。教务处应当及时抽查学生的考试试卷,杜绝教师随意改卷。
2.对于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和课程要严格审查
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够及时清理不受欢迎的课程,是公共选修课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到知识。
3.应该激励优秀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负责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还要承担起科研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在此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多加体谅和支持。如每学期评选“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教师”,并对获奖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和嘉奖。这样更加促进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强化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学校对每学期即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对选修课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指导学生选修理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与必修课应该同样管理,建立起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样的出勤上报制度与考试制度;加大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堂秩序的检查等。(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子项目,项目名称:关于师范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以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CX12137
如今,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而开设,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有计划选修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能力。[1]但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专业课的数量与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授必修课、专业课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长。
1.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专业课在数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根据自身的资以及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我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开设时间为周末,每次4课时,记2学分。公共选修课选择在周末开设,很多同学周末可能有一些其他安排,在冲突中便舍弃公共选修课。同时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
2.2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3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现象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同时部分学生不顾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处处报名,经常寻找种种理由旷课,有时就只报名,等考试时直接参加考试,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漏洞。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考勤不严格,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
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对学生的建议
(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并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端正选修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更浪废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选修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跟平常的课同等对待。
(3)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前提下,应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对学校的建议
3.3.1改革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
在选课制度上,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教务处应该改进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学分的念头,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适当开放周一到周四晚上的时间开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3.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一部分为了拿学分,对公共选修课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对未来成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管理上探索如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是上好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应坚持签到制度,并将出勤、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索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如考试时适当加分)。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课,并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另外学校教务处或相关教学单位还应公布有关选修课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学分、考试方式等,供学生选修时参考。同时允许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开课,以形成竞争优胜劣汰。对于普遍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可根据选报人数,适度加开班次。
3.3.3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强化考核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门类的审核,所开出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每隔几年评估一次。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进行检查,效果不好的课程应进行整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
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绩考核管理成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将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试挂钩,强化公共选修课成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考试成绩合格率加以必要的控制,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调动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应提倡灵活多样。如实践性较强的课,可要求学生交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要求学生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一、关于江西警察学院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综述
本次课题调查以15级公安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专业分布包括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经济犯罪侦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总共收回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89.26%。另外,以口头的方式对其中5名学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以收集更为客观的事实佐证。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选修课“一高一低”是目前最突出的现状。“一高”指的是出勤率高。问卷中从不缺席者占40%,缺席1-2次者占43%,而缺席5次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见学员选修课出勤率比较高,这归咎于课堂点名机制。“一低”指的是课堂效率低。34%的学员上选修课时玩手机、听音乐、聊天 、睡觉,28%的学员选择看课外书或者做自己的作业,认真听课并做笔记的占22%,课堂效率低是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学员出勤率高达83%,但上课认真听讲者约占五分之一。这强烈反应出勤率只是“假想乐观”,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出现疲软滞胀现象,“选而不学”“出勤不出力”情况严重。公选课走向畸化发展方向:课堂资源浪费,学生虚度课堂时光,老师疲于授课,这已然违背创始者本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对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评价十分满意、满意分别占13%、33%,一般、不满意的合占54%。而造成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死板提不起兴趣,还有17%学员认为上选修课简直是浪费时间。访谈中也有学员反应: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纯理论教学实在枯燥,部分老师的授课态度需端正,上课过于散漫,全程放视频未免过分草率。诚然,学院公选课管理机制亟需规整。绝大数课程以小论文的形式结课考试,只要出勤率高分数都不会低,正因如此,滋长了学员“混学分”的心理。教学方式呆板,结课考试流于形式,老师教学评估管理程序和学生课堂纪律规制亟需完善。
二、学生对公选课“选而不修”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选课难
选课难一方面体现在选课期间服务器常常呈崩溃状态,进不了教务系统,几经周折仍刷不出选课页面,同学们的耐心一点点瓦解殆尽,最终放之任之,选择自己并不中意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类别较为单一,优质课程缺乏。我院通识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共30种,主要有书法、英语文学欣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器乐作品赏析、现代社交礼仪等三十种,多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关于艺术与体育类、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外语学习等广泛的领域没有涉及,不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从公共选修课中汲取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同学对自身知识结构定位单一,将成才目标仅限于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学习目的倾于功利性,在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压式警务化管理下易将公选课当作“娱乐课”、“减压课”,加之校方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选而不学”之风愈演愈烈。就老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课程传授方式、课堂氛围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囿于行政工作、科研项目、必修课教学等,忽略校方较弱关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选课内容的教学常常“照本宣科”,如此一来便给予学生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加弱化了选修课的地位。
(三)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专业课程的监督管理是学院的工作重心,按期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反馈调查,督导员巡查考试现场。但鉴于公共选修课种类跨度大,学科性质不同,考试难以集中组织,结课考试形式都由任课老师决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大部分老师都无视课堂纪律或者已经“习惯”学生不听课,几乎所有老师都以上交小论文为期末考试内容,且只要出勤率高结课成绩都不低。正因如此,更是滋长了学生“混学分”的心理。综上,公选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缺乏校方规范管理,亟需相关管理规制的完善。
三、对待公共选修课“选而不修”态度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当下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警察的职业意识,警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具有与警察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技能。同时公安高校也要以公安特色教育作为公安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是法律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和科学技术选修课程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学警们的需求有备考公务员相关课程的指导,如申论,行测的学习;也有对艺术与体育,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应立足于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警需求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爱学,让老师乐教。
(一)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优化课程结构
公共选修课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更应重视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人文科学技术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都应有所涉及,比如世界警察、警察心理学、国际犯罪、中国古代建筑史、排球、茶道等。
(二)引进moocs教学模式
0引言
蔡志奇[1]将公共选修课定义为"面向对象是全校学生,并自由的由学生自己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艺术传播、自然科学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等等课程"。很多高校都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选修课的质量水平。张海龙[2]等学者分析探讨了目前高校选修课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汪莹[3]等学者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角度指出高校选修课存在问题。汪军[4]也指出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的教学中存在"无序化"、"自由化"、"散漫化"三方面的问题。鲁霜慧[5]分析比较了中美高校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差别,提出我国高校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张瑜[6]通过对上海四所学校不同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学生和老师对待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中,学校将权力完全下放至院系,李海芬[7]等学者认为公共选修课的设计权不能完全放置于院系。本文从高校选修课设立的主体出发,对学生的筛选和课程的考核等方面作了一些建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质量水平评价体系。
1现状
每所高校每学期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在"量"上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然而在"质"上却参差不齐。本文对目前高校选修课现状进行了简单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现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内容比较丰富的选修课。其中社科、人文类的课程占很大比例,经济类、管理类、艺术传播类课程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随意性;学生在选课时,往往是随意选择,教师在上课时也是经常出现放放视频或者电影就敷衍了事的情况;学生缺勤、上课做自己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考试方式多数采取写小论文或者报告或者开卷的方式,基本上都能通过;学校对选修课的考核也不重视。
从调查得到的选修课现状中可以发现问题重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很低,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高,学校对选修课的管理松散等等。因此,本文从现今高校选修课现状出发,结合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质量评价体系,期望对高校选修课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议
针对现今高校选修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给出建议。
(一)课程的设立应以学生为主
由于学校将选修课开设权完全下放到学院,而学院也积极鼓励老师开设选修课,并没有对课程知识结构从总体上作一个较为严谨的规划,也没有在课程知识深度上作一个大体的要求,因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难易程度,所有的自都在老师,而学校最终根据选该课的学生人数来决定是否允许该老师开设这门课程。虽然说选课人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门课程受到欢迎的程度,然而选这门课的学生多半是根据课程的名称来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选课标准,从而决定是否选这门课。但是他们对这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专业程度根本没有一点了解,选这门课只是简单从名字出发而已。虽说学校允许学生在开课前几周进行调课,然而此时很多课的人数已满,想要更换并非易事。
因此,在选修课的开展上,学校应该以人为主,从学校到院系,从大体上制定一个较为严密的教学计划。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同时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知识深度上跟开课对象作一些实质性的交流,这样的课程在符合大的教学方针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筛选
学生在选课时都有一定的权重分,而老师对学生的选择则是根据学生所投的权重分的多少。权重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生对这门课的热爱程度,然而和实际中种种情况相比起来,这种方式毕竟是粗糙的。比如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了凑学分选课,很多学生又因为这门课容易通过而选课,更有学生为了追求自己心仪女生或者陪自己的女朋友上课而选课,而真正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却不能上这门课。这样一来本来饶有兴致的课,逃课的逃课,做自己的事的做自己的事,谈恋爱的谈恋爱,最后只剩下孤独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和为数不多的学生在下面听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选修课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更是老师的兴趣,老师费尽心力当然希望得到一个好的效果。学生选没选好对于课程的开展将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老师在选择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不应该单单的以权重分为标准,而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综合考虑。比如老师可以在开课前以一个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建议等等,选择对这门课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将更加有利于以后师生形成互动,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老师的教学激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各大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①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②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经过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自我申请,虽然最后校方也会进行最终审核,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出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个人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思想方面,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只是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却很少思考如何将选修课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开出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的公选课,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学设备落后(29%)、班容量大(25%)、缺乏时间和精力(21%)、自身教学水平有限(14%)等。这些原因,导致选修课在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以校际选修课为例,虽然校际选修课原则上应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凸显出各校的特色与优势。
2.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选定哪门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长短、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仅仅根据课程名称及简单介绍来猜测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性质,但有的课程名称很大,很难猜测到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喜欢“轻轻松松上课,顺顺利利‘过关’”。如果听闻某一位老师对学生考评严格、所教科目不能蒙混过关。那么即使这几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不选修他们的课程。于是,学生选课就喜欢选择一些学的比较轻松的文体类、欣赏类课程,甚至任课老师的课堂考勤、考试要求是否严格也成了选课与否的理由。这种盲目性的选课,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许多高校选修课的通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缺乏规范,备课不足,上课或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甚至直接放下载的教育影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学生方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听课常常是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对自己作用不大。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一样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似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目前,就我校学生情况来看,选修课仅仅只占学分中较少的比例,以生物与环境学院为例,学生完成的选修课学分仅为10-12个学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仅占7%左右。选修课课程比例偏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人才。
其次,在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公共选修课的开除,应根据教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并且应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以杜绝随意性。除此之外,应积极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开课,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及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校际间的合作,拓展学生选课的空间。
2.转变观念,提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是保证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的关键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再次,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自己的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强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去准备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剔除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之类的消极想法,并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努力探索。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拓宽选修渠道
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纪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就让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一眼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实行选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建议建立和健全选修课导师制度,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以及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学习和选课规划,帮忙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切实将选修课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堂。
4.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关键在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选修课考核的不重视。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建议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加强考试考查制度,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并提供试讲视听,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有比较才有进步,这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
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选而不修”、“挂名选修”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选修课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所以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管理,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辅以课堂考勤、必要的点名和随堂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同时多推行闭卷考试方式,少采取论文和开卷的形式,减少给学生提供混学分的可能性。坚决禁止考前泄题,加强考试监控,严格考场纪律。一旦选修课象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学生到课率底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改观,这对学校整体的学习学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是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关注必修课的教学一样关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几种主要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二、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三、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沿袭着专业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艺术史论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结合起来,既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47.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 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 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 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 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 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 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 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 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 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 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 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 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 门课程13 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 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 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 学分,开设课程11 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 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 学分,开设课程6 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断代史类8 学分,4 门课程;晚清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世界史类20 学分,10 门课程;区域史类6 学分,3 门课程;博物馆类12 学分,6 门课程;民族学类8 学分,4 门课程;综合类16 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 学分,5 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 学分,11 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 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 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 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 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 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 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 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 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 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 门课程,计28 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 门课程,计30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 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 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 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 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 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 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 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 学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 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 分之多,且课时达144 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 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 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 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 学分和18 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F 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 个,课时达162 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 门13 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 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 课时40学分减至450 课时25 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独立学院体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院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平台。然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与其专业课、必修课相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Y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共选修课 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设置公共选修课是达成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院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设合理的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当前独立院校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Y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调查
Y学院于2002年4月建立,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该学院自2003年开始设置并实施了公共选修课,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课程从开始的两三门发展到了三十余门,课程类别也从一些基本的欣赏类课程发展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业就业、网络通识等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目前,参加选课的学生已由最初的300余人增加到3000余人。笔者选取Y学院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根据问卷回收反馈情况看,Y学院的多数学生对其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都很重视,有42.35%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很有必要,而且对于该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然而,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该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太丰富,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作用。在对学院现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27.65%的学生认为陈旧过时,52.35%的学生认为数量太少,48.24%的学生认为面向太窄,3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实用性,55.88%的学生认为实践性操作性课程太少。总之,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Y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调查,笔者了解到Y学院的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师对该类课程不太重视,少数教师甚至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完成教学任务、赚取课时费的手段,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在课堂管理上也较为松散,对学生的课堂监管较少。同时,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也表现为不重视,不投入,盲目选课、随意听课。调查中发现,32.94%的学生选择公选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即便不能通过,只需另选科目重修即可。对于本科生来说,四年修完三门课程本身难度不大。46.47%的学生在选修课堂上选择玩手机、聊天或是睡觉。
2.课程开设的随意性。Y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采用的是先由任课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课程提出开课申请,经所在系审批后,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决定。这种开课机制使得公选课程基本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态度和意愿,没有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因为不少教师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为了凑足公共选修课的数量,学院不得不降低要求,使一些不具备上课资格的教师走上了讲台,因职称学历和教学经验的缺乏,影响了教学效果。
3.公共选修课数量匮乏。Y学院将公选课的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有些老师考虑到自身时间安排、交通等实际问题,不愿意利用休息时间上课,一度降低了开课的门数和种类。Y学院每学期的公共选修课约为30门,但选课学生数量却有3000余人,僧多粥少的状况使得学生选课犹如抢课,调查结果中有36.47%的学生都是被动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4.教学方式单一。Y学院的公选课教学多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的讲授,没有教材,因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选课动机各不相同,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较难。这种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使得师生均缺乏课堂热情,教学质量也就更难以保证了。少数教师曾尝试在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课堂辩论等,却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
5.考核方式形式化。在考核方式上,Y学院的公选课通常采用开卷或论文形式,部分学生抱着应付轻视的心态来对待考试,部分教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也往往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形式化,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有些教师在考核中想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但因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数相对偏少,人数众多,任课教师在保证每节课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很难再利用课堂时间以点名形式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对学生的约束管理难度很大,致使所谓的平时成绩也多数充满水份。
三、改进Y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效果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学院上下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公选课程视为与必修课程同等的地位。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公选课投入力度,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任课教师要本着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态度上好公选课。学生也应该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公选课的实用价值,把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标,而不仅仅为凑够学分而应付学习。
2.加强选课指导,满足学生需求。学院应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关于公共选修课程的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科目和话题,以此来界定公选课的课程内容。同时,在学生选课之前进行宣传,将课程简介宣传册发至学生,使学生对开设课程有个初步了解,再通过实行试听制度,使学生在网上选课后有一周的试听机会,在试听之后,可以进行退选、改选、补选,保证学生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
3.丰富课程资源,建立奖惩制度。学院应采用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增加上课时间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课程资源上,充分挖掘教师潜力,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课程奖惩机制,对教师教学态度好、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效果显著的课程在工作量和薪酬上予以体现。对教师教学态度差、学生满意度低、教学效果不佳的课程停止开设或限期改正。
4.改进教学方法。学院要鼓励老师对公选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以立项建设的方式进行资助。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由教师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抛出问题,激励学生自行探索,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通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或展现一些特定的刺激材料以吸引学生眼球。
5.改革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总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强化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采取期中作业、课程小论文、分组表演、命题作业、项目研究等,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注重选修课程的学习质量,增加时间与精力投入。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学生选课等多个方面,学院上下应高度重视,加强公选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从而为独立学院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永莉,吴菁,郑余.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1(5)
[2]杜从瑞.对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 ] .高教高职研究,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