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央企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央企实训总结

篇1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篇2

二、多元化教学研究现状

1.高校教学模式归纳为三大类。(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式”等。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是一种最经济的教学模式。(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符合社会发展需求。(3)“以教师学生为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力图通过折衷融合,取其长而补其短,以达理想境界之目的。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不是僵化的。教学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过程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2.现有高校教学评价方式分析。(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积极交流和反馈,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正常进行检测评价,使教师重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目前多数高校都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期末考试的功能。在以考代评的情况下,考试成了教学评价的同义词。这种现象反应高校教育的弊端。(3)考试方法单一。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中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够。考试方法影响教学效果。(4)多元化教学评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只有从多元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发挥其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评价真正的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这种评价方法正是本课题所提倡的。3.相关文献研究成果。(1)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增强互动性。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次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实验室教学模式。(2)多元化教学团队具备丰富的内涵特质和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产教结合”是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为基础从汲取师资力量、营造建设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培训条件等五方面进行策略研究。(3)多元化教学评价效果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时,使用两种或两种方式以上,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尚需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现有教学评价不能体现情意和技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多元化教学研究的文献不多,研究范围比较窄,深度不够,需要后来者不断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学方法差异很大。各个课程结合本课程特点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高职教育强调学用并重、一专多能。纵观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省示范院校都强调搞特色专业,抓核心课程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推广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双元制、一贯制、订单式、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决定教学方法多元化:以赛促教、项目推导、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参观调查、实操训练等。中国的高职教师们把多元化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知网上,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主题的文献多达600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

四、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状况

1.调查发现,对课程非常感兴趣占10%,感兴趣的占22%,一般的占48%,反感的占15%,非常反感的占5%。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2.出勤率情况,全勤的占70%,偶尔逃课的占22%,经常逃课占8%。学生的出勤率有待提高。一方面逃课的学生贪玩,另一方面,课堂枯燥也是原因。3.课堂表现,由始至终专心听课占18%,偶尔开小差的占66%,睡觉的占6%。偶尔开小差中,玩手机占80%。微信、网购、手游等对学生吸引力越来越大,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滑比较明显。高校扩招和生源多元化导致学生的素质降低,校外兼职,低头族现象泛滥,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都冲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职教师务必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过来。

五、《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实施

1.2014年6月,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该课程教学团队共5人:副高1人、中级3人、初级1人;主讲教师3人、企业兼职教师1人。2.2014年7月,多元化教学文献研究和调查活动。采用文献法研究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意义;采用社会调查法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2014年8月,准备教学资源。(1)制定授课计划: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2)教学课件:模板朴素、大方,颜色适宜,便于长时间观看;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3)移动多媒体课室:教室要配备多媒体设备,桌椅可以搬动组合,能容纳40人搞活动。(4)实训室:申请教学需要使用“电梯实训室”、“消防实训室”、“自能控制实训室”、“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训室”。(5)见习单位:与保利物业公司、城建物业公司沟通好,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时间。(6)习题集:前后顺序必须合理,试题之间不能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7)案例库: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4.2014年9月—2015年1月,实施多元化教学。(1)理论教学。①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团队决定理论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相结合。③课堂先后检验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知识竞赛法、视频教学法、图片展示法等。④根据各项目内容要求,安排课后作业,课堂进行汇报评价。作为平时成绩重要组成部分。(2)实践教学。①开学第一周,带学生物业小区见习,见识最新物业管理设备。②根据每个教学项目需要,设计实训项目。通过实训室的条件,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中。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成效。18周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大调查,了解不同年代的小区设备管理的情况,提出建议。5.2014年9月—2015年1月,多元化教学效果反馈。(1)学生评价:每月发一次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建议。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对教学效果的赞扬和肯定。课程教学评分为96分,比以前提高8分。(2)同行评价:开学第一周请同行评价一次,期中评价一次,期末再评价一次。同事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教材运用合理,课堂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3)自我反思:每次授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期末作总结。自我评价90分。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灵活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6.课题总结: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1)教学方法多元化模式。宏观把握多种教学模式的比例关系,根据校情确立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设计教学模式比例关系。基本的教学模式比例最大,特殊教学模式所占比例系统考虑、合理设计、具体落实。①为新的教学模式培训师资。②积极编写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教材。③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又经常性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宣传动员工作。(2)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①评价过程多元。要重视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提问、口试、小测验、小论文、小设计、期中考试等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开展“教评学”活动,对学生的出勤、作业、提问等情况与学生平时成绩、课程成绩评定、德育考核、奖学金评定等挂钩,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②评价方式多元。包括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考试课程以闭卷笔试为主;考查课程运用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构建适合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模式。首先,可实施考试或考查制度,对基础及主干课程采取考试的考核方式,对其他课程采取考查的考核方式。其次,对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

篇3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陈茂,汤书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8.

[2] 常会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6.

[3] 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74.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52-03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与职业院校的积极努力下,物流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与本科院校物流教育明显不同的发展路径。该路径的主要区别性特征是: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内实训设施设备逐渐完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培训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一个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过程与手段的 “模拟化”、“虚拟化”特征十分明显,并且有朝“游戏化”为特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虽然说“模拟化”相对于“照本宣科式”是很大进步,但本文作者认为不宜由“模拟”进入“虚拟”,职业教育工作者下一步应促使学生进入真实世界,而不是进一步跨入虚拟世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从目前来看,实验、实训环节解决得相对充分,而实习环节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三个环节的“实”,如果理解为真实的话,则均极为缺乏。

在将物流职业教育做“真”,做“实”方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招商局物流集团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性工作。借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东风,双方联合研究、开发、建设的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已初具雏形。该培养基地探索“大载体”、“大订单”、“融岗式培训”、“校际集群式合作”等诸多前沿模式,一洗沉疴,真正构造了吻合国际标准,落地中国土壤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模式。

1 培养基地建设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既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该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建设者意识到目前常见的校内仿真模拟类训练易于训练表层能力,难以训练面对复杂现实的深层能力;校内模仿企业环境建立的工业级实训基地也因为缺乏实际业务支撑,校企环境体制迥异等约束无法实现有效运转。因此,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的关键职业能力难以,甚至无法在学校环境下形成。

这一点对于物流专业尤其突出。物流行业本身具有辛苦、枯燥、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不太亲近,甚至于排斥这个行业,很难进一步去体验工作之中的技术含量。基于各种原因,职业院校的解决之道往往是通过“模拟化”、“虚拟化”,以至于“游戏化”的课程活动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上述认知障碍。但这又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之后产生巨大的,难以克服的落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围绕职业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虚拟化”的倾向则始终是在回避真实的企业,不去克服现实的困难。如任由“虚拟化”为特征的培养方式发展,则将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在违背物流行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因此,该校外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力争克服校内物流实训室参观功能大于实践功能的核心弊端,培养学生面向现实物流工作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此,则需选择具备典型特征和一定业务规模的企业,该企业主营业务类型应与院校专业培养发展方向高度匹配,继而将学校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体系放置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以企业实际运营场所为运行场所,在企业实操过程中进行针对性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学校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企业作为物流专业建设的“大载体”。

根据对企业性质、规模、业务典型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认为招商局物流集团是此项目最佳的合作伙伴。招商局物流集团为大型央企,人员、业务稳定程度高,决策可持续性强;招商局物流集团目前在全国建有170余个网点,拥有80余万平方米自有高标仓库,100余万平方米外协仓库,6000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近30亿元,是国家3A企业,是壳牌、卡夫、中粮等国内外化工、食品等领先企业的物流战略合作伙伴;招商局物流集团从事基于供应链的合约物流模式,专业技术含量高,可延伸性强,符合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也能进一步满足教研教改等深层次需求。

双方合作模式核心是共同投入各自优势资源,互相介入对方运营/教学活动,共同分享各项成果。具体而言,将校方在职业教育系统优质的教学师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资源引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将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先进的管理技术、实际的作业现场、作业内容以及务实开放的企业文化等资源用于校方的物流教育,可以提高应用型物流教育的质量与水准,同时提高校方教研教改的能力和针对性。在企业场地、设备及人员等资源条件支撑下,依托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的实际项目业务(如好丽友、中粮集团)探索能够融入企业经营环境的物流职业训练模式。

简而言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招商局物流集团目前合作建立的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就是瞄准了校外实习这一薄弱环节,为职业院校真实化教学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2 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职业院校的工作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获得可以从事相关行业某些工作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有可能产生。也就是说,职业活动是职业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职业活动这一必要条件之上,案例讨论、项目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该人才基地项目中,学校需要做的是如何促使企业人员、设施、设备、作业内容的教学价值发挥出来。

为此,方案建设者提出了“融岗式”培训概念,并进行了相关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融岗式”培训体系主要是指依托招商局物流集团的“物流节点、供应链、网络”为载体开发,通过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专题讲座、轮岗培训、案例研讨、项目会议等多种管理及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的综合训练。

之所以称为“融岗式”培训,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融岗式”培训体系的能力单元是从招商局物流集团仓储、运输、客服等部门核心岗位中抽离出来的。具体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三大类的100余项能力单元;其次,上述能力单元又会被合并归类到我们希望进行教学化的“教学性、实习性”岗位之中去(这些岗位和实际运作岗位是不完全一样的,具有更高的标准化和技能整合要求);继而,围绕该岗位的培训也是实行阶段性融入的方式为主。前面讲过,学生由学校进入企业会面临很大的落差,以致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以融入的方式,合理地设计单位期间内的落差幅度,将会有效消解、融化学生的排斥心理。

目前,该培训体系规划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其中初级课程主要是认知和基础训练,训后应达到行业及岗位认知标准,时长为1个月左右;中级课程主要是仓储、运输、客服岗位的深度训练,并包括部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跨部门培训,训后应达到招商局物流集团岗位关键技能标准,时长为3个月左右。

高级课程主要是在上述训练基础之上,进行的基地外延培训,主要包括项目运营培训,驻外管理培训,高级课程的时长为6个月左右。项目运营培训主要针对上线物流及驻厂物流等运作模式,该类模式很难在基地内独立完成,需要和工厂进行有效的衔接;驻外管理培训包括外地市场调查及驻外区域管理,外地市场调查主要面向外地市场运价调查等。同时,高阶阶段学生将在学校和企业配合下进行分组,开始到企业分散业务驻地(流动站)交替在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开始轮岗实训,而后按一定时间返回集中学习常驻地,在校企老师的带领下,对实训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问题解答及知识拓展,同时由老师布置新的任务目标(企业可根据学生适岗情况,将对应岗位的入职培训分解配合授课训练,包括部分职业心理辅导),进入下一轮轮岗实训。经过高阶培训,学生应能达到企业入职标准。

从具体课程排布而言,采取半授课半实践模式,教师教学与企业现场作业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训交叉进行,可以半日授课半日定向见习对应,也可在企业高匹配项目或业务基础上,以企业项目或业务为主线组织专业课程的教授,具体安排,根据授课老师对课程计划和企业项目情况进行排布。

上述培训活动将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实实在在的物流行业从业经历,并且拥有不局限于单一作业环节的视野和思维。企业员工的优势是经验丰富,但劣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怎么做,但疏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学校老师的优势是理论框架,但劣势是知道很多为什么,但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该培训体系促使学生产生的经验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反复锤炼出来的。

同时,为了多方位历练学生,上述训练活动会被分布至不同区域的不同场所进行,比如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公司、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驻点,招商局物流集团长沙公司、上海公司等。另外,根据不同阶段考核情况,该培训基地会给初级课程合格学生发放“招商局物流集团实习履历证书”,中级课程合格学生发放“招商局物流集团人才达标证书”,高级课程合格学生将可签约招商局物流集团相关工作岗位。

总体而言,在该人才培养基地,力求达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期间内做到由一个对物流企业一无所知的学生转换为一个可以直接上岗作业的企业员工,其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学生毕业时达到企业对应岗位直接入职作业的标准;学生具备在企业对应岗位发展职业链上的拓展型知识储备;学生具备进入岗位后的基本社会认知和交际能力,能直接融入企业氛围,不会出现不良的心理抗拒反应;学生基本完成未来职业生涯的定位。

3 校际集群模式的探索

该模式的建立力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院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将学校的系统理论培育体系优势和企业实际运行体系优势进行结合,从而真正可以进行贴近行业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历和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该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金、资源,以及企业的运营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也较好地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5

梁帆拥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现为惠普企业高级律师,主要负责负责为亚太区所有产品线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专利和商标申请除外)、亚太各国家和地区的律师进行商务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条款谈判、起草并沟通标准专利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参与多起商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谈判、商业并购后亚太区的知识产权整合、亚太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工作。

梁帆于2010年9月加入吉利汽车。2010年吉利汽车从福特汽车手里收购了沃尔沃汽车,这次收购经历了长期困难的知识产权谈判。并购完成后,吉利汽车准备筹建知识产权部,并购律师这时联系到梁帆,询问其帮助吉利汽车组建知识产权部的意向。当时他也为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而非常振奋,而且考虑到在这种跨国公司组建知识产权团队的机会非常难得,最终决定来到杭州加入吉利,创立了其知识产权部并担任部长。在谈论自己离开律所而加入吉利、惠普的工作变动时,梁帆说:“在吉利的经验非常宝贵,我不仅亲身操作了并购沃尔沃这种大型项目的整合工作,而且组建了一个30人的部门同时负责知识产权和商务谈判。这里包含了知识产权各的工作,其中既有组建专利风险预警系统,也有管理大型专利组合的挑战,既有和外国律师的周旋谈判,也有沃尔沃落地项目中向商务部的总结汇报。这种从企业战略出发的全方位各种角度思考知识产权的经历对我历练很大。我离开杭州来到北京的原因主要是我太太找到了中央美院的教职,考虑这一职位来之不易,所以我来北京开始新的工作。作为摩根路易斯律所在国内唯一的知识产权律师,这一平台也给了我广泛接触国内企业,了解其知识产权需求的良机。去年年底时惠普企业联系到我,惠普企业并购最近较频繁,急需一名律师负责亚太区非申请类的知识产权业务,我一直对知识产权交易有浓厚的兴趣,也非常看重惠普作为老牌高科技企业搭建的管理体系和平台,于是决定加入惠普企业。”

在比较律所和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不同时,梁帆说:“一般而言,律所更看重业务的精深和熟练以及和各种客户沟通的能力,企业更看重对企业战略的把握、筹划能力和学习能力。律所需要在业务上的精通以应对不同企业的需求,企业则更需要对企业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对知识产权各方面业务的快速学习能力。举例来说,做律师时,我代表中国企业参与了多个知识产权诉讼,这里的挑战一方面是把握诉讼上共通的元素,一方面是迅速了解各企业和诉讼相关的事实、诉求和以及和企业的快速沟通。而在代表企业参与并购时,对企业知识产权人来说,对企业内部的诉求要有非常精确的把握。当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各个部门各个业务单元各国家的分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诉求,那么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人就要准确把握各方的诉求,找到好的解决方案;而在把握企业诉求的基础上,知识产权的业务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从域名到专利到商业秘密无所不包,这就对企业人的快速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

所有知识产权的业务都离不开两个要素:一个是法律上的挑战,一个是客户事实上的挑战。在事务所内部和法律更近,在企业内部和客户更近,近有近的挑战,需要了解更深入,远有远的挑战,需要学习更迅速。梁帆在富理达律师事务所是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美国大所严谨的成长体系给了他对专利撰写和分析的扎实训练。在吉利汽车,梁帆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产权是如何深入影响企业的运营、甚至不夸张的说,如何影响企业成败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可以说是国内最复杂的一次知识产权并购,并购后公司内仍然有各种艰难的磨合,这种磨合也凸显了很多知识产权是如何影响公司各环节运营,其实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大家习以为常而不察的,但是在新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的冲击下,在业务合作和技术沟通需求的倒逼下,大家都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知识产权是这么影响公司的。摩根路易斯提供的机会让梁帆得以在美国专利诉讼上得到了顶级律师的指点,同时也广泛了解了国内各企业(从创业企业到央企,再到大型民企)对知识产权的不同需求。在惠普企业,梁帆得以了解亚太各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实践,以及美国成熟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方法。总体而言,梁帆觉得最重要的收获是其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知识产权和企业的关系。经手过各种琐碎的事务,也参与过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业务;有各种紧急的救火经历,也有长远的谋划。梁帆觉得律所和企业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工作能帮助律所准确的把握客户需求,律所的工作经验能企业人员了解其他企业的工作模式并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其在清华讲授企业专利战略时,企业的经验让他深入了解企业各种战略和商业思考,而律所的经验又让其可以从广度上把握企业专利战略的发展趋势。

篇6

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为指导,按照“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和“重抓市区、指导全市”的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市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市区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努力使市区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和谐*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工作任务

以加快市区发展为主题,通过开展现代服务业振兴、工业提升、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基础设施推进、改善城市环境、要素集约利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七大系列活动,把加快市区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开展现代服务业振兴系列活动,做大市区三产规模

1.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使市区成为区域的商贸中心。通过“一主、一副、两圈”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迪荡新城商贸中心建设,按照迪荡新城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核心区“八路三桥”工程、深化完善迪荡湖城市公园、环梅龙湖公园等规划设计方案,抓紧中央商务区建设,努力早出形象、快出效益,把迪荡新城建设成为*商贸业的新形象、城市现代生活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的新标志。进一步完善市区商贸布局,丰富商贸业态,推进商业特色街建设。(牵头单位:市商贸办、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袍江工业区管委会)

2.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使市区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深入实施“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鲁迅故里、大禹陵、兰亭、中国*黄酒城、八字桥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城区的中心地位和资本、人才的集聚能力,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出版传媒、演出文娱、会展、书画艺术、创意策划、体育健身、网络信息等产业。培育节会品牌,办好公祭大禹陵、越剧艺术节、鲁迅文化艺术节、兰亭书法节等文化节会。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民营民办文化发展,培育一批成长性文化企业,组建*文化发展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园(袍江)建设,培育行业内有影响的书画、文化典籍等*特色文化产品专业市场。进一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市区文化市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文旅集团)

3.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使市区成为区域旅游休闲中心。打响“江南风情看*、江南古城看*、江南文化看*”的“三看”品牌,重点培育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商务游、会展游、修学游、节事游等特色旅游,形成一批*市区特色旅游精品。加快镜湖新区特别是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按照镜湖新区的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精、做强、做美湿地水上游线和梅山湿地景区,启动央犭茶湖湿地景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湿地经济。加大市区旅游资源整合、品牌培育和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积极打造会稽山休闲品牌。(牵头单位:市旅游局、镜湖新区管委会、会稽山度假区管委会)

4.培育发展生产业,使市区成为区域商务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投资服务、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检测检验、会计、法律、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推动其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制定实施现代物流专项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双向驱动的格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

5.着力拓展总部经济,使市区成为区域的研发总部基地。规划一定区块建设建筑产业研发总部基地、中国黄酒产业总部基地、*文化创意总部基地、中介组织服务中心等四大总部基地。鼓励发展市区楼宇经济,凡在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子女受教育、住房购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优惠。(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建管局、市文广局)

6.加快信息、金融、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市区要素集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服务领域,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打造“数字*”,基本形成区域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以金融、保险、证券为主导的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全面提升市区金融服务的辐射力,逐步成为区域资金供求集散中心、结算中心及金融要素自由流动的枢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确立省级交通主枢纽及长三角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的地位,发挥交通对要素的聚集作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行*市中心支行、市交通局)

(二)开展优化二产结构系列活动,提升市区产业层次

7.实施“培大育强”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纺织、黄酒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上市等途径开展资本运作,做优做强。力争到2010年,市区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的企业达20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经贸委)

8.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历史形成的市区内的工业企业,凡根据产业导向要求必须禁止、淘汰或调整升级的,因环保、安全等影响人居环境的,因城市规划调整需要改变用地性质的,无发展场地、需异地搬迁扩建改造的,加快实施搬迁,腾地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牵头单位:市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

9.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加大对科研院校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共性研发中心、中纺院江南分院等区域性科研中心建设。加大市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扶持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鼓励初创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各类孵化器,力争“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每年增长10%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10.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重点出口名牌”,发展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浙江省著名品牌、浙江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市著名品牌,努力打造市区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深化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品牌企业采取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加工合作、联合开发等形式,延伸开发、多元拓展,创造更多相关联的产品品牌。将“*黄酒”、“*纺织”等打造为国际知名品牌,“越城家私”等产业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知名品牌,打响“*制造”的品牌。(牵头单位: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外经贸局)

11.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通过组织开展“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的15项活动,完善市区创业政策,改善市区创业环境,激发社会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牵头单位:市劳动保障局、市经贸委、市工商局)

(三)开展城市空间拓展系列活动,扩大市区发展规模

12.加快修编完善新一轮城市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大城市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城市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居住建设、产业发展、农用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编制完善各项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专项规划和空间控制性规划的衔接,明确发展重点,把握发展方向,拓展发展空间。(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

13.实施城市“北进”战略。加快“保古城、建新城”步伐,推进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以及越东线周边区块的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青甸湖、大滩、迪荡湖“三湖一带”工程的整体建设,抓紧规划江滨组团沥海区块的开发建设,推动*中心城市由“山会时代”进入“鉴湖时代”,迈向“杭州湾时代”。(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袍江工业区管委会、镜湖新区管委会)

14.推进杭州湾产业带的规划建设。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充分发挥大桥、大闸和港口优势,积极推进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使之成为杭州湾南翼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牵头单位:市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

15.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成统筹城乡发展“十网”建设,基本完成市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建设各中心镇直达中心市区的公交网络,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市农办、市交通局)

16.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推进开发区提档扩容,调整开发区管理运作体制,进一步扩大开发区管理权限,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袍江工业区要大力发展高效物流、市场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积极申报国家出口加工区,加快连接上虞的袍江跨曹娥江大桥建设;*经济开发区要完善生态产业园功能配套,全面建成一期9.7平方公里。鼓励开发区企业深度开发、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投资强度。(牵头单位:袍江工业区管委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越城区政府)

(四)开展重点项目推进系列活动,完善市区综合功能

17.实施一批对外交通项目。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交通衔接,提升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杭甬城际轨道、*内河外海港区群、曹娥江大闸、铁路货运站迁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杭甬运河*段年底建成通航,嘉绍跨江大桥及早动工,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协调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曹娥江大闸管委会)

18.建立城市组群间、市区组团间的交通快速通道,增强市区的带动力。加快诸永高速公路*段、104国道嵊州段等工程建设。及早谋划*大城市环城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各组团间城市路桥、供排水、居住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对接,推动越城、袍江、柯桥、镜湖和杭州湾工业新城区进一步融合。(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建设局)

19.加快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实施*文理学院、人民医院新院、国家综合档案馆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努力使市区成为区域的公共服务中心,强化对各县(市)的辐射作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相关单位)

20.延伸城市功能,提升市区带动力。统筹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各种资源,加快市区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市郊农村延伸,加大郊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牵头单位:市农办、各相关单位)

21.实施一批城中村、园中村改造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基本完成一期城中村改造扫尾任务,全力推进二期14个城中村改造,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全面完成市区城中村、园中村改造,深入开展“撤村建居”和“撤镇建街”工作,推进城市郊区化、郊区现代化。〈牵头单位:越城区政府、各开发区(工业区、新区)管委会〉

(五)开展改善城市环境系列活动,优化市区发展环境

22.实施古城“保护工程”。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切实加强对文物点、历史街区和古城风貌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全面实施越王城保护工程,推进鲁迅故里、越文化博物馆、吕府、书法展示馆、美术馆、八字桥历史街区等一批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市文旅集团、各相关单位)

23.实施市区“美化工程”。围绕“路平、灯明、水清、地绿、景美”的管理方针,着力抓好城市的路桥、住房、保护和整合四大系列工程。积极推进以清淤、截污、引水和强化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清水工程”,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实现市区河道水质变清。加快实施“万株乔木增绿”工程、亮化设施的节能改造及景观灯光升级,完成山阴路偏门环岛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启动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创建,积极打造*城市“新名片”。(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市水利局)

24.实施市区“畅通工程”。制定《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实施方案》,编制市区道路交通设施专项规划,完善市区路网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加大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文明交通宣传,分流疏导市区交通流量,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构建完成“内外顺畅、运行有序、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基本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

25.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全力实施《*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城市环境污染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整治四大整治行动,深化“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推进“清风”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市污泥垃圾发电厂等环保工程建设,推进生态公益林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建市区和谐生态环境。(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林业局)

26.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越城区和相关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数字城管”,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城管执法局、越城区政府)

(六)开展要素集约利用系列活动,强化市区集聚功能

27.大力促进人才集聚。完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用工和产业政策,着力提高外来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着手建立供刚毕业、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临时工作的实践基地。抓好人才公寓的建设与使用,基本完成2.1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力争再通过两年努力,市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才公寓3000余套、12万平方米。鼓励*籍人才回绍创业,定期组织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向市外高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市政府每年评选并奖励一批对市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人才。加快推进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紧缺型人才。(牵头单位: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建设局)

28.大力促进技术集聚。加快推进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扶持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优化*文理学院等高校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加强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电子等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建设,促进人口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文理学院)

29.大力促进资金集聚。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心城市设立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鼓励金融管理部门引进异地银行分支机构。充分发挥城投、交投、文旅、水务、燃气、工贸国资等公司的资产经营职能,积极利用其优质资产作用,组建更大规模的融资平台,发行债券融资。继续鼓励企业股票上市,做强上市公司“*板块”。(牵头单位:人行*市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上市金融办)

30.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强化投资强度约束,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着力盘活市区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快农转用后供地速度,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省定要求。〈牵头单位:市国土局、各开发区(工业区、新区)管委会〉

31.搭建引资招商平台。以我市获得“中国投资环境金牌榜”第三名为契机,推介我市投资环境以及完善鼓励外地企业来绍投资的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厦交会、浙洽会、“俄罗斯浙江周”等重点招商活动,举办黄酒节等经贸合作、投资考察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项目。(牵头单位: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发展改革委)

(七)开展深化改革系列活动,增强市区创新能力

32.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坚持“统一规划,合力建市”原则,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重大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探索实行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共建共享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县政府、越城区政府)

33.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公用设施,促进城市资产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控制政府负债规模,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

34.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市区经济支持的考核奖励力度,扶持和规范营利性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进一步扩大市本级的中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矛盾;探索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积极搭建市场化的产权交易平台。(牵头单位:人行*市中心支行、市经贸委、市招投标中心)

35.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水、电、排污权资源使用差别化、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项目和优势企业倾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6.完善有利于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利益调节机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向农村倾斜的投融资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深化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牵头单位: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劳动保障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及时研究市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制约市区发展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健全重点工程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定期现场办公机制。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经济开发区(迪荡新城)、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越城区(包括生态产业园)、市本级直属企业的考核激励力度,适度扩大越城区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对辖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等由越城区自行审批为主,适当提高市、区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对袍江工业区建成区范围内引进的市区外企业试行新增地方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政策。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工业技改、技术创新、品牌经济、循环经济、开放型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扶持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集中扶持,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篇7

上海启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TTT?国际职业培训师标准教程?”中文版版权所有人

“SCD?通用标准课程开发教程?”版权所有人

刘子熙职业训练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研究员

刘子熙是谁?对于咨询培训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他是耀眼的行业明星;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者来说,他是值得信赖的专家顾问;对于参加过他的课程的学员来说,他是令人终身难忘的职业导师;对于活跃在讲台上的职业培训师们来说,他是楷模和榜样。

然而,不同于一些娱乐明星式的培训“大师”,上述光环并没有照耀到“职业训练和组织学习”这个精专的小圈子外。用刘子熙的话说,“我用20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这样的专注就是对“专家”一词的最佳诠释。本刊访问的,就是几乎把全部职业生涯都献给了从事培训师职业训练和组织知识管理的TTT先行者、启能顾问创始人刘子熙。

逐梦“智业”20年

本刊记者:业界给了您很多称号,比如“十大”“第一人”等,但我注意到您似乎从不使用这些称号。即使在主场平台,您也只是引用过“中国TTT先行者”这一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刘子熙:十分感谢业界同人的厚爱!我只是在“职业训练和组织学习”,也就是广义的“TTT”这个领域,比国内同人起步稍早一些而已,所以“先行者”这个说法我可以接受。我更期待年轻的朋友们能够与“先行者”同行,与“前驱者”齐驱!

本刊记者:刘老师,听说您在北大攻读的是法律专业,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和职业训练方面的培训的呢?

刘子熙:我和HR管理可以说是缘来已久。我在1988年进入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做了不少与HR政策法规相关的文字工作。1992年进入咨询培训行业后,通过两三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要想真正提升中国企业培训的水平,必须从系统规范地提升培训师队伍的素质抓起。我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在培训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当时我心中有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人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经济的振兴做出贡献、产生影响。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个人的梦想都必须找到支点和杠杆, 才能转化为集体的愿景并变为现实。于是,我在1994年引入了TTT课程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中国企业培训的实践,开发了“TTT国际职业培训师标准教程”中文版,成为被业界所熟知的品牌课程。

到现在这一课程已经经历了20年。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企业界的组织知识管理水平,都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TTT”中文版课程也已发展出多个版本、多个系列,拥有多种辅助产品和专业服务。

本刊记者:您刚才提到的梦想,到今天实现了吗?

刘子熙:如果从个人职业梦想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说这20年我为中国企业界的组织学习发展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影响。我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我问心无愧,不留遗憾。然而,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组织学习发展和知识管理水平还有明显差距,不同行业、不同法人治理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在培训管理和组织学习发展部门的建设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可以说,梦想还在,初心不变,但任务和途径必须做出调整。

本刊记者:任务和途径要做哪些调整呢?

刘子熙:过去以“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为中心,现在必须转化为以“组织系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过去通过“队伍建设”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转化为兼顾“队伍建设”“体系建设”“资源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系统思路。简单地说,就是变“个人成长”为“组织发展”,变“靠人救火”为“靠系统消防”。这个梦想不再只是一个个人的“职业梦”,也不只是帮助更多的个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而是要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提炼个人心得,总结部门经验,沉淀组织智慧,是通过智慧整理、复制和传承,创造民族企业振兴的“智业梦”!

本刊记者:您刚才提到“培训管理和组织学习发展部门的建设”,这似乎也是本刊要解决的问题。那能否请您从企业大学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您所说的“智业梦”呢?

刘子熙:结合启能顾问的实践总结,简单地说,就是把握四个字:人、课、事、物。

改善人:从“上马”到“策马”的队伍建设

本刊记者:“人”是否是指企业大学的负责人?

刘子熙:我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负责人当然是企业大学建设的关键,但受历史、环境、传承和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的情况差异颇大。我们与其谈企业大学负责人的素质提升,还不如更加务实地谈谈怎么帮助这些负责人更好地履行职责。我这里谈到的“人”,是指企业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本刊记者:据我们了解,国内不少企业大学的师资来源大致有专职、内聘兼职和外聘特约三种。在您看来,这三种人当中哪一种是企业大学师资力量的基础呢?

刘子熙:按照你的说法,内聘兼职人员是基础。先不谈人力资源配置和预算,仅从专业能力的适应性、针对性来看,内聘兼职师资也是另外两种力量无法替代的。所以,我们一般谈到的“内训师”这个角色,就是指你所说的“内聘兼职”师资。他们不仅是企业大学师资力量的基础,也是核心和主力。

但这个队伍拉起来不那么容易!本色做人,角色做事!队伍建设要从选对人开始,再从胜任角色要求的角度进行持续性的改善训练,以达到“改善人”的目的。一般来说,除了高管在企业大学做挂职领导外,内训师一般都来源于中基层管理者、岗位标兵及业务骨干。但这些人并不全是内训师的恰当人选。启能顾问在和很多企业大学合作“内训师培养”项目时,积累了一些内训师选拔的经验。我们将之总结为“四看”:一看个人意愿,“我愿意”是前提;二看业务水平,“我够格”是基础;三看职业素养,“我适合”是条件;四看组织规划,“我发展”是目标。如果按照“四看”原则筛选人选,队伍建设在选人环节就不会出现大问题。现在看来,很多企业大学或组织学习发展部门在选人环节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忽视候选人的自主意愿,多采用行政命令和指标摊派的方式;二是过分强调讲台职业素养,在选人伊始就用候选人的试讲呈现作为选拔依据。

本刊记者:个人意愿的作用我能够理解,但强调内训师的讲台职业素养难道有什么错吗?

刘子熙:讲台职业素养作为选拔条件当然没错,但考核的权重和时机要适当。从权重上讲,忽视企业内训师和职业培训师在培训技能要求上的差异,过分强调讲台职业素养的作用,重了。从时机上讲,在引入培训师素质提升训练,也就是“TTT课程”之前考核内训师的讲台职业素养,早了。

把握“人”的要素,指的是企业内训师的队伍建设。在“四看”原则选拔合适人选后,再通过“TTT课程”改善内训师队伍的讲台职业素养。重在“改善人”。

本刊记者:恕我直言,几乎每家上规模的企业,不论是否建立了企业大学,都会引入内训师培养计划。这不是大家都已经在做的事吗?

刘子熙:你说得既对,又不对。确实,企业组织普遍引入了“TTT课程”,但冠之以“内训师培养计划”,可能并不属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培”了,却没有“养”。启能顾问曾经多次被应邀救场,为一些企业的内训师培养项目做效果落地服务。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和相当多的企业大学在进行内训师队伍建设时,往往重在引入“TTT课程”,却忽视了课程效果的转化。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养成;重课堂学习,轻讲台实践;重现场培训,轻持续改进的现象非常普遍。

本刊记者:确实如此。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

刘子熙:多年来,启能顾问为诸多国内著名企业提供了相关专业服务。这些企业涵盖了不同的所有制性质、法人治理结构、行业类型、规模和发展阶段。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央企,也有地方企业;既有大型上市公司,也有快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通过总结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有效,且在相当大范围内普遍适用又具有很好的实操性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刊记者: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子熙:当然!我们不仅乐意,也极度期待这套方法能够帮助广大企业的学习发展部门和负责任的同业咨询培训机构。简单地说,这套方法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所谓“扶上马”,就是为内训师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系统、理论体系、方法技巧和行为规范,也就是培训师的“道、法、术、器”。我们的品牌课程―“TTT?国际职业培训师标准教程?”中文版,经过20年的磨砺和蜕变、沉淀和创新,被很多学员誉为“万课之王”,因为它创造、积累了大量的话语概念、心法理念、手法技巧、语感口诀、流程步骤、理论模型、工具表单等。我们进行过7次重要的版本升级,局部的调整和改进20年来从未间断,可以说我们的研发改进是建立在海量实践反馈的基础上的。我本人和我的授权导师、认证班学员已累计为超过10万名企业面授学员和7000余位认证班公开课学员授课。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和企业界的旺盛需求比起来,还远远不够。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咨询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师加入到了TTT训练的行列中来。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拥有负责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并有较系统的课程体系支撑的。尽管在训练风格、话语系统、功力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在支持企业内训师技能提升方面,我们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扶上马”似乎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在于“送一程”,这才是要和读者分享的重点。我们针对内训师一次学习深度不够、训后成长动力不足、个体瓶颈难以突破三个关键问题,找到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本刊记者:您所说的这三个问题,确实是企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反馈较突出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您的“秘方”了。

刘子熙:其实,有效的方法并不神秘。我们的策略是:一课四训、四讲评估和讲评改善。首先,运用“一课四训”夯实训练基础。所谓“一课四训”,就是指课前预训、课上正训、课后自训、多次复训。课前预训,把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背景知识、记忆内容、问题线索让学员做预先的准备性学习;课后自训,围绕课程的训练目标,制定课后复习巩固、实践养成的阶段性计划;多次复训,有效整合组织内同一课程的实施阶段和批次,让学员带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后的感悟和困惑再次回到课堂,以终为始,不断提升。我们发现,在引入了上述机制的企业,训练效果得到了明显深化。这套机制不仅适用于内训师培养,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核心技能训练课程。

本刊记者:听起来都是浅显的道理,借助细致的安排和资料准备,形成标准的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四讲评估”和“讲评改善”又是什么呢?

刘子熙:“道可顿悟,事须渐修。”培训师的成熟需要一个从业余到专业,从刻意到随意的过程。“四讲评估”就是一套简单易行的支持内训师走向成熟的方法。第一讲是“视讲”,借助视频回放,自我找错、修正;第二讲是“试讲”,要求多位内训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要点进行集中呈现,由内部专家、讲评顾问现场提出点评、反馈,这一步相当于坐堂问诊,对症下药;第三讲是“示讲”,也就是标准示范课评估,是内训师从“新兵营”走上“战场”的关键点;第四讲是“实讲”,在实战中持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讲评改善”既是“试讲”环节的个体辅导形式,又是一种有别于正训的学习过程。借助经过启能顾问系统培训和认证的“讲评顾问”的现场点评,所有参加试讲和观摩的内训师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到课堂所学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观人识己、触类旁通、高效精进。

实践证明,这套方法真能让内训师从“上马”到“策马”,这就是“改善人”的目标所在。

优化课:从“菜单”到“菜谱”的体系建设

本刊记者:“改善人”的目标如果能够达成,企业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就有了保证?

刘子熙:如果训练效果达成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内训师的个人能力水平,那么这样的“保证”其实就是没有保证。保证有效训练有两条路径:一是提升人的能力,二是降低人为影响。即使内训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状态呈现有较大差异,训练依然能够达成预期的基准效果,这样的教学质量才是有保证的。

本刊记者:如何做到呢?

刘子熙:优化课。

本刊记者:您要把握的第二个字,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对吧?

刘子熙:可以这么说,但我更倾向于强调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标准化教案的建设。请注意,我用了“标准化教案”这个词,它有别于课程清单、课件和教材。近年来,很多企业大学从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出发,围绕岗位的“素质能力模型”和“学习路径图”来设计课程清单。这是一种理念的进步,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再只是培养员工的技能,而是培养岗位;不再只是静态着眼当下胜任,而是动态考虑职业发展。但仅有课程清单是不够的,好比一家饭店,仅有菜单是不能开张的,菜单上的每一道菜名背后,必须有标准化的菜谱,这样端上桌的菜品才有质量和口碑的保证。“标准化教案”就是菜谱。

本刊记者:那不就是课件和教材吗?

刘子熙:不仅仅是课件和教材,它们之间是有概念区分的。我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而是要强调一套可以最大限度标准化、降低人为影响的课程文案有着丰富的组成内涵,包括要点培训目标、授课计划、课程纲要、演示文稿、培训行为配置表、《讲师手册》、《一课四训学员手册》、资源素材库、试题库等内容。这些工具共同组成了标准化教案。在受过基本技能训练的内训师手中,它们的效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有机结合、运用,才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障。

本刊记者:对企业大学来说,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标准化教案”体系呢?

刘子熙:启能顾问的品牌课程―“SCD?通用标准课程开发教程?”,提供了完成上述目标的方法论。我今天想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大学和组织学习管理部门在课程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开发立项盲目,二是开发思路僵化,三是开发成果单一。

本刊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这三个误区。

刘子熙:首先,开发立项盲目造成了资源浪费。有的组织学习管理者对实施开发课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判断有偏差,想要一下子把“菜单”上的每一道菜全都变成“菜谱”,不仅不经济,而且不现实。有的企业开发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作,甚至低效率重复开发的现象也很普遍。这就需要对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岗位要求和企业人力资本现状有系统的分析和清醒的认识。通过“定标找差”,确定首要开发目标,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资源,加强内部开发力量的有效协作。

其次,开发思路僵化弱化了课程效果。很多开发人员秉持按图索骥的写作模式,忽略了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要知道,只有以终为始,才能用以致学,保证开发成果的实效性。

再次,开发成果单一限制了成果应用。大多课程开发成果表现为一个课件加一套讲法的套路式设计,对不同对象、不同课时、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侧重点的需求缺乏对策。只有实现“一课多套”“一套多效”的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开发成果的效能。

企业大学需要借助部分核心项目,在外部专家的支持下,逐步把上述能力内化。启能顾问通过一些典型课程的“联合辅导开发”,为一些企业大学和组织学习管理部门成功地植入了“标准化教案”体系的开发能力。

本刊记者: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

刘子熙:结果虽然简单,过程却很复杂,所以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项目的实施阶段。第一阶段,项目准备。开发立项后,我们在TTT?课程和SCD?课程的受训学员中―结合他们在组织内部的管理层级、岗位任务、资历水平―选择种子选手组成几个不同的课题小组,用项目启动会的形式布置资料、准备任务要求。第二阶段,定标找差。以问题为线索,根据需求调研和问题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的核心要点和训练目标。第三阶段,整合配置。完善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形式安排,包括课程的纲要架构,相关资讯的收集、补充和整理,素材的整合、演绎,训练进程和讲授模型的设计、安排。第四阶段,标新立异。通过话语再造和视觉重建,形成课程的个性化呈现系统,包括标题目录、概念口诀、图形建模、工具表单等。这一步不仅是课程水准的保证,也是企业大学品牌化课程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第五阶段,评效定型。通过对“标准化教案”的完善和对内训师进行“说课讲评”,发现问题、征集反馈,并通过适当的修订完成出品验收。

创新物:从“基本功”到“撒手锏”的资源建设

本刊记者:子熙老师,您开始时提到企业大学建设要把握的四个字“人、课、事、物”,“改善人”和“优化课”您已经做了阐述,现在请您谈谈“事”和“物”吧。

刘子熙:这两个字我们很少谈起。近年来,启能顾问提供的专业服务,大多围绕内训师队伍建设和基于标准课程开发的课程体系建设。但实际上,针对企业大学的资源工具建设、制度机制建设,我们也组织了“刘子熙职业训练发展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做了深入的研究。

我所说的“事”是指制度机制建设,而“物”是指资源工具建设。我想先谈谈“创新物”,也就是用创新理念进行企业大学的资源工具建设。为什么要创新?是因为大多数的企业在这一点上还存在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问题。过去我们谈到课程以外的资源工具建设,多指书籍、音像制品、E-learning这些知识内容载体,或最佳实践式的典型案例。其实企业大学的资源工具建设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研究团队根据资源的特点和作用,将其分为七大类:交互工具类资源、案例素材类资源、微课简训类资源、精华呈现类资源、教学工具类资源、教辅工具类资源、资讯整合类资源。

本刊记者:这个分类确实很细致。具体都有哪些内涵呢?

刘子熙:我简单举例说明吧。交互工具类资源指E-learning平台、移动客户端以及最近兴起的基于微信基础服务平台的深度开发应用;案例素材类资源指基于标准格式的最佳实践案例,用作课堂教学资源的素材案例,企业大学自主制作的音视频素材等;微课简训类资源包括口袋书微课、微视频片段微课、动画演示微课这样的自学资源,也包括用于互动训练的“简训”课件包,比如启能顾问开发的“壹图易训”系列简训产品;精华呈现类资源是指把组织知识管理的精华成果,比如理论模型、口诀口号等内容,用海报、贴纸、文具印刷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工具类资源是指在课堂正训和课后自训环节都用得上的工具表单、玩具式教具、仪式化工具、辅助复习记忆工具等,比如启能顾问开发的“元智方”“明言牌”“践诺环”“忆知笔”等;教辅工具类资源是指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用于课堂氛围营造的工具资源,包括个性化的桌牌名签、课堂展架、条幅挂旗、竞赛展板等,比如启能顾问开发的“易名牌”系统可以在一个桌牌名签上自定义企业LOGO、核心理论模型、课堂纪律约定等内容,只要按照相应的格式要求指定存储包含学员名单的电子表格或数据库文件,就可以通过激光打印机在预制的桌牌专用纸上批量输出整班学员的桌牌名签;最后还有资讯整合类资源,包括企业大学的专刊、学报、学术资料汇编、网站和自媒体等内容,强调建立大数据观念,借助通过标签信息储存在云端的数据流,实现海量资讯为我所用。

本刊记者:听您这样“简单讲”,要落实可不简单。这对于大多数企业大学来说,恐怕短期内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刘子熙:你说得没错。资源建设这件事,“做全”很难,“全做到位”就更难。这也显示出企业大学和外部专家机构合作的必要性。当然,我对你说的“七大类”,可不是为了吓唬读者,做不到的事何必强人所难呢?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巩固企业大学建设的成果,沉淀和传承组织智慧。但短期目的更多是为了显示成绩、扩大影响、提振信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其实并不难。

本刊记者:具体怎么做呢?

刘子熙:借巧力,戒蛮力。中国功夫强调“四两拨千斤”,战略博弈有时可以利用“撒手锏”技术形成不对称优势。资源建设也是如此。在扎实做好基本功的同时,如果能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落实突出本组织企业大学建设成果的特色资源,形成吸引眼球的效果,追求一定范围内的轰动效应,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设计呈现精华的海报、推广玩具式教具、利用微信公众号联络组织成员等,都可以成为彰显企业大学资源建设成果的撒手锏。

成就事:从“救火”到“消防”的制度建设

本刊记者:再请您谈谈企业大学的制度机制建设吧。

刘子熙:这是“成事”的关键。关于这一点,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制度标准体系、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等因素因地制宜,难有普遍适用的灵丹妙药。我只简单谈一点,影响企业大学制度机制建设的观念误区。

角色认识误区。企业大学推动组织学习发展,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绩效、行为、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扮演“救火队”的角色,而要成为“消防队”。

本刊记者:救火不就是消防吗?

刘子熙:救火是消防,但消防不只是救火。消防部门常讲一句话“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总方针。救火只是“消”,等问题出现后再解决,往往陷入被动。所以关键在于“防”,靠一整套严格的制度机制,防患于未然,则掌握主动。回到企业大学的制度机制建设,我们应当拿出战略思维,运用我常讲的“首善”理念,对涉及组织学习发展的制度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细致的考虑,形成制度闭环,这样“人、课、物”的建设才能有保障和依托。很多企业大学的管理者认为应该先做事,再定规。其实规矩要先建立,然后随着“做事”的发展加以改善。

本刊记者:刚刚建立的企业大学需要建立哪些规矩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