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科普宣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协科普宣传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协科普宣传工作计划

篇1

社区成立初始,就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但当时社区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科普宣传仅停留在按照上级要求定期出科普专刊的层次上。近年来,根据省、市开展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的要求,结合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需要,北都社区成立了科普宣传工作小组,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还聘请了街道科技副主任等担任科普宣传工作顾问。社区制定了年度科普宣传工作计划等,做到科普工作有人抓,年度计划有安排,年终总结有成果。完善硬件设施(分别在北都花园,绿都嘉园、杏林雅苑内设置10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社居委社立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等),从此,社区的科普宣传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北都社区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社区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具体体现在:

1、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科普讲座(报告会)。社区按照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坚持经常性的科普电视讲座,定期播放科普电教片,为居民群众进行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有中老年健康讲座,有家电使用常识,有破除迷信方面的,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区还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母乳喂养周”,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到社区宣讲母婴知识,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社区中小学生清理社区环境卫生,培养爱护自己的家园的环保意识等。

2、在每年的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集中力量组织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知识咨询、放映科普电视片、发放科普知识资料等活动。

3、社区内建有科普图书室,备有1000多本的各类科学教育材料,如少儿图书、因特网应用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科学烹饪技术、老年保健常识等,还为社区居民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等科普读物。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在节假日闲暇时间,科普图书室、电教室吸引了众多的居民、中小学生及个体私营工商户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篇2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法律意识,营造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防震减灾政策性文件的学习与宣传,提高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防御地震灾害的各项措施,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要结合新一代区划图颁布实施之际,认真做好新一代区划图的宣贯和普及工作,为新一代区划图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教育。

按照“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各辖市(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地震安全社区、开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专题学术讲座、接受群众咨询、建立固定信息联系点、指导编排橱窗板报、定期向市有关部门通报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和有关震情、在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创新载体,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镇、进厂区”等“五进”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细化规范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服务讲解等服务行为;加强讲解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业务培训,建立以科普专家和科普宣传志愿者为主体的科普宣传队伍;积极与教育、科协等部门协调,有序组织学校师生、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认真筹划和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四)重点抓好“5·12防灾减灾日”及重要时段的系列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5·12”防震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9”国际减灾日、“12·1”《防震减灾条例》实施日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段,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主动联系宣传、民政、科技、卫生、教育、消防、团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契机,依靠新闻媒体,发挥已有宣传网络和阵地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地震部门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

(五)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

贯彻落实好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市、县(市、区)地震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各辖市、区年内各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要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市区及各辖市、区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尽早谋划,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协调经费,购置相关应急装备、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为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社区作出贡献。

篇3

xx县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部分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传达学习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组委会和市知识产权局相关文件,共同研讨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工作计划,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要求部分成员单位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开展各具特色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宣传工作。

二、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活动

4月25日,xx县知识产权局联合工商xx分局、xx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三家单位10名执法人员,在县知识产权领导带领下,开展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活动。此次联合执法是2016年xx县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执法活动集中在城桥镇商业街进行,重点检查了有证音像制品门店和书店,电子类商品的专卖店及轻纺、家居建材、食品、药品、超市等市场,发放知识产权方面宣传资料(专利法、中国知识产权报宣传特刊、知识产权环保袋、4.26世界知识产权宣传画)500余份。

三、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1、利用多种宣传载体,营造知识产权宣传周的氛围。一是制作知识产权宣传周口号与标语,悬挂和张贴在全县乡镇、主要街道和社区;二是通过乡镇科技网络和科技动员办公室把中国知识产权“4.26”特刊、知识产权宣传图片资科环保袋等送到企业、学校、部队、机关和社会团体。

2、开展科普早市活动

科普早市是xx县针对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开展的特色活动,持续十多年,得到xx百姓的广泛认同和喜爱,已经成为xx科普工作的品牌活动。在4月上旬,县知识产权局把多种知识产权宣传资料递送各乡镇,2016年xx县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充分借助科普早市平台,开展广泛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多数乡镇开展了宣传知识产权的科普早市活动。

4月26日早晨,xx县知识产权局联合xx县科协、堡镇科协等,在堡镇开展科普早市活动。科普早市活动持续二个多小时,共发放中国知识产权报“4.26”特刊200多份,资料2000多份。

3、开展现场咨询活动

篇4

2.做好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工作。

3.积极组织申报“千”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工作。

4.做好科研成果的常规管理及年终审核工作

篇5

一、市政府贯彻十项措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省政府关于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丽政发〔〕11号)、《关于切实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通知》(丽政办发〔〕75号)、《关于修订部门各类应急预案的通知》(丽政办发〔〕131号),提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7月9日,永胜县召开全县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会议当晚,姚安县就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及的乡镇参会领导迅速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开展应急工作;11月2日,宾川地震后,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调查灾情、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充分体现了应急快、布置快、行动快、救灾快的特点,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市政府以第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建立了跟踪检查、进度汇报工作制度,明确了启动问责程序和办法。市地震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实施意见》(丽震发〔〕32号,制定了宣传工作要点计划。

《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丽政发〔〕1号)对于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目标任务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发放到全市各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大中型企业、社区、农村等做到家喻户晓。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年度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及三月会、七月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专家讲座、上街咨询、政风行风直播热线、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方案,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组建地震科普知识宣讲队,制作宣传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定期到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宣传,扩大对社区、农村的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改进新闻报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及时、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4.建立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新闻制度。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的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三、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四、协助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报社。

省政府十项重大措施和《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明 确要求。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按比例配发到各县级地震部门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省局为市发放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100件共0本、《宾馆酒店防震避震知识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识手册》100件共0本、《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小)》800件2万套共16万张、《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大)》400件1万套共8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挂图》20件共400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蝶片-地震来了怎么办》5件共750张、《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碟片4件共800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问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应急大行动画册》20件共20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资料为我们深入全面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传资料后,及时将宣传资料按各区县人口比例分发到各区县地震局,同时将各区县地震局科普资料发放补助经费及时下达给区县地震局。各区县地震局也及时深入农村乡镇,利用集市等时机,将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到学校师生、干部群众、来丽游客手中。

三、及时向学校、乡村、政府部门、酒店等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情况。

市地震局重视科普资料发放工作,收到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后,市地震局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安排强化宣传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及内容,就宣传工作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对区县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区县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针对性开展强化科普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宣传热潮,形成合力,以大规模、大声势达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点带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乡永胜县顺州乡中学、新河村中学、小学及村民送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知识100问》等科普材料共4000册,做到联系村中小学及群众人手一册,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市属大中小学校师专、实验学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发放了知识挂图和宣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

市县党委、政府文件交换系统向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及党委、政府部门发放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防震避震常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及市地震局编印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

通过全市司法系统、中小学和市政科普宣传专栏广泛张贴《防震减灾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宣传挂图。

积极协调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监理公司将省地震局配发的酒店宾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插页7000份分发给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由于市酒店宾馆客房标间达5万多,省局所发材料严重不足,将实际情况上报省局震防处。

在市、县、区人大、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市、县、区地震局为与会代表和委员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知识》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面向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个界别、各级领导、各种民族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向他们开展专门的科普知识宣传取得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节之际,市地震局为全市中小学地震兼职宏观信息员寄去了春节慰问卡和防震减灾知识挂图、dvd、《防震避震知识》、《地震知识100问》,为全市中小学在新的一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供了条件。另外,还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分管领导寄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及《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共寄出防震减灾知识材料3000余份。

市县(区)地震局以学校为重点将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及时发放给各学校,做到人手一册,宣传挂图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龙、古城、永胜、华坪、宁蒗各区县地震局还组织了科技化宣传、乡镇街天强化集中宣传、交流会强化宣传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欢迎,宣传效果极为理想。

永胜县地震局于7月10日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共234本;于8月3日在永胜县大安乡召开“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宣传资料800册、dvd光盘10盒;9月在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时,向参会人员发放dvd光盘《蟾童》120盒、《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1000份;于9月23日组织参加了永胜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地震知识咨询,摆放防震避震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近千人次观看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在民主广场的科普画廊内展出8平方米的宣传材料;11月19日,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车宣传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80人举办了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到十字街进行街头宣传,播放《蟾童》、《应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常识》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发放《防震避震 常识》、《地震知识100问》等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县十五个点的宏观观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发给宏观观测人员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多份。

玉龙县地震局在纪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向全县各部委办局发放地震宣传知识手册1500余份。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到玉龙中学、玉龙县五中、白沙中学开展了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共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余份。

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地震局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及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单位、家庭。

四、利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市地震部门都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年度计划要点要求,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市地震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通过开展讲座、上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传片、张贴挂图、悬挂横幅、播放标语口号、短信宣传、知识竞赛、网络宣传、通过公共汽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专栏。全市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为重点等,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学习宣传活动。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基层农村、小区、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实施了科普知识全覆盖工程,发了科普宣传材料近20万份,开展知识讲座20场。在5月12日,与全市各主要减灾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了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宣传片600分钟(含重播、新闻)、宣传口号共40余条。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际,市、古城区、玉龙县地震局联合开展了纪念1996年“2·3”大地震现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县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到红太阳广场、束河古镇等地向行人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科协网络通讯“5·12”专辑》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回答行人有关防震避震方面的问题,讲解介绍防灾减灾法规。本次活动共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5000余份,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对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胜、华坪、宁蒗县地震局也在2月3日当天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县城市政广场和主要街道开展现场宣传,县挂宣传标语条幅3幅,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共6000份、开展现场咨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全市地震部门都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果显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情况

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要以“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学校科普宣传教育和紧急避震逃生演练”为重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全市各级教育、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意识普遍增强、应急避险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为止,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各县地震局都建立了两所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古城区祥和办事处白龙潭小学、永胜县第四中学两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学校。永胜县“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于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网络,正在发挥示范、带动、影响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题dvd蝶片制作项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万元,将立足实际,强化人对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实增强忧患感、责任感,并从思想根源重视防震工作、做好应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识,融合现实性、观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提供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传片已进入制作后期。

积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组织全市师生收看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每月一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电视录相。

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篷车”活动,11月18-19日,在古城区、永胜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巡回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加强对市防震减灾网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按照把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宣传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优势,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广播电视覆盖面和影响面广的优势,协调市电视台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于5月12日、综合频道于1月31日黄金时间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启示》、《蟾童》(ⅰ、ⅱ)及《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等宣传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频道重播,效果显著。积极开展每年的政风行风直播热线活动,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市防震减灾事业成就,就感兴趣的科普常识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广泛宣传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识。在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座谈会、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利用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科普知识讲座及紧急避震逃生演练、全市地震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防震减为重要活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情况,市广播电视台、日报都及时进行定传报道,有力地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地震纪念日之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都在《日报》及网等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知识。利用《年鉴》、《腾飞-建国六十年纪念册》、《统计年鉴》等媒介广泛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

永胜县积极争取世界宣明会资助,制作乡土宣传手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把乡土科普宣传资料送到学校、送到贫困山区,把防灾知识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的喜爱。

篇6

一是继续完善建设地震观测设施,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县级台网中心达到13个,实现全覆盖;在新设行政区——昆嵛山保护区选择了一处深井作为测震、前兆、地下水观测使用,待仪器到位即可开始观测;在长岛新上黑石嘴、南域村两处地下水观测点和长岛地震台流动磁通门,使新建行政区和重点区域台点分布得到优化完善。

二是加强县级台网中心的规范管理。集中两个月时间,由市局监测台网中心、技术保障科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小组,采取“上门服务,轮流培训,全面覆盖”的办法,赴各县市区台网中心现场讲课,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使县市区地震工作人员扎实掌握台网中心维护管理、数据处理等业务技能,为县级台网中心实时监测、信息快报、初步分析,有效服务等各项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性研究。在监测设施日趋完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作,促进专业人员逐步由“值班型”向“研究型”转变。按照“着眼,先易后难,多方参与,政策引导,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从省地震局及聘请7名专家为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并专门出台配套政策,下达7项科研课题任务,鼓励全局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地震观测方法等展开了有益探索。目前已完成《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震活动性研究》,另有6项课题也进度过半。

(二)立足长效,依法行政,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继续推动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严把审核、审批关。4月在招远召开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会议,交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暨地震行政审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步工作;5月份下发《关于开展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集中在全市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活动,截至目前,市局执法大队对全市的4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执法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积极完成国家震害防御数据采集项目工作任务,专门成立了工作组,3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对全市6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动员部署,并提请市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使该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三是坚持以点代面,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向各县市区发放《省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优秀方案图集》,积极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创建,在龙口市召开了全市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工作会议,部署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其中招远玲珑镇欧家夼村省级示范工程已报省局待批。

(三)立足震情,以练促战,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突出抓好实战应急演练。在完成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与应急指挥(监测)车配套的基础上,为检验实战效果,全市地震系统分二次集中9天时间,以震时通讯联络为重点,开展了震时应急指挥和现场演练。期间,局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带队,地震系统40人参与,应急指挥(监测)车行程900公里,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车进行了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各类地形的实地联通演练,并与省局进行联通,收到良好效果。省局晁洪太局长亲自参与视频通话,对演练提出充分肯定。其后,对演练进行全系统总结,为地震应急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4月份,完成了地震局应急指挥平台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了地震部门与政府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二是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完成了对市级1000多名应急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和证照发放。各县市区也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志愿者队伍的更新、充实,对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了经常性的培训和演练。

三是坚持抓好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为适应当前地震应急工作和人员调整变化的需要,对《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可操作性更强。及时对市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系方式重新进行核对、更新;各县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修订完善了县级地震应急预案。

(四)创新形式,高点定位,科普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大投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占地4000平方米、投资1000余万元的科普教育基地于6月中旬全面竣工开馆,6月21日试运营以来接待参观者已突破20多万人次,中国地震局、省局领导、市领导分别到基地参观指导,省内外地震系统的领导也纷纷到基地参观,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市科协、省科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授予其“省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县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已启动,年内将建成龙口市地震科普教育示范点。

篇7

认真制定了节能宣传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县文广局节能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有各科室负责人全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活动周期间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进行了周密详细的安排布署。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是今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的主题,紧紧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周活动。

1.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纷纷通过举办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普及办公生活节能常识。

2.开展“限塑令”宣传活动。今年是“限塑令”实施五周年,我局积极组织开展“限塑令”宣传活动,要求全系统工作人员率先垂范,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

3.开展“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7日“全国低碳日”当天,我局举办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组织低碳集体行活动,采用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进行能源紧缺体验。工作人员通过减少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等形式,以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

4.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作为文化单位,我局充分利用黑板报、以会代训、报刊、网络等多形式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情况进行宣传。

篇8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1],1880-2012年观测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包括陆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学观测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几个世纪[ 2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还将上升 1.4℃~5.8℃[ 3 ]。

鉴于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切实应对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公众需求,从做好全民科学普及抓起,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国外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倡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宣传,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舆论宣传,注重更新理念,积极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切实减少碳足迹,逐步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4 ]。

近年恚德国政府组建了大量协会、公益组织和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经费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行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国家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有能力通过自身行动来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传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由26℃调到28℃,调高2℃便可减排温室气体17%;提倡上班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车;提倡国民购买低碳环保商品等[ 6 ]。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还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以随时上网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帮助公众知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传合力,让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深入人心

笔者曾在2014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做过一个气候变化问题公众调查,对近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了解程度,近八成公众选择“知道一些”,但只有近两成“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公众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还存在不足[8]。

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努力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根据我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进科普宣传工作,使公众掌握避险自救方法和应对突发天气措施的同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各级领导、广大媒体和科普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2.1 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鉴于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因此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是成功推动科普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部门会通过立法、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或设立中介组织等方式来间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正加紧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和配套法规,可以通过推进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地”,进一步规范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合理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政策,以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基础。

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宣传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偏远地区以及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因为地域或者语言沟通障碍,科普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很难全面普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公众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团队的机制和举措,全面动员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传志愿活动以外;还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为这些地区量身打造一支能够常年“驻扎”,并随时可以“顺畅”交流的科普工作队伍,推进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气”,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国际上有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和制度,如英国皇家学会早在1986年就设立了“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9],澳大利亚设立了“尤里卡科学普及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卡林加奖金”。我国面向科普研究创作和科普宣传教育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关奖励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科普产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捐赠及个人资助,充分调动科普产品研发人员积极性;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动场馆,在全国各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科普场馆体系;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方面,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参与性活动,发挥广大群众参与低碳生活、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造科普宣传良好氛围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地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部门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着力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多方争取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大力实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强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气象知识的权威机构,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气候变化及防灾避险知识的科学普及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气象部门科普宣传的重点。针对公众关注的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各地气象部门要认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一些不科学、不准确的认识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在关键节点或重大活动期间,利用好气象部门的宣传平台,以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资源,积极调动公众互动积极性,及时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提公众高应对能力。此外,气象部门本身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测引导,提升气象宣传影响力。

科技部门和各类科协组织要发挥好科普宣传领军作用,认真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规划,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科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注重研发具有特色的科教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单位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编制科普教育系列丛书,参与科普教学项目,推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物。

此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着力提高相关科教栏目水平,多为读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读物。交通、旅游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将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适时结合到自身工作中来,设计一些具有部门特色的科普活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可以适时弥补政府和相关部门科普工作覆盖面和人员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桥梁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行动

面对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在推进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方案,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节能减排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未来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体及时给公众。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还需配合、协助政府部门为公众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普及绿色理念,客观反映气候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些只为搏人眼球的不实言论,要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宣传内容方面,努力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全社会低碳环保意识上来,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之间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动加强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增强科普宣传的声势和力度。各地主要新闻单位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工作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将工作落到实处,扩大科普影响面。有影响力的媒体单位,可以开辟专版、专栏,或通过新闻会、专家访谈、科教讲座等形式,推出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系列宣传,帮助公众系统性地了解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 注重探索创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传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形势,科普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内容、形式、举措、途径等方方面面,开展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

3.1 拓宽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普宣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渠道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科普展馆或相关部门的科普活动场地,定期播放气候变化宣传片、举办科普展览或设置一些科普问答互动游戏,引发公众参与学习气候变化知识的兴趣;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好乡村协理员、乡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普及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有生力量。

孩子们是未来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重视针对学生们的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希望。为此,气象部门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了“校园气象站”,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气象知识送进校园,送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相关部门今后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搭建更多类似的科普传播平台,将气象科技实践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加大社会科普教育力度,拓宽气候变化知识宣讲渠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气候变化知识。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也给生态环境、农业产生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时,还需牢牢守住广大农村这个重要阵地。针对农民朋友的科普宣讲要讲求实用性,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让村民朋友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农技措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此外,要注重改变农村居民的旧思想老观念,引导他们逐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

3.2 新形势下探索新渠道新举措,打造气候变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在认知上仍有不足,还缺少一套系统全面的气候变化宣传战略。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丰富媒体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些科研机构可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强化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组织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科普工作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品牌。如气象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宣传片已成为我国对内和对外宣传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在舆论传播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拓宽科普知识传播渠道。以关注度颇高的微博为例,一些热门的微博网站可以发起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热点话题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为网友提供一个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微博交流得到的公众反馈信息,还可以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样的科普读物,很多欧美国家不单注重对内容的精心推敲,还善于依靠市场运作,精心打造包装,华丽的“变身”往往能够帮助科普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这一点正是我国科普产品研发者容易忽视或不善于“花心思”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V泛吸取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对科普产品进行“升级”,为科普宣传产品带来更大提升空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参考国外的科普宣传大篷车,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让移动的科普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气候变化知识传播“无死角”。

3.3 贴近大众生活,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现如今我们并不缺少各种宣传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读物,在网上输入“气候变化”关键字,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的链接层出不穷。但如何让科普知识通过更加生动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化深奥的科学知识为老百姓的“家常话”,真正引起基层群众的兴趣和关心,是深入推进普宣传过程中又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想让百姓“留心”气候变化,就需要让科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让科普内容既生动活泼,又兼具较高的“含金量”。宣传人员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死板教条的程式化用语,多用打比方或举例子的方式将气象学上的专业语言“本土化”地展示给公众,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气候变化科学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让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宣传新知识、新理念,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接受气候变化科普教育,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逃避的;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一边要及时传递气象信息,一边还要详细告诉公众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准备。

此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想要“接地气”,还必须注意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迎合大众口味。美国灾难大片《2012》描述了“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海啸,地球走向毁灭……”,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虽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创作,但震撼的画面还是引起了公众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也不乏为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科普宣传有效手段。

4 结论

气候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开展的宣传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应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网,让有关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常态化。未来,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公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宗慈,罗勇,王绍武,等.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气象与环境学报[J],2015,31(1):1-5.

[2]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1-3.

[3]刘长友,陈爱丽,巴图,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4):140-141.

[4]孟浩,陈颖健.美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强.德国能效管理及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陈颖健.英国能源与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6):25-35.

篇9

县计生协把开展“5.29”活动作为协会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就提出要继续搞好以“5.29”会员日活动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的要求,拟 定了开展“5.29”协会活动方案。4月初就在会上提前布置并下发了《关于开展“5.29”活动的通知》,对各级协会开展系列活动进行了部署,提出具体要求:一要结合实际全面实施《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培训,主动融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局,广泛开展我为国策做贡献、我为协会尽责任、我为事业添光彩活动。二要深入开展拓展服务和生育关怀行动,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为广大育龄群众和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办好事,体现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三要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增强活动效果.要结合学习“中国计生协十大先进人物”事迹,在各基层协会掀起比、学、赶、帮活动,并积极发现、培养和宣传本地先进人物、志愿者,适时开展优秀工作者、志愿者评选活动。四要广泛联系传机构和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计生协的发展和成就,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为计生协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今年“5.29”活动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县计生局局长赵富、协会常务副会长王云龙等亲自深入基层参与活动计划的研究,与会员群众共同开展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对协会开展“5.29”活动也给予大力支持,在人力和财力上予以保障。县计生协积极组织计生局各股站、服务站干部职工参加乡镇计生协会活动,并拿出2万多元活动经费补贴乡镇。活动搞得大、搞得好的乡镇,每家给200元。搞大型宣传活动的棋盘山镇、围场镇、四合永镇几个乡镇仅投入1~2万元与防火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服务活动扩大了协会的社会影响。

三、丰富多彩,注重实效

篇10

1.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健全消防宣传工作机制,将消防宣传纳入“平安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创建工作内容,制定社区防火公约和年度消防宣传计划、方案;

2.指导社区明确消防宣传教育管理员及专(兼)职消防宣传员,组织社区防火宣传队,结合防火巡查,开展日常消防宣传教育;

3.指导和帮助社区在醒目位置设置户外消防宣传公益广告牌,有条件的小区要利用围墙制作消防知识宣传墙绘,在门栋或单元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提示牌;

4.指导社区组织居民开展消防安全培训、逃生自救演习或参观消防站,发放消防宣传资料;

5.推动社区消防宣传(应急救助)站建设,及时更新宣传内容,提高居民自防自救能力;

6.指导社区落实定期巡逻和夜间提醒制度,提醒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教育居民不要圈占、埋压、损坏消火栓,不占用消防车道,不堵塞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二)企业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消防、经贸、人力社保、安全监管、工会等单位加强对企业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企业切实履行消防安全宣传职责,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消防安全形势分析会,开展一次消防安全自查,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知识培训,组织一次实地灭火逃生演习,出一期消防宣传墙报,在企业厂区醒目位置设一条宣传标语,落实各项消防安全制度。

1.指导和督促企业明确消防宣传教育管理员,建立专职或义务消防组织,定期组织召开消防安全形势分析会,开展企业消防安全自查;

2.指导企业在生产区或办公区设立固定消防宣传专栏、橱窗,在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标识或消防宣传标语;

3.指导和督促消防安全重点企业建立消防宣传教育室,每年组织管理人员、职工轮流参观学习;

4.指导和督促企业每年分期分批对所有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特殊岗位和重点岗位的员工必须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按规定持证上岗;

5.指导和督促企业每年组织全员参加的消防安全逃生自救演习,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片或参观消防站,开展消防知识竞赛或考试;

6.指导企业定期利用广播、闭路电视、电子屏幕、墙报等渠道进行消防知识宣传,每月更新内容。

(三)学校消防宣传教育。教育部门要在公安消防的指导下组织开展青少年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1.指导学校启动实施“消防安全从学生抓起”活动,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各类学校每学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不少于2课时;

2.指导中小学校积极建设“少年消防警校”,开展“消防宣传平安大使”、“雏鹰行动消防章”活动,开展森林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消防夏(冬)令营或组织参观消防站、观看消防文艺演出、参与逃生自救演习等活动。发动大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消防志愿者”行动,义务开展消防宣传;

3.指导城市中小学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及大专院校设立消防宣传教育场所,设置固定消防宣传牌(栏),学校宣传板报(或校报)及班报要定期刊发消防常识;

4.指导学校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计划,对教育的内容、形式、课时、教材、师资、效果作出明确规定;认真用好省编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各类学校至少有2名以上教师参加过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的消防安全教育短期免费培训班,承担学校的消防安全等教学任务;

5.指导学校定期利用校园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多媒体、校园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6.指导学校教育师生员工爱护学校消防器材、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设施,确保完整好用。

(四)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消防、民政、农业、林业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协作,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1.指导行政村成立村民义务消防组织,聘用森林消防巡山护林员;

2.指导行政村制订并公布《村民防火公约》,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3.指导人口超过10万人、年GDP超过5亿元的建制镇建立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场所或在专职消防队完善宣传教育功能,定期向村民开放;行政村要依托村民文化学校,设置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场所,配备消防宣传器材与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农民消防夜校”;

4.指导行政村开展消防宣传“三个一”活动,即每个行政村配备一面消防警示宣传锣,明确一名村消防宣传员,每天定时敲一遍锣,提醒村民注意防火;

5.指导行政村开展村干部消防培训,每年组织一次灭火演习活动;

6.乡(镇)每年组织开展以消防宣传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集市等人员聚集场所、易发生山林火灾的地方和行政村主要入口处设置醒目的消防宣传公益广告牌或警示标语。

(五)家庭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消防、妇联、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居(村)委会等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消防宣传“进家庭”工作,把消防安全送进千家万户,使消防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居民做到“三懂三会”,即懂火灾预防措施、懂扑救家庭火灾方法、懂逃生自救常识,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会扑救初起火灾。

1.将消防宣传纳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工作内容;

2.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成立联防巡逻队,开展消防宣传和防火巡查;城镇在春防、冬防、大风天等重点防火时期组织消防宣传队,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活动;

3.积极鼓励和倡导城镇家庭配备自救逃生工具,如灭火器、电筒、救生绳、斧子等;指导农村家庭配备“四个一”(一把铁锹、一个水桶、一架梯子和一口水缸);

4.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指导家庭开展防火“三个一”活动,即一次防火安全大检查,一次家庭消防趣味运动会或知识竞赛,一次家庭火灾扑救及逃生演习;

5.每年重大节日和火灾多发季节,组织有关人员上门为家庭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提醒,特别要提醒注意预防因农事用火引发森林火灾;

6.大力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宣传教育,建立“邻里守望”互助对子。对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家庭等要建立档案,制定措施,确定专人,定期开展面对面的消防安全服务活动。

(六)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宣传。公安消防、派出所和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宣传的监督管理,并充分发挥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督促人员密集场所严格执行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重点组织开展以“提示公众所在场所火灾危险性;提示公众所在场所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的具置,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如何正确逃生、自救;提示公众所在场所内简易防护面罩、手电筒、灭火器等灭火、逃生设备器材具体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三提示”主题宣传活动。

1.组织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培训、逃生自救演习或参观消防站活动等;

2.定期集中组织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开展消防法规和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新员工按照有关规定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位员工掌握引导疏散顾客逃生的技能;

3.指导向公众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张贴挂图、放置消防刊物、刊播公益广告、视频和网络宣传、举办消防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和应急逃生等常识;

4.指导人员密集场所在重点部位、疏散出口的醒目位置设置清晰明示的消防安全警示牌、语言提示器、指示牌等。室内外有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的,每次开机、待机或切换时要播放消防公益广告,并滚动播放消防安全知识;指导人员密集场所在安全出口配置紧急情况下保障逃生自救需要的简易防毒面具等自救器具,并经常检查维护,确保完整好用;

5.指导人员密集场所结合每天的防火巡查、检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道畅通;

6.指导人员密集场所组织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志愿消防队等,经常性开展消防技能训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建设“平安*”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和“试点、推广、普及、提高”的原则,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建立消防宣传工作社会化长效机制,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三、工作要求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公安部109号令)、《森林防火条例》等要求,加强对消防安全宣传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消防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提高对消防宣传“六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县防火委要把消防宣传“六进”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消防安全责任制目标考核内容。县防火委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消防宣传“六进”工作,抓好消防宣传资源的整合、运用和消防宣传经费的保障。各级各单位要合理安排消防宣传“六进”工作经费,重点支持消防宣传装备器材的购置、开办专题节目或媒体专栏、举办大型消防宣传活动、印制消防宣传资料、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

(二)各司其职,形成高效运转机制。防火委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消防宣传“六进”工作有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公安消防部门具体负责本地消防宣传“六进”工作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研、制定,并具体组织实施;把消防宣传“六进”工作与正常的消防监督工作结合起来,科学安排时间和人力物力,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家庭、场所等,面对面地指导推动消防宣传“六进”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开展消防宣传“六进”工作,及时收集、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和做法。宣传、建设、民政、教育、文化、劳动保障、科协、妇联等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防宣传工作。

(三)明确责任,建立管理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消防宣传组织,制订年度消防宣传工作计划、方案;建立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和活动档案;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和应急疏散预案;结合地区实际,明确消防宣传教育管理员,组织开展日常消防宣传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住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社会广泛关注的消防安全问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不同宣传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深化消防知识教育,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推广;坚持日常宣传教育与集中宣传教育的有机结合,善于挖掘典型、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消防宣传“六进”工作健康发展。

篇11

从年初开始,我局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3月下旬召开“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把*-*年海沧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填报工作的部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动员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区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区科技局相关人员的加班加点,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考核材料的呈报工作。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00多页的科技工作说明说(证)明材料。考核申报材料已送达省科学技术厅。

做好迎接实地考查的准备工作,在8月17日接受了省科技进步工作考核组到我区实地考核科技工作。此项工作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海沧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多次到生产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家、区政协委员座谈,总结汇总意见,组织制定科教兴区战略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化工、机械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技术、观光农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内有所突破和提高。根据省市领导到海沧调研的讲话精神和区委一届六次会议精神,对规划草稿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重点体现如何充分发挥海沧区的区位优势、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势、港口优势,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技自主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实力。

二、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今年区财政拨款1314元作为科技三项费用经费。我局认真开展*年度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上半年共受理了18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切实抓好项目的甄选工作,区科技局多次派人专门走访申报单位,深入了解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论证、评审。在项目的评审上做到精挑细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突出产业科技及科技创新,以科创中心、医药化工、农业生态及社会发展为重点项目,扶持一批对促进海沧产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科技突出本区科技工作特色,管好用好“科技三项费用”。

9月份下达了今年第一批13个项目,共计科技三项经费891.5万元,其中无偿资助411.5万元,贷款贴息480万元。第二批计划项目将以支柱和新兴产业为主,拟在12月中旬前完成。

在去年债权债务清理的基础上,我局继续追讨逾期未回收的科技三项费用。经过积极追讨,今年共回收科技三项费用110万元。其余应收款项,目前正由法院督促债务人还款。

三、推进海投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为保证项目进度,在*年区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无偿资助400万元给予扶持。目前1#、2#厂房6月份已投入使用。3#、4#厂房已全面封顶。5#、6#厂房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12月投入使用。

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建设及运作方面的问题,并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在我局的牵头下,目前已有凯弗隆(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迪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驻,另有两家签订入驻协议,共完成厂房租赁面积约21587㎡,预计年产值达6.15亿元人民币。至此,海投科技创业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基本完成第一期招商目标。

结合厦门市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我局牵头发改局、经贸局、新阳公司认真研究和提出海投科创中心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科创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科创中心的管理。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进驻科创中心,将拟安排区科技三项费用对经评定批准入驻科创中心的企业的科技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创业环境。

四、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海沧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沧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区级5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区成立了海沧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发挥专家在制定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活动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作用,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在我区科技局的协助下,经专家评审,我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与厦门另外两家单位联合研制的SARS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项目获*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高品质健康住宅浪琴湾工程开发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走访我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并形成调研报告。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为加强我区制药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内技术力量的互利共享,帮助政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局组织召开了“海沧区制药企业科技交流研讨会”。制药企业共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都感谢我们为他们搭建的交流平台,通过研讨获得很多同行的相关经验,效果较好。

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局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支持科普教育工作,营造科普工作良好社会氛围。我局拨出部分资金支持各有关单位,今年共下达了*年度青少年科普活动项目补助经费共计万余元支持7所中、小学的项目。我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海沧区中小学生信息竞赛、海沧区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组织学校参加*年厦门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2个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这系列竞赛有效地加强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管理,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培训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妇女“家庭网上行”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达200多人次。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展出科普挂图50多幅,共分发了120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前来科技咨询600多人次。科技周活动期间在东屿村开展了以农业、科技、卫生为主的宣传咨询活动,赠送科普书籍1000多份,前来咨询的人数达到200多人,并组织区疾控中心医生为社区居民作肿瘤防治知识的讲座及卫生下乡便民义诊,共有300多人参加讲座及义诊,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9.17科普日期间,区科协组织科普志愿者在公众相对集中的地方散发“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科普资料2000多册。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间,向全区发放“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材料5000份。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0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霞阳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00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海沧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七、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升科技部门的整体形象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制定了海沧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开通“海沧区科技信息网”,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使海沧科技网成为海沧区对外的一个窗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八、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为高标准完成我区战时经济动员物资保障任务,保障战时各项科技装备、信息通信的正常运行,由区科技局牵头组建海沧区建信息通信保障大队(包括电子通讯技术保障队及计算机网络保障队),我们积极组建了由三家通讯公司20人参加的通讯技术保障队和55位电脑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保障队,做好区科技动员办公室工作。

配合司法司法局做好“四五”依法、普法科普工作,配合计生局做好科技计生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双高普九”科技教育工作。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继续按照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推动海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海沧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开拓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科技专项带动作用,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新的产业群体。在继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培植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拟引进一家生物与新医药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作。

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介机构为依托,科技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运作方式,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切实增强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应用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业环境

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业环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研究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每年安排部分科技经费支持产学研发展。加快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

抓紧落实建设海沧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鼓励建立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科技中介机构,营造创业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创业基地。

制定、落实科技发展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更加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等我区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奖励科技人才,制定区级科技贡献奖励方法,考虑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逐步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三、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拓展科技融资渠道,做好科技项目的招商工作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体制。一是抓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择优立项,有效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制度,完善财政科技拨款体制,围绕“制高点”和“增长点”,实施能发挥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福建省、厦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组织和科技项目开通资金渠道。

积极探索把科技三项经费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海沧科创中心;促进孵化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培育具有自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扶植和培育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产业。

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进行的高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和省级项目对接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我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继续走访我区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介入帮助解决问题。引导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开展合作。尝试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

篇12

(一)强化服务措施,提高创新能力,两个“中心”作用初见成效。

一育苗服务中心作用突显。育苗中心第一车间于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育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自动排湿降温、自动遮阴补光、自动喷淋、自动卷帘系统、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实行了全程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今年共育苗三期72万株,无偿供应给100农户的200座日光温室和春棚使用,有效解决了菜农在育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完成新品种展示11种、新技术展示5项、举办专题培训班三期,受训人数260多人次。初步实现了育苗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种植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为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规范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煤化工研发中心作用明显。,市政府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褐煤研发中心并投产使用。为了切实发挥“研发中心”带动煤化工向产业化方向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煤化工园区促成了市政府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签定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中心”褐煤化工技术研发水平;切实抓好科技厅下达的褐煤科技研发项目落实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整理收集“中心”相关数据和材料,为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做前期准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两项工程成效显著

一设施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顺利实施。一是继续搞好校地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丰富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内容,创新服务手段。一年来,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7项,组织专家入户指导9次,现场解答农民的技术疑问30余条;二是发掘培养本地文化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一部分人己成为技术能手、科技带头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推进了设施园区种植水平整体提高。三是抓典型、搞示范、带整体、促发展。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新增加科技示范户26户,总量达到达36户。通过提高科技示范户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物资投入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地带动设施农业园区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深入企业加大对科技政策宣传解读和引导力度,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主动为企业联系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截至到11月未,新建企业研发中心三个。3月份,我们为工业园区申报的“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材料已通过通辽市科技局初审,通辽市政府批准,上报到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始起步。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意识,两个推进工作成果丰硕。

一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截至10月末,申报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授权3件,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知识产权,促进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天网”、“雷雨”行动要求,制定了霍林郭勒市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科技素质推进工作成效斐然。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线,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努力构建和谐霍林郭勒——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场、科技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约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100余册、科技宣传资料500多份;悬挂标语8幅,展出科普展板5块、科普图片(挂图)8幅;与相关部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三次。通过现场设置科技成果宣传展台、科技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科技知识。编印发放了各类种养殖适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通过活动,全市掀起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热爱科学新。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动态》和科技网站,定期宣传公共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科技工作情况。2010年,宣传科技法律法规4部,16期。编发科技动态20期,印发400多份。在科技网站上传科技信息80余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民科技首位意识不断提高。

以抓人才管理、服务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重点,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做好贮备工作。目前,入库各类专家已达20位。认真落实市委、政府有关于人才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霍林郭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四)抓好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两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科技项目收集、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重点开发的优势产业、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招商企业进行调研,开展科技项目收集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认真筛选,积极申报。2010年,新增入库项目12个,向上业务申报了9个,其中直接走财政2个,上报自治区科技厅4个,通辽市局1个。审批下达4个。

二是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对我市数字地震监测台设备和院落进行维护修缮,确保监测台的正常运行、数据信息准确畅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出现地震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根据市政府人动情况,相应地调整了“三网”工作人员。确保地震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规范抗震设防审批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实现工程审批、监督、验收全程管理。今年共审批项目50个,目前完成验收的19个。指导市内19个相关单位完善了地震应急子预案,完成了我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我市防震减灾的能力。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五)建设“四型”机关,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以深入开展争先创优为契机,全力打造“四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规定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树立“规范就是形象”的观念,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文明服务,建设服务型机关;成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构建适应跨越发展创新体系,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到工作方法、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机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纪律约束人,树立“全局一盘棋,协力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建设和谐型机关。

一年来,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不能卓有成效推广;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政府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领军型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性团队匮乏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将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加快建设创新型霍林郭勒为目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按照全市总体安排部署,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战略、突出抓好二个中心、实施三项工程、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创09-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普及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一个战略

即: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开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施科技开放。在农业方面,继续抓好我市与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校科技合作以及与辽宁北镇科协横向科技联合,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质量和绩效水平。在工业方面,坚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搭建产学研平台,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目光盯在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持续研发能力的项目上,盯在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项目上,盯在应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项目上,达到既引资金又引技术、既引项目又引科技的目的,推动企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全力做好煤化工园区和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与服务,尽快拿出科研成果并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使褐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带领企业、科技示范户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博览会、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扩大宣传,开阔视野,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医药卫生、防震减灾等社会事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

二、突出抓好二个中心

即:高效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服务中心和褐煤化工研发中心。

育苗服务中心。要完善功能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种苗供应数量和质量,切实解决好菜农育苗难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中心”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服务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引领设施农业生产向精品特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今年是育苗中心运行的第二年,对园区内菜农继续实行免费供应种苗。力争全年三期育苗量达70万株以上。其中:早春育苗是重点,满负核育苗量要达到24万株以上,满足150农户种苗需求。

褐煤研发中心建设。在做好我市与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褐煤化工研发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对科研成果及时进行申报鉴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产生行业第一台标准设备,第一套成熟专技技术,示范引领煤化工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中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质升级,早日建设区域褐煤研发中心,抢占褐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先机。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实施科技入园惠农工程,实现科技兴园富民。大力引导农户进一步完善温室工程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做到“穿鞋”“带帽”“着装”全副武装保温增温,增强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地校科技合作、横向科技联合平台,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抓好菜农技能订单培训,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注入科技要素,提升农科协、农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使设施农业园区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整运行质量和水平,实现科技强区富民。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努力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实现园区优化升级。

(二)实施科技入园兴企工程,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园区宣传解读科技政策、帮助园区争取科技政策、督促园区落实科技政策,大力实施科技政策入园,使园区和企业享受更多的科技政策优惠;通过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向外招商引进科技项目,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入园,使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优秀成果等创新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共赢发展,大力实施创新技术入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园区加快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非资源依赖型的科技产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入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侧重向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明年要打造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园区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密切联系园区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督导,使科技入园兴企工程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着力培育知识经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载体活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积极争取上级专利资助项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确保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长,培育发展知识经济。

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科技人才建设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保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是认真贯彻《霍林勒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创业;二是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搞好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三是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专家的入库数量。通过建立以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人才队伍,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人才资源。同时,对引进的人才建档立案,进行跟踪服务。

(二)做好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继续与主要宣传媒体合作,搞好科技宣传窗口建设、办好《科技动态》、丰富科技网站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做好科技项目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升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