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法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资源保护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资源保护法

篇1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23-02

目前,中国有四百多座城市供水不足,一百一十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三点二亿农村居民用水安全没有保障。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 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问题。

1 我国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且强力的保护必须以一系列制度的构建为前提,因此,在宪法基础之上,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各项水资源保护活动能够在法律范围内顺利进行。以下以效力层级为序简单展开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1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2 法律

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以及《防洪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我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基本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1.3 单项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制定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这些单行法规可以有效地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做出专门而详细的规定。

1.4 地方性法规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如《江西省水资源条例》、《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能够有效解决地方层级的一些重大水环境问题。

2 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规定之不足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符合国情、水情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各项水资源保护活动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由于立法背景、立法技术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水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和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立法缺失,仍采用资源立法和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在资源立法与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之下,水资源立法的宗旨基本上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宗旨则是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缺乏对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体系性与协调性,重叠、交叉、矛盾乃至冲突现象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部门立法与行政立法比重过大。由于立法机制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涉及水资源的立法很难突破部门立法的框架。同时由于有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行政立法的影响,水资源保护中实际起作用的是大量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这种以污染防御、行政管制为指导的立法,不仅缺乏引导、激励,公众参与程度不足,同时更加重了这种体系性缺陷,甚至导致法律冲突。其次,区域立法、区域分段流域立法与整个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不协调。在水资源保护的大量区域立法中,各地的立法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复性立法较多,自主性立法较少,区域间有关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不一致或不衔接。各地主要关注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保护,并且对其行政区域内的主要支流与干流部分进行水资源保护立法。

第三,现有水资源保护立法的规定较为原则,不够具体细致,欠缺可操作性。如水法规配套实施细则不完善、现有立法质量不高、水行政执法不完善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3 水资源保护制度的立法宗旨

立法宗旨,是水资源保护立法内涵的核心,是水资源保护立法所欲实现的目标,是法律关系主体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宗旨,主要在《环境保护法》第1条,《水法》第1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条以及《水土保持法》第1条等法律规定中有所体现。

3.1 对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立法宗旨的解读

第一,《水法》等水资源立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两方面,《水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立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防治水污染和保障水安全。

第二,无论是在水资源立法中还是在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其立法宗旨都同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水资源或保护水环境,二是促进经济发展。这在水资源保护相关的几部法律中均有类似规定,如《环境保护法》中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水法》中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污染防治法》中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法》中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

3.2 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缺失

第一,在资源立法与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之下,水资源立法的宗旨基本上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宗旨则是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缺乏对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

第二,水资源保护的立法目的上所采取的二元目的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作出不利解释,以致使经济发展因素被优先考虑而水资源保护因素被舍弃。

第三,“水安全”作为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核心仅在水污染立法中做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规定,而在水资源立法中没有体现,即水资源质量安全已被确立,而水资源数量安全则没有被明确。

3.3 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完善

立法宗旨是水资源制定的基础和前提,其确定了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方向和内涵,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不言而喻。我认为,其立法宗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合理使用、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开发、利用水资源事关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因此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减少污废水排放,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措施,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此规定是对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最好响应。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经济资源,或者说不仅将其作为经济资源来保护,更应该将其视为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或生态资源来保护,不仅保护其经济性能,也要保护其生态功能。

(2)保障水资源质量及数量安全。

水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获得安全用水的设施和经济条件,所获得的水满足清洁和健康的要求,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使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 确立“保障水资源质量及数量安全”的目的是通过提出“水安全”这一核心价值来实现水质水量统一保护的综合性考量。

(3)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协调关系。 二是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三是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真正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保持在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之内,确保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早就强调了“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在水资源保护流域,通过制定水资源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4.1 现行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我国现行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在《环境保护法》第7条,《水法》第12条、第13条,《水污染防治法》第8条以及《水土保持法》第六条中有所体现。根据上述规定,水行政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管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层次:

(1)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行政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法律规定的各自的范围内分别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管理。

(2)水行政实行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职权范围涉及水行政管理的部门除了水利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之外,尚有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多个部门,此即许多学者所谓的“多龙治水”。

(3)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并重、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制度。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了七个流域管理机构,这些流域管理机构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的水资源监督管理职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4.2 现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法》规定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这种制度割裂了水质与水量的联系,将水质与水量分别交由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主管,造成了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乃至冲突。并且《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与《水污染防治法》中的区域管理体制使水质和水量上的管理更不协调。

(2)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多龙治水”管理模式可以更广泛的调动政府各部门对水管理的参与,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很不完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由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出现的“职权交叉,利益相争,责任互推”。

(3)流域管理机制虽然已经被明确,但是其管理实践上仍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水利部在全国设立了七个流域管理机构: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辽水利委员会及太湖流域管理局,但是这些流域管理机构在新《水法》中虽然被赋予了法律地位,明确了职权,但都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未界定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难以具体操作。

4.3 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认为,应当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即流域管理机构主要履行其宏观上的监督管理职能,区域管理机构履行各项水资源保护的具体职能。同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解决和协调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对于《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与《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区域管理体制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水的自然属性,并依据水的流域特点,建议通过制定条例,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使实际工作中更有可操作性。

(2)建立起高效、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

水污染和水资源的配置都具有流域性的特点,都需要从流域层面进行总体协调。建议《水资源保护条例》突出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必要的授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将流域管理机构的各项具体职责予以具体化和明确化,界定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明确流域机构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管理职能、监督职能和监测职能。管理职能包括提出和调整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方面的具体职能,监督职能包括入河排污口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及如何监管;监测职能包括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重要饮用水源地、省界缓冲区等的具体监测职能等等。

(3)明确区域管理的责任。

篇2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

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篇3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6-02

1 水资源的涵义和特点

水资源指的是人类长期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的综合水量,其中包含了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的自然特点:水资源的划分是按照流域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划分的,但是各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又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从时空分布上看水资源的划分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地方就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有的地方就会出现洪灾的情况。

水资源的经济特点:水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源,它还是一种公益性较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又是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难以替代性、基础性的一种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资源已经成为工业时代初期一文不值演变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严重制约着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

尽管我国拥有着辽阔的疆域,但是水资源的总量却是有限的,只占到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水污染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让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

从水资源的分类来看,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就包括冰川、河流、湖泊等,其动态水量河川流经量一般被称为地表水。地下水的存储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我国水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1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

在我国,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在农村的广大地区,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出现了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过度的采水,出现了很多的降落漏斗。

2.2我国水域污染严重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极差,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前不久,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苯超标就让民众对生活饮用水的高度关注。

2.3我国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缩短

干旱的天气导致水资源更加的短缺,湿地的不断萎缩,江河断流等现象突出,破坏了原来的引用水源,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水的承载能力也在持续下降。在许多的地区也逼近了极致。

3水资源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各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好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推进节水型社会的进程,做好节能减排的总体性要求,要明确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不断的探索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做好切实可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在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时候,应该处理妥当,应对有序,确保居民饮水、用水安全。不断的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减少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变对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不断的提高水资源工作的科技含量,促使科技创新,保护好水资源。面临着水资源稀缺问题,所以要建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强化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的开展教育工作,把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之中,还要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水资源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好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4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在对资源的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水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综合发展、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资源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手段,谋求一种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水资源保护理念,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的载体,为了保护物种多样化的发展,保障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坚持好可持续发展战略。

4.1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是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造成威胁的一种模式。水资源作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都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层面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能。全面推行节水的政策、实现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的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2用生态技术不断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用生态学的思维考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建立起保护生态系统的体系,利用生态的相关技术去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的缺损。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防止污染,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善于发现、利用生态系统的功能去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坚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大力推广水资源节能消耗技术、积极发展水资源保护相关产业,不断的提高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和生态技术,在满足当代人用水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调控好水资源的利用效能,不对后代人的用水造成威胁。

4.3用综合战略的角度去考量水资源的问题

保护水资源重点要保护好和人民密切相关的那些饮用水源,制定好水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合理调整水资源的布局。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建立健全产业水资源发展的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的相关策略,让城市水务的运行更加顺畅。这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维,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去统筹规划,以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去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还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坚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在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平衡。在维护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

结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解决好水资源的问题任重道远,必须严格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

[3]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8.

[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部,2004.

[6]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4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和严重污染,加剧了其供需矛盾,对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今,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塞外赤峰也已成为缺水地区之一。赤峰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已不足9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0%,是全自治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1%,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的用水安全线。而“十年九旱“已成为我地去的气候特点,旱魃为虐,随之而来的是赤峰大地河流中断、湖泊干枯,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得我们不得不把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升为战略性高度,作为民生问题对待。

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每个塞外赤峰人都陷入沉沉的思考:目前赤峰市水资源究竟危机到什么程度?地上和地下水资源缺乏给农牧业生产乃至人民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政府乃至民众应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才能扭转危机局面?

下面,我以阿旗为例分析水资源现状。

一、水量逐渐减少

客观原因是:丰枯悬殊,年际季节变化大,全旗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5%,多年平均降水量308.1mm,年际降水变率大,1998年降水562.4mm,仅为117.5mm;分布不均,导致水资源不丰富,并且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极差;连年干旱致使四条主要河流已常年断流;基础设施薄弱,蓄水能力差,导致无法利用自然降水,只能依靠地下水来发展农牧业和工业。目前,我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水位逐年下降且不断加快,城镇地下水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从至为止,已下降10米。

主观原因是:人为因素已成为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旗农牧业用水量占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的82%。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全旗涉水工矿企业已有55家,其中矿业开采类26家、渣石厂13家,砖场16家。用水量较大的就有9家,年累计用水量达393.69万立方米,且逐年递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及居民生活用水逐年增加,由于节水观念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客观地讲,我旗在水资源保护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综合起来看,我地去今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必须要加以保护。

首先,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出路。水的问题已成为引起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在阿旗人畜饮水正在显现危险信号,过去打井仅为二十几米深见水,如今普遍达到50至60米深,部分地区已达近百米甚至超百米深,如天山口镇水泉沟村饮水井深度达110米。可想而知,地下水资源已经承受不起巨大的“压力“,没有太多“潜力“可挖了。前年,仅一个苏木,饮水困难人口达3600人。使得人们不得不想起,云南、广西等地干旱缺水的现象。

其次,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阿旗作为农牧业旗县,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旗粮食总产达到6.75亿斤,牲畜存栏达到168.3万头只。进入“十二五“发展速度必然进一步加快,用水程度必将超过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的82%以上。然而,水资源急剧匮乏犹如釜底抽薪,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因干旱缺水,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草牧场绝收面积80万亩,受灾牲畜151500头(只),其中死亡牲畜4000多头只以上。

工业在阿旗的经济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旗三次产业比中工业占据着41%的分量,是阿旗的主导产业。目前,冶金、能源、建材、食品、机械制造五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今后时期用水压力也急剧增加,能否实现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以此保障工业稳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再次,水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根本。连年的干旱,导致曾经碧波荡漾的河流、湖泊已干枯,成为地理名称,失去了为农牧业提供“服务“的功能,据此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地表水难以存留,许多野生动物因缺水而灭绝,森林、草原因缺水而枯萎死亡。

根据现状有的水资源利用量分析未来的阿旗水资源,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将出现严重缺水现象。水资源危机已到了邻人堪忧的地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限制在可开发的范围之内,不能不计后果无限开发。各类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既满足近期资源需求,又不能影响对水资源的长远需求。

三、几点建议

水资源是一项重大民生问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出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二五“时期,应该把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放在战略性地位,引起高度重视,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做到对发展有利,对民生有益。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到“水“危机的严重性,应该把保护利用水资源提高到战略性的地位来认识、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来认识。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使节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制定规划,为科学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准确分析发展前景,科学规划好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在进行水资源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做出以供定需的全面、综合的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量定产业、以水定项目“的原则,把水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摆在突出位置、放到战略高度。

三是健全制度,为有效保护水资源提供保障。制度建设是保护利用水资源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公众监督和公益投诉和奖励制度,水利执法部门建立公益投诉站,公开投诉方式,完善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以此促进《水法》实施,拓宽监督力量,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5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最近二十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在合理利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已经是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21世纪,水资源已经是全球稀缺资源之一,“洁净水源”甚至可能是引发战争的诱因。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势在必行。笔者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析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浅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各项对策,为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倡导低碳生活,略尽绵薄之力。

1我国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严重短缺

(1)水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水资源总量只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0%,全球有80多个国家宣称水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

(2)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年季变化大。南方呈现水质性缺水,北方呈现工程性缺水现状。

(3)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有40%饮用水不合格,2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国家标准。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用水排放、大气污染等突发事件,严重污染水质。

(4)水资源浪费惊人。工业、农业用水浪费非常严重。全国城市供水管道漏水率高达2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0.4-0.5。

1.2水功能区划及管理现状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水资源区划工作,它是国家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是,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向,为国家合理开发水资源提供实际依据。

(2)20世纪80年代,国家首次进行了七大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充分考虑了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水利区划》。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3)21世纪初,国家进行了全国性的水资源保护第二次规划,用时4年之久。此次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是绝无仅有的。明确提出了各区划的分类指标,加强了水利监督部门的职责,成果由水利部门审查。国家组织起早并颁布了《水资源保护法》,保证国家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建国以来,我国在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我们应看到,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目标太窄

长期以来,水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利功能区划,仍然局限在水质保护方面,主要针对水污染,跳不出水质保护的瓶颈,公布的水利保护区划结果,往往是功能区的名称和保护的目标,范围太宽泛,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经常与环保部门职责重复,造成多个部门都能管,多个部门又都不管的现象。各部门之间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

2.2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由于受各地经济水平差异,污水处理资金投入等问题的影响,各地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以江苏省为列,全省每年产生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高达68亿t,而全省已经建成的13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的实际处理污水能力只有20亿t左右,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各地重大水资源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个点的污染,往往会威胁整个区域水质的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灾难性事件。

2.3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

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河南省为列,全省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匀。长期以来,全省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整体调度,地下水源作为全省的主要用水来源,占全省供水总量的70%左右。长期的超采造成了部分地面沉降,土地沙化严重,地表水的断流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与国家要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这是河南一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

目前,全球的可饮用水源只占总体水量的2.5%,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对水源的保护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下与之相对应的建议和策略。

3.1 坚持依法治水

(1)坚持依法治水,从中央到地方完善水行政法规。在立法上,要坚持保障民生用水和严格管理水资源为目标。地方在制定相关水法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全国性法律法规已经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对国家尚未规定的项目,在不同总体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水法体系。

(2)在依法治水方面,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力,保障有效的水行政法规。推行部门负责制,领导负责制。严格执法打击水违法行为;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水资源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防治应急预案,保证水资源利用关系的和谐,保证相关水事活动科学有序,有法可依。

(3)水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水资源区域信息公报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可成为对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也可以成为广大老百姓知情权的载体。老百姓可以通过公报了解水资源保护的现状,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可以加大老百姓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促使主管部门更好的履行责任,也能让公众参与,众人努力,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2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1)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近些年,国家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投入,把防洪抗涝、水资源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整治江河湖泊水网系统。水资源是有机联系的,我们不能把对水资源的管理僵硬的划开,各地实行的城镇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城镇水务一体化管理,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为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资源,高效节约的利用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值得各地区学习和借鉴。

(2)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针对江苏省各地江河污染严重的情况,我们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严于国标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抽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严格限制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对象十分复杂,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我们应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环境,以求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3.3建立节水型社会

(1)严格保护水源地,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是政府相关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节水宣传和节水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城乡节水器具的普及,逐步提高供水价格,利用价格调节的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农业沟渠的改造,建立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将高耗水型工业安排在水资源丰富地区,严格控制项目审批制度,在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项目的发展。

(2)运用先进科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如利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提高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为水资源的防治提供准确的信息;运用先进科技,完成南水北调的伟大壮举。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形势异常严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势在必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公权力的介入,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多种途径与方法。水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水源一旦污染,很难治理。所以我们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顾长宽.加强河南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分析[J].水文水资源.2012,(3)

篇6

一、前言

在我国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只是对水资源进行了综合的利用,在风景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水库是一种介于江河和湖泊之间的半自然、半人工水体,是建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复合体,主要由水体、水生生物、库岸和水库相关建筑物构成。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库区的景色一般都独具特色,与市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运行功能的枢纽工程,再加上周边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都赋予了水库极高的旅游潜质。在北方干旱地区,水库水源及其涵养下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若在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造成本地区的水土流失,大量的动物、植物死亡。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物候季相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开发和利用。

二、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规制机制设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在分权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与水资源规制机构存在目标取向和行动上的差异,受到多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使得政府很难再单方面地通过监管或简单的权利收放来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为了避免水利风景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应该通过规制机制创新,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寻求责任和利益的整合,在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互动的规制机制。根据前面博弈分析的四个结论,我们认为可以按照激励相容、利益均衡、法律约束、道德规范的原则,构建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规制机制。

(一)法律机制建设。法律是一种强制性机制,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由于水利风景资源边界的模糊性,很难出台专门针对水利风景资源的法律法规。在立法建设上,应针对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提高水利旅游项目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明确水利旅游项目规制机构设置、职能和执法队伍等,制定较严格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违规处罚标准,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水利旅游项目监管的执法力度,提高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威,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

(二)利益机制建设。环保型涉水旅游设施成本或者是水污染的处理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意愿降低。为了提高旅游企业环保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相关的资金、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来帮助旅游企业降低环保成本。增加水利风景资源规制机构与地方政府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目标上的趋同度,推进地方政府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道德机制建设。首先,让旅游企业认识到环保投入会得到社会的回报。环境保护是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随着社会对于资源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保型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品牌的提升和政府的鼓励;其次,通过宣传教育让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旅游企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向公众宣传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生态文明理念对水利风景区建设

(一)进行科学规划。水利风景区建设要严格做到“规划先于开发”, 且规划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要考虑水利设施功能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根据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特点,做出相对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同时还须兼顾社区居民的利益,体现以人为本,以发挥水利风景区的扶贫功能。

(二)切实保护环境。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在水利风景区前期工作、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同时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推进水文化建设。

(三)深化理论研究。要开展相关科技专题研究, 引进吸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科技含量,以指导水利风景区发展实践。同时,水利风景区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者,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大多也受制于地方各有关部门管理的束缚,要探索、创新有利于水利旅游开发的管理体制与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及时跟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影响评估工作, 以确保其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四)弘扬水生态文化。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就是人水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人水观”内涵得以提升,强调人水和谐相处, 因而水生态文化成为水文化的主导,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水和谐 ”的水生态文化 ,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弘扬水生态文化, 实践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四、正确处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风景资源开发的关系

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关系到游客的合法权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做好协调、指导、服务和督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保护意识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必然要求。在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建立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赢。

(二)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水利风景区的物种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许多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将十分困难。

(三)保护应纳人开发目标,开发应考虑综合利用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势必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应该对当地原始背景和后期干扰变化机理与程度经过分析与相互对比,来进行理论探讨和变化趋势的正确预测。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观光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水利风景区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水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县水务、环保、国土、卫生、住建、农牧等部门。对有关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农村生活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生活饮用水源和水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检举。

第二章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水质标准

第五条农村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具体范围是集中取水的水源工程(如大口井、蓄水池)管理范围为取水建筑物及附属设施的外边线以外2530m保护范围为50200m

管理范围上游1000m下游及左右两侧各为50100m保护范围上游10003000m下游及左右两侧各为1501000m分散取水的水源工程(如在沟道取水)以水源为中心。

管理范围上游1000m下游及左右两侧各为50200m保护范围上游1020km下游510km左右两侧各为5001000m河道取水的引水廊道以建筑物的外边线为界。

并符合国家《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第六条农村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低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Ⅲ类标准。

第三章水源防护

禁止下列活动:第七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区内。

一)禁止在水源涵养林区内伐木、垦荒、采矿、采药和放牧。

二)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生活垃圾。或者在河洪沟道、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

三)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禁止使用的其他农药。

四)禁止在水域及水源保护区内投毒、放毒。

五)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炼油、农药、石棉、水泥、玻璃以及其它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七)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八)禁止单位或个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它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九)禁止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

第四章水质安全监测

预防为主,第八条水质安全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原则。

县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水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工作。

配合县环保、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安全防护、监测、抽检化验以及水污染事故的处理等工作。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健全必要的机构和水质监督设施。

各人饮管理所、灌区管理所具体负责本辖区内蓄水池、大口井以及供水管道等重点供水设施的水质安全管理工作,县农村人畜饮水管理总站负总责。并分片划段,包干到人,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应确定专人,各受益区的乡、村。协助专管机构搞好水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行之有效的供水、清洗、消毒和检修等制度及操作规程,第九条各水质安全管理机构应不断加强对取水、净化、蓄水、配水和输水等设备的管理。保证供水质量。

采取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检相结合的办法,第十条水质检验方法应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常规检查每年不得少于四次(每季度一次)随机抽查应根据水质的色、味、嗅、透明度、浊度等感官性状和用户意见及时取样化验。检测样本应在水源水、管网水、末梢水中选取。水质检验记录应完整清晰,档案资料保存完好。

第十一条各人饮管理单位对水源地、蓄水池、大口井等蓄水设施按期进行常规净化灭菌消毒处理。

第十二条如发生有害有毒水质污染事故。应及时切断水源、停止供水,通知用水户停止用水,排除管道及蓄水池的贮水,经清洗消毒后重新供水。

第十三条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旧设备、旧管网修复后。必须严格进行冲洗、消毒,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式通水。

第五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并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县住建部门要将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的保护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县农牧部门负责水源保护区内农药、农膜、化肥使用和禽畜、网箱养殖、屠宰等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林业部门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的林木栽植、管理和保护纳入林区总体规划。协调发展。

第十九条县国土部门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优先考虑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的安全运行和保护。

第二十条饮用水取水井、蓄水池和水源地实行封闭管理。必要时由取水单位设置封闭设施。

第二十一条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正常排放量。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农村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进行严肃查处。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违反本办法第七条(一)项规定的依据《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二)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四)项的规定。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清除,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四)项规定的依据《刑法》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五)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或关闭。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六)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一)项的规定。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县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七)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二)项的规定。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县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八)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活动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九)项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二条(二)项的规定。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篇8

水资源是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开发利用和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利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能够得以利用。我国《水法》所指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即是指陆地水源。

河北省地处北方缺水地区,属于资源性缺水省份,水资源问题相当严峻,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河北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等几个方面。河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1毫米。降水量各地不均,且年际变化较大。多水年份与少水年份降水量相差悬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6~9月。按照国际界定标准,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属于极度缺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5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都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8,均低于全国水平和相邻省、市、区。且部分山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已专供北京、天津两市使用。每年,全省提供的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而需求量却达到220亿立方米左右,不足部分只有依靠超采地下水补足。全省可利用的地下淡水资源允许开采量为120.08亿立方米/年,其中河北平原91.68亿立方米/年,山区28.40亿立方米/年;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水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河北省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40亿立方米,长期过量的开采,已经引起了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土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生态灾害和地质灾害。地表水环境生态严重恶化。超采地下水形成巨大的漏斗区,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已成为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日益提高,河北省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法律体制不完善,立法质量不高,执法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宣传不力等问题。因此,要保护水资源,使其发挥在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河北省水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配套完善现有法规的实施细则

我省水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还未能真正地建立起来。而针对我省这样一个水资源特点突出的省份而言,应当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结合河北水资源的特征和境内各河流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完善相关的水资源保护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有效地遏制住各流域水污染势头、水土流失和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保证河北有限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河北要结合本省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河北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施细则。应抓紧修改、补充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方面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当前应着手起草制定“河北省水功能区划管理办法”、“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治污与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水环境质量

认真实施《河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河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河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以及《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河北部分,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保障工程等。同时,还应积极谋划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综合工程规划,如“引滦入津水源保护承德项目建设规划”、“南水北调治污与水源保护规划”以及“湿地恢复和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等,为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执法,强化执法法律责任

篇9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water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ater pollution is aggravating, more and mor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ommon people.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water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eg lai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and bring forwar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Take advantage of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1、水资源保护的概念

水资源保护是指为防止因水资源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措施的总和。核心是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不是以恢复或保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状态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

1.2、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相互对立,有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2、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1、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讨赖河流域内主要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等六条河流,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0亿m3的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马营河3条河流,另外3条河流小于1.0亿m3。其共同特点是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大,汛期7-9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总水量47%-77%,水量补给主要是以冰川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资源为11.6216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5137亿m3,水资源总量两者之和为12.1353亿m3,其中地表水占总水资源量95.8%,地下水占总水资源量的4.2%。

2.2、用水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讨赖河流域2006年总用水量为15.8763×108m3,其中城乡生活及牲畜用水0.6448×108m3,工业用水1.5729×108m3,人工生态用水1.45078m3,农田灌溉12.1562×108m3。根据以上统计资料,与1980年相比,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增加1倍多,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近6倍,林草灌溉用水增加1.5倍。分析流域现状年用水,流域农业为主要用水部门,虽然从用水量发展来看,工业、城乡生活及农村生活用水增加,但从用水总量分析农业仍是用水大户。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讨赖河流域共建大中小型水库52座,总库容2.32亿m3,万亩以上灌区14个。总灌溉面积167.04亩;建设干渠29条,总长327.71km,支渠196条,总长1128.30 km;配套灌溉机井3887眼。这52座水库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9座。讨赖河干流引水工程在讨赖河出口兰新铁路附近,已建成讨赖河渠首枢纽一座,一岸两侧引水,主要向讨南、讨北、清水、临水、农垦边湾农场及鸳鸯灌区的农田及林草灌溉,以及嘉峪关城区等生活、工业用水。

2.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游干流没有调蓄工程,水资源时空分布难以控制,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依然存在。

(2)水资源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效率偏低。

(3)水量设计设施落后,破损严重,不利水资源调度管理。地下水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状态,严重缺乏管理。

(4)现状分水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供水时间与需水时间不相匹配;而是只有时间规定,没有水量规定;三是没有对地下水合理安排,没有纳入分水范畴,四是与现在倡导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不协调。

(5)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水资源管配置和有效监督不到位。

(6)水污染问题虽然不十分严重,但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7)水价普遍偏低,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

(8)地下水的严重开采,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意见和建议

(1)全流域在规划分水的制度下,必须走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是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并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

(4)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严禁超标开发地下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建立监督机制,保障水权制度有效运行。

(6)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新机制运行的关键。

(7)全面进行水价改革,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 水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1.1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地表径流分布的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南方多水、北方少水;近海多余内地,山地多于平原。长江流域以北,包括黄河、淮河、海河的山东、东北各河流,以及内蒙古、西北、的内陆流域,这个广大地区虽然面积接近全国的63.47%,但径流量却只占全国的16.54%。除东北东部地区缺水现象不太严重外,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雨量少,径流不多,水量普遍不足。

1.2 时间分布上很不均匀

中国河流大部分处于季风区内,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河川径流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洪枯流量相差很大,汛期洪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枯水季节水资源又十分不足,并且贫水地区的变化一般大于丰水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随降水和地表水补给量而变化,一般地下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当遇到连续干旱年,地下水位会大幅度下降。

1.3 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居世界第6位,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中国每人平均占有的水资源量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仅相当于美国的1/3,加拿大的1/40。

1.4 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浙闽台流域、西南诸河四区域占全国面积的36.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6.0%,人口占全国的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81%,人均占有水量为4180m3,为全国均值的2.3倍。

2 水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荒漠化和土壤侵蚀日趋严重。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长江干流河道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汛期洪水水位高出数米到数十米。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琥珀减少,琥珀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2.2 旱涝灾害频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旱灾的发生频繁明显增加,严重程度逐年递增,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城市暴雨造成的水灾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此外,持续降雨或者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3 水质污染严重

我国地表水最常见的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其中我国多数污染河流的污染特征都属于有机污染。而由于中国对工业含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控制较早,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水体重金属污染面积不大。而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都已呈现出富营养化现象。

3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 水资源的保护现状

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保护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管理存在缺陷,水资源保护队伍不健全,水资源保护手段单一,水资源保护宣传不够。

3.2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对策

水资源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3.2.1 转变思想观念。水是可再生资源,但并不等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淡水更是极其有限的资源。政府应该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改变人们的用水习惯,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加强水危机意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人水和谐相处的先决条件。只有每个公民都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感,并付诸实际行动,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有希望。

3.2.2 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必须通过政策法规措施这一手段来实施。目前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必须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应该更加合理、优化地进行配置。所谓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的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与措施。

3.2.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的大水漫灌消耗水量巨大且效率不高,应采用喷灌、滴灌和微灌等节水高效的新灌溉方法。在工业生产方面,应改变工业用水不合理的布局和落后的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生产的耗水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3.2.4 治理水污染。造成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工业废水水量大,且常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若处理不达标就排放或直接排放或事故排放都会造成重大环境灾害。而对于工业废水污染,必须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达标排放,不允许将企业的治污责任和成本转移给社会。

3.2.5 广开新水源。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辟新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途径。这里所谓的新水源,是指除常规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地标水和地下水之外,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其他形式的水资源。

3.2.6 保障生态用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沙漠化。植被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增加降水量,改善降水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条件。

4 结语

近年来,水资源保证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的显示出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中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因此,对中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2水资源

2.1地表水资源

肃州区主要有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六条内陆河流,同属黑河水系的支流,均发源于祁连山,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是肃州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北部尚有临水、清水二河,依靠地下潜流溢渗地面而形成的无数条泉流汇集成河。全区依据地形的自然分布及水源的补给形式,分为洪水片、泉水片。肃州区沿山一带除黑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外,还有集雨产生的小沟小河十一条。黄草坝、榆林坝、涌泉坝为三个小独立水源,集雨面积176.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350万m3.另外,还有磁窑口、屈家口等8条小沟小河,除磁窑口、屈家口有小股泉水外,其他一般正常年景不产生地面径流,有大雨或暴雨才能产生径流,磁窑口、屈家口径流能够利用外,其余小沟小河径流时间短促,无法利用。

2.2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埋深,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递减状态,在下河清、单墩滩的将台墩以南地下潜水埋深大于20m,高处达150m,因地势较高,地处洪积扇形倾斜平原中上部,径流条件和水质好。刺窝泉、狼窝泉滩以及酒泉城北部附近,即盆地中北部一带,地下水埋深3~10m,地势坡度较平缓,岩石颗粒细,径流条件变差,潜水盐份增高,水质开始变差。最东部的漫水滩,上、下黄泥堡一带。因地处扇缘和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带,是潜水的溢出带,潜水的含水层岩性颗粒变细,为亚粘土、青沙土,粉细沙土等。地下径流条件变差,地形闭塞,流动缓慢,成为地下水归宿的地方。由于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浓缩,水质恶化。肃州区地下水的补给形式,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融化,通过河道,渠系渗漏及大气降水,以潜流方式进入地层。根据甘肃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西地下水分布规律及井灌区合理配置”资料提供,总补给量为8.52亿m3。本区是祁连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下水流由西南向东北,地面坡度1/50~1/100,含水层颗粒粗,径流条件好,全年地下水总排泄为8.5亿m3。

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3.1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各河流出山后,流经山前洪积扇群至田间,经过河道、渠系,田间水的大量渗漏形成地下径流,潜流至扇缘露头,以泉水形式引灌农田,再渗入地下,表现为灌溉—渗漏—溢出—再灌溉—再渗漏—再溢出。对肃州区19眼地下水观测井1982—2014年地下水埋深进行对比分析,水位下降0.08~6.34m不等,平均下降2.21m,年平均下降0.1005m。历时观测32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肃州区洪水片的上坝乡、总寨镇、下河清乡以及泉水片的果园乡气象局地带,年水位下降幅度可达2~3m。全区其他各乡镇地下水位也不同程度下降。水资源采补失衡,已导致水环境的破坏,地下水资源处于减少状况。

3.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耗用水资源,使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成为工农业生产乃至人们正常生活的制约因素。肃州区建国初期,全区播种面积2.544万hm2,而到1991年发展到播种面积5.083万hm2,粮食作物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6倍,再加上现在作物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复种、带状面积增加,年用水量也在增加。其次,随着社会的前进、乡镇企业兴起和发展、养殖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耗水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区内各河系年内水量分配很不均匀,4—6月份用水高峰期平均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22%,7—9月份平均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64.7%,再加上降雨少、调蓄工程少,有限的水量不能全部引入农田,形成供不应求,造成农作物受旱。由于处于干旱缺水状况,地表水远远达不到需水要求,供需矛盾日益加重。自1971年开始打井开采地下水以来,机井提取地下水为缓解肃州区工农业干旱缺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井群开采过量,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机井眼数的直线上升,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截止2014年底16个乡镇及农林场站建成机井2957眼,其中现有农用机井2074眼(其中1类1241眼,2类467眼,3类312眼,4类45眼),其他用井463眼(其中人饮井317眼,工业96眼,牧业34眼,渔业6眼,消防10眼),报废机井420眼(其中农用井409眼,其它11眼)。现有完好机井2510眼。近几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了一些村组离心泵超吸程、超扬程,小马拉大车,装置效益逐年降低,有些井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变成了死井,在机井测试改造中根据机井实际情况,挖掘机井潜力,采取下挖落泵的办法,复活机井150眼,扩大井灌面积1000hm2,为全区农业增产增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面临的问题继续在加剧发展,由于干旱严重河道来水量减少,降雨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得不到恢复,持续在下降。经测算,2014年全区农业用水成本为0.142元/m3,现执行的水费价格仅为0.106元/m3,而对于井灌区来说,现执行的水费价格为0.014元/m3,还有电力部门收取地下水的耗电费用,田间配套工程逐年完善后,渗漏损失减少,井灌成本降低,加之国家允许开征的水土保持费、防洪设施工程维护管理费等项目没有征收,井灌成本约为0.04元/m3,使抽取的地下水比地表水更廉价。在夏季河流水量充足时,大部分耕地还抽取地下水灌溉,使部分水库蓄水及河流来水白白流失,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地下水水位则逐年下降。

3.3环境保护

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应是当前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当前水资源短缺已为世人所共识,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这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战略思路。“资源水利”就是要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要求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放在“人口、资源、环境”这样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得失,协调发展。目前面临着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但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今后地下水位下降将持续加剧,环境保护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篇12

Summar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y the fact that Li Jiang city water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and exploitation make use of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master of confession making use of and protecting consult the reasonableness having introduced water resource drawing lessons.

Keywords: Li Jiang city; Water resource; Exploitation is made use of; Protec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21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气态、液态或固态)天然水。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含水层和生物中的液态水,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状水,岩石中的结晶水。人类大量利用的是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和水库水,土壤水和地下淡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迅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制约因素。

1 水资源的特点

1.1 水资源开发量小

全市水资源总量80.8亿m3,未计入金沙江过境水量416.3亿m3。全市可供水量为6.1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6%。在行政分区中,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古城区,水资源利用率为16.9%,其次是永胜县,水资源利用率为11.7%,最低的是宁蒗县,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8%。

1.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由最低点华坪县腊乌渡1015米到5596米的玉龙山主峰,高差达4581米,玉龙山以西为横断山系切割山地峡谷的高山峡谷亚区,山高谷深,河流深切其间,高差悬殊。玉龙雪山以东属滇东盆地山原区的滇西北中山山原地区,海拔较高,山体也较浑厚,在主山脉两侧又广泛发育着东西向的沟谷,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势起伏,高差差异极大。高山深谷相间,地形错综复杂。按照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可将全市划分为 2个地带。

a.湿润-多水带。年降水量800mm-1600mm,年径流深400mm-800mm。主要范围为古城区北部、玉龙县西部、北部、永胜县东北部、华坪县北部、宁蒗县大部。

b.半湿润-过渡带。年降水量400mm-800mm,年径流深100mm-400mm。主要为金沙江河谷一带。

1.3水资源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不相匹配

全市水资源量是不少的,但是由于水资源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人均、单位耕地水资源量差别很大,这种水、土资源和人口组合不平衡的状况,造成有人居住的地区水资源有限,地方用水紧缺的局面。

1.4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因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97%,旱季(11月-翌年4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25%。最大4个月降水发生在6月-9月,这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85%,其中降水多集中在7、8两个月,7、8两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55%。各年降水量相差较大。年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许多河流发生过连续3年-5年的连丰期或连枯期。

降水和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也给水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带来困难,需要兴建大量水库对河川径流量进行年内调节或多年调节。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水利工程设施

到2010年,全市已建成水库139座,总库3.67亿m3,其中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2.68亿m3;建成灌区水闸64座。农田排灌条件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1处。

2.2供用水量

根据2010年河道外用水资料统计,全市总供水量6.1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95.0%,地下水源供水量占4.6%,其它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供水)占0.4%。全市总用水量6.12亿m3,其中生产用水占92.8%,生活用水量占6.8%,生态用水占0.4%。

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1统筹兼顾

由于丽江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必须实行水资源管理统筹兼顾,坚持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以最少的水资源量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最佳的水环境。

3.2合理配置水资源

生活用水优先于其他用水;水质较好的地下水、地表水优先用于饮用水。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在缺水严重地区,限制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和种植业。

3.3遵循水资源的客观规律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层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水资源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做到水量与水质管理统一,开发和保护同举,兴利与除害并重。做好水资源的开发规划及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等工作,从而体现计划用水的原则。

3.4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水资源工作只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做好。要达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水资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水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结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公民进一步树立国家主人翁的思想,从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以此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3.5 开展多渠道节水

节约用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任何地区的可恢复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水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制约因素。同时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困难,所需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急剧增加。

从总体上看,丽江市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生产、生活用水节约用水还有很大潜力。

4水资源保护

4.1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全市要抓主要河流、主要城镇、重点景区、经济开发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长远计划。划分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时,要以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优先保护对象,在坚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标准的条件下,才可兼顾其它功能区的使用。

4.2建立水源地水文监测网

在全市区域内建立一套系统完善水源地水文监测网,开展经常性和科学化的水文监测,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资源动态。为保证地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必须有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手段和监督队伍,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4.3 生态恢复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不当的开发,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同程度的打破。水资源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枯竭、污染、富营养化,造成水环境退化。水环境的的退化影响了水生态环境,降低了水环境的使用价值,增加了处理的费用。只有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并通过工程或非工程的措施提高原有生态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束语

丽江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水资源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无穷的恩惠。保护水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妥善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水文与水资源分册》[D]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