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设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教育

篇1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

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篇2

实施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下,改进学校管理和教学,组建学校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5~8所学校品牌,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整体提升石景山区域教育质量。

项目实施的思路

学校品牌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模式,组成项目团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项目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负责协调和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大学指定专家对接学校,实行项目校专家负责制,专家定期下校,调研诊断学校问题,与学校沟通协作,拟定改进方案。学校组成相应项目工作团队,协助学校调研、研讨和相关改进方案的落实,组织和激励教师参与项目实施。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专家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在理论逻辑上专家是梳理者、提炼者、文本规范者;实践逻辑上专家是观察者、咨询者和建议者。

学校特色和品牌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学校竞争力的本质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竞争力,而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品牌学校建设项目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采取学校文化驱动学校发展的模式,我们简称为“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以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梳理办学历史和办学思想,寻找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当然,文化建设是在高度契合与符合绿色教育理念“尊重、持续、和谐、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以营造促进学生健康和快乐成长的文化环境。

项目实施采取“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方式,以一学期一个主题的方式,逐渐推进项目校品牌建设。

项目团队构成

品牌学校建设以“行政支持,专业引领,学校自主发展”为原则,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项目工作团队。整个团队由四个不同的群体组成,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专家组,主要是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从事学校管理改进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团队首席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二是石景山教委行政支持团队,由教委主任叶向红带领教委相关人员随同专家一起下校指导,协调相关工作。三是咨询团队。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教师以外,还聘请了教育学部其他学院和研究中心在学校改进领域有比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流平台,聘请了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到校一起下校研讨。四是学校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团队,与专家和教育行政工作团队一起研讨交流,落实工作方案。

项目管理与运作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组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和运作机制,重视过程管理,强化各方责任。项目正式启动前,教育管理学院采取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石景山绿色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小组,由教育管理学院负责人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项目校实行“一校一专家”。

工作方式

实行团队合作和个体工作相结合,每所项目学校由一个大学专家担当固定的项目联系人,学校每个阶段的焦点主题诊断和研讨以专家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这个小组包括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委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工作机制

第一,项目学校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项目由联系人协调,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至少3人加入小组负责该学校项目整体策划、实施和推进工作。

第二,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采取集体研讨形式,针对每个焦点问题,专家团体(包含校长)集体下校工作,到每个学校现场工作1天,进行研讨式评估,分五个环节:课堂观察、校园观察、五组访谈、校长汇报、专家头脑风暴。

第三,专家个体工作制度。要求大学联系人每学期至少5次单独到自己负责的学校;每次任务明确,讨论和检查工作进程,修订不当之处,并和学校沟通好下次去的时间和任务。

第四,研究生辅助制度。项目组专家全部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每人每次带1名研究生或根据需要单独去学校执行任务。

第五,信息管理制度。所有工作过程和协作过程有文字、图片等记录,在网站上公布适当内容。定期制作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简报,简报有文字版和电子版。各校负责信息收集,由各校研究生负责处理,学校协助。

第六,三方双反馈制度。每个学校是一个项目小组,5~8个项目组构成整个项目大组。项目小组每月至少1次全体会议。大组会议由教委参加并进行人员召集和会议组织。配合工作日制度,当天有专家口头反馈汇报,之后需要形成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最终三方坐在一起召开反馈会,大学联系人进行正式的书面反馈与汇报。

项目举措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有精良的教学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有卓越的办学品质,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氛围。品牌学校建设项目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工作,全面推动学校改进,简称为“文化驱动”模型。

项目组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仪式行为、物质环境等。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个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理念系统,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校训校歌、学校标识。学校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学校行为文化指学校成员的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共享行为,包括领导与管理者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学校建筑、楼道与办公室教室、人文景观、文化场所等。项目学校文化建设以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变量进行实践,将工作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分阶段推进。

学校文化状态评估。这是品牌学校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进行诊断与评估,完整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情况。专家采用团队工作的方式,集体下校调研,发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召开研讨会等,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相关利益者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专家组根据各方意见,运用SWOT分析的方式全面梳理学校办学思想,总结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撰写学校文化状态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到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学校品牌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帮助学校策划文化建设思路,专家组根据学校前期调研情况,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学生特点和需求、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专家组为学校量身定做一套文化建设方案,包括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学校环境的改造、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进、学生活动和学校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等。不仅要体现教育本质的要求,更要彰显绿色教育的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推进。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在学校办学理念体系指引下,项目专家与学校一起设计或完善学校文化特色项目。由专家组指导学校分步落实文化建设方案的一些设想,并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与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一起做研究,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品牌建设小组先后下校百余次,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做了大量的研讨和指导工作。围绕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做行动研究,推进学校文化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彰显绿色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实践总结与提升。品牌学校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想和提高学校办学品位,而且要努力推出一批能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项目组专家将和项目校一起总结和梳理学校办学思想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凝练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时,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促进项目校之间、区域内校际之间,以及跨区域的交流分享。项目实施以来,项目校先后与沈阳市、齐齐哈尔市、石家庄市、广州市和贵州盘县等地区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交流。项目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并对这些地区的学校产生了较大影响。

项目取得的成效

项目实施两年来,各项目校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课程与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项目校不仅贡献了大量的行动研究成果,还贡献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项目组向项目学校提交了问卷分析报告6份、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6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6份、项目活动简报汇编3本、指导校长研究选题6项、指导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行动研究论文。当然,作为一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项目,目的并不仅止于文字成果的产出,而在于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几点。

项目学校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在项目组充分调研和广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各项目校系统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学校的优势、劣势,对学校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到了学校工作的突破口,使学校整体工作思路更加明确。

篇3

我们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宣讲全民教育的思想内涵和实施全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举办了四期全民教育理念及具体实施办法的培训班,全体教职工轮流参加。全民教育活动首先是要求全体教职工行动起来,走进学生,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了解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制定实施计划,开展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成为教育的践行者和奉献者。班主任建设好一个班,科任教师带好一个组·(8--10名学生),职工带好一个点(3一名学生),家长管好一个子女。以科任教师为例:科任教师和8--10名学生组成全民教育小组,定期和他们谈心,组织小组集体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全民教育的理念,如一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电话……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时刻得到关注感受到爱。全民教育开展之初,不少教师很不理解,语数外教师报怨每天上课都来不及,还搞什么全民教育!”音体美教师则认为“全民教育是主科教师的事,我们这些豆芽学科的老师,搞什么?怎么搞?”班主任的意见更大:“我们哪天哪节课不是在全民教育?根本是在走形式,徒增老师负担。”教师们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始了全民教育工作。

第二步:理解,接受

随着全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们纷纷组织全民教育对象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习惯、兴趣、思想等情况。座谈后,科任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微妙变化均有所感受。一名地理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全民教育对象一位男学生谈话。下午,班主任教师上数学课,发现这名男学生拿起笔,做作业了。班主任教师感到十分惊奇,男孩愉快地告诉老师:“地理老师找我谈话了。我是他的全民教育对象。”下课后,班主任教师兴冲冲地找到地理教师:“你对那孩子说了什么?他居然都动笔了,想学了。”接着,又乘胜追击,马上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结果,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教师、家长、孩子,都高兴异常。那么,那个地理老师对那一名男学生说了什么以至转变了他的学习态度呢?那个地理老师后来在总结中写到:我只是对学生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是一个全民教育小组,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我要时时关注你们的成长,你们在学习、生活上的一点一滴都是我所关注的内容,我相信你们不会让我失望。从中可以看出,孩子需要被关注,教师应用期待的心情和爱的心灵让孩子在成长中充满希望与力量。

随着全民教育的逐步推进,大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令人欣喜的点滴。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会成为孩子心灵的慰藉,或许能化为孩子前进的动力,或许能作为孩子人失的坐标,更何况,是特意对他说的一番话呢。教育家周乱说:“世上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我们的教师也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是一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理想境界。

第三步:丰富,拓展

全民教育深人开展,如火如茶。全民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的一言一行。真正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言语上平等,在精神上自由,在思想中沟通,在沟通中向正确良好的方向迈进。

全民教育小组集体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孩子们辅导功澡展开社会实践,如带领学生到野外了解植被,进行环境调查,郊外踏青,了解安富陶瓷的兴衰及制作工艺,了解荣昌的四大特产等;读书演讲活动;影视欣赏及影评;爱心活动;手工艺制作等。在活动中,在沟通中,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师生间的隔膜消失了。

在全民教育活动中,班级建设也独具特色。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各班制定班级班风、学风目标,制定班级口号、班训、班级宣言、班主任寄语、每日名言等,并按要求上墙。如,09级1班—班名:晨曦班;班级口号:体验成长过程,享受生命快乐;班训:做人为先,德才兼备;班风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像蚂蚁一样工作,如蜜蜂一般求知,笃学尚行,蓬勃向上,张弛有序,‘争创佳绩;班主任寄语挑战自我,在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优秀学生。

静态文化建设,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面墙壁都能说话,都在微笑,都在育人,催人奋进,整间教室充满育人的氛围。动态文化建设更能把握学生心理,营造具有高尚团体的氛围,使个体受其感染进而自觉认同以端正自己的言行,团体活动是最好的形式。班级活动如09级l班主题活动“名著伴我成长”,09级别3班主题活动“欣赏他人”,09级10班主题活动“我为09.10献计策”,09级班主题活动“诚信”,08级5班主题班会“心存感恩”等。

篇4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形成的一种生活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引导、调节和纠偏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的行为和努力方向一致。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知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3.激励作用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享受和创造的环境,提供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每个成员积极地发展自我,调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4.规范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不得不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这也是学生的归属需要和集体的教育力量决定的。

5.监督作用一个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如果有员工的行为和班级的文化不符,就会有人提醒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监督。

6.止滑作用一个来自良好班级文化的学生,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绝不会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或者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去违纪违规。因为他们已认同了班级文化,就会自觉地去遵守校纪班规,规范自己的言行。

班级文化的培育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

1.倡树理念首先班级文化要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就是大家都认为这个很有意义,形成共同的想法。这个理念就像一个人生存于世就一定会有他的人生信条和做人原则一样。共同的理念是学生们共同信守的班级哲学,没有共同的理念,学生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散兵游勇。这个理念不是个人的学习目标,它是全体同学的共同目标,是能够指导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的。例如:班级文化可以是“在感恩中成长”、“关爱他人、分享幸福”等。

2.融入行为班级文化不是口号,要融入行为。班级文化是看不见的软件,不能把它看成口号、目标或希望。因为口号、目标或希望是一个未来的东西,现实中难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班级文化也不仅仅是张贴名人字画,名人字画只是一种手段,难以达到目的。班级文化确立之后,它的强大作用就是通过指导学生的行为准则来实现的。检验一个班级的文化是否假建设好,关键看他们的学生行为是否反映出班级的文化。

3.规范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而班级制度却是有形的、具体的。要建设班级文化,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没有约束,从而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制度是将每个学生凝聚在共同的规范之下,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文化要融入行为,得靠制度落实。否则班级文化就会成为口号、目标和希望。班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全员参与,广泛讨论,共同形成。共同参与制定的制度,学生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在内容上更容易理解,在行动上更容易自觉遵守。具体地说,一个班级的制度制定包括:制定班级公约;制定岗位责任制;制定各种常规,如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等。制定其他制度,如班费收支制度等。

4.师生共建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培育,不仅仅是全体学生与班主任的事情,它应该是全体师生共同去完成的。没有其他老师的参与与引领,班级文化有时无法得到确认与实施,从而影响它在学生中的共同认知。同时只有其他老师的参与与引领,才能保证班级文化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日常生活中,督促班级文化切实地融入到学生的行为之中,让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让班级充满爱。

5.过程与目标并重班级文化一旦在制度中得到保证,就必须靠班干部和老师共同去落实和执行。班主任和其他老师一定要紧盯学生的日常行为,不放过学生的细小行为与问题,从早晨到晚上,围绕班级文化进行管理,这就是过程管理。同时定期还要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或者带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班级文化,这是目标管理。

6.搭建平台班级文化的建设还可以依靠许多的平台,平台大致分为物质的平台和精神的平台。物质的平台包括:①教室的布置与规划:教室的前墙,张贴班训或者《班级公约》。教室的后墙,可以办理墙报开辟专栏。教室的左右墙,可以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内容围绕班级文化〕,或者是本班同学的感言或目标。②学生的课桌的装饰。一些学生喜欢把自己的课桌经常画一些画或弄一些装饰品,那么同样可以考虑围绕班级文化进行一些装饰,既可以美观课桌,还可以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渗透班级文化。③建设班级网站。现在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或flash,甚至通过电影,对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教育。精神的平台包括:①班级的名称。②班训的创意。③奖项的设立等。

一个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我认为首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用良好的班级文化去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班级和优秀的学生。否则,这个班主任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救火队长,整天忙于繁杂的班级事务,进而迷失了班级的方向。

篇5

一、深刻认识在建设系统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用心把握,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推进全县建设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县建设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县城乡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抓住和充分用好学习实践活动这一机遇,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把握好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制定政策措施,创新机制体制,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水平。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应对复杂形势,加快城乡建设发展,再掀我县建设新的重要保证。

根据县委的部署,结合建设系统实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体要求、紧扣一个载体、明确三个着力点,实现一个目标要求。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紧紧围绕“生态型城市”的定位,以工业基地、住宅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开拓创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紧扣一个载体,就是“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这一实践载体;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一个目标要求,就是要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二要始终坚持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自上而下展开,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活动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二是突出实践特色;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以正面教育为主。

三要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贯彻县委提出的目标要求,就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创新,真正做到探索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发展。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每个阶段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载体,我们要在积极参与配合、认真搞好全县统一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创新出符合部门和行业特点的活动载体,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当前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实践,要着眼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于解决制约城乡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注重分析当前我县城乡建设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措施,明确发展路径,增强发展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全面完成“五定”责任项目。

一是紧紧抓住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加强上下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政策取向,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和政策倾斜。二是贯彻落实全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创建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推进我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严格按照师政发[2009]11号《*县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目标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精神及师建发[2009]2号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分解要求,全面完成人工湖、凤凰大道、通源大街北段、县城供水管网改造、旧城改造、政通大厦、12个房地产开发建设等9项21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年内计划任务。

(二)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内外并举,千方百计再掀城市建设新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城乡规划法》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抓住机遇分层次抓好《城乡规划法》的贯彻落实,紧扣“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格局,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方案要求,努力开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的提升城市品位。以“强服务、简程序、提效能、促发展”实践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着力突出规范管理,积极打造“阳光建设”。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建设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城镇规划与村庄规划、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经济实用房建设与廉租房建设、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与“866”工程建设统一起来,一是要积极完成6000平方米的第三批廉租住房建设,10000平方米的第二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79.2万平方米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二是建设工程在按照“八个统一”实现招投标管理的基础上,严把工程质量关,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燃气、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力度,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重处违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创新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局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篇6

二、网络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网络教育经历了办学形式的转变,也经历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实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模式创新。从整体上看,网络教育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以单一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多形式电子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但随着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网络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教学设计不足、适应性与实用性不强、互动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显现。

(一)教材内容不适用

在网络教育试点初期,网络教学中多借用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对网络教育学生来说,内容偏深,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目标要求。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网络教基金项目:此论文为东北大学有关网络教育教材立项。作者简介:卢俊杰,男,硕士,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育发展的需要,缺乏应用性。同时编写教师对网络课程和学生能力、素质、知识、水平还不熟悉,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组织,还是在编排的体例,都与传统教育所用的教材没有太大差异,缺乏网络教育特色。

(二)教材结构不科学

网络教育教材、媒体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关联,无整体规划,多数情况将教材、媒体简单组合,缺乏统一考虑。有些网络教材没有跟上网络教育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忽略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在学习支持、指导、交互性方面相对缺乏,以及学习材料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经过对网络教育教材的客观分析,加强教材研究与改革,建设结构科学合理、教学设计符合网络教育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针对实用的教材,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途径之一。

三、结合网络教育特点,制定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网络教育的特性决定网络教育具有时间碎片、空间分离的特征,教材作为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导学的基本依据,在教材编写上必须强化网络教育教材特色。教材建设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教材建设的整体性

网络教育教材形式多样,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处理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进行整体建设。

(二)教材内容的扩展性

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教育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即要保证该课程应知应会的基础理论与技能,还要兼顾未来发展要求的前瞻性,才能在面对各种变化时具有一定的应变性。

(三)教材设计的实用性

教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教学模式等,要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编制理念。

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网络教育适用性教材建设

(一)成立专门的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熟悉网络教育的专家、教师等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对教材建设负全责,建立一套严格的教材立项申报和审核程序和制度,主要负责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审定教材建设规划、审议拟出版教材和检查与跟踪等工作,为教材建设推进提供组织保障。每年进行一次的教材立项申报,要经过申报、初审、评审,确定立项之后,由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在项目中,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中期检查、督促;结题时,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

(二)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网络教材建设

为“网络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设立专项建设经费,给予出版资助。为建材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对经过审核的教材建设项目,经费按立项时和结题后两次拨付。经过努力,学院已正式立项网络教育系列教材20本,正式出版教材16本。其中,安全工程专业5本,采矿工程3本,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3本,冶金工程专业2本,行政管理专业1本。

(三)遴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编写教材

教师是教材编写的主体,由于网络教育教材的特殊性,要求遴选的编著者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网络教学专家。为教材建设提供师资保障主编教师不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网络教学经验,熟悉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才能够将教材建设与学科前沿的发展相结合。

(四)立足网络教育实际,优化整合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同时要处理好编写教材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特别关注教材与教学环境的配合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媒体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保证教材具有较强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保障纸介和电子教材的并行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实用性、导学性、助学性与开放性,增强师生的交互性。

(五)突出学习者的要求,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参加网络教育的是在职人员,学习背景差异比较大。要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要求编写的教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要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又要确保达到网络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要兼顾内容、体系、结构、思路、方法的指导、检测、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使编写的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实用的帮助。

篇7

学院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定位等。

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要根据专业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以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原有专业优势,不断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具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学校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

从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出发,以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调整、整合现有专业,加大对传统专业、优势专业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建设的原则

3.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北京地方经济的原则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布局,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北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3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立足骨干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开设新兴、交叉专业,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

4专业建设的内容

4.1完善传统专业

对传统专业,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使传统专业保持活力,带动新增专业建设。一方面保持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积极调研,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4.2专业特色及优势

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学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建具有较强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专业。特色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4.3增设新专业

新增专业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与学科建设统一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按专业群方式组建。新增专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

增设新专业首先要调查研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准备申报的专业进行调研,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将组织材料向市教委申报。新增专业被批准招收2届学生后,要准备迎接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检查。

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要根据各专业情况,有计划地向学校申请经费,并投入到每年重点建设的传统专业中。学校要定期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新增专业建设。

5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5.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法和具体措施。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制订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等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5.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改变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

根据“适用、够用”原则,按照培养目标的能力和岗位要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

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型课程、复合型课程、能力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5.3实践教学

(1)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训和实习,努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实训实习是学生由书本走向临床和就业的接口,也是学生养成严谨作风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

(3)学校应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投更多的资金,加强实验室、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设。

5.4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教材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或过时,或不实用,或与职业技能考核不接轨,因此要进行改革。

(1)注意行业与学界结合。

(2)注意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有效衔接。

(3)适当增加实验课和案例比重,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6.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篇8

1、教材建设的现状

最初是手抄板的后来发展成为油印版的,现在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打印版的剧本教材了。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教学沟通的桥梁。最后在京剧的行当方面,已有以京剧行当的分类来编辑出版的京剧教材。比如,在《学京剧》丛书中较为完善的介绍了京剧行当的基本特色、表演特点、演唱方法、经典唱段赏析以及常见艺病等,特别是对经典唱段的重点和难点作了一定的介绍和提示,并附带唱腔曲谱。如此看来,京剧教材的建设已经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但是在整个京剧教材体系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首先,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分类教材。很少有按照不同行当、流派或剧目来分类梳理的京剧系列丛书。如某些书目中仅对某一派的青衣行当进行讲解阐述。在京剧经典剧目教材方面以及其他分类教材建设目前仍处于荒芜状态。其次,教材的内容缺少教学提示性语言。学校的教学体制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的标注;缺少对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与专业技巧的更深入剖析与引导等,这样会给部分读者在无形中设置了限制条件。由于没有较细致的讲解与注释使其变成了只有少数专业人才能读懂而外行或初学者却难于了解的文化。最后,教学新方法、新技术运用不足。由于受传统的单一的“口传心授”方式教学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撰中还没有形成特有的京剧教材内容体系,传统教学中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融合,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2、院校京剧教材建设的建议

建构合理的京剧教材是当代学校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据培养目标来编辑不同类别的京剧教材。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别的教材,以便完善有效教学。比如完善更加精细的以京剧流派为线索的教材、以行当为主要核心内容的教材等,会更有利于详细的教育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京剧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精选且恰当。在编撰中应经多方查找、集思广益,对于国内著名专家以及历代艺人公认了的艺术结晶,并被广为传承的具有程式性质的技能动作的要求等,要在教材中较为细致详尽的体现,在京剧表演中的剧目教学中既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又要具有具体性、综合性,且能够清晰的体现出教材的艺术价值取向。第三,教材的呈现方式能使教学呈现出立体式。京剧教材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影像材料以及服饰、道具等一些用以传递特定教学信息的物化形态教具来完善的立体教材的建设。影像图视所展示的内容加以语言来分析、提示、总结;语言提出的问题又依靠影视及图像来形象的表现,使二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第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提示性说明。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现有水平来设置教学目标与内容,规范教学方法与步骤,可适当的编入一些相关知识的拓展,以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在章节的最后,以作业或思考题的形式,针对重点与难点设置几个剧情再创造或是角色创编等,便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来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既符合科学逻辑体系的系统性又合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适切性,还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科学发展观、自然观以及世界观的教育性。第五,教材编审与评估要严谨。教材的编制人员最好聘请具有丰厚教学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以及著名艺术家等参与编制。教材的审定应该坚持编审分离的原则。审定者需要不同于编制者,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审查,可以及时发现编制中的不足,予以改善。教材的评估环节要形成专门的信息反馈体系或网络。这样有利于师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教材使用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于对教材的编写、制作、管理与使用等进行及时的综合评估,也是为教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的鉴定方法,更好的促进教材建设的效益以及提高教材的质量。因此,京剧教材的建设为京剧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保障。

作者:郑伟 贺宇杰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9

2013年8月20日,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优秀乡土课程(读本)申报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与市民同行――家庭教育读本》荣获二等奖,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手册》、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健康知识读本》、 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珠米飘香》获三等奖,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心理百科》、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礼仪故事集》、《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等荣获优秀奖。从近年来江宁申报参评的课程来看,江宁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正从无到有,从平庸到打造精品,不断追求卓越。江宁紧紧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民终身教育的有关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的契机,不断加大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坚持以地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方便居民学习、让居民愿学、乐学为宗旨,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形式一样,课程建设是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1.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和谐新社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而社区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和谐新社区,关键在转变市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江宁正处在产业转型之中,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只有对他们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的和谐新江宁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必须从市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按不同需求,开发涵盖职业技能、休闲娱乐、文化素养等各种系列课程,使学员按需所取、按需来学,自觉参加到学习中来。

2.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需要

促进江宁全面发展,必须先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素质。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培训社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在职新市民的专业技能,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提高社区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需求;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可以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需要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炼、传承社区的优秀文化,展示、实现多个社区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文化特色,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资源,从而达到以优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来影响、教育、发展社区成员的目的。

4.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的先行与发展,这是因为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社区良好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市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自由散漫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及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还应引导和教育社区居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广泛调查,摸清居民实际学习需求

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建设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才会是美好的。我们在横溪街道和淳化街道社区居民中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在汤山、湖熟、谷里街道与部分村(社区)及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场座谈会,在横溪、秣陵街道对1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咨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的活动;愿意参加一些对生活技巧、生产技能有帮助的培训活动。只不过是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上,需求不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座谈会的反馈以及电话回访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到了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学生,可以开发跆拳道、武术、书法、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课程,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针对青壮年人,可以开发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居民就业质量;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发时事、健康、安全、书画、摄影、休闲等课程,以促进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残疾人,可以开发残疾人实用技术课程,以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等;双休日可开发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上班族的闲暇教育以及各种技术、技能的培训,周一到周五可开发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双休日可和家人团聚一下等等。

突出特色,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

篇10

现在的教材问题,首先表现在缺乏监管机制。没有对教材质量的严格审查机制,各种粗制滥造的教材就会自由地流向市场,到达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而为了“占领市场”,出版商们往往来不及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仔细打磨,就草草地把教材出版并推向市场。目前,除了文化课教材外,专业课教材的使用基本上没有部门去监管。这样一种极度自由化的管理状态,怎么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材?我们可以允许一纲多本,甚至是一纲十本、二十本,但无论如何,对教材的质量是必须进行监管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只能在校本课程范围内,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则应该要求使用经过了审定、获得了发行许可的教材。令人困惑的是,一旦对教材进行监管,就很容易导致教材权力的集中,其结果不是提升了教材的质量,而是造成了对教材的垄断。因此,在建立教材监管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对监管机制本身进行监管的机制。

篇11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引导、督促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快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建设教育现代化镇和教育现代化学校,全面完成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活动。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根据《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情况信息采集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根据专项测评数据和日常工作情况,及时跟踪调度,定期分析、通报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情况。

(三)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镇(街道、开发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考核以《指标体系》为基本依据,每年年底,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区教育体育局依据《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细则和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经区政府审定后,送区考核办,作为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纳入镇(街道、开发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四)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成绩优异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表彰。对年度测评连续三年落后的镇(街道、开发区)和年度测评抽查中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学校,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

三、工作要求

篇12

一、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正在竭尽所能为终身学习服务,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许多国家,远程开放教育是推动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远程开放教育是在教育与学习分离的背景下组织教育,是学校、地区临时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远程学习使用具有特定传输系统地通信介质来进行训练和学习。其具有多样性,远程开放教育的位置和学习方式是灵活的。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ses,OER)是一种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或者在公共领域存在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的一种教学、学习的研究资源,其包括课程、资料、材料、模块以及视频、测验等。开放教育资源是以2001年麻省理工的开放课件项目的启动为开端的,到现在已经有18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很大的增长,比如说各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各类中小学校网站、各类教育网站等都是在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以及应用做贡献。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便利性和易用性

开放和交流是开放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开放教育资源的优势如下。(1)资源相关性的最直接表达是访问的便利性。学习者不必支付直接登录和访问各种资源网站上的资源的成本。(2)易用性意味着使用过程中的资源非常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学习者可直接使用开放资源,无须安装其他软件。(3)保证使用过程中资源的技术指标是正常的,包括传输速度,正在再现的图像的清晰度和传输过程的连续性。(4)学习者可以不定期使用网站上或远程平台上的资源。由于使用开放教育资源不限制次数和寿命,因此学习者具有很大的使用自由度。

三、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放大学,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个地方电大,县级电大1852所,3000多个教学点以及30多年的办学经验。我国的开放大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不够高,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问题,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较低等。

1.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不够高

一般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者为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有时课下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指导和帮助,时间上不充足,而且建设开放教育资源也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学校如果硬性规定教师必须建设开放教育资源,也没有任何激励措施,那么教师就会应付了事,也造成了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下降。即使有些学校提供一定的奖励措施,也很难能够激发起教师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如现在各高校都要求任课老师要把自己所带的课程上传到网络平台,建设成网络课程,也只有少数教师认真细致地建设了网络课程,很多老师就只是把自己上课用的课件、教案上传一下,就应付了差事,更有个别老师一拖再拖,不愿意去建设网络课程。

2.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问题

根据开放教育资源的界定,开放教育资源是允许人们免费应用和修改的,但是在时要遵守知识产权协议,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一定的轻视,如教师把自己的课件、教案上传至网络,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和修改,有的教师之所以不愿意上传自己的课件和教案到网络上,就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大学也不愿意将本校教师的富有创造性和富有价值的成果直接免费公之于众,但是这样的做法又与开放教育资源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尽管政府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明确的保护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3.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较低

在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时候,笔者发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仍然有所欠缺,比如有些机构只允许资源被浏览,却不提供下载,实际上很多学习者是希望能够把一些资源下载下来,存在自己的存储设备中,这样方便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能继续学习。另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实用性也是远程学习者关注的一个方面,根据资源的特性分类,包括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五类资源,不同的远程学习者对资源类型有不同的喜好,如果学习过程中找不到自己喜好的资源类型,就会降低资源的实用性。网络速度也是影响资源实用性的一个因素,如果远程学习者等待较长时间仍然无法打开他所需要的资源,也许他会放弃。

(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对应措施

1.从我国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角度看

从国家的教育层面看,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远程教育,从而大力的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共享,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各类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包含一万门课程的开放教育资源库,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但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没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足够的重视,而且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项目的推动都是需要各院校相互配合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协调各种社会力量。所以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大力的倡导开放教育的实践,积极地鼓励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去调动各个机构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支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充分的评估各教育机构是否真正的实行革新;对共享开放教育资源进行扶持,建立好的奖励制度来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制定的更细致,包括开放教育资源的可使用范围,使用的限制都应做出具体的规定,同时,也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关于知识产权的培训。

2.从我国高校及专业教师的角度看

大多数我国的大学和教师能够开发和使用OER,但高校的决策者和老师一直缺乏对OER发展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这对OER的开发和使用产生了影响。作为OER的开发者,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奖励机制,之后才是知识产权问题,开发单位的重点恰恰相反。这种矛盾极大地限制了一线教师的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我们建议高校与教师要加强对OER的相关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的深刻理解。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买下这些一线的教师开发的资源的版权,这样开发人员无须担心自己的版权被侵犯,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老师也能够获得一定报酬,为大学以及老师提供了外在的激励机制。

3.提高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首先,有必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可见性和实用性,以便学习者可以轻松搜索和看到显示信息。比如,通过建立专栏链接对学习者开放大学资源,远程学习者可以使用这些页面搜索不同的资源类别,还可以搜索多个资源类别。远程学习者通过点击一级一级的超级链接获得教育资源,非常方便。还要尽量多提供资源的下载许可,方便远程学习者在没有网络的时候学习。其次,从媒体使用和认知风格的角度来看,需要给远程学习者提供最易接受的媒体类型,并且在获取资源时能够做到更快。视频、图像、文字是远程教育资源不同的呈现方式,远程学习者在选择资源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因此,开放教育资源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要有多种呈现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