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离子反应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离子反应教案

篇1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篇2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处理工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195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先开发出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以来,高分子絮凝剂一直是较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阳离子聚合物近年来尤其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分子量大,易对废水中各种微粒产生吸附桥架作用,使絮凝速度加快,絮体增大,而且因为废水微粒表面带有负电荷,阳离子可同时起到电中和作用,从而使体系中的微粒脱稳、絮凝而有助于沉降和过滤脱水[1-4]。

丙烯酰胺与甲醛、二甲胺可进行Mannich反应生成N-二甲胺甲基丙烯酰胺。运用Mannich反应改性聚丙烯酰胺是将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化的经典方法之一,用这个方法使胺甲基化,然后再与硫酸二甲酯或卤代甲烷反应即可得聚丙烯酰胺季胺盐。而聚丙烯酰胺季胺盐是水处理中使用最多、效果较好的一种阳离子聚合物[5-9]。故Mannich反应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工业。在这个反应中人们使用的胺一般是二甲胺(DMA),而其他的一些低烷基胺比如二乙胺(DEA)、N、N-甲基乙基胺(MEA)、乙二胺(EDA)、N、N-二甲基丙二胺(DMADA)、N-甲基对二氮已烷(MDAH)等在理论上也可进行Mannich反应,但后者进行的反应却很少被报道。到底这些胺进行Mannich反应的难易程度如何,其产物的水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本文分别做了二甲胺、二乙胺、N、N-甲基乙基胺、乙二胺、N、N-二甲基丙二胺、N-甲基对二氮已烷与聚丙烯酰胺及甲醛反应实验及其产物对含油废水的絮凝实验,结果表明后几种产物也能发生Mannich反应且由于其烷链增加,相应增加了其疏水性,从而有很好的絮凝速度及效果。

二.实验部分

2.1 原料

丙烯酰胺(AM): AR ,山东石油化工总厂生产;甲醛(FD):AR ,30%水溶液, 广州东红化工厂;二甲胺(DMA):AR, 36%水溶液,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二乙胺(DEA):AR ,98%溶液, 武汉市江北化学试剂厂;N、N-甲基乙基胺(MEA):AR ,西陇化工厂;乙二胺(EDA):AR,武汉市江北化学试剂厂;N、N-二甲基丙二胺(DMADA):AR,西陇化工厂;N-甲基对二氮已烷(MDAH):AR,西陇化工厂。

2.2 聚丙烯酰胺(PAM)的制备

将单体丙烯酰胺与适量引发剂硫代硫酸钠及过硫酸铵一起加入反应器内,通入氮气,升温聚合2~5小时,将产物提纯干燥得PAM固体颗粒。用粘度法测其分子量。

2.3 Mannich反应

称3~5%的PAM溶液100g加入到250ml三口烧瓶中,升温,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甲醛和胺,反应1~2小时,冷却出料。用胶体滴定法测其胺化度。

2.4 絮凝效果检测

A 制含油废水

取南海油田原油少许,加水及乳化剂,在强力乳化机中乳化10~15分钟,即得含油量100mg/l的含油污水,将其装入多个100ml具塞比色管中备用。

B 絮凝试验

将各种Mannich产物配成1%的溶液,取一定量加入装有含油污水的比色管中,盖上塞子,上下摇动使其混合均匀,放入70恒温水浴锅中静置,观察并记录絮体出现时间、絮体状态,用HORIBA OCMA-300油分仪测含油量,用S-721分光光度计测透光率。

三.结果与讨论 3.1 发生Mannich反应的条件

篇3

为了贯彻这四个基本原则,课时目标的表述可按四步进行。

一、 明确主语

课时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表述时主语是学生,不是教师。有的教案将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使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规范的表述应该是“学生……”有时,主语学生可省略。

二、 选准动词

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到、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如辨别、识别、辨认、认出、类比、对比、比较、背诵、默写、听写、写出、列出、举出、画出、绘制等。

这里要特别注意五个动词:了解、理解、把握、掌握、培养。前四个动词一般而言是中观概念,有时可作宏观概念,最后一个动词一般而言是宏观概念,有时可作中观概念,它们通常适合于表述中长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学期、学年、学段教学目的。这些词语,在以前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等文件里使用频率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不适合用来表述课时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道得很清楚”。教学目的中的“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辨别、识别、辨认、认出、再认、回忆、说出、描述、复述、背诵、写出、列出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

2.理解。意思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而领会的词典义是“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因此,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较深的了解”,就是要“懂得”事物的意义、原理、方法等。教学目的中的“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解释、说明、阐述、比较、类比、对比、判断、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提供……例证、把……转换成……、预测、估计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把握。其词典义是“抓住(抽象的东西)”,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学生预习了“量变与质变”这一课题之后,能把握其内容要点,这里的“把握”是“归纳”或“概括”的意思;读了某篇科技说明文,能把握文中重要信息,这里的“把握”是“筛选”或“整合”的意思。因此,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最好不要笼统地说“把握……”尽量用“把握”的语境义来叙写。

4.掌握。其词典义是“熟悉并能充分支配或运用”。对某个知识点,如果只是了解了、理解了或者把握了,而未达到灵活运用,就不能表述为“掌握”。

5.培养。其词典义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的教案这样表述课时目标:“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短的一课时能培养出什么呢!这种宏观概念的叙写在课时教学中既无法实施,也无法检测。

如果培养的是认知能力或者涉及知识、过程、方法等,应尽量从“了解”、“理解”、“把握”、“掌握”等词语的下位概念或者语境义中选取。如果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则视具体情境而灵活表述。这是因为:人的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表述时采用一种开放的形式,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适度的模糊、笼统是允许的。

三、 提示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前提。条件的表述有四种:

一是辅助手段,如:“可以用计算器。”二是信息提示,如:“给出碳酸氢钠(NaHCO3)的分子量,能计算出……”三是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四是情景限制,如:“在课堂讨论中,能……”

条件在表述时,有时可以省略,如:“学生能熟练地说出离子反应的类型。”这里就省略了“学完离子反应的概念之后”这一条件。

四、 预设水平

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9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线学习已逐渐成为趋势。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学之中。顾名思义,微课的显著特点在于“微”,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具体问题,一事一议,短小精微,一般是5-10分钟,符合人注意力集中5-10分钟的特点;基点在于“课”,要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 或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活动、微练习和微反思等,因此,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设计思想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考查的就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如何判断,课本也给出了明确的依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但如果溶液中有两种金属离子,加入的金属先和哪种金属离子反应呢?学生常常感到比较困惑,无从下手。本节微课针对具体例题,运用动画演示,比较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反应的过程,理解微观反应的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学会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吸引学生注意,突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特设计微课课题为:哪种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二、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

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如果溶液中有两种金属离子,它们都排在加入金属的后面,那么,加入的金属先和哪种金属离子反应置换出相应的金属呢?

2. 精选例题

某兴趣小组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滤渣中一定有锌粉剩余

B. 所得滤液中一定有Zn2+、Cu2+

C. 滤渣中一定有银粉

D. 所得滤液中一定有Ag+

设计意图:本题比较典型,没有说明加入的锌的量,让学生自己根据加入锌质量的多少分析不同的情况,难度较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题思路分析

看完题目,有的同学可能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答此类题目呢?

(1)把握两条原则。

第一,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二,只有当溶液最不活泼金属的离子全部被置换出来之后,溶液中较不活泼金属的离子才能被置换出来。

(2)理出解题思路。

第一,排序。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把涉及到的金属活动性按强到弱排个序,Zn>Cu>Ag。

第二,根据加入金属的量从少到多,具体分析。配合动画模拟,分析反应掉的金属离子,存在的金属离子及置换出的固体。

在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有Ag+和Cu2+,且Ag和Cu都排在Zn的后面, Ag相对Cu而言,活动性更弱,更不活泼。因此,加入的Zn,先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反应,也就是首先和Ag+反应,只有Ag+全部反应完之后,溶液中的Cu2+才有机会和Zn反应。

再根据加入Zn的质量不断增加,依次置换出溶液中Ag+和Cu2+,分为不同的情况如表1。

1.加入的锌粉比较少,只有部分Ag+反应;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Ag+、Cu2+和生成的Zn2+,过滤出的固体有Ag(动画演示情况1)。

2.随着锌粉的不断加入,Ag+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 Cu2+ 、Zn2+,过滤出的固体也有Ag(动画演示情况2)。

3.随着锌粉的不断加入,除Ag+全部反应完,开始有部分Cu2+ 参加反应,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生成的Zn2+和部分未参与反应的Cu2+,过滤出的固体有Ag、Cu(动画演示情况3)。

4.继续加入锌粉,Ag+全部反应完,Cu2+恰好全部反应完,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生成的Zn2+,过滤出的固体有Ag、Cu(动画演示情况4)。

5.继续加入锌粉,Ag+、Cu2+都全部反应完,此时,Zn已经过量,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生成的Zn2+,过滤出的固体除了有Ag、Cu生成外,还有过量的Zn(动画演示情况5)。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微课的核心,是难点也是重点,每种选项都要具体分析,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实现这种自动化,对于本题就是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只有当溶液最不活泼金属的离子全部被置换出来之后,溶液中较不活泼金属的离子才有机会参与反应,这是根本,学生要熟知。因此,对金属活动性强弱排序后,再根据加入锌的质量不同,区分为不同情况,让学生充分感知,借助动画模拟演示,增加直观感受,帮助理解反应的实质,熟悉此类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建立牢固的图式。

题目中“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渣中没有Zn,但一定含有Ag,很显然,答案为C。

4. 总结与交流

请学生尝试总结思路与方法。

(1)先把涉及到的金属按活动性顺序排序,判断能发生的反应及反应先后的顺序。

(2)根据加入金属的量,分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反应掉的金属离子,还存在的金属离子及置换出的固体。

(3)根据题意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5. 巩固与提高

希望同学们能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儿提供一个思考题给大家,请大家按上述方法尝试一下:

小明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 )

A.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

B.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Cu2+、 Fe2+

C. 滤纸上有Ag、Cu、 Fe ,滤液中有Fe2+

D. 滤纸上有Ag、Cu、Fe ,滤液中有Cu2+、Fe2+

本题的答案为D,你做对了吗?

三、教学反思

1. 微课形式新颖,有音乐背景、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推动了课堂的变革与创新。微课针对的是教学的某个重、难点、易错点或抽象的微观本质,有时用语言难以讲清的,制成微课后,可以反复看,直到弄懂为止。本节微课视频7分钟,符合学生注意的特点,由于课堂第一次运用,应学生要求,看了2遍,学生思想集中,效果很好,目前已上传到南京市校园电视网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线下学习,比较方便。

2. 微课目的明确,短小精微,在制作微课时,尤其感到选题和制作至关重要,有的老师把非重点、非难点、非易错点,甚至把该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实验制成微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义不大,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微课以音视频为主,上课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师生互动就显得不足,教师不能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如何结合微课优势在课堂中使用,何时使用,需要同行的不断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