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维科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维科学

篇1

曾杰,原名曾传杰,1928年生,湖北省建始县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马列教研室(部)副主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并兼任黑龙江省哲学教研室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思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出书十余部,其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社会哲学》(第一作者)和《社会思维学》(第一作者),均为我国该学科的“开山之作”。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五十多篇。有七项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社会思维学》获专著一等奖。其教育和学术方面的业绩,《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人才》杂志等作过专访报道。

第三讲 研究社会思维学的重要意义

多少年来,人们的思维方法多偏重于纵向趋进,而忽略横向发展,习惯于唯上、唯书、闭关自守、集中统一、新旧对比,而不能纵横交错,系统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显得同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四化建设、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社会思维及其规律。关于社会思维,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一方面,研究思维性质,即社会思维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思维活动,即人作为社会群体思维的规律。

知识是思维把握现实的方式。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决定了人们思维的社会化。人们思维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质量的好坏,不但要靠社会实践,而且还要靠知识、信息。知识是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补充,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来源。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或者叫“知识革命”“信息革命”。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社会思维的研究。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语言交往获得知识。特别是通过文字记载把前人或他人的经验、知识吸收和继承下来,形成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即间接获得的知识。

社会信息化要求思维社会化。新技术革命正促使社会迅速信息化。智力、知识已在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以个体之间直接进行为主了,而是大规模的信息交流,整个社会成了知识的海洋、思维信息的海洋。同时,思维的社会记忆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人们不仅已把社会记忆扩大到人们头脑之外,而且由于社会记忆的电脑化,现代思维的社会记忆既极度扩大又生动活泼,并且加强了人和周围智能环境的交流。社会进步越是像一棵开了花的树一样丰富多彩,就越是要求人们思维社会化。

现代信息大大缩短了空间尺度,使人们与周围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覆盖率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同一事件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思维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

篇2

实践是思维结构形成的基础,是沟通思维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社会思维结构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人类实践不断发展和认识不断深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改造和反映的反复性。这种反复性,促使人们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种本质、各种联系以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向外输出,汇入人类认识的长河之中。在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中,人们对事物的一些基本认识内容,特别是规律性的认识,就逐渐在人们头脑中积淀和定格下来,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主观思维框架,即“逻辑的格”,这就是社会思维结构。

在社会思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不同个体思维主体认识内化的结果必然是群体思维主体认识的内化。思维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而群体主体则是由个体主体组成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人群、团队乃至人类主体。思维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既促使个体思维结构的形成,又通过个体认识的向外输出,导致群体性的更加社会化的思维结构的形成。因此,个体思维结构内容的有机结合,就构成社会思维结构。个体思维结构是形成社会思维结构的基础,而社会思维结构一旦形成,就对个体思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规定和制约着个体思维结构的内容、功能及其完善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个体的经验、知识扩大到类,就形成社会思维结构的内容,然后再以类的经验、知识的形式遗传给后代的个体。

篇3

中国水资源总量也在连年下降。1950―1999年,中国水资源总量的年统计平均值为27,950亿m3。但近15年,年均水资源总量已下降为26,8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00年至2014年的平均值已达1,990m3/人,进入中等缺水国家行列。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隐患,亟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科学治理、严格保护。

制定科学的水情考量标准

要掌握真实的水情,需要有科学的考量标准。

1992年,笔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任高技术与环境顾问,主持制定了水资源与环境标准,被美、法和越南等多国引用。

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只有以人均1,700m3为缺水线的粗标准。为制定水资源与环境标准,我们组织力量遍查联合国110国、302个地区的水资料,经整理分析,取统计平均值得出了具体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在3,000m3以上为丰水;2,000m3―3,000m3为轻度缺水;1,000m3―2,000m3为中度缺水;500m3―1,000m3为重度缺水;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300m3左右为维系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标准。

事实证明,这一标准符合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目前看来,除6个丰水国家外,到2050年其他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将低于3,000m3,即世界大部分地区将由丰水进入缺水状态。

针对世界严重缺水地区不断增加,我们定出了300m3/人的维系可持续发展最低标准,这对跨流域调水与缺水移民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虑到上述标准只是生活与生产的需水标准,如沙漠绿洲地旷人稀,人均水资源量可能很大,但水生态系统恶劣而脆弱,同样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我们同时确立了“生态水”的概念,建立了地表径流深的水生态标准。

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是水的三大子系统,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没有水资源就无所谓水环境,没有好的水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有好的水资源(量)和好的水环境(质),过去的认识误区就在于分割了这一共同体,形成了“九龙治水”的不利局面。

有了对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还必须有理论指导。笔者自1985年起持续进行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创立和完善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工程管理动态平衡模型。

该模型的主旨是在流域内对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达到量与质供需动平衡状态,从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根据水资源循环的规律,总量控制以年为时间单元,有模型如下:

水资源总需求WD=水资源总供给WS

其中水资源总需求WD包括:生活用水Dl、生产用水Dp和生态用水De,WD=Dl+Dp+De。

水资源总供给WS包括:地表水Wg、地下水Wu和再生水Wr,WS=Wg+Wu+Wr。

Dl+Dp+De=Wg+Wu+Wr

这一模型将传统的“以需定供”工程思维方式改为“以供定需”,通过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在流域范围内实施双向调节,维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三生”需求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三源”供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不是算术的平衡,而是函数的平衡;不仅是数量的平衡,也包含质量的平衡。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分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各种用水与水生态系统安全。

依据水文学和生态学,水资源的分布及其所支撑的生态系统是以流域为单元的,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应与流域相吻合,即以流域为模型系统分析的边界。这一模型不仅是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保障,也是水污染治理的依据。

守好三条“控制红线”是节水关键

节水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所在。节水可从两个方面防治水污染:净水增多可增加水的自净能力,增加水环境容量;少用水便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水环境防治的前提是控制用水。不认识“节水优先”,只强调大建污水处理厂是理论与措施的误区。

要切实节水,关键是要守好三条“控制红线”。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确立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为550m3/人。中国目前人均水资源使用量为440m3/人,水利部提出到2020年将水资源使用总量控制在6,700亿m3,即约465m3/人,比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低15%。鉴于中国届时已成为中度缺水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必要的。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中国60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7,700万亿m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取用水量应在水资源总量的25%以下,才不会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预计中国2020年取用水量相当于总量的24.2%,已经达到水的可取用极限。所以,水利部提出的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是科学且符合中国实际的,必须牢牢守住。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确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指导思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人水和谐。这对处于依赖自然资源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十分重要。

2013年,世界每立方米水的平均产出水平是20.4美元,而中国2014年的平均水平是14.4美元,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目前仍在降低。如果2020年能把用水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国就完全能以6,700亿m3的用水使GDP再翻一番,此后用水将进入不与GDP线性相关阶段。这就要求中国自2015年起到2020年单位GDP水耗每年降低5%以上。要在循环经济概念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作用,在各行各业都树立万元GDP用水递减的概念,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确立,基本指导思想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和谐”。

2011年,中国完成了水功能区的划定工作。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依据是水域纳污总量,即某年某一水域通过地表收纳、地下水交换和水体内源产生的废污水总量。如2009年中国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68亿吨,为中国水资源总量的2.9%,其自降解污净比为1/34.7,一般水域地表水自降解能力约为1/40,即每年多排废污水220亿吨。要达到中国水域纳污限制,以2009年为基准,还要减少220亿吨/年的废污水排放,或对440亿吨废污水进行一级处理(经处理后降解污净比可达1/20)后达标排放,即全国废污水一级以上的总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

贯彻“水十条”应特别注意的突出问题:科学应对当前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水的“质”与“量”是不可分的,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水脏”的主要成因。目前,中国水域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问题严重。一方面,大量用水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了水环境;另一方面,过度用水又从水量上大大减弱了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使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遏制水生态系统退化态势。

调整水资源利用的宏观战略思路

实现用水总量控制除以供定需、严格管理、节水和再生水回用等政策以外,还应考虑如下方面:

依据水资源整体布局调整粮食产地。由于中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在南方,历史上多是“南粮北运”,就是充分利用了南方的水资源。目前中国60%的粮食由北方生产,南、北方吨粮产量用水大体相当,而54%的农业用水集中在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20%的北方。在半干旱地区种粮,造成缺水;把牧业向北压至贫瘠草原又造成过度放牧,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北方水资源的自净能力。这种逆动只是近百年来的事,目前粮田北移的历史原因已基本不存在,应该以单位粮产取水为标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粮田逐步南归。

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食物产量的前提下,以用水效率为标准改变农业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的种植结构;对采煤等工业用水大户进行煤层气等技术改造,实现大量节水;依据当地水资源状况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保护水资源地,尤其是大江大河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具体措施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造林要造混交林,保证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在明晰水权的基础上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

对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首先要明确水权(包括排污权),其分配要有法可依。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水权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确立水权配置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确定初始水权,并面向国际明确宣告中国原则。依水权―水价―水市场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取、退水许可制度、水资源税制、合理水价机制、水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包括排污权交易)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科学制定水污染治理规划

切实做好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规划。在制定规划之前,要进行深入的、长期的实地调查,针对国家急需,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核查机制。绝不能搞“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这种不接地气、百姓反感的形式主义。

建立规划制定责任制促进规划实施

实际上,中国当前已出台一套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的相关规划,基本覆盖了地市一级。但因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实践经验、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均不足,相当多规划被实际执行者弃之高阁,起不到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必须下大气力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法“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并“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尤其是要明确规划制定者的责任。各级规划制定者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建立规划制定责任制。应当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专家(1/2来自非同行的相关学科)、具体实施的各级干部(1/3为基层,1/3为退休)和当地公众代表(1/2为水污染受害者)各占1/3的规划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拥有否决权,并与媒体合作,全程监督规划实施,要依据各地定期公布的水质数据建立跟踪记录,随时查找问题,直至最终对规划实施效果作出评定。规划本身存在问题的,应依规、依法追究制定者的责任。

强化水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支撑

中国污水治理中偏重环境工程技术研究,而环境工程科学研究与形势要求有差距。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系统论、化学、生物学、水工学、水文学与经济学的融合。这种大系统分析与实证性极强的学科,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有很强的英文阅读能力来了解世界情况;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持续80年以上的系列生态记录资料,所以研究者本人必须尽可能多地实地考察世界各类水环境与生态系统,才能对中国治水有所借鉴,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只靠参加国际会议来获取资讯。同时,环境工程科学与环境工程技术有脱节现象,以中国适宜环境技术为主的研究方向不够明确,使环境工程科学与环境规划缺少支撑,不少突出问题难以解决。

篇4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adre thought can make cadres to overcome the conservative ideology, of outdated way of thinking, ethics, set up new concept of open; Can make cadres to overcome the partial experience, despise the old habit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consciously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of thinking and decision making; Cadre thought and thought and the efficiency can get the best benefit, thus promote the enterpris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 words: scientific; Susceptible to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E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企业事业干部思维的科学化,是当前和今后企业事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所谓企业事业干部思维科学化――就是指企业事业党政一切工作人员,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及按规律办事,使思维方式、方法、出发点、目的、效果科学化。实现干部思维科学化,就能使干部克服保守的思想意识、过时的思想方法、陈腐的伦理道德,树立新的开放的思维观念;就能使干部克服偏信经验、轻视科学和知识的旧习惯,自觉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和决策;就能使干部思维程序和思维效率获得最佳效益,进而促进企业事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主体是凭借特定的思维方式去“加工”外来信息的。思维方式是主体以往的认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构成思维要素有知识、知识结构、思维观念、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等等。由于这些思维要素的质以及组合方式不同,使得不同的主体在思维空间、视野上,在思维方法上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对于同样的客观信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加工’“制作”,往往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干部思想科学化,就是使干部思维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科学化的标志主是要用现代科学武装企业事业干部的思维,武装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建构科学思维方式有哪些主要途径呢?

优化思维要素。(1)开拓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猛增,对于一个企事业干部、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单凭经验、感觉来开展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果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甚了解,就不可能对新事物、新情况做出迅速的判断,很难有显著的成效。因此,必须认真学习,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个以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础,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现代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常识相结合,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的良好知识结构。(2)更新观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体系。思维观念是人在思想实践中长期积淀转化而成的,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既定思维格局。思维观念的更新,在社会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观念更新的年代里,尤为明显。我们要以政治观念、法律观念、经济观念和领导行为观念为重点内容,不断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紧紧追随历史的步伐,确立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要求。(3)努力掌握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个干部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因此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如矛盾分析方法,进程分析方法,阶段分析方法等等,同时要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的方法等;对于现代科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些思维方法也应当学习和运用,如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和模拟的方法等等,总之,要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系统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的科学化。

创造性思维,即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获得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它是干部思维科学化必须具备的一个主要方面。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技法,企业事业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它工作中可以借鉴。

1.智力激励法:即组织一定的会议形式,7-11 人参加,在短时间内(10-20分钟为宜),每人提 1-7个建议,通过快速联想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并将任何观念一律记下,过后评价以便获得最佳方案。其原则:自由奔放,严禁批判,追求数量,锦上添花.此法鼓励标新立异,用别人思想开拓自己的思想,常常能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发挥了群体思维的最佳效应,类似“诸葛亮会”。

2.层层剥笋法: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既定的方面,提出一些诱发性的答案,然后逐项加以讨论,强制人们进行思考,从中获得创造性思想,此法的主要途径:(1)“逼近法”,即对最初认识的表面现象进行层层分析,向问题的核心步步“逼近”,直到认识事物的本质。(2)“淘汰法”,即先将复杂的事物现象理出头绪来,然后进行推敲、分析,不行则否定再找,这样依次推敲、分析、淘汰,直至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此法的目的在于揭示隐蔽在事物表面现象内部的深层特征,随着一些非本质的繁杂而累赘的特征不断被淘汰,而日益显露出来。又称“强制提问法”。

篇5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1.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准确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等.在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形势下,题海战术泛滥,训练无度,高中数学教学中“讲的多、练的多、考的多”现象严重,学生负担过重.有些教师认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研究解题方法,忽视了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科学化的开发.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个性品质的养成.

2.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强调的是,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使用为目的,突出对数学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思维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的现状

1.数学思维狭隘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也不深刻,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注意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善于从多角度考虑,思考方式惰性明显,有的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盲从性,缺少应变能力,不善于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缺乏检查和检验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在解题中不爱独立思考,不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通常倾向于追随他人的思路,往往从旁人的答案中记忆解题方法,不善于提出疑问,没有自己的见解,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较差.

2.题海战术

习题的狂轰乱炸,学生成了“题海”的奠品,这是由于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有的教师认为,熟能生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采用高密度式的题海战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挤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练习,教师便把概念、定理形成的过程变成了条文的宣读,忽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忽视了学生探究及发现的过程.在习题练习中,有的教师都采用了题型归类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把所有的训练题划类型、分题组,针对每种类型、题组,通过大量的操作性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最终让学生能够对各种题型做出快速反应.这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呈孤立、间断状态,尤其是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仅满足于形式上的记忆,不重视知识的延伸,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尽管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可能有所帮助,但从根本上讲它与现代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培养数学思维的方式

1.探究题目解题思路

观察即审题,是解题中首先进行的直觉思维活动,可以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这是分析问题的基础.在数学思维过程中,人们常常依靠直觉、灵感进行选择、判断形成数学猜想,这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渗透思维训练,创设探究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寻求独特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7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厘清了“欣赏?评述”,初中阶段的欣赏内容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和要求“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思维科学是一门富于生命力的科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终身受益的能力。美术欣赏课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关注美术课程的强烈的区域文化性、民族性和个性色彩。依据美术课程的特点,为摸索出美术欣赏课的看、想、议、写、画的五步教学法,并用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看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欣赏是通过欣赏主体的视觉器官眼睛,去感受客观世界中形形的各种物象。初中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在上美术欣赏时,可利用直观教学法起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其后再对各种形象思维的结果进行比较、鉴别、筛选得出正确的思维结果。如,欣赏我市苗族东部次方言区(丹青、排绸、排吼)的苗帕时。初看,学生看得十分肤浅,很不深刻。错认为:颜色单调,仅黑白二色。我指导他们细看,学生们能发现画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吉祥之物图案,以及对它们的艺术组合。透过作品的精美,想象出作者的朴素美、健康美和心灵美。并在心灵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其实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看画欣赏从物象形体结构、空间情境、色彩关系等,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并利用“看画”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利用 “想画”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想画,是对画的思维过程,海阔天空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在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上花气力。美术是用形象进行思维的,在它的欣赏创造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些为什么?如,欣赏黄永玉的《湘西写生》同学们看到了:秀丽的湘西风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袅娜多姿的花卉。画面生动感人,富有诗意。学生感受到了:湘西处处有美丽,看到了湘西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在欣赏时,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时学生的眼睛、耳朵、脑子同时起动,各种智慧也相继产生了。所谓智能就是认识客观事物,并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一般说人的智能的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成的,是靠个人努力与教育得到的。想画,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利用“写画”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智能不是凭空发展,需一定的环境和机遇,使它表现出来。在看画、想画的基础上,接着做写画的练习。其实在看、想时,学生不知不觉的边看、边想、边做笔记了。这样在写时才有东西可写。在写评一幅画的艺术价值,时代背景,民族特色时。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评述、评判。老师要指导写画要点,列出提纲。学生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自己思维和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幅画美的理由是什么?美在哪些方面?它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一系列的提问,一个个的作答,学生的思维随着逻辑流动。将学生审美能力一步步地提高。这样,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了培养。

四、利用“议画”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议画是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牢固掌握美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议画实际上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者对作者、作品感知的过程。议画,既离不开头脑,又离不开语言表达。议画,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要尽量让学生想得宽一点、深一点。凡是想到的在议画时都要说出来,并且说的要跟想的一模一样。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议画情境,可安排前后2人议论,也可前后左右4人一组讨论。如果班额不大,还可茶座式的排坐,这样,学生讨论时会更为方便。每一个人的发言,可以有不同观点,也可大家辩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加以点拨。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表到知里,从思维内化到口头表达。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篇8

通过比较思维,能使人超越民族文学的狭隘性, 突破某一种文化模式的局限, 将文学现象放到不同的参照系中、放到世界文学和人类文化的整体系统中作宏观、综合的考察, 这样立足点就高了、视野就拓宽了、视角也变得多方位、多层次了, 创造性思维便必然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加之比较思维本身是一种求异思维,其思维意向在于同中求异,它往往能在“ 求异”中另辟蹊径, 于是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较思维及其方法使学生能意识到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或尚未明确意识到的问题, 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看出传统问题的新的意义, 抑或深化对某些文学现象的认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和模式, 比较思维的确独具优势, 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它,等于给学生又一把开启文学殿堂之门的钥匙。 授予学习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也正是教学所应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一是改变教师和学生双方思维形式,建构科学的课堂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寻求和总结语言文学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 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电子计算机是一个仿生电子设备,仿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为实现人机对话,人们发明了计算机语言,然而计算机语言使用为数很少的一些关键词,程序结构又只有顺序、选择、循环三种,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时感到“词汇量”太少,算法的设计与描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计算机语言教与学的困惑的根源在于教师过于强调语法的教学,程序设计的应用性目的不强,注重抽象、逻辑性思维,忽略了形象思维,使学生感到程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用不了。久而久之,对计算机语言产生了厌恶逃避之心,教与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走出计算机语言教学困境的方法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真理性和力量;将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为思维而教,教会思维;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让语言与算法由抽象的虚拟世界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学生在一个“现实世界”里领悟语言与算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本文结合C语言的教学,从哲学理念与科学思维两方面作一些计算机语言教学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树立哲学理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药,为了治疗某一个疾病,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方可能是不同的,药方里多味药共同起作用,有的疗效好,有的不太好,而有的医生神秘地加上某味药后,就有了药到病除的神效。在中药的配方里头蕴含着普遍联系的理念:药与药的联系,药与病的联系。

同样,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应用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任务,它能让学生把与任务有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张网,在这张网中,既有旧知识,也隐藏着新知识,旧知识某方面的功能得到应用并得以巩固,新知识因为需要而学习,整个网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之间运用类比,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相似之处,如生物的进化是生物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反映了生物现在与历史之间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机语言中同样有着进化现象,如类型-数组-结构体-类的发展就如同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进化。高阶知识的雏形是基础知识,也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明了知识之间的血缘关系,学生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高阶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在程序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实现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教师的讲解不是权威,不是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修小改,甚至另辟蹊径,找出一个更为睿智的思路,学生的任何思考都应辩证地肯定。学生在另觅思路的过程中,有的想法正确,有的想法错误,其实正确与错误不是绝对的,正确的程序可能在时间或空间上或许有一些问题,而错误的程序只要稍作修改(如语句顺序的改变)就是正确的,有时错误本身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机或地方不对而已,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步之遥。学生走过的不可能是一条“直路”,让他们在这条“曲折”的思路上做一回苦行僧,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洗礼,实现自我新的发展。

二、协调左右脑思维,提高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言语、概念、分析、计算、逻辑推理,将复杂事物细化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创造、综合等功能,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右脑具有的巨大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现今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大多都是以左脑为中心的教学,右脑基本处于睡眠状态,而学生的左脑也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中昏昏欲睡。

充分利用右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

计算机的数字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数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理论、方法在现实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语义规定,弄不清楚就会出现“个个字都认识,句句话都听不懂”的现象,概念教学要加强形象思维。 C语言的指针概念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对于C系统中这一灵魂性的知识点,“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个“范围”概念,它不仅包含开始信息,也包含结束信息,还包含此范围内数据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针的概念后,对指针的重要性、指针的运算,通过指针获取数据的运算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容器与变量,时分秒的变化与循环,族谱与树结构等等。

李政道教授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邀请画家们“画科学”。爱因斯坦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是先用形象思维,再将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计算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左右脑分工理论,重视右脑功能,并将左右脑“并联”起来协调工作。左脑将复杂的过程进行功能分解,右脑负责过程的形象化,将过程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最后,由左脑负责将画面描述的算法抽象成一个个的语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程序。

右脑的思维具有无序性、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出了方法,但要求他们用计算机语言描述步骤时,他们却犯了难!步骤难以描述了,甚至在看似简单的顺序结构上也出现了困难,没有了头绪,此时可利用左脑的分析与细化功能对右脑绘制的主要画面做一些重组,变无序为逻辑上的有序,对右脑的思维进行“慢镜头”式的细化,细化到每一个“镜头”都能用一个语句加以描述为止。

人的右脑就像一台照相机,将输入大脑的信息以直观的图像加以思考并记忆,“图像记忆”这种右脑特有的机能,是右脑高速海量记忆的奥秘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不妨“模糊性”学习,对接触到的东西先混个眼熟,混个耳熟,有意识地训练右脑的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使记忆更生动、长久不忘。

人的创新能力与右脑思维密切相关,在左脑的配合下,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闪念间产生顿悟,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并能进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中不断“求异”的精神,是对右脑思维潜能的充分发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洋溢着创新欲望、充满活力的人。

三、结束语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算法”,教师要用聪明的办法将学生教聪明。计算机语言教学追求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正确进行左右脑思维,特别重视右脑思维,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篇10

一、课程设置的前提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理工类学科,在不同的院校系别中专业侧重有所不同。随着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境外优秀设计师向中国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遵循客观规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施工员,也不仅仅是只能提笔画图的绘图员,而是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充分重视设计思维学及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设计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互动讨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型思维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思维方法,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十二个一和田思维法”等方法进行思维整合,能够将思维过程推向图形阶段,完成从构成到设计进而转变成设计图纸的过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

1.思维

(1)思维的定义与分类。思维,即沿着一定方向的思考,或是有一定顺序地想。思维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灵感思维。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为哲学、逻辑学、脑科学与语言学。(思考:人是怎样思维的?人应该如何思维?怎样思维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2)设计过程。思考阶段――分析设计任务和定义项目的阶段,重点是对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成功设计的每个步骤进行全面思考;调研――这部分是信息收集阶段,它有助于形成设计构思;构思――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灵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创意方案;改进――如何提炼一个笼统的设计概念;实施。

2.理性思维与设计

(1)思维。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顺向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得出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在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市场和功能的需求。

3.符号化思维(以汉字为例)

(1)格式塔视觉理论。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效果会大于局部的相加。(2)汉字的符号化解析:形态、字意、繁体字。

4.思维模式的使用

(1)发散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也就是从同一来源中推展、转移出大量子系统的信息输出。(2)收敛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重点是产生独有的、集中的、归纳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焦点。(3)逆向思维:把思维方向加以逆转,用对立的、表面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4)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5.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特点与作用:激发设计灵感,约束思维方向,整合设计思路。(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对设计思维过程加以描述,把主题放在中央,向外发散,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

6.“十二个一和田思维训练法”

(1)由来: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奥斯本博士于1946年提出的“检核表法”,以及创造学研究者许立言、张福奎和上海和田路小学的教师在检核表法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2)训练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缩一缩、联一联、改一改、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组一组。

7.图形

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因素塑造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的视觉形象。

8.图形创造过程与方法

(1)图形创造过程:感知阶段、酝酿发现阶段、横向震荡阶段、元素重组阶段、完善正稿阶段。(2)图形创造方法:寓意、象征、形象替代、形象变异、形象夸张。

9.图形创造形式阶段

(1)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体、运动、颜色、质地、声音、气味、触觉。(2)设计形式:几何形式与自然形式。几何形体开始于三个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基本图形可以衍生出次级基本类型。自然形式:模仿、抽象、类比。几种常用形式:自由的螺旋形、不规则的多边形、生物有机体的边沿线、聚合和分散。

四、课程影响

当前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顺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相信设计思维学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并有针对性地补充以招收理科生为主的风景园林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1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种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见,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促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其能力主要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2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两大常见原因

2.1数学思想方法缺乏。

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遇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题目,就傻眼了,不会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永远只是会解决旧问题,而不会解决新问题。

2.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思维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往往遇到难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就是请教家长和同学,就是不愿去独立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3数学思维训练的若干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五种方法人手。

方法1 情境引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要具备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在创设中不要过于牵强附会,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公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引入:“同学们,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后,佛祖要奖励他们,在奖励之前,佛祖再考悟空。题目是:已知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替悟空解决这个问题吗?”,很明显,这位教师的情景创设,与问题本身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是不妥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人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方法2 概念剖析法

在概念教学中,要体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它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深入细致地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双曲线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椭圆概念的基础上,对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问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作双曲线。”的理解时,可提出:

1.定义中“平面内”可以去掉吗?(不可以,若去掉就在空间上考虑了)

2.如果把定义中“绝对值”三字去掉,其轨迹又是怎样呢?(双曲线的一支)

3.定义中括号内的条件“小于”改成“等于”,这时点的轨迹是什么呢?(两条射线);若改成“大于”,这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无轨迹)

4.若定义中常数为0,则点的轨迹是什么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对概念多提几个问题,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概念,克服思维的表面化,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化。

方法3 空间模型法

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方法4 过程渗透法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形成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扩展。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篇12

论文摘要:随着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对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思维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