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分级授课、丰富形式、突出重点
我院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笔试注意事项、应聘技巧等,面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讲授的知识陈旧或是教学手段单一,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的收场。
根据目前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开设分支课程。如针对大一年级可以开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刚进校的大学生了解“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可以开设如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通过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功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开设如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及时为即将进入应聘阶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可采用的方式包括:
模拟式:模拟招聘、笔试、面试现场。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进自信心。
案例式:在指导过程中引用我院、本系、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学生。
体验式:鼓励、组织学生提早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增强认识和紧迫感。
讨论式:针对某一主题,分组进行问答、辩论或讨论,让大家各自发表意见,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
游戏式:设计一些和就业有关的小游戏,并设置小奖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2设立教研小组、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教学研究是一门课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不断的完善机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以课题为单位设立教研小组,统筹安排。通过前期的课题研讨、中期的课程试讲、后期的课程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统一的理念、大纲和模式下,通过系统培训后,教师为学生讲授统一标准课程。
另外,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来。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并发挥辅导员的这一重要作用。
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采取统筹安排、交叉授课的方式,由该教研小组的成员对全院学生进行授课;再如大二、大三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则需要各系或专业设置相近的系统筹安排,如电子信息工程系和微电子技术系的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该门课程的教研小组,针对两个系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进行授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四年级的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同样可以成立相应的教研小组,面对全院大四年级学生统一授课。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邀请一些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专家现身说法,为同学提供实用性的帮助;每门课程的教研小组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应该对教研小组进行调整,让每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能有机会从事其他更多课题的教研,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3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院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且较少有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学院能为他们提供机会,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创造条件,如适时鼓励考取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等。
4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反馈机制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最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最大意义,全面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全面,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全面,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最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目标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自1999年起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上的指导成为各方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显重要。
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明确就业指导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教学要求》还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态度上,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在知识层面,要掌握就业的形势、职业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在技能层面,要掌握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规划管理的能力、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在理念上存在偏差
(1)思想上不够重视。各高校虽然也逐渐认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意义所在,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显得重视不够。一是在课程管理上,课程管理与教学工作多部门负责;二是队伍建设上,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三是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大,没有严格规划管理。(2)缺乏充足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教育部 “就业指导课专职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的规定相比,目前国内高校达到这一指标的屈指可数。二是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任课老师多为一般行政人员兼任,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不多。(3)资源投入不足。由于学校没有真正地对这门新生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教研活动、教学资料等课程建设相关的许多工作都无法落到实处。
2.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
(1)教学课时不足。而许多的学校仅是在学生毕业的前一个学期开了10多个课时的课程,与200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相比,课时缩水大半,许多内容无法纳入教学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2)教学内容缺失。由于开课时间的迟滞和教学课时的不足,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等内容均无法纳入课堂教学,课程仅仅局限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教学内容多以当年就业形势与政策、简历攥写、面试技巧为主。(3)教学管理不规范。由于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专门的教研室召集教研活动,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兼课老师只能各自发挥寻找素材备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团体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授课。如此情况下,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功底和偏好进行授课,授课情况出现较大的差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必须从横向为主转向纵深发展,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思想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心事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落实和规范。
3.1 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认识就业指导课
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认识课程。就业指导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全程化服务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设计,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明确课程归属,加强课程管理。明确课程归属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教研活动,完善理论支撑。按照《教学要求》的精神,抓好“三个结合”,使课程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一是“全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全程化为统筹,阶段性工作目标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二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专任就业指导课教师为主体,邀请吸收校内外专家人士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可以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授课;三是“团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相结合”,团体指导以通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为主,个人指导主要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或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两者配合,齐头并进。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专任就业指导课教师为主体,邀请吸收校内外专家人士如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知名就业指导专家等进入师资队伍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学研讨。
3.3 落实经费保障
“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只有给予充足的投入,才能深入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订立一个适当的标准,保证该课程的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
3.4 规范课程教学与管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采用向低年级延伸,在高年级突破,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
(1)重视课程规划,加大教学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要求,38学时是保守的课时量。若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实际课时需求将会更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学生需求和课程教学需要,放宽学时限制。
(2)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教学内容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全程化是骨干大纲,阶段性是工作重点,在贯穿全程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针对性,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课程内容应各有侧重(见表1)。
3.5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实效
《教学要求》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这要求我们“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打破沉闷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求得最好的实效, 实现课程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好网络资源。三是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陈伟.就业指导课发展方向与教学效果提高.品牌:理论月刊,2012(1):55-56.
[2] 亢小峰,范英勋.就业——就业指导课突围.教育:中旬,2012(2):40-46.
[3] 徐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技巧初探.北方文学(下),2012(2):177.
[4] 张维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探析.学园:教育科研,2012(1):14-15.
[5] 徐东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2(1):143-143,146.
[6] 宋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2(2):54-57.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概括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06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05级中专生和2006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06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
(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六、本次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