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2: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督查笔记和改错本,适时巩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纠错本是对课堂出错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其中的错误可按基础知识、文言知识、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一一梳理,出错集中点就一目了然,然后可以有目的地精选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和自由写作的载体。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进步;懈怠放弃,再好的基础也有可能在高考中“马失前蹄”“大意失荆州”而抱憾终生。
3.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这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如果我们不将最短的木板挑选出来并增加它的长度,那么这只木桶盛水的量就不可能增加。所以语文复习时如果不将薄弱环节挑选出来,其复习效果只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复习效益,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首先要找准薄弱环节,而面面俱到的复习费时费力,往往使师生疲惫不堪。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师生共同筛选后会发现,有的知识是多数学生已掌握的,一些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如成语的运用,标点的正确使用,古诗词的赏析,文段的阅读,写作等就是复习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复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体系中的这些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陡然发现复习工作千头万绪,讲义和试卷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技巧、规律和方法总结了一大堆,但是学生水平还是那样。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并不高涨,课堂成效也不显著。正如一位资深老师所说,高三的语文课,学生刻苦,教师辛苦,过程痛苦。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讲义和试卷的处理,删繁就简,不面面俱到,显得从容不迫;而且他们所教的学生,能力和成绩不但没有落下,反而相对突出。仔细推究其中原因,发现他们注重到了两个意识: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
笔者也认为,合理地强化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是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高三语文复习,只有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使复习过程有的放矢,教学思路明白透彻,活动安排环环相扣。高三语文复习,科学、合理地强化训练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夯实基础,提高自身能力,避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头重脚轻”的局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新了课程模式,表述严谨,框架清晰。新的课标,迎合时代需求,尝试了全新的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安排课程的目标设置。在建立这一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接受理论和结构主义等现论的合理因素,使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高三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
然而,笔者在观摩一些高三语文复习示范课时,发现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有“泛化”之嫌。有一位老师在一节“现代文阅读之散文”的专题课,也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六个教学目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投影出来。试问,区区一节课真的能达成这么多的目标吗?不管这节课上得究竟怎样,教学目标设置是失败的。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之外,还必须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这是因为《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考试说明》解决的是高考“考什么”和“怎样考”的问题。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择人才,是衔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考试,必然要在难度、区分度上与达标考试有所区别。《考试说明》正是根据高考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规定了语文高考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目标。这些就是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应具有合理的目标意识。一是目标要有明确性。制定目标时,常见的毛病是目标过多、过滥,表述模棱两可,降低了目标的明确性,由此形成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是复习的“抓手”,每一轮复习,每一个专题,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既使语文课堂内容集中、明确,也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是目标要有计划性。高三复习头绪繁多,试卷海量。若没有计划意识,语文复习势必乱成一团,收效甚微。而高三语文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需要至少三轮的复习过程,第一轮是专题复习,按照高考各个考点分项复习,第二轮是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重点训练,第三轮是综合练习,真题演练。平时课堂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按照计划来制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行落实。计划清晰明了,复习才能从容不迫。
三是目标要有可行性。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不同层次的班级要区别对待,目标既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少或过多。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和骄傲的心理;过多容易使教学内容分散,过少则容易减缓课堂节奏、减少教学内容。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一堂课要集中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力争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训练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有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该获得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训练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经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过程,新课标新教材都把眼光盯在能力上,高考命题也具有不断向能力点转化的特点。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接受大量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并提升语文能力。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主张,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强化教学中的训练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意识必须得以加强。尤其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训练意识。
训练要有针对性。一是训练内容要针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能力要求,不率性而为。二是训练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部分出发,教师制定教学和训练的具体内容,努力做到查漏补缺,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训练情况快速反馈,教师要及时跟进、矫正。训练围绕学生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与过程的实践,师生才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之道。三是训练要针对复习的重、难点,并考虑复习过程的阶段性,来安排教学,力争重点突出,化难为易。
训练要有系统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和考查是系统的,语文复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一定要系统、全面。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将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每个板块还可以再系统地分成相应的内容。系统论中有着“有序即有效”的论断,我们对知识与能力结构归纳得越是有系统,有条理,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其操作性就越强。把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安排后,我们就可按照计划对此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由小到大,沿着知识点——专项——综合的逻辑顺序,使高三复习有条不紊地展开。
1.制订高考复习计划。“备学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问卷调查是沟通师生的重要渠道。高三复习伊始,就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据此制订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热点和难点。每一届的问卷都有修改与完善。2011届复习之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只有14%,学习时间在六科目中最少的是语文。学生知道背诵与默写很重要并努力了,对于字词读音没有信心,劣势点还有句式仿写与现代文阅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结合优劣点来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段。在考前一个半月的二轮复习时,又设计了知识点自我监测表,使学生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此时,适当地再调整复习计划,节约了复习时间,调剂了枯燥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每隔一段时间,通过一些自制的问卷或者学生的反思小结,让学生自己熟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答题得分等。学生有了自我反思,就能自主地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安排。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转化老师所提供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有意义地建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教师的全面帮助下,学生自查知识点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学生因此会视学习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备考效率。
当然,获取学情还有多种途径,如检测、师生座谈、个别谈话法等等。
二、兴趣培养是备考的保障
高三语文复习课是否还需要生动的课堂互动?是否就是大量语文知识的满堂灌?高三的语文课为什么让学生感到如鸡肋一般?究其原因,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过多地强调习题训练而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复习课,先罗列知识点,习题讲解,再练习巩固,归纳小结,学生成了机械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单向地接受,老实地被灌输,自主复习无从谈起,主动探究、自我发展丧失,所以学习就成了了然无趣的事,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三复习备考亦如此理,教师切莫以升学压力为借口而忽视了学生的爱好与喜欢。复习备考既是一场技术战,也是一场心理战。试想,学生若毫无兴趣了,复习备考的效率从何而来?复习课也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精彩的导入、适时的互动、积极的探究,都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高在上”的高考真题,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入学生内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复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三、专题练习是备考的手段
专题复习是高考复习主要的形式,那么选择复习的专题和习题就是关键的环节,过多的无效题只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而无益于提高成绩。教辅资料往往搜集了各省甚至地市的多轮模拟试题,我认为这样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看好和做好高考真题是关键,总结最近三年的全国、省市高考题,剔除各地教材考纲差异,再分类按专题由学生来完成。做过了,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并在以后解题中都必须参照高考真题的解答方式进行。
例如,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先归纳出答题技巧和常用术语,再选取高考真题十余篇,让学生对照剖析进而熟悉历年的考点、题型、解法。现代文阅读的常见答题形式有:(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文首的常见术语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打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等;在文中的常见术语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等;在文末的常见术语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2)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排比,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地强调了“对象”的“特性”;设问,引发了读者对“对象”的“特性”的思考等等。这些都要先回答出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并结合语境再展开。(3)某一个词语可以换成另外一个吗?当然不能,答题的常见技巧是按照词性来进行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诸如此类,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高考题也有着严密的答题规范和可以把握的答题技巧,学习兴趣更浓,学习信心也倍增。
四、思路分析是备考的灵魂
考试本身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高考备考不能只看做了多少题,而重点在于掌握了哪些思路。复习考点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考题的思路分析,是将大脑思维转换为语言思维进而形成文字的核心,是备考效率提高的灵魂所在。
在高考真题的剖析讲解中,要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优化考试心理,消除得分隐患。参考答案要让学生认真领会,找寻得分点,抓住有效点。
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是,对于每一个备选项,必须要确定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是非,一道题避免出现两个以上似是而非的选项,不能在模棱两可中捉迷藏。要求学生严肃订正选择题的态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字词薄弱、题干阅读的信息遗漏,还是思维方法错误,都要做到明确并慢慢改进。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要记住常见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格式,明确得分点。主要是,有问必答,先问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工作总结
如果说新课改意味着又一次教育教学重大变革的话,那么终极评价策略是否高考?所有的新理念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相对课程教学,也许高三的备考更加艰难。抛开新课程标准,新的考试大纲不说,语文备考相对于其他学科本来就内容细碎、容量极大,学生付出多,收效还较慢,以致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有加重之势,因此语文备考任务更为艰巨、过程更加艰难。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强大的,在我们备课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改的高考备考工作,也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制定合理细致的工作计划指导备考。
在暑假补课期间,我就仔细考虑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复习计划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更有利于指导教学。从2009年9月底到2007年3月底完成一轮总复习;3月底到4月中旬完成二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底完成三轮及全面考练。
(二)认真研究考纲、考题,扎实推进一轮复习。
《考纲》规范了考试能力要求、内容、形式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备考的依据。在今年新考纲尚未出台之际,我主要是依照09年《考试说明》以及*、宁夏卷三年命题方向及模式进行各考点的复习指导。同时,各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最新动向,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样卷。因此我认真研究5个新课改区(*、*、宁夏、*、*)的高考试卷,确保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工作扎实对路。
(三)摸清学生现状、学情,突破薄弱环节。
从多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语用题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作文语言功底还不甚理想,并且由于缺少系统的思维训练,往往很难找准切入点,只是泛泛而谈,中心不够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每次考练之后,都要认真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找出薄弱环节。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想方设法突破薄弱环节,力争把教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益是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因此,我一直重视抓好备课、上课、训练三个环节。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知识复习课、阅读鉴赏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作文指导讲评课),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珍惜课堂复习的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备考过程中,紧跟备课组的阶段教学计划,并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在备课、讲课、测试、批改讲评试卷、辅导等方面尽量做到内容全面、准确,态度认真负责有耐心,反馈及时有针对性并多方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需求方面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他们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帮他们客观分析情况,多方鼓励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协作意识。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既分工又合作,商量制订复习进度,合作寻找复习材料,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另外,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等外界的联系,重视搜集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新模拟试卷,让有效信息为高三教学服务。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三、高考命题分析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基本上稳定地延续了*宁夏高考题的模式和方向,难度应该说与去年持平,题目不乏灵活性、综合性。总的来说,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与以前大纲卷相比,这套试卷有以下特点:
(一)试卷结构平稳过渡。
紧合复习计划,今年高考命题试卷结构与“*宁夏卷”一致,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适应课改,阅读题分为: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尤其选考题,体现了选择性这一课改理念。必考题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默写。现代文为社科类文章,内容切近语文学科本身,诠释“书”的含义及演变;文言文为史传类文章,与大纲题型一致;古代诗歌阅读为《雨雪曲》(乐府诗),内容是写边塞的,有一定难度,这要求考生将教材里学的唐边塞诗和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知识结合起来,适当的整合教材,形成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名句默写全为课内,严格执行考纲划定范围,三道小题,两道在初中,涉及《马说》、《游*村》,一道在高一,涉及《劝学》,跨度较大,这对考生的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要求更高,看来学生平时自觉反复诵读、认真准确默写就尤为重要了。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要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材料支撑,考查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表达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强调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第15题关于玉树的介绍,切近现实生活。第16题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如果考生认识不深或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充分,或许不好完成。
作文命题相对稳定,基本还是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路子,做到了平稳过渡,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首先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就题目设置而言,也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主题,强化人文性和时代性,灵活度和开放性较强。这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种表现。题目材料中罗列的三个事实,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成才需要自信力”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的三件实事分别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规律,有一定的思辨性。
四、高考备考反思
针对今年的高考命题,总结一年的备考情况,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研究大纲、制定计划、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使得复习方向正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备考全面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
1、团队的协作精神是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备课组在一年的备考工作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在交流与沟通中、分工与合作中、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使得我们的班级复习节奏适度、年级整体步调一致、成绩稳定,没有掉队现象。
2、及时搜集高考信息,多方了解高考动向、精心选择与组编复习资料,使得我们的复习有了良好的依托,没有走入题海战术,更没有走入迷魂阵、死胡同。
3、一定要重视一轮的复习,力求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做题技巧,给后面的系统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整,树立学生耐心、刻苦、肯钻研、肯付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稳步前进、成绩不断替高的前提与保证。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鉴赏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紧跟高考命题的节奏和步伐,使学生在灵活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的试题面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一种民主集中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然,经验与教训并存,不足与失误也是存在的,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