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范文

时间:2022-05-25 19:0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程考核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考核方式

篇1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地方性工科院校更加注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何让高校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考试考核成为重要的途径。各院校在重视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充分重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考试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在检查测评、导向和激励、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建立以“能力取向”为主导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将考核贯于整个教学全过程,革新传统试卷“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已是迫在眉睫。

1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广大高校,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囿于“应试教育”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拿高分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一直持续着。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未在高效教育中落实到位,至今仍存在较多问题。传统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形式开展,考试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命题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评分精准化、形式单一化等。考试紧紧围绕教材展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索要重点或考试范围,考试只靠突击复习。为了取得高分,短时间内强迫记忆大量知识点,不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看得格外重要,过于看重考试成绩的排名。致使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过关或获取高分铤而走险考试舞弊,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同时,受限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老师和学生在考试分数上过多的投入精力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评估。

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做法

2.1 确定考核改革思路

著名的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曾经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观点大多数高校也比较认可,但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不少高校总是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上花费很大的力气,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价值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因此高校的考试考核应当从转变观念开始。

2.2 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使考核真正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建立以“能力取向”为主导的多元化考评体系,而不是仅仅一张试卷。根据“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确定多种过程性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考核、动手实践环节考核、课后大作业考核等。适当加大过程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学生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衡量成绩的标准,既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3 设计考核组合法

课程考核采用课堂表现考核、动手实践环节考核、课后大作业考核及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表现考核要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抓起,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与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纳入考核指标。

2.3.2 课程适当增加动手实践环节。该环节考核中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是否都理解了所操作动作。

2.3.3 课后大作业针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相关研究热点实际问题提出,考核学生知识获取,对综合性、全局的热点问题能够从图书馆、文献和网络中寻求答案和解释,并引导学生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客观分析。该项内容考核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展开,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其主动去探索问题,同时也将增加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

2.3.4 该课程为考试课,建议在学期末考试时采用闭卷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锻炼学生思维创新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成效

通过对“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考核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等环节之中,并向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林,关守平,张羽,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2]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2.

篇2

一、绪论

通过查阅大量网络资料并实地调查走访:目前各大院校所开设的工程预算类课程,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考核方法,仍采用“一卷考核”模式,每学期末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般2小时)完成试卷的解答,在考试内容上,基础性、记忆性的客观题目比较多,学生容易记、容易答、老师容易改卷评分的题目比较多,而涉及实际工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题目很少,这就造成学生学过了、考过了,但真正到了企业中却什么都不会,往往得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没用”的结论。随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企业在要人用人方面也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要求。企业所要的专业人才最好是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学期间,做研究与探索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正是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二、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过程考核”代替课程结束的“一卷考核”,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课程学习的紧张状态中。老师围绕现行规范、图集与工程实际图纸(所谓“三个一”)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完成考核。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给予过程成绩,在学期末将过程成绩汇总加权即为本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学习过程中,老师会针对图纸中的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方法可以采用开卷考核、实做指定内容等方式。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过程考核在确定考核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结合”原则。1.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图纸、图集、规范相结合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甚至是多方位专业知识(工程图纸、规范、图集、定额、当地的现行计价计费文件等)。要想学会工程预算的技能,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多方位的知识积累甚至包括工程实践经验。这些专业技能(除了工程实践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训练、不断积累、不断提高。2.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或计算某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或计算某一桥梁工程的竣工结算,或计算某一园林绿化项目的索赔费用。无论想做好哪项工作,都需要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一卷考核”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可以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3.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成绩相结合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或压力。“一卷考核”放松对学生平时的考核,“1周见效”在思源学院一直普遍存在,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不认真甚至不学习,而只需要在考前拼命学习1周时间,考试就可以轻松过关。而等考过了,知识如过眼云烟,很快忘光。如果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最终成绩挂钩,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压力,会有紧迫感。而且只有这样,这门课程的成绩才会是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4.实现考核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教学方法有:问题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法教学、翻转课堂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目前学院开设的预算类课程

1.理论课程

篇3

作者简介:王丽娟(1957-),女,河北蠡县人,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宇(1984-),男,河北望都人,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江苏 南京 21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86-02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利与弊

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及成绩评定方式,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具有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的养成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因此,建立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是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环节。

长久以来,在各种课程考核方式中,卷面考试是高校使用面最宽、使用频率最高的考核方式,“信号与系统”课程也一直采用这种传统方式。这种考试方式通常在课程结束或课程实施中间组织一两次闭卷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直接按期终考试成绩计算,或者按期终成绩与期中成绩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这种课程考核设计重在事后评价,是一种静态评定方法,与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匹配性,它存在如下利与弊:

第一,考试内容的覆盖面较宽,能够较为客观地评定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以及达到的水平,为后续教学活动确定起点,为选拔淘汰提供依据。[1]

第二,是驱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学习动力不足、懈怠学习等问题,“考试”则会带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进而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会让少数学生产生过度焦虑和紧张。

第三,评卷易于流水作业,批量处理,省时省工,简单易操作,特别适合师生比例悬殊的大班理论教学。

第四,重在检验教学结果,发挥课程考核的管理功能;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以及发挥课程考核的教育功能。

第五,卷面考试形式通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答题,故适合理论知识考核,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技能考核;能够考查文字表达能力,不能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以上四、五两点与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是“信号与系统”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是设计新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重点改进与完善的内容。

二、课程综合考核方式的设计

新的“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是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提出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方式。所谓“动态”是把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改变事后检验的传统方式;重视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利用考核所得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学目标是由多层次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2]所以,新的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理论考核采取多元化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取长补短,促进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是“综合”的含义。考评项目包括:卷面笔试(包括闭卷考试、开卷小测),成就性考核,日常主要教学活动以及实验技能考核。课程成绩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公式为:

总分S由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共六项。式中前三项分别为:实验成绩、期终闭卷考试成绩、成就性考核成绩,按SkWk计算;后三项分别为:平时小测成绩、日常作业成绩和参与教学活动成绩,用式计算。比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了两次开卷小测,则两次小测的计入成绩为,其中Sk、Sji为项目的原始成绩,Wk、Wj是加权系数。在各项加权系数中,设定的卷面考试成绩的加权系数最大。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1.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

考虑到“信号与系统”是电气、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基础理论性强、授课专业面宽、授课人数较多等特点,课程考核仍以适合大班基础教学的卷面考试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卷面考试中,既有开卷又有闭卷。期终考试采取闭卷形式,侧重实现考核的管理功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组织的小测验选择开卷,重在指导教学活动,解决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活动,以弥补期终考试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不足。开卷小测为阶段性考试,通常放在学生感觉理解困难,或者是与应用结合紧密的章节之后。

2.独立与合作相结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程综合考试项目中,成就性考核是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该项考核是检验学生在任务或兴趣的驱动下,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这项考试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需的知识或技能一般需要自学掌握;二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三是把理论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四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该项考核采取如下实施步骤:首先,划分小组。各组成员5~6人,按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的强弱互补组合,以便相互学习,共同获益。第二步,布置任务。明确基本要求、完成的起止日期、评价标准与记分方法。第三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完成从搜集资料、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学用软件到具体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第四步,展示成果。组织集中演示各组最后提交的成果,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彼此的工作成果。第五步,学生互评,给出排名;成绩按组记分。该项考核氛围宽松,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中存在这样一种非正常学习模式: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失学习目标和动力,平日疏于课程学习,翻阅书少,上课懒散,作业拖欠;期终临近则挑灯夜战,突击恶补;要求教师圈范围,划重点,讲题型,提供往年试卷,以应对期终考试。产生这种不良学习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滋生因素。这种对付考试的学习套路虽然能有效地提高成绩和通过率,但会给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偏离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根本目标。此外,“一锤定音”考核方式产生的另一个付面效应是成绩会缺乏可信度。比如,当某种偶然因素使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没能反映他(她)的真实水平时,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就比较低。解决方案之一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补充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课程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项目中,改善原有课程考核的局限性。过程考核的项目有:日常作业成绩(包含读书报告、归纳总结),参与教学活动成绩(如学生讲评作业、课内外提问与交流)和开卷小测成绩。与静态考核相比,过程考核在空间上是开放的,时间跨度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考核内容侧重日常学习行为,重在素质培养。过程考核的主要目标:一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良好的学风。比如,针对不可避免的抄作业现象提出要求:如果抄写了习题解答或者他人的作业,要在作业中标出参考书或他人姓名;如果发现有虚假成份,作业减分。二是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数工科学生在这些方面较为欠缺,尤其性格内敛的学生,不敢参与课堂讨论与提问。通过把参与课堂作业讲评、发言、提问、新技术交流等行为表现列入课程成绩,促使学生多开口,提高心理素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作业互评活动,使人人既做学生,又当先生;通过“评”的责任与任务,促进“学”的主动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唯教师”的学习习惯。

三、实施效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为了完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的教学工作,在试行以上考核方式的学生中做了一次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其中72%的学生喜欢以上综合考核形式,有26%的学生则喜欢“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形式,另有2%的学生模棱两可。总体而言,卷面成绩高的学生,一般在合作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制作能力弱,兴趣与合作欲望不高;而多媒体制作能力强的学生,则卷面考试成绩偏低;能力全面的学生少。综合成绩与卷面成绩相比两端分数(低分与高分)的人数要少。总结在两届学生中的实施情况,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1.成就性考核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

该项考核是由任务驱动,需要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和创作完成的能力考试。要使考核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考核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任务难度和趣味性是两个致关重要的因素。任务难度控制在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程度最佳;任务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在这项考核中,选择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结合信号运算与变换的理论知识制作一件多媒体小作品;这一选题在学生中的反响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难度适中,并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致使有些学生在提交作品后仍意犹未尽。其次,小组规模4~5人比较合适。小组成员不宜多,人数多容易怠工,相互推委;若小组成员太少,则会增加成绩评定的复杂性,失去培养合作行为与合作精神的作用。第三,在制定成绩评定原则时,要认真处理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贡献大小会不同,若把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捆绑在一起,即小组成员成绩都相同,当小组成员贡献的差别较大时,会挫伤努力工作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个人成绩,体现成绩的区分度和公平性。

2.卷面考试形式历史悠久,是一直被广泛使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每当论及“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痼疾必然会问罪于卷面考试

客观上说,出现的问题与考核工具运用不当有很大关系,即与试卷命题有关。如果试卷命题只注重考书本知识、讲授知识和记忆性知识,那么学生就会读死书,通过考前突击恶补、强记硬背拿到高分;如果试卷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则会促使学生往理解、综合分析、运用知识方面努力,在平时下工夫,因为能力不像知识可以突击获取。“考什么”是极其灵敏的指挥棒,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上,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试题编制工作是卷面考试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对待,要在题目设计上下工夫。

关于考试次数的问题,在学生问卷中,有13%的学生接受一学期一门课程只考1次,有30%的学生接受2次,有57%的学生能够接受3次以上的考试。总体而言,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对测试次数的容忍度较大。从教学中看到,平时小测次数多,学生期终考试成绩明显偏好;但频繁的测试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问卷发现,有半数以上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只做题,不阅读。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做题、考试,学习习惯是以“题”为中心,没有“题”便不知该怎样学,学什么。综合考虑各种利与弊,平时测试次数不易过多。

3.评价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的表现和评价作品会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如果评价欠公正性,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考核目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成绩的可信度,在开课伊始公布评分标准,让人人知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种必要的登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采取这样的公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规范了学习行为,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在实践中体会到,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对考核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制定评价标准既不能抽象化、概念化,也不能过细,这样可以减少操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学生互评中,会出现随意性或给人情分的现象,为了约束不良行为的滋生,采取实名制评价法能够起到监督个人行为的作用。

四、结语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综合考核与评分方法是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独立考核与合作考核的融合。实施综合考核与评分方法需要耗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记录、评定、分析、综合每个学生的信息,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所以,不易在规模大的教学班中实施。

篇4

一、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双证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做为学生的定性评价标准,用来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体现。但是,这仅仅是职业院校从校方的角度去考虑学生,认为学生在校期的学习结果;并没有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任何评价,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进行的评价。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真正作为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不能单纯的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环节。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通常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评分通常采取的评定标准是平时占总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70%,实践操作考核所占比例较小,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基本上为学生的最终的课程成绩。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突击和在考试中抄袭来达到课程的合格成绩。

2.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覆盖面窄。在目前的考核内容中,多数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知道的考核,没有考虑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教师授课内容基本上以教材为主,教师的命题时又以教材内容为主,造成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接抄教师的笔记,更有的学生直接拷贝教师的授课所使用的课件,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

3.课程考核试卷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在目前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命题时大多将试卷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并配有标准答案,教师在学生考完试后根据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在表面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试题中很难体现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过程中出现大量作弊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4.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渠道和机构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序上流于形式,政府也没有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上岗资格,从而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社会认可度也越来越低。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社会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也不应将其作为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将企业标准纳入学校的教学中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达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析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单一的考核结果列出学生课程分数或是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一些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来通过成绩考核,造成学风和考风越来越差。所以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强过程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形式,改变考核内容,使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1.促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多样化,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中学生最需要的能力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但是,这些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通过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等某一种考核方式考出来。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等采取案例分析、论文答辩、实践考核等不同方式的考核,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建立“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目前,学校对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也根据专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聘用员工时也希望学生获取到职业资格证书,以确定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进入单位后就能顶岗使用,省去培训环节。“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考取相应证书时即通过相应课程的考核,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

3.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程考核环节,强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行动和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所以,在考核方法上应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的职业行动能力达到的水平,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考核。

4.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单靠职业院校的独立发展,很难实现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引入企业参与到课程考核评价中,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真正接轨,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也将是解决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强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的同时也要重视考核体系的改革。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考核主体、内容和层次多样化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才能使考核真正发挥好导向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实效,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65-01

A Research on Course-Appraisal Mode of Web Pag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u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Courses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appraisal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and its purpose is to check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the master and also teste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kills in the application as the main teaching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 written assessment of teaching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so the design of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mean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s: Course-Appraisal Mo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eb page course

课程考核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便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试卷为主,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识记和掌握程度,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无法满足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选择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

1 网页课程考核内容

高职院校的网页课程主要以网页设计制作的软件操作为基础,在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包含了需要学生掌握的软件操作的实践技能知识和网页设计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对于这样以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为主的课程的考核,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要能及时了解行业岗位的需求。

课程考核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要求,涵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核,又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

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把课程的考核分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含:创建站点并管理站点;页面中链接的创建和设置;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制作;网页布局的设计和实现;交互功能的设计和实现;页面效果的设计和实现;站点的测试和;

第二方面,综合能力素质考核,考核内容包含:按照客户要求,利用所学技能完成站点项目的能力;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有较好的团队意识;能在工作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能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合理定位自己的精神;

2 网页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选择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和课程教学特点,课程考核形式要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应用能力。在高职网页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而是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应用为重点,注重工作的过程。这种适合高职网页课程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色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平时表现考核,包含学生平时的课程出勤情况、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各种讨论情况。这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的平时记录为准。

2) 课程大作业考核,为了体现课程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动手、创新,在课程的开始就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项课程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上交一个自己独立设计完成的站点,课程大作业跟随课程进度开展,要求学生在课程进展同步完成,并按完成阶段形成文档和成果交与任课教师检查评分,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情况形成本部分的分数。

3) 期末综合考核,期末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上机操作考试,在机房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主题站点,站点主题可由学生自己选定,任课教师可以给定相关的类别,站点的素材收集、整理制作,页面效果的设计制作均由学生自己发挥,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网页课程考核评分标准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26-02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考核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改革,不但影响到考核效果,还会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一、“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普适性,其艺术性则强调必须将管理学原理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因此,为了达到该课程“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摸索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新模式。

由于传统的书面笔试具有时间限定、地点限定、工具限定的特点,整个考核过程比较容易实施、效率高,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也比较容易得到保证[1]。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学”课程考核以书面笔试为主。然而,书面笔试考核方法虽具有以上优点,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把卷面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应试,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评价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的功效。

2.标准化试题的类型往往局限于少数几种,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比较容易命题和评分的课程知识点,但不一定是相对重要的知识点。

3.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东西,学生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无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笔试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还会对个体的考核结果进行排序,排序的结论则要与奖学金和各种荣誉挂钩。因此,这种“单打独斗”式的考核方法助长了“独善其身”的学习方式,不能够鼓励学生间的协作与知识的交流,也不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5.教师倾向于把笔试所圈定的考核重点作为课

程的教学重点,甚至作为教学目标,使得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

二、“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积极探索“管理学”课程考核的新方式。新的考核方式要确立以实际能力为考核指标的教育质量观,体现全面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可将以下目标作为“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大方向。

1.考核方式的改革要顺应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价值标准,改革应使得培养应用型和适用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凸显。

2.通过精巧的考核方式设置,提高课程学习的操作性、趣味性、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其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难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3.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

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原理艺术性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4.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

行诊断和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将分散的课程元素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基本原理。

5.应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核应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应增加团队式任务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了解团队工作规律,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探索团队的领导艺术。

7.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

三、“管理学”课程考核新体系的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目标,我们设计出从五个层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考核的课程考核新体系。

第一个层面,是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在百分制情况下,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二个层面,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可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个层面,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提交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四个层面,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考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1)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

第五个层面,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需的支撑条件

(一)管理者顶层推进,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掌舵护航

“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功,需要来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顶层推进力量,管理层的积极倡导、循序善诱,将成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推进剂[2]。为此,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新颖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推广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管理层应考虑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配置硬件设施,如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等,还应牵线搭桥,帮助学生外出进行企业调研和案例采集。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则可介绍学生前往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协助搜集、整理数据信息。对于部分高质量、有见地的案例分析报告,可将其反馈来源单位,以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推动案例采集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教育者转变理念,大胆实践课程考核新方式

狭隘的科学教育观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学教育的全部,实际上,无论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检测等方面都要把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为此,教师须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理念,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发展、关注长期效应。

另外,教师亦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累实践经验,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挥启发、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

(三)重塑课堂文化,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奠定新文化基调

在课堂上应创造一种出宽松舒畅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创造和想象。要以师生共同探究型的教学形式取代“讲台中心、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局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使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价值规范得到充分的关注。

要推动学生实现由“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由“别人教我知识”到“我要探索知识”、由等待教师因材施教,到主动寻师“因材求教”的转变;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能够在理性中生疑,在实践中解疑;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包括敢于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挑战,敢于向成熟的观念做法挑战,甚至向课程知识体系挑战[3]。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组织基础

自编案例竞赛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参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团队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互助心理和正确的从众心理,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与欣赏他人的良好习惯。这是构建和谐心理、促进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其次,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通过采取以团队的组织模式、以任务为主线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按照“教育适当强制自觉认识养成习惯”的四步法,逐渐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素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导游业务课程自身特点,本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篇9

以本学院为例,学院从2002 年就开始招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包括医疗保险和医事法律2 个专业方向,至今已有7 届毕业生,2010 年,学院成功申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方向,从2012年起开始招生。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具体包括:

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形成了一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与国内名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增加平时作业、调研报告、技能考核等日常检查与评定的比例,压缩期末考试的记忆题型的比例,借此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逐年提高,这其中就有改革考核方式取得的成效。

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调

目前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闭卷考试和结课论文考查,多为终结性考试,不注重过程考核。在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不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结课论文考核模式下,很多学生应付了事,并没有深入思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区别各性质不同科目的特点,无法真正达到教学大纲叙述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的要求。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重视不足,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考试方式覆盖面较小,不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对于书本基础理论足够重视,却忽视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现行高校中,很多专业改革教学,使教学过程中实践学时所占整体比例有所增加,但却没有将实践教学的考核同样重视起来,期末考试并没有增加相关实践内容的考核检验,仍以卷面理论考试形式为主,结果形成了学生期末临考突击背诵课本内容或笔记来取得所谓的高分,没有发挥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指导作用。

3.考核结果功利性强

这是指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某些利益直接挂钩,如奖学金、班干部、评优甚至毕业找工作等,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于考核结果的目的明确———只是为了高分而学。

4.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制约考核方式

试卷的整理与分析是本科教学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项任务原本的目的是通过试卷的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了统一标准易于操作检查,很多学校将试卷整理内容进行量化与抽象概括,并且设置的各种检查要求与量化指标主要针对闭卷测验的试卷,其余的非闭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经常由于没有统一的量化检验指标而遭到忽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成为了考核手段多样化的制约。

5.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的主要部分是要实现精英教育,因此更强调因材施教,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实实行的是一种“一锅端”的考核,统一的试题、相同的考核标准、唯一的考试答案,都无法突出学生的个体特征,无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因势利导,真正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1.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建立公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考核体系

公共管理科学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机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其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等。

当前,整个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在改革考试管理体制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只有建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需要的考核体系,才能将考核方式的改革落实到位。各高校正在执行的考试管理体制通常都是突出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削弱激励功能,此种体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决定着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只有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在改革考核方式的同时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同步操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管理类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落实到实处,才能使改革有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不同考核方式具有各自鲜明的优缺点,需要我们针对不同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组合。

应根据公共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学生。如学科基础课考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语言类的专业课程以闭卷考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性的专业课程以闭卷考试和分组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商务礼仪、推销与谈判、导游业务、管理沟通等课程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分组展示打分,考核其应用能力;写作性的专业课程以案例分析和课程写作相结合的方式。

2.公共管理类课程推行考核内容多样化,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考核内容过分强调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改革考核内容必须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去变化,要把考试内容定位在既考核学生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上也要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我院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做法是进行考试题型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方向,大幅度减少了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由原来每张试卷中占40%~50%甚至更多的客观题型逐渐缩减为现在执行的20%以下,其余80%及以上的内容均为主观题类型,这种改革突出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强化过程性考试

教师及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平时作业、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方式,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再进一步透彻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各项能力提高。此外,从授业者角度讲,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区别重点难点在更高层次改进教学。以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为例,在原有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形成性考核部分,将期末终结性考试作为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增强了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考核效果的最佳化。另外,除笔试之外,将其他考核手段引入考核过程,如增加了教学实践、专题讨论、出勤记录等,分别所占比例为形成性考核的60%、30%、10%,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教师参与考试改革。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进行考试改革措施的制定与推行都离不开他们,教师不应该只单纯作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对于学生的特点与各种考核方式的利弊有更多的发言权,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教师中广泛宣传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改革过程中,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方案,在执行改革方案时才能有的放矢。

5.考试评价引入学生评价

在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中不应该只局限于由上至下的传统考核,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在职员工的有关考核办法,如360 度考核,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适度参考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果,尤其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例如策划书、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考核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使考核主体多元化,对于学生的考核结果来源于各个方向而不是单一的,这样会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协调发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参考文献:

篇10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现状及其弊端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3],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以上说明了《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摸索,进行试点工作时,考虑到学员的承受能力,试点工作的展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核外,增加大作业、虚拟仿真等考核方式,比例为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20%、大作业占10%、软件仿真占20%、期末考试占40%;第二阶段,若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顺利且学员反应好,则考核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小制作或小发明的考核方式。本次实践只进行了第一阶段,在全过程考核实施中,学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更训练了教员的实践能力,为改革的第二阶段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的要求,高职教育考试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课程特点的基础基础上,分析课程考试、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模式及考核方式,这对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考试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到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很多高校在考试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考试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搞“一刀切”,为追求改革而改革,对不同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这里以我校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谈谈个人对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及校核方式的构想。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有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突出企业会计实务是该课程重要特色之一,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按会计六大要素分别展开讲述,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二,财务会计涉及业务内容多、知识面广,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扎实的基础会计功底,是会计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专业课。因此,该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考试模式及考核方式,也要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高,没有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平时过于松懈而考试又过于紧张局面,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整体素质。

2.注重应式考试,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会计教学的最薄弱环节,这一环节如果不改善,将来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读书,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东西不一定都要背过,熟能生巧,会用就可以了。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构想

鉴于上述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占比40%,提高到60%。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做法,原来形成性考核成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个比例对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应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改为形成性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样更合理一些。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双重考核,目的是对教育全过程提供反馈信息,进行质量监控。有助于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科学地确定形成性考核内容及相应的权重,科学规范地进行操作,以便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的可信度。我校把财务会计课程分为财务会计(1)和财务会计(2),两个学期上完,现以财务会计(1)为例来作说明。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可由财务会计(1)的5个单元项目组成,对每个单元项目的作业情况给予考核评分,加上考勤和课堂表现评分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分)。平时成绩占总分成绩的60%。具体考核如下表:

2.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综合化,突出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学生答题时限100分钟。考核重点在于运用和理解,试题类型及结构如下表:

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题型可以分为选择题、判断题、业务计算处理题、综合运用题等多种题型,突出能力考核目标。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做好考务管理工作,抓好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完善“教考分离”管理办法。为考试模式改革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促学、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应有功能。

4.加强考试试题的题库建设,由课程负责人牵头,课程小组成员分工写作共同承担题库建设任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搜集、整理、编排大量的各类考试试题,为考试选题准备丰富的题库资源。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维护题库资源,保证题库知识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篇1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基本技能,材料、机械、计算机技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UG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建模、制图、装配和注塑模向导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讨论研究。

一、《UG模具设计》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UG模具设计》课程普遍采用的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学生的课程成绩包含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建模技能、模具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考核方式简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设计好考核方式后,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围绕这根指挥棒转[2]。在现有考核方式下,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应付作业、考前突击复习,陷入被动应付作业、考试的误区。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学习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不追求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应用。而且会针对作业和考试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割裂了课程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后果是学生考试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碰到模具设计过程的新问题时会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发挥其教学反馈功能,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2.考核内容片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内容是考核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核内容往往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考察[3],容易导致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学习,只关注教材上的建模方法和模具设计方法。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为了考试过关,通过短期突击学习迅速掌握教材内容,更不会对教材上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建模技能、模具设计技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给出的建模方法、模具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这种局限于教材的考核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些弊端说明了现有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因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应用探索

《UG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考核都是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课程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能力本身具有多样性、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考核要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课程考核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基于以上分析,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方案如下:

1.采用做、评、讲的考核方式。做、评、讲的考核方式用于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考核。其中大作业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进行期末考核。学生在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时要同时完成三项工作:建立模型,写出建模过程,总结建模思路。区别于传统只要求建立模型的考核方式,这是本考核方式的重点和亮点。建立的模型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成果。写出建模过程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总结建模思路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总结建模过程,探索新的建模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模具设计,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必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此外,传统考核过程,评和讲是教师的工作,学生不参与,也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情况。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互评作业和综合设计,在评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认真分析其他同学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相互讨论,相互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经过分组评作业和综合设计,找出优化的建模和模具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学生宣讲,在班级展示。一方面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宣讲获得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本考核方式中,综合设计用来评定学生的期末考核,综合设计的宣讲工作可以在最后一次课进行,教师同时指出优点和不足,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避免目前考试结束学生只知道成绩,不知道存在的问题的做法。

2.考核内容覆盖面要广,具有现实意义。要实现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考核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考核内容要具有实际意义。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做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具,必然会激发学习热情。其次,考核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需要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文献和网络中寻求答案,促进其主动探索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再次,考核内容要有发散性。教师可以指定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内容,也可以提出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题。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展现创造能力。

三、《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总结

从《UG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落实了学生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新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在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了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