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12:36: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思政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堂没有固定教室,学生上课对座位的选择完全可以随兴所致。并且受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是选择坐在教室“前排”的位置,而是选择坐到“边缘化”的 “后排”位置。按理说“坐后排”这种现象,本应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坐前排、中间、后排的学生分别占18.1%、45.4%、36.51%。这种“坐后排”现象不但容易导致学生沦为旁观者,主体性缺失,还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导致教与学关系疏离,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制约着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
一、导致高校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坐后排”现象是很多学生不积极或很少参与思政课课堂的主要表现,也就是所谓的“隐性逃课”。目前,很多高校对“隐性逃课”管理存在疏漏,学校管理制度较为松懈,管理力度低,只对学生出勤率作了硬性规定,课堂纪律缺少明文规定;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形式,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偏低,课堂规模过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无暇对学生就座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很多高校往往将思政课设置在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无暇顾及思政课,只关注如何学好专业课,如何应对毕业、就业。有的学校期末成绩占比过大、平时成绩占比过小,考试题型规定过于机械,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行”的心理。(二)教师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说,导致思政课 “坐后排”现象大多体现在授课方式“没新意”、内容“不接地气”与学生“没联系”等方面。一方面,高校大多数思政教师教学过程相对封闭、手段单调,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的教师虽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只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对多媒体强大的功能知之、运用甚少,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拘泥于课程教材,知识系统封闭,案例没有与社会对接。部分教师缺少职业理想、责任心,不关心教学效果,不主动去与学生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对教师有距离感。同时,部分教师只担心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对坐后排现象不管不问,导致“坐后排”现象越发严重。(三)学生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参与思政课堂的主体意识不强,进而导致“坐后排”现象出现。一方面,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以不挂科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帮助,是“说教”“洗脑”,还不如坐后排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有用没用”成了很多学生用心学习与否的标准,凡是认为与就业无关的课程都消极应对,坐后排做自己的事成了思政课堂的常事。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9.21%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7.62%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没有任何意义,75.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个人修养。
二、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应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思政课课程建设来说,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高校应从严管理,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将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将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因此,学校应统筹全局,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课堂纪律,强化教学课堂常规管理,增强对“隐性逃课”的纪律管理,促使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秩序。针对 “坐后排”的现象,各高校应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加强纪律教育,实施惩罚措施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教学效应的最大化,高校应优化思政课堂规模,推行中班教学模式,将班级人数控制在50~90人以内,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根据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授课时间和考核方式,尽量将思政课安排在大一、大二,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杜绝人为干预思政课授课时间。另外,高校应扩大平时成绩占比,积极推动思政课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坐后排”的局面,如: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命题考试与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等。(二)教师层面: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就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但目前,部分教师授课经验不足,理论素养跟不上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解答学生心中的时代之惑,促使学生主动坐到前排。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经典著作,坚定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的高度自觉性,树立当下意识,找准理论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将新思想、理念和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和典型教学案例,将理论与人理、事理相结合,运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导引作用,彰显的理论魅力。其次,在课堂上,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真情育人,实现教学内容与理念的及时性拓展和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学,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讲透重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主动学习思政课;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热爱教学,坚持和致力于以生为本、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敬业精神,以真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正面榜样和人格魅力作用,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另外,教师是思政课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促使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管理,减少或杜绝“坐后排”现象。思政课教师应增强授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将深刻复杂的理论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教学重点,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讨论式、辩论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开发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教师应采取研究型的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采用浸润式、混合式、开放式课堂等多种形式授课,善于运用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把握教学的时、势、度,顺应新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双向探究式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和实效、互动性。另外,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教学纪律的管理和严格要求,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思政课程,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管理需要,及时警告和记录违纪学生的行为,随时调整座位,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学生层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和主力军,在时间轴上,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当前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度契合,因此他们必须要有理想有担当,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我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坐前排代表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一方面,学生应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抓住大学这宝贵的学习时光,改变思政课与己无关、不参与、逆反、自卑等心理,自觉往前排坐。并通过不断培养自身扎实的思政素养,坚定科学信仰,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在勤奋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展现青春活力。积极掌握思政课知识体系,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学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多思多想,形成自己对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对自己负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往前排坐,才能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坐后排的学生要严于律己,严格按照教师要求集中注意力,不断增强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领悟理论真理力量,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另外,高校学生还应注重自我教育、约束和管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提升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课堂自律意识等,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安排,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坐前排作为学习习惯,主动规范自身的课堂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航征,张宏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第一,是国民教育课。国民首先要爱国。爱国,本来是一种天性。但在各种利益面前,国家有可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商品。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非常有必要了。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保持爱国之赤子之心,不受利益驱使。要保持爱国初心就必须明确爱国的意义和价值,把爱国从一种原始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行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是人生教育课。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要懂得生活。生活一定会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比如身体疾病、心理问题、情感危机等等等等。生活要过得美好,无疑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人生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处理问题的勇气和方法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
第三,是学业教育课。大学生最好的定位是什么,就是由纯粹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大学生当然还是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就是通过学习来实现上述转变。如何学习,这其实是门技术活,也许需要一点天赋,但天道酬勤。
如果说学生在古代最缺的是学习材料,那么现代学生最缺的则是学习方法了。或可这样说吧,对于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给知识,而是给方法。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学业教育首先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把学习材料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课程的殿堂,但大部分时间应该记住千万不能忘了把方法教给学生。
好学,或者说好奇心,本来也是人的天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从三岁小孩时就学得很开心很快乐,他基本上就可以保持这颗宝贵的好学心。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人在学习的过程必然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好学心很可能在一次次打击之下,消失殆尽。学业教育就必须重新激活学生的好学心,因而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和价值。通过理性反作用于感性,把好学心重新激活。
第四,创业教育课。这个是对大学来说的,小学和中学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明白大学跟中学和小学不一样,中学小学毕业之后仍然是学生,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是学生了。因而,大学阶段就必须慢慢地从学生(消费者)转变成创业者(生产者)的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5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人生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引导的主要课程,对于锻炼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积极作用。随着在高校的大众化,思政课在高校发挥教育熏陶的领域越来越大,但是思政课的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却没有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效性,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社会时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上,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是辩论课。辩论课的特色在于辩论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也凸显出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价值形成。通过辩论题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一般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选择辩题,师生参与
要使辩论课成功开展下去,辩题起着关键作用。确定辩题正是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的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交流的方式,或者课后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取双方互动方式确定辩题。教师给出几个参考命题,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方向,老师再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辩题。双方共同确定辩题,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题目的引导和修改,又能结合课程内容,才不会出现为了辩论而辩论,最后变成一场跟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的情况;否则,辩论越是热闹,越是显得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乏味,更使学生远离思政课教学,只是冲着教师课堂耍的花样而来。辩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且辩题开展要在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后。在完成相对应章节的教学后,结合教学情况,再展开教学。除了个别辩题可以开展在前(比如“世界是否可认知”可安排在讲授知识论之前),大部分辩题适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否则,辩论的锻炼体现不出来,无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全员参加,集体辩论
辩论开展的最重要环节是参与环节。最好是全民总动员,人人参与,在人数不超过一百二十左右的班级,可以全员开展。由学生推举一辩和四辩,其余两辩,由学生负责。事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更多的学生担当起二辩、三辩的身份,一方的辩手发表完观点,另一方学生可以立即反驳。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期待,也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带来动力。确定二、三辩手,只会使更多学生坐等看戏,结果锻炼到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不能够实现思政辩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辩前引导,提高效率
要开展好一门辩论课必须在事前引导学生做出充分准备,准备分为两阶段:辩题分析阶段、辩论资料准备指导阶段。如何分析辩题,需要进行指导,悉心指导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查找有效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成功的辩论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学双主体的融合,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外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和技巧的训练,及体现在辩论全过程的隐性调控中。教师在辩论前进行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尤其是对辩题的资料查找方向的分析,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运用,特别是这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展开,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指导,才能提升辩论课的实效性。
四、实时点评,及时调控
辩论课的开展,是一种双向的多方面的研讨式教学。但是,学生毕竟不是专业辩论队出身,很容易就陷入为辩而辩的困境,一场辩论课就会变成一场展示发言的展示课,甚至有些班级由于年轻人的满腔热情,最后会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正反两方学生的唇枪舌战,教师要在每个观点阐述到差不多的时候,给予适时暂停,再一次明确双方观点的交集处,给下一回合的辩论指明方向。教师还要及时点评学生的辩论,实时点评,及时调控。教师只有及时引导,才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观点,不会使辩论失去方向,提高辩论的有效性。
五、结尾升华,突出要点
一场成功的辩论课的开展到最后,往往能够成功地集中观点,正反两辩题都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思考,两方的问题也会产生交集。所以一场成功的辩论课,教师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度的总结与升华,结合课程内容,才能将辩论课的有效性持久地发挥下去,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相关话题也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因此,总结是重中之重。在总结中点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回应,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回馈,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往往会在教师的鼓励或者指点下,增加信心或者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辩论的实质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教师对辩题的总结,更好地理解辩题,能够对辩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影响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一场有效的辩论课开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拓展视野,开动脑筋,锻炼了思维逻辑能力,还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六、明确价值导向,创新教育手段
思政教育的特色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辩论课中更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要对党的新的动态和政策给予解说,结合辩题,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价值导向,同时加深学生对党的新的路线方针的理解与印象。思政课不仅是培育人的政治思想的场所,也是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之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把辩论引进思政课堂正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的实践表现之一。实践证明,辩论课的开展,是一场有效的能够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辩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主人翁地位,全民参与辩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以往被动的学习风格,尤其是教师机械刻板的说教与一味的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在辩论课中转变,实现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18-02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思政课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努力,但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这是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在这种现实情境下,积极探索和使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总结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实施有效教学的体会和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一、教学准备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准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是复杂的实践性活动,需要事先准备的内容很多。对于思政课而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载体和基础。与其他课程的教材相比,思政课的教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目前的思政课的四本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并且经过严格审核之后统一发行的。它是全国一本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面对不同院校、专业、年级学生的巨大差异性如何授课,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用心备课和钻研的问题。在思政课备课中,既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章节来设计教学进度和具体讲授内容,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把教材只当作必要的“参考书”来备课。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精髓,把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教师个性和特点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弄清教材体系,明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明确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二是要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重点问题是指在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难点问题是指学生难懂、费解和不好掌握的内容,疑点问题是指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内容,在研究教材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三个点”上。此外,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思政课每门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而内容相对繁多,这就需要明确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把有限的学时更多地用到“三个点”上,而对于那些一般的知识点可以采取自学等方式灵活处理;三是了解和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把它们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去。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教材上现成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如果教师能把最新的热点问题引进思政课的教学课堂,勇于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增添自己的个性解读,用新鲜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那么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教学实施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准备好之后,教师就要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了,教学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实施是由讲授、问答、讨论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其中,问答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换性作用。对于思政课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环节,而问答是最常规和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有效的课堂问答起到链接教师期望和学生反映的桥梁作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有研究者把问答的步骤和应用策略归纳为四点:一是发问策略。要紧密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并适当安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高认知水平问题固然对学生认识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是说高认知水平问题越多越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分配两者的比例。二是候答策略。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一般要等待一段时间,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的时间,不过时间也不宜过长。研究者建议:低水平问题的候答时间一般为3―5秒,高水平问题的候答时间一般为15秒。三是叫答策略。叫答要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全员参与,特别要注意照顾那些平时不太活跃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不能让课堂变成专属于活跃学生的表演舞台。四是理答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应答采取不同的理答策略。思政课问题往往没有统一或标准答案,但是又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政治性,要符合理论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回答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当学生给出的答案符合预期时,教师要不吝表扬。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完整或部分正确时,教师要肯定其正确的部分,然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对于完全不符合预期的回答,教师要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对于知识欠缺而造成的错误回答,教师可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化解尴尬。
三、教学评价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的准备和实施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学过程要有效,评价就应当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归根到底,教学是否有效要根据评价的结果才能判定。教学能否有效的改善并更为有效,同样要依赖于评价结果的运用。
教学评价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中对教师的教的评价居于主导性地位,毕竟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好。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表达、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在对教师评价时更加看重的指标有:首先是教学态度。主要考察教师对学科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及在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思政课教师的态度和素养显得特别重要。思政课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科,不断地钻研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对真信真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感染和感动学生。其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所制约并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丰富的方法,这对思政课教学特别重要,思政课教学应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再次是教学组织。对教学组织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否采用各种教学措施和手段来集中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巧妙地利用其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从而使得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思政课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授课,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组织方式。最后是教学效果。上述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这是最大的评价指标。
四、教学辅助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补充
要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稳步提高,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和几十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需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学辅助,这是实现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其主要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
只有鲜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在一般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的道德说教,理性氛围浓厚,感性沟通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也“热闹”起来,亲切和蔼,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从而起到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才干、培养品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教材,以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教员,让大学生在其中受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人格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要开辟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这是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虚拟课堂”,如何把握在“虚拟课堂”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把网络热点问题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去。网络热点问题对思政课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案例,它们大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短时期内易引发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样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打造一批“红色品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 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导优势和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新的阵地。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
[2]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M].广州:广东教
育出版社,2010:12.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