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优化,其实质是相应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对策,也是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校本行动。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在多媒体设计实施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设置语文阅读学习情趣,优化改善语文学习环境,逐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是小学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的实践体验,也是本课题校本研究主张的首要初衷。然而,眼下应用一定信息技术积极有效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还都局限于花花阅读课堂环节上。一缺失高质量的多媒体设计;二缺失一定高品质的教育技术基础装备;三缺失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式。这三个缺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媒体优化策略有效实施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媒体优化策略案例研究与校本实践,要求语文教师亟待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第一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习终身化和社会化能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为基础教育闲来置,急来用。第二语文教师亟需积极应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元实施优化对策,彻底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第三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实现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优化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一个有效创新和有效实施的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一定学习情趣和热望又有一个学习动机和效益。实践方法主要设计实施多媒体优化实践课例为重点内容,是教师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法和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研究法统一性的实践研究。当然,这只是课堂师生互动有效对策实施的主要研究方法,还需辅助于对比研究法、优化阅读个案研究法及优化课堂经验总结研究法等。

本问题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学习意义建构这一理念,开展调研选题。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其意义在于能有效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导单一结构,为创建适应创新教学结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新的实践案例,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创新语文自主阅读校本研究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同时,又能有效培养语文阅读热情和兴趣,为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学习意义建构夯实基础;最终,又能彻底转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双主"互动阅读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另外,在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策略研究实践中,还能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成效,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新精神和语文学习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模式的形成,推动信息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长足发展。

本问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小学语文多媒体优化策略的课堂实践研究,构建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教学模式,适时开展校本研究成果推广。

2.创建多媒体优化语文学习激励性评价机制。3、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广袤的语文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主动采撷语文阅读信息的能力,着眼于说、读、写综合训练实践对策,逐步发展语文能力。

4.语文阅读课堂养成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本问题的研究内容拟为:

1.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要素实践研究。使物化形态阅读环节与心理形态阅读环节达到和谐统一状态,以诱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3.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实践研究。

4.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小学生全脑开发,以培养其阅读思维和自主学习。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抽象思维的整合功能,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篇2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篇3

一、六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阐述

随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规划方案,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之前的要求教会学生能够有基本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学定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小学六年级正处在一个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在完成了小学前五年语文学习积累之后,应该在六年级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会和理解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建不同的语文教学情境模式。例如,角色扮演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构建,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语文课堂的学习当中,六年级的学生课堂精力不容易集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且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认知度,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寓教于乐,在比较欢快的课堂氛围下完成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二、六年级语文情境模式教学的几种尝试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作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十分重要,选择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方式,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方式还很落后。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够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六年级学生年龄毕竟尚小,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应该深刻反思,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的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而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总结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仍然是感性大于理性,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知识重点和难点,应该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解作文的过程中,可以抛开书本上繁杂的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一些贴近生活的短文,然后拿出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来进行举例,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积极踊跃的发言,这样课堂的氛围会被充分调动,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教师所要传授的重点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2.音乐情境教学

音乐是一种语言与韵律融合的艺术,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更加倾向于在内容方面融入音乐的教学因素,这符合小学六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进行“爱国”方面的文章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著名的爱国音乐,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强调“激昂、爱国、热血”的情感,营造“爱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环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就会自主地进行课堂内容方面的探究,达到了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另外,可以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多朗读这些文章,在音乐的烘托下让学生去感受先烈们一生戎马、为国家的和平荣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荣事迹,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3.角色扮演情境教学

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准备,让学生能够扮演情境里的角色,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印象最深刻,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全方位地让学生去感悟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喜爱。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往往更加倾向于游戏性质,这样课堂教学模式耳目一新,会让学生认为更加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课堂的氛围。以六年级课文《景阳冈打虎》为例,教师可以经过准备,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武松打虎”的短剧的角色表演,让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教师需要制订好评估打分标准,从剧本的编排、即兴表演、角色把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排出名次。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小组内的团队配合,又激发了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还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模式对于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巨大,应该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学习和领会情境教学模式的精髓之后,早日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80-01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文本细读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深入了解,还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可以促使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但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的学会文本细读呢?下面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些文本细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各位老师提供参考办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文本细读应用的理解误区

1、老师一味追求拓展延伸,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下,拓展延伸语文知识在语文教育方面备受关注。语文课本的特点是综合能力强,各学科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语文课本中体现。通常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扩展延伸,老师要拓宽知识面来达到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索讨论。如果老师把拓宽其他学科的知识视为语文教学重点,那么语文教学的质量很难得以提升。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章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内容,将拓展延伸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教学,方能达到语文学习的质的飞跃。

2、老师代替了学生进行自我理解

虽然是小学语文教育,但是授课内容一样很多。所以课堂时间应用起来也显得非常紧迫。这就致使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朗诵课文的重要环节,通常只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浏览阅读,然后对文章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对文章的朗诵主要是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情感。但是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怎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将课文朗诵作为授课重点。老师在文章解读方面通常过分的进行了自我理解,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老师灌输学习内容,自己没有真正的进行思考理解。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一味的灌输个人理解知识,学生有的时候听的不知所云,怎能让学生做到自我理解呢?

二、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

1、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文章朗诵活动

在对课内文本细读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好文章,好书籍的阅读。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优秀的国内外经典名著、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书籍的选择阅读,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同时,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的朗诵活动。

2、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学习计划

老师要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借景抒情的文章表现方法,在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但是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文章写作方法的应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流露产生共鸣。其次,老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方面。文章作者通过优美的词汇及修辞方式的应用来展现出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对各种修辞方式的学习理解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阅读,对各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之后,老师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冲破自我理解,深层次的了解文章内含的哲理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老师要根据语文特点来讲解课文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掌握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章的情感和意境,还要教导学生学习文章所用的叙述方法和语言组织的美感。同时,对课文的构架、内容特点、表达方式都进行细致的解读。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老师要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把握文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

4、老师要对文章作者的情感进行还原

语文课文阅读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进行紧密的配合。有的课文有着鲜明的情节性,思想感情时起时落。老师在对课文进行朗读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文本细读。亲身去体会课文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力。在某些特殊的文章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有一段动情的描写,就是说一位父亲为国而战,孩子在家苦等父亲平安的归来,但是不幸的是父亲战亡,再次回家的时候,孩子只看见了灵柩,悲伤至极的孩子,跪倒在父亲的灵柩前嚎啕大哭。本文的作者将孩子得知失去父亲那一刻的悲痛心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环境描写体现出来。在对文段的学习中,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失去了父亲的小孩,我的当时会是什么样的?”“以后以这种方式与父亲相伴,我又会在父亲的灵柩前说点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当时悲伤的气氛中去,进而对作者的情感进行理解、感受。还原了作者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人物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指导作用

所谓教学理论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的理论基础。初中语文理论也是一样,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初中语文理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理论设计去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其着重于如何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学习。

一、对现代初中教学理论分析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它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上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积累、运用。整体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就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所以,初中教学理论就分析了如何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知识积累。

课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它更要求从课本上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需求而精心编著的,其上面精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也是具有新颖的特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预习与复习功课。做好课前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应该熟悉新课文的内容,对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勾画,与此同时,做好记录,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这样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找到着重点,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复习要求在保证良好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及时巩固工作,并做好纠错记录,尤其是在考试前,把积累的错误知识点进行温习,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并包罗万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语文的心灵,从让学生能够在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怀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集合。它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能够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文字,通过进行精神的传承。初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仅仅是这一小步,就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贴近语文;通过这一小步,能够带动学生向文学踏入更进一步,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丝丝关怀,能够让初中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中,感受语文的温馨情怀,畅古游今。

3.明确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任务型语文学习理论就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接受。任务型的学习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效益,提升学习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独立思考,使思维更加富有逻辑性。

任务型教学就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少干预。在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少的对错误进行提示,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学习。不少学生完成作业总是没效率,不用心,家长担心,就会为学生请家教,上辅导班等,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浪费金钱,所以,应该有效率的进行任务型教学。

二、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于语文教学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语文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活动有一种反作用。下面就谈论一下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观念

初中语文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由于语文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观念有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初中语文理论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观念也更加多样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主体观念,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式

正因为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语文理论也对教学实践方式起着引导。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运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更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讲课中,添加了游戏型教学模式,通过游戏,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教师放低姿态,站在学生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3.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

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得好,还要求会能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初中语文理论指导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首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要对各个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其次,总结了许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最后,进行知识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坚持知识的学校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打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理论是语文学习经验、知识的总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期对语文探索的结晶。在悠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的初中语文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让语文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徜徉自然之乐。

篇6

自学能力,是指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等学习形式,自主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它要求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要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要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等。强调小学语文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具有重大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获取所需知识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其能否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知识的积累和需求也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变得越来越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和兴趣爱好等,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才能不断发掘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

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让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我们一直强调“学无止境”,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通往“知识海洋”的一艘船帆,它能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对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更是意义重大。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自学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前提。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可以采取以疑激趣的方式。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来激起学生的自学欲望和兴趣。例如,阅读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反复推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是以境引境。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画面或音频的展示,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来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以读生趣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是学习语文课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多重感官,通过想象和联想生发出无限丰富的情感。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同时要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认识到自身的无限潜能。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注意安排充足时间让学生自学。比如,运用一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感悟课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再通过个人探究的方式自主回答问题。其次,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实现语文课堂上人人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教学气氛。除此之外,树立学生自学信心的关键一步,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而对于那些自学过程中遇到阻碍或自学效果不如意的学生,则要正确引导,帮助其解决问题,不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课堂上传授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则能够使这种有限知识变为无限。可见自学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学习更多知识至关重要。倘若一个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则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如同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也无法实现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学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参与、创新等多种方式开展自主学习。

1.巧设疑问,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类似“走马观花”的问题,教师在布置学生自学任务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应该用笔划出并查阅字词典,同时还要划出关键句段加以认真理解;其次,教师在讲课之前写教案的时候,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研究,事先设置几个具有概括性、诱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有重点式地学习课文,真正达到自学的目的。

2.让学生自讲自练

检测学生自学成效好坏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自讲自练,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目标,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本次自学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可以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当中抽取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到讲台上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某个问题的具体答案、解答的思路以及思考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自讲自练进行归纳总结,挑选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全体学生探讨,并给予相应的指正或表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善整个自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篇7

一、精心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规划能力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在学习状态上,始终处于一片浑沌的状态,对于现在要学习什么,明天要学

习什么,各种类型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规划能力。(1)要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除了教材中应该掌握的内容之外,笔者还指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统筹安排,如阅读方面,对于自己需要补充的哪些方面内容,进行梳理与规划;(2)在学习时间的科学分配上,要科学合理,如需要进行缜密逻辑思维的学习活动,可以安排晚上的时间为主,20:00左右时间是人脑逻辑思维能力最强的时候,需要记忆的学习内容,一般安排在早上的时间进行学习,比较有利于深化记忆,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适时回顾,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较少有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情况反思。其实,在学习活动中,定期的学习反思能够对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做到及时了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提高学习成效。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1)要求学生在每一课学习结束之后,都写学后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到怎么样,在这一课的学习之中具有哪些心得体会,进行经验总结;(2)要求学生做好单元总结。每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结合单元学习成效检测活动,认真分析回顾自己在这一单元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等方面存在着哪些不到之处,便于开展下一步复习。(3)笔者还要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重点针对学生在近阶段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现象进行点拨与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分析语文学习成效,提高反思能力。

三、培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面,难以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其中强化预习活动的效果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预习方式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能力。(1)做好“读”的文章,对教学内容多读几遍,加深了解,初步明晰课文内容;(2)做好“思”的文章,在课前预习工作中拟定预习提纲,对照预习提纲进行深入的独立思维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3)做好“查”的文章,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于网络的方式,开展学习,独立解决一些基础性知识点,将教学时间更多地用于探究教学;(4)做好“记”的文章,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或者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摘记下来,留待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增强学习针对性。

四、合作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对于学习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强烈,但是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呈现出热情持久性不高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学生搭建学习小组的平台,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单纯以座位顺序开展研究的现状,将学生6~8人设置为一个学习小组,同时明确负责的学生,小组成员里面既有优秀生,也有中等生和后进生;(2)将教学单向讲解转变为合作探究,教师以探究题为线索,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讨论,尽量依靠学生的自主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其中发挥好启发与引导的作用。(3)笔者还开展了当堂检测,让学生在课内对学习内容进行检测,了解自己实际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相互点评,有效提高学生借鉴吸收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小学语文也不例外。课程改革的成果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方方面面取得明显进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学的第一指标。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两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明确真正的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可能并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将培养学生的记诵能力当做教学目标,认为只要将课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读书识字,而是通过读书识字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语言,增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培养正确、高尚、积极的人文精神。教师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些,则进行再多的教学也是枉费。

1.2教师不采用优秀的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一样都存在懒惰的现象,有的教师十年如一日地使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采用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看两本书、听几节好课就能获得的。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好的课堂一定是要为学生度身量造的,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等。教师做不到这些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不能创新教学方法。

1.3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的资源不仅仅是书本,课本外的一切都可以当做教学资源。一些教师出于不同的原因,没有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单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变得单调。其实,教师可以放慢脚步,看看周围,身边有许多教育资源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就必定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彩的语文课堂。

2.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课堂角色,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者,努力为学生服务,这样的课堂就能真正回归。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长。以下,我就结合一些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几点方法。

2.1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上文中提到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积极的人文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勤奋学习,明白家长的苦心,最终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们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可以是辩论赛、演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拥有自主、轻松的心境,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前期准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上课后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演讲,则学生在课前的准备中会自主地思考和探索文章中的内容。如此,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有效性随之得到了提升。

2.3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深度指的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再停留在回答问题的层面上,学生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文,让不同的思想发光发亮,为每一个人所知,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的广度是指教室中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课提问选择人回答的时候都是以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主,这样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分组的形式探讨问题,再由成绩处于劣势的学生回答,这样有利于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深远影响。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都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莉.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J].文学教育(上),2012,06:124-125.

篇9

引言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保证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声、形、色多方面的展现能力创设相应的情景,渲染并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能够全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强化并吸收所学的重难点。

一、要强调直观理解,引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人格,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完全是直观的认识,只有直观的兴趣才能使其保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从直观兴趣入手,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寻找合适的时机实现直观兴趣到间接兴趣的转化。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就是最好的引起直观兴趣的方法,它能够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开散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包含量,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时候,我会用多媒体展示飘飘洒洒的大雪,然后展示雪停后地面上铺满积雪的画面,在学生感受了银装素裹之美的同时,播放人们脚印踩在雪地上的印记,引领同学们想象不同的小动物踩在雪地上形成不同足迹所展示出来的一幅幅漂亮的图画。然后进一步深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引领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实感受

首先是利用图片影像创设情境。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很多,有很多课文中涉及的事物都是小学生没有听说过的。比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个地方,不能够凭借想象感受出它的自然和美,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图片配合画外解说向同学们介绍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在看过西沙群岛很多精美的图片之后,就萌发出了想要深入了解的意向,所以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开始了。图片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次是音乐环境的创设。在讲解《大海的歌》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大海的声音。在上课之前教师选择并选取适合文章使用的海浪声音,在播放的时候要配合文章中大海时而奔腾、时而宁静的自然声音,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着大海的声音,想想这文章中描写的“往来穿梭的鸟”和“绽开万朵浪花”的美感,这样能够更深入的欣赏文章描绘的画面,体味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网络信息,增加教学容量

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书本内容的讲解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量的,这时候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就能发挥它的优势,能够将多样化的语文学习资源收集并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课堂和诸多网络知识相结合,加大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课堂外环境的认识。这样大量的课外信息的加入,不仅能够充实学生的见识,还能够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利用新知识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可以站在新的教学角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几乎就是教师完全讲解,学生以老师为中心展开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将多媒体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完善素质教育,是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正确合理的利用,要保留传统课堂中不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替代的内容,包括一些朗诵、背诵的内容,是要坚持过去的方式方法的。多媒体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要和实际教学状况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使用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加强自身创造教学的能力,要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详略得当的讲解,并且配合板书和实际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结论

经过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内容,能够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表达变得简单,帮助学生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技术,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表现、课堂组织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具备并不断提升方面,这些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合理应用多媒体,完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忠槐.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基本原则[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篇10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篇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很强的基本功能力和教学艺术能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比较多,如师生的因素、课本选择的因素和教学硬件的因素等。要想从根本上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上来,就需要符合新课改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关注已经放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上。实际的课堂教学要求广大基层语文教师对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新理念和新知识进行探索,得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小学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课堂效率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师传播知识的能力得到认可。

一、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明确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内容主体混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衡量性。从课堂教学层面来看,教学目标制订的主体是教师,但是作为生成教学目标主体的学生也应参与制订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根据各地学生的基础能力,因材施教,也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打造合身的教学计划,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制定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师自身能力的展现,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与策略狭隘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部分出现了目标片面、狭隘甚至异化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程式化;偏离语文学习本体,导致目标异化。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选择和使用有偏差。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应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盲目求新求异,使不尊重教学规律、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盛行,因此教师要在创新的同时跟紧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的路线,真正提高教师的知识传输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总结

1.善用教师情绪感染学生

笔者通过审视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实际上,我们所缺少的不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是现代化的硬件与手段,而是情感的投入,包括:语文老师的情感、课堂学生的情感、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情感。语文课程是最富有感情因素的课程,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情感与生机活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投入自己丰富的情感,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感情、激情燃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情感舞台。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角度来说,应做到真正关心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O身处地地投入其中,与学生交流,贴近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中华少年》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动听的音乐,逐渐融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对祖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和广袤大地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交流体验活动,让学生抒发一下自己的真实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投入,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融洽温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流动,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让指导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知识接受能力。

2.课堂引入情境教学

人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于生活回忆与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若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起来,或者转变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则相当于将语文课堂教学融入生活之中。要使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和影响,那么这个情境必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一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情境最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融入,才会让他们思考,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体验到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把情感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联系。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将生活体验升华到学习中,形成一种情感的迁移。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12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在思维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形象思维占主导;(2)逻辑思维失衡;(3)思维存在定势。洪瑜敏认为[1]: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思维常常受到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被忽视了,影响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舒兰认为[2]:语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听说读写为表现形式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上。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语文这门工具,便成为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课堂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实践分离,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封闭。这种封闭严重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增强,其结果是在教师统一的教学要求下,学生被动地高分化,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氛围,一种教学意识,一种教学习惯[3]。作为一种与封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开放式教学法成为各学校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4]。从大量的文献及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出:开放式教学应坚持与贯彻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教学时空的开放,同时遵循学生主体化、学习的渐进性、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和培养综合素质等原则。

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的特征

1.教学理念的开放

王岚认为[5]:教育内部存在着两种张力,即教育者的张力(或者说影响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社会的制约与影响)与学生的张力(即他的自主能动性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性等),这两种张力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拉锯式的对抗与协调。教育最终应创造条件,调和这种对抗,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内在张力的自主发挥与充分发展。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僵硬的。师是“师道尊严”,生是完全服从、被动接受。朴晓琳认为[6]:在新时代里,师生关系应改变为平等、民主的关系。开放式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摒弃了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满学习的活力,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便成了各学者研究的重点。陈春华等[7]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创新了一些语文学习方法,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这些构想和措施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课下自由、自主地完成,许多学生受益匪浅,成果显著。

2.教学形式的开放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形式的开放离不开现代化。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久远或跨越国度等原因,传统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例如在《黄河颂》一课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课最能激发人情感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万里,如果单凭老师对文字的解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唯有多媒体的演示才能化解这一难点。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

另外,利用多媒体设计相关的游戏或动画不仅能对学生的写字效果的进行检测,而且是巩固加强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联系的一个重要板块。年级低的学生活泼好动,通过游戏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激发学生参加的欲望,以及参与游戏的检测的内部动机,使音和形及义之间的联系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多媒体加强实践运用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可以通过编故事、歌谣、谜语、小诗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汉字的书写笔顺、偏旁、结构等编进故事、儿歌、谜语中,编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又有趣,让学生在听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玩的过程中记忆所学汉字的正确的书写笔顺和偏旁结构,使建立起来的字音和字形及字义联系的过程在学生的脑中淡化,与此同时加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8]。总之,小学语文要贯彻与执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手段、方式上寻找教学开放式的视野与途径,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石上,另一只脚踏在与时俱进迈向现代信息技术的未来上。

3.教学时空的开放

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提出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发表个人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时空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生活的外延也是教育的外延。现代教学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辟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臧洪玉认为[9]:开放性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学,同样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课外阅读环境,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例如:让学生寻找商场里的错别字,调查各个超市相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中走出来,从教师的权威中走出来,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0]。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课程。”王国程认为[11]: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即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学生必须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习的渐进性原则

孟繁龙认为[12]: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强引导,注重渐进性,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遵循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想问。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问的激情。第二,敢问。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不再畏于教师的权威,不再惧于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第三,乐问。对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乐于提问。第四,善问。加强课内外沟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只有坚持渐进的原则,将学生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3.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语文的学习不是死板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各个学生都抒发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难题,彼此之间增进感情,课堂气氛和谐,课堂效果良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在开放式教学中,要对这些进行充分考虑,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以求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

4.培养综合素质的原则

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过程,将他们真正培养成为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13]。

三、展望

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课题,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困难与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与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法,就是要坚持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教学时空的开放,同时遵循学生主体化、学习的渐进性、互动协作与因材施教和培养综合素质等原则,将学生从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随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的完善与推广,坚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爱学、学好,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洪瑜敏.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现代阅读,2012,(11):245.

[2]舒兰.开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71-73.

[3]徐向军.浅析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07,(9):94-95.

[4]胡玉静.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构建途径.安徽教育,2004,(10):23-24.

[5]王岚.关于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90、292.

[6]朴晓琳.幼专语文开放式教学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9):108.

[7]陈春华,王平.信息技术与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0):58-59.

[8]尹玲丽.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3,(1):99.

[9]臧洪玉.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探究.文学教育,2010,(10):119.

[10]陈海霞.浅谈如何进行小语开放式的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6):86-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