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2: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篇1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生命情感和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人活着不仅是延续生命,还应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生命教育还应强调孝道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理解父母养育的艰辛,感谢他人的帮助,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增强生命责任感。

(四)生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无法避免苦难,人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境遇,多一份苦难、多一种体验,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在给予大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心理支持的同时,还可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苦难,积极进取,努力把生命中的挫折与阻碍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苦难变为人生的财富。

(五)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对生命价值有着自己的标准。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公选课,将生命教育和其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使大学生全面认识生命,无疑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针对本校教学现状,开设生命科学公选课程,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大学生,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深切感受,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学和主题教育结合可以定期邀请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做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育和生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同时,密切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安全、法制、环保、爱情、家庭、社会、事业等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监狱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大学生参观育婴室、手术室、殡仪馆等,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孕育生命的艰辛,理解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福利院等地做志愿者,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直观认识。

(四)利用校园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高校要利用各种校园资源,营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校园环境。如,利用宣传栏、雕塑、文化广场等,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防治禽流感、爱绿护绿、预防艾滋、爱护水源等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飞信、QQ等提供传播、探讨生命知识的渠道;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比赛、生命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重视和参与生命教育活动。

篇2

一、生命教育内涵分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有多种表述。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学者刘济良、李晗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2]我认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最贴切的应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陶冶健全的人格,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拓展与提升受教育者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首先,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情感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越来越多,甚至不断加剧,严重者出现轻生的现象。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4]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生命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重视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5]。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重视的是物质生命,在周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值得投入精力,而对自然界的生命的灿烂则缺乏关心和感悟。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技术手段,呈现出重视问题的矫治,轻视早期预防和未来发展的态势。“你存在情感的问题,我听你倾诉,教你恋爱的技巧;你存在学习的问题,我给你放松,帮你减压;你存在就业的问题,我给你做职业规划指导,授予你求职的技巧;你存在情绪问题,我给你催眠,帮你调节”。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决了现实问题,使我们的物质生命重新步入正轨,但是它忽视了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未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怀其生命成长中的盼望、信仰、愤怒、悲苦、疏离、误解;关心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对亲情的渴望与挣扎、对爱情的激动与伤心。因此,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对学生的人性和情感的陶冶,淡漠了人对生命和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得渴求帮助的生命在经历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停留于表面的症结。另一个方面是重视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忽视生命的完整与和谐[5]。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已在人类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自身发展,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技能和心理能力的培训。为响应这一需求,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将这些教育培训列为主打课程,多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合作意识、良好性格等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的培养,而缺少了最重要的爱、生命、自尊、自我效能和归因等生命教育的训练,片面追求迎合社会发展的单向分割训练,忽视了感悟生命、欣赏生命,有利于生命完整和谐的生命教育整合训练。

最后,事后处理为主,缺乏相应的事前预警措施。这体现出学校和师生还缺乏对心理知识的普及,对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种种预兆行为,最终让悲剧发生。

三、针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尽快实施。

在我国,教育部门并未全面推出“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虽然已经开设了“生命教育”,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遗憾的是,高等学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政策上依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证高校生命教育得以落实。教育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涉及高等学校生命教育各个环节的政策法规,或者组织专家优选一些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有一定经验和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高等学校,将其成果进一步提炼、整合,提供给国内各高等学校借鉴,各高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修改,并交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备案。这样可以使一些好的经验尽快得以推广实施。

(二)增强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和整合性,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健康个性。

1.关注生命教育的体验性,丰富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生命需要个体的用心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大学生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进行生命感悟;学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可由任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美、爱等体验,使学生学会欣赏,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叩问。在虚拟世界不断发展的现代,生命体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让学生像玩网络游戏一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虚拟行为之后进行生命体验。例如之前有款游戏叫《模拟人生》,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还可以与游戏中的亲人、朋友进行互动,其中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表现。大学生在这种特设的虚拟情境中进行体验,可以做平时不敢做的事,并可以看到事后大家的情感反应。其实很多人自杀时并不能考虑到父母亲朋对其行为的情感体验,也看不到父母亲朋悲痛欲绝的样子,如果他们能提早看到并体会到父母亲朋的悲痛,也许将会是另外一种心境,或许会放弃轻生这条路。

2.增强生命教育的整合性,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根据生命整体性的原则,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自尊自信、自我效能、归因等多方面的心理课程辅导,树立个体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人。

(三)建立校园预警系统,有针对性干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一般是被动等待学生前来预约咨询,很少主动出击[6]。可我国人民大多数比较含蓄保守,自己心中的事情不太会喜欢向不认识的人倾诉,尤其是心理咨询这几年在我国也只是起步阶段,真正认识、认可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多数急需心理帮助的人因为以上原因没能及时接受心理咨询而错过了寻取帮助的好机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走出资讯室,走进教室,多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心理文化普及,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并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逐步建立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校园心理预警系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防止学生走上不归路。

参考文献:

[1]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3]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总第91期).

篇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正确生态文明观的指导,而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21 世纪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的生态文明观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概述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学界通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文明。一是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角度,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得的积极成果,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因素,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作的全部努力和积极成果。它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1]二是将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并列起来看,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代表社会的进步状态和进步程度。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它将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推广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范畴,它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关系整体的和谐发展,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为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积极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所建设的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2]

总之,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很丰富,从狭义上说是指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得的积极成果,从广义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可续发展的一种状态和发展程度。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1. 生态文明观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任何形态的文明,一般都是由观念(意识)与行为构成的。[3]生态文明也是如此,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离不开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因此,其首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进而培养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相对应,学界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也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认识。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考,认为生态文明观指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产生的正确立场、科学观点和认识。[4]二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思考,认为生态文明观是指基于和谐发展理念的关于人、社会与自然之间有机联系的总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5]

笔者认为应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

2.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篇4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不仅对外界事物感兴趣,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变化。对外面的世界,大学生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洋溢着激情和期盼,他们渴望认识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急切地体现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表现欲和参与欲。

(二)自主性强,亟须确立自主生活意识

与中学时代,凡事总要问父母,习惯于征求长者意见的做法迥然不同的是:进了大学,他们认为自己终于成为大人了,渴望自我做主,能够独立处理属于自己的事情,更好地完善自我,更好地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交往意识强,亟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特别是大学新生初涉人际交往,除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平等交往外,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知识和道理,当为必要。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圈,要以宽容心来悦纳对方,要善于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减少和有效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和误会,建立起广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性意识增强,亟须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两性关系的相处,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认识异性,有利于消除对异性抱有的神秘感,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我。但是,异性友谊不同于爱情,与异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婚恋生活。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也要学会解决在两性相处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二、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一)生命价值感不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客体我与主体我的分化,学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一旦大学生面对情感、学业以及就业问题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感更加明显,极易产生人生无意义感,感到人生没有动力,空虚、无聊等。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思想颓废等现象,将自己的思想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恋爱以及逃课等方面。这充分反应出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的现状。

(二)生命意识淡薄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待生命以及死亡的态度出现了扭曲,认为死亡是摆脱生活痛苦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大学校园的暴力、自杀事件逐年增加,宿舍投毒等事件屡见不鲜。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花样年华生命的消失。这些事件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意识的淡薄。其不但给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给家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三)生存技能不足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学生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掌握生存、生活技能。但是,现在大学生的施救、自救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薄弱,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于疾病防护、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以及危机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生存技能低下的现状。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对人积极性格的培养和发掘。确保当人处于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有效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终促使人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一)培养积极的生命观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存在观。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所以,大学生应首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意识有效的保存外,对他人的生命也要学会爱好很珍惜。2.生命独特观。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的精神。因此,大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需要充分理解,对于生命要学会敬畏和尊重。3.生命质量观。一方面,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融入社会,生命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进而便得更加强大。4.生命超越观。大学生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力量,而后,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的超越,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提升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

当面对困难、挫折时,大学生要积极寻找有利要素,努力奋起,在努力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去改变困境,从而要更加敬畏、尊重生命。大学挫折教育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体内积极的因素,进而激发人的潜能。

篇5

及时行乐

一些士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另一些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来对待如梦人生,超越死亡的威胁。如“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生年不满百》)。正如王瑶先生所说:“因为他们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但《古诗》中反映的及时行乐与颓废没落的情绪是不同的。它是对生命眷恋又无法挽留、想立功扬名而又不能的情况下的痛苦抉择。及时行乐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耽于逸乐,其实恰恰相反,潜藏其下的乃是对人生极力的追求,是追求不成情况下掩饰内心苦闷的无奈之举。

重情寻爱

在人生苦短,与功名不就的忧愁中,一些士人寻求现世爱情的圆满,来慰藉孤寂的心灵,为悲凉的人生增添些许亮色。对美好爱情的追寻是《古诗》中思妇诗共同的主题。而思妇诗的作者多为男性,诗中思妇的相思之情,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凛凛岁云暮》),这些实际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爱情不得圆满的苦闷流露。思妇对游子情贞志坚:有人把丈夫的书信一直藏在袖中,表明自己“一心抱区区”(《孟冬寒气至》),有人看到将丈夫寄带来的丝织品做成合欢被,在缝制中融入对丈夫的绵绵相思。“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客从远方来》),思妇的情真意切实际反映的是游子对情感的热切渴望,因为他们仕途无望,客寓他乡,只能希翼从爱人那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借甜蜜的爱情温暖他们凄凉的心灵,从而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起源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生命教育,其理论认为人的生命观不能自发地形成,即使可以自发形成,也是不系统和不完善的,因而需要后天的教育。而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度缺乏认识,而随着科学发展及其带来的物质繁荣也使人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出现了物质化、平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这就容易使年轻人对生命缺乏深刻认识,极易产生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生命虚无感,从而引发不良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命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促进其形成正确生命观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命”是文学中永恒不变的母题,鉴阅经典正是以审美方式认识人类对终极价值的探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因而,浸润着生命意识的语文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如何利用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生命教育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必须具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而是利用语文是情感性的学科特性,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古诗》为例,由上面分析可见《古诗》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命观。按一般教学要求,这部分将对《古诗》的思想内容作一般性介绍;但若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则会使其成为生命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如针对诗人们“惜生恶死”的生命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对此观点的看法,并由此让学生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还可将诗人们身处乱世的境遇、平凡卑微的出身、求仕遭遇的艰难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借以肯定诗人们在逆境中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正面思考。借诗作中对死亡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各自对死亡的认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避讳与死亡相关的话题。然而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归宿,西方生命教育最初正是从死亡教育开始的。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因其不可逆性而尤显珍贵。公开地谈论死亡话题,正是正面引导学生正视死亡、珍爱生命的有效途径。

篇6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篇7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8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篇9

我国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快速发展了好多年,由最初的主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的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追寻生命本质意义的教育探索。但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依然显得很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自杀、自残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现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现阶段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80年代范围逐渐扩大,到90年代在台湾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学科。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有研究在具体意义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学校教育不应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是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和发展;二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等教育实践;还有的强调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目的,最本质的意义是在教育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即让人活的更自我,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生命终极状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对生命物理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人文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越老越多,这些研究都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尽管如此,但是国内外多是把生命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中小学之前的安全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的较少,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校园事件频发的时期,更多的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2 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论体系的支撑。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尺度依然比较局限,没有脱离以前安全教育的影响,并且所针对的人群很狭窄,说服力不是很强。虽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却又停留在实验报告、研讨会论文集、甚至谈话对话集的肤浅层面;虽然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缺乏深刻性、系统性,所以未能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来构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更形象更贴切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进行理论上的全方位探索。

第二,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教学模式,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案例分析。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缺乏现实的操作性,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在高校大力提倡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没有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缺乏切身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校园文化中也难以见到对生命观有正确引导的内容和安排。在家庭、社会中更难看见生命教育的实施。

3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真正认知生命,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是我们要对生命有深刻认识。如何才能更真实的认识自己的生命,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存在具有基础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将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其次还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是人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的意义。生命作为人的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及意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有关人的论述将是空谈。所以,人不仅是生命本体的存在,更意味着生命精神意义层面的存在。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真正的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经验世界,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本体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和尊严,最大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精神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第二,建设具有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证。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确保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之间有效的协作和配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互相的交往过程中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自身缺乏正确生命教育观的教师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在课堂上对生命知识是多么的口若悬河,而学生课下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最终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但又绝不仅是一门课程,它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价值追求。它既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为促进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开展的。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生命教育课程应该融入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的知识,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应该配以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科学系统地了解生命,明确生命的责任、意义和价值。当然,理论是长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拥有正确的生命认识和态度。

第四,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行动的教育感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绝大多数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尝试生命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感受。观看优秀的人生题材影片,关爱老年人,献血,看望生病的朋友,这些都是很简单却很实际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从课堂拿到生活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价值。在这个领域很有教育意义的临终关怀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的存在意义,人的生命在拥有时,我们很少感到珍惜,也很少感受的生命的力量,而只要在特地的情景下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真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活出有价值,有希望,有朝气的人生。

4 结束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这一代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他们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多关心当代大学生是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职责,大学生生命教育正是基于现实的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特点、性格脉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认识,拓展生命真正的内涵,让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努力追寻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3]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众多选择、压力与挑战,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产生困惑。这使得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从生命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中伤人等生命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刚刚起步,普及程度不够,生命教育实践处于探索阶段。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规律,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使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1]。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1959年出版了《死亡的意义》,引发了美国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日本在1989年《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台湾东海大学从2004年开始,全校开设“生命教育”公共必修课程。2002年12月香港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命教育逐步引起我国教育领域的关注,最初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安全教育。九十年代末,大陆学者提出生命教育应该关注当代大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服务于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使大学生成为充满积极生命力的优秀人才。

在《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一文中,王晓虹认为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生命教育。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即生命的理念,指出学校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戴曦提出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能力,高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高校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轻生等生命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全面系统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只将生命教育当成预防自杀的工具,流于形式,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落实成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仅仅成为解决大学生生命问题的权宜之计。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只是针对突发事件而采取应急措施。高校在恶性事件发生后,例如有学生打架、斗殴、伤人或出现自杀等事件时,才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命教育。当这些事件平息后,生命教育就不知所踪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的被动消极态度影响了生命教育的开展与普及。

(二)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参与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教师资源严重缺乏,人员配置不到位,严重制约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在安排生命教育及咨询人员时,更多考虑自愿的因素,教师和工作人员由大量未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兼职教师组成,能否胜任生命教育工作及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同时生命教育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较少。

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命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附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依靠校内有限的教学完成,缺少生命教育的实践及专题性的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亟待拓宽,从而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相应机制没有成形,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课时安排,生命教育设施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目前零散的教育方式使生命教育无法向更深层次的领域伸展。

三、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开展的,高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展开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高校需要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状况,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当前大学的教育安排中,使生命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校积极开设生命教育课,编写与大学生心理相适应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评估机制等。高校还应将生命教育的成效与大学生的思想操行评定挂钩,积极推进生命教育。

(二)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提升教育者的生命素养。

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生命教育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效。我国生命教育师资匮乏,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职教师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对教师培训,使教育者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了解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胜任生命教育教学。首先,专业教师的培训,利用教育培训基地,培养掌握生命教育理论知识与技巧的生命教育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对其他学科的教师,通过知识讲座及专家指导等方式,进行生命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生命意义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理念。

(三)开辟生命教育多元途径。

生命教育必须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开展。首先,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之中。生命教育从课堂展开,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生命教育不仅要传授生命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大学生切实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纪念日活动等社会实践,认识、理解生命的可贵。最后,开展专题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专题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各种以生命为主题的读书、演讲等团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生命观,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效,也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建构生命教育体系及实施途径,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感,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1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篇12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将实用功利哲学发挥到极致的消费主义年代里,本着实用性的高职教育中,似乎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练、为人处世之道等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作为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承知识,同时要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教育、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等角度来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

1、人文关照、生命呼唤是来自时代需求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成为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高校作为缩微的社会形态,这种症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自杀案件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学语文》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培养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在与语文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生命愉悦的享受,并对人生善恶进行鉴别,积累人生经验,张扬人性美,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

2、树立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语文的实用功能,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方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文学是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

《大学语文》以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将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揭示出来,使后人感奋于这样的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关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纠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读经诵典的过程,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迈,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典雅和谐,宋词的飘逸灵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弥漫于校园,净化学生浮躁的心态,重归健康和充实。

3、探寻生命意识,关注当下人生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3.1 传统文化传递生命意识。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来先哲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沉淀了诸多母题--爱情婚姻、人生价值、仕与隐,这些话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探寻、自由人文的追求。

事实上敬畏生命,爱身养生、安贫乐道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经典文选,看到国人“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而儒家经典中所透露的“忧道不忧贫”,则体现了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是对生命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澹远宁静的生活态度;“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诗文中浸透了一种旷达超脱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在这种经典人文关照中,体会出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3.2 经典阅读审视当下人生。对大学生而言,现实世界的、悖论、问责是最真实不过的,人文教育唯有穿透现实,方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大学语文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加之对青春、爱情等问题的敏感、困惑和茫然,使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伤逝》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涓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失业后心态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效果差异的同时,学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分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在困难面前没有和子君携手面对,而是选择退缩与逃避,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子君在这一失败了的爱情中所体现出的欠缺,则是经济未能独立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丧失与人格依附等问题。

4、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大学语文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

4.1 因势利导,榜样激励,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发挥文本中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选择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生观是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对学生具有垂范作用。鲁迅为改变和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而选择的弃医从文,并在时代的风雨中以深邃的目光和坚毅执着的勇气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铁骨硬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巴金一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晚年后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批判,更是对自我人格不断追求完善的典范。此外,郁达夫的率真、徐志摩的浪漫、汪曾祺的冲淡、北岛的叛逆都以其独特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和丰富着人文精神的不同侧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家人生选择的关注,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影响、鼓励和安慰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对其健康完善之人格的形成颇具影响力。

作品本身的内涵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王蒙的《安详》倡导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而不纠缠于琐碎小事的困扰;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里,倡导人生要过得“丰盈饱满”,“领略美好时光”;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认为微笑面对人生的心态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可以像“利刃一样应对外来的矫饰、虚套和压抑”,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微笑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4.2 倡导真爱,以关怡情,燃起生命的热情。真实鲜活的生命是充满七情六欲,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亲情、友情、爱情于我们而言仿佛就是我们需要呼吸的空气,但在生活中往往我们会有呼吸艰难的时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友情陷入谷底;爱情触礁搁浅……面对如上情况,该如何理性应对?文本中的课文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祭十二郎文》《追悼志摩》《怀念萧珊》,或哭亲人,或悼友人,心情郁结忧伤,但在哀伤中仍有对生活的美好展望;《关雎》《静女》《蒹葭》等篇章,或表达两情相悦的缱绻深情美好,或表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痴情守望。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光水影的熏陶中,心灵的狭隘、偏激、冲动、暴怒、苦闷、创伤都可得到修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花月夜》展现青春洋溢之美;“东南形胜”、“烟柳画桥”的《望海潮》展现风情之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富有诗情画意;《瓦尔登湖》寂寞、恬静、智慧……这些课文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视角,用山水的灵秀、壮阔、幽深、诗情画意来涤荡心灵的埃尘,让我们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愿驾生命之舟徜徉在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