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核心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数学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结合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
2.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通过对一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查发现,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没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实用经济数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认识到实用经济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实用性,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感到该学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用处。因而,严重的缺乏积极性。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建立
由上述可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发展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内,本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都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实用经济数学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却成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而做出一些贡献。
1.数学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结合
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
2.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一种以自发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经济,之所以“新”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创新能力上,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电脑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要依靠社会各种制度创新的支持。而创新又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知识化。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极大降低;新经济可以减少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净剩余,有利于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
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认定由于人们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将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有人获得创新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和创新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拉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2.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协作,没有人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不会产生“1+1>2”的效果,更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理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体系。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网络概念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创新与变革,其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文化创新。
2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重要作用
2.1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作为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和控制着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在经营和生产的管理当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并且能够为科学性的经济预测以及合理有效的经营和企业生产上的管理提供最完善、最完善的依据,同时能够发挥出自身具有的作用在企业这个大的系统当中。由于在企业自身的大系统当中可以分为制定规划,企业的生产、商品的供应、产品的销售、财务会计管理等许多个分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管理这个分支系统能够与其他的分支系统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要更好的运用会计信息的职能上的作用,才能够促使企业这个大的系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总体功能上的作用,在组织所有可利用资源的过程当中,要选择最佳的方式,以此能够确保企业这个大的系统实现最合理有效、最完善和健全的长久目标。根据上述的阐述,我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对于整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2.2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会计信息无论是在企业的系统当中,还是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当中对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够依靠的比较重要的信息资料,将会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以预算会计为例,他的针对性的目标是实施国家经济上的预算,从一个相关单位的核算能够反映出来国家在预算这个部份当中的执行情况,但通过逐个级别的综合以后则能够全面的反映出来各个地方以及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相关的信息。国家能够参考这方面相关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有关财政的收支平衡对全社会的经济上所产生的反作用,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同时及时的制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对其管理的方式,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在综合上的平衡。我们能够推断出,会计信息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有效的管理上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提高会计信息管理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3.1以完善好会计相关的准则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
当前,在我国会计准则还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只是依赖着会计准则的本身健全和完善会计的信息质量,因此继续建设和改进有关准则的配套法律法规是相当重要的。一是要提高会计法规的在制定上的健全和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保证会计准则具备更高水平公平正义,更能够为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市场秩序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要持续性的增强与各个监督管理机构的相互配合,加强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交流。三是要在今后的会计准则的施行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着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有效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的进行公布。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有关的财政部门和企业的两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体系,能够及时的反馈出一些问题,并合理有效的处理出现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有关会的计准则正处在持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逐步的与国际上的会计准则接轨。每个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企业都应该及时的关注相关的动态和将要开展的活动在会计准则中,能够及时的跟随着其有关会计信息情况的步伐,同时能够运用更新的会计准则来更好的处理各个有关事项。
3.2增大政府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外部的有效监督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是能够有效的参与监督管理整个的市场。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整个市场上的公平公正,建设一个在经济上能够不间断和良好发展的社会。我国的监管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的配合协调,更好的遵守监管的体系当中的联动机制和高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监督管理。在普通的事件后,我们要进行监管的监督过程中,不只是监管的结果。监管力度的大小直接能够影响到相关的企业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在信息质量上的水平,具体的措施:一要更新监督管理的观念,持续的进行有效监管,增大进行监管后的监管水平和效率。二是要完善监督管理的方法,在总体上提升监督的力度,为了能够及时的找出违规的现象,更好的实现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协调配合。作为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在开展对公司相关的会计监督的时候,如果发现本公司以及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操控利润,利用一些比较专业的关系进行一些虚构的交易,导致市场的秩序混乱等等,必须对有关的专业人员和相关机构严惩不待,进一步的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同时必须提高惩罚的程度。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ment: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FTA的传统含义是缔约国之间相互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但是最近几年的FTA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这种广义的FTA也被称为“经济合作协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EPA)”(在GATT/WTO规则中,将FTA(缔约国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以及关税同盟(FTA+对非缔约国实行统一关税)称为“地区贸易协定(RTA)”。本文中的FTA,除了有必要特别区别说明之处外,都包括关税同盟和具有更广泛内容的“经济合作协定(EPA)”在内)。
FTA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被纳入WTO法律框架之内的GATT第24条和根据乌拉圭回合确定的GATS第5条。但是也有一些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FTA是依据GATT/WTO的“授权条款”建立的。根据WTO规则,FTA在并不提高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所有贸易障碍和全部谈判10年内完成等三个条件下,可以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成立,但是如果由于FTA的成立使针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有所提高,则视为违反WTO规则。根据“授权条款”建立的FTA则可以享受区别于一般FTA的更为宽松的特殊安排。
关于FTA与WTO所倡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互补、互动关系,不违背WTO规则的区域贸易安排有利于推动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其中的原因:一是建立FTA可以为成员国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二是可以弥补WTO多边贸易体系的空白和缺陷,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三是有助于减少多边贸易谈判的层次、提高WTO机制的运作效率;四是对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形成牵制。
二、世界的FTA新潮流
按照WTO的统计,截止到2002年6月,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提出申请的FTA已经达到了143个。WTO的144个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都至少参加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FTA,而没有同任何国家(地区)缔结FTA的WTO成员,2001年底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少数几个经济体,但是到了2002年底时,这一数字又有所减少。目前世界上的众多FTA中,经济规模最大,区域内发达国家成员最多。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最高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洲联盟(EU)。不仅如此,一个在NAFTA基础上扩展成为覆盖整个美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计划已经开始启动,EU的东扩也在加紧进行。
东亚地区在建立FTA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不但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主要经济大国没有同任何经济体建立FTA,就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启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也仅仅限于根据“授权条款”形成了一种并不彻底的自由贸易安排。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年才有所改变。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为日本的第一个FTA。韩国与智利之间在经过长达4年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2年10月达成关于建立双边FTA关系的一致意见。中国与东盟之间也在2001年11月“10+3”会议期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正式确定了10年内建立FTA的目标。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行动也明显加快。
在中日韩三国中,日本的FTA行动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边。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大幅度调整了对外经济政策,完成了由单纯重视WTO多边合作向重视发展双边FTA关系的战略转变。主要目的在于顺应世界潮流,通过对外经济制度创新打破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地区合作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在这种政策主导下,短短几年时间,日本不但已经完成有史以来的第一个FTA(JSEPA),而且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墨西哥、智利、韩国等国家之间的FTA研究与磋商,甚至由民间机构出面启动了与台湾的双边FTA研究。由于农产品贸易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FTA政策面临着国内以农业部门为代表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强大压力。为了避免激化国内矛盾,日本政府选择了一些能够回避敏感领域的对象,优先进行双边FTA谈判。从日本目前的FTA战略(参见“日本的FTA战略”(日本外务省经济局;日本外务省网页:go.jp)来看,并未将建立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双边FTA列入优先考虑范围。
韩国实际上是东亚地区最早倡议加强区域内各国制度性合作,提出FTA战略构想的国家之一,并在1998年与智利开始进行建立双边FTA的政府谈判,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韩国在建立FTA方面的实质进展已经落后于日本和中国,与智利的谈判曾一度中断,直到2002年10月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许多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国内来自农业等产业部门的反对比较强烈,政府不得不对这些压力有所顾虑。实际上对于韩国而言,在东亚范围内建立FTA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希望通过引导东亚地区制度性合作进程,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又担心处于中间发展水平的国内产业受到日本高技术产业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夹击”。因此,今后韩国的政策取向仍然是一个变数。但是迫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强大压力,为了维持自身的长远利益,韩国政府采取更加积极和实际的FTA政策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东南亚各国在建立FTA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东盟一方面作为一个地区联盟,与一些国家就建立FTA问题进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其主要成员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分别寻求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建立双边FTA的机会。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东盟10国与日本于2002年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内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问题进行磋商;同时鼓励东盟成员分别与日本就双边FTA进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与日本的FTA(JSEPA)已经正式生效之外,泰国、菲律宾等国与日本之间已经开始进行双边FTA的研究和磋商。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采取了最为积极的FTA战略,
已经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盟、美国(2003年5月6日,经过两年的谈判之后,美国和新加坡在华盛顿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预计这一协定将在2004年1月正式生效)等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推进与加拿大、墨西哥、韩国之间的FTA谈判。
三、我国的FTA实践与国际经验比较
我国自从在2000年的“10+1”会议期间向东盟提出建立中国与东盟FTA的建议以来,在推进双边FTA关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对促进东亚地区的制度性合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就正式启动FTA程序达成共识,决定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随后经过多轮政府磋商,于2002年11月签署了框架协议,就早期收获项目和不同东盟成员的关税减让时间表达成一致。如果双边谈判能够如期完成,将以高达17亿人口、2万亿美元GDP和1.3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内地与香港作为两个关税区之间的“更紧密经济合作伙伴协定(CEP)”磋商也在进行之中。
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成为我国在FTA领域的一个新的实践,也是“入世”之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的又一个重大举措。加强与东盟的制度性合作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周边区域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长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意义。但是我国的FTA尝试还仅仅是开始,与其他地区和日本、东南亚的FTA战略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首先,按照一般经验,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与其覆盖范围成正比,但是成员主体越多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同样会明显加大。相互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许多问题上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多边谈判的“瓶颈”。即使能够按期完成谈判程序,各方共享的自由化范围只有可能成为各方承诺范围的“公约数”,从而使FTA的本来意义大打折扣。因此,许多国家建立FTA一般都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首先从双边谈判开始。我国与东盟整体的FTA谈判,在缺乏实践经验和同时面对10个谈判对象的条件下,如果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可能需要作出相当多的让步。日本在与东盟建立FTA关系时采取了多边与双边并进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多边形成的一揽子框架协议,在建立全面制度性合作关系方面取得共识,将希望加强合作的领域全部囊括其中,为适度选择合作内容、方式和时间表留下空间。另一方面,在多边框架协议内事先写入鼓励双边合作的内容,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优先顺序,推进双边FTA磋商铺平了道路。实际上日本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之间的双边进程已经明显领先于多边,最终日本的获益将可能是各个双边FTA获益的“叠加(并集)”,而不是“公约数(交集)”效果。
其次,按照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如果与经济效率高的成员建立FTA,则通过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的扩大,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但如果与效率比较低的国家建立FTA,反而存在低效率商品或投资替代区域外高效率商品或投资的可能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FTA,虽然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更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发展中成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大市场空间,并且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有助于区域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升级。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与欧盟签署FTA协定以来在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良好表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主要国家急于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建立FTA的原因也同样在于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吸收合作伙伴的资本和技术要素,达到优势互补和双方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
再次,选择FTA对象和确定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各国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缓解国内压力、发挥互补性和追求经济利益等角度出发来选择谈判对象的。日本选择新加坡作为第一个谈判对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可以回避对方农产品可能对本国农业带来的压力,在东南亚地区发挥更大影响;选择墨西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企业产品进入墨西哥市场时与欧美企业相比的不利条件,并利用墨西哥作为NAFTA成员同时又与EU签署了FTA协定的有利条件,为日本在墨西哥投资企业产品无障碍进入欧美市场创造条件;选择韩国作为下一个伙伴则主要为了发挥贸易和技术优势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遏制中国的影响,在地区事务中掌握主导权。韩国选择智利作为第一个谈判对象,一是由于有意选择一个较小经济体进行FTA方面的尝试;二是韩国与智利季节相反,智利农产品不会对韩国同类产品构成直接威胁;三是由于智利作为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同时又与EU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使得韩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避免韩国企业在智利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时蒙受损失;四是为了发挥自身汽车等工业制成品的优势,开拓新的市场。东盟与中、日、韩以及美国等分别建立FTA,除了有利于东盟产品进入这些世界主要市场以扩大对外贸易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作为零关税连接各主要市场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吸收各国直接投资、获取更多资本要素。我国目前除了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香港地区之间的FTA之外,尚未形成一整套清晰、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多边和双边制度性合作战略与优先安排顺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于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作用的足够认识,没有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国家战略应对体制。
四、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类是指缔结FTA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是所谓“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最早提出这些观点的是美国经济学家Viner,他在1950年曾经就关税同盟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研究)。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内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过去受到对方数量和高关税限制的本国低成本商品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一些经济体仍然保持了较高关税水平,许多产品的贸易数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倾销等形式的贸易纠纷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对相互贸易增长产生了很大制约,并且无益于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升级。通过FT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刺激贸易需求增长,使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趋于合理。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国的许多比较优势产品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急需、而且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无法替代生产产品的
进口成本也会明显降低,从而满足国内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正如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贸易机会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目前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EU和NAFTA等主要FTA高达50~60%的水平。这也是各国对区域外经济依赖程度长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与FTA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动态效果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前者是指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将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建立FTA可以在WTO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加大相互开放的程度,并通过区域市场的统一促进国内竞争。这一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
对于FTA成员国而言,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会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但是贸易转移效应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区域内的低效率产品可能会取代非成员的高效率产品。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吸收高效率成员和扩大区域覆盖范围才有可能防止这一负面影响。
FTA对吸收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是因为多数情况下FTA协定本身包括了促进相互投资的内容,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本要素流动。二是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随着贸易扩大效应的显现,跨境投资活动也会增加;三是由于区域内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区域外企业在区域内投资生产的产品有利于进入整个区域市场。墨西哥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周边地区成为我国吸收FDI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的不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将长期存在,尤其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提供转化为竞争力和现实利益的大量机会。因此,随着FTA的形成,相互之间的投资增长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FTA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效果是其经济影响的综合反映。常用方法是通过CGE经济模型进行模拟的基础上评估和比较FTA的经济效果。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对各种不同组合FTA效果进行模拟和比较的权威研究成果。本文将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模拟结果(参见(日本)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益增加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日本的选择》2002年)分析FTA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
在该项研究中,假定存在6种组合的FTA,分别是①日本+新加坡、②日本+新加坡+韩国、③日本+新加坡+墨西哥、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韩国、⑤日本+新加坡+韩国+东盟+中国、⑥中国+新加坡+东盟。根据模拟结果,在不包括中国的①~④等4种组合中,仅有①组合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出现0.01个百分点的上升,而在其他三种组合下中国的GDP增长率会下降或不变。其中④组合下日本的GDP拉动影响可能达到0.18个百分点,是四种情形中最高的;而中国的GDP会下降0.03个百分点,是四种组合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同时包括日本和中国的⑤组合下,中国和日本的GDP上升幅度都高于其他组合;而在不包括日本的组合⑥中,中国的GDP上升幅度为9.17个百分点,而日本GDP增长率反而可能出现0.05个百分点的下降。
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如果中国不加入任何一个FTA,则多数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会出现下降;二是中国加入任何一个FTA都会带来本国GDP增长率的上升;三是包括中国在内的FTA区域覆盖范围越大,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效果越明显。其他国家同样符合这些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估计仅仅是静态分析的结果,并未把投资增长的动态影响效果包括在内。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建立FTA明显有利于我国吸收跨境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增长、技术溢出和结构升级效应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参见赵晋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从现实的选择来看,由于FTA谈判的复杂性和模型分析本身的局限性,模拟效果并不是判断FTA可行性和经济效果的唯一依据。但至少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比较不同组合FTA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方向、确定我国FTA战略的优先顺序和阶段性目标提供参考。五、我国的FTA战略与阶段性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在今后20年中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除了积极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之外,还应当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FTA的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这样才能回避被日益增加的FTA所“边缘化”的风险,在地区多边和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因此,实施国家FTA战略首先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FTA战略与改革的关系来看。“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是“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之一。根据这一观点,我国应当将逐步建立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型市场体系作为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制度性合作(FTA)起步,首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就完全有可能为达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
在本世纪初的前20年中,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改革需要的FTA战略应当具有以下几个阶段性目标:首先是努力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和“中国内地——香港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CEP〕”早日生效,以巩固我国在发展FTA实践中的最初成果;二是为了对中国+东盟之间的多边协定形成牵制和互动效果,可同时推进与新加坡、泰国等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三是积极促成中日韩三国FTA或中日、中韩双边FTA的正式磋商,以避免日韩先行建立FTA,使我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陷于被动;四是适时启动我国与其他地区主要伙伴国的双边FTA和东亚自由贸易区(东盟+中日韩)的谈判程序;五是对未来更大范围的FTA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多边磋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现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国家FTA战略实施指导和协调体系
目前我国缺少FTA总体战略思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形成统筹组织与协调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行动的有效机制。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签署FTA协定,不仅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关系、外交政策、贸易投资制度等许多体制与政策层面的问题,而且需要系统了解选择不同合作伙伴及其合作方式对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和地区安全带来的可能影响。为此,外交部门、对外经济关系事务部门和国内产业政策部门之间的共同参与和统一协调十分重要。
(二)加强
对FTA战略的系统研究
为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形势发展需要的FTA战略,应组成由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的研究队伍,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问题与前景、各种可供选择的FTA方案可能对我国和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构想和步骤。在启动各种多边和双边FTA磋商程序之前,也应由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政府谈判提供参考。
(三)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在多边与双边合作可行性研究中的作用
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必须要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提高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占据更多的市场资源,为企业创造巨额经济收益。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保持优势地位,而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是技术创新。因此企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向前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创新也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速度的加快,企业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与特征,科学合理调整自我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培育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一旦丧失核心竞争力,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让企业倒闭。
3.技术创新使企业成本降低,收益放大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让企业处于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对现有的各种资源、生产条件、组织架构与经营管理进行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技术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企业运用新技术实现规模经济性、增加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较低,常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分析
1.企业战略实施的方向
企业通过对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形势的分析,进行专注与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集中一切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使企业可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内在实力。例如美国SPACE-X公司,前期以发展信息化技术为主,在发现新的市场商机后就投入全部精力与成本到民用航天租赁领域,经过5年多时间的科技攻关终于成功发射卫星升入太空,并取得了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价值20亿美金的太空卫星委托服务垄断权,随后的几年时间SPACE-X的总裁埃隆马斯克又将技术创新的拓展延伸至电动汽车领域,独创特斯拉品牌,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都归功于SPACE-X公司不断的技术创新,才培育了SPACE-X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加强组织内部管理体系的协调性,稳定性
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能力逐步加强,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上变得更有效。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帮助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提升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降低风险。企业要让每一个员工深刻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要定期开展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发展。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超级秘书网
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及特征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把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具体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的宝贵的战略资源。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不仅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也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
(2)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仅是当前的而且包括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得以实现,从而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因此,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通用”的技术专长,而不是对应于某一两种产品本身;核心的胜利意义远超出单个产品的胜利。
(3)独特性。核心信念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这种持续的稳固可以使组织在统一的基本信念下协调运行,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企业个性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是基于企业独特的历史、文化、技能等产生的,具有稀有性。
(4)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和稀有,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它根植于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不可模仿性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占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5)不可替代性。即使企业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能力,但如果竞争者能够找到替代能力,还是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一种能力是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 核心竞争力能够适用于各种市场,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能对消费者利益做出重大贡献,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效仿,即使效仿, 也是公司最擅长的。
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消费趋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数量和质量消费型发展到品牌和文化消费型。消费者不再仅仅重视商品的质量优劣与价格的高低,而是对商品的售后服务、商品品牌的知名度、购物的环境等比较关注,也就是说消费者更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百年企业。比如说海尔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发展之迅速并长期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状态,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售后服务相当好,消费者信得过,是同行业不可比拟的。它的品牌名言“真诚到永远”,也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企业仅通过产品科技含量高、性能优、价位低廉,企业制度完善、拥有充足的高科技企业员工,它只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企业的技术、流程、制度是可以借鉴的,人员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很难成为企业独有的持久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点培育那种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流不掉、无法模仿、无法复制、极为稀缺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即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拥有个性,惟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衡量一切事物对错好坏的标准体系,并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一旦把企业文化的个性转化为产品的个性,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文化是形成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比战略管理都重要。比如沃尔沃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宝马的核心竞争力是豪华,TOYOTA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经济实用。在沃而沃看来,产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它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强调安全性;宝马的产品文化则侧重追求舒适和地位。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大。
(1)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比较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位员工,任何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为尺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的增高,员工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工作热情高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2)凝聚作用。企业文化追求一种企业整体的优势和卓越良好的集体感受,把激励的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观念上,着力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因此必然有益于消解企业职工个体目标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向同一目标迈进,从而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3)引导作用。企业文化可以显现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引导企业去适应健康的、先进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需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使他们朝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努力工作。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它在一系列价值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4)约束作用。整洁有序的企业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硬的约束、有形的约束,企业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等是软的约束、无形的约束。企业文化建设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使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成为员工内心信念,表现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有形约束和无形约束的统一。当员工的行为违背企业的信念时,其心理会有一种内疚感,并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
(5)塑造形象作用。海尔集团在我国企业中发展得比较好,有持续的竞争力。不但是产品质量优,售后服务好,更重要的是海尔集团的精神与文化,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竖立了一个信得过的品牌。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但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吸引顾客,而且能使企业更有效、更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综合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所以说技术是第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又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又是第一竞争力。认识到此还远未结束,这是因为,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企业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植根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
附图模型揭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指出模型的外层组成元素指企业文化的功能,模型内因元素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其中,企业文化功能分别为指导力、推动力、改善力、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力、开发力与感应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由诸多因素组成,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要素,它们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1)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的保障。包含: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等着力点。
(2)第二层面为载体层。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包括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等着力点。
(3)第三层面为转换层,是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实化和物化。包括服务、质量、营销、技术和能力等着力点。
综上分析,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它和核心能力是一种互补关系。国内大部分学者重视技术、流程等核心能力的硬件部分的培养,企业文化等软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维持企业核心能力持久性因素,它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间与企业间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使其企业处于久胜不衰的状态,成为百年企业。
参考文献
1 侯贵松,王璐璐.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十大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二、核心竞争力思维下企业并购与财务风险再认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得以生存、稳定发展、长期存续的基础。一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最能使企业获得高收益的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将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经营中的结果。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1)企业并购。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是指具备优势的企业吸收其他独立公司,使两家或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企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因此,并购即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获取其他企业财产所有权的方式来控制该企业的行为。图1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估值与评价财务风险价值评估风险价值与评估的财务风险融资与支付风险财务整合失败风险(2)财务风险。其是指由于某些不可预估的原因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甚至遭受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在企业并购中的资产减值、人才流失、跨文化环境等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上来,从而致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体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最终都反映到企业财务状况上来,故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也可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的定义得出。基于此,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进行有关并购估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方面的并购活动所引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属于一种价值风险,它是企业预计的财务状况和并购后的价值发生偏差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对企业并购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4)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特征。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由与并购相关的各项财务活动所导致。企业并购活动会发生诸如估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企业活动,这些都有可能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企业并购从企业选择意向企业开始,到最终财务整合截止,这是一个完整的企业投资活动。这项投资活动有时并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企业来完成,这时外部融资等原因也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并购财务风险。二是强调财务风险的结果。企业进行并购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能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能增加企业收益和股东财富。但是,一旦发生财务风险,进行并购的企业就可能面临亏损、资金断链、收益下降等情况。这就使企业无法实现其既定的并购投资目标,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股东收益减少,最终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三、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估值与评价财务风险识别
(一)企业并购估价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1)企业并购中的估价风险。进行并购时,企业会对并购后的现金流量和企业收益进行预估,这就形成了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值。而企业预估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收益则是通过企业并购时的评价产生的,估值和评价一起就构成了企业并购中的估价行为。估价风险的产生就可能发生在并购时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或评价当中,一旦估价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企业并购中的估价风险。(2)产生估价风险的成因。一般而言,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估价风险的主要原因。如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不完善等都可能使企业获得不对称的交易信息,从而不能准确评判目标企业的收购价值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等,这就可能产生估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如果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价过高,则会使其需要更多资金才能达成并购交易,并有可能在将来不能获得所期望的回报;如果估价过低,则又有可能错失良机,无法达成并购交易。
(二)目标企业估价主要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要想实现成功并购,就必须提出一个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并购价格,这就需要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如果估价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以下三种财务风险(见图1):(1)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一是估值不当导致收购成本提高的风险。企业对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估值是为了提出一个合理的并购价格使并购交易能够达成。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并购信息的不足,可能导致企业估价不当,使其提出的收购价格过高,这样就会提高并购成本,降低预期收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二是估值不当导致收购价格过低的风险。除了上面提到的估价过高带来的风险之外,与之对应的还有估值过低带来的风险。低于合理收购价格的报价会使交易双方难以达成一致,企业并购能以成功,甚至还可能使第三方企业坐享渔利。(2)融资与支付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意向达成后,企业能否根据双方协商好的交易价格来及时筹措并交付收购价款,以及筹集这些资金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融资与支付是并购活动的重要过程,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并购价款进行支付时,企业应就与并购相关的双方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形式等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并购后企业的现金流量及其稳定性,然后再从中选出合适的支付方式以支付并购价款。融资不当会使企业无法及时筹措到并购资金,使并购交易无法达成;而不当的支付方式则会影响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等,提高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对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导致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风险。(3)财务整合失败风险。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发起了并购行为。这个并购行为选择是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增加股东收益为最终目标的。因此,在企业进行并购估价的过程中,如果并购信息不对称,就会使企业的预估与并购后的企业收益出现较大的偏差,产生并购后的整合失败的风险。一般而言,在并购交易达成后,完成了相关价款的支付,那么并购企业就拥有了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日常图2影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因素图运营控制权,这就完成了并购后的初始阶段。然后,企业还要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整合,财务整合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无法实现财务整合,那么就会出现财务风险,甚至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四、基于核心竞争力思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并购成功的财务风险因素很多,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主要表现在:并购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见图2)。
(一)并购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并购交易之中。一方面,如果目标企业不是上市公司,那么并购企业就无法获取目标企业的完整信息,如资产、负债状况,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等,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准确进行估价,从而阻碍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如果其财务报表所呈现的信息不充分,审计结果不准确,那么同样也会使并购企业无法准确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盈利能力,从而产生并购的估价风险。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并购企业不能全面了解其资产状况、人力状况以及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时,会使企业并购的整合风险急剧增加,严重时还会影响并购的结果,导致并购交易的失败。要想达成并购交易,科学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然后确定出一个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并购价款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只有充分、全面而又准确的信息才能进行准确的估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信息不对称却是常见的,很多并购企业并不能掌握目标企业的全部信息;如果并购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又不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而盲目进行并购,那么势必会产生严重的估值风险。
(二)交易环境不确定
与信息不对称类似,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经济周期的出现、汇率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会对并购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并购企业的经营情况、资产状况、融资能力、收购后的管理能力、财务整合能力等微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并购交易的实现。上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交易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并购活动,使并购结果与预期发生偏差。另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本身也涉及多个领域,如法律、财务、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形成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并购交易的失败。
五、基于核心竞争力思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企业并购这样一种产权交易活动,风险更是相伴而生,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发生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就上述因素来探讨防控并购财务风险的措施,以降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理论分析
(1)估价风险防范分析。企业要进行合并,必须先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预估,以确定一个并购价格。所以,企业应对价值评估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一是必须重新明确价值评估的目的。目前,国内企业进行并购时,并不了解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因此,在讨论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时,必须重新明确价值评估的目的;只有明确了企业进行估值的目的何在之后,并购企业才能据此评价出目标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合理地进行估价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努力提高估价信息质量。提高并购企业进行估价时所采用的目标企业的信息的质量,有助于估价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信息的不对称是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品营销状况;区分资产评估与价值评估,合理使用财务报表;注重表外资源,高度重视针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所产生的财务影响。三是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进行估价时,应根据并购企业的并购目的以及目标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合理选择估价方法,这样可以减少由于估价方法选择不当而产生的估价风险。(2)融资风险防范分析。进行企业并购,需要企业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完成并购活动,并购企业通常不仅要支付并购价款,需要考虑并购的债务成本、并购费用、税收成本以及并购完成后企业的整合成本等等。所以,并购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完成并购活动,通常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实现并购。而融资风险的控制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般而言,融资风险是通过企业并购的融资成本来体现的,而这个融资成本的高低又与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运行体制越完善,那么企业进行并购融资时可以选择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手段也就越多,资金来源越丰富,融资结构越灵活,那么企业进行融资时产生的融资成本相对而言就会越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就越不容易发生。(3)支付风险防范分析。并购企业在完成对目标企业的估值和融资之后,选择何种支付方式就成为其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又一重要方面了。支付方式选择得当,可以为并购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虽然每一种支付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状况、以及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支付方式进行选择,以降低支付成本、减少支付的不确定性,从而减轻由支付方式的选择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说,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可以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从而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二)整合前风险防范分析
在企业并购前,可以针对企业并购中可能产生的估值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以防止相应的财务风险的产生。(1)改变信息不对称性以合理估值。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估值,那么就会影响并购企业制定收购价款,这样就不利于并购企业降低交易成本,防范财务风险。所以,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正确的估值,就应该建立起对目标企业竞争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状况基础上的企业总体评价体系,从而从整体上评估目标企业的综合实力,完成对目标企业的估值。(2)合理选择资金筹措方式和支付方式,以降低融资风险。确定了并购价款之后,并购企业就要开始筹措并购资金了。要在了解了并购企业的资金结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再谨慎选择资金筹措方式和并购价款的支付方式,从而在保证并购企业自身经营的资金需求上,完成并购交易。(3)努力降低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由资产负债的结构失调所带来的风险,要想降低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流动资产的运营与管理等途径来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的降低会使企业资产的收益率也随之降低,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等方式来平衡流动性风险和资产的收益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既能满足企业并购的流动资金需求,又能降低流动性风险。(4)增强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稳定性。企业进行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为了降低这一风险,选择好的目标企业是十分重要的。经营风险小,产品市场需求大,有发展前景的目标企业就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收购双方的债务方面不能有较多的长期负债,这样才能保证预估的现金流量能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
(三)整合后风险控制分析
企业完成并购后,就要开始进行整合,如果整合后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财务整合良好等状况,那么企业就面临较大的财务整合失败风险。(1)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合理的整合,才能使并购双方真正实现并购的目的,使并购后的企业顺利开始正常运营;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实现预期收益,真正做到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最终增加股东收益。(2)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策略。按是否需要整合可以将并购分为两类:财务型并购和战略型并购。企业在对并购厚度整合进行了合理定位后,就需要确定其整合策略了,一般而言有如下几种整合策略:一是制定清晰的企业规划和战略。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路径是开启企业全面整合的基础,并购企业应该明确其并购目的,重视企业规划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在并购交易达成后,进行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并制定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能具备一个积极进取的财务和营运目标,为企业并购实现后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二是确定并购双方的管理责任。很多并购失败的案例表明,并购完成后,如果管理层不能迅速建立,并购企业双方的管理人员无法及时确定各自的管理职责,那么企业就会混乱不堪。只有快速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的管理层,才能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才能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最终使并购企业的整合活动能有效推进。三是消除并购双方的文化障碍。任何新组织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障碍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并购企业的职员来自不同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的管理层就必须将这种文化的冲突降低至最低,这就需要双方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相互理解。四是加强并购双方间的沟通。大多数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会因为一些沟通上的障碍而受阻,不论这些障碍是文化差异、工作不够投入还是领导权利分配不清,解决这些障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有效地沟通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整合,从而避免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和摩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9-02
一、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五个特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因为竞争,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具有高效率的本原性原因,也是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我国香港特区为什么能从小渔村变成世界五大金融中心之一,因为香港是自由经济,香港有四大自由:一是生产的自由:除、枪支弹药不能生产以外,其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企业自由决定;二是贸易自由:企业同哪个国家做贸易,由企业自由决定;三是价格自由:企业产品卖什么价格由企业自主决定;四是汇兑自由:港币换哪个国家货币由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决定。
四大自由加一个低税率是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体制原因。低税率:香港没有工商税,只有一项利得税,税率为18%,政府让利于企业,经济就持续快速发展。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要想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其一,价格要由市场决定,不能由政府来决定,政府只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补贴或限价措施。其二,市场的供求关系要靠价格信号调节,而不是靠政府人员的主观想象来引导。其三,只有鼓励企业竞争,才能使消费者最终得利。后进入的企业可以迫使已有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迫使无法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的企业退出市场,优胜劣汰。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涉及到许多问题:(1)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当市场失灵时,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政府来解决。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进行,而公共物品、社会管理及市场失灵的领域应该由政府来管。(2)在资源配置,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只起辅作用。政府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市场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社会诚信的建立。(3)政府该退出的领域应该坚决退出,该让出的领域也要坚决让出,不要与民争利,精简机构,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把无限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总之,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中国,整个市场的出现是在政府主异下形成的,当前政府主异下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市场与政府利益、权利博弈的现象,市场的力量在一些领域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在的行政体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面对市场时无力应对。政府到底是主导者,还是服务者和管理者。
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讨论贯穿于整个经济学的实践,从最初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干预,显示出对政府作用认识过程性和历史的局限性。
在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自由和权益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市场的有效性与政府的有效性能相互配合。在认识到了“市场不是万能的”之后,人们找到了政府存在的理论根据。从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当人们的一些利益无法自身完成时,建立各种组织来实现共同的利益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则应体现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民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上。成思危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一定要互相配合才能起到“1+1>2”的结果,如果互相较劲,市场会丧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影响。任何社会都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过去的问题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场相对处于弱势。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2003年提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要克服体制。主要表现:(1)政府支配土地;(2)政府进行价格管制;(3)政府确立GDP考核目标;(4)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社保、教育);(5)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五项职能:一是宏观调控,调控在“市场失灵”和经济危机时的各种经济关系;二是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四是优化环境,为经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五是保护公正,保护人民群众权益和弱势群体利益。
政府要管好该管的事,不要在该管的问题上“缺位”和“不到位”,政府不要把本该属于市场和企业的事“越位”,造成低效率和经济损失;政府部门不要过多地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那样,不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政府官员要转变权力观念,把“权力放进笼子里”,淡化权力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把“权力放在笼子里”。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民间组织,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将多余的权力还原给社会民间,缩小政府权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夹角度。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培养社会成长的自治能力,形成扁平型服务政府,以降低社会决策风险。温州因为民营经济发达,社会民间组织较早发育成熟,在应对现代社会风险时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自治能力。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在社会治理方式上积极转型,从改革开放期小社会“无为而治”向现代风险社会的“有限作为”转型。建设“有限有为有效”政府。目前温州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温州社会发展需要之间仍存在一隙差距,总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层面行政体制改革进程致因,也有地方政府缺位致因。为此,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温州社会发展新形势,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行政道德建设,提高补位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努力为温州经济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简政放权、推动政府“瘦身”,依法行政、推动政府“健身”,转移职能、推动政府“转身”,用政府权力的“减法”释放市场、社会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努力营造温州一流“软环境”,再造赶超发展的“硬实力”。
2.优化环境。现代经济就是环境经济,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快与慢、成与败。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赶超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持之以恒推进政府服务环境建设,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梳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等措施,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依法行政。
三、简政放权,抓好政府转型的先手棋、突破口、切入点
总理指出,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动、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发发挥政府作用,笔者认为,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总理指出,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可以预见,中央下巨力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将迎来新的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温州日报,2014.3.15
[2] .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温州日报,2014.5.28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4]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要构建“理实互促、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不过分强调科学体系自身的完备。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为了实现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经济法》课程内容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忽视考证能力培养等一系列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重构教学内容。
目前,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考试,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些考试的科目中都有《经济法基础》、《经济法》课程。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教师应主要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中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设置《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这要求授课教师要做针对性的调研,了解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侧重于考证知识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还应加强应试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合理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清楚地了解会计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会从事哪些涉法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法律知识的重组,打破一贯的学科体系。根据会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要用到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等;企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票据法、破产法等。以上内容中,有些属于经济法领域,而有些属于民商法体系。因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的内容应不限于经济法学科的体系范围,还需要包括民商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满足会计专业人员工作的需要。授课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司法会计专业人才。
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实现司法会计专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法律专业知识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济法》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长期以来,《经济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对理论的讲解,脱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的探索。优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直在法律类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现实问题中搭起一座桥梁,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各教师在《经济法》课程中大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案例教学法大多未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教授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大多是法学专业的老师,所以他们在案例的选取上往往出现缺乏与会计专业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现象,而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缺乏引导,所以导致案例教学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些问题就要求首先教师要正确地选择案例,选取一些能够和会计工作实际相关的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的案例,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是他们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加强引导。比如,一个案例可能涉及经济法多个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因为知识有限不可能看得很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把各方面的知识、问题分析全面,提高一个案例的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效率,解决课时不足的难题。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运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法是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延伸,目前已在司法会计专业一些课程中运用,《经济法》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财务部门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动漫方式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情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下,扮演一定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例如,在学习《票据法》的过程中,可以模拟银行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模拟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从事票据的填写以及票据的“贴现”“、承兑”“、背书”等业务。角色扮演法将枯燥的程序描述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轻松自如地进入“角色”。
加强“产教结合、校企一体”,运用社会实践法。现在职业院校的法学专业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社会实践法是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长期在法律领域从事经济法工作的和在企业一线从事会计专业工作的专家来校,请他们为专业建设和《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咨询和指导,加大本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学校应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几乎都是注重单纯的会计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能力特别是经济领域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尤其是司法会计专业应探索与一些律师事务所、企业内法律部门建立联系,建立相应实习基地,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会计和管理工作将遇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在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还可以与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机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