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老年人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三部分,为家政服务、医疗救助与心理慰藉。按政策规定,八十岁以上老年人全免费,六十岁到八十岁的老年人只收取一定基本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做到关爱老年人生活,让老年人活得更美好的目标。
然而,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让许多老年人不清楚此项政策,即使清楚,但仍需要为各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做一次全面的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与需要,以便更好地为进一步由针对性地服务老年人打下基础。这样,我这次的暑期实践访谈工作则显得尤其重要,访谈了解案主基本信息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为日后开展工作作基础性参考。并且能让更多老年人获得政策资讯,带给他们通向幸福老年生活的钥匙,我感到十分荣幸与责任重大,并积极努力做到最好,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我们先从居委会度拿到有关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资料,包括其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然后两人一组,按照门牌号码逐家逐户上门入户做访谈。
访谈形式与一般的调查不同:
一般调查是按照调查问卷上的问题逐一向被访者发问并作记录;
我们社工的访谈不象调查那么死板且让人厌烦;
我们先将要问的相关内容记在心里,敲门入户后就不带问卷,不当场记录,好像一个朋友似的与工作对象聊天,将相关信息记在心里,访谈结束后再根据记忆填写问卷。
我们想得到工作对象的信息,并不是一般的发问,如直接问:你有多少个儿子啊?而是像普通闲聊一样,不过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转移谈话话题,以关心工作对象为目的来引导对方主动讲出我们需要的信息,如问对方是不是一个人住,或者问其儿子有没有来探望他等系列相关话题使对方主动说出其有多少个儿子等信息。
这样,访谈的对象并不会对我们的到来与我们的访谈产生厌恶或不耐烦,因为我们采取的形式是平和、温馨的,老人家知道也感受到我们是在真心关怀他们,对他们好。虽然这样得到我们想了解的信息会颇费时间与精力,但这也是双赢的好方法。
xx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7日15:53 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 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
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北京市统计局)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二、维护老年人赡养权是老年维权的重头戏。据法律援助中心反映,老年人维权问题最多的还是赡养权。近年来碰到赡养人不承担老人赡养的情况有下面几种表现:1.子女互相之间踢皮球,不肯赡养老人。南郊有一对老夫妻,三个子女,互相推委,不养老人,弄得老人无法生活,住到亲戚家去。这种现象受到群众的指责。2.不承担福利院护理费。岳王有一个老太住在市福利中心,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共同负担,其中一个儿子不肯付钱,闹到法院判决,仍然拒付,法院打算强制执行,老太又心软撤诉了。3.老人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农村老人住劣质房的现象比较多。也有的因特殊原因无处栖身。浮桥有一对老夫妻住在女儿女婿家里,后来女儿女婿离婚,女婿家又正好碰到拆迁,弄得无处蹲身,后经浮桥镇司法调解,儿子总算同意老人住到自己家里。4.社保银行存折被子女掌握,老人有了社保却拿不到钱。原来老人实行捆绑式社保,子女买了社保,老人才能享受社保,子女认为自己缴了钱父母才有养老金,因而常常把父母的养老金据为己有。
我们与法律援助中心一起分析,造成老年人赡养权得不到保障的直接原因有下面几条:1.多子女家庭,子女互不负责,造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扛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2.老人对几个子女不是平等对待,而是有偏心。3.在处理遗产时不合理,没有摆平,造成子女不服,对父母有意见。4.有些老人脾气倔强古怪,造成父子、婆媳关系不睦,因此在赡养老人时心中有气,不积极赡养。5.子女有其他特殊原因无力或不能赡养。当然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还是道德素质欠佳,法律意识不强。
三、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几点建议。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尽管已经得到各级党政领导、法律部门和老年组织的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建议:
1.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意识。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老年法》,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老年法》不仅要让老年人知道,更要让全社会知道,形成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局面。
2.要大力宣传传统道德和文明守则,弘扬敬老爱老美德。尊老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尽孝”没有过时,要大讲特讲,要大力表扬“孝子贤孙”,不能把“孝子贤孙”作为贬义词,“孝子贤孙”就是好,就是光荣,就得推崇。要批评那种不肯赡养的“不孝子孙”,把他们不光彩的行为曝光,使之成为众矢之的。
一、引言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节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大关,总数高达1.3755亿,占10.06%。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养老负担之重,不言而喻。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实地访问了当地的敬老院以及随机采访了部分老年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机构的调查分析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政府承担。
在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免费保姆”,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私人生活,而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难得一见,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比例高达53.3%,我认为这其中的理由不外乎有三点:
1、当地的唯一一所敬老院便是我们所调查的董志养老院,据负责人说,他们的招收标准以农村的老年人为主,且多为“五保户”,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都是智力上有缺陷,基本不招收其他自愿来养老院的老人们,尤其是生有子女的老人。
2、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老人们的思想根深蒂固,觉得去养老院养老怕人说子女不孝顺,也舍不得离开子女,这种思想不是个别的老年人才有的,是绝大多数当地的老年人都存在的。
3、在经济状况上,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城市10.48%,农村13.08%)经济上感到困难甚至是相当困难。虽然有部分老年人愿意去住养老院,但养老院的费用普遍较高(除“五保户”等国家补助的老人),愿意去住养老院的大多数是子女在外地或者不愿意照顾自己的老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昂贵的费用。
三、影响老年人养老的因素
1、子女对待父母亲养老的态度。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开始被人们淡化,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不再把照顾父母当做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拒绝赡养老人,这样丢弃传统敬老的美德怕是有失常理。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离开父母在外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只有父母组成的空巢家庭与日俱增。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工作压力,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少。
2、老年贫困。“200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状况的一次性抽样调查”表明,有约106万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而实际情况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而农村老年人贫困情况更为严重,在一项调查中,农村人口占了将近85%,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存在,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农村人口的生活、医疗保险等负担。”甘肃省农村经济尤为落后,有很多贫困县、贫困村,而庆阳市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将近7%属于“空巢老人”,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
3、医疗保健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医疗保健制度还不够完善,而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水平。
四、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建议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并且妥善解决。
(一)要公平而非平均。养老保险虽说是一视同仁,但明显可以看出城市要好于农村,倒不是政策有了问题,而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再好的政策分到每人头上也就没多少了。我认为公平并非平等或平均,应该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政策再偏倚一些。
(二)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待养老问题也应当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而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政府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建立,鼓励建立老年公寓、活动室等。最后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孤寡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均纳入体系行列。
(三)提高高龄老人与低保老人的生活补贴。政府应该进行分级化管理责,将老年人高龄补贴的起点降低,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补贴;对低保老人应该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救助机制,而不是一阵风似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待病残老人应当给予双倍补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