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摸底考试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摸底考试总结

篇1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xx市摸底考试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在这次考试中涌现出来的志向高远、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优秀班集体、优秀教师。希望同学们以优秀学生为榜样,以优异成绩为目标,奋力拼搏,争取在下次月考中取得更大更优异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高三Ⅱ级部全体领导向为同学们的成长、进步而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品学兼优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老师、同学们,在过去的一月中,我们的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耐心施教,用自己的努力,换取了同学们的好成绩。多数同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成绩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我们今天在此举行摸底考试总结表彰大会,就是要让我们的同学,我们的老师看到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激励同学们发扬成绩,再创佳绩!成绩只能证明过去,摸底考试只是我们学习征途中的一个小小的加油站,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

所以,今天借此机会,我代表级部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一、正确对待成绩

成绩的取得是可喜可贺的,成绩是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换来的。这既是对我们前一阶段努力学习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们自身实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依据历年的经验,xx摸底考试的成绩是很准的,我们每个班就能考那么多的一本、二本和三本,所以我们应该充满自信,我们不但应该相信我们的老师,更应该相信我们自己。但我们同时应该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很多;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与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收获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为此,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应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决心,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气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二、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

在这次考试中,我们大部分同学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个别同学学习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科与学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成绩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偏科现象严重,在我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行动不自觉,作风不刻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少数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

同学们,或许,以前你因为疏懒放纵了自己,成绩有些不如意,对此家长和老师不太满意。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向受表彰的同学看齐,比学习、比干劲,一起努力,在每个班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

三、脚踏实地搞好下阶段的学习

古人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要想有更好的成绩,我们必须踏实学习。

要想搞好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什么态度最重要?一是谦虚,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向老师请教,向优于自己的同学请教。二是勤奋,俗话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奋与刻苦是取得成绩与成功的基本条件。不满足这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做到了勤奋与刻苦,即使开始时基础差,起点低,也能产生迎头赶上的效果。人们常说的"笨鸟先飞",表达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我们都不是笨鸟,但我们要先飞。勤奋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属于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人,属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属于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因为勤奋,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了童话大王;因为勤奋,爱迪生才有了一千多种伟大的科学发明;因为勤奋,爱因斯坦才得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中国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美谈。

其次是要有科学的方法。一名优秀的学生,总是以课堂为中心,努力做好预习和复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核心,课堂听课是最重要的,聪明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是非常集中,他们的思维总是围绕在老师活动的周围,通常他们在课堂上就把问题解决了。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

老师们,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尽管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上下一条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摸底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人生的道路上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10月23、24日)早作准备。有这样一句格言说得非常好:"在人生的道路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吧,只是别忘了赶路".

2012级高三Ⅱ级部学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所有同学都请注意了,听口令!"

请大家伸出右手,攒紧拳头,闭上眼睛,闭上嘴巴,…

现在你可以放心,谁也看不见谁,你不用害怕,不必担心,这个世界只有你,只有你一个人,你是最漂亮的、你是最美丽的、你是最潇洒的、你是聪明的、你是最能干的,请你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准备用最响亮的声音异口同声跟着我一起吼,我吼一声,你吼一句,现在开始:"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我能创造奇迹!"

很好,很好!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们再来一次,很多高三老师没有见识过这么壮观的场面,今天我们就让老师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排山倒海,什么叫做气壮山河,准备好,一起来,深吸一口气:"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我能创造奇迹!"

ok!我们就是要有这种自信!这就是我们涉县一中高三Ⅱ级部学子的风采!

涉县一中创造了n多奇迹,2015年高考的奇迹由谁来创造?得靠今天在场的每一个同学用辛劳、用汗水、用勇敢、用智慧去实现。

漫漫人生路,到处是困难,可能一不小心你就会受阻,就会迷失方向,但只要你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成功就会指日可待!战胜困难的故事古今中外有很多很多但今天我不讲,我只讲你们,其实你们就非常坚强,你们早上6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全天坐在坚硬的板凳上一坐就是13个小时,这有多么辛苦,可是你们没有退缩,每天都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你们就非常了不起。所以当你们累的时候,面对困境,面对艰难,请倾尽全力吼上这么两声,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摆在你面前的困难也是纸老虎!世界上没有爬不过的沟,没有跳不过的坎,只有不敢爬、不敢跳的人!、

篇2

1. 引言

弹性地基梁是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构件,准确合理地对其进行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分析方法中通常把地基抽象为Winkler模型、弹性半空间模型、双参数模型,梁则认为是Berlouli-Euler梁,假定梁与地基的接触面是光滑的,通过综合考虑梁、地基及两者之间的法向协调变形关系进行弹性地基梁的分析[1-3]。事实上,许多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4];另外,梁与地基之间就客观上存在着摩擦力,这是因为梁与地基之间的接触面较为粗糙,混凝土材料与土的变形模量差异较大,使得梁-地基接触面的性质非常复杂所致。这种底面摩阻效应通常不容忽略,特别是梁的截面高度较大时,否则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分别假定摩擦力与梁的底面位移成正比,或与接触压力成正比,或假设梁底地基纵向力为线性分布,或假定纵向摩阻力为定值,分别通过直接求解特征方程、分步计算、伽辽金法、幂级数、微分算子级数法及有限元对计及纵向摩擦力的Bernoulli-Euler梁或Timoshenko梁进行了分析[5-13],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本文通过引入一个广义剪力,得到了以轴向位移、挠度和广义剪力为基本变量的梁的平衡方程,利用Fourier级数研究了考虑纵向摩擦力时Winkler型弹性地基上Tiomoshenko梁的一般弯曲。

2. Timoshenko梁的Fourier级数解答

图1 弹性地基梁

Fig.1 a beam on elastic foundation

设 、 依次为Timoshenko梁轴线处的轴向位移和截面转角,则梁截面上任一点的纵向位移和轴向应变为

(1)

让 轴通过截面形心, 、 轴为截面的形心主轴,于是

(2)

上式中, 为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为梁的横截面面积, 为梁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对图1所示的弹性地基梁,不计轴向力产生的附加横向荷载,由所取梁段的平衡,得

(3)

式中, 为梁所受到的横向荷载, 、 、 依次为梁的轴力、剪力及弯矩, 和 地基对梁产生的纵向摩阻及横向反力。

参考文献[14]的处理方法,定义如下的广义剪力

(4)

这里,梁的剪切刚度 , 为截面修正系数。并假定地基为广义Winkler地基,即法向反力与梁的挠度成正比,切向反力与梁底面的纵向位移成正比,于是

(5)

其中, 、 、 分别为地基法向反力系数、切向反力系数和梁的挠度。由式(2-5)可得到以位移 、 和剪力 表示的梁的平衡方程如下

(6)

将作用在梁上的横向荷载展开为如下形式的Fourier级数

(7)

对两端自由梁,将梁的位移和剪力展开为如下形式的带附加项的Fourier级数[15]

(8)

其中的 、 及 、 、 、 为待定常数,级数中所加的附加项是为了保证 和 能连续进行必要次数的求导。

将式(7)、(8)代入式(6)中,再把 、 、 、 的系数展开为相应的Fourier正弦级数或余弦级数,通过系数比较得

(9)

(10)

(11)

(12)

两端自由弹性地基梁的边界条件如下:

(13)

由式(8)知,式(13)中的第三个边界条件已满足。式(13)中的第一、第二个边界条件得可改写为

(14)

将式(8)代入式(14)后,得

(15)

式(9-12)和(15)即为本文得到的求解弹性地基梁代数方程组。若级数取到前 项,则待定系数 、 、 及 、 、 、 总共有 个,由式(9-12)和(15)组成的代数方程组中也共有 个代数方程,因此问题可解。由式(9-12)和(15)求出系数 、 、 及 、 、 、 后,代入式(8),可得到位移 、 及广义剪力 (剪力 接着由式(4)、(5)求出),再由式(4)、(2)可得到转角 、轴力 及弯矩 。

3. 算例及分析

设梁的长度 ,截面尺寸 ,截面修正系数 ,弹性模量 ,剪切模量 ,地基反力系数 , , , ,梁上所作用的荷载为均布荷载 及集中力 。计算结果见图2-7。

4. 结论

(1)Fourier级数法是求解弹性地基梁的有效方法。

(2)当存在切向摩擦力时,梁的剪力不再与挠度的3阶导数成正比。

(3)切向摩擦力对梁的影响随着切向反力系数和梁截面高度的增大而增大。

(4)切向摩擦力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究竟哪一种规律与实际相符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黄义,何芳社. 弹性地基上的梁、板、壳[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Huang Yi,He Fangshe. Beams,plates and shells on the elastic foudation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5.

2. Selvadurai A.P.S. Elastic analysis of a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 NewJersey: Preenice-Hall, 1978.

3. Feng Z H,Cook R D. Beam elements on two-parameter elastic foundation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1983,109(6):1390-1402

4. Essenburg F. Shear deformation in beams on elastic found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SME, 1962,29(4):313-317

5. 谈至明.具有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上梁的解[J]. 力学与实践,1997,19( 3):33-35.

Tan Zhiming. The solution of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considering horizontal frictional resistance [J]. Mechanics in Engineer ing,1997, 19( 3): 33-35.

6. 赵明华,张玲,马缤辉. 基于文克尔假定的土工格室加筋体受力分析[J]. 水利学报,2008,39(6):697-702.

Zhao Minghua,Zhang Ling, Ma Binhui.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geocell reinforcement based on Winkler model[J]. Shuili Xuebao, 2008,39(6):697-702.

7. 周继凯,杜钦庆. 考虑水平力作用的改进型文克勒地基模型[ J].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2( 6):669-673.

Zhou Jikai, Du Qinqing. Modified winkler foundation model with horizontal force taken into account[J]. Jounal of He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32( 6): 669-673 .

8. 马飞, 艾智勇. 考虑接触摩擦效应时的弹性地基杆系有限元法[J]. 岩土力学, 2002, 23( 1): 93-96.

Ma Fei,Ai Zhiyo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elastic subgrade beam with the contact friction effect considered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2, 23( 1): 93-96.

9. 赵明华,张玲,刘敦平.考虑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幂级数解[J].铁道学报,2010,32(6):72-77.

Zhao Minghua,Zhang Ling,Liu Dunping.Power seriers Analytic solutions for the beam on elastic found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interface resistance[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0,32(6):72-77.

10. 周慧,罗松南,孙丹.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大变形弯曲分析[J].工程力学,2011,28(1):43-47.

Zhou Hui , Luo Songnan , Sun Dan. The bending analysis of a bem on elastic foundation With large deflection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horizontal friction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1,28(1):43-47.

11. 赵明华,马缤辉,罗松南. 考虑底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微分算子级数法[J].水利学报,2011,42(4):469-476.

Zhao Minghua,Ma Binhui,Luo Songnan. Differentiator series calculation method for beams on elastic foundationconsidering frictional effect of bottom surface[J]. Shuili Xuebao,2011,42(4):469-476.

12. 夏桂云,俞茂宏, 李传习, 张建仁.考虑地基水平摩阻的Winkler地基Timoshenko梁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11,44(6):98-104.

Xia Guiyun,Yu Maohong, Li Chuanxi,Zhang Jianren. Analysis of Timoshenko beam on Winkler foundation with foundation horizontal friction[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44(6):98-104.

13. Shirima L M,Giger M W. Timoshenko beam element resting on two-parameter elastic foundation [J]. Journal Engineering Mechnics,ASCE,1992,118(2):280-295.

14. Cheng F Y,Pantelides C P. Dynamic Timoshenko beamcolumnon elastic media[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1988,114 (7):1524-1550

篇3

高三一开学,班主任把我的父亲从乡下找来,当着我的面,对我父亲说:“你可以把你儿子领回去了,省得留在学校影响升学率。”基于对学校和对自己名声的爱护,班主任损人至极,不仅让父亲下不来台,更让我感到无地自容。

父亲眼里噙着泪丢下一句:“是继续做你的文学梦,还是考大学,你看着办吧!” 父亲走了,留给我一个落寞孤独的背影,以及一道沉重的人生思考题。

是继续上学,还是回乡务农呢?

思考了很久,我的心彻底冷了。我召开了最后一次社员大会,把工作交给高二文科班的同学,然后,一个人默默地离开学校,回到乡下的家中,准备接过父亲的锄头修地球。

一个星期后,吴美玲出现在我家里。她笑呵呵地对我说:“社长,你家好难找啊,山重水复,七弯八拐的。”吴美玲是我的同班同学,也是文学社的副社长兼社刊副主编,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是我接触到的典型的城市姑娘。

我问她:“你来找我有事吗?”她说:“当然,我是来找你回学校的!马上要举行第一次摸底考试了,你应该回去试试,如果这次考得不好,再回家也行啊!”吴美玲左劝右劝,终于把我拉上了当天回城的最后一班车。

当晚,吴美玲在文学社的办公室里教我填涂答题卡。她说:“摸底考试和高考一样,是要填答题卡的。你不在时我们已经学过如何填涂了,我特意从老师那里多要了一份答题卡,给你!”我从她手中接过那薄薄的纸片和轻轻的铅笔,心中却似压着千钧重物。

因为是第一次涂卡,我总是不得要领,不能填涂到位,有几格填涂得不饱满,我想擦掉重填,却找不到橡皮。这时,吴美玲从自己的文具盒里拿出一块带薄荷香味的橡皮,一把掰成两半,递给我一半,自己留一半。她说:“这半块橡皮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把过去的一切不快全部擦掉,重新开始,离高考还有一年的时间呢!”

我的心剧烈地颤动着,我被一种全新的力量鼓舞着,仿佛看见了美好的未来。透过半块橡皮传递过来的温暖,我那颗正处于冰点的心,渐渐有了倔犟的温度。擦掉答题卡上那几个填涂不到位的黑点,在吴美玲手把手的教导中,我终于掌握了要领。

第一次摸底考试,吴美玲倒数第一,我倒数第二!全班同学为之哗然,班主任更是急得火烧眉毛,纳闷道:“吴美玲原本成绩不错呢,至少是中上游的排名,怎么下降得这么厉害?”

我握着那半块橡皮,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是的,在这极度紧张的高三岁月,只有我明白吴美玲的良苦用心啊。

至此,我没有理由不再刻苦学习,更没有理由辜负吴美玲的一片好心。深夜里,我闻到橡皮的薄荷香味,便精神焕发;迷茫时,我握着那半块橡皮,便信心陡增……我看到了吴美玲鼓励式的笑容,也看到了其他同学惊疑和不屑的目光,但我努力着,努力朝我的目标前进。

篇4

1概论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强调应聘毕业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司的规定,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1]。随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行之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分级教学也成了近几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讨论的比较热的话题。具体到如何施行分层教学,以及分层教学利弊在很多论文中都阐述了不同的建议和观念。但就具体如何分层?分几层比较合适?层次水平如何界定?这些问题一直都未明确。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 高校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高低不同。

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四年时间,每次在上课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入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问题包括六个方面:①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②Windows 操作系统;③Word字处理软件;④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⑤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⑥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对这六个方面的掌握分别分三种情况:(A)从未接触; (B)一般了解;(C)熟练掌握。学生针对每一方便都要做三种情况的选择。

表1和表2显示的是从参与调查的班级中随机抽出的两个班级的调查结果。

虽然参加调查的是笔者授课的部分专业,但是从上述两个表的数据显示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①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

② 几乎没有学生从未接触计算机(几乎没有同学全部选择A)。

③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一般了解阶段,有一定的基础;

④ 极少数同学对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调查过程中极少学生全部选择了C)。

从以上几点可以说明,高校学生入学之前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均处以一般了解状况。要想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实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如何让一般学生能很好地达到熟练的水平,如何能让高水平的同学学习更多的知识,分层教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 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的要求不同。例如,理工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仅能使用基本的软件,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程序设计能力;某些相关艺术类的专业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处理能力,比如音频、视频、图像处理等;某些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有数据处理能力。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自己专业后期课程,那么对计算机基础就展现出不同的需求。因此可以按照专业来划分层次。如理工类的程序设计要求比较高,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选择高层次的课程;艺术类的后续课程对计算机的相对比较低,可以选择稍低层次的学习。

3) 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肯定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入学水平不同,如果授课内容广而深,那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比较吃力,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果授课内容窄而浅,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又会没有兴趣。从而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3分层方法的选择

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分层方法也是业内教师热点讨论的话题。一个完美的分层方法是展开分层教学的基础,以下提出几种分层方法。

1) 新生入学参加摸底考试,依据分数段来划分。

摸底考试应该是一个可行方法,并且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如何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成绩分割点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于去年对1936名新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于本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期末考试的范围和难度,题型包括客观题50分,主观题50分。客观题主要考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观题主要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表3是对摸底考试情况的分析。

从表3的数据分析可以反映出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多于60%的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还很不到位。仅仅只有不到2%的学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80分以上)。根据以上结果,那么如何取合理的分数段来分层呢?简单来讲,如果分两个层次,是应该把多少分作为分割点呢?为了进一步说明分级的必要性和分层分数点如何选择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在去年没有实行分层教学,而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对这1936名学生的成绩再次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对比表3和表4,不言而喻,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整体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具体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到底提高了多少,仅仅通过这两个表的比较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因此笔者把1936名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摸底考试和期末考试两次的成绩逐一对比,统计出期末考试成绩比摸底考试相比较各分数段成绩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图1是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学习之后,成绩出现负增长情况的分析。

从图1的数据线显示我们不难得出,在摸底考试中取得较高分数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更容易出现成绩不增反而降的情况。而成绩偏低的学生大多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个数据线也表明,对于高水平的新生仍然采用相同的教学,只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成绩不升反而降低(备注说明:虽然这部分学生成绩降低了,但是平均降低分数在2分左右,也就是基本保持了原有水平)。同样对成绩很偏低的学生,也没能得到提高,根据数据统计,有96名学生出现了负增长,有11名学生成绩保持不变。这组数据也证实了本文中第一部分关于分层教学必要性的第三点的观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依据摸底考试成绩情况可以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具体到划分几个层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A、B、C。二是可以划分两个层次A、B。通过图1的数据线,摸底考试成绩在60

2) 依据学生专业培养计划来划分。

这个划分依据比较简单,也就是依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划分。比如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可以按照:理工类、文法类、艺术类、管理类等不同专业来划分。可以划分成A和B两类,如表5所示;也可划分成A、B、C三类,如表6所示。

3) 依据摸底考试成绩与专业相结合来划分。

显然这种方法最完美,先按照专业划分,不同专业中再依据成绩划分,是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结合,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工作流程也相对复杂一些。表7给出了一种先按专业划分A、B两类,然后根据每个专业的具体考试成绩划分高低两个层次。

4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在很多院校已经实施了多年,笔者分析其他院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出在分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1) 学生的认知问题。

但凡是有层次或等级的划分,必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分到高层次的学生难免会有骄傲的心理,分到低层次的同学也难免会有自卑心理。这就需要做好分层之前的宣讲活动,可以动员班主任或辅导员,做好课程分层之前的辅导,点明分层的目的,阐明分层教学的优点。让学生清楚对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开展学习。

2) 教师的认知问题。

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就需要不同教师去进行课堂教学。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教师分组,形成课程群,不同课程群的老师完成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当然根据师资,组中难免也有交叉。无论在高层次或低层次组,教师都应该摆正心态,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

3) 教学管理问题。

对在本科生阶段还未实行学分制的院校而言,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给教学管理中的排课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需要得到学校政策的支持,并协调学校相关部分做好本部分工作。课堂教学监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真正地掌握课程内容,需要有配套的考试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能够做作出客观的鉴定。

4) 课程体系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分层方法是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分层。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是分层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2],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如何安排才能更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一个好的课程体系。目前很多高校采用“1+X”或“1+X+Y”的方案,这样至少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X和Y的课程安排。

5) 成绩管理问题。

成绩无疑是学校认定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大多数学生修完课程之后比较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能带来成绩管理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摸底考试中成绩特别好的一个层次的学生是否还要进行“1+X”或“1+X+Y”中的1的学习。如果可以免修,成绩如何认定?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摸底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85分以上,则可以考虑学生免修第一门基础课,同时需要通过教务处认定并取得学分,这样学生可以预留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鉴于成绩的重要性,在处理成绩方面需要事先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并达成一致。

5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是形势所需,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质,突出课程或所涉及技术的特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为了使分层之后的教学效果能够最优化,选择一个好的分层方法非常重要。针对不同院校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需要做合理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洪伟,李晓辉,宋平.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

391-393.

[2] 张润. 高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2-335.

Discussion on Method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Grades Teaching

WANG Zhaohua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