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之所以是讲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是在于强调认识和把握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一些基本程序、环节、形式与礼节,而不仅仅是讲求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礼仪。在汉语的语境美苑2008年第1期里,“礼仪”,多是指“礼节与仪式”。礼节,又多是指特定族群中各种表示尊敬、祝颂等类的惯常使用形式。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学术辨析性仪式。在有基本仪式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基本的礼节内容。仪礼,是把“仪”置前,因为“仪”是特指仪式与礼节,也就是说“仪礼”先强调和重视的是仪式。仪式,是指特定活动的程序、形式等环节性内容。而“礼”多指特定族群或社会共同遵守的仪式。一句话,“仪礼”,是强调仪式与礼节。在学校教育中,仪式及其仪式感的教育是不能缺失的。人类需要许多的仪式。因为人们在特定的仪式中,可以培养尊敬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获得体验被尊重的感觉、还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可以获得诸多良好的教益、可以烙落下永恒的记忆。经典完善的教育应该包含必须的仪式教育内容。美术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水平如何,不仅将揭示其教育水平、而且也影响研究生的公共形象塑造与展示。那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仪礼呢?我们试从以下方面来探讨。换言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环节与规格内涵。
一、着装与仪态的规格
无论是讲究礼仪,还是讲究仪礼,核心都是指人们的一种文明性规范行为。它对人们的行为既具有规范促进性,也有一定约束性。人们遵守它既能保证和促进特定活动中彼此的交流沟通,又能增进和谐的情景和友谊。所以,礼仪具有智慧性、具体性和操作性等特性。作为美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的首要环节与内涵是着装与仪态的准备和展示。
1、穿戴正装
出席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所有人员都应该穿戴正装。作为要进行答辩的毕业研究生本人,也必须是穿戴正装出场。所谓正装,是指符合正式场所穿的服装。严格地讲,穿戴正装,包含服装与佩饰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正装,是指去除休闲装、运动装、常服之外的一切符合一般公认情况与标准的正式服装。男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装、中山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既适合身份、又体现郑重与个性的服装。如果是穿西装,一是要上衣与下衣成套;二是要穿戴相配的素色硬领衬衣、领带与皮鞋。切忌着西装而穿运动鞋的穿戴模式出现。西服背心视其情况,可穿可不穿。如果穿了,那么西服上装的扣子就可以不扣了。女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服套装、衣裙套装、裙装、得体的编织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适合身份而尽显贤淑、端庄、典雅的正式服装。如果是穿西服套装或衣裙套装,都要穿中长筒袜子与皮鞋。切忌穿戴袒胸露背、超短裙、迷彩裙、漏洞露肉裙等轻浮性衣服与佩饰。对于男女生着装的配饰,都以不复杂、不突兀、不轻浮为宜。
总之,参加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的着装原则是:正式、整洁、郑重、端庄、协调、得体、精神、气质和风格。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地选配着装了。避免邋遢形象出现、避免应付随便情况出现、避免与所在场合的不和谐符号出现,尤其是要避免因为自己的不当而出现视觉污染的尴尬局面出现。让自己出场一次精彩一次,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
2、仪容自然
仪容,是指一个人被他人可观看到的外在容貌和姿态与风度,也称为仪表。每个人不一定都是天生的仪表堂堂,但至少应该是可以做到具有可嘉的风度。尤其是美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当是具有翩翩的风度。所谓仪容自然,是指人的外表情态不给人呆板、局促、勉强的感觉。也就是要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仪表。当然这里所谓“自然而然”的仪表,不是指那种完全不加修饰的不修边幅的样子。而是指那种把自己的头发、面容、五官、肌肤等清洁干净而给人舒爽的感觉。学习美术的人,留长头发和染烫发都行,怕的是不干净,以及没有艺术性、没有观看的舒适性。因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把自己的仪表清洗干净,要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有真正的艺术性。女生的仪容表现比男生丰富和复杂一些。但女生的仪容打扮是切忌妖艳俗气。总之,整洁、适度修饰、自然、舒爽、得体、个性、协调是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出席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仪礼之仪容自然的梳理原则。
3、举止大方
所谓举止大方,是指毕业论文答辩者系列动作与行为和言谈的自然不俗。也就是说,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是要切忌那种举动拘束、俗气、轻浮和小气的行为出现。在答辩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答辩者的行为形态要给人落落大方自然沉稳的感觉、手势动作要给人有节奏而不是乱舞的感觉、谈吐要给人有文明修养厚度的感觉,千万不能给人一个不像研究生的感觉和认识结论。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举止大方的原则是:自然、文明、稳重和得体。
4、气象精神
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是指答辩者的整个神态气势具有生气与活力。切忌萎靡不振的样子出现。一句话,答辩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有一种精气神展现。不要因为担心自己的论文写得不理想而被答辩委员们批评,或者担心自己的论文答辩不能通过就显得情绪低落的样子。毕业论文答辩会,可以说是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堂学位课程。所以,无论答辩的最终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答辩者都应该以饱满的情绪和精神去面对和参与,展现作为研究生应有的精神气质与风貌。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的原则是:自信、活力、气势、派头、向上、儒雅。
5、观赏性强
从架下视觉艺术视点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展示会。因此,在这个“行为艺术”场或过程中的一切人物形象与行为展示,都应具有智慧外化性和视觉艺术可赏性。不仅答辩者的形象与气质要给人较强的观感舒适性,而且答辩者的答辩举止行为也要有给人可观赏的信息含金量。其实,整个答辩会的仪式环节本身就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可观性的。这样才能让旁听答辩会的人,获得更多的教益和欣赏性记忆。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观赏性强的原则是:周全性、可观性、舒适性、厚重感、传播性。
二、答辩会议开始的规格
当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答辩会场而该自己答辩时,以下程序与环节的内容是需要好好认识把握与完善实践的。
1、答辩者对答辩主席及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
当轮到某答辩者答辩时,答辩者自然大方地就位答辩席,之后答辩者站立向答辩主席台的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站立而神情自然、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态度谦和、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2、对参加答辩会的听众致鞠躬礼
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转身站立而态度诚恳、面带微笑、目视全场、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3、自我报告及其内容
当答辩者向所有答辩委员与在场听众礼节性打完招呼之后,就要落座向所有答辩委员报告自己及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情况。报告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具体的是以在场的答辩主席的要求为准。但自己在事先准备时,以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宜。
(1)报告要求
首先,声音洪亮。以往有的答辩者在陈述时声音压得很低,以至于让答辩委员们不能够很好地听清楚自己的报告内容,这是应该避免的。当然那种一味追求大声而无节奏的声响也是应该避免的。所以,答辩者要好好地调控自己声音的大小与节奏的强弱,尽量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倾听接受效果。其次,简洁明了。答辩者的起始陈述报告的内容,需要逻辑性强、条理十分清晰、简洁明了,传播有效。最为忌讳的是如煮粥一样思维混乱:无逻辑、无条理、无观点。总之,要力戒那种云里雾里式或前言不搭后语状的报告现象出现。
最后,亲和力强。答辩者在陈述时,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的面无表情。冷汗淋漓、说话生硬、思维呆板的情况出现。要尽量放松、适当表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让人有如浴春风之感。
(2)报告内容
以往有的答辩者不知道自己在报告时到底要具体讲些什么内容,故而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讲话不得要领。尽管不能规定每一个答辩者的报告内容完全一致,但从规范性出发,有些内容是不能遗漏的。体系性程序、环节、形式和内容,是答辩者在起始报告陈述时的必备项目,实践者可以依循而灵活地把握与实践。
4、听取导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自己的情况
导师向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简要介绍答辩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研究、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情况。
5、听取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1)认真记录下每一位答辩委员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提出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个答辩委员对其研究论文的看法或评价不一定相同,提出问题的数量也不尽相等。除了不提问的以外,多的有五六个,少的只有一个,一般是三个左右,提出问题的难度是有难有易。总之,答辩委员的提问是没有完全等同的一定之规的。关键是答辩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迅速反应所提问题的实质内容是什么?问题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在哪里?对自己一时不知道或不能把握的问题也不要慌乱,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听完和记录下所有的提问。如果有没有听清楚所问的问题,答辩者应当及时申请提问者再讲一遍。所以,当答辩委员在对意见和看法与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专心听、要记录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地把握。其实,这时也是答辩者在答辩会上跟答辩委员学习的好机会。因为,有的答辩委员喜欢发表他自己对相关研究课题的看法,往往不急于提问,或者甚至根本不提问题。答辩委员所讲的意见,往往对自己该课题的深入和完善研究很有帮助。
(2)如果是要求在现场及时回答,那么,一是需要反应迅速,灵活与逻辑和条理化地马上应答。二是,回答时需要有针对性、主题性、观点明确、条理化地逐一回答。重点是要分析所问问题的原因、依据、范围、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才会有针对性的回答。因此,参加答辩前,对自己论文的内容要非常熟悉,对自己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学科或知识点或名词术语或概念,要熟悉和准确认识。避免对自己论文认识的盲点出现。三是,如果提出的问题相同或相近,可以综合后一并回答。当然,如果答辩主席要求答辩者在一个答辩委员提完一个问题后就马上回答,那么答辩者就对所提问题逐一回答。不过,即便是这样,如果在这个委员提的所有问题中,有可以综合回答的问题,依然可以综合后回答。四是,如果对有的问题实在是不能回答,可以如实汇报说“不太清楚”或“回答不了”。同时,可当场请教答辩委员释惑,因为毕业论文答辩会实际上是一场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可以视其情况而请教。
(3)如果不需要在场马上回答,而是下来准备一会儿后答问。那么,答辩者应对答辩委员表示谢意之后,起立对主席台诚恳行鞠躬礼后从容地转身离席。
三、问题回答过程的规格
当答辩者获得全体答辩委员的提问后,一般是出场来准备10-30分钟后返回答辩场开始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在这个过程环节,以下方面是需要注意和实践的。
1、礼貌用语、体姿语言运用要适度。
2、态度要谦和诚恳、行为有分寸。
3、对答辩委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遗漏。对提出的问题,可进行分类回答,也可以以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而逐一回答。一般是只针对问题而回答,而不是针对某个答辩老师而回答。比如:有的答辩者常常在问题回答时说:“我现在回答丁老师的提问”,这不妥。即便要提到某个老师,也应该表述为:“我现在回答丁老师提出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准确界定与表述的问题’。”
4、回答问题的内容要:明确、准确、简洁、条理清晰,忌讳无条理、无观点、无重点的表述行为。
5、对所提问题,不管能否回答,都需要有说明。即便是对不能回答的问题,也要说明为什么不能够回答,以求得的答辩委员的理解和解惑。
6、第一轮的问题回答完毕后的行为。当答辩者对第一轮的所有提问无一遗漏地回答完毕后,一是要听取答辩主席与各位答辩委员的总结性意见。如果有答辩委员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或不同意自己的回答观点时,答辩者在获得答辩主席允许后可继续深入辨析性回答;如果有答辩委员继续问有关问题而又明确要求回答时,答辩者就继续回答,如果没有要求回答时,则不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也许才真正出现“答辩”的“辩”的环节和情境。所以,答辩者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抓问题的根本、有张有弛、有理有节,注意自己的举止得体,切不可放肆和狂妄无度。也要避免过度紧张而出现脑海里一片空白的不利情况。尽量讲自己熟悉而又能够准确把握的内容。“辩”,是在高兴的、学术讨论性的氛围中进行。激烈的辩论,不表明自己的论文答辩将不被通过,反而有可能是自己的论文有引起答辩委员兴趣的有价值的地方。
四、聆听答辩结果宜布的行为规格
当所有答辩者的答辩结束以后,答辩委员会将对每一位答辩者的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表决,并及时分别给出书面的表决结论,通过与否都要有明确的结论。待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复请所有答辩者回到会场,聆听自己的答辩结果宣布。在此程序环节上需要实践以下仪式与内容。
1、站立聆听答辩结果。当答辩主席点名将宣布某人的答辩结果的时候,被叫到的答辩者应大方地走到答辩席,站立聆听答辩的结果。
2、站立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当答辩主席宣布完自己答辩获得通过的决定后,答辩主席一般将示意全场鼓掌表示祝贺。这时,获得答辩通过的人,应该即席发表感言。不过,这要看答辩主席的具体安排,因为多数时候一次参加答辩的不只一个人,故而是在所有答辩者的通过结果宣布完毕之后,才逐一地让答辩者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在答辩者发表的感言中,以下内容是不应该忽略遗漏的。
(1)倾情表达自我通过答辩后此刻的心情,表达应该是坦诚、真诚、深情、激情的。
(2)致感谢辞。致辞的言语以简洁明了为好,不宜拖沓罗嗦。往往是一句话一层意思,几句话能够把所要表达的意识表述清楚和准确就可以了。总之,以周全表达和情意到位为准则。
五、宜布答辩仪式结束后的规格
毕业论文答辩会进行到此环节,从学校的工作任务上来说是结束了,但从人文与历史等视点看,答辩活动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个时候是答辩者与答辩委员和有关师长、来宾、朋友进行零距离及时交流的历史性时刻。所以,此刻答辩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既简单而意义却深远,不可忽视或缺失的。
1、答辩者真诚地给自己的导师执弟子礼献上鲜花。此程序和环节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表意与节约原则。给自己的导师送花主要是以表谢意与执弟子礼为重,故不要追求高额花费,以免增加答辩者的经济负担。当然,不愿意送的也一定不要勉强,贵在心诚和心意的表达。二是以了解花意得体选择为原则。不同的族群对各种花卉陚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要解花语深意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比如:一般情况下,象征友谊的有玫瑰花,表示健康长寿的有万年青、文竹、君子兰等,寓意德高望重的有兰花,比喻圣洁高雅的有百合花、水仙、马蹄莲花、莲花等,表示喜庆的有康乃馨、山茶花、月季花、石榴花等花卉,牡丹等花卉则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同时,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象征寓意与情意。总之,只要能够表意和得体就圆满了。
一、引 言
在现代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依靠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最终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和科研素质的低下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大学生没有科研经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医学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不懂得怎样撰写医学论文,80%以上的学生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到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1]。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显重要[2]。在科技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世界,我国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树立科技意识和培养科技技能,否则将被历史所遗弃。
二、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新的世纪如何使该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好,则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定位问题
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位置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该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关键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课外”两字就给“科技活动”贴上了业余的标签,因此它是可有可无的。需要时有,不需要时无(如要竞赛时,就组织学生参加);有兴趣的有,无兴趣的无(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参与该活动)。因为是“业余”的,所以会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不到专业教学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长期的支持,其后果就是科技活动的科技含量极低,不要说“创新”,就是起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都谈不上,达不到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的“科技”二字,必须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之目的。
2.受到科研条件、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如上述,由于定位不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从来就没得到过重视,学校不重视,那么科研经费的投入就会少,科研条件就难以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学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无缘,国内也只有少数重点医科大学开始尝试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于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则比较重视,比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教师和学生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科研训练上,使多数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分析实验数据、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训练懂得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并为医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
3.科技活动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从学习到参加学术科技活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因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最终检验。
学术科技活动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创造、创新的成果却往往会被“雪藏”。花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去设计、实验,结果只是为了评一个奖,或者说为了完成某项活动任务,而不去检验其对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实际作用,这种现象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浪费,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利用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一重要途径,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勇于创新,为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
医药院校中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相对难度较大,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某些医药院校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所做的举措,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党总支、院团委和院科研科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从事科研活动自愿报名,从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热爱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中择优录用[4]。
2.引入课题竞争制,科学地制定学生科研计划
在学生科研领导小组领导下,首先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定若干有课题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负责选题、开题报告、科研指导、论文撰写及召开学术交流会等各项工作,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参与科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文献查找、动物喂养、实验操作、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且经常向全院学生宣传科研进展情况,组织其他学生实地参观,从而以点带面地扩大课外科研的影响力。 转贴于 3.支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团体
倡导贵在参与的精神,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动员大多数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活动,才可能在全校形成声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采取支持学生建立一些科协组织,并使这些组织成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和核心力量。学生科协组织由学生自己管理,制定活动计划和章程。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解决科协的设备和活动经费;院、系安排专用房间作为学生科协的活动场地;选派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有责任心的教师,辅导学生科协的科技活动,定期举办一些技术讲座;同时还鼓励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中的课题带到学生科协去,让学生利用课余参加一些科研活动,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科研人手短缺的困难[5]。
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学术科技团体与社会各相关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把我们的学生“推销”到用人单位去。在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突破医药院校本身的界限,以医药院校为基础,通过“1+n”的方式与学校的多个教学基地合作,共同做课题,打破长期以来只在医药院校本身这个小范围内搞课题出作品的局面,把作品出产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上。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做课题学生各种能力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
要想提高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成果的利用率,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进行筛选和评估,对切实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或者政策扶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切实参与到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研究课题,再用研究的成果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学生科技活动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共赢。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重要性及若干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业余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作为学生创新素质全方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和观念,创造条件使最广大的学生和教师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3)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必须合理选择竞赛内容、竞赛方式,使该项活动能够百花齐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3):35.
[2]吴乃利.我校1994~1998年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1999,17(3):168.
[2]郭天平.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4):25-27.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作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该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通过该竞赛的举办,可以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二、以“挑战杯”竞赛为平台,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观察,喜爱动手,具有好奇心。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为期一周的项目制作,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制作一些生活中用到的有自己特点的电子产品,如计时器、抢答器等电子作品,大力提倡及表彰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发明、小创作。这样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学生活动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电子制作技能大赛”,在项目制作结束后举办“电子科技作品展”。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及这类型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将教学内容成果化
为了把科技、创新意识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进度和课程内容,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内容,在此过程中鼓励并指导学生们制作课程作品时加上自己的创新元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再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后选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同时教师应尽量为优秀的作品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信息。
(三)将考核体系多元化
把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了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的课程考核新体系:采取操作技能展示、项目成果展、作品答q、理论知识笔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法相结合,加入“挑战杯”获奖的加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现阶段,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希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还是做得不够,学生创新素质不够理想,这反映在学生崇尚科学,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活跃,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有创新热情,但缺乏独立创新目标等等方面。应该说,正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剖析制约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原因,找到改革的出路,目前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1]。
1.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竞赛、科技制作等科技类活动:
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
⑵、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
⑸、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
⑹、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⑺、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
⑻、其他学术科技类活动。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专业的知识竞赛.
2.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遵循的原则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心、以能力为靶心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心.学术科技活动中心由一名主任及各项目活动小组组成。活动中心主任由院团委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及赛事组织协调工作。项目活动小组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每个项目活动小组聘请若干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团队,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互补的原则来组队。
第三阶段:进行课外学术科技团队建设。创新意识的萌芽、发展与学术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由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因为邀请到的都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而且覆盖不同的学科,学生听到的不仅是学者的渊博知识,更重要的是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之谈。这对开拓学生思维、知识与视野,以至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以竞赛为平台,以作品、项目制作开发为手段,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组织团队参加学校、省和全国的比赛,在选题上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提升作品实用性。作品创作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对作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技含量均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作品获得奖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
3.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科项目管理
3.1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管理
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基金由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仅用于项目设立和组织竞赛的相关费用,不得他用。项目结题并完成评审后,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作为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资产登记,由项目开发单位保管、使用。项目经费经项目开发单位领导、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和指导中心核准后,凭发票报销结帐。所有项目申报、科技立项工作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金的申报和使用等,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学校设立创新基地,以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每年组织参与省级及以上竞赛项目相关的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以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2]。
3.2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结题评估和奖励
活动项目完成后,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予以结题。 活动项目结题时,需提供结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并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正式结题。 所有活动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活动项目在结题后一周内,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的认定,并给指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奖励,同时完成经费的结算,对于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所需的培训课程,由相关院系提出,报教务处审定。对成果获得奖励的学生,学校按国家级,省级,校级分别给予奖励.获得其他赛事奖的项目小组集体和个人,根据赛事类别,经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意,给予奖励。 对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教学成果、校级刊物刊发的论文等成果及校级以上竞赛)奖励的项目小组和学生,经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给予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的学生或较大创新成果的本科生,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后,可适当放宽学位授予条件。
4.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崭新的意义,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卖茶蛋、做家教、帮人擦车、举着伞站在桥头做形象宣传等等所谓的“勤工俭学”,发展到组合优势互补的小组,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业;它使青年学生从单纯受教育的身份和知识传承的功能,逐渐嬗变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走上社会之后,而是在校园里就开始进行,或者进行相应准备;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时候,不得不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要求的高度,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它还使课外与“课内”的界限模糊,并最终导致终生教育观念的树立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投身实践,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前沿,明确学科发展动态,使自己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5]。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不仅对做科研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而且对为人处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苏政权,等. 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8).
[2] 朱冠华. 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 茂名学院学报, 2005(10).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这秋风送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我校科普教育的盛会——第十三届校园科技周。这是我们高琦学子展示聪明才智与科学素养的节日,更是我校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校园科技活动。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科技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主题是:创意无限巧手圆梦。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在体验中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创新思考。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周,老师们及早策划,精心准备,提前布置,为全校同学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一、二年级以科幻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出未来宏伟的蓝图;在三至五年级征集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小论文,同学们动手、动脑,将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去年五年级创意大赛的基础上,将在六年级推荐优秀作品经过进一步完善,参加安庆市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五年级科学社团的同学还参加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20~~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今年科技周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周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周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创意无限,巧手圆梦,愿科技周活动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荡涤着科技的滚滚洪流,我们迎来了肥西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节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系列科普活动,是同学们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大家是否还记得“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天际运行,“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而一切科技成果的取得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并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科技节里,让我们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科学的种子在我们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走进科技节,让我们身体的各项器官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在科技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编织一个个神奇的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借本次科技节的契机,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尽情展现自己的特长吧.愿科技节成为我们梦想的摇篮,成为我们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科技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这一周是全国的科普宣传周,我校也拟定于今天宣布科技节的开幕。并同教育局的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一样,到下半年的9月份结束。到9月份,我们将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总结成果,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并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参加~~市比赛。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校园科技节与校体育运动会、校园阅读节一样,也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节将结合~~市科技节的活动,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各种科技成果。想想过去多少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龙宫探宝,早已成为了现实;想想过去人们多少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早已不再是问题;想想过去人们多少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如悬浮列车、太空行走,都成为现实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享受着科学的膳食,从穴居山洞到享受着现代化的居室,所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是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科技让神话和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是科技带给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但是,中华民族又饱经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人才的竞争。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节,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有“巧手迎是世博,科技创未来”中国馆仿真模型现场拼装赛竞赛、科学小论文、“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接力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高尔夫球赛)、科学幻想画竞赛、木结构模型承重竞赛、纸结构承重等(市科技节的活动)。总之,今年科技节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本周学校会把科技节活动方案发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节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画得舒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激情飞扬的六月,创新梦想结出累累硕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短隆重的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表彰暨创业计划大赛动员会,目的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获得优异成绩的院系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指导和组织“挑战杯”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逐步发展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今年学校开展的第四届“挑战杯”竞赛共有71项作品参加比赛,获得立项项目30项,有350多名同学在46位教师的指导下,在“挑战杯”的赛场上耕耘、收获,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和1项践行规划纲要奖的较佳成绩,可以说,“挑战杯”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体系的龙头作用已经初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国内和省内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相比,与我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与莞工大学生的创新成才的需要相比,我校的“挑战杯”为主体的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师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参与指导力度不够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面向未来,在学校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的道路上,无论是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还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还是“科研促进教学”的客观需求,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学术科技培育工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引导。各院系要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真正从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角度,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和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紧密,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科技活动。要认真吸取先进院系的好做法、好经验,强化对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以参加竞赛的优秀典型引领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作品影响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成绩激励广大师生,突出确立“挑战杯”的龙头地位,努力开创学生投身创新、探索创业、乐思好学、知行合一的良好局面。
二要统筹规划,加强常态扶持。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以“__理工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促进计划”(莞科计划)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继续探索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协会、开展创新竞赛等系列举措,强化“挑战杯”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对接,强化教师科研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对接,逐步在部分院系或研究机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点”,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良好机制。加强创业实践教育,成立专家咨询小组,探索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大学生的科技作品转化为专利技术和创业计划作品,充分利用“挑战杯”竞赛平台,着力营造创新有冲劲、创业有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要加强保障,突出创新成效。科技创新更多是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间涌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多学科、专业、方向间的协同引导,培养协同作业、团队作战意识。教师指导是“挑战杯”和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强化对指导老师工作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完善“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的评选办法和表彰奖励机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要整合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有机、有序参与,真正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要立足__、关注社会、重视调研,围绕主题、选准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真正具有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老师们,同学们,希望全校教师和广大同学们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把握良好机遇,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编织梦想,以创新为快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习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贡献力量。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秋风飒飒,天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三中第七届科技艺术节,我仅代表全体同学向精心策划、组织和关心、支持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的盛大检阅。科技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科技艺术节是同学们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天地、交流的家园、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勤奋着、努力着、成长着、感恩着,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艺术节!
我校教育始终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创新精神、艺术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它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态度,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浸染我们的一生。科技艺术节正是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最佳契机,愿同学们都能在本次活动中有所受益、有所进步!
今天,~~三中的学子们,在复色阳光的照耀下,多元发展,多样化成长,展现别样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国际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教育愉悦中,成长成就自己。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计划竞赛的“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1]。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参与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很多问题。下面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团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届“挑战杯”河南省创业计划竞赛为例,做出简要分析。
1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1.1 自信心不足。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挑战杯”竞赛并不陌生,有学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学生对此项活动是否知道、知道多少、怎样看待”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知道此项竞赛。在对表示知道的学生做进一步调查时,发现部分学生想参加,但不知道怎么参加,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2]。也有相关学者谈到,虽然在校学生对“挑战杯”竞赛了解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参与此项活动的人数和学校现有在校生人数相比还远远不足,且能参加省赛国赛的人数少之又少[3]。
就笔者参加竞赛的过程和身边同学的一些想法来看,不能正确看待“挑战杯”竞赛的学生仍然很多,大多数学生仍将其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活动,有些学生尤其是新生和低年级学生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还远远不够,对此类竞赛退而避之。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因面临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对此项竞赛活动“有心无力”。通过了解周围的同学发现有一种普遍心理,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名学生,考虑到自己实力很难与全国各知名高校选手竞争,即使参加了经过几轮角逐也被击败,还不如抽时间培养自己的其他能力。这种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普通本科学校普遍存在,成为其参加此项竞赛的很大阻碍。
1.2 不能树立正确的对待比赛的态度。普通本科与重点高校相比,教学水平相对较弱,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虽然“挑战杯”竞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较差[4]。就河南工业大学历年参加此项竞赛情况来看,很多参加此项竞赛的学生因前期好感积极参加,慢慢好感消失而选择放弃。此外,有学者指出在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存在“热情高,能够坚持研究深入的少;参与者被动的多,主动的少等”问题[5]。笔者在参赛前期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学校前期培训会准备时参与人数较多,到正式比赛参赛时人却越来越少,有的是因为时间太长坚持不了,有的就是所说的“兴奋劲”一过,便放弃了。笔者团队刚开始组建的时候有六七人,但到后来真正投入到参加比赛的,只剩三人。
1.3 学术思想觉悟不高。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学术思想觉悟相差较大,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6],可见学术思想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及其学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自学能力偏低,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少,对于名人讲座或者有意的活动关注的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宽泛,求知欲偏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河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课余花费在宿舍上网或者穿梭于校园中的一些娱乐场地,图书馆的在馆学生数量不多,自习室也只在快考试前期人员数增多。
2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1 学生的基本素质偏低。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特别在河南地区尤为明显,这使得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从1999年至今,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已有十余年了,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 300万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高校生源的整体质量正不断下降,这种状况在地方普通高校尤为明显。如河南工业大学许多专业在河南省或其他省份均以本科二批来招生。这使得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存在相对的弱势,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弥补自己的知识水平、求知能力、认知与见识的不足。
2.2 课题的选择来源少。课题选择的好坏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是参加此项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选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学科领域较为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正确选题,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功用。对刚刚涉入研究领域的大学生而言,科研选题绝不马虎,须认真慎重地对待。从历年的“挑战杯”竞赛中很容易看出重点院校的参赛作品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远远多于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学校科研水平较低、科研项目相对较少、师资相对较弱、实验设施相对不完善,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特别对于参加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学生,对相关作品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有的学生因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与此项竞赛失之交臂。也有的为参加此项竞赛随便选个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题,以至于后期坚持不住,选择放弃。另外,由于一些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研究。笔者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遇到很多团队由于实验设备的问题,只能局限于理论的研究,不能深入的实践,而被淘汰出局。
2.3 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普通本科学校教学体制仍在完善,缺乏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活动或者开展相关活动较晚、较不成熟。很多重点高校,平时加强重视对学生科研的训练,并举办与“挑战杯”竞赛相似的科技活动或者创业活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及北京理工大学“世纪杯”等等。普通本科地方院校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以河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例,学校组织开展的科研训练活动和科研指导讲座较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不高,使得学生接触到相关科研问题和科技创新问题的机会相对较少,平时缺乏相关科研的锻炼,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如何把握,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这对于后期参加此项竞赛有很大的劣势。笔者在参加“挑战杯”竞赛之前从未接触过如实验设备的操作、科技论文撰写、软件分析数据等相关科研的训练,接触科研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以至于后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后来在撰写论文时,存在很多错误,对科研论文的规范不太了解,导致走了很多弯路,费了很多时间。
“挑战杯”作为在校大学生主要课外竞赛活动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及其自身基本素质偏低、课题来源少,科研能力弱等值得注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挑战杯”竞赛的进一步开展和促进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挑战杯”组委会.“挑战杯”简介[EB /OL].http://tiaozhanbeiorg/jianjie.aspx,2005-3-12/2005-6-29.
[2]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45-46.
[3]郭美玲.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5(5):43-44.
[4]杜慧玲,周艳军,周立岱.“挑战杯”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6):14-17.
[5]李清泉,郑吉峰.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32):137-13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7―02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以及最近教育部退出两种模式的高考,大力发展技能型人才,“逃离工科”现象以及工程教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也频频出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调整工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工科院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以“挑战杯”为平台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挑战杯”竞赛主要由团委和教务处负责,团委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参赛和学生参赛作品评审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指导教师及科研经费的落实,两个部门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多年来,学校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2009年,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以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十一位,确保了发起高校的地位,首度捧得“优胜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取得了我校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2012年举行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创业基金。
1.1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挑战杯”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日益深入,南京工业大学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京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加“挑战杯”竞赛而获奖的同学,在学分奖励、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倾斜。针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则予以工作量补贴、职称评审、申报课题、评优评先等奖励。此外,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得奖项的对师生分别给予四万至两千元不等的奖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各占50%。这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学生和教师参加这项活动的积极性。
1.2积极搭建平台
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1)建立健全教师指导机制,为校、院两级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有所长的学生混合组成的菁英班学员均配备导师。邀请学院内外和校内外具有资质的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选题立项指导,及时引导学生联系比较适合其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发展前沿,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选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技术路线,指导学生撰写参赛作品。(2)大力建设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聘请专业学术导师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并将国家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1.3培育创新载体
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统筹并推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开设“厚学大讲堂”和“明德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关注科技前沿,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着力建设“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杯创业计划大赛”、“本科生科技论坛”、“研究生科技论坛”、“本科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课题”等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以校级竞赛为主积极拓展科技竞赛形式,为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2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工学院、土木学院、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工科学院的在校师生。参加或未参加过“挑战杯”竞赛的本科生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94%。通过抽样调查工科学院大学生对“挑战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影响的认同度,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学生的创新认知与参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上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体现在青年人才实力的竞争,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约87.1%的学生认为需要多参加一些关于科技创新的比赛或者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从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较低,仅有10.6%的学生参与过挑战杯,并觉得受益匪浅。52.1%的工科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有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为倾向,但被问及没有参加“挑战杯”的原因是,近1/3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太低,能力较为欠缺。
2.2专业教师创新意识教育有待提高
工科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往往与专业联系更紧密,而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查显示,27%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不足是影响其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重要因素,70.1%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在对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5%的教师不擅于在课堂中使用互动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原因有: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这类教学方法需要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可见,部分专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对学生勇于探索和质疑的创新精神指导。
2.3传统的考核方式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同样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工科学生课程学习、督促其自觉学习、评价其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认知中,学生认为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的只占26%,7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多为闭卷形式,开卷形式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占用了其较多的课余时间。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显示,认为现有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和较大作用的占46%,较小和很小的各占48%和6%,可见,现有的考核方式用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忽视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学生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2.4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对于其他学科,工科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以科技类和实践类为主,而这类活动往往对教学设备、试验设备、场地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影响我校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显示,188%学生认为物资设备对其影响较大,加上5.7%认为活动场地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有近1/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其参与创新活动的需要,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的场所。
3推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挑战杯”竞赛等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加强活动落实的约束性。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科研方法的引导以及对活动过程的督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科技论文、实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头脑风暴法等,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精英活动转变为人人参与的普及性活动。
3.2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并将于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前人是如何提出问题或假设,并论证公式、发明或创意是如何实现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进传统工科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做习题、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基于“挑战杯”这一平台,有意识地将相关理论知识以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鼓励学生以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形成独立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3.3推动学生评价机制改革
抓住“挑战杯”竞赛这一契机,适时修改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在强调第一课堂“厚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挑战杯”等“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突出工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对于在“挑战杯”竞赛中表现出色、但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与创新相关的个性素质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远大的抱负,善于标新立异,具有勇敢、坚毅、刚强、乐观、勇于冒险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中国青年报,20140324(1).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1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8、 积极拟定配合校学生会做好第二届“挑战杯”立项工作。
一.完善讲座预报制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上学期,学术讲座预报制度已初步建立,校学术部统一汇总由各学院学术部搜集来的讲座简要情况(讲座时间、讲座地点、主讲人等),并将信息到翔网上,以便于大家及时获取有效的讲座信息,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感受学术的魅力。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讲座信息的更新问题:浏览翔网学术部一栏,我们发现最新的讲座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3月份,显然还有很多学院并没有及时上报。针对这个问题,校学术部在本年度将通过召开例会等形式多与分团委学术部进行交流,要求其及时上报,我们也将及时整理,争取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家,以供选择。
本学期,我们还将于10月到11月,组织“学术之光”系列学生科技讲座,每院至少两场,我们会通过最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的讲座带给您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做好挑战杯的宣传、组织工作,帮助学子实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对于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挑战杯的获奖率和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历届以来,挑战杯都是学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年度,我校学术部也将努力加大挑战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挑战杯,参与挑战杯,营造学术关注的良好氛围,创建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具体计划如下:
(一)加大“挑战杯”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年级,分层次进行宣传。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宣传重点在于让他们了解挑战杯的整体情况,加强对于挑战杯的认识,早做准备,为以后参加挑战杯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计划于在11月上旬大学生社会调查优秀成果总结交流会,届时将会邀请挑战杯获奖同学与06、07级同学进行现场交流,以激发新生的创作热情。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学术部将联系有关专家老师在课题选择和立项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引。
(二)学术部牵头,在团委各部门协助下,将于10月至11月举办第8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择优秀作平参加挑战杯。
(三)搜集整理学术成果,为大家提供榜样作用.
校团委学术部将于10月至12月期间,配合团委其他部门举办2007年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征集,将一些优秀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科技作平成果作成集子,展示师大学子风采.
三.开展学生科协试点工作,加强科协的建设管理.
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协会(简称学生科协)作为学术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通过开展各项科技实践活动和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为热心于科研的同学提供有利的实践场所和科技创新机会。但是还不成规模,目前只有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已初步建立了科协,其他学院都还停留在雏形阶段。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本年度,校学术部将在文科和理科院系中各设一个试点,组建科协的学生干部班子,以被选中学院为实验基地,试行科协的一些工作,然后通过调研等形式搜集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科协最开始的一些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争取在本年度内在每个学院都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广泛的学生交流和讨论,为挑战杯比赛培养坚实有力的后备军。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面向社会的“主力军”备受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如择校、心理、就业、创业等种种问题不断地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以“大学生”为主题的文献记录达 314,942 条之多。
近几年,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关于大学生学术能力的研究,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献记录有180条,尚属于研究的新领域。学术的涵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学术”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的。外界对“学术”的解释有两个共同的主要特点:与学院有关;非实用性。即,所谓学术工作,就是由受过正规教育并在大学中工作的学者所进行的非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在欧洲的传统中,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
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团总支会同教育部曾在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明确提出要求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它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高校的眼光更加着力于引导开发学生的团队与研究学术能力,这不仅仅是意识层面上的发挥,也是在更进一步的台阶上,引导中国教育的发展。
此外,随着大学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化,学术研究活动成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环节。如学位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高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开拓更为崭新的校园学术氛围。
据此,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在网络问卷星)的方式,对象是高校大学生,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以上等不同层次,展开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关于学术研究、学术能力方面的状态及认识。
一、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调查与探析
本次调查为开放性网络调查,参与人数524人,其中专科生占17.14%,本科生61.43%,研究生以上占21.4%。主要的调查内容如下:
在觉得学校的学术氛围上,55.32%认为一般般,23.4%认为比较差,14.89%认为根本没有学术氛围;如何对待学术性研究上,51.43%学生想参加,从中收获,仅5.71%这是搞科研的人做,不关己事;65.71%学生认为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影响提升大学生职场竞争能力因素中有很大帮助;在阅读书籍类型的选择上,文学类占42.86%,学术类仅8.57%,学术类书籍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学习的主要方式上,自学与听讲相结合占51.43%,学生以多元化学习方式为主;在大学的首要任务选择上,42.86%的学生选择学习理论知识,37.14%选择结交朋友,建立关系网,11.43%选择打打工,培养实践能力,为工作打基础,参加学术活动只占8.57%;在学生不重视学术研究的原因上,36.1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27.66%认为90后青年追求新潮,对于比较严肃、枯燥无味的学术科研不感兴趣;在学校有没有开设培养学术阅读与写作的课程上,52.14%学生选择有,占一半,学校还是有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学术科研力量上31.43%的学生希望营造自由而宽松的学术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代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更高要求,体现出他们自主化的一面,也是对学校和导师的全新挑战;在活跃学术氛围的措施上,65.71%的学生注重师生学术意识培养,创建学术活动平台,拓展学术活动空间。
综合上面的调查内容,我们探析大学生的学术研究现状的成因:
(一)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缺乏
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的影响,学生们发表自由言论发表自己见解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很少,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学到很多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论文的要求过高,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大学生对于过高的论文要求,往往会觉得难以独立思考,或者说给其造成了思想错觉,对于学术产生厌倦情绪。
(二)社会的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环境而言,学术与其他的学习研究不同,学术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过程,其必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意义。有的学术研究中,过分考量“务实”精神,使得原有的对学术研究的意识模糊。有的研究浮于其表,追求轰动效应,没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盲目的组织各类活动,而不在意活动所实际取得的成效,只是流于过程。在教育中,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年人来说,学术不应该停留于理想化的观念中。
(三)学校的学术研究活动需要引导
学生对学术研究类的课题缺乏引导,有的学生找不到学术研究的方向,并且认为此类研究都是“相互抄袭,毫无新意”的重复论证。在陌生的学科上,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定位在“容易读,容易考,易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掌握这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高校需要正确的指引。
在问卷调查中,学校开展有关学术研究类的课程不能很好的与学生兴趣相互适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研究性的课题中,虽然能够部分引导学生们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赋予他们探讨能力,但是,有的课题陈腐,缺乏新意,缺乏导师的引导,将学术研究停留在了表面。
当然,对于大学生中的“研究生”群体而言,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理论和系统上的把握,同时具备严谨的学风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且要有新的见解。“理论和系统的把握”要求研究生必须要大量地阅读本学科的有关文献,在大量的研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较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大要素。研究生的这种教学模式同本科生以获取基本知识、操练基本技能为主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在质的方面是一次飞跃。
二、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对策
(一)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
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在大学生学术研究中极其重要。学术的灵魂在于其自有的发展,学术需要秩序,也同样需要自由。学术研究拥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彭江《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中写道:“大学学术研究的基本学术价值有四: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秩序、学术效率。”一切学术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者和教师,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内有寻求真理并将其晓之于他人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学者间的平等探讨和坦诚交流,其本身包含着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制约。要给学者以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尊重学者、崇尚学术。
学术在如今的环境中,被湮没,被曲解,被异化,被用以获得利益,借用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被批得很厉害的两个词语来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梁启超早在本世纪初就批评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指出病源在于“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他主张学者应有“学者的人格”,应该以学问自重,“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的手段”。
(二)建立理性的学术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于事物价值的一种判断,在大学生学术研究方面,评价主要的体现还是在举办的学术研究活动方面。学术评价系统应该本着客观鼓励的态度,评价本身的目标追求不能数量化,以尊重学术研究规律。
近几年,学术不规范事件大量被揭发,学术规范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专家学者呼声:遏制学术腐败,纯净学术领域,抨击学术不端恶行、呼唤学术规范。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过度追求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诱发学术不端。报告指出,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考虑研究成果的数量。如学术论文不能重数量、轻质量,以避免引发剽窃、抄袭、拼凑论文等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不能单一,不能够拘泥于形式化,应该反映学生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能力等。高校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是相辅相成的,理性的学术评价能促使师生更多的碰撞与火花。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引导学生学习学术研究和培养学术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而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是教学创新的永恒主题。为了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可开设学术写作课程,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的大学生,学校要鼓励他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参加或撰写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活动,并给予经费立项资助。在评价机制上:学生获得一定奖励学分,可申请计入相关专业选修课或实践环节的学分;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承担的辅导任务和工作成效折算教学工作量等,形成学术活动的良性互动。
对于研究生而言,从新生入校起,可通过新生与教授的交流,初步开展以学术生涯规划基本内容的规划教育,引导新生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发展愿望确立研究方向,引导新生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高度,鼓励他们加强专业学习,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高校的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文化活动月,开发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等,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人文与社科知识,提高他们专业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在校期间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主动适应社会,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优秀学生,学校要给予表彰奖励,形成良好的激励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需要发展,无论是从大学生主体、教师、还是学校的层面上,学术研究需要变革,需要健康的学术环境,理性的学术评价和多样的学术创新活动。目前高校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现状需要迫切的改变,只有大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才能获得崭新的生命力,是时下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3-02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本科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的重任。人才的种类有很多,对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言,社会需要的和我们要培养的是科研创新人才。因此,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增强本科生在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具有创新精神是增强创新能力必要条件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若要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得有创新精神。培养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非常重要。第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在争辩和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其次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使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另外要做的是创造一个相互鼓励、认真对待科学的学习气氛。
2 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2.1开展TRIZ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和改善创新方法
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从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出TRIZ理论与科学研究发明是密切相关。将其应用于创新领域,特别是科研创新领域,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25个国家已经开展了TRIZ研究和培训,而且有35所大学把TRIZ纳入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通用汽车、福特、摩托罗拉、强生等世界知名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展了TRIZ的实践,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热点0。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开设创新课程后,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创新杯”设计大赛中,运用CBT/NOVA中提供的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等工具,借助于软件,设计出“城市乌篷”方案,一举夺得设计大奖。
TRIZ理论作为一项国际先进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对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可利用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TRIZ方面专业人才,选择试点领域开展TRIZ应用尝试,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2.2从“实验”到“试验’’。稳步提升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中的实验常作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动手操作,通常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即可,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作用不明显。而试验的英文解释是:to test,t0 make an ex-oeriment;to put to the proof;to try out从这可以看出,它有努力尝试,求证的意思,也有不断坚持实践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实验”走向“试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逐步递进原则,不断的往更高层次发展。在平时实验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目;开放学校实验室,从“工程实践”到“个性化实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到“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到,能力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我校于2006年7月份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至今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拔尖人才的。该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每年申请人数呈递增趋势,如下图1所示。每年不少SRTP和国创项目均发表了学术科技论文,其中09年国创项目《高空输电线除冰机》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从“实验”到“试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均获提高,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创新能力是一回事,去创新又是另一回事,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不经常地进行实践,这种能力就会萎缩,反之,若经常地去实践,个人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与提高。
我校已成功举办两届“实验竞赛月活动”,竞赛项目从去年的18项到今年的3l项,参与的同学从2747名增加到4700多名(表1)。全校各专业本科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 完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 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