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放射科管理制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放射科管理制度

篇1

一、负责对全院放射防护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并经常检查各种制度、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二、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教育。

三、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调整和处理放射事故,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四、负责本院放射人员的健康体检。

娄庄卫生院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一、全体放射人员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尽量缩短时间,增加距离,使用屏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降低照射剂量。

二、操作开机前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裙、铅眼镜、铅手套等,照像时铅房门必须关闭。

三、在机房门口醒目处装挂电离辐射标志牌,并经常检查连锁装置功能是否正常,加强对机房外非有关人员防护管理工作。

四、积极开展放射剂量检测工作,包括个人剂量检测和工作环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原因,及时改进防护措施。

五、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不得佩带金属装饰品,如耳环,戒指,项链等。

六、尽量减少透视下的骨插管,骨折整复,示教,取异物等次数于时间,必要时采用点射,尽量减少暴光时间,控制个人受照剂量。

七、禁止滥用放射线,对孕妇特别是妊娠前三个月、婴儿、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八、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使放射部门建筑物的防护设 施符合规定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按规定设计、施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娄庄卫生院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允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五、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娄庄卫生院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训,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工作时必须采取时间、距离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掌握X线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视野"进行工作。

四、X线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当受检者确需他人扶携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要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五、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六、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X线机、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内严禁堆放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七、有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等档案。

娄庄卫生院

剂量监测规章制度

一、凡在我院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按要求参加个人剂量监测。

二、监测仪须戴在(工作服)左胸前,严禁随意打开、不戴。

三、工作结束时,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间,应远离工作场所,放置办公室。

四、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台进行大剂量长时间照射,也不允许工作时不佩带剂量仪,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五、保管好个人剂量仪。

娄庄卫生院射线安全装置定期检查与维护规章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

1、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配重块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

2、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3、剂量检测:每年进行一次。

二、日常维护(每日进行)

1、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对于X线机开机前必先预热后才能工作。

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机器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娄庄卫生院放射事故处理、应急处置规章制度

一、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运行状态,并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并组织病人、陪护人员及医务人员撤离现场。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45-01

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辅助诊断和介入治疗科室。由于大部分临床患者,无论是患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均需在同一诊室进行身体各部位检查和治疗。因此,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为了有效减少医院放射科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放射科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一些防控措施,共同仁参考。分析如下:

1 放射科感染问题的现状

1.1 医护人员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由于放射科医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对本专业、本科室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对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部分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不戴口罩、帽子,在接触病人后常存在不洗手的现象。在缺乏感染防控知识与传统工作习惯的双重影响下,工作人员往往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未形成良好的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习惯,对放射科内存在的污染问题未进行及时、合理地处理。

1.2 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以保证;放射科检查室检查仪器大部分都是X线射线装置。机器精密昂贵,需要放尘、防潮、防鼠,而且必须在规定室温下保持恒温状态。因此,由于防护的需要,检查室内所有门窗必须长时间保持关闭状态,室内空气不能有效流通,加上放射线在空气中发生电离作用产生臭氧,每日接受检查的病人数量多,检查室内始终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各种病人带进去的致病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除此以外,因病人较多,检查床单、专用服装等不可能完全做到一人一换,片盒、探测器表面难于做到绝无污染。总之,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于保证。

1.3 仪器与地面的污染;在放射科进行MR、CT、传统X线检查以及介入治疗时,患者的污染物、血液、呕吐物等会污染仪器表面、检查床、地面等。但由于候诊病人多,病情急,一般情况下检查室工作人员或清洁工往往无法给予及时处理。造成仪器表面与地面的污染。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之间可存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也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1.4 管理制度与规范存在盲点;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治理规范》中提出的规范有针对检验科、胃镜室等相关科室,但未提及对放射科感染问题的治理的相应规定,因此,医院放射科感染防控是管理制度上的一个盲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层对放射科的防控管理较多关注于放射线的危害,而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使放射科在感染防控过程中只能参照其它科室进行,缺乏针对性,防控效果不理想。

2 防控措施

2.1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理解:医院感染是医院内各科各室在常规工作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它与医院内医疗工作的每个方面都存在联系。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医院感染防控的正确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缺乏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情况,医院感控科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各科室进行相关医院内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科内领导必须熟悉医院感染治理知识,带领放射科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医院放射科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并要求人人掌握针对放射科感染的防控知识与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放射科要设立科内感染防控小组,指定专门负责人员,用于监督和管理科室内各个环节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真正做到降低放射科感染的风险。

2.2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放射科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视和监管力度:由于放射科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院管理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放射科感染的防控。必须安排指定清洁卫生人员对放射科检查室内进行及时清洁,以湿式清扫的方式减少检查室内的尘埃。在工作前、工作间隙以及工作后,打开排气扇并将检查室的窗户打开进行通风换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在不能一人一床单的情况下,可选择医用一次性床单,做到一人一换,减少患者受到交叉感染的可能。对检查室内的门窗、桌椅、物体表面及地面做好基础卫生消毒工作,对污染的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及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消毒。对直接接触患者的检查床、检查仪器或器械必须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放射的介入检查室应严格按照手术室无菌要求进行消毒。

2.3 强化放射科工作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双手接触污染物的概率极高。统计结果显示,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均为接触性感染。在对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污染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的占据医院感染总数的30%左右。因此,放射科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十分重要。临床有研究显示,医院工作人员勤洗手可将感染率降低一半。由此可见,洗手是一种简便、基础,但却行之有效的预防病原体传播的方法。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养成洗手的习惯,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洗手时,必须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后,使用个人专用的毛巾或消毒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在具体工作中,检查病人时尽量使用手套。

2.4 放射科介入治疗中强化控制医源性感染:放射科的介入治疗是一项有创检查,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是薄弱环节。因此,在放射科医院感染防控中必须更加重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导管室的卫生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常规工作中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放射科将导管室的环境卫生标准初步拟定为,空气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200cfu/m3、物品表面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医护人员手部为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此外,在进行介入治疗进出导管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格对医疗器械及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诸葛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7): 679-680.

[2]王爱姣. 放射科在医院感染中的特殊性及应对措施[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9): 127-128.

[3]王代兵,罗红峰,李晖. 基层医院放射科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探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4): 662.

[4]杨国雄. 基层医院放射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1): 45-46.

篇3

(一)缺乏完善的卫生材料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虽然是体系较为完整的医院,但是,现实中很多公立医院没有建立专门的卫生材料管理部门,即使在卫生材料的管理上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由于很多实际因素,没有充分落实管理制度[1]。首先,缺乏约束机制保障管理制度的落实,缺乏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卫生材料采购部门的采购工作;其次,对于管理制度的落实比较盲目,有些公立医院在落实卫生材料的管理制度时不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制度与现实状况的脱离于僵化局面;最后,一些财务人员对于卫生材料成本管理的知识不足,对卫生材料的使用知识欠缺,难以有效的发挥监管作用。

(二)财务部门对卫生材料成本管控的参与力度不足

很多公立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处理医院器材仓库的数据上,财务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器材的成本管理工作之中。例如,在使用植入性卫生材料时,由于手术对于材料的使用类型和总量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植入性材料,手术后才能确定使用材料的规格和型号,因此,相关材料的使用发票必须事后才能送至财务室,这样很容易造成票据积压的情况,从而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核对整理票据。

(三)管理方式不合理

卫生材料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尤其是对于高值卫生材料的申购、审批,是公立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主要方向,虽然很多公立医院都制定了相对完整的卫生材料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适用于材料种类较少的短期情况,不适用于医院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的形势,管理制度缺乏前瞻性。另一方面,随着卫生材料出入库的频率增加,卫生材料的保管科室很难做到及时办理领用材料的相关手续。此外,缺乏专人专项有针对性的管理,容易造成卫生材料的积压到期却无人知晓的情况,造成了许多卫生材料的浪费,增加了医院的成本。

二、公立医院卫生材料成本控制的方法措施

(一)卫生材料采购时的成本控制

对于医院卫生材料同类产品的大批量采购,可以选择集中竞价采购的方式,尽量购买性价比高的卫生材料,降低卫生材料的采购成本。具体做法上面,可以采用试剂统一招标方式,吸引众多卫生材料制造商公开参与竞标,对中标单位进行二次议价,尽可能的使最后的成交价格低于中标价格,节约采购成本[2]。对于耗材、试剂、设备等的采购,可以将他们进行捆绑结合采购,在购买设备时借机会与制造商签订长期供应耗材盒试剂的合同,以便于在大批量采购物资时获得较低的卫生材料采购价格。在采购卫生材料时,不仅需要考虑到采购价格,还需要考虑到卫生材料的质量和后期维修成本。高值卫生材料占医院卫生材料总成本较大,在采购时要重点强化对高值卫生材料的申购审批。

(二)卫生材料使用时的成本控制

由于医院卫生材料的品种、用途等各不相同,每个科室对于卫生材料的需求种类和总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应该将卫生材料的成本控制落实到各个科室之中,并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卫生材料成本控制管理方法[3]。对于检查科、放射科、手术科等这些大量需要卫生材料的科室,要重点管理和监控,对各种卫生材料的领用数量和实际使用数量进行严格的监管,适时对比分析领用数量和实际使用数量的关系,从而研究分析出对卫生材料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放射科高值胶片使用的成本控制

放射科是胶片的使用大户,在胶片使用的管理上,首先要统计出一定时期内各县给检查的工作量,确定放射科各种检查大概需要使用的胶片数量,将两项统计结果对比分析汇总,从而确定放射科在该时期内胶片标准消耗量;然后将标准消耗量与该时期内的领用量和实际使用量进行对比,计算出胶片的损耗量,进而实际调查损耗的原因。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损耗范围,降低胶片的损耗率,最大程度地较少不必要的浪费。

2.检查科试剂使用的成本控制

检查科的检查项目主要有生化、免疫、体液、临床、血液等,检查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费用也主要在于这些检查项目上,并且这些检查项目所需要的卫生材料主要是试剂,因此,各项检查项目的成本是检查科卫生材料成本控制的重点对象,而试剂的使用情况则是成本控制的关键[4]。具体方法可以建立试剂成本和使用情况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录入相关试剂的成本信息、购买信息、存储信息、领用信息等信息,根据管理需要适时更新数据库;在更新数据时,要计算出每个阶段试剂的损耗情况和浪费金额,以便于加强对后期试剂采购、库存、使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从而实现对试剂成本控制的目标。

3.手术室高值卫生材料的成本控制

篇4

〔关键词〕

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维护;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放射科X线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传统X光机投照,胶片冲洗到CR、DR、床头CR、DR、头颅CT、全身CT、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能CT、能谱CT、双源CT、床头CT。介入放射学的开展,直接诊断、治疗,在大型医院已经成为临床科室。放射科设备出现故障,可以导致医院某些科室无法正常运行。现今大型医院会有多台相同设备同时运行;但对于较小规模的医院不会有多台相同设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则会使医院诊断、治疗受到相当大影响,因此加强放射科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护总结如下。

1放射设备传统保养、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放射科设备不断更新提高,对临床诊疗的影响不断上升,临床对其依赖越发紧密,放射科设备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程度,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保养、维修管理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原来放射科设备多为机械化、电气化,设备科工程技术人员凭所掌握的机电知识及经验对小的机械,电路故障能够维修,而且原来的设备多较为耐用,精度不高;对保养维修,环境,操作要求较简单,故障易发现,多为故障性维修。而如今放射科现代化设备技术水平,智能化、集成化水平不断提高,且价格昂贵,传统保养、维修管理模式不再适应,这就要求医院及放射科管理者转变保养维修管理模式,保证放射科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行,从而确保医院诊疗工作正常开展。

2现代放射科设备保养维修、使用存在问题

原来放射科设备多为机械、电气设备,操作者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维修者也多为掌握机械、电气维修知识及具备一定经验即可解决一般问题;现代大型X线设备科技水平,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很高,而且技术发展,更新很快,软件、硬件技术水平高且技术垄断保密,厂方也不培训保养维修知识,设备操作复杂,自主保养、维修难度非常大;设备供应方在人员技能培训方面常常显的不足[1],工作中使用人员操作程序不规范,不仅增加了大型X线设备的故障与损害概率,而且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影响了工作效率。传统保养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故障束手无策,传统维修技术人员机电知识及经验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的高技术水平的软硬件保养维修工作;保修期内,厂方定期跟踪保养升级,保修期后自主保养、升级、维修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有时需购买保养维修服务。此时科室平时也要做好必要的维护,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修耗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现代放射科设备保养维修、保养管理

3.1建全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医疗维护工作的“基石”[2],放射科建立了完善的设备保养,维修制度,制定了《CR保养、维修制度》《CR操作规范》《DR保养、维修制度》《DR操作规范》《CT保养、维修制度》《CT操作规范》《C型臂保养、维修制度》《C型臂操作规范》等制度,制定放射设备保养、维修、使用及管理规则和监督机制;使工作人员职责分明,有章可循。特别注意的是:X线设备不能在带有易燃混合气体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使用;只允许专业人员和经培训人员操作X线设备。针对每台设备制定保养计划,保养计划包括常规检测及定期保养。常规检测:图像质量测试,照相机测试,功能测试为日常测试;稳定性测试每月进行。定期保养分为安全性检测、预防性保养、质量和性能检测及更换易磨损部件;局部保养每6个月1次,全面保养每12个月1次。安全性检测包括系统辐射防护设备、紧急关机按钮、防护性导体、系统运动、附件,每12个月1次;预防性维护包括机架及检查床,每6个月1次;质量和性能检测为整个系统包括图像质量和系统参数,每6个月1次。

3.2加强岗位培训放射科工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加强业务学习,掌握相关设备使用、维护知识,放射科有新设备购入时,及时要求设备供应方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相关保养维护知识。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大型X光影像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成像质量不断提高,但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优质图像的同时,患者接受X线辐射剂量也大幅增长[3],降低辐射剂量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降低辐射的同时也减少了X线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工作人员要加强辐射知识培训,取得上岗证,而且要进行CR、DR、CT、C型臂操作培训,同时进行参数优化培训,在保证临床诊断需要影像的同时降低优化参数,使工作人员知晓参数不是凭借经验,而是科学制定的,要严格掌握设备参数的设定。

3.3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值班人员定岗,定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天做好设备表面清洁,控制机房温湿度在正常范围,调节在温度18~22℃,湿度40%~60%,并打开空气净化器;遵守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关于设备操作、维修、保养和维护的操作说明。观察机器在开机、操作及关机过程有无异常,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维修技术人员联系处理,严禁私自拆卸、维修,并做好记录。维修保养时必须遵守一般ESD(静放电)指令,必须切断电源并等待2min;注意细节,为防止火灾只能更换相同型号和电阻率的保险丝。放射设备保养维护记录表登记每台设备的名称、型号、序列号、参数、开始使用时间及保修期。制定设备的日常保养,维修计划,专人负责保养、维修和登记,包括保养登记,预防性维修登记,报修登记,维修登记,维修效果登记,故障原因登记,维修方案登记,以便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

加强监督:科室人员责任心、操作技术参差不齐,工作中要加强监督,严格落实放射科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制度,发现技术问题加强培训,责任心问题要加强教育,使其了解设备维护的重要性,从心理上重视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同时重视放射科环境管理,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防止产生过多灰尘、静电,影响散热,损坏线路及影响机房温湿度控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保证影像质量,提高诊疗水平。近年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不断扩展,临床诊疗需求及患者要求不断提高,X线影像诊疗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广泛应用,成为医学检查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手段,并提升了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推动医学的进步。这使得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在当今医患矛盾突出,诊断、治疗从传统医学,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放射科设备要由传统的故障性维修转变为符合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预防性保养、维护。因此需建立完善的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设备保养维护的意识和技能,科主任加强监督、指导,随时检查工作人员对机器的操作、维护是否到位,各项记录是否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的管理减少了放射设备故障的发生,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确保了患者及时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智文.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疗装备杂志,2015,28(8):77.

篇5

(一)医疗耗材成本控制采购前的具体方法

首先,医院应该把握市场价值规律,确立好医疗耗材淡季期,然后形成院内统一购置时间计划。然后,医院财务处在进行医疗耗材采购前,应该和医院各个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提前统计各个部门各医用耗材的数量和空缺,最后由负责人员建立采购计划,交给核算人员审核。具体审核内容:①整理每年的购置计划单,为便于查询,可建立柱形图或条形图。②查看以往的交易记录和交易价格,建立弹性成本预估。③查看各部门历年使用数量,和购置数量,避免囤货造成浪费。审核完成后由医院事务管理部开会表决同意,同意后可下放到医院采购部直接进行集中采购,如果不同意,按管理部意见调整和修改采购计划,再做采购。

(二)医疗耗材成本控制采购时的具体办法

采购医院耗材过程中控制成本的办法如下:①医院可以根据统一的采购单,与某些大型医药公司和厂商公开竞标,价低者建立长期合作,这种一体式服务,避免了中间商赚取利润,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院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出现问题分别处理的麻烦,同时,某些高值产品的零部件损坏也有了更换的保障,提高了医用耗材的寿命。②医院可以依托政府,购置数额较大的医疗耗材,比如一些国外进口的高值耗材。

二、建立和完善医疗耗材库存管理制度

(一)做好医院医用耗材库存的管理工作

医用耗材消耗量大,如果库存不够,会造成整个医院的无序工作,不能正常运行,不利于医院建设。因而,应该建立和完善库存管理制度,配备仓库管理员和理货员进行每日登记和管理,当库存少于一定数量时,应该及时汇报采购部,重新设立采购计划进行定量补充。同时,如果医院某些部门的医用耗材库存积压严重,理货员应该按需分配给其他部门,否则大量积压,超过使用期限,不利于手术效果的保证。因此医院务必做好医用耗材库存的分配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医院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行。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零库存

医院可以建立自己的医用耗材后台管理系统,对于医用耗材的种类数量进行归置,对于医用耗材的支出要做好登记,同时要根据各部门使用计划实现好物品周转,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另外,要做好与理货员的数据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避免误差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医疗耗材领用管理及成本控制

医院每个部门的耗材种类不同,数量也不同,因而价格也不同,因此采购员在购置医用耗材时也要明确各部门器材的规格,比如说,输液针型就有很多规格,不能因为都是输液针,便统一购置同等规格。同时医院应该控制好数量控制,通过分析各个部门的使用情况预估各部门的使用量,规定每个部门的不同医疗器材的使用数量,如有意外,提出申请。从而加强各个部门的节约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

(一)检验科的试剂成本控制

篇6

[摘要] 目的 将本市三家二甲和社区医院的放射护理情况做现状调查,将医院的放射护理管理水平拔高一个层次,让其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使护理的安全与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方法 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以电邮、电话以及现场调查的形式对3家二甲和社区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及22 名护士的放射护理现状进行,给出可能的改进方案。结果 在被调查的医院中普遍存在对放射护理的管理盲区,在专科培训、急救意识等方面缺乏经验,技能也有所欠缺。结论 护理管理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放射护理的管理上,放射科应将专科理论的学习及急救技能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定期考核以降低安全隐患,使医疗护理安全的到保障。

[

关键词 ] 放射;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061-02

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放射诊断技术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与其对应的放射护理技能水平和工作范畴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但我国目前在放射护理方面还不存在明确的规范,某些二甲和社区医院成立放射科护理组以进行放射治疗,探讨了如何规范化管理放射科,认为提高护理水平必须先规范化管理放射科。MRI 检查、放射介入治疗一般在医院都没有进行开展,护理人员只有一到两名,缺乏护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安全隐患存在,本次研究选取相关资料,就放射护理现状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群体抽样调查法,以三家二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包括2间二甲医院、1 间社区医疗为对象,共有护理人员16名,其中护士3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8名。从事护理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 11 名,五到十年的 3 名,小于五年 2 名。

1.2 方法

在 2011 年11 月市放射学会年会上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试调查3家医院放射科护理情况,依据上级指示,在2间二甲医院放射科护士长及主任指导下,对《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行修改完善,时间截至2012年2月,向调查对象以电子邮件方式发放问卷,且电话在线对问答进程进行了解;内容包括放射护理个体化工作内容等,并发放22份,回收21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

2 结果

放射护理干预在不同医院间的内容无明显差异,均包括报告单发放,接诊登记,空气消毒情况监测,室间客理,床单位整理,静脉造影护理,盆腔检查前碘对比剂灌肠及阴道塞纱等;人员工作量统计,科室物品保管也在护理内容之列。护理人力资源示3家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均可依据医生要求完成阴道塞纱、碘对比剂灌肠;碘对比剂灌肠量为200~800mL,浓度为1.5%~3%。

3讨论

3.1 目前尚缺乏碘造影剂规范使用标准

本次调查显示,每家医院碘造影剂使用规范均不一样,无统计标准,2家医院离子型造影剂在静脉用药时做过碘过敏试验;在非静脉用药时,一些医院应用碘过敏试验,如T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及经皮穿刺造影等,而CT检查前口服碘造影剂不行碘过敏试验操作,状况与上述类型。引起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药品管理部门未制定统一规范相关,但如何管理碘造影剂,各医院也缺乏细化标准;另外,碘造影剂的研发应用发展迅猛,在非离子型造影剂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未及时更改传统试验方法;此处,放射护理规范尚未统一,无统一碘过敏试验做法。

3.2 缺乏完善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针对常规护理操作流程的应急预案在调查的各家医院放射科均有,但工作流程与护理操作流程呈混淆状态。应急预防主要在患者有突发状况发生或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时应用,其中1家二甲医院将突发事件如台风、地震、停电、停水等在应急预案中纳入;此外,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危重患者检查、患者窒息、坠床也有相应应急预防,规范并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为临床安全提供保障。

3.3 放射护理价值未明显体现

在调查的医院中,灌肠、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等并未单纯收费,如一家医院行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费用为60元,其中含造影剂过敏试验及临床操作,而护理人员完成静脉注射及病情观察需10~30min,若有不良反应状况,需采取相应方法立即处理,使临床工作时间延长,护理价值未充分体现;CT增强费用包括造影剂注射、碘过敏试验及造影后观察,与医生比较,护士更为参与主题,充分肯定护理人员工作,是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自信心,保障放射护理工作成功实施的关键。

3.4 急救技能及护理安全意识缺乏

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放射科通常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放射科缺乏足够的护理人力资源,多数医院无护士长职务设置,故缺乏专业用管控人员,无急救技能培训资源;科主任仅对影像诊断质量关注,未重视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当临床工作中有碘不良反应发生时,还需请临床医生处理,易造成诊疗缺乏整体性及规范化,延误抢救时间,明显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因不同生产商有不同的碘过敏试验要求,如临床医生开具医嘱并不遵循需要,护士执行操作也没有按医嘱正确进行,安全隐患处处存在。

综止,在放射科工作中护理地位日益引起重视的情况下,需与各级医院放射科同仁及护理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就放射护理管理模式的改进工作展开探讨,以为医疗安全与质量提供保障。明确护士入职条件、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放射护量管理定、绩效考核标准等,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风险事件防范能力,对保障护理工作的成功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1年6月本科室借本院创造“二级甲等”医院的大好时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规程,加强医护合理,全年无纠纷、无投诉事件发生,确保了医疗安全。本调查因为样本量不足,其准确性还有待考察,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共同为提高放射护理质量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庞自云.冷疗加射线防护喷剂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76-77.

[2] 张曦霞,张兰凤,叶赟,等.低温中药灌肠预防宫颈癌患者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17-319.

[3] 陈大春,杨薇,杨亭,等.利咽方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102-2103.

[4] 赵晓叶,郎静芳,付英秀,等.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8-320.

[5] 杨永革,袁颖,赵君,等.全程护理在256层智能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88.

[6] 段宝凤,罗开元,李雪梅,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胃癌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3):191-192.

[7] 李雪,陈金华,卢蓉,等.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0(3):374-375.

[8] 杨红花.放射科护理行为潜在风险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27):100-101.

[9] 田宏玲,马培娥,刘佳,等.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96-97.

篇7

附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大型医疗设备进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已经越来越普遍,如CR、DR、彩色B超、全自动心电图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精密、集成、数字、智能、白动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多个设备可以协同工作(如PACS系统)。怎样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合理使用这些医疗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区基层需求,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整合,即把CR、DR、B超、心电图这几个科室整合成一个大影像科,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设备,足够人员排班,保证科室正常运转。

现今我国大部份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影像学科的现状

社康放射科或B超室、心电图室的专业人员少。常常是l~2人,多是医师,无技师,知识而相对大医院来说老化及专业素质偏低,且细分专业也不同,多是单―专业的,如放射专业、B超专业等,缺乏大的统一专业如影像专业。

各科室地点及人员分散。如放射在一楼,B超及心电图在二楼,无法协同工作。社康影像学科的各细分科室分散,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如在放射科DR的诊断为尿路结石,而同时B超的诊断却是尿路未见异常,让患者及临床医生不知所以,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如果B超医师在诊断前与放射医师互通有无,或本身这两个医师就是同一人兼任,那诊断就会更准确,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如B超科只有1个人,只能排1个班一日.每月有8d左右要休息,那医生不上班的时间设备就空置,而此时患者很多,却无法得到B超诊断,影响了临床诊治,更有甚者有的社康购置了设备因人员不足而多年不用,如我院后亭社康就是这样,因放射人员走失而DR设备长期不用。

人员及上级主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同。如做B超的人认为做放射或心电图不是自己的专业,是做“义务工”,或因害怕射线影响身体等原因不愿意干,而做放射的也不想做B超或不想让其他人参与进来“抢了他的饭碗”,因放射人员有其岗位津贴等,而上级也不会因人多而多给几份,且放射人员的要求更高(如要求专业体检、办多种证书等)。

管理体制落后:没有统一的影像科管理制度,也没有新的上级主管总影像科的管理体系,只能套用旧的制度,如医师进修培训、晋升只能按旧的放射、B超、心电图专业,没有影像专业。

基层社康整合大影像科的建立

基层社康整合大影像科的基本条件:要克服以上的种种弊端,就要把CR、DR、B超、心电图这几个科室整合成一个大影像科。基层社康整合的基本条件应具备:①人员条件:所有人员都是影像专业人员,执业范围一致,没有超范围执业的可能性,日.人员少,便于统一起来一起管理;②设备条件:DR、B超、心电图设备的引进及多个设备的协同系统的建立(如PACS系统),为多设备共同工作创造了条件;③制度条件:国家执业注册制度已经把放射、B超及心电图纳入同一执业范同,这就使这几个原来细分专业合并起来创造了先决前提条件。

篇8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072-02

放射治疗是医院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放射治疗的质量主要由技术质量、诊断质量及治疗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因此,影响它的质量的因素也很多。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影像设备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质的飞跃,如CT、DSA、CR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治疗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影响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对放射治疗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之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现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 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 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 结果

1 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 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 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肿瘤的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同,但在不同放疗部门的5年存活率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靶区剂量偏离最佳剂量的±5%,就有可能使原发肿瘤失控和并发症增加。为此在放射治疗中,要加强对放射设备的控制。干式激光打印机配用于放射时,由于激光胶片本底灰雾较高应注意相关摄影技术条件的选择。一般而言,应尽量选用低KV值,这样可减少胶片灰雾,并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

3.3 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 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在放射治疗中,技术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我们为此要求技师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自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对新分配工作的技术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独立操作。选送技术员外出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培养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准确录入患者信息,规范摆位,去除异物,合理选择条件,选择最佳时机,用最佳的后处理方式处理图像。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篇9

积极考察市场做好招标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政采任务完成比往年效果好,特别是十一月份 万政采工作比以往有进步真正做到质优价廉,又充分利用了采购资金避免了资金浪费。前期利用一个月时间考察,与所有潜在经销商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所有产品性能参数,价格。在此基础上又与临床科室交流了解需要。最后制定参数所有潜在经销商都参与进来,通过参数引导,所有投标商都拿出自己认为对我院最大的诚意来参与投标。最终投标很顺利,结果很完美。从预算价一套多导基础上,投标商增加四套便携、十套初筛、两套呼吸机。整个睡眠中心初具规模,成为一流水平,临床科室很满意。

二、设备管理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79-01

一、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一般具有X光C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同时造成现有设备的闲置和浪费。这对目前尚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我区仍有50%基层医院使用20世纪80~90年代上海200~500 mA X线机,摄片清晰度比较差,但是部分基层医院将在近年中引进更新的微型、小型或大型数字化X线机,所以在2010年前后基层医院放射科将进入数字化影像系统时代。

二、好处

PACS系统可以给医院带来那些好处有:

a. 防止发生胶片丢失;

b. 缩短放射科影像和会诊报告时的需要时间;

c. 避免由于图像质量问题需重复拍片;

d. 不同地方的医生要同时使用同一病人的影像;

e. 可建立整个医院(甚至区域)范围内完全的电子病案;

f. 节约胶片和药水的费用;

g. 节约存放胶片所需空间的费用;

h. 为远程医疗提供远程影像学服务;

i. 提供使更多医生网络化协同工作的能力;

j. 强化管理,规范医生的行为,减少差错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1.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基层医院缺乏日常维护的专业人员

2.大多基层医院影像设备落后,没有标准的接口,增加了使用的难度

3.以前开发的HIS/RIS系统没有考虑到标准化,与PACS系统进行接合时效果比较差。

4.各个医疗机构PACS系统品牌多样化,导致标准不统一,难以统一整合。

5.较远距离的基层医疗机构,直线网络行不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电话线及VPN的链接方式。

四、解决思路

1.在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上级部门需要给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在上级医疗部门设立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上级医疗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流程及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保障了PACS顺利实施。

6.加强培训和考核:需要上级医疗机构组织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冯锡钢,江贵平,李树祥;非DICOM设备标准化的实现技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年01期

[2]李新华,李荣环,张海宁,崔文国;小型工作站在中小型医院的应用价值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2期

[3]张进华,陈浪,漆剑频;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存储介质现状及选择原则[J];放射学实践;2002年02期

[4]张继宗;车红民;徐理想;;影像医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5]张传凤;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J];感光材料;1999年04期

篇11

内部审计在卫生系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对医院各个职能科室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但由于内部审计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上的显著效果,已经得到了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推广。

一、加强医院大型设备审计的必要性

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及水平的物资基础和先决条件,关系到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综合性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实施有效的监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必然路径。内部审计对于强化大型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操作、维护、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和建议,进而进一步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成本效益状况。下面就以我院审计部门今年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的审计项目为案例,分析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意义。

二、审计案例分析

(一)审计目标和范围

根据绍兴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审计的要求,我院审计部门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围绕审计重点开展工作。

16排CT的审计重点围绕相关科室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成本效益等情况开展。审计人员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实地调查取证,采取一系列审计程序评估CT整体工作环境、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根据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对16排CT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其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资源利用、成本投入等多方面的情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CT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效节约成本,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审计实施过程

对16排CT开展审计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审计方法:抽样审计、观察分析法、询问法、分析性复合法、信息系统评估法。审计人员执行了一系列审计程序,用于核算成本收益,分析业务情况,评估控制环境和控制制度。成本效益评估方面,审计人员以2013年2月为审计区间,通过分摊核算该月人员成本、设备折旧额、维修维护费、医材消耗、库房用品消耗、房屋折旧费这几项成本费用,汇总2月CT成本总计441069.84元。通过医院HIS系统医技工作报表,计算2013年2月放射科总收入为2086158.6元。经过审计分析,CT收入占科室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成本占收入比重为36.22%,其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43.61%。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环境方面,审计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取证的方式,通过查阅文件资料,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病人问卷调查,环境测评、风险评估等方式开展具体审计工作。针对CT工作效率性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检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测评,对抽样病人从领号到检查的各个环节耗用时间进行测算,进而对当前CT工作效率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

(三)审计问题和结论

1.在与诊疗科室衔接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工作规范,尤其是针对急诊优先权这一工作规定缺乏严格的标准。

2.检查程序存在缺陷,叫号系统不能运作,人工叫号一方面加重检查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导致检查秩序混乱,医患矛盾频发。

3.检查需求大,设备持续超负荷运转,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强度超负荷,影响工作积极性。

4.检查环境有待完善,候诊区座位严重不足,等候环境狭窄、拥挤,检查区域与候诊区没有明确的划分管理,病人时常拥挤在门口,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5.对于辐射危害宣传警示不足,病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频发涌入检查室。

6.材料费占总成本比重过高,特别是医用胶片的成本过高,存在医用胶片无人认领,以及病人遗失胶片需多次打印的问题。

(四)审计建议

1.尽快落实放射科排队叫号系统的运行工作,改善等候秩序,保障检查工作有序开展。

2.加快新CT机的添置速度,门诊病人、急诊病人、病区病人进行分区域检查,优化检查流程,提高检查效率。

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相应增加CT工作人员数量,增加相关引导维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

4.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检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安装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实行病人自主取单的方式,用以缓解窗口压力,同时也可解决医用胶片的浪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成本。

6.优化候诊环境,解决等候区域小、座位少的情况,同时为了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解决由于候诊区和检查区划分不明确而导致的门口拥堵这一情况。

7.进一步加强CT辐射危害的宣传和警示,敦促病人自觉远离放射源,减少病人频繁涌进机房这一现状,保证检查通道的顺畅,节约检查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后续发展状况

上述审计项目得到了医院领导和被审计科室的重视,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通过审计给出的建议,医院方面也有了相应举措。CT作为医院重要的大型检查设备,也是各项诊疗的基础,其运行状况的好坏和工作的效率性及效果性与医院的医疗工作紧密相关,进一步完善设备的工作情况,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也是医院发展的要求。截止目前,与被审计科室和被审计对象相关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1.自动叫号系统和显示屏已有序运作,无需检查医生人工叫号,候诊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医患矛盾也大大减少。

2.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已经投入运作,病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主取单,对于有需要的病人可取检查胶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无人认领检查胶片的问题,杜绝了浪费。

3.通过招聘,放射科新进了一批工作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减少了检查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和集体凝聚力。

4.医院对放射危害的警示和宣传力度有所增加,在检查室门口张贴更为显眼有效的警示语,也通过其他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及家属频繁涌入机房造成检查困难的问题。

5.针对检查需求大,原有工作量不能满足CT检查需求这一问题,放射科也对工作量做了相应调整,通过调整排班和加班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增加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用于缓解检查压力。

6.64排CT的购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方准备工作都有序开展,预计明年能够投入使用。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完善,CT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作流程更为明确有序,候诊秩序明显改善,日常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医患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工作氛围相对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同等时间内检查数量有所增加。总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医院的整体检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效用,进一步加快了我院整体诊疗工作的进程。

四、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开展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工作,加强各方对大型医疗设备运作的重视程度,对优化放射科的检查工作以及全院的医疗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现代综合性医院各项诊疗工作的基础,其检查质量的好坏,检查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开展都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备管理或者操作管理,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实施更为全面、综合的管理模式。利用内部审计的有效手段,对大型设备的购买、运作、内部管理、成本效益控制等多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大型设备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尽可能多的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介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运行和投资效益控制是当前卫生体制下综合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完善我国综合性医院管理模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敬毅,韩小苗.2012:医改中应加强大型设备效益的考核评价和管理[J].中国医院(12),P73-74.

[2]杨细玉,黄芳.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做法[J].现代医院(6),P139-140.

[3]蔡开清.2013: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思考[J].医学信息(1),P38-39.

[4]辛学瑾.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5),P86-87.

[5]雷晓莉.2013:浅谈医院内部审计文化建设[J].现代医院(6),P125-126.

篇12

1 成立医院传染病领导管理小组

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传染病防控工作。

2 制订传染病管理制度

明确有关医务人员的分工、职责,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3 职能科室设专职疫情报告员

明确责任,负责每天向国家疾病报告系统网络直报医院发现的各类法定传染病,各临床医技科室每科设一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报告登记,每周自查,每月汇总后与医院专职疫情报告员核对,查漏补缺。

4 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和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健全疫情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各科室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意识,这是减少迟报漏报现象、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的关键。

5 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

要求门诊医生对所有就诊患者按登记项目逐项填写门诊日志,不得漏项缺项,对不能排除传染病而进行相关检查和化验的患者,在日志登记的备注栏做特殊标记,如有阳性结果,及时报告[2]。各住院病区设传染病登记本,经治医生对有关传染性疾病检查的结果进行核实,明确传染病诊断后及时进行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给专职疫情报告员。

6 建立阳性报告制度

检验科、放射科发现阳性报告,除做好专门疫情登记外,还要将阳性报告直接送达开单医生,如开单医生休息,则由科主任负责签字接收,并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防止迟报,漏报的发生。

7 建立疫情搜索制度

专职疫情报告员每日主动到各门诊、放射科和化验室搜索疫情,将与传染病相关的检查检验阳性结果,收集并登记,核实上报的传染卡,对未及时上报的立即与相关科室医生联系,要求医生核实检查结果,及时诊断,诊断为传染病的,及时做好登记、报告。

8 规范传染病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意识,对就诊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普通病房的患者一旦确认为传染病,及时转入传染科隔离治疗。加强医疗废物处理,传染病区污水经处理系统处理后再进入医院处理站。

9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

综合医院的门诊、急诊就诊量大,病种复杂,大部分就诊的传染病人先经过门诊、急诊处理,因此,加强门诊急诊的传染科的消毒管理,是综合医院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的重要措施。传染病门诊空气每天消毒一次,桌子、病人座椅、地面每天清洁、消毒二次,遇污染随时消毒,传染病室要做好终末消毒。

10 做好宣传工作

通过座谈会、板报、宣传栏、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11 严格实施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

专职疫情报告员每半个月对全院各科室进行1 次巡查,检查疾病的诊断是否与传染病登记相符,有无漏登漏报情况。每月对当月搜索、巡查结果进行汇总,一式3 份,一份上报医院,一份反馈至科室,一份疫情报告员存留,对迟报、漏报者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全年无漏报的科室,在年终考评中加分奖励。

经过实施上述措施,传染病迟报漏报率明显降低,有效预防了传染病的医院内传播、流行和暴发,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