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生字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自学为主。本篇寓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体会人物心里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突出道理,就要把二、三、四、五自然段作为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人物心情、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认读4个二类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主角,古文激趣
1、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板书,学生书空并齐读)。
2、扁鹊究竟何许人也?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说出依据)
4、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他是中医的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有一天,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成语导入介绍主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用古文片段导入,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接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4.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自读,并按照要求依次写出生字词:biǎn qua cài
名医① 拜见② 桓公,几次指出他的病在皮肤、皮肉之间、
chán wai lǐ cǎi
③ ,劝他赶快治疗。但蔡桓公不予④ ,原本可以通过敷
tàn tān yào
⑤ 、扎针、⑥ 治愈的病深入骨髓,无药可医。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生字的掌握,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在此过程中,通过练习条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简要叙述,学生也能学习到一定的概括方法。】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叫寓言,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答后评价)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看看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可结果蔡桓公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学生交流汇报。预设:
(1).课件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说明他医术高明;
(2).病情的发展:课件依次出示: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皮肉之间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肠胃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医术高明
(3). 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医德高尚。)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给蔡桓公看病,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4).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解释病理,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5).最后蔡桓公确如扁鹊所说,因病而死,证明他是名医。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交流探寻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
(1)病的原因
师: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你从哪句话找到的?画下来。
课件出示: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①我们发现蔡桓公的病经历了4个阶段:皮肤发展到皮肉发展到肠胃深入骨髓,结果也是大不一样: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②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病从小处医)
③病从小处医。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2)人的原因:蔡桓公固执己见,傲慢
师过渡:是啊,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生活也是如此,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这时我们就应该从小处防范,努力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防微杜渐(板书)。但是蔡桓公仅仅是死于生病吗?不是的。请你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蔡桓公的句子。
A.课件出示: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读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课件出示: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D、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从扁鹊“连忙”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和傲慢断送了自己的命啊!原来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3.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4.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临终之际,蔡桓公想起扁鹊的再三劝告, 。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最能带给我们启发的无疑是蔡桓公,他的所作所为对如今的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课文的重点放在研讨“桓公之死”这一问题上,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固执己见、傲慢??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直观地感受,学生一目了然,带来的冲击会更大。】
五、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寓言中出现了两个主人公,怎样评价他们(选择一个说即可)?
2.读了这则寓言后,你可以明白怎样的道理(可以从扁鹊、蔡桓公两个方面入手,只要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古文,体验感悟。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它简约、明朗、韵律感强、信息量大。文言文,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向后人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精神气节、文化襟怀。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能从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和自我成长的价值。
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将其当作神圣的使命,将这种认真的态度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才能为同学们传达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不断地要求和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学习兴趣”,历来为古今中外圣贤名师积极倡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显得十分的必要与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之前(小学阶段)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体验。教师可以采取的导入方式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的、情境创设导入等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要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在聆听中感受故事,在聆听中增长心智、在聆听中收获人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前段时间,新三国在全国热播,可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最好是关于诸葛亮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讲的故事,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然后由老师介绍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并引出所学的课文――《出师表》。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去印证自己所讲的故事,去品评这个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导入法。
文言文以其简约明朗、浓郁的文化韵味著称。其用字精准、巧妙,这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便可以为读者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品评,向同学们展示这种文字形制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组关于莲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为同学们朗读文中关于莲花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简约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画面,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感性的认识。加以对字里行间文句的品评,让学生不仅眼前有了,而且心中也会出现一朵美丽、高雅、圣洁的莲的形象。在这种直观的感性品味中,同学们会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一道去深深迷恋起这花中的谦谦君子……
二、摆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感觉梳理文字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古人用词注重精、巧、准,另一方面,古人的句子结构也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新课标》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此为纲领,教学中更注重整体感知作者思想内涵,而非字词句结构。如此摆正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不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字词翻译中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帮助同学们培养自主学习、欣赏品评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字词的困难之后,注重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品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
第一次,扁鹊“立有间”(细心观察),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预言后果“不治将恐深”。蔡桓公的回应是“寡人无疾”。
第二次,扁鹊诊断为“病在肌肤”,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而蔡桓公的反应是“不应”、“不悦”。
第三次,扁鹊的诊断为“病在肠胃”,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扁鹊的表现是“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使人问之”,扁鹊诊断为“在骨髓”,后果“无奈何也”。
最后,扁鹊“逃秦”,桓公“遂死”。
通过这样的梳理,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同学们感叹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简短的字句,便描绘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悲性格,扁鹊的善意规劝和机警形象。通过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直到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在层层推进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要注意防微杜渐。
老师通过注重“意”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即在学习中,字词、结构仅仅是工具,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深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意义。毕竟,古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握内容的行文主脉,自然,古文学习的任务也就因此完成了大半。
三、总结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关
词汇的理解、句型的结构,这是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中,老师要注重总结字词句方面的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轻松学习。
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一)“之”作代词。
在作代词中,“之”又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在代人时,多为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指“失道”的君主,代人;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之:指窗户,代物。也有特例,作第一人称使用,可以译成“我”。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句中的“之”翻译为“我”。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翻译为“这”。例“渔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所见的“美丽的桃花林图”。
(二)“之”作助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悍吏之乎吾乡,叫嚣乎东西。”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④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三)“之”作动词。
……
……
老师在呈现如上内容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认识、自觉巩固,进而将“外在”的知识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并促使学生在课堂或课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以期实现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真正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效。
总之,为避免学生在古文阅读时,为个别词句、个别语法而纠结,从而丧失了对文章整体力度的把握,对文章意蕴深度地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炼归纳,让同学们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并活学活用。因此在文言文课内走向课外时,学生才会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同学们积聚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意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上。
四、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期。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文言文,深刻体会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会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2002(9).
解答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时,应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译文中有依据,力求真实、准确,不夸大缩小。只有难以直译的句子才可意译。
二、“信”“达”“雅”,规则当前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变原文作者的意图即用词等特点;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畅通,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做到前两点就足够了。
三、“留”“补”“删”“调”“译”“选”“并”“意”,样样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人名,翻译时就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必须将省略内容补出,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顺畅,意思清晰,成为有机的整体。
3.“删”
删去不译的字词和那些表语气、停顿和促足音节的词语。例如:夫战,勇气也。(《曹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4.“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使动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译”
文言文翻译时要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扁鹊见蔡桓公》)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坚”和“锐”属于词类活用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必须翻译出“铠甲”和“武器”。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例如:“顾也有卖场”中“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八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②项恰当。
7.“并”
即重复的内容要恰当合并,使之简洁扼要。如文中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内容,需要做适当的合并,否则,按原文直译就显得啰嗦冗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
(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
“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作句末语气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