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提高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目的之一。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开发利用现代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改变语文学科的定位,不要在课上过度重视课文的背诵,而忽略了语言交际应用。同时,要注意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知识推广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把语文和生活进行融合,让语文学习走入到生活当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定的时候,要注意增加现代化元素,增加实际应用,让语文知识可以最终回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观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任课老师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式,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成语接龙大赛、评论新闻时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点评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开办名言收集、班级日记连载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学xxx入平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以文章阅读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且适当地增加阅读量。老师可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讲课,课前进行语文阅读材料的挑选设计、阅读任务和教学任务相结合、阅读问题的总结点拨、课程时间的安排、小组互动分享内容等环节。在给学生挑选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文章的条理要简练,要有和学生互动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挑选好正确的阅读材料,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引起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课堂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加阅读朗诵。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文章的意义较为深刻,小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没有很好的情景体验,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导致他们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长,学生可能不会一遍就看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分段落让学生重复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流利之后尝试着背诵,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重复的阅读,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对这类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加丰富,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确,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建立轻松、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
第二,要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在课堂上所讲到的新知识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就非常有限,这对现在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书本中的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扩展和深化,设置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讨论需要在突出重点的时候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重要问题,突出重点。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内容扩展和知识深化的时候
虽然课堂教学应该按照教学大纲严格来执行,但是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完全地按照课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扩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
3.在学生的认识普遍出现偏差的时候
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学习活动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个机会,将它扩展成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时候
学生自身的知识及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制约和影响的因素,学生有时可能不能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既不能逼着问学生,甚至嘲笑学生,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组织同学进行讨论的好机会,应通过集合学生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自主解答。
5.当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充分打开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想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建立高效课堂,并且保证学生有一整节课的清醒和亢奋的思维,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捕捉,巧妙地设置讨论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将学生思维推高,让学生走出思维的低谷,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课堂讨论应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既能有新鲜感,又能在有条不紊的秩序下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合理地分组,让思维活跃度不同的学生组成一组,针对问题互相沟通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参与讨论,对学生提出建议及指导,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讨论后,教师应该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辩论,让中和的思想再次全面化,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小组讨论的缺陷。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查缺补漏,开展针对性复习
除了系统性地梳理、归纳数学内容外,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查缺补漏。一些数学知识可能在当初教学新课时,学生就没有将其完全掌握,或者是当时掌握了,但是基础不牢靠,等到现在复习时,学生几乎将其遗忘殆尽。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就是为了对学生没有掌握和遗漏的知识重新拾捡,进行补救。当然,复习课上的查缺补漏应当具有针对性,而不是随意抓取、信手拈来。教师在开展针对性复习之前,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学生知识的“缺漏点”,这种寻找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具体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去寻找。
(三)传授学生正确复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堂亦是如此。这就使得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将关注点放置在学生身上,既需要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并补缺补漏,更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也就是教育学上经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学生就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更自主、有效,从而亲身体验复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二、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的难点
(一)德育观念狭隘
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将德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一谈,缺乏对德育教育全面深刻的认识,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任务全部寄托于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的教育上,这是与德育教育的发展目标相悖的。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本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难度太大,或者德育教学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教学,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并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只是出于一种应付心理,敷衍了事,并没有将德育落到实处。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是课外的事,不应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导致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片面的德育观念制约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的实现,使得学科的德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德育方法单一
如果将讲台视为舞台,教师作为表演者,学生为观众,那么道德教育也可视为一种艺术。教师的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决定着其表演的效果,也就是观众的反应和态度。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即所谓的德育渗透,教育家窦桂梅表示学科渗透是实现德育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不少学校、教师在进行某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着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式和手段也不能幸免地简单而粗糙。比如不少教师在学科德育教学中采取的是“德育灌输”和“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方法,在这样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仅是将德育视为一项额外的任务,完成了就好,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接受、德育效果如何并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在如此生硬和简陋的德育方法之下,学科渗透只是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德育内容残损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对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主要来源,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理论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其他学科的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是零散地分布在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导致学生很难对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带来阻碍,学科渗透缺乏清楚的目标和明确的内容,甚至有时出现重复渗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
三、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一)树立全面正确的德育观
要想有效实现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目的,首先要端正教育者即教师的教学态度,施教的一方对德育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其一,就学校方面而言,学校必须树立好大方向上的教育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其二,就教师方面而言,学科教师要能自觉地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渗透,清醒认识德育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人,还要育人。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表示,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才是教学的最核心的目的。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德育观念狭隘、片面的问题,建议树立全面科学的德育观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同时将自己视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楚认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但是也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德育的全部。德育的内容远不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摒弃这种政治化的德育观念。同时每位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并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师或者某些学科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教人、育人不应该局限于某个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内。虽然政治课是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化的一部分,但是如上文所言,政治课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德育教育内容,而剩下的德育教育内容则需要通过其他的学科来补充,因此其他学科以及其他教师同样有德育职责。
(二)改进学科德育教学方法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而由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延伸出来的学科德育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学科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坚持将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比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生物化学课的实验教学、语文课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等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鉴于上文所建议的树立全体德育的观念,承继其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将课堂之外的校园、社会、家庭都纳入德育教学实施的范围内。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性工作的领域之中,切实贯彻正确的德育理念,从书本中、学生管理中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构建全方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的落实与发展,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考察机制,对学校工作人员的德育进行科学系统地考核,进一步实现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总要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材料本身为学生所关注,有较强的吸引力,无疑是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今天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际国内败治、经济大事等。例如:申办奥运、复关谈判、波黑内战、拉宾遇害、李登辉访美、京九贯通筹。我们及时抓住同学们所关注的这些话题,组织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京九线接轨的庆典将在九江举行的消息一传开,立即成了九江人民热切期盼的一个兴奋点。我们及时举办了“爱我大京九宣传广播周”活动,组织全体同学收看了京九接轨庆典的电视实况转播,以班为单位,举办了以“京九贯通的意义大”为题的主题班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九江的情感,增强了振兴中华、振兴九江的信心。
发生在同学们中间的典型人和事,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树立榜样,使同学生们受到了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活生生的教育。对已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我们不回避、不遮盖,公之于众,开展讨论,使同学们从中受到警示,吸取教训,提高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探索新途径,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自主教育
围绕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自主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中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的德育方法。
利用班团队活动这一阵地,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教育。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已设计、组织、主持、完善,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开发了潜能,启迪了心智,收到了学有所得、发展个性的实效。我校初二实验班,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很高,以至于一半以上的家长规定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必须是班级的前三名,给孩子订了种种清规戒律,导致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主题班队会。会上同学们既道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百般怜爱和所寄托的深切期望,也表达了对父母给自己规定的各项不切实际的指标无迭达到以及面对种种清规戒律实难从命的苦衷。班主任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冷静、理智地用书面形式与父母交换意见,变相互发泄为善意规劝,恨快化解了矛盾。之后,又设计并举办了“爸爸妈妈心目中的我”的主题班会,会上学生们相互评论,相互督促,认真寻找自己的不足,纷纷表示要尽快改正缺点。
我们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感,增长才干,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整个活动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文化节也开展对抗辩论赛,让同学们在激烈思想对抗、相互诘难中,不断深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了明辨是非、提高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因素影响的能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的目的。
学生的自主教育是同学间道德观念行为的相互参照评价,是同龄共勉,是同伴友好交往中传递的意见。这就使学生群众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自然地促使学生评判自我、深省目我,从而使自我认识得到升毕。增强了教育的实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一种良性循环。
三、抓住主渠道,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硬件设施
科学课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应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观察”和“动手做”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方式。因此科学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这些方面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密不可分。在成都的学校,不论经济基础还是学校重视方面做的都很好,实际体现为基本所有学校都配置两个以上的科学实验室,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如五朵金花还实现了科技园区,实现每个学生配备教学学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乐山地区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备,但相对于成都地区存在以下差异:一、实验室建设不足,很多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不齐,部分课程实验没有实验材料。二、没能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有条件但不去运用,教师演示实验较多,科学方法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三、学生科学兴趣根据学校的差异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科学活动多的学校明显高于活动少的学校。而在甘孜地区,现在只有部分中心城市根据要求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大多学校都还没有建立,且有实验室的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科学实验课程都是由教师口授,学生强制记忆。究其原因,学校根本没有实验器材,无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自己制作的实验器具也非常有限,学生根本对课本实验没有任何体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
3软件配置———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所以,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科学态度、感染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地区,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能力强。随着科学教师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教师呈现出很快的更替现象,部分学校在保留经验丰富教师的同时吸收了很多新鲜的血液,达到新老科学教师之间的科学配置,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乐山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科学教师的素养有待增强。通过与乐师附小老师的交流,在教师配置上,科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老教师为主。很少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和新老结合。现代科学教学理念发展很快,部分老教师表现出不适应性,对科学理念认识不足,照本宣科现象明显。甘孜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完全不具备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弱,无法真正落实科学课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认为主要是这些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讲课。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的重要性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课文内容备厚,对教学的环节要做到清晰化,能够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有所预测。其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每次授课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程,都要有多重的教学方法。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教师就不需要再做无用功了,如果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演示和合作,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对广泛性的有标志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的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死板套用。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1.媒体教学可以全面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等多方面的感觉体会,赋予知识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知识更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体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倾向于中等的学生,最后造成饿的吃不饱,饱的吃不下,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介入语文课堂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节课比作是一次旅程,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受益,收获满满。我们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经常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当我们实施了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肯定,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引领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使语文更具美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更具有人文性和美感性,我们怎么来将一节语文课上的风生水起,使学生能够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心和感悟呢?一节好的语文展示课,不仅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学习课堂经常是课上完了,但是我们还有余音绕梁,欲罢不能的感觉。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就很好的扮演了教师助理的作用。首先是字词的展示,我们传统的课堂经常是以读和背为主,如果来默写的话就会耽误时间,影响整个课堂的进度。但是当我们用多媒体就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不足。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展示。现代的语文教师几乎可以不用板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真实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不同文章的风格和特色,然后再通过问题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我们探究的内容做积极的讨论,从而总结语文学习的规律来应用于生活。就拿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难啃的骨头诗歌赏析来说吧,我们知道诗歌都具有音乐性、节奏型、简洁凝练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展示朗读的方式来背诵,再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进行介绍说明,然后借助于画面的形式来表现,就能够很好的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名家的赏析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我们不必要把诗歌讲的支离破碎,应着重欣赏诗歌整体的美感。所以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怎么在课堂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在课文的内容展示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发展和改善,多媒体开始进入课堂,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我认为教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应该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平常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视频、博客、搜索等多种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我们该怎么问
提问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我们在问题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研读教材,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抓住重点和难点设疑。
我在教学《蚕姑娘》时,首先对教材做了自己的解读: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本课篇幅很长,可内容比较简单,但科学知识介绍的程度较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容易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因此我以不同的教学思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课堂伊始,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几个词的反义词。
接着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这几组反义词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与蚕姑娘的生长变化有关,这个有趣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顺利引出了第二组问题:“蚕姑娘一共变化几次?每次都是什么样的呢?想知道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_____的过程。
(1)再次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2)指名让学生用句式说一说。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吃——睡——醒——脱——变的过程。
(3)这个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蚕姑娘的生长过程以及形态变化。其实在学生这样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设计问题就要立足目标,提炼提问内容。
二、我们该问什么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一个问题问出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时间不知道要如何拉回正题。这时,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式提问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层层递进式提问,就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剥析,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可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课文描写了岛上鸟多,人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想象说话的设计: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你们飞到了这美丽的鸟岛上过冬,这时友好的人们也来看望你们了,这时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对于我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此起彼伏的鸟叫,孩子们学着各种鸟类的叫声,以此来回答我的问题。课后我对课堂进行了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他们对于我的提问的理解就是老师问的鸟类说什么话。在他们的认知中,鸟就是动物呀,它们的语言不就是经常听到的好听的叫声吗?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重新做了调整,改变了我的提问方式。我将原来的问题设计为三个梯度提问:(l)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看到人们来到你们身边,给你们喂食,与你们打招呼,听着你们唱着好听的歌儿,你的心情怎么样?(2)早晨的鸟岛,太阳刚刚升起来,你在天空中,海面上展翅飞翔,海风轻轻拂过你的羽毛,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首先,清晰地为学生定好了思考的方向,老师要求体会的是小鸟的心情。其次,明确提示学生思考的内容: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次提问收到了超出预计的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可见,教学的艺术全在于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牛作答。
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这时设计提问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层层递进式设计,让问题由简到难,努力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回答的积极性。
三、我们该什么时候问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多种提问方式,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
其中,应用性提问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知识比较浅薄,应用性提问就有难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时机提出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教学中,只有在适合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效果才最好。
我在教学《孑L繁森》一文时,在学生读到“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这一句时,我提问:“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繁森?”有学生马上回答:“孔繁森不讲道理,不注意健康!”课后我进行反思,究其原因是,课文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中很少有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学生的认知中,不听医生的话就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渎到孔繁森这样的行为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表示非常的反感与不赞同。
《孔繁森》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孔繁森把灾区人民放在第一位,感受孑L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文中描述他不顾身体安危也要献血也是为从侧面烘托他“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品质。事后,我同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整。将问题放到了理解他资助藏区孤儿上学之后。此时学生对他不顾身体也要卖血的理解就不会是浮于表面地觉得他不注意健康,而是进一步地感受到孔繁森地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机会多、讨论面广,几乎包纳了全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教学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交流,因而改变我们以往的课堂管理方法,也是发挥“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真正作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管理上应体现出民主性、公平性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使学生感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公平的,都是参与者,是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活动和学生的掌控者。教师在给学生评价时,不能用不文明的语言,允许学生说“不”。教师应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虚心接受学生意见,敢听学生的逆耳忠言。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服务性的事业,尽可能改变工作态度。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公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的兴趣,以至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可见,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公平性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管理中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宠爱学生。在课堂评价上应明着来,不要暗着去。对某个学生有意见时,不能“,捉弄人”。把发言、讨论、朗读等展示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不能分成绩好坏、性别、年龄等。不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胡作非为”,因为优生也有缺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词语表达等实践活动时应多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使他们也有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逐渐感到自己“也能会”。在课堂中管理学生方面应“严”与“宽”相协调在“参与式”教育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个人表现更为突出,而语文教学活动在用词、说话、表达等方面比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严谨性,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发音、用词等大不敏捷,造成一些学生哄堂大笑,讥笑别人等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随机应变,严禁不礼貌行为的学生,保护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还会给教学带来一连串的难题,这需要“严”与“宽”的统一。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以内容的影响,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带入讨论中,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公开管理,应当在私下秘密解决,但必须严格要求。在讨论发言时,有一些错误是无意发生的,教师应即时说明其后果,要求下次不发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改正余地。但也有一些错误是学生为了表现个人,捉弄人等故意制造。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严格处理,但这种处理要看时间的长短,如果需要时间短,即时处理;如果占用时间长,在课余和其他时间处理,以免占用别的学生的时间。当然,依据一些现象造成的影响大小,老师还可以用脸色告示或暗示警告。总之,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
在时间上,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其他时间相结合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把握住活动时间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但也需要其他时间相结合是一堂优秀课的必备条件。1.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往的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活动不同,尤其是“参与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因而课堂时间分配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要讨论提出问题而进行交流,还要把问题的总结以个人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思维的交流和口语的表达效果。对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表现个人的良好机会,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思维进行交流总结,和需要进行口语表白准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数量等要给相应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占用的课堂时间。例如:提出的问题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还有,把一些参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情占用时间的事尽可能考虑进去。2.活动与总结的时间配合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一般是有活动和总结相结合的,那么把活动和总结的时间分配合理是搞好“参与式”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水平,又要熟悉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等,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教师在分配“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问题难度较大时,由于时间关系很难照顾所有学生时,在讨论的基础上可采用抢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解决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且学生们有竞争性。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中,管理的方法是没有固定的,以课堂内的变化,管理方法也千变万化。但总的目的是相同的,上好每节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新意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豆发勇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宋家沟小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只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何愁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究:
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比例。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得多而学得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二、在教学主体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都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兴趣激发。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五、在学生实践上,要引导参与竞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可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可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可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六、在联系生活上,要增进课堂效果。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边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