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提高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目的之一。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开发利用现代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改变语文学科的定位,不要在课上过度重视课文的背诵,而忽略了语言交际应用。同时,要注意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知识推广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把语文和生活进行融合,让语文学习走入到生活当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定的时候,要注意增加现代化元素,增加实际应用,让语文知识可以最终回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观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任课老师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式,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成语接龙大赛、评论新闻时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点评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开办名言收集、班级日记连载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学xxx入平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以文章阅读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且适当地增加阅读量。老师可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讲课,课前进行语文阅读材料的挑选设计、阅读任务和教学任务相结合、阅读问题的总结点拨、课程时间的安排、小组互动分享内容等环节。在给学生挑选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文章的条理要简练,要有和学生互动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挑选好正确的阅读材料,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引起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课堂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加阅读朗诵。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文章的意义较为深刻,小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没有很好的情景体验,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导致他们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长,学生可能不会一遍就看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分段落让学生重复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流利之后尝试着背诵,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重复的阅读,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对这类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加丰富,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确,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建立轻松、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产生兴趣,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个性特征,着重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情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褒扬。小学生喜欢跟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就会自发地去想,为什么别人能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而自己却没有呢?其就会重视预习环节,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间,会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次,要让班级有一种预习的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级形成一种都有良好预习习惯的氛围,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享受地去进行语文预习;最后,以激励为主,对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预习不尽如人意的同学积极鼓励。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间,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我将预习方法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初读课文,从字词入手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从生字词入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想想课文大概讲了什么。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深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进行深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并体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作用,并找出一些与文章中心有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点上,教师还得注意对学生分层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班级中的学生水平高低不一,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过高,可能适得其反。
(三)细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学生用特殊的标注方式,比如用红笔或彩色笔把文章精彩的字、词、句以及段落划上波浪线条;并在相关的词、句子旁用简要明显的语言加以标注。为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中所需的资料积累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检查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可以在课余时间找个别同学谈谈话,检查笔记本,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
2、课堂检查
每次上课,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查缺补漏,开展针对性复习
除了系统性地梳理、归纳数学内容外,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查缺补漏。一些数学知识可能在当初教学新课时,学生就没有将其完全掌握,或者是当时掌握了,但是基础不牢靠,等到现在复习时,学生几乎将其遗忘殆尽。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就是为了对学生没有掌握和遗漏的知识重新拾捡,进行补救。当然,复习课上的查缺补漏应当具有针对性,而不是随意抓取、信手拈来。教师在开展针对性复习之前,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学生知识的“缺漏点”,这种寻找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具体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去寻找。
(三)传授学生正确复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堂亦是如此。这就使得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将关注点放置在学生身上,既需要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并补缺补漏,更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也就是教育学上经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学生就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更自主、有效,从而亲身体验复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