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从众消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被试被试选取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
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被试内的前后测设计,实验自变量为同龄群体的性别(男、女)、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正、负),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因变量为被试在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两个维度的分数改变量。由于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为了控制产品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根据代祺等人的研究,对被试的“自我一致性”进行测量,作为控制变量。
3.实验程序分发问卷后,先请被试仔细观察产品的图片,并阅读产品的详细介绍。接下来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自我一致性评定量表。给予被试实验控制———同龄群体(男、女)的反馈意见(正、负),再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
二、结果与分析
以各条件的平均值替换缺失值后,采用SPSS11.5软件分别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项目区分度的检验,并进行方差分析。
1.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α系数为0.9771,因此该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2.项目区分度检验以27%作为高低分组的界限,选出总分高低两组,对高低两组各项目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项目的p值均达到小于0.002的显著水平,表明各项目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3.因素分析对量表前测部分和后测部分分别进行因素分析。该量表前测部分的KMO值为0.876,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项目之间相关性很好,可以对该部分进行因素分析。对前测部分各项目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3个,占总方差的73.82%,能解释项目的大部分差异。对因素负荷矩阵作Pormax斜交旋转后,各因素负荷分布显示:因素1包括了购买意愿和自我一致性两个维度的项目,因素2和因素3则都是产品评价维度的项目,其中因素2偏重对产品的主观评价,因素3偏重客观评价。后测部分的KMO值为0.892,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项目之间相关性很好,可以对该部分进行因素分析。对后测部分各项目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2个,占总方差的82.05%,能解释项目的大部分差异。对因素负荷矩阵作Pormax斜交旋转后,各因素负荷分布显示:因素1包括了购买意愿维度的所有项目和产品评价维度中主观评价的项目,因素2包括了产品评价维度客观评价的项目。
4.方差分析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群体性别与反馈意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77)=0.76,p=0.386;群体性别的作用也不显著,F(1,77)=0.31,p=0.581;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对被试的态度改变作用显著,F(1,77)=13.09,p=0.001,当反馈意见为正面信息时,被试的态度改变分数差异不显著,当反馈意见为负面信息时,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分数。表明当接受到群体的负面意见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显著降低,出现从众现象。我们认为,只在群体负面意见的条件下出现从众行为,反映了大学生在做出消费决策时普遍具有风险规避的心理。将自我一致性分量表的总分按照高低排列,以总人数的27%为分界,将被试分为高自我一致性和低自我一致性两组,其中,高组有被试有23名,低组有被试26名。对高自我一致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产品评价维度,没有显著效应: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17)=2.35,p=0.144;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17)=2.90,p=0.107;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17)=0.07,p=0.801。在购买意愿维度,发现反馈意见的作用显著,F(1,17)=4.58,p=0.047,当群体给予正反馈意见时,后测的分数高于前测的分数;当群体给予负反馈意见时,后测的分数低于前测的分数;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17)=0.18,p=0.682;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17)=0.60,p=0.448。表明被试对产品的评价随同龄群体的评价变化而变化,出现从众现象。对低自我一致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产品评价维度,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21)=0.01,p=0.993;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21)=0.37,p=0.552;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1)=1.17,p=0.292;前后测的作用显著,F(1,21)=13.34,p=0.001,不论群体性别和反馈意见为何种条件,后测分数始终显著低于前测分数。具体表现为:当反馈意见为正面信息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改变不显著,但呈下降趋势;当反馈意见为负面信息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显著下降。在购买意愿维度,没有发现显著效应: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21)=0.39,p=0.541;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21)=0.30,p=0.593;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1)=0.39,p=0.541。
一、文化营销和消费社会的含义
(1)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文化营销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须借助于或者是英语不用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二是文化因素必须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营销者必须综合地运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三是企业应充分利用CI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与cs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全面构筑企业文化。(2)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消费社会商品十分丰盛;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观念,“消费主义”观念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而是为了显示能够消费什么;消费社会的人被物所支配。
二、中国消费文化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第一,中庸之道。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有四方面影响:一是含蓄的审美情趣,如喜欢淡雅的布艺等;二是强调“共性”,例如跟风购买等;三是反对超前消费;四是在做购买决策时,重视模糊思维。第二,注重人伦。人伦即是人类社会中以维系到的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强调以家庭为本伦,消费者在作出购买行为的时候,会从家庭,集体角度出发考虑,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偏好。第三,面子主义。中国人爱“露脸”,厌恶“丢脸”。反映在消费行为上,许多消费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是社会的评价。
2.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消费文化主要是以“消费主义”为主的一种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消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融合的产物——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时尚心理诞生。消费时尚心理在现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的大前提是消费社会,也就是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逐步转型。消费时尚一般遵循着这样几个原则:循环原则——时尚可以卷土重来:从众原则——追逐品牌;求新原则——标新立异;价值原则——珍贵等同于有价值;常态曲线原则——发展兴起衰败;样式差异原则——地区、群体差异。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定式对于营销者,或者是产品的生产者来说,都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三、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学会分类。作为一个大企业,需要掌握不同的群体的消费心理,各个击破;对于一个小企业,更好的做法就是有的放矢,专注于一个群体。其次,企业需要学会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1)阿西实验——从众的利用。阿西实验证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也可以间接推算出中国人在消费时共同的“需要外界正面评价”的心态。这在中华消费文化中的体现就是对于品牌,时尚以及高精尖的追求,很多商家利用了这一点,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请明星代言,树立品牌价值。在企业的大型决策之下,单一的营销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促销是最能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能智能一个由吸引力的促销手段,销售额必然会有很大的增长。(2)消费阈值——产品,价格的制定。每个消费者心中都存在有阈值。由于群体不同,阈值也就不同。年轻的或者是沿海、对于西方消费比较认可的消费者,可能对于产品范围的阈限比其他消费者更具宽容性,更易接受比较标新立异的产品。企业在制定销售品价格的时候,必须注意到顾客的阈限,在阈限内,便是营销者可以控制的价格,可以方便做许许多多的调整和策略。(3)营销者做主——新时代的营销心理。2002年,布欧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回家卡尼曼教授在其“前景理论”中,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进行了反驳。其理论有三个结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人在心中为金钱建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输赢取决于参照点,人们最终追求的幸福,而不是金钱。营销心理学必须强调,心理与行为是可以引导和控制。营销者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最后,企业加强对于消费者的关注,是企业关注消费文化的基础。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都应尽心尽力去做销售。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2]王建国.《销售与市场》,2009-03-17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修课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独立教育学科。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这些价值取向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和选课制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50名(男144人,女106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t
本文就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情况设计问卷。主要对我校大一、二、三学生和任课老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5份,回收率为98%,有效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调查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我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乖现状分析
2.1.1学生选各项目的频数
从调查表1和表2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的公体选课情况与往年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男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征反映在选项中,表现出对竞技性、对抗性、娱乐性兼备项目的倾斜。女生则对塑造形体的项目、韵律感强的项目选择多,这也正迎合了女同学爱美和追求时尚的特点。
2.1.3我校学生选修体育课的依据
从表3中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参加公体选课的依据呈多样化的趋势。
2.1.3.1满足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为选课的首要动机
在表3中反映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是主要动机,位居前四位。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功能,也正是我校开展体育选修课的初衷所在。
2.1.3.2学生严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选课依据中排最后一位的是往后的实用性。显示了我校体育教学部门在宣传、引导学生方面的力度不大。指导思想不清,学生不能清晰地确立自己的行为指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目的所在,树立起正确的选课思路。
2.1.3.3选课中呈现应付性和从众现象
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停留在纯粹的修满学分,占总人数的22.2%。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是一门必修课,有学分,不学不行”、“完全为了应付”的想法在男女生选课时占前三位。由此可见,尽管体育课中的项目是自己喜欢的,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选课的动机只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2.2公体选课中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安排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体育项目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即使在过程中安排有理论学习,课时也比较少,安排的理论考试也是应付式的,从而导致多数学生不重视理论课,更严重的是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
2.2.2 学生人数多,组织开展难度大
进几年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造成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体育场馆的人均比例也逐年下降。虽然我校迁至大学城以来相关的体育设施已经逐步地完善。在占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人数不断增多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同样制约着公共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2.2.3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公体课考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一标准的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使身体素质好的、技术较好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拿高分,而身体素质较差、技术不好的学生拼命练习也达不到合格的要求,并且不同的任课老师打分的标准不同,造成成绩差异较大。
2.2.4我校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
说明:“是”表示在选课时对要经济支出的课程的放弃。“否”表示不受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到42.9%的学生会因为要花钱丽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过程中需购置器材或服装时持“一般”态度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7.1%,这与学生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意识有很大关系。在有限的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前两项是他们认为的理应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选课已不再是盲目服从、被动的行为,而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发展身体为基础,同时兼顾目的性和价值取向。
3.1.2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意识虽然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是学生对于未来的健康意识还不够清晰,难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价值。
3.1.3学生选课时目的不明确。呈现应付和从众现象。大学生从众心理在选修课中深入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导向没有很好的确定性。
3.1.4体育理论课开展不够,考试标准不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虽然体育教学注重技能的学习,但是必要的理论学习还是应该同步。
3.1.5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校学生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在体育费用方面停留在传统上,这与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形成正比。
3.2建议
3.2.1针对选课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建议学校选课的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进。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选课本是围绕学生为主体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在选课制度上应尽量放宽自由度和多样性。
3.2.2相关部门加大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再是满足于学校体育,而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受益终身。
3.2.3在开设体育课程项目时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对学生感兴趣、大众化的项目进行完善,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选项课。加大选项课的自由度。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责任和使命。进行科研活动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本质特征。本文以对高校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分析为理论基础,总结了当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同时也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功利性;惰性
1 硕士研究生的功利性
功利一词基本解释为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有持续蔓延的趋势,这一问题从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科研动机上也反映出来。研究生以功利性目标而展开学习、科研活动的趋向日益明显,成因主要在于社会和学术大环境皆充斥着功利性思想和现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研究生个人价值的取向偏重功利化,且毕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甚至生活中出现日益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需要及时的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疏导和行为纠正。
1.1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多趋向于功利性。关于读研目的,在问卷中对学术型研究生读研目的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研究生读研目的呈现以功利性为主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虽主要集中在“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继续深造”及“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两方面,但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读研一项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7.81%, 后两者的合计比例为42.19%。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仅仅为获取更高学历而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许多就业单位也基本不关注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只以文凭衡量研究生的能力,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和科研的动力减弱,目标锁定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即可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迫于就业压力是造成研究生读研目的功利化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学习和科研呈现功利化。以笔者的观察和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亲身体验来看,功利性的思想已经浸入校园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中都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当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仍以设置相关课程为主,考查也大多是以考试的形式,只要考试分数达到规定分值即可修满学分,修满学分方可达到毕业答辩的标准。所以很多研究生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保证出勤率从而保证获得学分,他们对课程本身兴趣不强,却热衷于追逐成绩,漂亮的学业成绩单不但可以换来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也能在未来就业单位存档的培养档案中留下利好的记录,所以研究生学习功利性明显也不足为奇。
在科研活动中,硕士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更为突出。就像本科期间,学生必须要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位证一样,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生必须将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才能被授予学位,这种硬性条件必须达标的要求使得很多研究生并非出于兴趣而进行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能而科研。在研究生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代表科研成果越丰厚,因此很多研究生不惜东拼西凑、“搭便车”或更有甚者是雇用来实现数量上的增加。
2 惰性与从众性
所谓“惰性”是指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是一个带有一定负面意义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表现为做事拖沓、爱找借口、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最后计划、理想、报复都在拖延和失控中成为泡影。“从众”是指由于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的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淤。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偏向于正确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作为以创新力为基本科研素养的学术型研究生来讲如果一味的“盲目从众”,独立性不强,自我意志薄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就会随波逐流在生活、学习直至科研中失去个性的魅力,这是极不可取的。惰性和从众性以常见的心理现象出现在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并给研究生的科研带来消极影响。
2.1 生活中的惰性与从众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三点一线的,即宿舍—教室或工作室—食堂。在本次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受访对象基本是在研究生宿舍进行取样的,可明显发现在没有课程和实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睡觉和娱乐。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男性受访者中打游戏者居多,女性受访者中追连续剧者居多,其他也不乏网购、在社交网站上聊天,煲电话粥、谈恋爱等。大部分受访对象也大方承认,研一、研二期间没有课程也没有考试的情况下生活过得还是非常悠闲的,不用为了学分突击学习的日子一般都能睡到自然醒起床时已经接近中午,下午便用来安排娱乐活动,上网、逛街、社交甚至旅游成为打发时间的重要途径,晚上不熬过凌晨是不会休息的。作为研究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让人瞠目结舌,但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倦怠慵懒的生活泯灭了很多研究生当初走进学术科研这条路时的一腔热情,也消磨了他们追求科研真理的意志,更耗费了正值繁茂年华的一身强健体魄。
多数研究生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这就是多数研究生的状态,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当研究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意见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或与同学中的大多数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而不是动力,促使他趋向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生活中的消极从众行为,也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惰性行为。如果个体的意志力又不够强大、缺乏主见就更容易受到暗示:比如早晨即便已经起床想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但看见其他同学还在睡觉就会直接选择遵从“群体行为”,躺下继续睡觉;看见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提电脑,即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会想方设法打工赚钱去买;如果被其他同学邀请去逛街、K 歌即便不愿意也同意前往;甚至穿衣打扮上也没有研究生的个性气质,不过是“跟风随潮”,这些都是跟从群体的倾向表现。于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体育课程的完全缺失和对学生体质几乎零度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生惰性心理和行为趋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因素。
2.2 学习和科研中的惰性与从众性。研究生生活中消极的从众性行为和明显的惰性心理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考入理想的高校怀着高涨的热情学习、搞科研,同门学长和宿舍同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和方法,科研时间及业余时间的安排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如果不能及时的形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特点,就很容易在方方面面较大程度上与多数学长和同学无意识的保持一致:进出实验室(工作室)的时间早晚;阅读书籍的多寡和选择;学习和科研的途径方法等等,似乎“前辈”和“人多”成为一种说服力的证明,影响和约束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行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习惯于自动与其他同学“找平”: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也对所有老师的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大家都不爱回答问题那么我也对老师的提问躲躲闪闪;大家都不思考问题那么我也惰于反思和质疑。对待科研任务时也是如此,以其他同学的表现为标准,其他同学的学术报告平均写了5000 字那么我也要凑够字数;其他同学的实验完成到某一阶段老师没有催促那么这个就是科研进度;其他同学那么我也需要发表,如此尔尔。并不是说遵循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一定不好,但是缺乏独立意识单纯的沿着其他人的轨迹行走也只能是行走,开拓和创新的可能性很小。若是一个学院、一个宿舍学风良好,学术环境纯净,那么必然对每个成员形成积极的鞭策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反之,整体懒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则容易抑制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心和热情,窒息研究生个体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很难促发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产生。
3 产生功利性与惰性问题的原因浅析
3.1 研究生个人价值取向是造成功利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充斥的“利润最大化”思想,使利益倾向性原则同样冲击着高校的道德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盛行,不良观念的影响及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得部分研究生治学精神涣散,浮躁情绪滋长,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工作,而将治学视为捷径、文化视为商品,无兴趣、志向、理想可言。由此,原本纯净的“象牙塔”内被一股浊秽之气污染,原本尊严的治学之道被藐视,原本高贵的学位桂冠被蒙羞。盂这种追名逐利式的科研活动不仅对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也污染了整个学术环境,是造成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高校对研究生学业评估存在的局限性促发了功利性。追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功利性取向日趋明显的原因,一直以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其教育质量的把关、科研水平的评估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是主要外部影响因素。高校始终关注的是学位点建设和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上,对研究生来讲,一纸论文定乾坤。其实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寡取决于多方面、多环节的因素,因而在评价指标上,应从研究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出发经行综合评估,应该从综合能力评价、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创新性思想及科研实操性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以攻读硕士期间全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为评估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指标,既能在内部动机中较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也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研究生只为论文而科研的功利化学术现象。
3.3 产生从众性的内部因素。沙莲香先生认为,个体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榆心理学者研究发现,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强的人,往往自我评价很高,从众性表现很低,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个体从众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从内部原因上讲,研究生的从众性行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弱化导致从众行为的普遍性。很多研究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社会经验少,自我意识很弱,独立性非常差。进入研究生阶段,自我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增多,使很多研究生突然间手足无措,对所在团体的依赖感愈发强烈,觉得“跟着大家走,没错”,最后可能导致迷失自我,三年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像“抬头看星星”的现象。二是是自信心对研究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意识从众性行为,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盲目从众的行为就越少;自我评价越低,自信心越弱,越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虞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走上来的研究生,长期处于以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来定位自己的状态下,相对于相信自己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并且用别人的判断调整自己,这就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怪圈。三是虚荣心和攀比心所引发的从众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攀比心理,这在有条件打工赚钱的研究生中更为普遍,盲目地追求品牌、高消费,虚荣心作祟,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日常用品上,甚至连谈恋爱、交朋友和就业都存在攀比现象。这种盲目攀比和目标不端的虚荣所引发的从众行为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也会污染研究生的学术环境。
注释:
①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年第7 期。
②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③张铸,海歆,钟锐,张继萍:研究生功利性学习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决策管理,2010 年第1 期,第44-45 页。
④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⑤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参考文献:
[1]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于立.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平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志跃,李志军,牛广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
[7]王葳,李曾,王秀彦.高校研究生科研活动发展现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8]周莲英,陈书会.关于解决研究生科研起步难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 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 3. 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 3. 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 3. 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 3. 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 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主要以班集体消费和与朋友一起消费为主,而个人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缺少体育消费的经验、缺少判断力与自信心有关。
2. 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 6. 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 6. 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 6. 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任务大小是指依据54位被试所答,根据任务本身对我们的未来的影响程度,分为影响大的任务即大任务,和影响小的任务即小任务。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方式又分为从众和服从。本研究旨在发现大众在做不同决策时调用的不同的从众方式。本研究采取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问卷法及编程法调查了113名被试,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在任务大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从众方式决策任务大小
1引言
1952年阿希实验最初以“当人们在能明确判断的情况下,不会受他人影响”为假设,设计了以长短棒为材料的从众实验。试验中,被试与6名实验助手共同判断目标线段长度,与三条选择线段(三条线段差异明显且只有中间线段与目标线段等长的三条线段)比较,在三条选择线段中选择与目标长度等长的线段。假被试(实验助手)口径一致,且由第一名假被试控制他们的选择,第一名假被试在18次选择中随机给予六次正确答案12次错误答案,记录真被试的选择。实验结果为:25%~33%的大学生保持了独立性;15%大学生平均做了总数的0.75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做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从众反映。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 米尔格拉姆(Milgram . S )设计了一个现场实验:他让他的助手在纽约市区的街道旁, 仰望某高楼的六楼窗口。观察过往行人跟随观望的人数。 结果:当助手分别为1 人、5 人、10 人和 15 人时, 过往行人驻足停步观望的分别为4 %、16%、22%和 40%;未曾驻足停步只是观望或注视的分别高达 42 %、78%、77 %和 87 %
模仿是人的天性,人们在生活总会做各种各样的决策,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在做决策时,难免会参考别人的意见。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极其发达普遍的社会,人们获得他人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当我们打开微博时,不自觉地会进入热搜,看看大家在关注什么,当我们打开淘宝准备购物时,销量和评价是我们经常参考的条件,现实中,当我们看到一家卖小吃的门前排起了长队,也不自觉地会想看看是什么吃的,个体总是不自觉模仿他人。个体模仿他人一方面可能因为想要被他人接受,一方面则可能是想要保持安全的立场。又如,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的决定是比较可靠的,常常以大众的选择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再如,当个体的意见和群体不一致时,个体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意见,和群体保持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很难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Deutseh&Gerar认为个体决策时受到了信息类影响和规范类影响。信息类影响是指个体倾向于从他人处接受信息作为客观事实的参考,规范类影响是指个体因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的目的而听从他人的意见,这些影响都可能导致个体选择从众。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年增长率为14.4%,网民使用率为73.6%。随着Web2.0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商务网站、口碑网站和虚拟社区不断涌现。外卖取餐、网络叫车、在线旅游预订等线下交易平台逐步向线上拓展,丰富了线上消费场景和体验,同时各类社交应用的改进,使得线上交流更加开放,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方式趋于多元化和便捷化,促进了线上信息的进一步丰富和繁荣。国际领先市场分析公司JupiterResearch通过调查发现:在购买商品之前,超过75%的消费者会查询互联网用户的评论信息作为参考,超过90%的大企业相信互联网用户的评论意见和产品推荐在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网络购物之外,一些用于用户交流、社交、评价的软件也备受大家青睐。CNNIC显示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67473,网民使用率达81.4%,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61201,网民使用率达73.9%,微博的用户规模达35057,用户规模达42.3%。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运用网络进行交流的用户越来越多,网民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决策也更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的价值观、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中其他人的影响。在一些社会新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如果大家都沉默,那其他人也容易陷入旁观者效应中,而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发表意见。看到很多人都穿类似的衣服,我们也会考虑要不要买一件,看到其他人都考研了,我们也会因此考虑是否考研,看到身边同学都在玩一款社交软件你也忍不住想下载一个尝试,新闻中也常常看到同一寝室都考上研究生的榜样。
个体决策时受到群体的影响已经被无数事实和研究证明,同时我们不能忽视
权威往往也能够左右大众。权威总是给大众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总是认为权威的意见是绝对正确的,因而将权威的言行视为自己决策的标准和典范。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关于权威效应,有另一个经典实验,其中最经典的是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告诉参与者们,他们会作为实验的助手,协助进行一项“关于惩罚对记忆和学习影响”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扮演“老师”的角色,需要做的是根据实验人员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绑在电椅上的,老师和实验人员也都可以看到“学生”。这一切准备好之后,老师用麦克风大声朗读一串单词让学生进行拼写,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会按照实验人员的要求,给学生施加电击。当然,学生被电击的过程是假的。但参与者,也就是扮演老师的人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电击后会装作有明确的不适和痛苦,并且之后学生开始恳求老师不要再实施电击。但实验人员会要求老师们继续实施电击惩罚。结果,在40名扮演老师的参与者中,除了一名参与者看到学生痛苦的反应后停止了惩罚,其他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继续服从命令,对学生进行电击。后来,设计这个实验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服从的危险》中总结说:我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试,发现一个普通公民会仅仅因为实验人员的命令而对另一个人持续电击。当权威与道德对立时,权威往往会赢得更多的胜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在权威的领导下,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而盲目服从。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可以了解,权威效应指的就是,当你面对一位地位比你高,更有威信的人时,他的话就很容易引起你的重视,并让你很容易服从他。
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权威人士更多的传播渠道,比如当代大学生在写论文查资料时更愿意选择中国知网而不是百度,比如我们心理学的学生在关注有关心理学的信息时会更愿意选择心理科学报、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学网、壹心理等权威的心理学网站。去年爆火的一款以用户推荐为交流的社交软件“小红书”上也有大量的医生、护士入驻宣传医学常识,权威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每个班都会选出班干部来管理大家,以便大家的行为更一致,公司的领导权威性越高,就越有领导力,能让员工更听从她的指挥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然而,近年来在互联网上一些“网民大战专家”的口舌之争也频频发生。先是2010年的药家鑫案件(药家鑫案)当网友都在口诛笔伐杀人凶手药家鑫时,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的李教授因从犯罪角度分析了凶手连通数刀的动作是在发泄其幼时被父母逼迫学钢琴时的情绪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网友们认为这是在把杀人比作弹钢琴,是在为杀人凶手辩护。时隔几年,李教授因通过专业的角度分析江歌案中(江歌案)中杀人凶手的动机就是杀害江歌而再一次陷入了网络暴力中,最终她被迫删除了分析此案的博文。去年,知名医学界的科普医生丁医生也因在自己的诊所卖一款1980的矫正鞋垫而被网友骂上了热搜,网友们认为一双鞋垫怎么可以卖天价,虽丁医生一再解释这块所谓的“天价鞋垫”,其实是国家一类医疗器械,1980的价格,包含了产品后续的服务费。但网友们依旧不买账,最后丁医生下架了该产品。
其实除了网络世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权威和大众冲突的情况。比如每年过年我们都会贴福字,很多人都会把福倒过来贴,寓意着“福到了”然而民俗学家却不建议这样,因为“福”字的偏旁“礻”有祈神的意思,而“畐”可拆分为“一”“口”“田”,即一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工作做、有学可上,就是福。如果把福字倒贴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倒贴福字,不是福“到”了,而是把福“倒掉”了。除此之外,一些没有科学性的错误常识也会被大家误用,比如流鼻血时要将下巴抬高,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把血滴到衣服或是地板上,但是流血的情况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血反而会流进咽喉里,情况比较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引起呕吐和窒息的症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是,在医学中认为除了手术近视眼无法治愈,然而随手在网上一搜就会搜出大量的网友所写的关于近视眼如何减轻度数的经验帖;类似的还有五官通过医学才可以改变,却有很多网友说自己通过砸鼻子,把鼻子砸肿之后可以增高鼻梁,护肤专家为女孩提出的建议是精简护肤,否则可能会给皮肤造成负担,结果反而是会适得其反,然而依旧很多女孩会追随别人而买很多护肤品,在消费时,我们也会看到专家和大众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同时,当面对不同的任务难度时我们所做决策是否也有差别呢?当面对高考报志愿、创业、健康这样的大任务时,我们会更为谨慎,选择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常常会陷入犹豫不决,便需要运用决策系统,那这时,我们做决策的概率是否会更高呢?而在面对一些平常中的小任务,例如评论某一事件、吃饭、消费这样的小任务,不需要在选择上纠结太多时间,因为这些小任务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很大,不需要纠结,也就不太需要做决策,所以,这时,我们的决策概率就会相对较低?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做了如下研究。
2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用2(任务难度:大、小)×2(从众方式:从众、服从)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任务难度(大、小)和从众方式(从众方式:从众、服从),因变量为决策的概率,额外变量为题目数量、被试所处环境、被试的个人决策倾向等
2.2 被试
问卷一: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网络问卷54份,回收问卷5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100%。
问卷二: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42份(其中填写网络问卷132人,电脑实验10人),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80%。男29,女83。
2.3 实验器材
问卷、e-prime、Excel表格
2.4 实验流程
1、设计问卷及编程
2、询问老师意见
3、将问卷进行修改后发放给几个不同年龄不同学识背景不同性别的朋友,让她们填写问卷后反馈感受及意见,然后再次对问卷进行修改,编程同上。
4、利用社交软件,将修改好的问卷正式发放给他人,并诚恳的邀请他人认真作答。同时,拿着电脑去一些关系好的寝室邀请他们帮忙做实验。
5、将回收的编程及问卷,通过时间进行筛选,筛选出无效填写进行SPSS实验处理。
6、答辩后听取老师意见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重新进行数据处理。
2.5数据处理
EXCEL表格、SPSS21.0
3 结果
3.1(1)各任务之间的描述统计
高考报志愿
吃雪糕
创业
结婚
玩手机
健康
评论某一事件
买房
均值
.93
.09
.83
.85
.30
.96
.17
.87
N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标准差
.26
.29
.37
.35
.46
.19
.37
.33
3.1(2)任务大小之间的差异
因变量N大小tp
任务难度 546.23±1.833.46±1.8814.93 .000
由表3.1可以看出,被试在对高考填报志愿、结婚、创业、买房、健康等选择了重要,而诸如背诵、消费、吃饭、评价、玩手机等则被选为次要,且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3.2任务大小与决策概率的关系
因变量N 任务(大) 任务(小)t p
决策概率1136.24±1.44 5.63±1.45-3.19.002
由表3.2可以看出,在任务大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任务大的情况下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更高,在任务难度小的情况下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相对较低
3.3从众方式与决策概率的关系
因变量 N 从众服从tp
决策概率113 6.15±1.35 6.80±1.61-3.27 .001
从表3.3可以看出,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服从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更高,在从众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相对较低。
4讨论
4.1任务大小对决策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决策。依据决策对我们的影响及后果,将材料的任务难度分为大小两类任务,其中高考填报志愿、结婚、创业、买房、健康被划分为大任务,而诸如背诵、消费、吃饭、评价、玩手机等被划分为小任务。结果显示,在面临大任务时,被试做出的决策概率更高,而在面临小任务时,被试的决策概率较低。
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往往更为慎重,因为重大的决策往往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现在还影响了我们的未来。以高考报志愿为例,我们在报志愿时不仅要考虑地区、环境、学校知名度、住宿环境、食堂卫生等等还要考虑毕业后所学专业的就业率等因素,对我们的未来甚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任务时,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更高;而面对一些诸如吃饭、评价、玩手机等小的任务时,被试往往不需要陷入太多的纠结选择之中,因为这些平常的任务并不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仅仅是在短期内对我们有影响,且做错的风险较低,所以被试做决策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4.2 从众方式对决策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服从心理影响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更高,而在从众的心理影响下,被试的决策概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权威的信息在大众眼中更为可靠,更为准确,而作决策往往是在任务难度大的情况下,选择之间相冲突时才会出现,如讨论4.1所分析,在任务难度大时我们做决策的概率更大,而大任务的决策往往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专家一些权威人物。例如高考报志愿,我们会看一些专家的分析,生病时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就医,创业之前我们也会遵循老师的意见,寻找一些知名企业家的态度,所以在权威影响下我们的决策概率更高。而从众往往发生在小任务的情况下,因此决策概率较低。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进行调查,但问卷题目较多且要求被试做出的是评分选择,因此一些被试可能会出现倦怠的情况,仅以作答时间是否达到平均值及以上来作为有效问卷的筛选不具备代表性。
另一方面是忽视了被试本身的倾向。比如一个被试最近正好要买心理学类的书籍,那她看到心理学相关书籍时可能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此时大众和权威对她的决策影响就很小了;而如果一个被试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那她在做决策时就容易做出不购买的决策。并且问卷法较编程法的另一个劣势是不能很好地控制额外因素影响。被试在答问卷时是否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是否有同时做其他任务的情况都无法控制。因此,以后在做研究时要注意控制好额外变量。
5参考文献
[1]诺瑞纳·赫兹.决策的智慧.中信出版社,2015:35-269
[2]张丽芳,赵娜,吴风亮.传播学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研究探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3.
[3]徐亚斌.从众行为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浙江学刊,2010(3):64-67.
[4]宋官东,杨志天,崔森.服从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249一252
[5]赖红霞.从众和服从的神经机制探索.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87
[6]张丹琳,朱丽云,秦秋红.“随大流”现象中的从众行为 ——从从众实验研究中认识从众行为.心理科学进展,2015(3):1-2
[7] 古若雷,施媛媛,杨 璟,石 晶,蔡华俭.焦虑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展,2015(4):547-553
[8] 杨晓燕 . 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 北京 :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 2003.
[9]姜彦福.决策类型及其评价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0]谢 莹,李纯青, 高 鹏 ,刘 艺.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对线上从众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行为与神经生理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9(6):990–1004
附录
数据1:
高考报志愿
吃雪糕
创业
结婚
玩手机
健康
评论某一事件
买房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数据2:
任务大小
决策概率
从众方式
决策概率
1
5
1
6
1
4
1
7
1
5
1
4
1
3
1
5
1
6
1
7
1
3
1
5
1
8
1
8
1
7
1
7
1
6
1
6
1
6
1
6
1
5
1
7
1
6
1
7
1
7
1
6
1
6
1
7
1
5
1
5
1
6
1
6
1
5
1
5
1
6
1
7
1
7
1
7
1
5
1
5
1
7
1
5
1
6
1
6
1
5
1
7
1
6
1
6
1
6
1
6
1
6
1
7
1
6
1
7
1
5
1
7
1
5
1
7
1
7
1
7
1
5
1
6
1
6
1
6
1
7
1
8
1
6
1
6
1
6
1
6
1
7
1
6
1
5
1
6
1
4
1
6
1
7
1
7
1
7
1
8
1
7
1
7
1
6
1
7
1
5
1
6
1
6
1
6
1
6
1
6
1
6
1
7
1
7
1
4
1
8
1
8
1
3
1
6
1
8
1
7
1
7
1
8
1
4
1
4
1
5
1
6
1
4
1
5
1
6
1
6
1
2
1
4
1
3
1
5
1
4
1
5
1
5
1
6
1
8
1
9
1
7
1
7
1
7
1
9
1
8
1
8
1
8
1
8
1
5
1
5
1
5
1
6
1
6
1
7
1
6
1
7
1
6
1
6
1
4
1
7
1
4
1
4
1
4
1
4
1
6
1
6
1
6
1
6
1
7
1
7
1
8
1
8
1
7
1
7
1
6
1
8
1
5
1
6
1
4
1
4
1
8
1
8
1
7
1
7
1
4
1
4
1
6
1
7
1
6
1
7
1
5
1
5
1
4
1
4
1
4
1
5
1
5
1
6
1
7
1
8
1
6
1
6
1
1
1
1
1
6
1
6
1
4
1
5
1
4
1
6
1
6
1
6
1
6
1
7
1
5
1
7
1
6
1
6
1
6
1
5
1
7
1
5
1
1
1
1
1
4
1
5
1
8
1
8
1
3
1
4
1
6
1
7
1
6
1
7
1
7
1
7
1
5
1
5
1
6
1
6
1
6
1
7
1
5
1
6
1
7
1
6
2
6
2
7
2
8
2
6
2
5
2
6
2
5
2
5
2
7
2
7
2
6
2
7
2
7
2
6
2
6
2
6
2
7
2
7
2
5
2
7
2
6
2
5
2
7
2
6
2
7
2
8
2
7
2
9
2
5
2
6
2
6
2
7
2
6
2
7
2
8
2
9
2
7
2
8
2
5
2
5
2
4
2
8
2
6
2
6
2
8
2
8
2
5
2
6
2
7
2
8
2
8
2
7
2
7
2
8
2
8
2
6
2
7
2
7
2
6
2
8
2
4
2
4
2
6
2
8
2
7
2
6
2
6
2
7
2
7
2
6
2
6
2
9
2
6
2
7
2
7
2
7
2
6
2
7
2
8
2
9
2
7
2
8
2
8
2
7
2
5
2
6
2
6
2
8
2
7
2
8
2
6
2
8
2
3
2
5
2
8
2
9
2
5
2
4
2
6
2
7
2
8
2
8
2
4
2
5
2
8
2
8
2
6
2
7
2
6
2
7
2
6
2
6
2
5
2
4
2
5
2
4
2
6
2
6
2
8
2
9
2
7
2
7
2
9
2
9
2
8
2
8
2
7
2
7
2
5
2
7
2
7
2
8
2
7
2
7
2
7
2
7
2
6
2
8
2
7
2
6
2
4
2
4
2
5
2
6
2
7
2
7
2
7
2
8
2
7
2
9
2
7
2
7
2
6
2
8
2
8
2
8
2
7
2
7
2
4
2
4
2
9
2
10
2
7
2
7
2
4
2
4
2
7
2
8
2
7
2
8
2
5
2
6
2
5
2
5
2
5
2
6
2
7
2
8
2
8
2
7
2
5
2
6
2
1
2
1
2
5
2
6
2
7
2
7
2
6
2
6
2
6
2
6
2
7
2
4
2
5
2
7
2
7
2
6
2
5
2
6
2
4
2
6
2
1
2
1
2
4
2
5
2
8
2
9
2
6
2
7
2
8
2
9
2
8
2
9
2
8
2
10
2
7
2
9
2
6
2
9
2
7
2
7
2
5
2
5
2
奢侈品的设计美学
众所周知,仅依靠品牌效应难以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奢侈品之所以能保障经久不衰的品牌寿命,与其产品本身带来的设计魅力密不可分。根据此次对奢侈品市场的调研分析,可将奢侈品的设计美学归根为以下几个特征:有温度的手工艺术,昂贵、稀有的材料以及独特的设计风格。
1. 有温度的手工艺术
即使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机器代替传统手工,人们还是会追求工匠的手工制品,因为这些手工制品拥有机器无法达到的美妙。奢侈品牌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并保证其完美品质。例如在爱马仕的工厂里,一位工匠每周大约只会制作十五只皮包,从选皮,切割皮料到缝制,每一步骤都精益求精。即使是皮包上的一个金属配件,也会经过捶打、拉伸、磨光等步骤使之散发出珠宝般的生命光彩。很多奢侈品牌以传统的或独特的工艺著称。“马鞍针”是爱马仕传承了100多年的特有的缝制马鞍的针法,是运用两根针一根线的缝法,以保证骑士安全的牢固的针法。如今这种针法被用在了缝制皮具上,使之异常的牢固耐用。
2. 昂贵、稀有的材料
奢侈品大多使用昂贵、稀有的材料,这符合与其他大众商品拉开距离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特性。奢侈皮具常使用牛、羊皮两种材质,而牛皮又分为颈部皮,小牛皮,公牛皮等,羊皮也会按照羚羊皮、公羊皮等细分。同时还有鳄鱼皮、蟒蛇皮、袋鼠皮等其他特种材质。公司从世界各地采购上等皮质,再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的精挑细选。在材质的处理上也会使用大量创新技术,例如路易威登经典的Monogram帆布系列。Monogram帆布是一种喷胶帆布,在合成的纤维制成帆布之后,将化纤溶胶直接喷在上面,压花而成。与普通帆布包不同的是,Monogram帆布具有防水,防刮花的特点,这种轻盈和坚固耐用的质料已成为路易威登完美品质的标志。
3. 独特的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也是奢侈品的设计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的风格及设计理念是品牌打动人心的关键。例如,MIUMIU是定位于女性消费者的品牌,设计风格轻灵简约。在材质上MIUMIU多使用羊皮、清逸布料等柔软的材质与金属链条搭配,颜色上多用蓝色、粉色等明亮轻快的色彩,形式上经常会采用一些不同的形状以及运用褶皱、蝴蝶结等元素来加强女性的特质。这些鲜明的设计理念使MIUMIU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此外,很多品牌会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品牌设计基因,并随着时代的改变进行新的演变。如菲拉格慕的“Gancino”。Gancino 的创意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金属扣环应用到菲拉格慕的各种皮革配饰和鞋品中,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声名鹊起,如今菲拉格慕品牌的皮带、皮包等用具仍然沿用这种金属扣环。 Gancino这一独特的标志已是菲拉格慕的品牌象征。
奢侈品的消费心理分析
1.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购买群体的消费心理,可以将中国奢侈品购买者的消费心理分为三种:符号性消费心理、从众性消费心理以及享乐性消费心理。
(1)符号性消费心理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有76%的人群认为奢侈品是超出实用价值的“社交符号”,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基于这种认知,当人们拥有足够的财富时就会消费奢侈品,以此证明自己从属于某个特定阶级的一员。对于一个普通白领而言,一件奢侈品手袋往往要花去几个月工资,而这种独有的奢侈品符号却可以给他们带来自我的存在感与优越感。这种符号消费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出现了对奢侈品趋之若鹜的现象。
(2)从众性消费心理
相比西方人注重独立自我的观念,东方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更容易被身边人群带动消费,这就产生了从众性消费的概念。当某种消费品在部分人群中开始流行时,这将引起其他人的追随,以保证与他人的行为一致性,避免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这种从众性的消费使人们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多关注社会趋势而非自我需求。
(3)享乐性消费心理
奢侈品以卓越的品质特征和优良的设计被人们所喜爱。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奢侈品已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已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会为了追随大众而消费,而是在众多品牌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奢侈品消费对于此类消费者而言,为了追求生活的精致与自我享乐而消费。
(1)认识因果分析法,学会因果分析,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
(2)学会在议论文道理论证中运用因果分析法。
教学过程:
1.认识因果分析法
(1)导入。
(2)了解因果分析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所分发的例文中找出因果分析的句子,了解因果分析法常用语言标志和结构模式。
因果分析法常用语言标志:
……(现象或结果)为什么呢?因为……
……(原因),所以,……
为什么……呢?因为……
惟其如此,所以……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第二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
……绝不单是因为……,而是因为……
……究其缘由,……
因果分析法句子结构模式:
由因推果
执果索因
议论文中运用因果分析法,能使议论文内容丰富,论证深刻。
2.学会因果分析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物皆有因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我们来分析几个现象或结论的原因。
2.1我们的校园非常干净,为什么呢?
分析示例:
(1)值日生有责任心,按时打扫。(直接原因)
(2)同学们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了卫生习惯,能保持卫生。(根本原因 不想脏)
(3)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外部原因 不敢脏)
(4)我们的城市是全国卫生城市,大环境的熏陶。
2.2某些学校考试作弊之风盛行,试分析考试作弊的原因。
分析示例:(考试的功能:检测、反馈、评价、选拔)
(1)某些学生缺乏诚信,丧失了道德底线。(这是根本原因,还有直接原因)
虚荣心,检测反馈性的考试也习惯性作弊。
畏惧心,畏惧家长责骂老师批评,独不畏惧考试纪律。
攀比心,内心不平衡,别人作弊我也作。
(2)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甚至连家长都参与作弊。
(3)老师缺少责任心,监考不严格。(无人监考考场,自律与他律)
(4)现行考试制度不合理。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合理。选拔人才只重分数。分分分,考考考。
2.3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食品安全一直困扰着国人,试分析毒奶粉事件的原因。
(1)企业没良心,缺乏诚信,见利忘义。
(2)政府监管不力,"免检产品"称号助长其违法行为。(有没有监管)责任心
(3)政府职责不明,政企没有分开。利益共同体。(愿不愿监管)
(4)消费者没有能力证伪,缺乏专业打假队伍。(王海)
(5)举证与诉讼成本高,赔偿低。得不偿失。(消法、政府失职)
(6)个体力量薄弱,打假不足以与企业和地方政府抗衡。
(7)经济不发达,低劣奶粉有市场。
(8)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企业甚至抱团儿掺毒。(利益同盟)
3.学会在议论文中运用因果分析
(1)主体段落中运用因果分析
本论部分主体段落段内结构常用模式:分论点+论据+分析+小结
(参照下水范文讲解)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像梁启超文一,因果分析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4.写作训练
请以"北马尿红墙"事件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为话题,运用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话。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开赛。超过3万人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一组众选手站在红墙边小便的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一片。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最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方案,2016年北京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同时,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参考原因:
北马尿红墙
(1)国人素质低,缺乏公德意识。管不住自己的裤裆。(公德与私德)
(为什么呢?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从穿开裆裤开始的,打小就被教育乱扔乱放,男人一生做的第一项体育竞技,就是小伙伴们比谁尿得远,)联系到景区乱刻乱画,某某某到此一游――始作俑者吴承恩。祖师爷是一只猴子。
(2)主办单位没有设置足够多的厕所――问题由来已久,始终没能解决――有些官员责任心不强――政府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私心杂念。(10月21日"焦点访谈"报道:北漂小伙请着事假、搭着车费,办护照来回六趟,多跑3000多公里。江苏小狄办个营业执照,两个部门来回跑11趟)
(3)从众心理。
简单的将参赛者随地小便归结为素质低下,显然是武断的,但以流动厕所数量不够作为堂而皇之的借口,也未免有些牵强。国人可以在售楼处排长队,可以在苹果专卖店排长队,可以在免费活动里排长队,可以为大歌星大球星排长队,为什么就不可以在流动厕所处耐心排队?国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你撒我也撒,反正法不责众。
(4)态度问题――参赛者态度随便,所以随处小便。
有些北马参赛者缺乏最起码的常识和最基本的态度,赛前少喝水,出门清理大小便,这是常识,起点到红墙处距离很短,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抱着"随便玩玩凑热闹"的心理不加注意,除了部分从众心理者之外,也许确有人是憋不住,但也是因为态度随意而造成的。如果北马是高考体育测试,相信没有一个人会犯规擅自闯出比赛线路,更不要说拉屎撒尿了。
高考英语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理论认为,目的和需要决定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目的和需要,便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也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和有待规范的不良行为。例如一场生日聚会,要选在高级酒店、手机、衣服、日用品等非名牌不用等等,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建立,需要良好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辽宁省营口市区所属中小学生共计230名。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为209份,有效率为95.4%。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营口市中小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结果
(1)中小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高档商品在中小学生中的人均占有率、中小学生每月的人均消费水平调查显示,在营口地区的中小学生中,对于名牌服装等商品的人均占有率达到68%,其中城市高于农村;而中小学生月人均消费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名学生的月支出金额达到了家庭平均收入的30%多。其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人均消费水平及高档商品占有率要明显高于农村。
(2)中小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大约有52.51%的学生会存在从众心理,大约34.73%的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大约12.06%的学生认为高档商品会为自己带来优越感。
(3)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调查。针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态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家庭认为,生活环境好了,给孩子多花点钱是应该的;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过针对消费观和理财观念的教育活动;而更有约72%以上的社会民众认为,“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花的,什么时候花,怎么花完全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三、结论
1.目前营口地区中小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现象
2.价值观教育、消费教育及理财教育缺失是形成高消费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是造成高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众心理。“流行”无处不在,在跟随“潮流”的过程中展示个性是支配他们消费的一种普遍心理。第二,攀比心理。在这种心态引导下,中小学生这种攀比消费的心理形成了不断膨胀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了心理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第三,虚荣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通过对高档商品的拥有来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获得别人的尊重,甚至妄想获得友情。
(2)大众传媒机构的误导和侵蚀。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媒体信息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蜂拥而至的资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是乐于被他们所接纳的,但正是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类信息让他们应接不暇,从而难分良莠。
(3)家庭消费教育观念的误导。中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忆苦思甜”,不想让孩子“吃苦”,他们总是认为“既然给得起,那为什么不给孩子最好的?”因此,无法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
(4)学校消费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因此,虽然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中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消费教育也应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学校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升学率的提高上,进而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消费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亲人之间的感情,给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负面效应,甚至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对中小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的消费观念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消费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将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有调查表明,在当代中小学生中,对传统美德的信奉下降最大的是“勤俭节约”,对中小学生加强节俭教育既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消费教育的继续。但是消费教育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合理便用零用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珍惜。学校更应当在广泛开展节俭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利用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出行为训练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消费教育之中。
2.推行理财教育
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教条式的道德说教对他们来说过于空洞和抽象,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多,这使得其个体性、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明显得高,进而对约束性道德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真实有效的理财教育和理财活动的开展,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就更能为中小学生所接受。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绝不能单单只靠某一方的力量,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会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来共同完成。因此,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效果。
4. 干预作用由政府职能部门执行
面对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形式和信息来源,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无法时时刻刻为中小学生建立起“保护屏”。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担负起“过滤及净化”的职责,还孩子们一方晴空,切实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 2004
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对日常生活领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消费的过程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商品的社会文化形成和转换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塑造消费主体的过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特点
根据2009年《经济研究导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西安地区为例,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为主要月消费额,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存在14.8%的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超过了同类正常范围和本地人均消费的正常范围。这些大学生以中高年级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类消费群体总量的85%之多,并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新颖时尚,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大学生的这一基本消费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消费观的新颖时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学习、交往、娱乐、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则有较快的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也呈现个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消费方式多样化,维权意识强,钟情国际品牌的同时,他们又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影响,追逐时下流行潮流,形成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消费观念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时尚和潮流”的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确目标,易受促销和明星效应影响,购买随意性强等都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 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
上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时提到了大学生具有消费支出水平高的特点,而这正是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观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约有13.7%的大学生拥有13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更有少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5000元以上。他们购买高档手机、数码相机,买商品时注重时尚和品牌,节假日还常外出旅游。这些现象正是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消费观的表现,过高的消费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 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费观念新颖时尚以及冲动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超支状况比较严重,24.9%的学生感觉每月生活费不够用,而向同学经常借债的人占到了8.2%。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接受超前消费。另外,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超前消费应“视情况而定”,特别是对花费较大的电子类产品的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比较赞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这是一种不良现象。
3、 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消费支出
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这一特点,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支出。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将近有30%的学生谈恋爱,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30%。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女生恋爱花费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级别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际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承认人际与感情必须要有物质投入,因此经常无法正确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而且大学生的这种“感情”消费有蔓延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成因分析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热爱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其心理状态处于少年向中年的过渡时期,体现自我意识是青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别致,时代感强,这就容易导致刻意追求、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的现象。
许多商家总是是希望能够借助一种方法,让原本雷同的商品以差异化形态展现在顾客眼前。无疑,跳眼的包装以其出众的视觉识别力所形成的感官高度评判,会帮助我们的商品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留意、停顿、观察,赞赏并产生购买行为,这也是每个商家所追求的最理想化的包装。泰山的土特产数不胜数,其中泰山煎饼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绿色食品。它的独道之处,离不开泰山水的滋养,泰山三美当中,以水为先,不但泡茶清香可口,生喝没有异味,烧水,壶上不结水垢,只有用它孕育的五谷杂粮,制作的煎饼,才是闻名于世的泰山煎饼,才具备泰山的神韵。如何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特色,泰山土特产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让包装设计给绿色食品穿上漂亮的衣服。
从字面上讲,"包装"一词是并列结构,"包"即包裹,"装"即装饰,意思是把物品包裹、装饰起来。从设计角度上讲,"包"是用一定的材料把东西裹起来,其根本目的是使东西不易受损,方便运输,这是实用科学的范畴,是属于物质的概念。"装"是指事物的修饰点缀。这是指把包裹好的商品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美化装饰,使包裹在外表看上去更漂亮,这是美学范畴。单纯的讲"包装"是将这两种概念合理有效地融为一体。包装设计中的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设计怎样的造型都应赋予它简洁的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结构,构成一种对产品安全对使用者方便的包装。有时设计者会一味追求新颖的材料和新奇的造型,从而忘记包装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性和方便性,这是设计中的一大忌。
包装设计在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之后,我们应更多考虑的是设计中的内涵部分。如果说包装设计的概念是无服饰艺术包裹、修饰的人体,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人的衣着装束的话,那么,包装设计的内涵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文化思想。一个人的装束能反映他的思想和修养层面,包装设计也能反映出产品、品牌、企业等不同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找到产品的个性特点,同一年龄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产品也是一样。同类型的产品也有其自身和特征。比较同类产品找出异同点,针对目标市场划分消费阶层,给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符合产品鲜明个性,这些是包装的第一个切入点。以泰山土特产中的泰山煎饼为例,它的消费群体包括老中青三个层次。针对这一消费层心理,从设计的要求上取自人们喜欢的煎饼固有颜色土黄色彩,又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可以把它设置为绿色,利用简明的金黄和绿色把泰山煎饼的特征表现的一目了然,也能被广大消费者识别。包装为产品而设计,产品出自于企业,包装设计无疑也折射出企业的文化形象。比如:泰山爱迪利食品公司的包装设计不但赋予的产品品牌内涵,更是企业文化积累的一种反映。利用金黄色和绿色表现了泰山的文化底蕴,还表现了泰山人民的辛勤和智慧。能够让消费者一眼就有感觉到泰山人朴实的品质和泰山土特产的品质,人们总会感觉到泰山那固有的文化精髓。
其次是图形的选择。选取传统图形的资料进行平面造型设计,常见的有:图腾,传统的花边纹样、国画、民族服饰、民间图案纹样、民间寓意吉祥图案、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等。传统的纹饰在现代包装中运用十分广泛,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边饰或角饰,都能带来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一、前言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巨大的体育市场在中国所拥有的难以估量的潜力。作为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这种社会的进步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充分享受体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欢愉和健康。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本文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六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男女本、专科生各50名,共600名(不包括一年级新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综合设计了《石家庄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经多次请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经效度检验具有可效性。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91.7%(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所有有效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1.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四项。而把体育成就和攀比炫耀作为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几个学生运动队成员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以社会交往为消费动机的人数居首位,占36.3%,明显高于女生,这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大学生在需要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占38.2%,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访谈得知,女生主要是为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而进行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精神娱乐这两种最直接、外在的体育锻炼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分的男、女生作为体育消费动机,其中强身健体动机居于次要地位。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习、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内容调查与分析。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位劳务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内容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非常认同,少数学生较为认同;对于“你是否赞成在校园内有偿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项的访谈中,表示赞成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省会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受当地经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已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虽然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以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为主,但无形消费也有所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劳务消费中的观看比赛一项的消费水平已超过了实物消费中的购买器材和饮料一项的消费水平。
3.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从众性和个性化特点。学生是一个极易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群体,他们常常结伴购买体育用品或观看比赛等,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方式会相互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此外,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个性心理也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表现自我,这特别表现在选购体育商品时。(2)大学生面对体育消费时“求实”与“求名”的双重心理。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能够提高月消费支出,那么无论是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还是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会相应提高,并且他们的劳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幅度会更快。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会更趋向合理化,大学生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需求会渐渐向无形的体育劳务产品的需求发展。另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业太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更谈不上体育消费了;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体育消费。
四、结论与建议
1.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男、女生在位居首位的消费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他消费动机大致相同。
2.石家庄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虽仍以实物型为主,但已透露向劳务型发展的端倪,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并对以“攀比”、“炫耀”为消费动机的学生加以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