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民币国际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民币国际化

篇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故而“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陆续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对传统的国际石油计价定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发展。如今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人民币近几年来币值保持稳定,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寻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币结算。从严格意义上讲,面对国际上关于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争夺,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战场”

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场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西德州中级原油还是北海布伦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篇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72-02

1 人民币改革措施频频推出――剑指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现已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并且已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与出口国,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爆发于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反思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中国政府自那时起就频频出台货币改革的措施,积极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的国际金融战略!

2008年7月,国务院设立了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汇率司,正式拉开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帷幕。

继2008年12月我国推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措施以来,最近我国政府更是将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和服务交易的试点推广到更多省份。我国政府也频频与境外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2月中韩签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月,我国内地与香港签订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同年我国又分别与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签订较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在推动贸易投资的同时,也推动了人民币“出关”,迈出人民币走向世界储备货币的第一步!

近期我国政府又积极推出措施以扩宽国际投资者使用人民币的范围,本年7月,政府宣布允许离岸银行之间从事人民币转账业务,显示出对人民币转移的约束已经放松,之后我国政府又宣布允许离岸银行和各国央行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一系列的措施拉开了国际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的序幕,也推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

我国政府今年6、7两个月份共计减持近540亿的美元国债,而于7月初,我国购买了西班牙欧元国债并增持日元国债。尽管这些决定可能出于对冲汇率风险的目的,但客观上却有利于中长期人民币有效汇率机制的形成,而这种促进有效汇率形成机制的外汇布局新举措结合前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进,将会逐步地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2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的障碍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从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来看,美元未来较长时期内霸主地位仍难以动摇,随着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欧元的地位将更加稳固,而日元国际化近年来有所倒退。所以此时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以免做出错误的金融战略决策。现在看来,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尚处于萌芽阶段,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还面临很多的障碍!

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是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首要条件,那么中国必须完全开放其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这样人民币账户的开放势必会使我国更易受国际资本的冲击。首先这会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冲击,届时金融市场上将会充斥着大量来路不明的国际投机资金,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处理,那么就很有可能重蹈上世纪“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覆辙。一旦中国的资本市场完全开放,那么一直对我国金融市场垂涎三尺的国际投机资本会大举向我国的金融市场入侵(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飙涨暴跌的局面让显示了国际投资资本的巨大能量),伴随着西方长达数百年的金融史,残酷性决不亚于硝烟战场的金融战场造就了大批高智商、高超资本运作手段的顶级国际投机资本巨头,而我国只有不足20年资本市场发展史,客观而言,我们缺乏与他们周旋的经验与智慧,所以现阶段看来,关好大门,限制国际投机资本的入侵以专心练好“内功”不失为明智之举!再者,人民币账户的开放会削弱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势必会约束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及预期目标,也就影响到了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比如,人民币的自由流动,可能会对我国国内银行平稳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产生破坏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借势兑为人民币制造流动性泡沫,在经济形势出现局面恶化时又将人民币兑为其他货币抽身而出,同时也切断了信贷供应,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恢复,银行业再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正如它在危机期间遵照政府宏观调控指令,大举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那样),届时银行业恐怕会成为经济动荡加剧之源而非药方。因此,目前我国不可能同时开放人民币经常与资本账户,这也就成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首要障碍。

从当今现实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天然的矛盾。尽管“贸易立国”的说法并未提上纸面,但对外贸易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且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相冲突,那么人民币的国际化就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我国需要对汇率做一定的干预,但是本币国际化则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浮动汇率机制。而根据国际贸易“三元悖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目标。货币政策独立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是本币国际化的前提,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求浮动汇率制,对外经济往来中,其他国家出于储备的需要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就导致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币的升值将贯穿本币国际化的全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与保证出口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消除需要等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还面临“价值依托”的难题及外部约束。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人类社会进入纸币制度时代,货币的发行不需要实物资产做依托,但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内在价值还是要充分考虑,比如:黄金与美元价格负相关,除了黄金之外,石油和美元也有类似关系。国际储备货币要与实物资产挂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持有这种货币的人提供贬值风险的对冲工具。像美元,全世界都愿意接受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元持有者可以用黄金或者石油来对冲手中美元的贬值风险,其实,欧元和日元之所以直到今天仍无法与美元平起平坐,这个原因占了很大比重。从这方面而言,现阶段人民币还无力扮演其作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同时,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参与激烈的货币竞争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崛起,必然伴随其他货币竞争力的相对衰落。所以,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道路之后,必将会面临他国货币的强烈反击,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已经解体,但由该体系确立的美元在全世界的霸权并没有就此终结。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的研究,在银行之外流通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境外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持有的,只有10%-15%的美元在美国境内流通。这不仅使美国有能力承受巨额的经常收支赤字,也使美国得以影响甚至左右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正因为如此,美国是最不情愿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挑战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努力,均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打压。

3 人民币宜以渐进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其路漫漫,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的实现路径,笔者认为应积极稳妥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初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随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人民币成为境外借贷资产。在境外累积的人民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对于人民币的借贷需求必然产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最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人民币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当人民币成为国际经贸活动和金融活动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会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干预资产,人民币成了储备货币的组成部分,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中国政府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要在关键时能够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

篇3

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重组,为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必定不能长久的,转向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成为必然选择,而其过程又是艰难的。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其过程也注定充满坎坷,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做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尽管目前,人民币已经在境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周边地区广泛的流通开来,但是这并不代表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范围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一,为我国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目前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当用美元结算完之后,进行换汇,换成人民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个汇率的变动,如果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的话,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防范汇率的波动,采用人民币的直接结算,可以为有效的为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大大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政策更加专注于调整内部供需平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部分丧失,但是作为一个大经济体,货币国际化会放出货币政策的空间,提升政策效力,将外向型经济转变成内需型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减缓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因为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通常伴有货币的升值,同时也会使得人民币单位国际铸币税的增加。

第三,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实现中国金融资本的国际化,让我国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分工合作,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当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以后,中国的金融资本才会国际化,以此可以将人民币国际化看成实现我国金融资本国际化的先锋,彻底摆脱目前人民币摆脱依附美元的现状,最终会让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经济仍不相匹配。从国际支付活动中使用的货币占比来看,非人民币占到98%,美元占比接近80%;从货币国际支付占比与一国贸易额占比来看,2011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0.24%,中国的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11.4%;从外汇交易占比与经济总量占比间的相对比重来看,2011年,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约为0.9%。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有:

1、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的不对称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进口的物资使用使用人民币较多,而出口的物资却美元计价和结算,这样导致的后果在于——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的增加。

2、人民币的计价能力非常有限。从上文的数字可以看到,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美元仍然是重要的中介货币,人民币不能独立发挥常规的贸易计价功能。企业仍然面临汇兑成本,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3、没有形成真正的人民币交易及流通市场。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人民币业务主要以负债业务为主,资产业务非常有限。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人民币交易及流通市场。

4、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风险对冲机制和获得收益机制缺乏。目前全球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时代,美元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美元的金融产品依然雄霸天下,如果境外个人、企业、银行在持有人民币,这便意味着额外的持有、兑换费用。因此,会直接影响非居民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我国政府目前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与相当多的亚洲国家存在贸易逆差,同时也拥有华人区,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目前拥有的三大优势。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三步走的战略计划:第一,加强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经济联系,让中华区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目前,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区域内的贸易、资金、劳力的流动程度已超越欧元区,理论上是可行的,况且这些地区都说汉语,思考方式也一样,交流也比较容易;第二,吸引日本、韩国、蒙古加入,加强与东盟十国的经济合作,可以搞一个个货币区,采用共同的货币政策以保护东亚与东南亚的整体利益;第三步,扩充整个亚洲,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看似欧美受冲击大,但是实质上确是美国,欧洲受轻伤,中国受内伤,整个亚洲受重伤,这是因为,整个亚洲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1/3,占外汇储备42%,所以,亚洲国家为自身的利益,有必要团结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走漫长的道路。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想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让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健康与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将更加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集团化、医域化的发展趋势,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4

这不是外管局第一次流露出温情一面。

在过去的两年之中,中国批放的RQFII投资额度一直坐在一辆高速汽车上,总额度从初期的人民币200亿元增至2700亿元。

截至1月末,这些投资额度中的700亿元人民币已批放给了24家境外投资者。7月底开始审批剩下的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已经累计审批超过了1200亿元的额度。

上述举措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在寻求有效路径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在这件事情上,看起来如今央行以及外管局都已下定决心。这也是为什么今年3月,RQFII的投资范围扩大到了既可以投资股票、证券,也可以做股指期货。

RQFII的全称是 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试点于2011年12月推出,初期参与试点的机构仅限于境内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此次电话会议并未透露更多细节内容,比如除了RQFII外还有什么方式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而一个货币要想国际化起码得经历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结算、投资以及储备。人民币现在已经建立了四个离岸结算中心,那么就必须朝投资更进一步。

在没有RQFII之前,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伦敦这四个离岸中心里,人民币账户除了能够用来购买屈指可数的在香港发行的点心债—一种人民币债券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用途。

并且在跨境贸易结束后,这些钱除了换成当地货币外,没有任何官方回流渠道可以进入中国,唯一做法是全身绑满现金并不被海关人员察觉。

这必然会减少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人们更愿意持有欧元、美元正在于这些钱可以非常方便地投资。

建立RQFII账户,并且扩大它的额度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持有人民币。如果他们对中国的前景看好的话,可以直接拿这些钱在中国购买债券、股票和期货,并获得更大的收益。

资本项目放开可能会涉及一些投资的其他领域,这将让人民币更具备吸引力。

篇5

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也在进一步增加。2011年10月,央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该项政策进一步解决了境外人民币的去向问题,并使跨境人民币投资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FDI可以说是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提速的重要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迅速发展。首先,通过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支付占人民币外贸支付的比例超过八成以上。第二,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010年初的630亿元,到2010年底的3200亿元,乃至2011年9月底已经猛增至6200亿元。

由是,纵观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脉络,主要如下:边贸结算协定、货币互换协议、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融资、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而短期发展趋势则包括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逐步开放在岸金融市场,比如RQFII的开闸便是例证;以及将在A股市场推出国际版,允许境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到境内发行A股;扩大熊猫债券发行规模,允许境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到境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经济保值增值的需要,更是掌握更大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的要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3万亿美元;较之2009年的2万亿美元,短短一年多激增了60%多。积累此等巨额外币财富实属无奈之举,人民币的非国际化当属主要原因之一。

为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将我国过高的外汇储备降下来,摆脱进出口贸易对外币的依赖,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而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金融、政治领域,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及,这与人民币非国际化也有很大关系。

虽然成绩昭彰、前景光明,但仍需居安思危。自2010年6月下旬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在震荡中不断升值,18个月的时间,升值幅度已经超过7%。进入2011年后,人民币升值速度相对稳定;但8月以后,人民币升值一度加速,对美元中间价屡创新低,与此同时,波动幅度也在加大。期间,美国国家信用评级降低和欧债危机不断恶化成为主要的推动因素,前者推动人民币升值加速,后者使得全球避险资金回流,热钱流出,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

颇引人关注的是,去年9月以来,人民币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罕见地出现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此前,这种情况只是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初期出现过。这可能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或许将进入了新的时期。主要机构开始纷纷调低对2012年人民币升值速度的预测,大多调降至3%左右。人民币汇率已经开始逼近均衡汇率。新兴市场国家自9月以来出现货币贬值,这种背景下,人民币一味升值会加大境内企业的生存压力。

不过,人民币的国际化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经由何种路径?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的“人民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取决于很多条件,但首先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态度,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而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愿望”,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官方的态度,也与民间对人民币国际化速度的看法基本一致,亦即不能拔苗助长。

重新考量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币值是该稳定还是持续升值;其二,国际化的终点,是否就是浮动汇率制。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需要关注的只是升值的快慢和幅度;未来中国汇率制度的方向,将会是融入当今国际经济主导的浮动汇率体系。

其实,由于一直以来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表现为,中国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是进口而非出口;中国政府和机构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很受欢迎,但海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意愿却不强;香港人民币存款多,贷款相对较少。

如果升值预期一旦消失,国际化进程或将受到重大冲击。9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就因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遭到了单边冲击,清算银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购售配额很快用尽。虽然此后香港金管局将配额翻了一番,但市场参与者仍然保持谨慎。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因此,国家应分化市场对人民币单边的升值预期,保持汇率稳定,让投机资金无机可乘。对比二战后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30年与1971年美国单方面放弃本位货币国责任后的牙买加协议体系,可以发现,前者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30年,是几乎没有金融危机的30年,而后者则是使得全球进入了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阶段。

从国家层面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没有哪个货币会只升不降或者只降不升,这是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警惕的是,不要把人民币完全当成一种投机性货币,而应当注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储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紧紧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权,主动防范投机性货币扭曲市场价格带来的风险。

篇6

从初始条件看,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因素与日本模式较为相似,日元国际化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美元和日元的经验

从结果上看,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务国,在2013年净国际债务规模达到4.6万亿美元,而日本成为主要的净国际债权国,同期净国际债权达3.3万亿美元。但是从国际货币接受度来看,美国无疑是主要赢家。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总量一度达到全球第二,日元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如今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下文中我们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美国而言,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霸权地位,在贸易、金融领域上形成了全球对于美元需求的路径依赖,1976年牙买加体系建立、国际货币体系转向浮动汇率制后,美国不再被迫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开始通过经常项目、金融与资本项目逆差增加全球美元流动性供给,仅在1999―2014年间,贸易逆差占GDP比重平均在3.9%,FDI和证券投资净流入占GDP比例在2.2%和1.6%。

尽管美元汇率波动很高,但美元作为通行的计价手段、价值储藏工具在全球依然维持很高的可接受度,也使美国可以维持很高的净国际负债规模。一方面,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中美国股票市值占全球市值比例高达30%,美元计价债券占比达40%,全球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必须赋予美国资产较高权重;另一方面,美元在贸易、金融领域的通用性使新兴市场大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需要持有一度数量美元计价的国际储备来保持汇率稳定。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达到3.1万亿元,占比达到45.6%。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增加了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美联储可以放弃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汇率等外部平衡目标,较多关注国内通胀和经济增长,而汇率大多数时间只是反映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国内经济波动情况。

虽然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更多立足于国内,对美元汇率干预较少。但汇率仍在一定程度成为美联储政策变化的副产品,如1994年后美联储的加息、2000年后应对互联网泡沫后的减息均对汇率影响较大。另外,美国国内经济的起落通过贸易盈余对汇率也会产生影响。如2000年后,“美国消费―新兴市场生产”间的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的循环压低了美元汇率。

当时美国居民消费在2002―2007年维持了4%的高增速,带动海外商品需求扩张,期间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至5.1%,而新兴市场对美出口积累资金回流美国国债市场,这拉低了全球利率中枢,推高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大部分资金流入高贝塔的新兴市场股票、债券市场。随着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资金对高增长的新兴市场资产追逐增加,从而导致美元汇率偏弱。

美元的国际化使美国向新兴市场转嫁了波动率风险,正如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时期美国财政部部长约翰・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对于日本而言,日本大藏省在1985年力图通过在国际交易中提高日元的使用或持有比例,来推行日元国际化,在1999年进一步希望增加日元在国际金融交易和海外交易中日元使用比例以及外国投资者资产存量中以日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从而提高日元在贸易、金融交易和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应该说日本“贸易立国”导向带来较长时间贸易盈余,上世纪80年代,通过“雁型分工”模式增加了对东亚直接投资,这使日本具备了推行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但日元的国际化却并不很成功。

虽然日本的海外净债权规模大幅扩张,但日元占全球国际储备比例在1991年达到8.5%的高点后持续回落,在2014年占比仅为4%,显示各国对日元计价的资产认可度并不高。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出口50%以上的份额在亚洲地区,但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美元为结算货币。

第二,日本企业虽然进行较多海外生产,其中跨国公司支配着95%以上的出口和85%以上的进口,在全球布局中往往使用外币计价来对冲风险,因此海外直接投资并未带来日元使用范围扩大。

第三,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长期低迷,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接近零、日经指数远未回到1990年38000点的高位,这均降低了日元计价金融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此外,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多次外汇干预既增加了日元汇率的波动,也使日元成为“套息交易”的融资货币。期间国内居民、企业等部门大幅增持海外资产,2000―2013年间购买海外证券资产复合增长率达7%,应该说币值的不稳定性和低收益性阻碍了日元的货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情况与日本比较相似,因两者均有较大规模经常项目顺差,并积累了较多净国际投资债权。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净国际投资债权大幅增长,2013年达到1.97万亿美元。中国的国际资产积累中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2004―2008年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高达6.8%,这均与日本情况类似。这使中国与日本具有相似的货币国际化初始条件:如增加贸易结算中本币使用,加快离岸本币市场建设。

过去几年,我们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第一,提高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投资的结算货币的比例,增加境外人民币境外流通量,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数据方面,2014年四季度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达1.73万亿人民币,而2011年仅为5390亿元,同期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增幅显著,从0.3%快速增长至2.2%,但是考虑到72%的人民币使用集中在大中华地区,这意味着在其他地区人民币使用份额仅占0.6%,目前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例已经达到10%,这意味着本币结算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随着国际贸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为了吸引中国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人民币金融资产。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14年末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存款达到1.6万亿人民币,离岸点心债余额接近3500亿人民币。

第三,由于人民币尚未在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为缓和离岸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保持离岸汇率稳定,央行需要与外国政府建立双边互换协议,增加流动性。目前中国央行与28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3.1万亿人民币的互换。

即使如此,比较中国和日本在国际资产的构成,目前推进的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当时的日本仍有一定区别。其一,日本有较多海外直接投资,在2013年规模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一半,为6090亿美元;其二,日本海外债券、股票等组合投资规模达2.1万亿美元,中国几乎没有;中国海外资产集中在官方,国际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远高于日本。以上意味着中国推行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在外汇市场建设、促进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我们认为,对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设立,对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促进资本双向流动会是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关键。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推进国内产能输出、实现产业转移,也增加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本币结算,这对构建和拓展“人民币圈”意义重大。

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来看,涉及国家多达60个,人口规模达40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中东和东欧等国为例,我们与之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大互补性,这些国家主要向中国出口能源、矿产和农业原材料等初级商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则在机械、运输设备、钢铁等制造和电力、高铁和基建行业。因此该战略对盘活上中游的过剩产能,在区域间推进梯度产业转移十分重要。

对于人民币而言,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继续扩大贸易结算领域人民币使用,仅以丝绸之路的国家来看,其占中国全部出口比例就达到10%;其二,扩大人民币的计价功能,如增加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民币定价,以此规避汇率波动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此外,由于“丝绸之路”带的国家资本存量较低,中国可以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提供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融资。从数据来看,“丝绸之路”上的22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规模在313亿美元,虽然相比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4%,但占到全部ODI的比例仍仅为4.8%,未来仍会有很大空间。

其次,与“一带一路”政策相配合,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将利于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也为人民币成为对外借款载体提供了机遇。目前在中国政府倡导下设立了400亿美元资本金的丝路基金和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未来能否发行更多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融资是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BIS的跨境贷款数据,美元、欧元计价的比例分别达到42%和31%,其中欧元计价贷款中有69%的跨境贷款发生在欧元区内。如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增加更多国家对于人民币的接受度,扩大“人民币圈”,那么人民币就可以从结算货币上升到融资货币,并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再次,加快国内外汇、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市场建设,促进资本项目开放等制度性安排也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第一,货币国际化至少需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央行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允许银行在外汇零售市场自主定价、批发市场中引入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货币国际化中需要加快对海外投资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拓宽国内居民投资海外渠道,从而实现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近年中国已经推进了QFII、RQFII、QDII和沪港通等制度性安排。

机遇与挑战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行顺利,中国会收益良多,这既包括企业层面的便利贸易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本币融资成本,也包括带来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等宏观层面的好处。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贸易和海外投资中使用本币可以减少外币借贷产生的“货币错配”风险,防止汇率波动通过汇兑损益影响利润。

其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国央行不必持有较多的低收益美国国债,本币对外投资可以取得较高股权收益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最后,宏观层面中,货币国际化利于货币政策趋于独立,也有助于价格型政策调控框架的建立。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并非没有挑战。从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来看,日本金融泡沫破裂、长期零利率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外流使日元国际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日元占全球国际储备比例在1991年达到8.5%的高点后持续回落,在2014年占比仅为4%。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审慎、稳定的宏观政策和有序推进市场开放,稳定投资者预期都十分重要。

第一,金融市场稳定性对于吸引海外投资者、提高本币作为价值储藏职能是必要的。比如从权益市场来看,在已经实行的沪港通中,2015年海外投资者投资沪市的日额度使用率平均仅为10%,显示海外投资者对于高估值、高波动率的市场认可度依然不高,因其更看重波动率调整后收益。根据我们统计,2010年后,标普、国内沪深300、创业板的30天历史波动率远高于标普指数水平,其中创业板的平均波动率在28%、沪深300在21%,标普指数仅为14%。在2014年四季度,国内信用交易大幅扩张,融资融券余额达到1万亿以上时,沪深300波动率接近40%,同期标普指数仅为16.6%。因此完善市场监管,提高市场成熟度来降低波动率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要条件。

篇7

从货币职能来看,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要经过“三步走”,即先成为区域和全球的结算货币,进而成为投资货币,最后成为国际的储备货币。漫漫征程上关山阻隔,人民币国际化还要面临许多门槛。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人民币要成为区域和全球的结算货币,首先要实现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在汇率问题上,这些年来中美摩擦不断,西方国家对人民币低估的喧嚣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总是抓住这个“把柄”说事,不无攻讦之言,动辄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

中国央行目前采取的是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对保持中国金融的安全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中国政府需要力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最大限度挽救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出口行业,坚守人民币兑换美元不吃亏的底线。因此,人民币汇率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太可能做出大幅度升值的“牺牲”。

而央行副行长苏宁也对外公开表态:我们不会人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给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条件。弦外之音就是汇率稳定第一,其次才是国际化。

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就面临更大的压力。在G20峰会上,中国试图以人民币打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遭到西方国家极力阻挠,就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没有市场化的缘故。

因此,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势在必行。要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市场化。要放弃人民币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市场化汇率。

在利率问题上,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迄今为止,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要看央行的脸色,不能越雷池一步。

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我国目前的经济正在打“保八”攻坚战,经济复苏趋势尚未明朗,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没有真正意义强大到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而银行监管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还不能太快,需要采用渐进式。

平心而论,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至关重要,而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应当是健全的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以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状,人民币国际化尚需漫长的时日。

而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一定民生为代价,所以在眼下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指出,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步即让人民币成为区域问的投资货币,其前提是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目前我国人民币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因为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上活动的范围将是十分有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化迈进,尤其是199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逐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在市场汇率基础上,正式确立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外汇实行管制”的现行外汇管理框架。

现阶段,我国之所以对资本项目仍然实行严格管制,是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都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还不具备放开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

考虑到中国经济尚处于金融危机余波之中,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有必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还需要与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企业制度改革等相协调、相配套,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跨境资本监测预警体系,防止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和可能的风险。

虽说资本项目下有序对外开放能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及其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便于市场主体扩大对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但受企业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外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整体规模仍较为有限,放松资本管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项长远的制度安排。

4月11日,在泰国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缺乏经验和人才,制度也需要完善。目前中国实行的是贸易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需一个较长过程。

中国人民银行也一再强调,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何时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最终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金融监管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程度。

但中国央行4月11日公布,中国第

季度末外汇储备刷新历史新高,达1.9537万亿美元,这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巩固了物质基础。

创新金融产品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我国必须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必须推动人民币计值的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形成储备货币职能奠定金融市场基础,减轻对美元债券市场的过度依赖,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花旗集团金融运营副总裁尚楠指出,中国金融系统相对落后,金融产品单一,无法与国际先进金融系统接轨。这使得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很弱。如果中国的银行业有各种各样金融产品的融合,系统健全,那么银行业国际化就很容易了。比如中国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纽约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但是只有存取款系统,没有办法融入美国的金融系统。

但监管层对金融产品创新持谨慎态度。4月23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

(ISDA)第24届北京年会”上表示,银监会坚决赞成金融创新,但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去赚取自己的奖金;坚决反对产品的复杂化,在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

刘明康指出,中国银行业要创新,要积极参与到衍生产品的发展推进过程中,但是必须遵循风险可控原则、成本可算原则,以及增加产品透明度原则。

“在这三个条件下,根据中国市场的发展条件和我们交易对手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市场架构下的法规制度,有序地开展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篇8

当西方发达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依旧无望之时,新兴市场被寄予厚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东盟表现将格外抢镜。

2013年时逢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借这股强劲的东盟之风,在2015年东盟经济体成立之前,加筑人民币区域化的“东南亚链条”。

“”首站

如同四月的天气,新加坡的人民币业务正逐渐升温。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人民币清算行,新加坡可不再依赖于中银香港或内地的往来银行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这一“通行令”使新加坡成为中国以外第一个拥有人民币清算行的区域金融中心,也使其朝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目标又迈进一步。

一直以来,伦敦对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一头衔虎视眈眈。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表示,伦敦非常希望成为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这次可以说是被新加坡抢到了“头香”。

新加坡是亚洲第二、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也是亚洲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主要交易市场,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新加坡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仅次于中国内地和香港。

拥有人民币清算行后,新加坡将可在不断扩张的人民币计价交易及金融产品市场上,更积极地与香港展开竞争。业界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竞争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

作为东盟的重要门户,新加坡对东盟国家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很多大型企业把财务、运营中心设在新加坡,他们与中国之间密切的贸易投资关系,使得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民币流入东南亚。

此前早有外媒称,新加坡或助人民币“东盟化”。全德健认为,此次人民币清算行落户新加坡,给新加坡的商业银行和商家带来了便利,节约了交易成本,可吸引更多企业、商家使用人民币结算。新加坡将起到人民币流动的枢纽作用,对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从区域到全球,是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东南亚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站。

“货币锚”

“IT精英”谢立新早年以“特殊人才”的身份,从广州移居香港,由于工作原因经常穿梭于香港、曼谷、广州等地,“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认可度很广”他说。

在广西大学东盟研究所副所长范祚军看来,人民币有潜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货币锚”。

范祚军指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避免美元币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东南亚国家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更多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

人民币的“稳定”形象以及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的流通初具规模。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重要货币,在缅甸、老挝、柬埔寨更是成为事实上的民间流通货币。

谢立新介绍,遍布泰国街头的ATM,基本都能用中国的银联卡提取泰铢,还有中文界面。“只不过银行要通过国际结算网络,汇率很不划算。”此外,商场的很多柜台可以受理中国银联卡,曼谷一家有名的连锁货币兑换所还特地开设了人民币兑换窗口。

如今,中国游客携带大量美元现金出行东南亚的现象已不多见,新加坡的一些珠宝店甚至欢迎顾客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购买,还别出心裁地在橱窗里贴出一张百元人民币来吸引中国消费者。

东南亚的一些企业、商家逐渐认识到,在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已经越来越不划算,汇率损失很大,导致成本增加。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超2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109亿元。此外,本币互换规模及数量也在不断扩大,自启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工作以来,已与1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帆表示,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人民币仍然有20%的预期升值空间。只要升值空间存在,周边经济体就会乐意持有人民币。他预计,人民币将率先在东南亚范围内畅通无阻。

日元梦断东南亚

未来3年,人民币将迎来“突破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泰国商务部前部长谢杰奎认为,人民币欲加快走向东南亚,关键是在突破东南亚国家“个体障碍”的同时,加快突破“集体障碍”,在2014年之前实现与东盟所有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并持续扩大规模,进而到2015年东盟经济体成立时,作为储备货币纳入其中,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东南亚链条”。

到目前为止,越南是最不愿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东南亚国家,菲律宾也算是比较难啃的一根骨头。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以“中国”名义直接注资或入股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银行和资源型企业,很可能刺激到这些国家内部的敏感神经。

想当年,日元国际化的努力就没能使其跨越东南亚这道"门槛"。在1997年那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汇率,但选择了逃避,致使日元国际化最重要的东南亚市场彻底丧失了信心。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评价日本这一行为时表示,日本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将东南亚的资金全部抽回,同时还伴随严重的日元贬值,当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的做法是群起而攻之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就已经开始放弃盯住日元而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

中国应充分吸取日元国际化夭折的教训,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巨额外汇储备、稳定的币值以及东盟国家所依赖和向往的巨大市场,加快对东南亚国家的突破。

美国的“阻击”

毫无疑问,人民币区域化首先触碰的就是强大对手美元的利益。

自2009年人民币加快国际化进程以来,美国已经采取多种手段,力图弱化、淡化以及遏制人民币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使其不能上升为全球通用的储备货币。

美国多次在不同场合释放“人民币升值”和“购买东盟”的言论,妖化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扩张效应。

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表示,基于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强大的采购能力,有必要提醒美国在东南亚的盟友高度警惕,中国将利用人民币在当地的影响力,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性采购。

尽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希望与中国加大本币互换量,但美国多次向东南亚央行、储备银行发出“谨慎从事”的信号。

2010年以来,包括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皇家壳牌集团、日本三井等多国石油公司均被要求,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结算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美元或日元作为结算单位。2011年以来,这一结算要求延伸至橡胶、棕榈油等东盟国家的优势产品中。

不难看出,美元对人民币的抵制不会单纯地从金融领域着手,而是从原料端、供应链及结算手段等进行多方施压。

此外,美国试图利用其“影子货币”——日元来遏制人民币的强势崛起。在美国的“担保”下,日本已采取资金注入的方式与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开展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近年来,美国持续不断地对越南进行经济、政治“投资”,包括对其注入外汇储备帮助其渡过通胀难关,都是为了绑定越南作为美国的“金融同盟”,构成人民币东南亚行程中的“短板”。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在2014年下半年甚至更早,东盟经济体就将确定其储备货币或结算货币的选择范围,以及不同币种之间的比例。

人民币的加入并提高相应比重,更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巨大市场作用。但美国的战略构想是,参与到东盟经济体中,给人民币留出极小的空间。东盟金融界高层甚至被游说:“人民币即将崩盘,宁可用黄金结算也不能给人民币留下作为储备货币的空间。”

领衔“优势国家”

为了阻挠人民币挺进东南亚,美国人可谓煞费苦心。

“面对美国高调地‘重返亚洲’,以及企图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离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日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需理性应对东南亚国家经济领域的‘亲美化’现象,并在金融领域采取‘去美元化’战略,见招拆招。”范祚军提醒说。

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都是热衷于推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的国家,中国应支持这些核心的“优势国家”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

对于像越南这种“难啃的骨头”,中国可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战术,加快与越南周边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签订本币互换协议,形成强大的“围攻”之势,迫使越南在未来接受人民币结算。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橡胶进口国,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80%以上的橡胶被中国所采购,中国连续6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油客户。“因此,中国完全可以将庞大的需求作为博弈的砝码,要求供应商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削弱美元在东南亚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交易权。”印尼橡胶协会执行主任TJIA ERWIN TUNAS这样建议。

同时,中国应加快建设中国银行业在东盟的分支机构,畅通人民币结算渠道,注重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这部分企业虽然块头小,但是数量多,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在增加当地就业率、刺激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毛细血管”的作用。

以这种民间认可度“倒逼”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全面认可,不失为一计良策。

此外,由于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尚未走出泥潭,未来几年将是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并购重组的关键时期。中国不仅要参与,还要“领衔”,布局中国-东盟银行,吸引有实力的东盟国家进驻其中,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形成强大的融资能力,赢得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可。

深海有浪

当今的金融世界并不太平,问题太多,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诉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由单一的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储备货币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多元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储备货币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整个东南亚地区摆脱美元贬值的不利影响,从而摆脱由美元霸权造成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随着区域化的推进,相应的“防火墙”体系也要加速树起,以应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风险。

范祚军分析称,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尚未纳入到正规的金融服务体系,出境、回流大都通过“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进行,这不仅增加了人民币“体外”循环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也不利于中国获得人民币境外供给和需求的准确信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陈道富指出,应将人民币区域化与我国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结合,避免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展后,对国内政策的倒逼,切忌在对“转轨”复杂性把握不大、看不清情况下的“试一试”。

篇9

随着沪港通的开闸,以及未来“一带一路”投资规划的布局,中国开始进入双向投资发展的新阶段。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公开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即将成为净资本的输出国。

“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是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随着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建立,未来开放进程会逐渐加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

5年成绩单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开始启动。5年时间内,央行平均每月达成一项进展的频率,使得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2009年只有35.8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已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则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5年来,人民币清算行布局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中东、澳洲等地,使得人民币的海外存量已达2.6万亿元左右。

“从各家大行争相获取人民币海外清算行资格,就可以看出人民币海外业务的空间在逐渐打开。目前,非洲和南美尚未有清算机构的安排,正是各大银行密集关注的问题。”某国有银行海外业务部人士向记者指出。

同时,为了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外的功能,人民币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品种已经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多品种,发行主体也涵盖境内机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境外银行和企业等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府于10月14日发行了30亿元人民币债券,成为中国之外第一个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国家,也创下了全球非中国发行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的记录。

“我一个月内接待了3批德国的客户,想要通过中行来开展人民币结算、融资等业务,这说明海外人民币的认可度提高了很多。”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用一个细节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人民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拓展投资功能

一般来讲,人民币国际化要经过三部曲,即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随着贸易结算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人民币到了转向成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关键阶段。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闸。中国银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徐辰向记者表示,这是进一步发展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大举措,为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发展最早且最成熟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特区金融市场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最为丰富,其中包括点心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人民币货币期货、黄金ETF、人民币权证等产品。但一直以来,人民币回流是香港特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主要问题。

如今,沪港通的开启有效解决了资金回流问题,同时香港特区取消居民兑换人民币限额也会进一步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开发出更多人民币产品。

同时,香港特区以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回流通道也在逐渐打开。2010年8 月,央行允许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2011 年 12 月,央行开展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支持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陈卫东认为,目前,除了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渐趋成熟、人民币投资产品日益多元化之外,其他离岸市场可投资、可交易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仍较为有限,投资收益吸引力不足,投资规模仍然偏小,因此要继续拓展人民币更多的投资功能。

还须长跑

沪港通的开闸使得下一步深港通的启动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也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其他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全面开放。

“相比贸易结算的开放,资本项下的开放路径更为复杂,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期限。”连平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使用率,并真正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今年初,尼日利亚央行宣布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将人民币份额从2%迅速提升至7%。目前,俄罗斯、东南亚、东欧、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

篇10

Abstract: This passage is talking about the benefit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an the it point out the problems about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the author gives a conclusion.

Key word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RMBproblem

After the sub-crisi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hina. Public interest in this issue was attracted not only by the problem of US dollars, but also by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Recently, RMB has been accepted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by some of neighbor countries, but these countries treat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not because they take RMB as a valuable currency but because their foreign trades closely link to China. Most of the import products in the countries that use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are come from China. In addition, their major destination of their export products is China. Taking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is much more convenient than using a third transaction currency and saving a lot of transaction cost. Thus, that’s the reason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already taken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Once RMB is internationalized and accepted b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s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 there will be some obvious benefits. The first one is benefit from seigniorage. Seigniorage revenue is come from the devaluation of a currency that held by other countries and this concept has been known to most of Chinese people, owing to a book named the currency war that written by Song Hongbing. The seigniorage is available to every currency, but the amount is very small and ignorable. When a currency is accepted as a major currency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uch as US, the amount of seigniorage will be very huge and directly relate to the number of the currency that held by foreign counties.

Second benefit is that China’s prestige would be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present if RMB becomes a major currency. This point is also very obvious that we can just examine what US dollars benefit US.

Another benefit is that China can reduce a lot co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f RMB is accepted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Nowadays, most foreign trades use US dollar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thus there will be two issue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one is the costs that come from the exchange of two currencies. Another one is the risk at the change of exchange rate when a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and the money has been paid. This risk actually made a lot of companies bankrupt during the year 2006 when RMB appreciated very quickly. Most of those firms were in Jiangsu or Zhejiang and their major business is to manufacture products and export them to foreign countries. What’s more, their revenue was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ir sal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RMB takes away their little profit, so they have to stop manufacturing and close their firms. If these firms don’t have to change the price into US dollars and pay their employees and suppliers of raw materials with RMB, there won’t be exchange rate risk.

The last benefit that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uld help China develop his capital market. This is another big issue, but it is a must for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ized capital market to make RMB become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As a matter of fact, the opennes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apital must be based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Before China benefi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we have to solve some problems. The very first issue is that RMB is still can’t be exchanged freely; so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o face this issue if they want to make RMB Internationalized. The term “exchange freely” not only means opening the exchange market to enterprises but also opening the exchange market to individuals. The consideration that ope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means to turn to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and China will lose his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consideration is not completely correct. For there’re a lot kinds of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s, a totall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do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that it is easy to be attack, that frequent floating in exchange rate would hurt the export industry. However,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under the cautious and careful supervisions such as the system in America does not have these advantages. The huge foreign reserve currency in China makes it’s very difficult to attack RMB, and the cautious and careful supervisions can make sure that th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would not hurt those export firms.

Another issu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to face is the inflation. Chinese government intended to take the GDP growth as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 in their policies in the past, and the inflation rat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GDP growth. But if they want RMB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ild economy and financ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make the object that maintain the stabilization of RMB’s valu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keeping GDP growth. If Chinese inflation rate remains as high as that at present, very few countries would take RMB as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make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fter all,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hat need to do before RMB is truly internationalized. It is a very attractive issue about what would be if RMB become a super currency. But it is not a good time for RMB now, and it is not a good time in the expectabl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requires a health economy and a well-working finance system and being supported by a real strong-probably the strongest-economy in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uld not be a government act but be a step-by-step process of accompanies with the economy’s development in China.

Reference

[1]张明(Zhang Ming), Development and secret worry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2]李豫(Li Yu),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篇11

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由升值趋势转变为逐渐贬值,特别是2015年811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强化。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不是一方面原因导致的,是在内因、外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同时也彰显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原因有很多,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1.内部原因。

人民币贬值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必要的联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

1.1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

进入“十二五”之后,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非常明显,总体来看,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3%,2012年和2013年均为7.7%,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7.4%,据最新公布数据,2015年GDP增速为6.9%,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换挡趋势明显。大多数专家学者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维持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宏观经济疲软,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中,我国的消费能力逐渐降低,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我国调整了银行的相关利率,下调了银行的利息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整体利率下降,直接降低了我国的货币的吸引力,形成了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局面。

1.2中央银行的主动引导。

中央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调节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已历经近十年的稳步升值,这种升值是单边的,汇率的波动性很小,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需求,引起套利风险。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化解套利风险,央行主动进行引导,购入了大量的美元,在此基础上引导着人民币进行贬值。此外,中国改革进程缓慢,经济结构性调整、系统性风险防控、实体经济下行、债市违约浪潮、失业人口增加等等都对人民币施加了贬值压力。

2.外部原因。

2.1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2015年,全球经济依然在金融危机投射的阴影中低速徘徊,油价继续暴跌,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急跌,欧元区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加大,各国经济增长形势分化,金融市场担忧情绪持续蔓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经济依然乏善可陈,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始终乏力,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资本流入减少、外汇储备下降和货币贬值等压力。此外,受欧洲部分国家与ISIS交战、难民涌入欧洲、希腊债务问题等影响,欧央行可能被迫释放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的宽松政策会导致欧元走弱,美元走强,从而变相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2.2美国的经济复苏及财政货币政策改变。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取得刺激经济复苏的明显效果后,于2014年逐渐退出这一货币政策,美元的国际地位强势回归,美元汇率阶段性升值,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人民币汇率明显承压。2015年美国9年来首次加息,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之后导致信贷条件趋紧和新兴市场偿债成本上升,加剧了美元的升值预期,国际资本回流明显,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二、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自由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长远发展策略,目的在营造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以助其经济持续发展,回避国际货币投机者对人民币进行的投机冲击而引起的货币危机。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从2016年10月1日起,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简称SDR)货币篮。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跨境结算功能方面。

人民币的贬值将影响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从理论方面讲,人民币的贬值是不利于其跨境结算的。第一,人民币的贬值直接影响了境外企业以及个人的需求,他们降低了人民币的储存量。人民币的贬值会给境外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境外企业自然而然的会减少人民币的使用,在结算的时候人民币就会面临着困境。此外,人民币贬值,我国的进口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在进口结算的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率会降低。

2.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逐渐。2014年,在英国人民币债券被首度发放,人民币从此有了自己的储备功能。到2015年初,在整个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对人民币的储备功能进行了认可。人民币是继美元、欧元、以及日元、英镑、加元等货币之后的新的具有货币储备能力的货币,是当前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而人民币的贬值直接给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民币的贬值给储备人民币的国家带来了恐慌,对其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动摇了其储备的信心,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稳定。

3.中国经济控制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控制力也逐渐增强。对于中国的经济控制力来说,国外投资是最主要的控制方法,通过对外进行大量的人民币的投资,可以掌握一些境外的企业,从而实现对其经济发展的控制。人民币的贬值直接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不利影响,却给外商带来了较便利的投资渠道,有利于促进外商投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通过生产成本以及财富效应这两个途径给我国的对外投资产生影响。

3.1生产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人民币贬值,相对来说在我国投资的外商的外币就会相应的有所升值,在这个基础上来说,外商投资的生产成本是降低了的,在生产的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外商的投资利润是增加的,我国货币的贬值给外国的投资直接带来了高回报的利润,这样一来就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来我国的投资,给我国本土的企业带来挤压与激烈的竞争,加大了外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而给我国的经济控制力带来很大的制约。而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人民币贬值却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国货币的贬值使我国的钱与原本比起来在外国不如以前那么值钱,因此要想在境外进行投资所耗费的资金是原来的好多倍,加大了投资的资本压力,从而会使我国减少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减少就会直接导致我国对外经济的控制力下降。

3.2财富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货币的投资势必会引起国外资本的进入,他们加大投资建厂,发展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可以使我国市场资本主体多元化,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带来提升,但是产生的利益和利润却转入他国。由此可见,人民币的贬值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成本,却降低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不利于我国的对外投资,却有利于外商的对内投资,使原本经济下滑的中国的对外投资面临着困境,从而制约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控制力的增强。

三、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上来看,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逐渐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2015年更是出现加速贬值的迹象。造成人民币的贬值的原因有很多,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内因是主要的,外因起着推动作用,人民币汇率受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以及中央银行、美国的经济财政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民币的贬值不仅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出现了困难,对人民币的储备货币的地位造成很大冲击,使我国对外投资变得困难,不利于我国经济控制力的增强,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锦.近期人民币贬值原因及影响分析[J].辽宁经济,2014,04:30-31.

[2]袁晓敏.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及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08:91.

篇12

一、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服务和商品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人民币除了具有本币职能外,还会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等各种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起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货币职能跨国界在国际范围上得以延伸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非常依赖资金财富。如果人民币能实现国际化,既可以减少我国因为使用外币而引起的财富流失,还能为我国如何合理利用资金开辟新的渠道。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利弊需谨慎衡量。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从国外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能获得以下四方面的好处:

1.获取铸币税收入

一旦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那么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铸币税收入:首先,人民币的流出将伴随着实物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实物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以及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将是我国能得到的国际铸币税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是我国对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的负债。当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这时,我国将获得一种国际通货膨胀税,这是构成国际铸币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国可以以直接投资或者证券投资等形式收回流出的人民币的一部分,这其中获得的投资收入将减少我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的数量。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后,其将在国际范围内充当流通、支付以及储藏手段,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获得了一种长期无息的贷款。

2.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已给我国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多以美元的形式持有,如果美元贬值将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实际缩水。同时,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会引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对我国国民经济是有害的。若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能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需求,从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得以缓解。

3.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若人民币能国际化,我国就能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进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我国的国际地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原因有:(1)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我国成为金融和贸易大国;(2)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可为国际储备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促进世界货币的多元化。

4.减少汇率风险,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

(1)降低交易的成本。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外贸企业外币债权和债务大量增加,汇率波动会对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外贸和投资行业便可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将由交易对手承担,降低了交易成本。

(2)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外汇短缺和结算手段不足等现象。若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则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对缓解双边经贸往来中结算手段的不足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我国享受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收益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主要可能有:

1.干扰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若人民币国际化,根据 “三位一体”的假说,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大目标。根据其他世界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可知,若人民币要国际化,为维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其货币需求函数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样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同时,在开放经济下,我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相对更难,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增加。

2.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将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由境外国家保留,其他国家保留的人民币越多,我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将越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越大,我国的责任也就越大,而这种责任是通过削弱我国的国际收支地位来实现的。然而,如果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赤字状态,人民币将可能会出现贬值,这样会降低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可能会放弃人民币资产,从而会形成人民币大量回流,给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3.可能存在逆转风险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该种货币被非居民不断持有的过程。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非居民可能放弃该种货币,而更愿意去持有其他国货币。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通常有两个理由会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恶化或为了某些特定的经济目标,我国央行可能采取使人民币贬值的措施,这样一来,人民币的非居民持有者将更愿意持有其他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而放弃持有人民币。二是当人民币储备国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由于其国内经济的需要而减持人民币时,容易引起羊群效应,人民币就会回流到我国,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市场异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黄亭亭.人民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分析:基于风险和责任角度[J]上海金融,2009(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