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学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会计专业,职业
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应用紧密结合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实践为基础的训练,使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现场用英语有意义的沟通和业务流程。会计作为国际商业,全球化,国际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自己的语言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全面接轨,国家需要国际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要懂会计,还可以用于通信处理和会计英语,所以,在一般会计语言的人沟通对方。目前,无论是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贸企业,会计,英语已成为从业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为提高在校职业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讨论了会计问题的当前职业大学英语教学,试图材料和教师,教学和评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设,所以要提出对策,以促进这些机构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
会计界面临的问题英语1现有材料更难以选择的主要国内和国外英语教材的教学课程内容的书面材料。在简单的书面材料国内结构最根本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并配套练习不足。原始材料,但其真正的真实的语言,但如果作为一个职业学校教材使用,则有其不足之处: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明确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1)可能无法完全与职业教育机构特点; 2)虽然原始材料,样书及帐目长期标准处理案件更具有参与性强,但大多没有反映一步一步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则,教材及以上职业难学生有知识,阅读教材的主要形式,听不足,口语训练和衔接基本的英语能力差,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会计界的困难阶段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和应用。 3)的翻译,文化差异,在专业的原版教材外语翻译造成教师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原有的意义。这些都是在教学实践英语教学严重影响,可(教学实用性),这也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提高基础英语要强调的意思是,知识和综合语言能力和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并强调在实际应用技能的专业活动。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实践中,必须是大量的业务报表和专业实践模拟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实际操作。然而,在实践中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比较缺乏这些教师,学生在基础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教师一般仅限于阅读和翻译的会计基础知识,讲解多,对术语和翻译的和句法和语法解释的文字内容为重点,主要老师,同学们都很好,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的一小和案例研究的实际操作机会缺乏,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理论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议。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门课程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框架。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毕业论文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1.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195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一词,这标志着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并得到公认,促使了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
2.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不能没有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实时性、前瞻性的会计信息,而传统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向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所需的信息。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层次关系与定位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同一学科层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关系密切,均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硕士论文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属于第三层次。
财务管理与会计相互区别,各成体系。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资金运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直接对资金运动进行实体管理;会计是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信息管理。这应是区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客观依据。从学科体系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研究的是资金直接管理规律,具体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会计研究的则是企业资金间接管理规律,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属于物质流,财务管理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等实体活动,属于职能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综合的信息运动,主要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运动,属于以资金运动信息为主的信息流。会计对经济信息运动进行直接管理,而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它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采集、交换、输出和反馈等观念总结活动,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属于基础性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明显区别,但二者在内容、标准、功能以及信息流程上都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根据各自的标准和要求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管理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决策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会计侧重于为管理的控制功能提供相关信息,着眼于成本最小化。
三、对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思路
1.整合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并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为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允许必要的内容重复,医学论文既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协调问题,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衔接,力求既保持各门学科体系的完整,又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
笔者认为,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如何针对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文化特征对三门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重构,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总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将三门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构建其教材体系。
2.三门课程内容的设计。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财务分析、筹资与资本结构、有价证券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收益分配、企业并购等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经营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内容。
上述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想是:①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职称论文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③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④传统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安排与占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⑤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财务管理课程。⑦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已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英语论文 计主体资金运动的价值方面的经济信息。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一般表象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医学论文 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其自身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违法的。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观测能力的限制和会计系统信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合法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这两者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1、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3、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4、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
企业产权中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中,硕士论文 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企业中存在着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减少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1、正确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至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
3、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尽快出台具体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职称论文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同层级的、复杂的委托-关系。要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委托方与方就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这样一来,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得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强化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的强化和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监督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同时,要加强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第二,认真落实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需要与选择。第三,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构筑全社会的诚信机制。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w].中华财会网,2002-1.
[2]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在会计工作上始于1979年。应用之初,人们的认识仅限于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会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其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可见,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与会计工作融合的过程。1996年,财政部在关于印发《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指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应当重视这一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各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数据处理的数量和范围急剧增大,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更加复杂,在对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反馈、应用的灵活度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靠网络平台来实现。电算会计的网络化已成为电算会计发展的必定趋势。随着会计实行了电算化改革,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财务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财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到了本世纪初,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版会计核算软件,并逐步应用成熟。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于管理软件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日益增高,必将给现行的电算会计带来变革。会计电算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由会计核算电算化到财会管理计算机化及决策支持计算机化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几个因素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必定趋势。目前,影响会计电算化应用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认识不足影响应用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于1979年,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当时,无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会计从业者都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作用及重要性。限于国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人们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各类支持力度不够,会计从业者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不信任,部分会计从业者还停留在对会计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宣传的政策与法规又相对滞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二)管理的不完善影响应用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理由是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数据的无序、混乱等因素导致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现有数据。因此,会计电算化只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不是真正作用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真正作用离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三)从业者的素质影响应用
目前,部分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在工作中还要具有领悟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从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与素养。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强。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本身特征,既能熟练掌握网络又会会计电算化者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四)风险因素影响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财务软件配置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部门在购买软件时,不考虑企业自身实际需要,一味追求品牌,忽视了它的应用价值。在软件开发研制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定位,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低,质量差,应用存在缺陷;会计电算化从业者责任心不强,软件的密码公开,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会计档案在处理过程中,极易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原有的会计资料受到破坏,引发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几点倡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无疑会推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改善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推动会计理论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应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owa.cn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单位、企业应当重视对会计人员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要把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从业者队伍的主体诚信。工作中,单位应制定会计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方面的培训,组织专业人士讲解维护软件正常运转的知识,使广大从业者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为本单位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储备人才。
(二)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只有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引导软件产业的发展。因为电算化会计理论是会计软件的研制方向和目标的保障,进而使会计电算化的软件高效、更安全。政府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并购与资本运营相结合,培育出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软件研发集团。积极吸引外资,支持国产软件,推动民族产业发展。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针对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积极引进已经定型的技术成果,服务会计电算化,助力企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企业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财务软件维护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查杀病毒;建立财务信息保密制度,做到计算机登陆密码保密,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有序规范应用。
(四)要做好电算化会计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