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

篇1

2园林建筑设计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

在照顾园林设计本身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进行突出强调。整个设计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来强化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和花井效果。

(2)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休闲娱乐空间环境

为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是通过施工材料以及结构的手法来结合经济历史等元素来实现的。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拥有自己个性特征的同时,又结合了独特的物质及精神元素,这些元素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园林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来说是:设计形态不拘一格、空间组织环境重视、建筑环境完美结合、休闲娱乐功能强调、结合自然遵从生态以及景观的强化效果等。

3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

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2)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就是设计者需要有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

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4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观景方面的作用。

观景指的是将建筑物设计为观赏风景的地方,观景建筑物的朝向位置等往往是由观景的需求决定的。作为园内观赏外景物的场所,点景往往是整个画面的主题,和游廊结合起来成景物的观赏线。

(2)组织游览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园林中,园林建筑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与人们的视线相互接触的时候,对于游览路线就会很自然的延伸。利用建筑物结合道路穿插的作用,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3)点景方面的作用。

景观中的构图中心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风景园林或城市景观风格。

(4)限定空间的作用。

园林建筑可以被利用起来或结合一定的景观,形成一系列的庭院。如果再结合不同的山石花木或者水体,可以把景观分成不同的空进层次。园林景观给予人们的艺术享受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空间变化形成的。限定空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建筑构成各种形式,比如游廊、花墙以及庭院等。

5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运用

(1)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就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从这点出发,向深层次研究就是关于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2)注重设计全过程参与。

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其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渗透以及交叉的发展,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设计师们都是具有园林专业化的,都给是会对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的重视,设计师们就会把建筑融入到自然氛围中。

(3)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显示设计思想,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就是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设计者要因地制宜,寻找环境和建筑的最美契合点。在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篇2

总体来讲,景观建筑的立意具体就是指通过对景观建筑的具体应用,能够将设计师心中的艺术构思及具体想法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园林工程的具体功能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环境条件,在这两者基础上将工程设计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种立意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不仅有主观层面,还有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主要是指园林设计师的艺术构思以及设计想法,客观层面具体就是指园林工程的环境条件以及工程资源等可利用条件。在进行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的环节,立意以及构思是核心内容,总体来讲,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工程的主题概念,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刻把握,充分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能够站在园林工程全局的高度上进行统筹规划,使得整体的景观布局科学合理。在整个园林设计的环节中,通过立意能够将整个工程的各项内容有机串联起来,通过整体的设计规划,来实现设计师的艺术构想,立意将对园林工程有着系统性影响,是整个园林的核心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准。

1.2立意的理论基础和手段

立意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环节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精准的立意,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上,更具有艺术内涵以及人文底蕴。但是天马行空的不顾客观规律的空想,是与立意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到工程的实际条件,其中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安排,通过对各方面内容的精准把握,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使得每一项资源和条件都能够科学合理的被利用,能够使整体效果更具艺术气息。总体来讲,设计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立意,第一就是模仿立意,通过模仿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得到初步构建,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发挥,添加进设计师自身的构思和创意。第二就是生态立意,在这一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为基础,避免生态破坏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能够与园林景观建筑和谐共融的存在。第三就是诗画立意,在这一过程中添加进文化元素以及思想内涵,使得景观建筑可以呈现出如诗如画的艺术效果。最后就是本土风情立意,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本土化的人文风情进行适当体现,使得地域性特点以及地方性的本土文化元素能够在园林中出现,这样一来,整个园林将于这座城市达到水融的效果。

二、景观建筑的实际应用

2.1凉亭的应用

在园林中凉亭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凉亭是我国园林构成的标志性元素之一。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设置在园林的中心位置,从园林工程学角度出发,凉亭不仅有古典式凉亭,同时还有现代式凉亭。现代式凉亭的样式相对较为单一,古典式凉亭构成元素更加多样,而且样式也更加丰富。凉亭的构成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也有利用石料以及木料的情况。通过凉亭展现出的层台累榭、雕梁画栋,人们将能够在凉亭之中感受到古韵古香,产生神游天外的感觉。凉亭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在园林工程中不可或缺。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与山明水秀的景色相搭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湖光山色的怡人景色,还将在清风拂面之下,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必将会流连忘返。

2.2桥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中,通过加入河流的元素将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扩展园林景观的心理空间。更重要的是河流还能够对园林的整体气候进行调节,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湿润,这将使得园林环境极大改观。不仅如此,河流的流动还将使得园林更加富有活力,使人们的视觉感受更加多样,同时还能够通过河流与大自然产生更加亲近的感觉。如果园林规模相对较小,桥梁通常都是用来对水面进行划分,这样一来就使得景观的整体面积有所拓展,同时还能够使水面焕发出幽深的感觉,从而使河流的景观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还可以设计成拱桥,这样一来就能够变得更加简约质朴,简化了人们的感官心理,能够更加沉静的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篇3

如果是大型园林,桥则要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标志,桥要被设计成与整个的园林景观想呼应的人文景观艺术,桥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效果,可以把桥的形状设计成为具有丰富形状的人文景观。这样的桥体可以设置在悬崖上方,腾空而起、衬托出山的陡峭与幽深,水的广阔无边。

例如:在杭州西湖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断桥,这座桥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古代的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但是更多的则是他的外形与位置的设置,断桥设置在西湖上,在西湖的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雅,有人站在桥上可以尽情地欣赏湖上的美景,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欣赏的有机融合,这就发挥了人文建筑的景观作用,与使用作用,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篇4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篇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绿色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园林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 何谓绿色园林建筑体系

绿色园林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园林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园林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二、 绿色园林建筑的能源观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绿色园林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园林建筑的追求。因此, 绿色园林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 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 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三、绿色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绿色园林建筑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4 绿色园林建筑的技术观

绿色园林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 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 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 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 而实现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园林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园林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 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 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并降低温度,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 自动调节太阳光亮, 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 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 绿色园林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 、循环生产(recycle) 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园林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园林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 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 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 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1992No5

篇7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篇9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为此,要运用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布局,使园林在生态上合理,构图上符合要求。中国的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园林景观设计对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要求园林设计师不断提高水平,对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创造出温馨的环境。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

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论文大全。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如某一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一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办法和手段,找到一条综合性的创作路径。

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要做到:第一,要有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和适度的文化品位,利用独特的创新视角和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体现出人文关怀。方案确定之后,要透过细部进行传达,要经得住推敲。第二,要善待、慎待园林建筑。由于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这些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因此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要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利用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加强文化与生活的积累与沟通。第三,要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尤其是对植物和过繁建筑物的删减,保证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在提高绿地艺术质量的同时做到植物群落科学合理。

二、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人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三、园林规划设计应注重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论文大全。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论文大全。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竞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四、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性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具体地来说,园林绿地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生态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的指导下,注意选择色彩、形态、风韵、季相变化等方而有特色的树种进行绿化,景观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或以园林景观反映生态主题,使城市园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又表现出城市园林的景观作用。

五、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经济性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汲取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与植物、山水、建筑等统起来进行综合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景观感受,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人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优势,创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建筑艺术。在景观材料的选用上盲目跟风,包括大树、热带景观树种和其他一些新材料,有许多中看不中用,或根本不能“入乡随俗”的舶来品,导致保养负担过重。

独特的中国园林是把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建筑融汇成一体。中国传统园林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把山水、树木花卉、建筑,揉合在一起,并以大自然的山川地貌为蓝本,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把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的中国式写意山水园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园林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国内现代园林的发展,也正在进行着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这既需要秉承传统,又要适应现代。

参考文献

[1]任梦非.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J].园林,2000(1):14.

[2]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风景园林网,2009, 9(16)

篇10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下园林的设计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对城市园林的设计,材质,结构等方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园林设计材料,园林施工工艺,设备的选择,减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低碳经济下的园林设计将会从园林整体的规划,园林施工材料,材质的的选择等一系列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低碳园林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场地

尊重场地是园林设计中更好演绎区域特色的基础,要在综合考虑到整个园林区域场地的特征,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地域因素,从而在设计时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强烈的地区认同和归属园林文化,如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园林设计时候,可以让原有的一些建筑物和花木得以保存,加强对一些乡土植被的采用,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彰显出地域特色。

2.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然做功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缩短,建筑物更加稳固,长久。实施符合自然规律的巧妙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在建造园林水闸时,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将闸孔正对水流,如此,既可以保证水流能够正常从闸口流出,又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水闸地基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少园林安全隐患,同时,有助于水闸质量的稳定,减少维修的费用。比如,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动,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动,让水流自然形成一定的瀑布,流泉等。

3.景观异质和因地制宜

景观的异质性是整个园林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质,主要是强调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在时空分布,变异程度,景观类型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据园林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风格特色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即使是同一种景观构成因素,也可以因为园林类型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设计,如此可以让园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符合景观飞异质性,如此既可以满足居民求新求异的观赏心理,又可以促进整个园林设计的创新。

4.彰显自然,生态和谐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在尊重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各种景观进行规划,科学处理建筑,人,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绿化苗木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保持整个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维护区域生态的平衡。

三.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2. 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 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4. 植物增汇措施

增加碳汇措施包括2个方面:①增加绿地容积率(绿量/单位面积)。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具体措施是提高绿地面积、建设屋顶花园、发展立体绿化,如种植绿墙、藤架种植、悬挂种植等。②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过合理配植提高绿地容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建低碳园林。据试验,不同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速生树种高于慢生树种;低龄树高于老龄树。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朝着规划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园林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从整体出发,重视细节,因地制宜,本着生态和谐,自然归真的原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等多视角设计,实现既追求设计规划的新颖独特,又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人们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经济趋势,促进生态的和谐。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骆国文 浅谈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 [期刊论文] 《现代园艺》 -2012年6期

[2]郭文河 论小区园林设计对人居低碳生活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3]杨柳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现代意义 [学位论文]2006 -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

[4]张丽梅 基于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夜景照明研究 [学位论文]2010 -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篇11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篇12

引言

空间,是我们接受现代建筑教育时开始接触到的词汇。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是以笛卡尔三维直角坐标系为背景,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物理空间概念中演生出来的,它指的是经人建造的,从几何化的物理虚空分划出来的部分。

我国易经中早有“变易.不易.简易”之说,在引发有中国特色的时空观方面起着重要影响。无论古今,我国值得称道的建筑与规划大都体现了易经思想的精辟的空间概念。“变易”指建筑应顺应时间,空间的变化,如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等的变化。“不易”指在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东西,例如无论建筑还是规划,尽量满足使用要求这点不会变易,建筑应尽量的考虑到满足长时间的使用要求。“简易”指好的建筑应该简洁大方,力避繁琐。

其实,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空间是被忽略的概念,这个被古代匠人们忽略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人趣味的影响下却形成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特征。前人的理论沿袭至今,再经后人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理论。

一、“虚”空间的比重

西方建筑注重营造建筑内部的空间,而中国古代建筑,似乎更加倾向于“室外”空间的营造,如庭院、天井等。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中国建筑中的虚实空间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奠定了“虚”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建筑,其建筑单体简单明了,而整体建筑群则虚实并融,呈现出了丰富的空间特征。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

“九间堂”承袭中国传统园林大宅的建筑意象,从建筑布局、材料运用还 内庭式园林这三大中式要素中,都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创新。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建筑、园林、文化、内蕴多个方面深入诠释现代中式民居。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明的研究,从“居无竹而俗”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君子择邻”到“智者乐水”,从“天圆地方”到“小桥流水人间”,对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提炼精粹的建筑文化,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而不仅是简单地借用了浮华的外表。

二、空间的秩序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整组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建筑,都被一个统一的思想――礼制思想规范着。礼制思想强调一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与下、主与从、内与外。就四合院来讲,从照壁、垂花门、庭院、正楼到后院,轴线贯通,左右对称。就故宫来讲,通过对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单体、院落空间的序列,建筑、空间序列的交替变化,使建筑群获得一种节奏感,从而在雄伟壮丽的气势下,渗透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

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正是由于中式建筑物强调全面系统地呵护居所中的族群和家庭,以及从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各个层面的信仰,因此,作为中式大宅,“九间堂”强调的是精神内涵――德威并举的礼孝文化。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建造具有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住宅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作简单的保留和复制“老古董”的层面上,“九间堂”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到了有舍取的继承传统。理解中式宅院的精华,保留其中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摒弃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九间堂”屋舍自带一个庭园的设计,将主人的私密生活独立于客人的视线之外。玄关处的隔断近似于传统的照壁,从室外过渡到室内,略做了一处停顿。但正如“礼”有“乐”的相对一样,宅院也并非处处设限,它必会有“和”与“同”的释放。因此,在起居之外,会有主客“同乐”的客厅;私密的庭园,也会出现祖孙共用的“天伦之乐”。转过玄关以后,隔池相望的大宅就兀自呈现在眼前,明亮开阔,一份由衷的因一段压抑之后也会骤然而起。这就是中国人所尊崇的建宅哲学:对外不事张扬,与内则自成天地,先须克己,而后随性。

三、空间的内向性特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大陆国家的人民易满足,不喜变革,重农业而轻商业,喜定居不喜漂泊。”因此在古代中国,自然而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内向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内向性的特征――人们用高高的围墙把内部空间包围起来,形成内向的空间。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

“九间堂”的建筑主要是在平面上延伸,从单栋房屋来看,多为长方形。简单规整、却各司其职,由院墙为何而成一个空间功能丰富的建筑群。从空间上讲,国外的建筑处于空间中央,是“向外看”的,而“九间堂”的中式大宅,建筑在周围,空间是通过建筑物围合而成,是“向内看”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住宅中心设有天井,人对其所处的土地、空间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九间堂”的内庭私园,在自己的生活居地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正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成”。

四、空间中的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营造,非常关注人在移动中的体验。在园林建筑中,廊引人随、步移景换;在官式建筑中,建筑空间变化的节奏感也是在人通过轴线时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

“九间堂”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园林建筑作为艺术强调意境,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九间堂”别墅精妙的布局更让人、宅与自然合一,其中式园林建筑按照不同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功能空间,建筑物之间用曲折的小径、优雅的游廊连接,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它们或是古木一棵,或是翠竹一丛,或移境或借景,安置得宜,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自然空间。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