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创新能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从而本文在研究中小企业的问题时是从企业家自身能力着手。通过对以前文献的研究发现,在研究企业绩效与企业家自身能力问题时,学者们大都只是理论部分的阐述,很少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这可能与此问题问卷收集的难度及企业家能力的难以测量和量化有关。本文对此问题还是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内部即企业家能力的视角对企业绩效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中本文克服了大量困难,其中试卷的收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及人脉关系,对于企业家的测项则是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的现状进行调整。这样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企业家自身能力的培养起到实际的建设性意见。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
两权合一的我国中小企业家的特点使得企业家既负责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又要协调企业的员工、客户、市场等之间的关系。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职能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发现市场中的机会、带领企业进行学习与创新。因此,在中小企业里,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将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绩效,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通常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成败与中小企业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家通常为企业的创立者,创立者通常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具有比较好的社会关系。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这种企业家个人的关系能力能够为企业获得其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场地、人员、资金等。企业家的组织能力可以表现在对企业所拥有资源的配置,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组织能力体现于企业运作中的方方面面,从产品的开发、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上可知,中小企业家的组织能力使得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绩效。中小企业的战略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家协调企业外部环境与变化,并与企业的绩效增长之间存在的正向的关系,并且企业的战略能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和企业的适应性。[3]企业家个人的学习能力在中小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能够依靠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不断学习使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获益,这种企业家个人的学习能力,会使企业家能够更敏锐地抓住机会、适应并开拓市场,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和销售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创新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来说,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资本,企业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接受挑战、用于主动突破自己,动态地适应企业所处的环境。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及消费模式变化也很巨大,企业家只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基于此,文章做假设一: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
能力理论由博亚特兹于1982年首次提出,能力理论强调一个人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和取得良好的绩效的原因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能力、才能等不同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个人的能力是所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博亚特兹同时强调,这种能力一定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在博亚特兹能力学说的基础上,很多学者也试图对能力进行定义。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学者普通赞同能力就是个人完成具体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另一类学者则支持能力是与完成具体任务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人所储备的知识以及完成工作所表现的态度等,并且能力是可以学习的。但其都有共同特点,即是都强调了能力与绩效的关系。
自1990年后,学者们在对创业企业家的研究中逐渐将博亚特兹的能力理论引入其中,研究究竟何种企业家能力是其创业企业所需要的,并且认为企业创业所必需的是企业家的能力而不是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如性别、年龄等),同时学者们还研究了企业家能力与创业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生存年限等的关系。这段时期从企业家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其与创业企业的关系,获取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的重点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少学者都试图对资源进行定义。有学者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的,并且能够使企业实现目标的所有标的;也有学者认为资源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总和。从研究者对资源的概括可知,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有形资产,一类为无形资产。企业家个人的能力无疑是前者中的重中之重,在现实社会中,企业家能力这种资源都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正如波特指出,一个企业绩效优于另一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能够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4]。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企业家被认为是企业中重要的关键资源。大量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成败与否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企业家能力就是企业中的重要无形资源。
正因如此,资源基础理论确实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根本理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疑成了企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战略管理所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拥有的战略资源,是由企业本身决定的,而非企业外部市场决定。赵炜(2011)构建了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过程及作用的机理模型,见图1。
赵炜认为企业家的能力通过企业家的行为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在企业的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Kitchell在对企业中总经理的能力进行研究时发现,企业中企业家的能力不是简单地作用于企业的创新上的,而是通过企业家的组织能力起作用的。企业家通过对企业中各项资源的配置、组织从而实现了企业家创新能力到企业创新能力的转换[6]。
从上面分析可知,企业家的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贡献。基于此,文章做假设二: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资源观研究的中心。一个企业表现优于另一企业的绩效在于其拥有的关键资源和能力,这是其具有竞争地位所必需的真正优势。根据这一理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要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创新不仅可以对企业已有资源进行利用、整合,从而提高企业对其资源能力的挖掘深度和广度,创新也可以搜寻利用企业的潜在资源,并通过创新活动获得其竞争优势。因此,创新能够对企业的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李婧等(2010)[7]以16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谢洪明(2006)将创新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对我国华南地区144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结论,企业的创新确实对企业的绩效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因而本文提出假设三: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与衡量
1企业家能力
对于企业家能力的维度与衡量,本文整理了之前学者们关于企业家能力维度的研究,如表1所示。
2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的形式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产品创新,另一种是流程创新。其中前者是指企业能够开发出新的产品或者具有优良特性的产品,后者是指从产品的生产、产品制造直至交付到客户的过程中新的方法。产品创新能够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流程创新能够更好地缩减产品生产、销售的时间,压缩企业产品的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优于其竞争企业。对于企业创新的测量,本文都是采用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体包括6个测量项目,包括新产品的数量、低成本及市场反应等方面。题目同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来要求企业作答。
3企业绩效
本文对企业绩效的度量采用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绩效的衡量采用Lynch用过的衡量维度,具体包括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报酬率和营业额增长率。
(二)样本数据
研究的对象为江浙沪三省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20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526%。
三、假设检验
(一)可靠性和稳定性检验
1可靠性检验
文章通过可信度分析得出的系数α检验问卷的可靠性。检验结果见表2。表2中可信度结果均大于0.8的水平,问卷通过了可靠性检验。
表2Cronbachα信度系数
Cronbach′a总量表分量表分量表总量表企业家能力关系能力0884组织能力0919战略能力0899学习能力0848创新能力0847企业创新08230823企业绩效08700870
2效度检验
对企业家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变量间偏相关的KMO值为0887,大于05的标准,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性检验 Sig<005,说明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第一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77429%,累计解释方差为100%(见表 3)。
对企业家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变量间偏相关的KMO值接近09,表明变量间适合使用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状检验的P值小于005,说明问卷有结构效度,能做因子分析。第一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77429%,累计解释方差为100%。
(二)假设检验
1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
运用spss200软件,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以各企业家能力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表 4。
从上表可以看出,回归系数T检验中,企业家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2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
运用spss200软件,以企业创新为因变量,以各企业家能力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表 5。
从表 4可以看出,回归系数T检验中,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3企业创新与企业绩效
运用spss200软件,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以各企业创新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表 6。
从表6中可以看出,决定系数R2为0525,反映了企业创新能力只能部分对企业绩效进行解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还有部分是通过企业家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创新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中企业家的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所认定的资源,显示企业家能力为关键资源。而资源本身对竞争优势、企业绩效相当重要,特别是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为关键资源,对企业创新也具相当的重要性,也证实了许多学者所认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与获利能力,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特性有直接的关系,如Barney(1991)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企业拥有哪些具价值性的关键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其关键,因此在了解本身资源特性后,借着对资源的配置与运用,以发展成为其竞争优势。
文章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绩效问题,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证实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中重要的资源,但是研究讨论还未达成一致,而且现有研究缺少对中间路径的探讨。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理论基础,构建了企业家能力、企业创新和企业绩效的研究模型,考察了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中五项关键能力。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家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研究企业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假设检验得出结论,企业创新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企业绩效的,一种为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一种为对企业绩效的部分中介作用,这样影响是通过企业家能力从而作用于企业绩效的。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中无论是对企业创新还是对企业绩效,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一个企业家来说,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适应市场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不仅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来讲,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就部分代表了这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的企业家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对自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本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时,仅采用了企业创新这样一个中介变量,没有完全地研究出影响企业绩效的全部中介因素,这点可以作为本文的一个后续研究方向。另外,在探讨企业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时,本文未具体研究企业创新对企业绩效究竟是如何影响的,这也可以成为本文的一个有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George, G., Wood Jr., D.R. & Khan, R. (2001). Networking strategy of boards:Implications for small &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13(3): 269~28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在15年之内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发展环境,具体表现在: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动荡不定严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效益,而我国石油企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还不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国外大公司的进入和国内保护措施的逐步取消,将使我国石油企业与外资石油巨头直接碰撞;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非国有制企业和地方企业在炼油、化工领域正在以极低的成本优势,蚕食三大集团的市场。
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创新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石油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组成部分,正确地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缺陷,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石油企业
的发展步入新的境界。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即突破墨守成规,开辟新路径。著名管理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此后,施姆克勒及随后的冯・希伯尔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弗里曼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将创新理论发展为一个体系。
艾米顿于1998年在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首先提出企业创新能力并定义为: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Burgelma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D.L.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我国的学者魏江、顾声乐和汪应洛等也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简而言之,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实施创新行为的系统能力,它包括企业的内外环境、硬软件设施、管理体制、营销理念等,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支持、实现企业的创新。
纵观现有研究,虽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一致的观点或统一的方法体系,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因而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值得商榷。因此,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即以石油企业为例,尝试着构建一套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二、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水平,使企业找出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有重点地加以改善。对创新能力强的方面,继续促进创新能力,保持相对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持续发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实用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便于企业管理者进行指标分析比较,使评价真实有效。
3、导向性原则。指标设计应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增长为目的,使评价指标有着明确的导向性。
4、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进行评价需要以数据支撑,因此指标体系必需通俗易懂,方便采集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完成评估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银行和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发展前景时提供量化的依据。
5、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内容复杂,需要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
(二)指标体系分析
在以往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公司的特点,笔者构建了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整套指标体系由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施
(一)方法遴选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为了系统地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全面准确地对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学者周萍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如其中的企业技术存货分析法中存货的概念是静态的,它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的技术状况。为了定量分析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结合数学中的评价方法另辟蹊径。
在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模糊数学、德尔菲法、神经网络法、数据包络法以及灰色评估方法等十分常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石油企业一般规模很大,指标体系复杂,各项数据也十分繁多,且许多指标难以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往往需要人们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即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思想如下:
1、确定因素的权重。首先,对于主因素集A={a1,a2,a3,a4},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的权重向量W={w1,w2,w3,w4},且 wi=1。然后根据指标体系将各主因素分解成若干个子因素集:a1={a11,a12,a13,a14},a2={a21,a22,a23},a3={a31,a32,a33},a4={a41,a42},对各子因素集采用同样方法确定各子因素的权重向量。
2、确定评语的等级。根据调查和统计整理,并借鉴国际相关资料或经验,规定按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为评价结论,评语集为X={X1,X2,X3,X4,X5},赋值界点为85、75、65、55。
3、确定隶属度矩阵。采用线性插值等方法,确定从W到X的模糊判断矩阵Ri=(rkj)s×m,其中k∈(1,s),j∈(1,m),rkj表示各子因素指标aik对于第j级评语X的隶属度,这里m=5。
4、计算评判向量。对各子因素指标aik的判断矩阵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ai对于X的评判向量Bi=wi。Ri=(bi1,bi2,…,bim),其中“。”可采用Zadeh算子(∨,∧)或者广义算子(,?茚)等方法,然后记R=(Bi)n×m=(bij)n×m,这里n=4,再进行运算得到A对于X的评判向量B=W。R=(b1,b2,…,bm)。
5、求解综合量分进行评价。可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每个评语等级赋值,赋值变量A'j可选择与评语等级相关的指标,根据公式A= A'jbj bj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判断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归属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中某个等级。
(三)评价模型的实施
1、为了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主观性,有必要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首先,针对每项评价指标,请有关专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并将其作为基本标准,把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或机构,多方位地收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小组应包括与石油企业联系密切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金融工作人员、石油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家。评价者应当了解石油企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国内外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企业曾亲自考察过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应当公正客观。
3、应把定量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地观察评价对象,要科学地建立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档案,在档案中不仅包括评价结论,还要包括有关原始数据资料。
4、应加强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调整。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石油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竞争力,所以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让他们适时进行调整。
5、对评价结果加以有效地利用和处理,并与贷款、投资、政府的扶持相挂钩,将其制度化,达到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激励石油企业不断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油价并轨、石油企业重组上市,石油企业已进入了以创新求生存发展的新时期,我国企业实力的增长的动力以“技术引进”转向与技术创新并重。然而我国石油企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论从管理还是技术两个方面都制约着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石油企业的创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油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目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来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霞.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增强[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1).
2、郭向阳,和元丽,姚润亚,孙庆生.石油多种经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石油,2002(6).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新华出版社,1998.
5、董岗,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4(9).
6、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
7、周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8).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
(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
(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
(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
(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
(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
(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代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进行:
一、知识需求
代工企业创新的过程开始于企业的创新目标或者创新需要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差距所产生的知识缺口,即知识需求。知识需求通常在双方具有较大的知识落差时便会产生。本土代工企业基本形态是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自身技术能力的薄弱导致代工企业对于委托方的技术知识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其知识需求程度很高。
二、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指企业在产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与知识进行搜寻与筛选,并将其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企业创新所用知识的过程。它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沟通的过程。
代工企业与委托方在合作过程中知识的流向与流量通常是不对称的,而委托方由于存在技术及知识外溢的风险,所以在进行信息沟通时通常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这也就加大了代工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因此,在委托方与代工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信任体制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降低合作伙伴的知识保护力度,加大知识的开放性,很多学者通过对联盟的研究发现,合作伙伴会因为信任的缺乏而发生摩擦,随着联盟内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的逐渐增强和相互理解的深入,企业将会减少对知识的保护措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在代工模式下,如果跨国公司意识到泄露知识与技术会对其有不利影响,它会采取措施保护自身知识技能,减少了代工企业获取知识的机会。因此,有效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机会主义的发生,为代工企业的知识获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网络理论认为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的资源,而对资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形成组织的能力,可以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双方互动越频繁,双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代工企业与国际代工合作中的互动包括客户对新产品开发的涉入程度、双方的知识分享程度以及双方人员接触沟通频率,这些都影响代工企业的知识获取。
三、知识吸收
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并消化而且将其有效应用的能力,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很难再利用开发的。根据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关键知识和资源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发现,将其内化并将其与企业原先拥有的知识结合运用的能力已经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此种能力与企业是否拥有“之前的相关知识”(prior related knowledge)有很大关系。由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累积性与路径依赖性,之前企业知识存量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企业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企业知识存量越多,对于新信息的运用也就越容易。
此外,双方的文化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吸收效果。众多学者指出知识接收方在评估与消化应用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具有相似的经验知识至关重要,认为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会影响学习效果,知识转移的难度会随着知识距离的增加而变大。因此代工企业可以在合作中适当调整自身的文化类型,使其相似于委托方公司,从而减少文化差距。代工企业应当对于合作中产生的不影响原则与自身巨大利益的分歧与矛盾予以理解并接受。
四、知识创新
代工企业进行知识吸收后并不意味着企业实现了知识创新。因为知识的吸收只是对委托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消化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而知识创新强调一种知识的增值,更注重企业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在代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可以用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来描述:
第一阶段是社会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这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主要通过企业成员通过干中学的共同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验来完成,代工企业的员工接受委托方企业指导、培训和参观过程中,通过面对面交流、观察与模仿,领悟和体会到委托方企业的有关诀窍与生产技术知识,获得技能上的提升。在此阶段,隐性知识的转化由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产生信任、关心、信念等,为培养这种关爱和信任,企业要重视道德与情感的激励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暗喻、模拟等方式实现,代工企业的员工将自己领悟与体会的知识以文字和图纸等方式整理和记录下来,形成成文化知识并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与企业的知识网络进行交流和共享。由于知识的流动性高,代工企业应注重知识网络的完善来保证知识流动的畅通。
第三阶段是组合化(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代工企业将上述已编码知识与企业内部已有编码化知识相结合,形成适用于本土环境和企业新的技术和管理规则。同时在代工企业内部,每个部门与组织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显性知识,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整合之后便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系统。组合化模式涉及到组合不同的显性知识体系,如个人通过文件、会议、电话、网络等交换并组合知识,实现知识的分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沟通顺序与机制尤为重要。企业中内部训练、工作论调、部门的横向沟通等措施有助于跨部门间水平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四阶段是内部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代工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活动通过对编码化知识的应用,将其渗透到自己的隐含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生产、操作技能。代工企业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本身所拥有的知识相结合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将合作获取的知识进行制度化,使之在运营活动中能被可靠、一致地应用,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能力。
通过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代工企业的知识资产得到相应的提升。一是个人层次的隐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在接受委托方企业培训后自身工作技能的提高,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二是组织层次的隐性知识,代工企业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日常行为与实践中,它是通过内部化过程形成的。三是个人层次的显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将从委托方企业所学习的技能通过语言与符号进行表述,它是通过外部化过程形成的。四是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代工企业通过系统化整合后的外显知识,如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手册、图纸及产品说明书等。
五、知识应用
创新的含义远不止发明。创新意味着通过产品创新创造市场价值,意味着产品服务创新与运营创新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创新还意味着业务模式的创新。成功的企业能够实现技术与业务的完美结合,并且能够在企业内外实现广泛的协作,从而创造战略价值。当前国家和社会鼓励创新的氛围日益浓郁,推动创新的政策和环境日臻完善。企业应当建立价值创新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的市场,寻求发展新路。那么,从何处着手创新?如何启动创新?成功创新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六种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机遇和关注重点,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
一、拓宽思路。实施管理创新组合
企业需要拓展当前的创新战略,把注意力从产品、服务创新延伸到运营和业务模式领域创新。这并不是对创新途径的简单选择,而要设计并实施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有创新组合。不容否认,产品和服务创新仍然是创新组合的关键要素。中国企业的创新重点放在改进或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扩大产品线,或者通过改进服务寻求边际增长。放眼全球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企业则倾向于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更注重渠道创新,比如运用网络拓展新客户。当然,重要的不是变革的范围,而是变革所带来的价值,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秘诀,企业需要在实施管理创新组合方面更具雄心壮志。
二、设计与众不同的业务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亚太地区的业务模式与发达经济国家的业务模式差异巨大。发达经济国家中,大型垂直整合的企业比比皆是,这是由高昂的交易成本所决定的,而亚太地区大多是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则呈现更明显的网络模式的特征。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国的许多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分布式的价值链中开展业务。贸易壁垒日渐消除时,交易成本低和劳动力廉价造就了中国企业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机采用类似的业务模式后,这种业务模式的独特性日渐消失。目前,需要探寻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方式和领域,考虑更大胆的创新做法,如与竞争对手协作,以便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互利的格局;或者外包非核心的运营业务,以创建战略性价格。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价值链中那片尚未有人开展创新的领域。
三、融合业务与技术,激发创新潜能
纵观国内外企业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成功的创新企业能够让技术战略有效地支持业务目标,他们不只是简单地把技术视作企业业务的战略助推器,而是帮助企业改变战略环境、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成功融合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有5个共同特征:其一,不断管理并修正企业战略,以便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二,预见变化并规划新技术对业务造成的影响;其三,开发、寻求、管理多样化的技术能力组合;其四,围绕客户需要解决疑问,确定技术和新的业务模式;其五,将技术视为企业战略实现的核心要素。过去,许多企业都成功地采取了快速跟进战略,即新产品或技术取得成功后,企业马上进入该领域,分享创新的蛋糕。然而,随着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最佳投入回报期也随之缩短,快速跟进战略或许不再那么有效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预测技术趋势和周期。为此,企业应该尽快着手培养这种持续辨别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并调整业务战略,使之适应技术对市场的影响。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协同创新
成功的创新企业积极开展协作,以提高运营的灵活性、速度和竞争力。一流的协作企业致力于变革其文化和工作方式,不仅从企业内部推动价值创造,而是推动众多的业务合作伙伴一起创造价值。他们对整体业务策略和组织予以调整,以利于开展广泛的合作。
企业应该确定需要实现内部资源互补的协作领域。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和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然后分析哪些部分带来了战略价值,哪些部分没有,并分析在哪些部分中企业拥有战略优势。之后,从行业生态系统中,审慎遴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通过规范的联盟管理和流程,分配专门的资源,有效管理这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以便从协作中获取最大价值。
五、积极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文化的关键要素包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议并纠正错误的意愿,探索新想法的自由及与他人协作的愿望。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并非常重视团队文化的价值。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坚定承诺。早在2002年,TCL集团CEO李东生就意识到企业文化变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发表了著名的《变革创新宣言书》。但过去的几年里,TCL因为过于追求财务绩效,而无暇推进文化变革与创新,集团内出现了不少小团队和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言行,致使企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国际化经营推进艰难。2006年,TCL集团启动了新一轮的企业文化变革创新活动,并根据集团未来的增长目标,重新拟定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李东生指出:“我们要开展一轮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文化变革创新活动,这是决定我们企业兴衰的头等大事。”像TCL那样,拟定明确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步骤。除此之外,高层管理者还应当考虑,这种企业文化是否能够与整个公司的创新战略相配合,反过来,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要支持企业文化的形成。
六、建立创新的绩效管理机制
2理论回顾与分析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后发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耗费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战略性”强调该产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能够实现产业主导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新兴性”强调产业技术的先导性,认为该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及成长初期,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都不成熟,技术和市场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期通常是在技术的初创期甚至成长期,由于该时期发达国新的技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产业进入壁垒低,技术创新的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此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4]。因此中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通过掌握新兴产业的领先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优势,从而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
2.2自主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路径
传统追赶理论针对后发技术追赶的研究,基于后发国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的追赶情境[5]。国内学者陈劲1994年提出自主创新,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6],国内外研究把自主创新分为三种模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为样本,结合中国情境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后发追赶情境下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赶超路径模式,为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提供理论借鉴。
3研究方法
3.1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对象选取基于以下标准:①行业有一定分散性,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子行业,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被选择的样本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使案例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3.2案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结合媒体报道、专业杂志、文档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演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主线,从纵向维度描述不同阶段每个案例主体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再把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围绕核心问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赶超路径是什么”,其关键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技术环境、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技术战略等。
4案例描述及分析
4.1政府引导下的高铁产业赶超路径:“引进—集成—创新”
(1)高铁产业的整体技术环境。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是中国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解决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带动大批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制造业提升与发展的战略决策[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高速铁路研究的国家,同时善于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日本通过积极与法国合作,引进法国技术创新的先进成果,集中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短时间内对高铁技术进行了系列改进与创新。此后英、德、美国等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技术追赶,这些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高铁技术的国际寡头垄断格局。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是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三大技术体系。(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赶超过程。中国高铁及车辆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里程。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国内高铁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该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技术突破,后期铁道部决定转而采取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整机进口、零部件进口、整机组装、技术消化,提高国产化率的过程,中国北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方式,短时期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建立了时速200~250公里技术平台和动车制造体系。但是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当时中国北车在高铁车辆国产化改造中,对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参照引进的图纸从事低水平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7]。这个阶段可以用两个跨越式台阶来描述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第一个跨越,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主要解决高铁技术系统耦合引致的技术需求,可以看成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优化,依靠国内技术攻关,中国高铁在转向架技术、轮轨动力学、车体结构等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个跨越,突破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列车,同时依托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试验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带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等十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8],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集成世界4种最先进的高铁技术,我国高铁产业具备了产品完全自主开发能力、低成本进军国际市场优势。依托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在铁道部的引导下,国内高铁企业成功实现了对世界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技术引进,高铁企业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产品技术平台,最终完成了高铁技术的跨越突破。通过对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发现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定积累水平的初始技术能力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改进与发展技术能力阶段(第二阶段);复杂产品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阶段(第三阶段)。中国高铁产业的成功赶超是在科技部、铁道部和行业部门协同下组织实施,铁道部通过统一向国外招标,一揽子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高铁所需要的项目性质,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核心配套企业等组成各项目联合体;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集成;最终依托国内巨大运输市场需求,使高铁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据此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对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引进产业带动效应大的重点技术,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这是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命题2: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创新资源,是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与技术赶超的关键条件。
4.2中兴通讯的技术赶超实践:“跟随———引领”模式
(1)产业技术环境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主导的产业,它的首要特点是研发投入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技术环境整体处于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兴通讯和华为逆势增长,在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上都有重大突破。中兴通讯2012—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当今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9]。作为信息通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和多项突破,进入全球信息通讯企业第一方阵,居于引领地位。(2)技术追赶与超越历程。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兴通讯从技术追随者、局部领先者、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实现了追赶与超越的“三级飞跃”,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1987—1995年“跟着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产品开发能力。1987年中兴进入以固定电话为主的国内通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讯信息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30年以上,在“后发优势”战略思维下,中兴通讯一步到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并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在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中,企业容易学习和追赶,同时在技术发展中容易出现实现跨越的机会[10]。中国信息通讯业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通讯技术产业的技术轨道积累性较弱,移动通讯技术演化过程“整体上升、代际差别”存在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从而抓住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赶超。在技术跟随战略下,中兴始终将技术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借助逆向工程等途径分析引进技术的核心隐性知识,挖掘核心隐性知识与自身知识的互补性,特别注意“学习机会”的大小,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缩小与领先者差距。1995年中兴自主创新研发了10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提升。1996—2005年“并肩跑”———培育复杂技术整合能力、实现技术多元化。1996年中兴实施战略三大转变,一是产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产品市场由“一网”向“多网”扩展;三是从通讯传输产品进入手机生产领域。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这一阶段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主要优势,中国市场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升级给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中兴提供了机遇。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市场机会的战略能力,使得中兴识别和利用每次市场机会,开拓了小灵通市场、研制手机产品,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它在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兴通过能力积累最终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2002年CD-MA、GSM和PSTN三网融合标志着中兴的复杂技术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在许多技术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技术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全球3G时代的同行者,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在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从而将技术战略从技术跟随型转向技术引领型。2005年以后“领跑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随着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兴的技术研发从国内向国际研发合作发展,加大了海外市场和研发中心的扩张度,重视R&D,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2013年R&D投入超过了10亿美金;在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设立了18个R&D中心,各个R&D机构形成了“蛛网型”内部知识共享网络,多渠道多方式的知识交流,提高了R&D网络的联系深度、广度和多元化[11]。国际研发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提升研发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产品适应东道国顾客的特定需求,增强在各国的适应能力,为中兴知识储备调整和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以及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准备了条件。目前在LTE/4G、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中兴拥有数千件基本专利、核心专利,其中持有专利的90%以上为技术品质高的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领域,作为4G标准的主要起草者、5G技术标准的主要创新者,中兴成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领跑者。分析发现: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同时建立广泛的国际研发合作是中兴通讯利用机会窗口进行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握市场机会,尽早预见到由于技术变化带来的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新一轮技术转型先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最终拥有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命题1技术能力积累和构建广泛的外部研发联盟是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追赶的基础。命题2处于市场成熟、竞争充分产业环境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尽早预见到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技术转型先机是技术赶超实现的重要条件。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技术赶超路径选择:技术能力与技术来源方式的协同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受到技术环境、企业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技术赶超的前提内因,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涉足全新技术领域赶超时,能否在赶超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空缺,“开辟新的技术积累轨道,积累新的技术与技术能力,是赶超成败与否的关键”[12]。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当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时,可以选择技术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通过消化吸收来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调整研发模式,加快技术追赶速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技术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因此,后发追赶情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技术追赶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可以选择的赶超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企业自主的创新意识是以追求和推崇自主的创新意识为荣的一种意识和观念。必须要在强烈自主的创新意识指导下,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将自主创新的动机激发出俩,将自主创新的目标树立好,并且将员工自身聪明才智和自主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将自主创新的激情释放出来。实际上,企业是员工自主创新主体,但是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大的企业创新的意识很薄弱,企业不忘以花费大量的金钱去从事基础性且周期很长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的研究。企业创新的意识就是企业员工意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员工创新意识的增强,可以将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
创立创新的机制
1.对创新进行正确的认识
开展创新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创新方向掌握好,将创新的主要作用发挥出来,与企业整体的规划相符合,同时在引导和把握企业的总体规划进程,不能够让企业创新的活动在无秩序、无方向状态下实施。整个创新的过程中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需要对其高度重视,同时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对创新活动进行具体组织。同时需要对细节进行重点关注,将员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对员工提出的创新意见进行肯定。
2.创立企业创新的机制
2.1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企业的效绩考核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制定绩效目标;实施绩效的目标以及评价绩效的工作。在对员工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要能够确保其考核 目标激励的作用,并且可以给绩效的评估提供依据。实施绩效目标的时候,需要按照绩效的考核结果来对绩效目标设定工作检讨。评估绩效是企业绩效的考核负责部门用一定考核的方法,评价员工工作的绩效过程。同时企业可以根据绩效的管理系统,坚决落实贯彻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将企业的员工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企业绩效的考核制度是企业绩效管理规范的量纲,能够帮助有序进行企业绩效的管理体系,在评估绩效考核的结果时候,要营造科学、工作绩效的评价分为,确保赏罚分明,一定不能够出现缺失惩治力度和包庇的现象。除此以外绩效的考核人员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将考核的理念改变,确保工作态度的认真和积极性,从而确保整个绩效的考核权威性。对产品营销的方案和考核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完善好,将绩效的杠杆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拉开员工之间收入的差距。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终将员工创新的能力提高,从而将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
2.2创新激励机制
对在企业创新的方面有贡献的员工实施奖励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企业里面的付出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让员工自己有自豪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企业员工能够产生再一次创新的行为。企业要建立好合理公平奖励的机制,不断推动员工创新行为延续下去。
企业奖励的机制不但要对取得创新员工进行一定奖励,对于失败的员工或者是没取得一定成功的员工要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面给予奖励,要鼓励企业的员工不放弃,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不断坚持努力,企业不断对员工鼓励和奖励,让员工一直保持创新热情。企业一定不能够对员工采取惩罚的措施,惩罚有非常大负面的影响,不但对创新的员工产生影响,也会对企业的员工产生,让其他员工不愿意冒险,不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创新的意识。
3.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
3.1营造良好创新的氛围
良好创新的环境不但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对企业全体员工创新的意识增强非常有利。第一,企业需要从经济上和政策上给企业创新的员工和团队提供非常大的支持。第二,突出重点,着重抓住整个企业在生产和经营工作里面主要的环节,不断开展重点的攻关,做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第三,将企业宣传创新工作的力度加大,对创新的典型人物、好方法和好经验广泛深入的宣传,尽量做到企业人人皆知,将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好。在该方面企业工会的组织需要将其积极的作用发挥出来,用高度的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将员工整体的创新意识提高,多开展一些岗位的练兵比武的技术活动,给企业的员工提供必要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不断推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工作深入的发展下去,将企业综合的竞争能力和经济的效益全方面提高。
3.2尊重员工个性
员工自信心与其自主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员工主动性和好奇心较强,使得员工具有较强探索的能力,表现出创新的思维动机。创新自由自自愿性的原则下面,员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方向、事物和领域创新。兴趣可以让员工进入到忘我创新的境界里面去,将苦转化为快乐,将工作创新效率提高,所以企业要非常注重员工兴趣,不断鼓励员工进行自由行的创新。从某种角度上面来说,不断强调员工自主的意识,也就是不断强调员工个性,企业一定不能够将员工工作个性抹杀,那样整个企业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基础。
4.讨论
综上所述,企业除了需要提供给员工必要激励和制度的保障之外,还需要给员工的创新提供成长的平台和土壤。作为整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具备强烈创新的意识以及到位务实的能力,并且还要有足够推动的能力和坚强意志,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各个方面积极性,推动整个组织的行动,最终将创新的意图实现。作为整个企业的员工,要不断更新和储存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联系,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这样才可以将企业创新的能力提高,最终取得卓越的成果。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630057);2014年度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X14-A-2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26日
一、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专业服务企业属于对客户提供专业建议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包括会计、工程、管理咨询和法律服务等领域。专业服务企业属于新兴服务产业,主要通过在专业知识领域的独特优势,为客户企业提供知识型、智慧型专业服务,涉足的主要领域有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方面,在社会综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专业服务的发展,对于专业服务企业的成长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研究主要围绕专业服务企业的成长,从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本、组织外部的客户及社会网络,以及组织战略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Doucet(1999)认为专业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他的客户,保留关键雇员能大大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了公司的估值。而Biong(2011)认为外部客户与同专业服务企业的员工过于紧密的联系,会造成对专业服务企业的威胁。刘顺忠(2011)认为由于专业服务企业所涉及服务的特点,企业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服务创新。目前,国内还鲜有文献对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专业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政府及社会组织等企业关系网络、企业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及创新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地识别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对关键因素分析,结合企业调研实际和专家访谈,探索性地提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策略。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收集。鉴于目前专业服务企业研究文献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专业服务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等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的实践调研访谈,分析整理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题项并完成初步调查问卷,采用头脑风暴法及咨询专业服务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完善。本文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工程技术、金融、医疗、广告公司、研发机构等专业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邮寄问卷及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查阅国内外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管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典型专业服务企业的专家进行咨询。初步确定39个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题项。(表1)上述39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排除影响小的因素,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此39个因素进行降维。总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74分,有效率94%。
效度和信度分析:主要使用KMO值来检验问卷的效度,分析题项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20.0计算Cronbach's Alpha值为0.961。通常Cronbach's Alpha的数值在0.7以上,认为具有较好的信度,因此39个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可靠性较高。KMO的统计量为0.639,巴特勒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05,说明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素提取:本研究主要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提出变量的公共因子。选择公共因子的条件是特征值大于1.0。在此基础上,使用最大变异的方法对公共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所有共同度大于0.6,因子载荷大于0.5的因子得到保留。(表2,基于篇幅,只保留符合条件的题项)
结合上述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对照前述各题项,我们可以分别将提取的6个因子进行命名,分别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科研院所、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三个因素归纳为企业关系网络。另外,三个因子可以分别命名为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文化,同样我们进一步将这三个因素归纳为企业创新管理。
(三)概念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图1)该模型包括2个外生潜变量、1个内生潜在变量和9个观测变量。其中,创新能力用专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来评价。除此之外,还有9个残差变量,残差变量是保证模型的检验过程能成立。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H2: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管理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H3: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对企业创新管理具有显著作用。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按照影响因素的内容,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编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分,有效率95%。整理上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数据,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利用SPSS20.0对概念模型的3个潜在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管理网络、企业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能力Cronbachs α的数值在0.9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问卷的设计项目和测量表是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经过专家的论证,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因此结构效度的检验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利用amos21.0软件对三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期获得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整体模型指标均良好,说明各量表具备较好的效度。
(五)运行结果。利用Amos21.0进行模型分析后得到路径系数。(表3)表3中路径系数为标准化路径系数,从表中可知假设H1、H2、H3均成立,C.R的范围分别为3.625、4.367、6.054(p
三、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本文通过构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提炼分析影响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与归集,结合对专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加强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创新建设。企业网络指由多个企业主体以及其间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形态。专业服务企业网络成员包括行业协会、客户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由于专业服务企业需要为客户企业提供高度定制的专业服务或解决方案,因此作为专业服务企业本身来讲,除自身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应注重搜寻和吸收外部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专业服务企业扩宽外部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渠道,除了通过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服务中创新吸收行业经验和知识积累之外,还需要同行业协会、政府科研院所等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有效更新专业知识,为客户企业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优势。
(二)重视专业服务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由于专业服务企业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的特殊性,因此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服务创新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构建有效的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创新管理制度等多渠道搭建良好的创新管理环境,提升员工服务创新能力,从而从企业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对于专业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在于加强专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建立面向客户服务、以技术中心为主题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并完善运行机制。
(三)加大专业服务企业创新投入。在创新投入方面,专业服务企业主要需要在人才培养、创新激励等方面加强投入。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专业服务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高端专业服务人才欠缺成为影响专业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而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用于创新投入保障。
(四)加强专业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服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型企业,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专业服务,如为客户企业提供专业研发咨询、信息化解决方案、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更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因此,专业服务企业需要在自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技术改进与改造等方面加强投入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在熊彼特看来,这种创新主要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实现:一是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五是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组织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有创新成果被商业化并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才算得上是创新。一些并不涉及技术创新,而仅仅是基于工艺创新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市场渠道创新,同样属于创新性活动。
二、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同样,一个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与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能够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而有效规避行业与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创新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少不了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走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制企业运营方式,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又有内在活力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则,应积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大力精简管理层次,建立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当今世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来势凶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推动企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四)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如果缺少创新人才,没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储备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失去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创新人才的状况可以说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一个国家新鲜血液的源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想要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一)积极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环境
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偏离”社会常规文化的思想或行为,并且具有可贵而大胆的怀疑精神,然而这种怀疑或突破对于传统和权威必然是一种挑战。所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越出“常规”的不顺从者,因此为社会所不容,难免遭到打击和迫害。为此,我们要创造一种企业环境,对创新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表示宽容和鼓励,让他们勇立潮头、敢喝头水。
(二)善于挖掘市场,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
企业成功人士在选择市场开发的时候,都会比较重视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而不是以技术高低作为参照点。有时候发明者认为是很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项目就不能算作是创新性项目。还有,技术时刻在更新,技术超前太多不行,技术落后更不行,正所谓“技术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看的不是创业者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产品市场前景如何。有些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也很有市场潜力,但是现实的市场却开发不出来。潜力与现实毕竟不一样,如果企业不能将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这个项目实际上同样不具有创新性。
(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要求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一支敢创新、会创造的人才队伍。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人才,利用重大科研项目、计划来锻炼人才,重视激发企业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舞台。在发展过程中对紧缺急需又一时无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要拓宽视野,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大力吸引优秀人才。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政策方针,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企业信息化是国民信息经济化的重点及基础,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提升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因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受到的冲击更是直接。众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急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通过创新谋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积极推动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国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运营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2,260亿元,约80%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基本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超过90%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但目前信息化大多限于单项的应用,还没有进入全面集成应用的阶段,多数没有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期望的回报,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有些企业软件投入仅占硬件投入的1%,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大多数企业只限于使用基本功能,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业务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没有转化为企业自身核心能力。从机制上研究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信息技术作用,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边界大大扩展,传统的管理变革和单要素创新已很难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模仿引进走向自主创新,创新要素(知识、信息、资源、人才等)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整合,这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系统化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就成为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信息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前沿思想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因此,需要从全要素、全价值链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作用。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企业全流程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2、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大多从传统手工作坊、家族企业起步,其固有的管理模式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而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建成了知识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商务智能平台,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同时,从组织机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促使企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通过推进信息化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动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创新,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纳入信息化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3、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散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净产值。信息技术也使中小企业打破地域格局,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开展国际营销。
4、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小型企业因资源禀赋和能力制约,更需要通过外部协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加入创新网络,改变了其资源状况,也对能力的路径依赖性重大影响,中小企业围绕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核心价值链,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丰富资源,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供应商、协作厂和经销商,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合作的虚拟企业,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将通过成员单位间协同创新、统一策略、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在促进成员单位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从而能够协调推进,构建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5、培养知识型员工,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的外部获取和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e时代e企业的知识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的环境平台,强化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员工的成熟度。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科学的组织结构内让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实现全员创新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内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在企业外部,促进企业整合全价值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图1)
三、总结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全面信息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实现企业资源快速传递和有效集成,将信息技术(包括各种管理软件和产品开发工具)不断渗入到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将信息化转化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从战略高度全员推进,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变革同步规划。首先,根据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步推进,精心实施。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其次,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把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到生产运营的所有领域,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将组织的管理职能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能力。此外,企业还需将信息化延伸到外部网络,与价值链中供应商、销售商优势互补,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