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组学习计划

篇1

二、 辅导教师:安建宏。

三、 时间安排:每周星期二,星期四阳光活动时间。

四、 成员名单:参加书写练习的全体学生。

五、 教学措施

1、精选学习内容及学习用具

选好教学教材,从基本的笔画、结构及笔顺入手,进行练习,字帖从楷书开始,欧体字帖,毛笔,墨汁,墨碟,毛毡,毛边纸。

2、 教给正确的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读贴,临帖的方法。最后就是要求学生注意书写卫生,写完之后毛笔要进行清洗,书写工具要放置整齐,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养成习惯教育。

六、 具体措施

1、 提高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2、 落实签到制度。

篇2

1 “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那么“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之说。因此,“讲什么”为“讲”落到实处。

1.1学什么――目标清晰

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1.2怎么学――方式明确

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等,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而动手做一做,看一看。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2 “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2.1讲什么――讲到实处

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1)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学生“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对于,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1)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 BC=AD,∠ABC=∠ADC, ∠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篇3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效进行组织。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要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二、学生方面,要合理分组,明确职责、优化组合

1、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一致同意在编组时采取将不同程度的同学分在一起,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使优生带动潜能生,共同进步。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2、小组内,职责明确:程度较好的同学为组长,专门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活动内容、发言顺序等;中等程度的同学,一名帮潜能生解决问题,一名注意收集本组同学的意见等。为了让合作学习迅速而有效,教师要长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觉和自主意识,教小组长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等。

3、自主感悟时能让组员做到边自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和不会的问题把它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

4、小组汇报,尽量多给潜能生机会,安排他先发言,然后是潜能生的辅导者,另一名中等生,最后是组长。在全班汇报时,让组长指定小组里不爱说的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表扬激励,比一比哪个小组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做得好。下一次轮换不同的人代表本组同学汇报发言。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二、教师方面,要作好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方法和技巧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要求人人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而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2、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3、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做到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评价自己时虚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别人。

篇4

“学讲方式”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辅之以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全程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以学生为本。以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手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学以学生为主,讲主要是启发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大小适当的小组,教师布置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手段,学生之间充分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以学生小组为学习的小型单位,以小组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作为启发者,学生以自己和小组合作为学习的主力军,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讲方式的突出优势组织教学工作。下面简单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中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就十分必要了。学生缺少自由的学术空间和自由探讨的机会,同时学生缺乏和别人合作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地进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在学讲计划下,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的说教者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外,还得成为其中一员,做一个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和学生结成真正的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洞察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一些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常识的培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在合作中应该秉持什么原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查看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是否顺畅,学生是否有合作精神,能不能和其他成员融洽相处,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效果最大化。

在学讲计划下进行教学还得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不是说合作学习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合作学习上。自我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人勤奋努力了,才具备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带着独自学习的疑问去合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语课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学生合作不主动。我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出现冷场,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

2.学生的合作不充分。有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我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生,存在会的就积极性高,不会的应付了事的现象。

4.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当总结人,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5.评价不全面。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我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人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小组合作前的合理分组。以学生个体的特点为分组的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重小组各个方面的全面和平衡。一般来说,在英语教学说写结合中通常三五个人一组进行分组。细节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优势劣势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分类时互补搭配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小组合作中的有效沟通和讨论。在小组的沟通和探讨过程中,将小组成员召集起来,每个人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同时,在汇总所有资料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自由探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得出最适宜的答案,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制定完备的方案。小组在沟通探讨完成后,就需要着手进行写作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角色分工完成,在写完后组内可以集体评议,这样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3.小组合作后的及时评价。小组完成写作过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要并对每个成员有一个点拨。对每个小组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目的、成果进行综合点拨,让学生能有所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四、总结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只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压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有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到参与到学习之中,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只能旁听的教学格局。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可以充分交流、沟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18-02

1 计算机类专业采用基于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概述

开展小班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分成小班开展教学,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其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开展教学便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将一个班级按每组3~4人进行分组,每个班的分组数一般不超过6个,每个小组安排一名自学能力、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分组后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团队沟通、协作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同时制定团队考核和评价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上课前,通过召集小组长一起备课或进行课前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先让小组长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协助专业教师进行小组辅导。小组之间经常开展技能操作竞赛,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正确的操作技能进行展示。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阐释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法,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开展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协作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

3.1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作为主要手段

首先,教师根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规划、组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教学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模块(称为一级模块),再将每个大的模块分解为次大模块(称为二级模块),最后将次大模块分解成适合一个个单位课堂教学的小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针对一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理论来源,如“火车订票系统”、“银行自动存取款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这些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了解这些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营造一个IT软件开发的氛围,随后教师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和任务实现细节。并在此基础上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做),继而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3.2 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

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了很好的推进。由于采取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较少,在实训内容、管理组织、交通出行、安全保障等方面,非常有利于校企之间工学结合的实施与开展。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了解完整项目实施过程后,可以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自主实施过程。企业技术经理分配项目任务并提出相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开展项目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实施项目计划、步骤,明确小组各成员的项目分工,文档编写,组织项目实施,交换进行检查评估。最后企业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经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这一环节后,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就业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小班化及小组协助学习的几点思考

4.1 如何有效解决学校师资设备现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小班化计算机专业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无疑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本,加剧了职业学校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在目前的师资和设备状况下,全面实施小班化开展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选择专业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与企业岗位联系较密切的专业骨干课程开展小班化教学。

4.2 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

我院多年一直实行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的方式,成立了考核鉴定小组,系主任任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和企业专家为鉴定工作组成员。考核鉴定小组精心组织,认真设计,结合市场主流技术设计课程制定考核方案。一是要求企业技术骨干正确把握命题依据,根据课程授课计划、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合理设计考核项目,考核项目既要尽可能覆盖课程所有授课内容,又要兼顾到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二是规范评分标准,由企业依据行业上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项目考核的知识点予以制定。三是严格监考,企业人员作为主考,任课教师作为副主考,任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考核过程,学生考试结束,由企业人员现场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考核成绩,并告知学生失分的原因,做到成绩的评判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参照企业员工完成该项目需要的时间,合理设置考核时间,以鉴定学生对技能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4.3 如何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其次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如何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应选择与就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项目作为实践项目,部分操作技能要求较难,理论深度大,学生一时难以掌握和理解的课程,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同时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要重视成果展示及正面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计算机类专业推行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而在目前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应用“小组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是实现小班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55-02

【Abstract】Because the higher metering cost of teacher’ performance restricts matter inspiring and teacher has an especial fondness for professional nature, school cultur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motivation for teacher, which includes equitable rewards,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ming a frendly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ulture Metering Problem Motivation of Teacher

一、绩效度量成本和教师激励

激励,是一种员工与组织利益分享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员工具有采取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动力。合理的物质激励必须通过对绩效的有效度量来实现。在员工“努力――绩效――物质报酬”的激励传达机制中,绩效的度量是努力和物质报酬有效联结的中间环节。只有对绩效的有效度量,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反之,如果对绩效的度量偏差明显,那么努力和物质报酬的联结就不可能紧密。因此,绩效度量的完全和精确,是物质激励合理的前提条件。

绩效度量是存在成本的。在现代组织中,普遍采用的是“团队生产”[2]的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产品是多个参与成员合作的结果,但是成员对产品的边际贡献(即绩效)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的投入,包括监督、测算和比较,这就构成了绩效度量成本。教师工作的主要“产品”就是学生以技能为主的素质的提高,这些技能是多种复合知识的融合和积累。因此,学生这种特殊的产品,也是教师“团队生产”的结晶。但是,这种“产品”的生产模式和性质决定了教师比一般的企业员工需要更高的绩效度量成本。

1.学生的素质体现在多个维度

一个产品的价值源自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衡量其价值的维度能与人类相提并论。价值的多维度,决定了度量其价值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维度越多,度量成本也就越高。

2.学生的异质性

人是一个具有高智商和情感的活体,与物体和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有效的教学,必须讲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以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师作为目标制定者、过程实施者以及监督者,第三者是很难观察教师的努力和贡献,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异质性,也决定了对教师评价的非一致性。加总、分析这些不同的评价,费时耗力,造成对教师绩效衡量度量的成本加大。

3.以培养学生潜力为主

在企业中,通过衡量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是度量员工绩效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多少,短期内却难以下定论。因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潜力,而不是能力。这种潜力得到机会的配合和经验的积累才会变成能力。因此,这种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学校毕业时的成绩可以完全衡量的。

学生素质的多维度性、异质性和成长以潜力为主,决定了对教师绩效的衡量,既不能通过监督者对教师工作量的衡量,也难以通过学生成绩的衡量或者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衡量,因此教师的绩效衡量具有较高的度量成本。

物质激励手段包括工资、奖金、股权激励、延迟报酬等,都是通过对绩效的有效度量,并且给予相对应的报酬,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教师绩效度量成本的高昂,决定了绩效度量的非准确性,建立绩效基础上的报酬自然也难以与付出相匹配。这种努力和物质报酬之间松散的联系留下的“空隙”必然会让教师偷懒,这为组织文化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留下了空间。

在一个人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中,教师的职业选择也面临“参与约束”的问题,即教师获得了效用不能低于从其它行业获得的“保留效用”水平。那么,在物质激励效果受限的条件下,是什么吸引了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天职,得到了普遍的尊重;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园丁”,受到普遍的爱戴;正是对其职业的认可,弥补了教师物质激励的不足。学校组织文化倡导尊师重教,这种价值观与教师对职业的认可相吻合。教师对学校组织文化的认可度高,说明他越虔诚,那么配置到虔诚上的时间边际效用高,他也会配置较多的时间来消费这种虔诚。[7]因此,对学校组织文化的这种虔诚消费带来的效用,弥补了物质激励的不足。这也说明了学校组织文化对于教师的激励作用要比一般的组织重要。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特征

学校组织文化和组织文化一样,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定义。但学者一致认同的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行为规范、组织传统、习惯等。[6]本文中,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在自己的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共享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判别是非轻重,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价值导向。价值观念的外化就是受其影响的环境、仪式、习惯、和规章制度、行为等。

学校组织文化的培育必须服从于学校的目标。学校专职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学校的组织文化也必须服务于这个目的。因此,学校组织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其独特的个性体现在:

1.教育性

学校组织文化的教育性指学校文化中对教育价值的重视。教师以创造、传播知识为荣,学生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傲。教育性是由学校的功能和目标所决定的,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体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2.客观评价

公平、公正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本要求,这在学校中显得异常的重要。学校培养下一代,必须给予正确的观念,这是对未来美好期待的基础。一方面,老师要给予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表现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对于老师的付出予以公正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以及老师之间的评价。

3.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教师是知识传播和技能培养的主体。尊重知识和尊重教师与学校的目标是内在一致的,也体现了学校组织文化的价值导向。对知识的热爱,对传播知识主体的尊重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学校的必备特征。

三、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在一个强文化中,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和深刻的认同,其独特的特征也愈发彰显。沐浴其中的教师也必然受其影响,改变行为,朝着与价值观相吻合的组织目标行进。学校组织文化对老师付出的激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平的机会

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激励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也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4]如果教师觉得自己同样的付出,得到的却比别人少,虽然他本人对报酬满意,但是这种收入不公的待遇会降低他的努力水平。在一个倡导公平、公正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教师的付出得到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反馈,这有助于教师朝着学校的目标前进

2.增加责任感

在强文化中,教师对于学校期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分清楚,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目标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强文化中,教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地思考学校的目标,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爱德温•洛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员工明确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推动力。这种内在推动力可以带来更高的绩效,而且如果目标具有挑战性和给予参与者积极的回馈,则绩效会更高。[3]

3.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在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中,员工都有归属需要,期待建立友好而亲密的人际关系。[5]员工喜欢合作性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理解和关注。在强文化中,核心价值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认同,这种共享的价值观造就了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每个教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校变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容易形成互助、友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之上,持久而稳固。

4.价值实现

这一点对教师的激励显得格外重要。组织文化通过判断组织内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的合理性来降低成员之间的分工摩擦,提高合作的效率,降低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显然,一个与学校目标相一致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绩效。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利于提高学校的绩效与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是一致的,从而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得到体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部物质因素的激励不会影响内部本身的动机。但是,有证据表明,当组织采用外部激励作为良好工作绩效的回报时则内部动机可能就会降低。[1]虽然这个观点还存在争议,但至少可以说明,外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制的。这个观点强调:在中国目前以物质激励为导向的教师绩效改革中,更应该强化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

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建议

1.学校需要教育家来办学

教师对教书育人职业的价值认可和学校组织文化的定位重合,是激励作用发挥的前提。教育家办学,才能保证学校功能的单纯性,从而维护组织文化的特征。目前,学校行政化趋势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模糊了学校的功能,限制了学校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

2.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虽然二者在功能上有重叠之处,但是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独特的作用。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厚此薄彼,只会导致事倍功半。

3.学校组织文化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铸就的。

学校组织文化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仪式和行为方式组成的,内容复杂,交互作用,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价值观的改变需要设计、碰撞、认可、吸收和历史的沉淀。目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靠打标语、喊口号,这种做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所获。

参考文献

1 R.de Charms.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Effe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8

2 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斯蒂芬•P•罗宾斯、大卫•A•德森佐.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在新课改背景下众多教师摸索、总结和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使英语课堂变成充满乐趣、充满竞争、充满激情的乐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布置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实施分层布置作业。

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业内容要尽量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笔者习惯把全班分成三个层次:A组、B组、C组,确保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比如:“如何预习新课单词”,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A组:查字典,运用重点词汇写一段文字;B组作业:查字典,用每个生词各造一个句子;C组作业:拼读并抄写单词,包括中文意思及词性。这样,学生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了自学能力。

2.作业要强调实践性。

英语课堂教学应强调实践性,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作业布置方面也应该逐步走向实践化。在学完“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What’s your friend’s favorite subject?”要求学生先对身边的朋友作一个调查,然后写一个报告。这样学生复习巩固了本单元所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3.作业要注重合作和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适时设置探究情景,让学生探究并描述发现的过程与结果。比如在讲语法“现在进行时态”之前,我布置的作业是:小组合作探究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现在分词的构成,并编成顺口溜以便于记忆。这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作业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作业要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

要想增强英语作业的趣味性,必须不断变换作业类型,使学生对英语作业保持新鲜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要尽量控制抄写性的作业,精心挑选和设计有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1)把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改编成书面表达、挖词填空或阅读理解,而不是抄写或默写;(2)把学过的对话改写成小短文;(3)变换人称和时态改写文章内容;(4)周末作业: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编两套试卷(A卷注重基础知识,B卷注重运用能力)。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重复、枯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小组合作学习,我这样操作。

1.分组合理均衡。

分组合理均衡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均衡的分组。组员实力虽不能达到绝对平均,但必须相对均衡,这样才能在势均力敌的形势下充满竞争,各组都有输赢的可能。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而每个小组都是这样的,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

2.小组合作丰富多样。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①Preview

预习单词、词组、对话、课文,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做好充分准备,并就所准备内容相互讨论、补充,最后指定小组成员代表发言,按规定分值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

②Action

课前表演即在每节课开始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将要学的要点,再联系学过的或课外内容,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③Duty Report

课前活动还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日志、时事新闻和名人逸事等安排值日报告活动。

④Daily Idiom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大量收集各类英语的成语、俚语等,课前抽出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当小老师,教给大家一句话。

⑤Talk Show

这是专门为一些口语流利、乐于表现的学生设计的项目,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即兴英语演讲,也可以让一些英文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作口头训练,激发灵感。此项活动依课文内容而定,不一定每天进行。

(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极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所授内容,有意识地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交流竞赛活动,如听力竞赛、单词竞赛、会话比赛、复述竞赛、快速阅读竞赛、反馈练习竞赛等,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布置小组成员内部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然后组间互查。教师要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并提出建议。

3.记分及时准确。

在合作学习具体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各合作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责任感强、认真、细心的同学担当组长。组长记分实行轮流推磨法,即二组组长记一组成员得分,三组记二组……这样所得分数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组长在被记录组员的名单后面列出本周在英语各项活动中(预习、每日名言、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单词竞赛、表演、作业完成、考试进步等)的得扣分情况。

4.汇总客观公正。

对小组得分情况需一周一汇总,汇总时老师需在现场。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老师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本周“积分最高小组”“进步最大小组”和“积分最低小组”,并把每组个人最高分公示在黑板上,在小组内评选“优秀组员”,在班级内评选“优秀组长”。

篇8

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应试教育是一个十分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在数学教学当中,重点应当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还是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得到发挥。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因而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与地位进行协调,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思维对话,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互动教学应用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对互动情景的良好创设,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小学生都十分熟悉的闹钟,然后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早上起床是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通过类似这种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对钟表的事件显示,读数规则等像小学生传授,在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钟表知识。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在休息日中的作息时间制作成表格,要求对每一个时间点进行明确的标注,例如每天7:00起床、11:30分吃午饭、20:30睡觉等。这样,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思维对话,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情景创设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十分重要,应当努力契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学习平均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应举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例如拿出6支铅笔,让学生将每2支分成1份,一共能够分成几份,或是将6支铅笔品均分成3分,每份有几支。对于这两种分法,小学生通常更愿意接受第一种,而在第二种分配当中,时常会有小学生按照第一种分法进行划分,因而得出了错误答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例如有3个人在打牌,需要将牌平均分为三份,让小学生尝试进行分配。在这种方式下,小学生很快就能够学会第二种分配方法。因此,在为了的学习当中,再遇到平均分配的问题,小学生就能够想起老师曾经给出的情景,从而能够正确的进行分配。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

2013年年底,江苏省徐州市首次提出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中心任务是要求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其宗旨是先学后教,其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力显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不难看出,学讲计划在先前的课改教学模式上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新课改的学生怎么自学、如何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课改的航向。本文以“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因此,“讲什么”要为“讲”落到实处。

(1)学什么――目标清晰。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2)怎么学――方式明确。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并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进而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二、“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1)讲什么――讲到实处。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教师要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①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同学“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时,“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②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并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时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教师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①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BC=AD,∠ABC=∠ADC,∠BAD=∠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

OC,OB=OD。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思维角度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组内讲。在学讲计划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层次上是有一定有差别的。优生讲出来自己的体会和所得,对学困生来说也是帮助,能给他们以启发;优生自己讲出来,也可以加深印象,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的效果比“讲”的效果逊色数倍;同时学困生讲出自己的难点和疑点,也利于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警醒,并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另外,还可以组间讲、师生一起讲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贯彻学讲计划,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合理使用,互学互讲,互帮互助,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玲.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0(9).

篇10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到底需要交流什么并且应该运用何种手段进行提高。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基础的化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引导之后,就开始让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新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学生在交流相关有机化学内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通过集体合作的力量达到了全面提高小组成员水平的效果。除此之外,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加深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学习当中,还体现在情感表达的交流层面。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平等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相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培养。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时代的高中有机化学教育当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模式当中的主导地位。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素质和当前的知识基础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根据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素质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别之中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应用引导教学而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当中完成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并且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创设相关教学情景

即使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不能忽视教师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在现阶段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对高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学习。具体实施的方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文结合的阐述,使高中有机化学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教师提高了,也就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谈论活动中去。

3.及时交流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极佳,可以看出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也是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疏导,因此显得较为零乱。在这其中就需要学生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让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忆和归纳,并且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充分鼓励和评价,从正面的角度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高中有机化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还能使得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当中让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运用。突出了新形势下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通过创设相关教学情景,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以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最终的学习质量,更好地完成新形势时期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篇11

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人有导向作用,正所谓“时境之移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能够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可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引入新知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①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③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质量的关系吗?④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未知数?⑤如果含有未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实施探究。

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来实现。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教学“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时,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的讨论,进而得出“三视图法”。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其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 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关键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第三,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中实施探究。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民族中学是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国家长期团结稳定所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及实现国家的稳定团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藏族学生的陆续转校已成为河西走廊藏区民族中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该文以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一所民族中学(设有初中、高中部)与一所普通中学(只设有高中部)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一部分优秀的藏族学生从民族中学转校到普通中学的现象,拟从民族中学学生转校的表象探讨藏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1 调查环境简介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民族教育来实现,而在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则成为传承其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凡是涉及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改善民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程,而很少对民族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进行关注,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对其心理适应方面进行研究,没有权衡民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连贯状态,但现在河西走廊藏区面临的问题是民族中学学生纷纷转入普通中学,导致其生源不足,进而导致其民族文化面临被中断的危机,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从如何改善民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程方面来进行思考是肯定解决不了问题的。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天祝县民族中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是比较注重学生对于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但是在缺少藏族学生这个载体的情况下,藏民族文化之中断就不是没有可能了。

2 藏区民族中学学生陆续转校的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民族学生转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民族中学现有的教育质量、升学率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师资水平较低,导致民族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普通中学相比有了一定差距,因而出于对教育高质量地追求,很多该校学生选择了转校。

3 对策及建议

改善民族中学现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加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一个民族其优秀文化传承的根本希望在年轻一代。只有搞好藏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教育,加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藏族文化的传承才有希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要搞好学生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教育。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让藏族学生对藏族特有的一切优秀文化有积极的情感。这种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做好对学生的民族文化平等教育工作。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然而由于该地区以藏汉合璧家庭为主,长期以来,在藏汉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汉族思想观念的影响,那种“在普通学校传授的就是主流文化,而民族中学中传授的就是非主流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某种程度上讲,藏族学生的转校之选就是对其淋漓尽致的表现。做好对学生的民族文化平等教育工作,就是要借用博厄斯等一批人类学家所提倡的“文化相对论”观点,使藏族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藏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他们认识到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努力拓宽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增加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来传承民族文化仅仅是其中的一条途径。

3.2 切实突出民族中学的办学特色,增强民族教育发展的后劲

在做好民族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教育的前提下,民族中学一定要对自身做好定位,切实突出民族中学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好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有利契机,利用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式传承民族文化。

对民族中学的学生应该采取多元的评价体系。调查表明,藏族学生大多数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兴趣或特长:如在唐卡艺术、传统体育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优势,这些都应该作为民族中学评价学生体系中的一些参考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愿望。学校甚至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为对这些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让其充分发挥或展示出来。如果仅仅考核藏族学生们在文化课程学习方面的表现,那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就有可能不能从现有的课程、教学及评价机制中获得激励并有成功的体验。总之,民族中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应该与普通中学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否则不仅不能对那些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连民族中学本身而言,都将失去其本有的特色。

4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衰退有诸多原因,而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河西走廊藏区民族中学面临的困境,该文提出了做好民族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教育、切实突出民族中学的办学特色等主要对策以供探讨,希望对改善民族中学现状,促进藏民族文化传承有所助益。

注释

唐卡,也叫唐噶、唐喀,系藏语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语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成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天祝县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