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篇1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篇2

1、前言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实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广厦学院在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 根据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学院“从严治院”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 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 收集大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学业成绩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增强自我行为规范意识水平, 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素质拓展,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把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的表现加以量化, 使评价有了客观依据, 从而减少了主观性, 增加了准确性,激励学生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2、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综合测评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谓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综合测评方案。开展综合测评对大学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综合测评方案就如同“指挥棒”, 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指挥棒”转, 如果综合测评方案有缺陷, 将直接影响到综合测评的效果。

广厦学院综合测评管理层分为五级管理,总院分管领导负责、学生处、分院学工办、班主任和班级德育考核小组管理的五级管理方案,以班级管理为基础,成立以班主任带领的综合考评小组,建立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管理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责任为重、荣誉为先、班荣我荣”为宗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把班级管理落到实处,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综合素质考核制定了评分标准,分为行为规范测评、素质拓展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等三项考核方案。

2.1 综合素质总则规定。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困难补助等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必须为“优良”。主要内容由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素质拓展测评三个模块构成,综合素质测评遵循分项测评和总体测评相结合,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测评,素质拓展测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进行。三项测评最终按照40%、30%、30%的比例折算为一个百分制综合素质测评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排名、定级。为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该测评结果最终以等级和排名的方式予以体现。评定工作分个人总结、班组初评和组织终评三个步骤进行。个人总结即学生对照测评项目进行学年小结,填写《学生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表》;班组初评即在个人总结基础上,测评小组按照模块测评细则进行初评。组织终评即在个人总结与班组初评基础上组织最终评定,正式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报分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由班主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组成评委会,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平时测评考核组成员每周公布一次考核,月底公布总分。对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较低的学生由班主任及考核组长及时提醒并进行相应教育,行为规范扣分达10分/月者、或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低于60分警戒线者由班主任联络家长进行共同教育,以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年测评不合格者,经院长办公会议审核予以劝退,毕业班学生只发给肄业证书。

2.2行为规范测评考核办法。行为规范测评分为公共道德规范、违规违纪方面、学习行为规范、卫生行为规范、请假行为规范、值日班长制行为规范。总则规定, 行为规范测评作为学生行为规范优劣的主要评判依据,学生参加各类评优、评先、推优、困难补助等,其行为规范测评必须达到良好以上(含),每学期个人行为规范基本分为100分,结合测评内容以减分为主,学生行为规范测评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组成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测评小组,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每学期由班主任和行为规范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减分情况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学生行为规范测评各类等级比例为:“优秀”30%以内,“良好”50%以内;行为规范测评不合格者作为“试读生”处理,下学期开学时请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办理试读手续。学生学期行为规范测评分数按照4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3素质拓展测评考核办法。素质拓展测评分为身体心理素质拓展、思想道德拓展、专业素质拓展、人文素质拓展等四个方面。素质拓展总则规定,测评不设定基准分,以零分起级,结合测评内容以加分为主。每学期由班主任按照每个学生拓展加分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先对学生的拓展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然后按照各等级对应95、85、75、65、55的成绩进行统计,为该学生的学年素质拓展最终测评分;学期素质拓展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4 学业成绩测评考核办法。测评总则规定,该测评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课程含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学习成绩,测评以百分制方式进行,具体由分院教学口以学期为单位,按照专业、班级来提供学生各课程考试成绩、平均成绩、专业排名、班级排名等情况,由班主任最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时,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业成绩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学期学业成绩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3、综合测评实施的效果

实行综合测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这说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杜绝了迟到、缺席现象,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明显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显得更加成熟、理智, 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加强 ,学生迟到、请假明显减少,杜绝了旷课现象, 学生寝室的文明卫生状况大大改观,全班寝室积极参加“我的寝室我的家活动”,争做文明寝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综合素质测评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起着一定的、积极的、有效的成果,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班风,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考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素养和品德,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篇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普遍做法是,将学生综合素质分品德、智育成绩、行动能力三项测评,权重一般为20 %、70 %、10 %; 也有的分为德、智、体、能四项,仍然以智育为最主要参照,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排名和评价。这种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已运用多年,对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过促进的作用。而现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迁,是用人单位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有差异化的要求,而不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卷面成绩的诉求。

1 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略了不同素质间的不可替代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它的缺陷是:①有学习以外特长的学生,在测评中不易被认可;②容易导致两种不正常的评价状态:高分者“一俊遮百丑”,低分者“一损俱损”,不利于对学生发展的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

(2)德育测评存在“知行不一”现象,在传统的测评体系中,德育测评在实际测评中比例很足,学生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知行不一”的现象。

(3)对学生综合素质、专长特色和心理素质评价重视度太低,难以体现社会发展客观现实。我们强调大学教育,一定要避免低能高分,而要重视综合能力拓展。传统素质测评体系中,能力分所占权重很低,这必然弱化学生能力发展意识。

2 当前学术界对综合素质测评也提出很多创新的模式,加入了新的评价内容,并对各模块的比例进行了科学的再分配,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1)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宏观上的论述,一部分主要从德智体能四部分进行研究,论述了其重要意义;一部分主要在学校层面进行宏观指导。这样就造成学校所有学院和专业都使用一套综合测评细则,不分学院和专业,就不可能结合培养方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科学的评判。

(2)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针对商学院商科学生的综合测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科学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对其综合素质的高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界的共识。而对商学院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无疑将更好的引导其余专业学生的测评体系的建立。

(3)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大都在理论方面,主要论证测评的意义以及创新的方向,少有具体实务的细则,缺少可操作性。

3 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和实践

阿里巴巴商学院自2008年10月建立以来,按照“开放、创新、卓越”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战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商务精英和高端创业干部。学院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结合阿里巴巴“诚信第一”的新商业文明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学生的“梦想、激情、责任”精神,引导商科学子提高综合素质。

(1)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测评新构想。

学院在综合测评模块化改革方面进行了两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传统综合测评模式过分看重卷面成绩,容易造成“理论学习型”、“学习应试型”的“好”学生,这就不利于促进其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容易伤害学生发展特色专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院在经验总结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学院育人特色,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新的模式把学生综合测评分为思想道德水平、智育成绩、行动能力三个方面,按照3:4:3的比例进行全面系统考核,其中行动能力测试又分为创新创业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四部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在创业、科研、学生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这些“赏识因子”使得青年学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全面更适合社会需求;同时,这种模式降低了成绩绩点占综测的比例,使得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应试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学生不会为了卷面成绩而读书,真正做到为了知识而学习。

第二步,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取消德、智、能各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综测的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奖学金评定、单项奖评定、特别奖评定三部分。其中奖学金评定部分重点参考基本素质、发展素质、知识水平三部分。通过设定一些基本门槛,使大部分学生符合基本素质条件;通过设定一些赏识因子,引导学生向专业特色、学院育人特色靠拢,从而符合发展素质要求;在基本素质和发展素质都符合要求后,全部进入奖学金评定范围,然后根据知识水平(学习成绩)按照名额进行评定。

单项奖主要分为创业先锋奖、文体活动奖、社会工作奖、科研创新奖、道德风尚奖、自强自立奖六项。用以奖励在单项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单项奖不和学习绩点挂钩。

篇5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a-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00 )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society, the employer and social standards of talent have been re-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help the employers favor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科技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使现在的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大学生素质开发与提高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1]。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都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3],导致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就我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4]

1.量化考核内容不全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量化,如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审美观念的考核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去评价,所以大学生综合测评数据所覆盖的范围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学生干部平时的具体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评价等。这就导致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相对不够准确。

2.量化考核设计有缺陷。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是以各个分项得分加权后得到的总分数来体现的。于是,有些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通过盲目地追求个别高分项达到提高自己的总体评分的目的。量化考核设计的缺陷导致的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整体提高和自我发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大学生的成长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3.综合测评的发展滞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测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量身定制;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实是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一旦确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考核评判模式的僵化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发展。

4.综合测评的操作不透明。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后得分,许多学生并不完全清楚“加分”“减分”到底来自何处。综合测评操作的不透明以及各项得分的不明确性,导致许多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加分的“来由”,从而引发了许多“关系分”“人情分”。这从根本上扭曲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遵循的原则[1]

1.导向性原则。综合测评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引导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达到的合格标准;二是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上。

2.全面性原则。综合测评指标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客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反映学生素质的全貌,既体现德、智、体素质,又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性并不是把所有影响素质养成的因素全部包括,而是对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突出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测评结果,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又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3.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加以量化,便于考核评定,各项指标不是并列的,它们对测评分数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不使测评失真,应根据各项指标在测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合理确定量标与权值。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这就要求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标准之间的要有比较,而且评价体系力求简化,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要简易,便于操作。

三、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的内容 [5]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少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以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级的评价内容不同,才能使综合测评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等专业,各有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四、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操作原则[6]

综合测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评价,所以广大学生非常重视。这就要求综合测评的操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为此,在测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透”“准”两字,严格程序,严格审查。

1.“透”即透明度。一是测评办法公平,测评文件人手一册,测评标准和要求人人掌握;二是各项考核材料公开,人人皆知;三是班级学生全部参加,既是测评者又是被测评者;四是负责统计的班级测评小组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五是测评结果公开,各院系在审核后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测评后的总积分为序,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2.“准”即准确度。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情况、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册,作为测评和审核的依据。各班级的测评过程必须接受监督,测评结果要层层审核,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7]。

【参考文献】

[1]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79-83.

[2]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7-69.

[4]陈健.浅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中国林业教育,2011(4):43-45.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篇7

人才测评是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多学科领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评价愈来愈趋向科学化、标准化。高校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要求。因此,建立与社会常用的人才测评与选拔方式相对接的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就成为务须解决的课题。

(一)人才测评技术的定义

人才测评技术是建立在教育测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方法体系。它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的表征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运用履历判断、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对被测评者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过程。

(二)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

1.素质测评中主要运用以下几个原理:①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先天性的条件反射行为除外)表现,都是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在环境中的特定表征伙;②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每一个体不尽相同。它可以综合不同环境下的刺激,使个体对这些不同的刺激作出一致的反应行为;③素质是隐蔽在个体身上的客观存在,具有内在抽象性。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对被测评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反映出来,进而依据测评标准做出判断。原理①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能性,原理②为素质测评提供了现实性或充分性,原理③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操作性。

2.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是一种黑箱模式,当我们想测评某一素质是否存在,具备多少时,不是直接测评素质本身,而是以一定形式给被测评者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并依据测标准作出判断,例如,当各种刺激情境以自然的实际情形出现时,测评是适用观察评定形式。

(三)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的特征

1.测评技术的多元化。由于现代人才测评注重测评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多种测评技术配合使用,对于某些重要的测评要素,为了保证测评结论的准确性,也需要采取多种测评技术获得多方面的测试资料。

2.测评情境的自然性。现代人才测评不仅进行知识、智力的测试,更重视综合素质的测评。仿真测验要求所设置的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似,具有较强的自然性。

3.测评结果的整合性。测量是单方面收集信息的过程,而评价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具有整合的性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注重测评结果的整体判断,一切信息的采集工作都是围绕最终的整体判断展开的。多方参评和多角度观测,都是为科学准确的整体评判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信息。

(四)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

1.纸笔测试。在人才测评中,标准化的纸笔测试应用最为广泛。标准化的纸笔测试一般有事前确定好的测试题目和答卷,以及详细的答题说明。测试题目往往以客观题居多。纸笔测试可以限定时间,也可以不限定时间,被试者只需按照测试的指示语回答问题即可。一个标准的纸笔测试系统还包括客观的计分系统、解释系统、良好的常模以及值得信服的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数据等。在知识测试中一般主要采用纸笔测试,大多数的智力测试、人格测试、成就测试、能力倾向测试等可以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

2.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定义心理测验有五个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难度客观测量、信度、效度。心理测验被广泛应用,比较有影响的心理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测验(TAT)、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卡特尔16因素测验、皮亚杰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事故测验、雷斯特测验等。心理测验是对胜任职务所需要的个性特点能够最好的描述并测量的工具,被广泛用于人事测评工作中。

3.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以测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评价中心是一种程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办法。它针对特定的目标与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技术评价被试者的各种能力,是近几十年来西方企业中流行的一种选拔和评估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人力资源测评方法。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有管理游戏、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有角色小组讨论、无角色小组讨论、演讲、案例分析、事实判断、面谈等形式。  (五)人才测评在大学生素质教学中的应用

能力素质只有通过测评体系才能表现其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现的描述与规定。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所谓标记,即相应于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测评标准体系是人才测评走向成功的起点和关键。人才测评体系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部分。测量主要注重定量分析,而评价注重定性综合。人才测评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正确应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结果,不能局限于测评结果,要全面的、客观的看待个人的优缺点,在尊重测评的同时,结合其它观察的方法共同对受测者做出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和鉴定,全面地了解人的能力素质,走出长期以“学历职称即人才”的人才评价误区。

(六)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

1.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能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综合情况,从中找出主要方面的指标,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能反映间接效果,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全面性与可信度;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用定量指标计算,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便于用数学方法处理,与定性指标结合,又可弥补单纯定量指标评价的不足,以防失之偏颇。

2.框架体系的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既要使学生正确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既要发展学生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把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

我们可将将素质包含的要素归纳总结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又都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作为支撑。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的评价要素,既要反映学生在大学阶段素质发展的特征要求,又要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

3.对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各指标的具体论述。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的评价要素,既要反映学生在大学阶段素质发展的特征要求,又要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我们现将各个指标分别加以论述。

(1)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最大的难题是能否将之量化和如何量化,首先。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这些内隐变量是可以通过个体行为表现与行为产生的客观影响来进行间接测定的。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能表征内隐变量的指标要素,这些指标要素是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评价的。这样,属于内隐变量的个体素质的量化评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

(2)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素质可划分为专业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知识群。①专业理论知识,是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其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对该学科知识的考核来进行衡量。②文化素质,是指专业理论素质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其中一部分可通过学校系统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学习、考核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可通过学生在参加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3)实践创新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相比, 实践创新素质是利用所学知识,通过亲身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取得的直接经验和所获得的由知识转化的能力。可分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大块。①社会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性劳动和活动,完成教学实践和实习任务情况的测评。这一部分能力的测评应以学生进行上述活动中所获得的量化成绩或评价来进行衡量。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利用特长、发挥创造精神,在科学技术、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果。这一部分通过行为表现及成果来进行测评。

4.建立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是笼统地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排序分等和选优,掩盖了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闪光点”,挫伤了学生发展个性“闪光点”的积极性。分项激励机制对学生在不同层面的素质进行分项测评,使学生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同时在分项激励的基础上,若各个层面的素质同时达到某种优秀程度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综合素质奖。

篇8

一、开封大学奖助学金评定的有关规定

 

高校学生奖助学金是政府、高校自身、团体或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金。目前高校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

 

我校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分为A、B两档,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二、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客体的奖助学金评定认定标准

 

我们学院规定申请者首先必须具备资助类奖助学金相关文件要求的条件,同时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使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三级证明评定)、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特殊情况加分等累计,确定贫困学生。

 

对以下情况将直接认定为贫困生。如:无生活来源和法定赡养人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靠亲友或社会有限资助的孤儿;来自单亲家庭且单亲无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难以维持本人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凭当地核发的低保证);其他不测原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家庭突变的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等。

 

学院还充分利用学院大会、班会、校园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让这项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贫困学生知晓受助权利和申请条件,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及时提出申请。

 

2.加强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专业的工作队伍不可或缺。我们学院成立了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部领导为组长,辅导员、班级导师等担任成员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具体负责奖助学金评定,在评定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合理、科学的评选出受助者。同时,我们会定期学习研讨,定期参加学校对奖助学金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

 

3.制定规范化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程序

 

第一步:公布程序,学生申请。对评定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如申请人应具备条件、申报时间、学生民主测评时间、教师民主测评时间、信息反馈时间等,同时对评定工作方法予以公开。学生向学院递交申请及相关材料。

 

第二步:院部初审。包括学生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小组审核。

 

学生评议小组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组成比例适当,一般不少于总人数的10%。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书,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认真进行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和等级,报院部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院部领导小组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第三步:学校审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各院部公示后无异议学生名单,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利用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奖助学金评定

 

学院引入综合测评成绩(详见《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兼顾专业技术能力、思想素质修养、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水平,实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

 

三、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所取得的成效

 

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使国家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国爱党的信念得到加强。这一举措的实行,不仅保障了贫困生的受教育权利,而且使更多贫困生得到了教育资金的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学院在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加强同学们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在争取奖助学金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篇9

全力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业已成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建设布局成形、招生规模扩大、校园环境美化等基础工作,规模建设后前期遗留的问题开始凸显,发展进入瓶颈。其中比较受到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熏陶养成,缺少意志、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得综合素质成为高职毕业生的短板,缺乏职业迁徙能力和适应力。为寻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把发展目标转向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上来。希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的调整完善来获得职业院校新一轮的发展。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正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测评机制的原则

培养目标决定教育教学模式,测评机制也理应以此为前提进行构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既要充分反映技术教育的内涵,体现时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知识性和实践性必须兼顾,能力和素质应该并举。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定位于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在于启智,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前提,综合素质课程应该按以下原则进行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基本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拓宽眼界和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增强专业素养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开发,提高综合能力。

二、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则和理念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不同模式的综合素质课程,评价体系也各有千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在现实中综合素质课程被边缘化、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职教师处境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知识、技能不是被动积累的,是个体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认知是一个适应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课程也需以此为原则进行探索,由目标教育转向过程教育,通过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理想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评价体系的激励、反馈和引导功能,强调主体的个性化和特长,使评价多元化。

1.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测评机制建立的前提

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心转向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立足于课程,建立价值导向的评价机制,多种渠道配合,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测评机制方面应该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为基础,个人能力的提高、价值观的成熟为指引。在课程设置的不同模块学习中提炼出核心价值,区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督促学生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和职业规划来选课及获得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外,技能赛事、网络课程、办公技能、创新大赛、人文讲座等形式都可以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力求全面展示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能力,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

2.测评原则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传统评价方式以考察为主要形式,分数是唯一标准;加之综合素质课程大多无重修、补考等相关制度,往往导致学生漫不经心,上课缺旷司空见惯,考试随便拼凑论文了事。这样的态度已蔚然成风。改革测评机制首先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均计入最后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有重修制度,除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也能够加强学生提高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任何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内在素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不是漫无目的强行灌输。基于此,传统教学方法不顾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堂硬塞知识的模式必须改变,课堂学习时间和内容有限,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整理、课余小组互助、多种方式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对于这样得到的知识,学生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在综合素质课程中,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教师尝试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提出能力和态度的针对性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学会运用和转化。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活跃课程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成绩的评定也采用了实践成绩、口试等多种形式的评定方式,考勤、实践课时、课堂表现成为决定学分的主要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有益过程。教学过程中能较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同学们也对素质课程改革进行了肯定。认为课堂上有了同学的位置,不再敷衍学习。课堂气氛活泼,同学们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发展性的评价观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创造出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模式,如果过于重视分数和结果,忽视学生感受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以评价来促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们教研科研的推动力。因此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测评机制的始终。

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比如说高职院校一般有专科、中专、五年制大专,招生模式也分统招、自主招生、补录等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积累不一而论,实在无法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时就合理安排,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我们提出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必修和选修的选课体制上,根据学生知识的侧重点、掌握程度和职业规划,在选择了核心的必修课程后,围绕核心选择相关素质课程,在最后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后,得到关于该同学在该领域的一个全面评价。比如说建议文科的同学选修自然科学的课程,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后,除了分数,还可以有描述性评价,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特长进行总结,或者是证书类评价。这样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指导作用,也可供用人单位参考和选择。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部门多,管理工作难度极大,切实推进工作必须由学校层面进行发起和统筹,各个部门全力支持方能取得实效。

在测评机制中,比较难以突破的是测评的定性与定量的问题。传统计分模式重在结果,学生往往平时敷衍,考试东拼西凑,效果极差。我们试图在这个环节进行小范围的尝试。容易定量的因素有:课程成绩、奖惩情况、相关证书等;不易定量归于定性的因素有:责任心、团队意识、信息收集、表达、创新、诚信等。

从机制来看,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职业技能处、教务处等部门均有职权和责任,通过考试、评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行为来参与。从实施来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师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我们既需要可比较的定量指标来对综合素质的实施进行反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反映学生特长、核心能力的定性评语。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积累、能力的提高。又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个体多方面提高认识,建立制度,共同关注。测评机制的构建是其中重要环节,我们力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专项能力培养开始,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结束。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程,重视测评的过程和结果,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3]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载《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11期.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7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4-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文凭,更要有素质和能力。这种需求的变化对高等院校如何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了解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地修正培养方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和互通性的特点。它不是单纯通过书本学习就可以获得,往往是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在参加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它也具有交叉性和互通性的特点,即参加一项活动并不只是单纯地提升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多种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一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获得。因此,要以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新形势下创新开展经济类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模式构建上应更注重以活动为载体的平台建设,通过三个系统工程覆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用综合素质测评的“硬管理”来监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软指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高。

一、以健全人格培养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是工作的重心和中心,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明责任,知荣辱”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承担起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其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基本的政治理论课学习之外,开设学生业余党校、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各种方式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再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组建心理健康协会、开设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开设自己的心理网站和组织面向辅导员群体的心理专题培训等形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后,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由于未来的工作性质,诚信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学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和廉政教育将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树立廉洁公正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这样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赢得较好的声誉。

二、以实践育人工程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和完善。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和得到发展的。大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锤炼。

(一)多种形式配合课堂教学,完善实践环节

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熟悉各种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管理和处理软件;通过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的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充分利用横向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假期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样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可以请用人单位走进学校,用仿真的应聘过程使学生发现自身现有实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锁定优秀的学生,并提供实习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兼顾社会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为此应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联络、联合,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开创多种校企结合的新形式。

1.订单式培养

遵循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采用“双导师”制,依照“定岗定标”的方式考核成绩。学员在完成原专业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参加用人单位安排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业务实习活动,最终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将走上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这种方式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实践基地的建立

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锻炼的岗位,为此应广开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多个实践基地。让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锻炼,提前感受社会氛围,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3.人才实训进校园

这也是校企结合的一种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实训营项目计划。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校企共同安排培训计划,期满后用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用人单位正式的实习岗位。

通过以上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可以使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吸收和升华课堂知识,促进其专业素质和技能同步增长,从而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三、以科研创新育人工程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既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又强调了勇于创新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通过思维盛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科技创新的门。其次,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组织,推动科研的发展。并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交流感受,开展科研项目,举办并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实现了科研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再次,实行科研双导师制,提升科研水平。应配备专业导师满足学生对学术科研方面的需求。老师们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最后,开办学术杂志,浓厚学生科研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又能够活跃校园文化。

四、以精品活动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找到了锻炼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开设艺术鉴赏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开展丰富的艺术类活动,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展示才华。举办多层次的主题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各展所能。

(二)完善两个规划,使学生明确目标,不断提高

1.学涯规划

帮助学生确定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了解大学阶段为什么要学、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规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充分利用大学的短暂时光磨练意志品质,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职涯规划

在做好学涯规划的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一课。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将来准备干什么,能干什么,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以综合素质测评激励、引导学生

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按照基本素质与发展性素质,通过赋分项与扣分项来反映学生表现。综合素质测评表由学生所在班级和系共同打分,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对每个人进行评价,实现教育的目的。通过成立测评小组,对学生的日常相关表现进行记录,作为测评依据。并且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分管理,四年共4学分。本科学生应在规定的学年内取得相应的素质学分。学校应将综合测评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方法确保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将软指标进行硬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85-03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5%,江苏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成功转入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95后”,这一标签化的特殊群体成为高校主力军,与之前的几代人比,新生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江苏乃至全国高校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洗礼,面对新生代大学生视野更开阔,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心理特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显得很迫切。

一、新生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2013年新入学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完全迎来新生代学生。由于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思想、行为,对事物的认知及情感各方面与之前几代人的相比都有着很大差异。

以扬州某高校为例,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人生目标与职业生涯等问题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新生代大学生普遍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

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等相互交融共生,共同影响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判断,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95后”新生代大学生。“95后”新生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已经显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元化倾向。

以扬州某高校为例,调查大学生对个人主义价值与集体主义价值、自我利益与社会责任等的价值观念。调查发现,42.2%的学生认为“集体主义原则”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必须遵守的准则,15.2%的学生认为“遵守集体主义的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32.8%的学生觉得“没集体主义这个概念,现在都只为自己打算”。

(二)生活环境优越性

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95后”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从一出生就生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与“85后”相比,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度非常高。

对扬州某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配有手机,近八成学生拥有电脑,35%的学生购买过数码相机等非学习必需品。在生活支出中,虽然伙食支出占据第一位,但其他新型消费形式如手机上网流量费用等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体现了“95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95后”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奖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企业工作站收入等方式获取生活费的。

(三)心理年龄不成熟

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大多数家庭在物质方面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个别学生不但不体谅父母,而且还让父母为其操心劳神,对父母、老师的劝解无动于衷。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激励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潜能的挖掘。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应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高校如何从新生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针对新生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矛盾化等特征,对传统的考核标准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进而改进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传统评价与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95后”学生普遍走进大学校园并接受高等教育,以江苏某高校为例,“95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比例已达到本科生总数的98%以上。由于成长历程和环境不同,“95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

以《扬州某高校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例,该《办法》曾是在综合测评基础上的奖学金、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激励机制。就该《办法》总结来看,该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奖励惩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高校评价体制的通病,具体表现在:

(一)评价模式僵化,重视鉴别、选拔,轻视激励、矫正

僵化的评价模式忽视了“95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僵化思维看待新生代的大学生。素质测评结果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效果远远好于一般学生。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社会现实下,大学生的社会身份由社会精英变成普通阶层。走上社会的新生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就业难度增加等难题。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及学习态度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使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表层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评价模式以偏概全,评价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素质测评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个性化要求。现行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到不公平。在实践中,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普遍性而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如在非本专业有特殊成就的学生),难以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与激励,无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最终考评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措施也是向全面发展的学生倾斜,个性化的激励措施仅限于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如在高级别的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学生等,因此,极少数的激励措施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忽略学生的价值体现,评价效果微乎其微

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收入(例如成绩、各种荣誉称号等)和投入(例如个人努力的程度、付出劳动量的大小等),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收入、投入与别人的收入、投入的关系。评价与激励机制在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及高校育人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符合大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激励机制,应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各种愿望和需求与实现学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机制的优化思考

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可以较好地引导和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行为动机,形成自我内驱力,从而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根据以上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性格特点与传统激励体制存在的弊端的分析,本文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机制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

(一)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正确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具有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特点。在美国评价内容不但涉及知识和智力,还涵盖了语言及实际操作能力、情感与态度等诸多方面。评价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书面考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我们要以大学生“合格规范+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在“95后”大学生科学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目的是激发“95后”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热情。在设置奖项评比时,鼓励“95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

在完善“合格规范+个性特长”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第一,完善奖、助学金政策制度。以扬州某高校为例,2011年以前的奖、助学金制度主要是对极少数学业优秀学生的奖励,大多数的学生往往与之无关,难以起到激励作用。2012开始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设各种特长奖,如道德模范奖、才艺竞技奖、学业奋进奖、励志成才奖、学科竞赛奖等,以刺激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2014年还落实了“班级素质活动开展指导意见”,旨在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全部学生有自身素质提升的机会。第二,实行末位学生会商制。保持较高的淘汰率是许多国外大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中国不切实可行,目前也只有北京大学在实行这样的制度。末位会商制是针对末位的学生,学校跟家长建立会商制度,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后进生的一种激励机制,从而鞭策学生始终努力学习,进而保证高校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三)重视舆论宣传,积极创造自我激励型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条例、治理方式,反映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折射出校园精神,熏陶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针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推行新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中体现自我激励的风气,同时树典型、立榜样,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新生代大学生产生一种教育和激励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一种自由、乐观、向上又不失严肃性的环境,会使每个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自我激励氛围环境中,自觉自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婷婷,董雪梅.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邹苏.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3] 陈抿明.我国大学生激励体制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

[4] 李祥.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篇12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治理效应,做出最大的成绩。现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并认为个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随着需要的逐层满足而达到需要层次的顶峰,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

2.自卑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由于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也有可能是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个正常发展过程。

3.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激励人的积极动机,就要满足人的高层次成就需要。并且这种成功会作为一种强化刺激,进一步激励其行为。成就动机高的人表现出乐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毅力较强,且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

4.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而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5.自我效能感论:该理论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它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而非客观实际,却直接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坚持、遇到困难的态度,以及个体活动时的情绪和对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

6.目标导向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时时把自己的行动与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对照,不断明确自己前进的速度和逐渐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动机能不断得到维持和加强。

7.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将其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认为是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如果产生不公平感则会产生不同的集中行为方式来自我安慰或改变现状,甚至放弃努力。

8.激发论:该理论认为,需要的产生于发展有赖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它明确肯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客观环境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将需要激发出来。

二、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思想、心理、行为和个性特点,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进行了以下探索:

1.满足需要激励法――提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平台

独立学院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要;要培养一支懂教育、会教育、擅长教育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渗透正面教育力量,满足学生的安全归属需要;要重视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发展兴趣、展现特长的平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形成成长成才的持久动力。

2.自主管理激励法――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独立学院要有意识的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摸索一套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在班级中,除了加强班级两委会的建设以外,适当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导生”或者“助理班主任”的角色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实行“值日班长制”,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自觉的维护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班级凝聚力;在学生组织中,在组织建设、活动管理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并适当提供学生干部晋升和奖励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有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责任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帮助部分学生拜托恶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满足学生的赏识需要,在自主管理中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3.目标定位激励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条件的话,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系统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指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有四: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能科学的付诸实践,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累成功体验,持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科学评价激励法――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独立学院要重视素质测评系统的评价、预测、反馈和导向功能,建立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内容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化的测评体系,不断完善测评办法,优化测评制度,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成为每一位要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指南和成功宝典。这样做的好处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尊重个性,承认优势,形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奖惩鲜明,形成学生摒弃恶习,追求卓越的外部动力;公平竞争,树立先进,创设和谐有益的良性竞争环境。

5.朋辈先锋激励法――创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独立学院需要改进传统榜样教育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法,而是利用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的强烈认同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挑选具有鲜明的典型作用,较好强烈的榜样认同感和群众基础的学生,将其榜样精神融入大学生群体文化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学习,从而在学生中创设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做的好处是: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功期待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成才热情;引导学生正视自卑心理,获得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

[1]李传银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2]多俊岗主编.基础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等译.自卑与超越[M].广州:沙头大学出版社,2009,1.

[4]李越等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