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生理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371-0874

国内刊号:31-1352/Q

邮发代号:4-15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2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医学属于实践科学,以生命为其研究目的,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并没有沿着“解剖”的路线发展出与其相对应的生理学,而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方士”的影响下,与古代“天人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以“气化学说”为学术特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界曾对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构建作出努力,但最终因无法对解剖形体作出合理解释而失败,以至民国时期,中医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和批判中医“生理学”的合理性。通过了解中医“生理学”的学术沿革,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医学解剖形体与气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完善中医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特点的衍变

目前,有关中医学理论起源的问题,大多认为可远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战国至秦汉,国家完成了统一,“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渐融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黄帝内经》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书的,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该书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因此,《黄帝内经》一直被看做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标志。

1.1中医生理学的内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1]。《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容,多散见于各个篇章,不成系统,但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大体包括:①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制,如以“天癸”为中心的男女七八节律;②人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机制,如根据气血的盛衰和形体的变化总结出以“十岁”为基数的“好走”“好趋”“好步”“好卧”等生理特点(《灵枢?天年》);③饮食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及呼吸机制;④人体气血运行的日节律(营卫的循行)、月节律(气血与月之阴晴圆缺的关系)、季节律(五脏主时规律)及精神活动与形气盛衰的关系、形体与气化的关系等有关人体生理的多方面内容。因此,有人把《黄帝内经》看作中医生理学的古典巨著[2]。虽然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在民国至建国前后作出了尝试,但由于中医界自唐宋以来对解剖形体的忽视,始终没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体系;而中医藏象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没有对脏腑实质等形体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因此均不能取代中医生理学的意义。

1.2中医生理学的理论特点《黄帝内经》有关人体生理学内容的特点为注重“气化”,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气化”作用下完成的。“气化”的结果,通过颜色、气味、功能、形体变化等形式在“形体”上表现出来,重视“形神并重”或“形气并重”。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保留了汉代遗风,在医学上仍有《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只不过对生理基础的态度,已不能与汉代同日而语。首先,人们对形体解剖的认识逐渐淡化;其次,方剂学的发展也导致对医学理论的探讨从生理转向了病理和临床。受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及《伤寒杂病论》的广泛流传,宋代以后医家出现了“重病理”和“重气化,轻形迹”的医学观念。《伤寒论》是历代医家推崇的中医临床著作,其重要内容正如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可以说“六经”是打开《伤寒论》理、法、方、药一体性的钥匙。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多从运气、病理、方法论等角度立论,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解读六经的少之又少。试看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所参考的书籍———《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所研讨的内容———五运脏腑、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等,可以推知张仲景掌握的医学内容涉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疗等多方面;而其所讲的六经,不会限于多数医家所认为的诸如经络、六气甚或辨证方法等。如果站在人体生理的角度看六经,可以说三阴三阳理论是在“形体”与“气化”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藏象系统是由五脏结构性器官按六经脏腑经络三级阴阳规律组成,内合脏腑,外应五行阴阳,六气标本是其属性”[3]。宋代以后中医学的变革,除了唐代方书盛行引发“不重辨证”的时代影响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对中医生理学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命门学说”。以儒家为中心,旁采佛、道两家融会而成的宋明理学,针对宇宙的本原问题,产生了“理”与“气”的争论;而“命门学说”即是明代医家对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结果。但是与理学家一样,主张“命门为人身之大主”的医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纠缠,一直没有进入“无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黄帝内经》建立起的中医生理系统,并没有因为“命门学说”有所动摇。此外,北宋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以五脏为单位划为五大系统,开启了后世部分医家著书立说的基本模式。近现代“中医藏象学”“中医基础理论”及部分医家的“中医生理学”等教科书,大都为此模式。但张元素并非首创,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看作该模式的雏形。严格说来,这种模式是以“气化”为中心的中医“解剖学”,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中医生理学系统,并且忽略了脏腑实质和解剖形体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亨的“相火论”及其他医家对脾肾关系的论说等,基本都属于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某个部分或个别单位的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学术特点也因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衍变。中医生理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含了“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对生命的全过程及生命活动的具体机制都有详细的描述,但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唐宋以后,众医家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充实了中医生理学的内容,但对“形体”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准确理解。直到今天,中医的“形体”仍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2中医“生理学”的渊源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影响了医学界对经典的回顾[4]。部分医家并不满足于仅对理论进行解读,更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体察阴阳的变化,感悟医学的真谛,对人体的生理基础进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轩岐救正论》中总结了中医学“气化”特点。清代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气化论”,同时对阴阳的变化、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之道、经络对“形体”与“气化”的沟通等生理基础性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此后陈修园、唐宗海等多尊崇该学派的“气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间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视为以“气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内容。此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中医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医“生理学”书籍由日本传入中国,更加促进了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

2.1生理学的概念“生理”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备医学意义。医学上的“生理”在光绪年间已经出现,如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1896年)载有“生理门”,严复在1898年题为“西学门径功用”的演讲中提到“生理之学”,1907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人体生理学著作《生理学课本》。该时期“生理学”实由日本传入,“斋田氏、高桥氏之《生理学》流传坊肆”。在此之前,“欧美新说东渐,通行之生理学为全体新论、全体阐微、全体通考等”[5]。此后,“生理学”作为学科名称逐渐在中国医学界确立,中医界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西医入华之前,中医学界多用“医理”“理”“道”“医道”等概念来概括包括养生、生理、病理、诊疗、处方、用药等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与现代医学生理学意义相近的名词是“内景”,但其内容主要介绍各脏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称及饮食的代谢过程,是人体生理的小部分内容。实际上,中医学对中医生理学的认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

2.2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生理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与中国文化有密切关系。秦汉是诸子思想相互融合与各家学说逐渐统一的时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日渐完善,《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中国文化向来被认为源于“伏羲画卦”,至黄帝时期进入“初期集成”,中国原始科学文化也在此时建立。尧舜时期,不仅继承了早期的“科学”,同时发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6]。因此,属于实践科学范畴的中医学,具备人文哲学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医学属于生命科学,从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在其理论建立之初,已经对形体解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7];而中医学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学”,除了中医学对“形体”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外,与其带有人文特点的“气化”思想有关,这并不代表中医学轻视“解剖”。后世医家对“形体”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理论包含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而气化理论则与形体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体的附庸。因此,“形气并重”成为秦汉之前中医学最大的理论特点,这也是中医生理学的重要内容。该时期中医生理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养生修炼和临床诊疗作理论指导,与后世医界只重临床有很大差别。清末汇通医家,都“主张以中医理论为本位参合中西医学,达到形理或形气兼备的理想目标”[8]。这与中医生理学“形气并重”的特点不无关系。建国以后,伴随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医基础理论,即中西医生理学的结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目标[9]。

参考文献:

[1]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6.

[2]闪增郁,张智,陈燕萍,等.《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8.

[3]许济泽.六经藏象系统揭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3.

[4]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4.

篇3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31-02

生理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正常人体功能与机理的学科,其内容具有逻辑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相当多的内容较难理解和接受,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其内容更是一环扣着一环,逻辑性更强,理解与接受更加困难,在当前医学基础课程的学时明显缩减的情况下[1],想深入掌握微妙复杂的人体机理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又要较好完成现代教育对学生具有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思维的教育任务,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2]。

为此,我们把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有机整合,同时加强与临床疾病联系,寻找适合并能适应现代特征与教育要求的改革方法。

一、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优势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均侧重人体功能与机制,生理学重在正常机体的活动规律与机制,病理生理学则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均重在功能,均是功能性、实验性的学科,并且两门课程研究水平相同,一般生理学课程开在病理生理学之前,病理生理学为加强前后连贯性以及逻辑性讲述清楚,部分内容会重复前面生理学内容,现把两门课程有机整合,既可避免不需要的重复,又能较理想的解决了医学基础课程学时缩短的问题,也能把重点难点多讲讲透,两门课程具能与临床病例联系,尤其是病理生理学,整合之后腾出更多时间联系生活与临床病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锻炼思维的能力,甚至有时间把新发展的新知识带到学生面前,开阔学生视野。

二、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要素

1.教师要扎实掌握生理学与病理生课程内容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虽说均是讲述机体规律与机制的学科,但是在大部分医学院线虽同属于基础学科,但分属于不同教研室,由不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在我们学院,这两门课程在同一教研室,上课教师多年按照系统疾病同时负责这两门课程,所以同时熟悉这两门课程,有条件有机整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此我们细心编撰了一部整合教材。

2.教师知识面要宽广,教学内容要丰富

生理学教学内容具涉及到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活动规律与机制,知识点多,难点多,要想深入浅出的讲透讲明,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涉及有关知识,要注意搜集典型的生活实例、网络报道、科学讲座及临床案例,把这些穿插到理论课讲述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专注,课堂效率就会提升,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蕴涵其中的理论知识,生理学尤其病理生理学属于基础“桥梁”性学科,与多学科密切交叉,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

3.课程设计合理,与疾病联系密切,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按照课题既定的教改理念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本着既能体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密切联系临床,增加临床案例的原则编写教材,设计课程,比如在绪论章,除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机体功能调节外,整合进病理生理学的病因学的内容,在细胞章节,除了主要讲述生理学的跨膜物质转运、生物电现象,还增加了最近科研的重点信号通路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疾病,如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相关疾病。由于生理学的尿生成过程与病理生理学中的肾功能不全紧密联系,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与肾的调节关系密切,故也放在同一章节。重点难点多讲,简单浅显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然后以习题的形式检验,如能量代谢的生理学内容就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病理生理学则要讲述相关内容,即“发热”章节。

三、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初步实施及成效

我们教研室首先多次开研讨会深入讨论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接着按照最后讨论的结果编写相应教学大纲,继而编撰教材,我们随后在 2015级护理学专业部分班级进行了整合实施的教学试点工作,护理学专业其他班级按照传统进行,在教学课堂上根据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讨论式、提问式、TBL式等,通过对比教学效果,细心观察学生上课反馈,学生直接谈话,发现上整合课程班的学生上课的活跃度、专注度以及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分析能力方面明显提高。具体成效如下:

1.学生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学习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学生大学以前的小学、初高中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老师被动接收,上了大学要慢慢学会自学,学会高效率的自学,何况现代网络发达,自学途径多。先自学简单内容,比如我们的“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就较简单易懂,我们尝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刚开始以思考题的形式把重点留给他们做,并且在网络上也能学到较多的知识,老师也会提醒学生要用学到的知识辨识在网络上查到的内容,不能全信。然后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分钟的时间自学一些简单段落,询问他们这些段落讲的主要内容,学会快速抓重点,学会快速归纳,这必然督促他们集中精神自学,这样逐渐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也部分解决了课时被逐渐缩减的状况。

2.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高效率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界的呼声,也是减轻学生给负担的一种途径,然学生腾出时间去运动、去发展兴趣和去参加社团活动,全方面发展,大学毕竟不同于小中学, 尤其是公认医学生,更应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下学习负担。通过课堂上部分自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们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学习,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谈论式、多媒体、提问式、互动式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也就能得以明显提高。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具备较高的临床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很重要的基础科学,主要任务是夯实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绝对不应该把基础知识与病例分割开来,而应该以解决病例为出发点为导向来引导学生思考出现此种症状与体检结果的机制,理解机制防治原则就好理解。我们这次整合教材加入大量典型病例,在解决一个个病例中既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兴趣,初步培养了临床分析思维能力。

4.体会与思考

通过开始编制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课程的大纲、教材以及在护理班级开展教学的尝试以及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我对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1)首先,在我院开展整合教学改革具备可行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接受程度来逐步开展整合教学,在试行阶段采用先在一定专业学生试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的形式较为严谨合适;(2)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尽可能增多临床知识与经验。教研室一般在基础医学院,教师毕业后长期只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医生执照和行医资格,很少或基本不参加临床实践,病理生理的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的教师毕业后鲜有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至少应该多去听听临床课程,至少多与相关临床课程老师多多沟通,增加临床知识;(3)课程中与课程结束时应该设置调查问卷,多多了解学生对于整合的感受与建议;(4)教学改革还需要学校教务目前增加支持度,培养计划是两门课程,学生毕业成绩就需要两门成绩,而整合课程只有一个成绩,这个问题需待解决;(5)教学整合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试行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要不断完善大纲与教材,还需要不断努力。但是由于课时问题,我们未能在一个学期完成整合课程,故而护理学专业的考试章节内容与题目不同,未能从考试成绩方面深入客观比较分析教学效果。

篇4

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约1/4为固体,3/4为液体,成人65%左右的体重来自液体,人体内的液体按照分布位置可分为两大类:分布在细胞内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外的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所有的细胞都由原浆构成,呈胶状,无色透明,其成分主要为水分,还有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

二、细胞生理学与皮肤的关联

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内部物质不能流失,其化学组成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这就需要在细胞和所处的环境之间有某种起屏障作用的结构。因而,细胞有一层由脂质分子构成的选择性半透明膜,它把细胞和细胞周围的环境分隔开来,细胞通过它从细胞外液中吸收养分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运动、排泄、呼吸、感应、生殖等。

皮肤学上判断健康、美丽皮肤的标准主要在于肌肤要有优良的弹性、水油均衡,而要维持皮肤年轻健美的首要条件则是细胞健康。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同时也能起到养护细胞的作用。当缺乏水溶液时,细胞就会因无法吸取养分而导致分裂能力降低、再生能力减弱、生命活动下降,并造成皮肤循环不畅、细胞代谢废物滞留,从而破坏皮肤组织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细胞衰竭、死亡。

三、角质形成细胞基础生物生理学

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90%以上,这是一层相互交叉、重叠板状、可塑性强老死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动力学

细胞由基底层分化成熟为角质层直至脱落的过程称为表皮更替,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细胞周期时间为209小时,更替时间326小时。角质层的最外层细胞已无浆膜、无细胞核、无生命力,并由致密的角质细胞鞘取代,至此角质形成细胞也完成了它的最终分化过程,生命随之结束。

角质形成细胞对黑素细胞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树突形成等,而对黑色素合成的几乎没有影响。黑素在表皮的基底层生发,正常状态下会随着成熟的角质形成细胞一起脱落、代谢。当角质形成细胞因各种原因导致生理功能降低时,其对黑色素的正常代谢、分布等就会产生定的影响。

角质细胞与郎格汉斯细胞的关系

郎格汉斯细胞是黑素细胞之外表皮中的第一种树枝状细胞,通过树突与角质形成细胞接触,1个郎格汉斯细胞可与20个角质形成细胞形成接触,正常情况下两种细胞相互协调对维护表皮内免疫稳定有重要作用。

四、黑素细胞基础生物生理学

黑素细胞位于表皮的基底层,胞内含有黑素小体。黑素小体在形成阶段可分为:内有酪氨酸酶存在的空泡;具有特征性的阶段性细丝:黑素小体结构模糊,有黑色素沉着,成熟的黑素颗粒可见于树枝突上四个阶段。

黑素小体在种族差异间的生理状态

篇5

关键词: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外国学生到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医学专业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每个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与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所以掌握好病理生理学知识,无疑对留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病理生理学》一直被国内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那么如何使用全英文授课,使留学生全面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我国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30余所医学院校招收自费医学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于印度、尼泊尔、南非、肯尼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尽管这些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口语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与“美式发音”及“英式发音”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发音差异非常大,从而增加了师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有时甚至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更为自信、独立、活跃。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旦有问题会随时提问,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被动地听,教师是“填鸭式”灌输,缺乏引导、启发,导致了留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容易出现思维混乱,接受错误信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入学时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了他们对新教授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针对以上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各大院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如在讲课之前,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在授课时逐渐渗透临床知识,通过病理生理学使基础与临床有机地衔接起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中实践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来源于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入手来掌握所需的基础医学知识,这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留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针对留学生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特点,教师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利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意见,因势利导,保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除此以外,各院校在正确认识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也均从语言、备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我校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探索

我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可以实施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开展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也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授课教师从未踏出国门,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师资力量条件下,帮助留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教研室每年承担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任务较繁重,每学年总学时数为89,其中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34学时。通过近几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就如何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1精选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建枝、陈国强教授主编的《Pathophysiology》,该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目前较新的研究进展,并且已有与该教材配套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复习自测教程《PathophysiologyReviewandSelf-Assessment》,便于学生自我检测和课后复习。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实验获得,所以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版的英文版病理生理学实验教材,我们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了大量国外教材和参考书,自行编写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反应良好。

由于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让留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内容有个直观地认识,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实验课内容的安排尽量和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因此在实验课和理论课时间安排上,我们的授课顺序是先理论后实验,在我校学生多、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特为此做了精心的调整,以更好的有利于留学生的学习。

2.2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提问式教学、PBL教学、科研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同时我们适当地采取赏识教育,当留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以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如“good”、“verygood”、“excellent”等进行鼓励,这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实验,每次实验课除了主讲教师以外,均配备一名辅助教师,不断巡回指导,全程监督实验过程,与学生一起分析

各种实验现象,及时指导和纠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每次实验的成功率,这也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逻辑推理,有的难点部分尽管教师充分备课,努力讲解,但是有的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所以我们正在研究开发英文版的“常见疾病病理生理模型模拟系统”,拟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生命过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留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通过该模拟系统自学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的内容是按照医学留学生本科《Pathophysiology》大纲要求,包括酸碱紊乱、肺水肿、高钾血症、缺氧、发热、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共12项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模拟系统以病人和动物为模型,采用精彩的动画及逼真的图像,以动态过程展现疾病完整的病理生理演变,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室每位教师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教学,把留学生教学看作是一个学期的重点工作,每人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备课,所花费的备课时间远远多于中文教学。有资料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例是5:1,而英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是20:1,据我室统计,为了上好1节留学生课,平均每人需要2-3周的备课时间,而且一般都提早3个月开始准备。正式上课前,授课教师均参加学校组织的全英文教学培训班,通过试讲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给留学生授课。平时,各授课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经常观看国外的教学视频,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且本教研室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也积极地听其它教研室的留学生课程,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全英文教学水平。有的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沟通,比如积极参加留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参加“英语角”活动,使双方不断磨合,以熟悉对方的发音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进行。

3.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们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3.1学生方面;由于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也各有不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比较大。据观察,大约1/3学生基础扎实,治学严谨,勤学好问,而且比我国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很强,甚至让有的授课教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向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国外的原版参考书,如VishwanathRL等主编的《PhysiologicalMedicine》、ChrisEK等主编的《EssentialsofPathophysiologye》等,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另有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不大爱动脑,也不经常提问,学习比较被动;还有约1/3的学生基础较差,纪律松散,经常旷课,实验课操作也很盲目、极不规范,学习非常被动,一问三不知,有的纯粹是在混日子,因此,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实行分班教学。

3.2教师方面;教师和学生自如地交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留学生的一些提问得不到及时解答,这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但是授课教师用英语口头表达能达到自由发挥的程度,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交流还是不够的,希望学校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

3.3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因为对大部分留学生而言,他们学成回国后主要是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所以他们获得中国学位之后,更主要的是要回国参加本国的医生资格考试,因此他们普遍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有的学生也担心某些教学内容被删除,会影响他们的医生资格考试。这就要求我们共同探讨,制定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计划。

因此,如何上好留学生的病理生理学课程,还需要我们任课教师不断的探索、交流,以及教学双方不断的磨合。相信只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将会总结出一套适合留学生的全英文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舒婷,张玉平,姜华,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6(3):76-77

[2]李晓霞,钟启平,訾自强.PBL教学模式是留学生教学的发展趋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80-382

[3]黄艳,李跃华,李菁,等.PBL模式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第4期:43-44.

[4]唐俐,骆云鹏,段红,等.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43-245.

[5]卢新亚,付庆,李敏,等.留学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4):303-

篇6

1.2PBL教学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取教材部分章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等,引入症状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定相关问题。临床病例资料尽量详细,包括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检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和转归等。问题的设定以病例为依据,融入教学大纲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基本病理生理学过程,难易适中,利于学生从中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从而能够提出合理的诊疗方案及预防措施。课堂教学将每班分成6小组,每组6-7人,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针对临床病例设定的问题,进行推理、分析,然后整理讨论结果,推选一位代表对病例进行病因、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分析并提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措施。讨论结束后,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对病例中设定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并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拓展思维,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纵横联系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PBL联合LBL教学法将前两种教学法联合起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关教材内容讲解后,引入临床病例进行PBL教学。

1.4教学考核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问卷调查按“肯定”、“否定”评价,主要从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卷面考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理论知识(80分)、临床病例分析成绩(20分)两部分组成。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考核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平均满意度统计结果:PBL联合LBL组(93.23%)及PBL组(92.52%)明显高于LBL组(6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与PBL联合LBL组的平均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普遍反映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间,学习负担加重。

2.2卷面考试成绩理论知识成绩:PBL联合LBL组(73.18±4.49)分和LBL组(72.62±5.27)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PBL组(69±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例分析成绩:PBL联合LBL组(18.01±4.21)分和PBL组(17.62±3.57)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LBL组(12.62±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与相关机制,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对医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以往的病理生理学教学采用的是LBL教学法。LBL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符合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教授知识,并对所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能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4]。正因为如此,目前病理生理学教学依然多采取此教学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LBL组的理论知识成绩高于PBL组而不低于PBL联合LBL组。但是此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缺点:“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性较差,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研究结果显示LBL组的病例分析成绩确实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因此,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篇7

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生理学与临床的结合,力求把教学的知识点落足于临床,把空洞理论变成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其次是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创新与临床结合,并把临床知识升华到教学艺术水平中,最后可通过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为今后临床课打下结实的基础[6]。

例如在讲授血液这一章血细胞一节时由于医学原理和概念及医学数值比较多常常很抽象且枯燥,学生学起来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笔者引入内科常见的用具体的一个患者的血液常规化验单开始分析和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医学数值变得那么形象和具体。比起常规的那样枯燥乏味的长篇讲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一个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突出“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即将成为医生、护士这些特点,就更需要经常与临床案例相结合。通过对生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结合的教学,注意挑选病例,采用辐射式和聚合式讲授方法,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水平[7]。

生理学教学应服从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生理学教学中选择与临床工作关系密切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与临床医学进行链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提示性、问题式、专题讲座式、专栏式链接方式。讲授胃液、胆汁、胰液功能时,分析萎缩性胃炎、胆道梗阻、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产生机制;讲授血液粘滞性时,分析其与冠心病、高血压、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系;讲授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时,分析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有何不同;讲授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时,分析心衰、大出血、过敏性休克患者动脉血压发生变化的机制以及治疗原则;讲授肾脏生理时,分析肾功衰竭患者为何出现尿毒症、高血压、贫血等症状;讲授激素生理作用时,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地方性甲状腺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低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通过与临床疾病的链接,使生理学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素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效果[8]。

篇8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近年来,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更适合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013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为研究对象。2012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89人,2013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09人。两个年级年龄结构无差异、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相近,具有可比性。2012级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2013级学生采用PBL教学法。

(二)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录像等方式进行理论课的授课。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习,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为主进行复习考试。形成了系统、稳定、扎实的理论式传统教学法。(2)PBL教学法。①前期准备。PBL教学需要小组间发言讨论,因此课前现将学生分成每5-6人一组,以小班(35人左右)形式组织PBL教学。病历是PBL教学的主体内容,是PBL成功开展的基础,是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病案的选择和编写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份好的病历,教师对讨论结果的预测与学生讨论涉及的知识范畴至少有60%以上相吻合,才能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病历[1]。教学前筛选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所选病例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篇幅不宜过长,整体内容不超出学生已学知识范围。病例涉及面较广时,就适当精简,将当时未学到或所学知识不能理解的内容删除。病例中能够隐藏许多问题,问题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学生能够从病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反反复复,不断升华和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组织实施。教学时相关病历资料发放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在讨论时,不仅能够完成教师课前预计应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学生可利用多种途径(书本、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就老师布置的问题完成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选派代表准备在课上讨论阐述本组观点。其他各组学生可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双方自由进行辩论,但指导教师要对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耽误课程进度。在各部分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入学生意见一致的问题可做一简要总结,而对于各组间存在明显分歧的问题应做较为详细的讲解,以利于学生梳理出正确清晰地思路。课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病例总结,以书面形式上交,并对自己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更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评价方法。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客观的评价应试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命题的试题,通过笔试进行评价。出题原则为:回忆、理解问题占总分70%,以选择题、概念题及简答题的形式考核;分析、综合、应用问题占总分30%,以选择题、论述题及病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核。两套题的难度系数相当。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评判结果,试卷按统一的标准答案评卷,然后输入本校的教学考务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PBL教学的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根据病历讨论以书面报告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双方面得到提高。

二讨论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rster大学创立的[2],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PBL的基本理念是“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及团结协作等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3-5],这些正是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缺乏的。

(一)PBL教学法的优势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座谈发现很多同学表示:PBL教学是小班完成教学活动,拿到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后,通过对病例中主要疾病的诊断,对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变化及治疗原则的讨论,不但串联了相关知识点,而且构建知识学习网络;将临床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思维的形成。在课上每位学生都需要课堂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促使大家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对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需要围绕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展开讨论,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理清思路并发现自己思考问题时的不足。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就某一知识进行深度的和高效的探讨,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教师沟通的能力,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加强了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对教师而言,教师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不是“填鸭式”的灌注知识,而是教授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则有更高的要求,钻研业务,增加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内、外、妇、儿科等临床知识),还要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PBL教学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驾驭教学的能力,掌握和控制讨论的节奏。当讨论脱离主题时,教师要把知识范围加以限定,引导学生步入主题;当讨论冷场时,教师要把把僵局打破,及时给予有效提示,使讨论重新活跃起来。要求教师能驾驭课堂,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方法,定期接受专门教学技巧的培训和指导。

(二)PBL教学法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1,2发现,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期末考试成绩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并无优势。分析原因:教学体制仍沿用的是过去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数、一般在56学时,我们只是在最后的章节开展,大多学生刚开始有兴趣这种新教学模式就结束课程。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全部实现PBL教学,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沟通。现在进行的部分课程的PBL教学,仅仅是一小部分的章节,大部分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大堂授课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PBL教学的推广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是一项系统、整体工程,PBL教学模式实现的关键涉及到教学体制的改革。我们在通过座谈也发现,PBL教学的效率低,本科学生第一次接触病生的病例讨论,缺乏经验,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心理,对知识的渴望度不够,还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些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弱,要其在短时高效的查阅相关资料并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这种能力的培养尚需一段时间。还有些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条理性和逻辑性较差,与同学交流讨论较少这也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有关。综上所述,PBL教学法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的系统性还相对较弱,全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应当注重知识的衔接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目前,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希望PBL教学法能够和更多、更好的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使我们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朱晓辉 孔霞 李明勇 何志巍 李蓉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2调整培养方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

3.1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探索

4.1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篇10

3.按照预定实验设计方案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预定实验方案,对已经过小分子药处理的LL/2细胞凋亡进行初步检测。带教教师采用引导和提示形式参与实验过程,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LL/2细胞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本实验的重难点,为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带领学生观看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幻灯片,强化学生对该部分实验的操作规范化。

篇11

关键词:

生理学;教学体会;医学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各学科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然而,该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较多,理论性较强,知识又比较抽象。该课程与解剖相类似,是医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而且现在教学课时偏少,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讲解,这对于医学院校生理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综合近年来的生理学教学实践心得,对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作一总结和探讨。

1.教学准备。

高效课堂从精心备课开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努力钻研教材及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文献阅读等,把材料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方法。积极向教研室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同时,在认真备课的同时,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在网上仔细聆听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处理手段,有不同的精彩呈现。在听课后认真反思,吸取别人的精华,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重视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是生理学的开篇,是新课的序曲,在整个生理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在绪论中,详细论述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以讲故事形式呈现。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规律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英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他花了9年的时间,通过大量动物活体解剖实验,得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血液由心脏射入动脉,再由静脉回流入心脏而不断循环。并且其在1628年时出版了《心与血的运动》,是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由此其被公认为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此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威廉•哈维相关的实验照片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对这些实验内容的思考,点燃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机会,重视生动而有感染力的绪论课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生理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树立起想学、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生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概念抽象,原理复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要想上好生理学,就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喜欢生理学。以往,生理学教学多采用板书形式,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仍收效甚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实。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适当运用图片及相关视频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胃的蠕动等内容时,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富有吸引力,使学生有直观感受,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趣味化,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生理学实验课教学。

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理学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因此,生理学实验课在生理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不仅可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让生理学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时,教师先讲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中用到的手术器械等,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先给学生看实验课录像,然后教师进行实物示教。

5.与临床联系密切。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偏重讲解理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重要的知识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很难联系在一起,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思路,将生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胰岛素生理功能时,引出糖尿病的产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临床知识,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对相应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思考,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总之,生理学是医学院校一门理论性很强、概念比较多、内容又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重视绪论的讲解,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实验课教学,将生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篇12

关键词 :生理与护理 护理技术 关系

在中等卫生学校所设专业中,以护理专业为主,目的是为基层医疗单位及社区医疗保健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因而,在生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生理学与护理学的联系,尤其对与护理技术有关的生理学实验,例如,体温的测量、脉搏的测定、血压的测量、呼吸的测定等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利用实验课及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最终能全面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项目,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及走向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生理学与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评估病人身心状况的基本资料,对病人脉搏、呼吸、体温及血压进行观察、测定及记录,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状况及经过治疗后,病人体质恢复的状况,为进一步制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护理计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1.体温

生理学所讲的体温是指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这对于维持体内酶的活性、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体温过高或过低,将对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在正常情况下,体温受昼夜变化、年龄、性别、肌肉活动及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昼夜变化。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昼夜之间呈现周期性波动。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在为病人测定体温时,应考虑到体温这种昼夜变化的影响。

(2)年龄。幼儿的体温比成年人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较低所以体温偏低。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应注意保暖,例如,在临床护理中给老年人增添衣服和被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应特别注意护理,必要时应将早产儿放入恒温箱内保温,并定时测量体温。

(3)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月经期及排卵前期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期体温较高。因而,在对女性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

此外,体温还受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体温的概念、正常值、生理波动及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的同时,在生理实验中,进一步要求学生识别体温计的种类,掌握体温测量的步骤、要点和方法。

2.脉搏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波动,称为动脉脉搏。正常情况下,脉律规整,间隔时间相等,脉率与心跳频率一致,但因年龄、性别、情绪、生理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女性脉搏略快于男性,婴幼儿的脉率较快,老年人的稍慢。根据脉搏的生理性变化,在生理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脉搏的测试部位、要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辨别速脉、缓脉、间歇脉、绌脉、洪脉、丝脉等异常脉搏,为了解病人疾病发展状况、心血管的功能状态的改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3.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呼吸节律和频率受呼吸中枢的调节。呼吸频率和深浅度因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女性呼吸频率稍快于男性,婴幼儿的呼吸频率快于成年人,老年人稍慢;活动时呼吸频率加快,睡眠时较慢;在病理状态下,例如,高热、轻度缺氧、酸中毒等,呼吸加快;安眠药中毒等病人,由于呼吸中枢被抑制,呼吸缓慢;严重缺氧的病人还会出现呼吸节律异常,例如,潮式呼吸等。因而,学会观察和测定正常人及病人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4.血压

血压一般是指动脉血压。流动的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心室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情况下,血压受年龄、性别、环境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婴幼儿血压较低;血压可随年龄增加而升高,40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血压可增加10mmHg;中年以前,女性血压稍低于男性,中年以后差别不大;一般白天处于工作或劳动中血压可升高,睡眠状态下血压较低,疲劳或睡眠不足,血压会升高;精神紧张、过度兴奋、恐惧及疼痛均可使血压升高,但以舒张压升高较明显。此外,饮食、吸烟及饮酒也会影响血压。

在生理学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动脉血压的测量原理及生理性变化的基础上,识别血压计的种类及构造,进一步熟悉测量动脉血压的操作步骤及要点,准确掌握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多次练习的机会,直至完全熟练掌握。通过生理学对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及影响因素的讲述,结合动脉血压测定的实验练习,使学生在后续学习护理技术时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二、生理学与饮食护理的关系

1.饮食护理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营养搭配,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提供良好的进食环境促进食欲,这些与生理学讲述的消化和吸收有关。消化和吸收是人体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能量的供给,依赖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其中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由糖的氧化提供。脑组织所需能量完全来源于糖的氧化。因此,在进行饮食护理时,应纠正病人偏食的习惯,以促进病人痊愈。

2.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选择适合的饮食

糖尿病人饮食宜选择粗纤维多且低糖的糙米、白萝卜、白菜等,尽量避免蛋糕等高糖分饮食。老年人、幼儿及重病、久病初愈的人,脾胃功能差,应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消化能力好转后,逐渐增加食量,可进荤腥食物。产妇由于产后虚弱而且需要分泌乳汁,腹部内脏位置因胎儿娩出而有轻微改变,应选择小米、鸡汤等营养丰富又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且每次进食不宜过多,以免出现胃下垂等病症。这些都与生理学中胃肠运动形式、胃排空、不同营养物质在胃肠的消化吸收过程等知识相关。

三、排泄与护理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