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4: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研究生学年总结

篇1

    根据培养方案,完成了2015级学术型研究生和2015级MPA 的课程教学。

    对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毕业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对其毕业论文外审前安排了预审、预答辩,不合格的论文组织了二次预答辩,从而保证了本专业所有16篇毕业论文外审一致通过。

组织进行了2016年度研究生培养经费和研究生教育经费预算。

对13名学术型硕士考生和20名专业型硕士考生进行了复试。

统筹五院一所,完成了2016年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评估。

进行了《公共管理(1204)学科授予硕士学位基本标准》和《公共管理硕士(1252)授予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标准》的编写和修正。

组织了2014级公共管理专业共25名学术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对其中不合格者进行了第二次考核。

申请2016年研究生案例教学项目一项。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下半年)

根据培养方案,安排了2016级学术型研究生和2016级MPA 的课程教学。

2016级学术型研究生报到16人,专业型研究生报到13人。

完成了2015级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双选和2016级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双选。  

    对于2015级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实践,采取了与生源单位为实践基地,聘任生源单位负责人为校外导师的管理模式。

   组织了2016年公共管理专业以及学科点的预评估。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75-02

在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概念为:组织的最高领导层与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各项工作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1]。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目标能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潜能,增加战胜困难的动力,人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无穷尽地努力,极尽全力地去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现在,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我国自2000年研究生扩大招生以来,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较扩招前增加了数倍,研究生培养中教育管理工作日益繁重,管理方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将目标驱动管理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研究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能将导师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一、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

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在《怎样当一名研究生》中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义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研究为手段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2]。这一特征表明,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学习的是该专业最成熟、最常见的基础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知识。本科教学以老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将问题提出来,分析给学生听,然后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科生的培养呈现群体性特征,有确定的班集体,有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在学习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研究生教育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呈现个体培养特征。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通过自学来掌握,要从零散的论文、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到系统的知识,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研究生学习要有很强的主动性,要主动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目标驱动法是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3]。自我管理的方法有多种,目标驱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目标驱动法,就是要摆脱本科期间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学习中战胜困难所需的动力。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要确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要制定每学年的学习目标,如第一学年主要是完成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一些必需环节;确定研究课题,跟高年级的同学学习实验方法与技术,等等;第二学年主要是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实验;第三学年结束研究实验,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办理毕业相关手续。近期目标可以分成学期目标、月度的目标、每周的目标任务,具体的指标应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已经制定的远期目标来确定。近期目标不可过高,不要急于求成,要步步为营,螺旋上升。制定目标,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增强了自信,给自己带来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会觉得学习很有意思,能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三、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

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首先,教师要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规律、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生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每门课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实践参与式等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讲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课下的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5]。钱伟长教授曾在上海工业大学做过一个试验,选择一个班,40多名学生,教师发一个指示性的大纲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个星期应该看哪几段,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考虑。这个班学生自学了一年,开始时乱极了,学生意见很多,后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慢慢地意见少了,到三年级、四年级毕业的时候,这个班学生是全校最好[2]。广西大学也在《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了目标驱动体验式授课的尝试。教师制定好《数据挖掘》课程教学目标,概要性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该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一个项目,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查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

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四、目标驱动管理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高效模式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培养计划,可以制定三年总体计划和各个学年的阶段计划。总体计划应包括需要完成的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学位论文需要达到的水平等。第一学年的计划包括修读的课程、参加学术活动、对实验室情况的了解、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等,并初步选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完成该方向国内外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选题;第二学年的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试验研究并分析研究结果,学术论文撰写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第三学年的计划包括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和挖掘、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职业规划等。根据培养计划,确定考核指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完成阶段性总结汇报,并进行自评和研究小组内的互评,导师结合研究生汇报、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综合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的评定结果确定考核等级。每个季度或每学期考评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评选的依据。导师还可以根据考核结果选拔优秀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批评教育,予以重点指导,多次考核不合格的,可以停发助学金,甚至劝其退学。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应在硕士阶段基本完成,对他们的指导,应以创新突破为目标,引导其涉足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自主发现创新目标,确定技术路线,突破关键技术和撰写高质量论文。

导师采用目标驱动模式管理研究生,一方面,能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研究生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样,既锻炼研究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导师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能形成激烈竞争机制,通过考核来确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等级、“助研”岗位的资助与否,以及“助教”、“助管”岗位的分配,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可促使研究生不断进取,充分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目标驱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卓有成效方法,现在正逐步被应用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主旨是用“自我控制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实施目标管理,需要研究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备完善的评定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是目标驱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胡建宏.管理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

[2]叶志明.怎样当一名研究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59.

篇3

学年伊始,我还在长江所(**)做强力霉素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实验刚开始进展不是很顺利,因为本科室没有从事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的经验,所以实验设计、操作、数据整理和文章写作都需要靠自己。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后,终于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本研究所已有设备的基础上购买了蠕动泵等仪器和其它试剂。实验刚开始做得很不顺利,一方面是实验设计有些漏洞,另一方面是自己打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在艾晓辉老师及刘永涛师兄的帮助和鼓励下,终于克服了大量的困难,最终把实验完成了,并写出了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水生生物学报》和《淡水渔业》。此次实验对我的来说,不仅是学习和掌握了此类实验的设计及实施方法,还让我学习到了一个研究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就是要不断的总结和思考。完成该实验,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面的意义,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越挫越勇才是吾辈必须具有的精神。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15-02

引言

从2014年秋季起,全国各高校已按“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纳入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与此同时,为配合收费政策的顺利进行,研究生资助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但实际上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只对资助的标准、条件提出了宏观上的指导意见,省级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开展好研究生收费与资助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向前摸索。因此,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对学术界关于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则要述评,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有关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述评

(一)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

贺芳玲通过实地调研12所高校获得了一手资料,以客观情况为视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这使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剧增,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以分担培养经费,是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成本、就业回报率和社会承受能力相关联的。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不应是全部培养经费的唯一承担主体;再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学生个人也理应负担合理比重的培养费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王效仿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认为实行全面收费与市场经济说和投资效益说相符,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被视为投资,会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和王善迈的观点,研究生教育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划分标准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国家、企业、高校及个人理应均为受益主体,各自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从教育公平视角出发,廖琪认为,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有利于确保高等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提出全面收费是唯一的出路。钟小川认为,收费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让不能直接受益或根本未受益的人分担教育成本。另外,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只要勤奋努力是不会被排挤在研究生教育大门之外的,但对于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负担较重又不愿吃苦,因而未能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被看作是社会相对公平的体现,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精神。

(二)研究生收费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收费标准难确定,马淑艳、张慵指出双轨制下自费生所交学费只占研究生培养成本的20%或者更少,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庞大支出只是杯水车薪。二是收费制度在实施中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唐丽华认为收费虽在客观上维护了教育市场中的公平原则,但却损害了社会公平(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等,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教育公平应是教育的社会公平和市场公平的统一。因此,只有解决好如何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与如何确保公平这两个问题,做到二者相统一,收费制度才能有效地得以执行。

(三)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对策

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张维军、王忠山等学者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2)完善配套的资助政策,拓宽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来源;(3)改革现有的培养政策,完善毕业分配制度。制定合理且明确的收费标准,是收费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处。赵玉珍、许克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提出对满足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进行适当收费,而基础类的专业不收取学费,将按人数拨款改为按学科拨款的建议。梁大战指出,收费可以学分为标准进行设定。郭晓冬、季明明确了分担主体各自应承担教育成本份额,认为占60%的教育总费用由国家负担,20%由个人承担,其余的由企业或用人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项目的方式支付。

(四)国外有关研究生收费的研究

吴开俊、陈细娣总结了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特点,一是“高收费”,分别对比哈弗大学有代表性的医学院、设计学院、法学院在2004―2005学年、2008―200年与2012―2013学年所收学费的金额,发现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上涨趋势;二是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制度,美国国内不同的高校之间、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之间、同一学校的同一学院不同的专业之间,其收费的标准均不同;三是分段式收费,由于在不同的学年所需的研究生培养成本差异很大,因此美国大部分的高校是以学年为单位收取学费的,一般是前两年的学费定价较高,到了第三年及以后,收费标准将大幅下降。宋东霞强调美国的高校在收取学费后,依据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科研产出情况等予以一定金额的资助,实行的是“收费与资助”并举制度。美国高校还通过计算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核算教育的实际发生成本及预期收益,确定研究生的收费额度。

目前,我国研究生已实行全面收费,虽然入学者可获得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但各项所得总额与学费相当。另外,收费逻辑的转变,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中低等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要求必须有相适宜的资助制度与其配合,以激励在校生专心于学习,避免经济负担影响其学习。

二、研究生资助制度述评

(一)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将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成三类:一是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徐梅为代表的探讨,认为现有的资助体系目标、理念不明确;对奖励对象界定不清,资助的覆盖面仍就较窄、所资助的额度低;三助岗位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落实不到位;资助的善后引导不够。二是从中观视角出发以曹文泽为代表指出,资助并没有保障大部分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他们仍旧依靠家庭为其分担经济压力;以普通奖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未发挥出很好的激励效果;国家几乎是普通奖学金的唯一来源,资助来源过于单一,专项奖学金的设置项较少;贷款流程复杂。三是从微观视角出个以王向红为代表认为,“助研”只是一种有条件的普通奖学金。另外,普通奖学金金额较低,被认为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导师为学生发放的科研项目报酬较低或几乎没有。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张国栋、娄枝认为,实施中的奖助学金制度缺乏统一的评比标准,难以令学生满意。李文利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资助多以赠予性为主,资助水平是与覆盖范围是呈负相关的。

(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资助体系的完善予以建议。从宏观角度看,裴庆祺认为应建立院系差别化的资助评审机构;丰富资助方式;完善资助体系,构建评价机制,囊括至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整个过程;推行差别资助等。另外,他从公平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国家、学校、院系、导师”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资助的公平性,使得全体学生均能公平、有效的享受此项改革政策。

微观角度有以下五种对策:(1)袁潇认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增加资助经费的来源渠道;(2)陈超建议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尽相同的资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乃至卓越;(3)孙欣从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角度给出建议:扩大三助的比例,提高三助的薪酬;设立普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与专项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项目;实行贷学金的制度。(4)李文利从教育收益的视角出发建议差异化各个专业的奖学金比例,加大对社会发展中贡献较多的专业资助。(5)刘明利选取北京大学进行研究,提出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奖学金评定审核,实行动态评审。

(三)国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有部分学者关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体系特征,以宏观层面来看,美国资助体系的特点表现为,受到了多方重视,弱势群体得到较多关注,经费的来源也较为稳定,资助方式多样化,资助力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的学科之间实行的是差异化资助。学者高展认为,美国高校资助的来源多;覆盖范围较广、类型多、额度高;资助的申请与评定过程客观且公平;资助的侧重点与国家对人才需求情况密切相关。

从微观层面看美国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它建立了以贷款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包括了奖励优秀学生与资助贫困生两个方面;结合了学习性奖励与科研项目资助;获知并认定了贫困生具体情况后再实行资助,以国家所提供的贷学金为主要资助来源。另外,美国还把购买健康福利保险作为一种新的资助渠道,借以增加研究生的资助来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贷款制度顺利推行,高校还建立起了应届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联系。更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院系协会出台了相应的资助手册,详细给出新生奖学金、在校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定标准、条件及其他具体事项。

结语

向研究生收取学费不应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它使学生权衡利弊,理性地选择是否深造,而不再一味相信高学历必有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机制,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生活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客观上讲,全面收费的确抬高了贫困生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的门槛,但无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所以资助政策作为剂便显得极具意义。另外,可通过构建高匹配度的收费、资助政策,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研究生们“吃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热情以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 衣萌,王腾飞,牟晖,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与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62-65.

篇5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 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篇6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考核,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定性考核方法一般要求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要求的学术论文,即可顺利毕业。这种考核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因此在学位要求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的过程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实力、教、学、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而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研究生的考核机制对研究生的质量调控和把关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考核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研究生的招生首先是初试,即参加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的笔试,考试科目包括第一外国语和专业课测试。经过初试的考生,才能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复试(或面试),包括外语口语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全部通过考核,才能取得入学资格。而随着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改革,在校的硕士研究生按照学位要求,在校脱产学年半或三年,在此期间除了要拿到学位要求的学分之外,还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阶段任务,譬如阶段考查、中期考核等,以此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除非特殊情况,研究生提前完成所有的学分和任务,也很难提前毕业,所以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制度是不完全的学分制。

而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研究生既要考虑学位的要求,又迫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除了完成学位规定的要求外,很难有时间和机会去考虑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造成入学考试严酷、硕士培养宽松、择业形势严酷的无奈局面。如果能充分利用硕士阶段,注重过程培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则对择业大有裨益。

1我国研究生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精英教育弊端,不利于能力培养。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推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只有通过了第一轮笔试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复试,并且第一轮的笔试成绩在最后录取阶段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就使那些应试能力强、科研能力弱的学生却成为了研究生队伍中的主力,必然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下降。

(2) 考核方式固化,不利于创新思维。由于我国现在推行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模式,而不是完全学分制模式,导致学生一般不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这等于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用同样的考核方式对待所有学生,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不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考核目标单一,不适合工程需要。我国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内容来看,“学术研究型”为最主要类型。但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供需双方的矛盾冲突日渐凸现,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亟待由单一学术型转向多元复合型。

(4) 考核机制老化,不适合扩招现状。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使传统培养机制的弊端显现出来,虽在培养过程中严格把关,但随着人数的增多,各类人才能力应适应当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要从保证工程能力,保证适应社会需求来衡量研究生的素质[1-2]。

2注意过程培养的研究生考核机制

与当前的硕士研究生考核机制并不矛盾,结合当前实行的研究生考核机制(注重学分的完成),在其基础上加以丰富、强化的结果,体现在硕士培养过程中考核的特点,更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更注重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

注意过程培养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研究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研究生提供使其成才、培养能力与素质的最佳帮助,使其感觉到在校期间有较大的收获,并为其毕业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这种培养过程要依赖培养过程中合理的考核机制来保证与实现。

2.1以理论课程学习为基础

理论课程学习主要是指学位规定的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是获取硕士学位必须完成的课程;非学位课包括必修环节和选修课。

必修环节为保证硕士研究生有必须的技能而设置,选修课则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或领域的最新发展而设置。每一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规定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获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这些都是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基本条件,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说,这些要求都是必须的,注重过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及学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践能力做好理论准备。

2.2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对工程实践能力基本不做要求,但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对工程实践能力、软件工程开发能力、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各行业、各部门都希望接受到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研究生[3]。

注重过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就是在此环境下,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除完成必修的学分外,要求研究生尽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以此作为工程实践培养能力的平台和考核依据。硕士研究生除了在完成学位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外,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研究兴趣,通过实施研究生与导师组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不同的课题组,参与项目的开发。研究生通过参与项目,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导师组也可通过研究生做项目,考察每位研究生不同能力,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注重个性。

在学年或学期末,通过总结每位研究生参与项目的情况,对其工程实践能力做出考核,以此给研究生一定的项目压力,并使其转换成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同时,导师也能根据每个研究生的实际能力,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专长,发挥研究生的特长,以利于其就业选择和人生发展。

2.3以实践活动能力为重点

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有相关的规定,如规定有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协助指导2名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辅导2学分的课程,或其他等量的教学工作量。社会实践部分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思想小结和技术报告两部分内容,鉴定通过者获得1学分。

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但执行起来多流于形式,效果也有待考察。而我们通过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过程,锻炼其社会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得到的经验与能力,也是研究生选择就业与参加工作后的优势,更是符合毕业生接收单位要求的复合性人才。

在年终的考核中,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也作为考核的一项要求,这项能力更能体现注重过程培养研究生考核机制的优点,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参与项目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

2.4以理论研究能力为目标

理论学习能力主要是考核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以此作为其理论研究能力的考核依据。传统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中、外文)、综述、理论分析、实验与计算、总结、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等。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更体现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水平。

注重过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对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同样要求很高,结合学校对学位论文的规定,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结合参与的项目,来完成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等总结、提炼出来,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发表,或写成学位论文,这样不仅研究生从中积累了经验,得到了理论升华,而且整个实验室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果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来自于实践经验的学术财富,对整个实验室的发展大有裨益[4]。

3结语

总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精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任,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不仅是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的肯定,更是对国家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夏春和. 浅谈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21):36-37.

[2] 潘武玲,曹向飙. 改进我国研究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8(4):52-55.

[3] 周鸿玲,李雁翎,王丛林. 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0):127-128.

[4] 姜晓平,吴爱武. 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92-95.

Study on the Process-oriented Postgraduate Assessment Mechanism

TANG Yong-li1,2 , YU Jin-xia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篇7

1.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因选择考研而“放弃”的机会所折合成的成本。通过中国新闻网挂网调查3个月显示,2015年已签约的本科生的平均薪资为3694元,从签约单位所在城市来看,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签约月薪为4364元要比省会城市的月薪(3692元)高出672元,比地级城市及以下的(3162元)高出1202元[1]。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就业薪资还是不错的,那么这也显示出,考研的机会成本不低。考虑到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我们结合招聘会市场常给出的薪资作为参考,结合网上问卷调查将本科生毕业前三年的月薪均值暂定为3500元,那么三年就是126000元。

1.2 非机会成本

非机会成本主要由读研时期的消费成本以及此成本的投资收益损失费用两部分组成。

1.2.1 消费成本

据2014年《青岛早报》公布,山东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研究生教育标准称山东省高校研究生学费每年最高将达到8000元,专业硕士学费最高可达一万元[2]。三年读研学费即24000元。青岛高校研究生住宿费每年均值在1000元左右,学生生活费因个人差异而存在着较大差别,我们通过数据调查取均值按每月人均800元计,每学年在校时间取10个月,则每学年生活费为8000元,三年生活费、住宿费、学费之和即51000元。

根据相关调查,我们得知备考一年的资料成本大约在3000~4000元[3],更有甚者高达几万元。除购买考研资料之外,考生们还需交考研报名费150元,到报考学校进行复试,交通费用也由此产生。根据有关调查,考研期间的交通费用大约在800元。即其他成本共为950元。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读研的消费成本C消费=51000+4000+950=55950元。

1.2.2 投资收益的损失费用

根据上面我们得知,读研的消费成本为55950元。如果这些费用不投资于教育,而是用于其他投资,那么研究生三年的非机会成本又将获得多少收益呢?我们以最基本的银行存款来进行假设,目前2015年的三年存款年利率为4.68%。所以三年所得利息为i=C投损=A×4.68%×n=55950×4.68%×3=7855.38元。

1.3 小结

读研总成本=机会成本+非机会成本,结合我们上面的理论,C成=C机+C非机。再根据我们调查到的数据C机=126000,C消费=55950,C投损=7855.38。则读研总成本C成=126000+55950+7855.38=189805.38(元)。

2 读研收益

2.1 读研期间所节约的生活成本

读研和工作不一样,读研期间居住宿舍,用餐食堂,虽有花费,却远远不及工作的花费数目。下面我们来算一下读研三年将会节约的生活成本,相关数据以青岛地区为例。衣,一年节约费用约为2000元;食,一年可节约2400元;住,一年的房租为12000元[4](此处是以合租为参考标准);行,一年节省的交通费用为960元。

综合上面的数据,我们可得C节=C节’×3=(C衣+C食+C住+C行)×3=(2000+2400+12000+960)×3=52080(元),即三年节约生活成本为52080元。

2.2 读研期间奖学金收益

伴随2014年秋季自费读研政策的施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随之出炉。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具体标准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5]。读研三年即为3×6000=18000(元)。

2.3 毕业后薪资收益

从终生收益总和来看,到60岁,研究生收益总和比本科生收益总和高655574元。由于终身收入涉及时段较长,中间变数较多,所以上表只能粗略的代表终身收入预期。不过,毫无疑问,从长远来看,研究生薪资收益远大于本科生。(表1)

2.4 小结

根据C收=C薪+C节+C奖,在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终身薪资收益的情况下,C收=2280244+52080+18000=2350324(元),相比于读研成本189805.38元,可以明显看出收益大于成本。

篇8

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由来及国际进展

所谓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接着进入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一定年限(1—3年)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这种模式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日益重视这种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教师培养模式的出现显示了世界师范教育体系从独立走向开放,使师范教育的功能依存在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开展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早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代表性的模式有:

美国的“4+2”

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准备就绪的国家》中建议,取消教育专业学士学位,本科教育致力于文理教育和对所学学科的基础训练,师范专业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美国在推广五年制教学文科硕士课程的同时,各州都把硕士学位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条件,1999年的资料表明公立学校中有56%的教师己拿到了硕士学位( 1971年仅为27%)。[ 1 ]美国教师的职前培养采用的是一种本硕连读的“4+2”模式,学生无论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经过4 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经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学习合格,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教师为目的,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2、英国的“3+1”

英国的师资培养一般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大学)的师资培养课程中进行,其师资培养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育学士”计划,为4年制师资培养课程;二是“教育硕士”计划(“3+1”),取得专业学位(学制3年)的教师申请者,在经过3年的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进行1年的教师职业训练,才能进入教师行业,即采取“3 + 1”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

3、法国的“3+2”

“3+2”,是法国推进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在法国想当中小学教师者,大学本科3年(在大学第二学年对希望今后从事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师入门指导”,并在将要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第三学年进行“体验学习的职前教育”)毕业后还要在1990 年新设的“教师教育大学院”(UFM,Insitu Universitaire de Fomation Matres;也可称为“教师培养大学部”,类似于挂靠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攻读为期2年的教师教育课程,这是法国面向21世纪力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中小学教师培养教育及其研修培训的一大政策措施。[2]

日本的“4+1”、“4+2”

日本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就创建了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生院。200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创设以教师培养为特定目的的“专门职研究生院”,培养具有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其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根据新设想的上越教育大学等的改革方案,提出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硕士毕业生为主的建议,有必要设置大学

本科和硕士课程衔接的六年一贯制师资培养课程(“4 + 2”),同时文部省允许大学设置“一年制硕士课程”(“4 +1”),主要面向作为公务员的中小学教师,文部省规划到2020年,具有硕士学位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者要达到教师总数的40% - 45%。[ 3 ]

二、我国高校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我国积极主动地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实施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变革。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重点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地方师范大学已经积极进行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为培养高学历、研究型教师进行了先导性的探索。下面的表1系我国主要师范大学推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4 ] :

我们可以看到各师范大学探索了三种富有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4 + 2”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探索的“4 +1 + 2”模式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

1、北京师范大学等“4 + 2”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了“4 + 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求通过选择和分流,改革单一的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规格上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思路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末,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筛选程序后,从中择优选拔进入“4 + 2”模式培养的学生人选;第四学年对他们进行本硕衔接培养,一方面继续完成本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修读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五学年开进入到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撰写与中学学科教学直接相关的学位论文,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主要师范大学继北京师范大学后也纷纷推出自己的“4 + 2”教师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2、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提出了教师人才培养的“4 + 1 + 2”模式(即4年本科教育+ 1年中学教育实践+2年硕士培养)。其特点是:由华东师大、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被选择对象都是具备免试直升资格、在本科阶段学业成绩处于前25%的尖子学生。学生与中学双向选择后将签约:本科毕业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中学工作一年,之后再回学校学习2年。其间,学生的硕士课程设置、教学、论文指导等,都由大学和中学共同完成。这批学生在硕士期间享受“优厚待遇”——中学发给工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被选中的学生和学校都面临三次选择,首先是学生到学校实践一年,双方签订意向性合同。一年中学生拿教师工资,华东师大还将派导师与中学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年实习结束后,根据表现(此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教学水平如何等)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一年后,双方如有异议仍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确定进入中学的学生,攻读硕士时可获得全额奖学金,一年14000元,学校还将继续发给其工资。

3、上海师范大学“3 + 3”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的第一个“3”,意指接受本模式培养的优秀学生是用三年时间完成本科专业教育(来自我校各学院各学科的优生);第二个“3”,是三年“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第二个“3”又可分为“1 +2”,“1”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入门导向、教育实践、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2”意指为期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设有核心课程、各学科必修课程和教职课程、“课程超市”的各种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上海师范大学实施“3 + 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筛选,从中择优选拔“ 3 + 3”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教育学院;第四学年,先要接受为期1 - 2个月的入门导向———“教师教育专题讲座”,然后到各种教育机构从事为期6 - 8个月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结束时授予同大学本科四年毕业一样的学士学位,并且提供三条出路:①力图使80%的优生进入第五学年攻读教职硕士课程,②可能有10%不适应教职的可通过必要的考核攻读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课程,③也可能有10%对教职缺乏兴趣的可作为本科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3 + 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上海市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

对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讨论和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到,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均纷纷实施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那么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究竟有何优点,目前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间有何区别,我国其他高校应如何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呢?

1、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优点

第一,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执鞭任教

由于我国大多数师范大学已呈综合化发展趋势,校内各专业院系的学科水平都比较高,不仅招收本科师范生,也招收非师范本科生及进行研究生培养。在现有的体制下,各专业院系最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基本上通过直升研究生的方式转向了专业研究领域,将来毕业后很少进入基础教育岗位。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会吸引一些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就读,这些人硕士毕业后多数进入基础教育岗位,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基础教育战线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二,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除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各师范大学传统的四年制教师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各专业院系进行一贯制培养的,在校期间同时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场所和机制、培养主体、课程设置上都显示出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下表2即反映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种种优越性:

2、三种类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应该说三种模式各有其特色及优劣。详见表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实施的“4 + 2”在修业年限上比通行的七年制本硕培养具有经济性,能够吸引学生,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和空间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第一线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时间相对短了一些,在走上工作岗位前缺乏中小学提供的现场实践经验资源。而且该模式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学生在选择进入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从教也无法及时退出。

而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则是洞悉了“4 + 2”模式的缺点,增加了长达一年的教育实践,并且由用人学校全程参与培养,其配套的待遇也较为丰厚,三次双向选择的进出机制相当灵活,具有吸引力;但修业年限与国际通行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最多不超过六年相比不够经济;目前在实际运作中又遇到外地户籍的优秀的本科师范生无法通过人才评分机制落实上海户籍进入上海教师编制的问题,使得选材面越来越窄。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可以说是集前面两种模式之优点,进出机制相当灵活,修业年限也很经济,充分利用了直研学生大四学年近一年的富余时间(不需考研、不需找工作)进行教职体验和教育实践,这样的体验和实践有利于准教师后两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有利于准教师加深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这种模式应该说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由于其刚刚起步,其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3、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总的来说,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从教,为教育战线留住好的人力资源。但选拔学生时的标准相对比较高(均是直升研究生标准),属于“精英型教师培养模式”,其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急需大批高素质教师等紧迫性问题。笔者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应坚持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改革之路

我国的师范大学,其实已经是综合大学的学科布局和学术氛围。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应坚持不懈地走大学化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我们的教师教育只有建立在综合大学、综合学科的高新平台上,只有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只有在雄厚的学术实力基础上,才能适应国家对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教育家的需要。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实现转型的根本标志,在于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从“专业+师范”走向“大学+教师教育”,努力实现教师教育大学化,并积极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从而完成传统师范教育深层结构的真正转换。

应继续深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虽然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上顺应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取得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新的一些宝贵成果,但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积累的先进经验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学习、挖掘,并加以借鉴创新,进而深入推动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先行探索的高校应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

先行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各师范大学有责任在其改革探索的艰辛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改革实验的经验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为其他培养教师的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探索新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科学理论做出先行改革者们应有的贡献。

应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笔者以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而不在于确定什么是最佳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最好的教师教育模式,只有最实用的教师教育模式。实际上各种教师教育模式都有优缺点,都有待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完善。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广大院校完全可以从所在地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这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1、学校迎新工作协调会后,研究生管理处起草了《2009年研究生迎新工作安排》和《2009年各单位办理研究生新生入学手续时间安排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研究生迎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做好2009年迎新准备工作,成立迎新工作小组,设立新生接待站。8月28日下午研究生管理处到部分单位进行了迎新工作检查。

2、为做好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提前对新生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

3、研究生管理处还为每位新生编制印刷了非常实用的研究生手册》,内容包括有关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问答、服务指南以及校内有关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4、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确保2009年迎新工作顺利进行,8月27日研究生管理处利用群发邮件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迎新点备好体温计,对所有报到新生测量体温,对体温异常新生按《**学生返校、新生入学期间甲型H1N1流感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案》要求办理。

5、为配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加强研究生学风道德规范教育,学位办公室为每位新生编制了《**研究生学风教育宣传手册》。

6、为确保2009级新生正常开课,研究生培养处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

二、督促检查、信息畅通,确保迎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迎新期间,研究生管理处安排工作人员分别到各校区进行迎新检查,设立了值班电话,安排专人值班,通过牡丹园BBS“研管处在线”、值班电话及时解答新生提出的问题,汇总新生报到情况。

三、踏实工作,不断创新。

1、今年的迎新工作,研究生管理处利用牡丹园BBS校务专区“研管处在线”栏目及时解答新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2、新增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

3、在入学教育阶段突出强调了“校情、校史及院(所)情、院(所)史教育”以及“重点突出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篇10

关键词: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培养

戴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创建于1818年,位于加拿大东海岸新斯科舍省省会哈里法克斯市(Hal-ifax,Nova Scotia),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且国际知名的大学,尤其以医学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学校设有10余个学院117个专业,教职员工为6 000余人,现有学生18 200人,年科研经费达1.4亿加元[1].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人数比例达招生人数的一半.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首次达到100万,经过15年连续扩招后至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达685万人,录取比例也从1997年的36%增至2012年的74.86%(图1).近10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虽然维持在30%左右,但招生规模却大幅度提高.200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10万,至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达53.9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2.2万人(图2)[2].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为本国乃至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某些领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亟待改善.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笔者在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差异,也感受到了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色.本文以戴豪斯大学为例,剖析了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特色,希望能为我国生物类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生源质量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的研究生来源于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比例占总研究生人数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国际研究生来自于中国.国际研究生为戴豪斯大学研究生生源提供了保障,同时该校严格的录取和考核条件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保持平稳,但招生规模却逐年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日趋密切,出国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2007年至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3],造成了大量优质本科毕业生生源外流,还有一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以保送的方式获得读研的机会,这直接造成了2个方面的后果:①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考生总体水平比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录取线;②国内部分高校将本科生教育发展成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重点学习研究生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应试水平很高,但综合素质不高,文献阅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极低.因此生源的质量,尤其是综合能力得不到保证.

2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戴豪斯大学制定了各种细则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责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充分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平等地位.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给研究生提供可行的咨询信息平台,并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项目及完成该项目的足够资源;对项目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撰写与发表研究论文等.导师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具有充分的权利,主要包括:要求研究生能积极响应导师各种合理的要求与建议;要求研究生能及时地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研究生不听从导师合理的要求与建议或者研究生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导师可以终止其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共同拥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结果等.同样,戴豪斯大学研究生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充分的权利.其责任主要包括:参加研究项目的设计并执行项目的研究工作;执行由导师所提出的一切合理要求与建议;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并撰写研究论文等.研究生的权利主要包括:有权得到导师的指导并了解导师的要求;有权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即使导师不同意,在与学院协商后仍有权发表);有权拒绝与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的研究工作及导师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具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时可以要求更换导师等.反观我国,近年来我国高校将研究生培养下放到学院甚至导师本人,实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具有主导地位,在导师权力增加的同时又缺乏更高层面的监管;研究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并且学校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申诉渠道和平台.笔者根据多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将我国高校导师大致分为3种类型:经费充裕型、经费不足型和不作为型.对于第一类导师(经费充裕型导师),往往是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拥有充足的资源(经费和平台),招收了大量的研究生.但该类型的导师常年奔波于各种经费的申请、各类评审及各种会议,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第二类导师(经费不足型),往往是年青导师(近年来多为国外引进人才),该类型导师有思想、有激情,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然而囿于经费和资源有限,很多想法却无法实施.学生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很多研究设想,但实验操作训练有限.第三类导师(不作为型),既没有研究经费(或有少量经费)又没有指导学生的动力(或者对研究没有兴趣),但又不愿意放弃指导研究生的权力.如果高校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提高年青导师的支持力度,将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

3.1 学籍管理

戴豪斯大学所有的研究生课程在5年内(从最初的入学注册时间开始计算)完成.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在2~3年内完成,而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5年.此外,研究生有一个最长的在校学习期限,以便督促他们完成研究生学位的所有要求,最长期限分别为硕士研究生5年、博士研究生6年.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渐渐制订了最长期限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课程设置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设置了2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一种是半学分制(half-credit classes)的专业课程(一个学期的课程,共10门).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对微生物学、免疫学或相关学科的主要领域有一个广泛的认识与理解,该类型部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另一种是以专业文献讨论(Journal club)形式开展的全学分制(full-credit classes)课程类型,包括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发病机制专题.这3门课程分别以专业领域内文献阅读和讨论的形式开展,为研究生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提供互动式教学.所有的研究生在他们的培养计划里都需要选修至少一门文献讨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研究背景知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献涉及的领域可能与他们的论文研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也分为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位课程不及格将拿不到相应的学位.但学位课程设置极不合理,一般为英语、政治及1~2门专业基础课,而且课程考核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更是走过场、完成学分的形式.

3.3 课程要求

戴豪斯大学每位研究生除需要选修专业必修课和1门文献讨论课程外,还必须参加每周的院系研讨会(seminar),研一学生还必须选修“宿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和人类疾病”课程.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学分将计算在学生考核的课程等级中,课程等级由学生和研究生导师委员会之间协商决定,并经院系研究生委员会批准.另外,对于博士研究生,除了上述总体要求外,还必须通过一次全面的考核,包括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两部分.此外,每位研究生要求在第一学年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提交年度进展报告(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progress reports)至研究生导师委员会,该研究进展报告要求在每学年结束前1个月提交,并需要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协调员的亲笔签名.我国高校也有相应的一些要求,但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专业执行力度差异很大,导师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基本不能起到学术讨论、提升学术思维的目的.

3.4 研究生淘汰制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研究生按照课程成绩实行淘汰制.课程成绩划分为A+,A,A-,B+,B,B-,FM及F共8个等级,成绩低于B-(70分以下)的课程视为不及格.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该研究生将会被自动淘汰,即研究生调节.但是,如果学生只有一门半学分制的专业课不及格且成绩高于56分(C-),学院将在教师会议上综合考虑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将讨论结果提供给学院院长,由院长决定该学生的去留.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不及格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但考核力度较低,基本能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或考试).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基本不存在淘汰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基本都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

3.5 硕士转升博士

戴豪斯大学如果学生愿意从硕士阶段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那么该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申请,同时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硕士转博士申请提交给导师委员会后,由每年2次的导师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讨论,导师委员会通过评估申请者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潜力,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并给出建议,对于符合要求者,委员会将会对他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进行讨论审核,并对其研究设想给出修改意见.值得一提的是,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申请者导师、共同导师(若有)及另外的3~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5人小组,定期对该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直到该学生毕业.这与我国高校的直博生是一个概念,但我国高校对直博生基本没有考核要求,只要导师和学生本人愿意就可以申请直博,申请能否被学校批准主要看指标是否满足.

4 学业考核

4.1 综合考核(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戴豪斯大学综合考核的目的是考核相关方向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评估候选人对文献的总结和评价能力,以及评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讨论科学问题的能力.作为年青学者,善于积累知识、及时总结科学问题是论文和课题标书写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在准备考核材料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以及在综合考核中表现出的技能水平是科学训练成就的一个重要层面.此外,通过一次成功的综合考核,能够确保候选人具备博士论文答辩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书面考核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2个书面论文主题中所涉及的知识.书面考核的主题是考核委员会在综合考核前6周制定的3个主题中任选2个,且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研究课题相关但属于边缘的知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主题旨在加强候选人的知识薄弱环节或者是导师委员会认为的特别重要的知识点.书面论文主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通常覆盖了学科的某一个重要知识面.候选人将在正式考核前5周获悉论文主题,任意选择其中2个论文主题作为考核对象,要求在随后的3周时间内完成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及论文的撰写,并于口头报告考核前2周将准备好的书面论文上交给考核委员会的每位成员.收到书面考核论文后,考核委员会对书面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如果书面论文质量不合格,考核委员会主席将通知候选人采取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实行补救措施,并在2周内重新提交书面论文;若书面论文质量再次不合格,则取消候选人资格.若书面论文质量合格,候选人将在提交书面论文2周后进行口头报告考核,口头报告考核通常会持续约2h.口头报告考核主要是加强考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及考核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在口头报告考核中,候选人将简短介绍论文主题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随后考核委员会成员将会就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提问,候选人需要从基础知识层面到专业知识层面展开回答.所有考核委员会成员根据候选人答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并根据候选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候选人尽快成长.

4.2 研讨会(Seminar)

戴豪斯大学所有研究生都要求参加每周的学院研讨会并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度至少在研讨会上作2次研究进展报告,博士研究生每年度作3次研究进展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数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通过该报告让大家了解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为什么它是重要的”.随后学生阐述自己今后的研究方案,其中研究目的、方法手段、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都应详细说明,最后学生将获得这次研讨会中参与人员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我国高校研究生研讨会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积极、准备不充分,导师不参加、或参加也不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每周举行研讨会的高校或学院更是凤毛麟角.

4.3 文献讨论(Journal club)

戴豪斯大学每学年都会开设3个主题的文献讨论课程,分别为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致病机理专题,研究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门文献讨论课程.该课程每周1次,由老师组织,每次由2名研究生主讲,每名研究生每年主讲2次,选取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提前发送给所有的成员.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手段、最新研究结果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文献讨论课程,或文献讨论课程仅作为研讨会的一部分,学生和导师参与的力度远远不够.

5 研究生费用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将获得由学院指定的最低津贴(大概17 850加元/年);除了基本的津贴外,学生还可申请额外的2 000~4 000加元/年的补助用于支付部分课程费用;另外研究生均有机会获得学院提供的助教岗位,得到部分津贴,其收入按小时付费,一般能收入500加元/月.因此,加拿大研究生完全有能力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此外,加拿大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资格从研究生学院申请研究旅行经费的支持,例如参加学术会议.而在我国随着物价飞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学费、生活费仍然是困扰我国部分研究生的一大问题.国家补助、导师补助在庞大的费用面前仍是杯水车薪,部分研究生仍需家庭支助、甚至是倾全家之力才能完成学业.

6 总结与启示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加拿大已成为国际上留学的首选国家之一,而我国则是其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地[4].在加拿大留学的几年里,笔者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先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之后来加拿大接受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毕业后,来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受欢迎的程度,也证明了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5-6].笔者对此有几点思考:

第一,导师教育观的变革.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导师需要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研究生不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不只是让学生完成某个课题或完成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时还应把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

第二,加大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学校或学院应该制订更科学、更严格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充分评估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进展,同时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评价.若导师给予了充分合理的指导,则对研究生实行淘汰制;若导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尽到指导义务,则对导师进行相应的处罚或取消其指导研究生的权利.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公平合理的研究生申诉渠道,以保障研究生的合理要求和权益.

第三,加大支持力度.其中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和对研究生的补助力度.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经历过博士教育和博士后的训练,了解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给予经费和科研平台上的支持,使他们更多的研究设想得到实施,鼓励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长期的研究.同时,学校应该提高研究生的补助,使研究生能解决自己的学费与衣食住行,这样既能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同时亦能调动研究生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2014-03-27)、

[2]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2013-04-20)

[3]胡 伟,邓 娟.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17.

篇11

2.培养计划的制定

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学生进校开始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架构设计,使“创新能力培养”三年不间断。学生在三年中,基本安排是第一年完成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完成两个综合应用案例,其中一个是软件类综合案例(如移动互联案例、大数据处理案例、图像处理系统案例),另一个是硬件类综合案例(如机器人的设计案例、各种监控系统的设计案例、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案例),让学生达到初步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物联网大赛、机器人大赛、大数据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这种专业的比赛来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第二学年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第三学年回学校完成总结报告或论文,深化理论,提升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工程实践能力就是以建模能力为代表的算法设计能力和以编程能力为基础的实现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研究了一个模型,或者一个体系结构,但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写一行代码,如何知道这个模型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算法复杂度是多少?如何测试?

3.创新能力训练与提升过程

各专业的基本课程都有统一的要求,这里主要介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案例库的构建。根据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取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知识素材库,包括单片机技术、数字电路、电路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图像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网络通讯、无线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等。根据这些知识素材,设计相应的案例,归于工程项目库,其中包括软件类的项目,也包括硬件类的项目,项目数量逐步增加,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选修一个软件类和一个硬件类的项目。每个项目中有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升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能力。项目库是一个基于云架构的多应用综合集成的可扩展系统,可以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裁剪并规范化,以各个应用或模块的形式挂在校园云平台上,如可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提供物联网、远程监控和信息检索等模块,学生、教师或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服务接口(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访问这些应用或模块,各个应用或模块以案例的形式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模块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情况逐步扩展。每个应用或模块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应用或模块的知识点不同。项目库是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只有项目库完善,才能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下面以“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案例的规范、作用和具体实现。(1)项目目标:是自主设计一款智能家居系统,能读取家里的空调、安防、热水器、燃气等,并能进行远程监控。要求学生有模电、数电、视频处理和单片机相关知识,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完成。(2)功能描述:通过主控芯片、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无线传感器、有线网络、路由路、Zigbee协调器、数字端口、数字电路、摄像头、遥控器、麦克风、GPRS网、移动终端、PC机等硬件设备,建立九大硬件系统平台模块:中央控制室、安防子系统、空调子系统、室内子系统、门禁子系统、热水器子系统、协调器、嗅探器、扩展系统。(3)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单片机及其接口,ARM、电阻、电容、放大电路、电源、载波发生器、振荡电路等模电相关知识,电机,红外传感器,译码器、开关设计、编程、网络等。该系统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设计等多个核心知识交叉集成、融会贯通。并将涉及到的各相关知识点,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查阅和学习。

篇12

理工医相结合就是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学科特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我校由于有理工医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具有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盛誉的湘雅医学院以及三所全国“三甲”附属医院,因此,在理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深厚的理工医基础,而且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培养的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研究生不仅有去大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也有去大型医院放射科的,当然还有专门从事图像处理软件开发的。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好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常由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组成,由于各高校培养模式的差别以及侧重点不一样,研究生自身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各个导师还要了解并征求学生的意见,选课和选题都因人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数学理论基础好、年纪轻、又有兴趣的应届毕业入学的研究生,建议其进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有工作经验的在职入学的研究生安排其进行相关的应用型研究。研究生个人的专业兴趣得以实现,有助于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培养阶段,还要使研究生在本学科的某一方面进行专家培养和训练,同时在其它相关学科也要进行广博的基础教育,使他们能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广博的专业基础和社会人文知识,培养他们自我获取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优良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将知识、能力向高素质的升华与内化。

2.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关系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技能。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医复合交叉的特点,课程设置也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科点只有一级学科,下面没有设置二级学科,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医学工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太广,它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广泛渗透于医学、生物、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学科。当然,每个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都很难做到大而全,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其研究领域,并进而决定其课程设置。譬如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芯片、神经工程、微纳医学等,尤其是以程京院士为主的生物芯片技术占主导地位,因此,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的课程设置就以生物类为主,辅之以《生理系统仿真与建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医学成像系统》等课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侧重于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医学仪器与生物传感器等,因此,课程设置也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主,如《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图像处理》、《神经网络与模式识别》、《医学仪器原理》等。

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招生几乎是面向所有的工程学科,因此,以前没有学过医学类课程的研究生,一般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加以补修。有些导师也会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或个人研究领域的需求要求学生选修一些相关课程。如我校的新入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如果以前没有学过医学类课程,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补修《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有些研究生还会根据导师的需求补修《生理系统仿真与建模》、《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仪器》等课程。

3.过程管理

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这里所说的培养过程管理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3.1 科研选题

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不仅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着所运用的方法与途径,同时还决定着成果的水平、价值及发展前途。因此,在第一年生物医学专业基础科目系统整合与学习之后,则完成培养环节第一步,进入科研选题阶段。研究生的选题要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也要强调与理工医多学科相结合。科研选题必须在足够的调研、文献阅读甚至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很难继续。譬如,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选题不仅要与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挂钩,还与相关的医学知识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必须要查阅大量的关于图像处理、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的相关文献,必要时还得与医院合作,参加医院的短期培训等。另外,科研选题还要注意团队协作,有些大的科研课题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完成的,因此,科研选题也需在整个团队的指导下合作分工,共同参与。

3.2 中期考核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实力、教、学、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而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淘汰机制。研究生中期考核作为研究生的淘汰机制之一,对研究生的质量调控和把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中期考核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承前”,是指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与科研参与后,研究生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重要理论和一定的科研技能,了解了该研究领域的相关背景;“启后”,是指有必要了解研究生对已学到的理论和技能是否消化吸收,是否能灵活运用。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在科研选题之后的研究生第二学年末进行。中期考核不仅包括对所选课题的进展情况检查,还包括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末完成选题,其后则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以实践来验证与丰富理论,并寻求新的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期考核实际上是对研究生科研、协作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另外,研究所经常邀请一些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突出业绩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这是所有研究生必须参与且严格考核的。另外,我们的研究生每人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汇报,课题组老师的所有学生必须参与,汇报后老师给予点评及相关指导意见。

3.3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教育部规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它是每一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三年就是学位论文的整理与撰写,在第三年末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每位研究生必须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公开统一的答辩评审后才允许毕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衡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资料运用、论文写作、观点论证和辩驳等方面的水平和技巧;对于学校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对于导师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导师指导质量的主要依据。可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教育中重要、严肃的环节。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先由学校统一,也就是要求每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是自身学习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如果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所有论文的累计重复率超过5%,则论文必须发回重改,且重改次数不能超过2次,否则推迟半年至一年时间才能允许答辩。研究生论文之后,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所统一匿名送至本所的相关老师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则一式三份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匿名邮寄至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点的全国三所不同高校,再由这些高校的研究生院根据论文题目指定评审专家,这些高校不能在本省,也不能在同一省或市。当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理工医跨学科培养性质,各高校研究生院在送审论文时,可以送至与之相关的学科专家评审。如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论文可以送至从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的专家评审,也可送至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研究方向的专家评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