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社会实践总结

篇1

时间:年年22日--年27日

地点:省市崔家集镇村

组织者:省市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团总支

参与者:省市海洋大学工程学院99级、00级部分同学

一调查数据

概况: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1990年进行村庄规划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csc:pagelist]?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篇2

探访初中时的老师,依旧的慈严面孔上,现今看去更多的是亲和和慈爱,想起初中读书,总是对老师心存一份畏惧,现下又觉得当时的自己多么可笑。那时老师们所装饰的严肃面孔,不过是为了震慑年少轻狂的我们,那面孔下一颗真挚和热情的心何时得到过我们的体谅呢?如今回去探望他们,坐在一起谈笑时,更多的发现了他们发间的银丝和日益多起来的皱纹。日夜辛劳的他们,现在正在一天天地老去,心中一时之间充满了感激之情,多希望他们一如既往的健朗,带着一群又一群的“小鸟”去高飞。

篇3

7月20日那天,我们梅城支教队队员一行12人搭乘中巴来到了水寨车站与其他队员汇合!两个小时的车程里,我们有说有笑,更多的是对支教生活的期待!在水寨车站我们汇合后,支教队xx分队的22人一起搭乘中巴前往xx镇,这期间的两小时车程真的是蛮痛苦的,一直在上山,而且路很烂,摇摇晃晃的!车外下着倾盆大雨,车内的我,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一丝顾虑涌上心头。面对陌生的环境,未曾谋面的学生。我想,怎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相处的融洽呢?带着心中的种种设想,不知不觉到了xx小学。学校的环境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我和丽丽师姐,丽红师姐还有余俏分到一个宿舍!当晚我们四个就混得很要好了!

7月21号,是打扫卫生和家访,宣传我们支教队和告知开课时间!7月22号是学生报名时间,我们招收了差不多200名学生,开设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到高三!7月23号是开学典礼和班会课!

篇4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具体落实。

假期前,学校对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了工作布置。各班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每班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活动安排,同时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指导。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夯实此项工作,学校在放寒假典礼上就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了专项安排部署。我校的寒假实践活动作业共分为3块:即以读书积累为主题的书香作业、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作业和以强身健体为主题的体育作业。其中,“书香作业”以阅读文学书籍、诵读经典诗文,搜集、背诵春联,写读书笔记为主。“品德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体现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细味父母的唠叨,亲自为父母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有的帮父母做家务活,有的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有的为父母敬一杯感恩酒,有的为父母泡一杯感恩茶,有的给父母送上自制的感恩礼物,说一些感恩话等;?“网上大拜年”主要体现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英雄模范,五拜恩师父母,六拜亲朋好友。“体育作业”是让学生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1小时,每天了解一些体育知识,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实践活动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活动记录卡片,并将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等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监督。

三、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社会整体反响较好。

(一)书香作业

春节是学生们积累春联、诗词和读书的最好机会,活动中学生受益终生的收获,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从假期阅读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假期阅读积累情况,大部分学生读中外名著三本左右,春联积累十幅以上,背诵诗词十首以上。同学们在家的表现也令家长十分欣喜,他们一个个“钻进”了书中,成了“小书迷”,变成了“小书虫”,成了家庭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品德作业

1、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除了在学校以外,极少在家里参加各种劳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可以说非常匮乏,这次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给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机会。

通过自己做菜、打扫等,学会去面对困难和失败,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让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增进了亲子感情。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

自行完成。因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设身处地的结合情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堂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3、改变了学生自我评价,给学生一个转变劳动观念的契机。

通过活动,家长对子女做家务的态度改变了,学生对家务劳动的态度也改变了。有的家长说他们平时只重视自己子女的学习和娱乐,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他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从孩子的反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觉得参加家务劳动真辛苦,但同时体验了当一家之主的不容易。从父母评价来看,他们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他们觉得这样和子女一起参与活动、一起交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家长的艰辛付出。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很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们:孩子长大了!知道体谅关心父母了!看着他们溢于言表的表情,我们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爱在悄悄蔓延??活动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

4 、让学生懂得了关爱和责任。

“网上拜大年”活动期间我校千名学生通过祝福语、献花等形式,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对恩师和父母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尽情抒发爱的情怀。

篇5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优化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意志锻炼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完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价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1.紧跟时展,创新理论和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精神文明的现状,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高校在思想和价值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2.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基地建设。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的时间阶段,应当贯穿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基层体验活动,在企业中加强锻炼,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正规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3.社会实践和第一课堂有效结合,不断扩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的要求,加强第一、第二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展,高校应当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统一,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创新和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有效开展总结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传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鼓励和表彰先进的社会活动学生。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总结创新探索情况,加强实践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巩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加强精心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发挥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篇6

1.2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意义的进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并没有从学校的层面将教师设定在体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的前提下,专业教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校、学院动员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所以,就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水平而言,对于实践的内容、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问题,大学生自身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表层的东西,而做不到深层次的理解,实际的收获并不大。

1.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在对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因素问题的回答中,51%的大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费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有效性。尤其对于相当比重的公益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资金就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学生的承受能力来看,根本不能支撑起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虽然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持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讲,仍显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内容、规模与形式,最终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2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建议思考

2.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中,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规定具体的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对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规模、实践基地选择、开展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全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员工作,让社会实践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使社会实践能够持续的、健康的开展下去。此外,高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转变以社会调查、参观实习、政策宣传等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向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类型上进行转变和创新。

2.2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专职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项目化也是促进学校对社会实践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将社会实践项目化是该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团委响应上级要求向各学院下发社会实践主题,各学院积极组织发动学生,撰写上交项目书,且团队的人数控制在每队8~15人,以此充分保证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上交项目书的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选出进入初选的项目团队,之后入选团队要经过公开答辩的过程,最后经过激烈角逐选出校级重点团队及其他院级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实践结束后团队回到学校再进行项目验收,并且申报评优,通过评优小组审核和公开答辩评选出校级优秀团队,进而参评市级及全国优秀或最佳项目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2.3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及评价方法,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务处、科技处、团委、专业教师、学生等代表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实践活动之前的方案论证是否科学可行、实践日志是否全面、实践总结报告是否规范、体会是否深刻、宣传是否广泛等方面;最后根据总结材料、实习日记、实践报告严格考核每个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绩,算作学分、记入其学籍档案。此外,作为社会实践对象的一方,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反馈评价也应该成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4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高素质的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对于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纳入到社会实践体系中,使有能力、有专业的教师成为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制度,把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以及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第三,对于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篇7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实践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实践内容尚不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项目预算编制,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分组,合理侧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三,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2009.

[2]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篇8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概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完成的一门实践课程,是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学习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为目标,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教育途径。它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项目化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公认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项目化管理用结构化的程序和过程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这套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被很多组织用于日常运营中,将组织日常运营的很多方面看作项目,并按照项目方式进行管理。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就是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中,将社会实践工作形成管理模式,在通过不同群体有计划的组织、领导、实施来更加有序高效的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实践育人效果。

二、当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辅导员组织,专业课教师很少参与,这就导致专业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也不能指导实践。

(二)指导与监管相对薄弱。大多数的社会实践还处在学校下发的一纸文件,之后学生组队自行去实践,而对于实践的过程则基本无人监管。

(三)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实践工作长期由团委监管,团委下发辅导员,辅导员进行组队,学校没有形成专门的组织机构。

(四)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筹经费,学校的投入和重视十分有限,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开展。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开展的情况以及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形成了“七阶段”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筹划组队阶段,关键是要做好前期的宣传,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校园网建立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制作宣传板,开展社会实践相关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普及社会实践相关知识。形成三级实践团队,一级为以校为单位,以地域为范围的中心团队,二级为以院系为单位,以主题为引导的分支团队,三级为以班级为单位,以班团为组织的末梢团队。三种级别的团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要求下可以自由组队。并在这一阶段确定指导教师。

(二)酝酿选题阶段,是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阶段。包括社会实践目的前期调查,相关信息的收集,社会需求的分析、社会实践方向的选择。此阶段包括确定社会实践项目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关键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等。所选主题要结合时代主旋律及当前国家、社会及学校关注的热点,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

(三)设计方案阶段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项目的目标计划,进度安排,经费管理,人员分工、风险因素,可利用资源等。

(四)评审答辩阶段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团队评审申报的社会实践项目,对于通过初次评审的项目进行现场答辩,根据组队,选题,方案等方面的要求,评选出合格的项目化团队。

(五)实施控制阶段,是项目化管理的核心。包括对项目的质量、成本、时间、进度、人员、风险等进行控制。这一阶段项目化团队要具体实施社会实践项目,要完全按照前期项目书的计划进行实施,并在其中嵌入组织部门的监管,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验收总结阶段主要是对社会实践报告、照片、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形成论文成果,上交评审专家组进行验收。这一阶段是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收获期,做好总结验收可以更好的促进成果转化。

(七)交流表彰阶段是经过专家组验收,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交流表彰大会,对具有较高价值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表奖。做好交流表彰,可以促进团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更好的促进社会实践项目化的发展。

四、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在实践育人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规范和系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深入更加可以从思想深处激发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愿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更好的解决理论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将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强化就业意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能够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胡丹.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型构建与关键因素控制. 前沿,2012,4

[2]王务均.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篇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22-02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实施过程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已成为美国影响深远、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模式之一。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也日益走向成熟。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异同点来发扬现有优势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推动自身发展。

一、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之同

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社会实践都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都在本国教育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二者在内涵、目标指向以及效果作用上具有共性。

(一)内涵上具有共性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学习》中将服务学习定义为:“服务学习是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服务进行学习、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些服务活动既满足了社区需要,又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又因与学生学术课程的结合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成绩。”[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2]从两者的内涵可以看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桥梁,社会为基地的教育形式,都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关于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目标,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大都包含了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三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宗旨自20世纪80年代后也变得十分明确,即“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基本国情,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目标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三)效果作用上具有相似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积极效果方面而言,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有许多相似点。首先,对学生而言,两者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就学校而言,两者都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助于学校拓展教学空间,利用更多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方法。再次,就社会而言,学生的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能感染其他公民,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有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之异

美国高效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有一些相似点,但也有不少相异点。在共性中寻找个性,能对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做出仔细的甄别,以便能在两者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有所裨益。

(一)理论基石各具特色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雄厚,涉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教育学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为主导,他先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的理论主张,强调“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在哲学领域,以亚里士多德的社群主义为主导。它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在社群,“公共利益是人类最高价值”。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也推动了服务学习的兴起。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主要以理论为指导思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最终目的,实践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体力与智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三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只有与生产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改造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受重视程度有差异

服务学习已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显著成果,在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心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形成了五位一体,协同合作,奋力推进的局面。服务学习不仅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而且政府和社会都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学习机构和组织,同时在资金、政策和法律上有健全的保障体系。而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虽然由和教育部负责,但在教育中仍然不是核心部分,没有形成科学的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在人、财、物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保障,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效果也没能尽如人意。我国高校社会实践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

(三)操作程序不一致

根据美国改革服务学习联合会的要求,服务学习分五步。一是预备:由学生发现社区问题,制定符合社区需要的发展计划。二是合作:学校与社区结成伙伴关系,共同解决问题。三是服务:学生实施社区服务计划。四是课程统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区问题。五是反思:学生在社区服务后进行反思、讨论和写作。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分三步。一是筹备部署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相关组织部门要求选定主题,再设计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日程安排、参与人数、经费预算以及注意事项等。二是活动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中,由老师带队,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答疑,与学生一起完成实践活动。三是总结表彰阶段。由院校或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与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然后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学生也要撰写个人心得,总结经验与不足。

(四)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不仅是学生学校之事,也是政府、社区之事,因而其实施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国家组织的服务学习。该方式倾向于学习,通过全国性的服务学习组织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二是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该方式主要目的是在服务中学习某门课程,倾向于学习,是目前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三是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此方式由高校、社区或非营利组织发起,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的,资金一般靠社会组织援助或政府拨款,不受课程限制,面向全体学生。四是宗教组织开展的服务学习。宗教组织围绕慈善、人性关怀等主题组织和号召高校学生参与到劳动服务活动中来,它更倾向于纯粹服务。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形式亦多样,但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教育相关部门,大体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志愿服务。这是大学生最早的社会实践方式,主要有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关注弱势群体、与外国志愿者进行交流与合作等等。二是社会调查。“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有关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调查对象的起因、形成和发展态势做出科学描述与分配的一种社会活动。”[3]调查以后,要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三是参观学习。主要是有红色之旅参观和教学相关参观。红色之旅学习包括去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改革开放前沿等地去参观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参观学习是指由学校或学生集体组织的专业学习活动,如教育学去学校参观,生物学去植物园参观,医学去大医院观摩学习等等。

三、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启示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相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来说具有社会支持机制比较健全,实施过程相对完善,实施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坚持理论的指导下,从支持机制、实施过程和方式上对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加以改进,推动其长远发展。

(一)坚持理论指导,树立社会实践意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向前发展。一方面,我国高校社会实践要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把这些理论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贯穿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确保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高校中,学校决策层应高度重视并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把重视精神以文件形式、座谈会、集体大会形式传送给学校每位学生和老师。在教师方面,应该设立教师社会实践课程指导评估机制,与教师的年度评优相结合,以鼓励和督促教师认真完成社会实践课的指导。在学生方面,要把社会实践课设置为必修课,增大该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严厉考核,学生所实践的项目要撰写实践报告,完善评分机制,除了教师评分,还应学生之间互评。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实践在师生中受到重视,才能为其深远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构建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支持平台,确保社会实践的持续性

通过比较可知,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在教育界的地位较高,因而它在政府、社区、宗教组织各方获得了广泛支持,服务学习正是借着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最终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因此,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也要搭建四位一体支持平台助其发展。首先,要寻求政府及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的支持,要求他们制定规范开展高校社会实践学习的文件,同时可以制定保护社会实践学习的法律文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还应请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资金链脱节的问题。其次,高校应该跟城市社区、农村村支部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联盟关系,确保社会实践学习有稳定的基地,促成社会实践的纵向发展。再次,要寻求企业的支持。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和实践机会。最后,社会实践还需要每个家庭的支持,家长需要多鼓励支持孩子,并与学校沟通,为学生社会实践尽一份力量。

(三)完善社会实践过程,重视反思作用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实施进程缺乏课程统合、反思一类的必要环节,因而必须完善社会实践过程,重视反思作用。第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实践方案外,还应和服务对象达成共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第二,要进行课程统合,把社会实践课纳入教学体系,处于与理论课同等地位,成为第一课堂。在进行课程整合时,要注意实践与专业课相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局面。第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入反思环节,贯穿全程。反思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与他人交流经验,最终发现问并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在各环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悟出实践中所学知识,并运用于课程学习当中,实现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两手抓”,实现学习价值的多重化。

(四)拓展社会实践视角,促进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学习发起者一般是学校或者学生社团,实践方式较单一,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必须拓展新视角,促进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一方面,要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其内容应涵盖教育、科技、医疗、环保、文化、心理等多领域,要根据专业特色搭配相关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联盟关系,寻求长期合作项目,实现社会实践学习的基地化和项目化。学生在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从而提高参与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再者,高校社会实践可以拓宽地域范围,本地高校可以与外省高校、外国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同时本地高校可以与外省非营利性组织及国外非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互派学生交互体验实践学习,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学习它们的有益经验。最后,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虚拟实践。利用微信、微博、QQ、MSN、Facebook等一些网上聊天工具和软件来发表网上公益论坛,绘制公益电子画册,利用软件设计公益图标,网上收集社会实践项目的资料,在网上开展社会调查。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才能保证社会实践学习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真正推动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相关成果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发展。

一、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论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和,可以分为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个体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两种类型。[1]

二、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启迪和震撼,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更真切、更实在,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长久、更关键,是校内教育或宣传媒体影响难以替代的。

第二,社会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出适应性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促使我们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实践对于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会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塑造良好的个体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3]

三、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有论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转变过去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4]高校应考虑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其教学工作中去。

四、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践的内容与研究生的业务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实践的形式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5]

第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双方受益原则进行安排和筹划,突破固定时间限制。[2]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将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经常化。

第三,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学校会同地方负责安排社会实践事宜,总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让社会实践单位的确能受益”的原则来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2]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4]

第五,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坚持重点面向那些“基础薄弱,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6]社会实践点选择在贫困地区为好,贫因地区的特点是生活艰辛,干群求实意识突出,既有吃苦耐劳、勤恳诚实的民风,也有不少阴暗面乃至丑陋的现象,把研究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打破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思维,可以促使他们升华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9]社会实践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等。[8]

五、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三助”工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宣传、研究生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参与大学生学习、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5]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面向社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特点应在兼顾德育功能的同时,体现研究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个体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桥梁。[5]

六、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验性。学校的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对研究生来说是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实践使他们有机会与现实结合。第二,专业性。专业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的基础。第三,启发性。实践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和灵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4]

还有研究者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概括为:第一,高层次性。研究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研项目历练等过程,已经具备了从事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知识层次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更应该注重科研与服务的转化,在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第二,主动性。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达到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和发展阶段

有论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包括项目征集、学生选题、前期考核、具体实践、中期考察、考核总结等环节在内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可归纳为:项目征集阶段、项目申请阶段、实践前准备阶段、社会实践阶段、考核总结阶段。[10]具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应当包括:实践目标分析、实践基地创设、实践内容和形式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尝试阶段、规范阶段、基地阶段”等三个阶段。[11]

八、关于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

有论者认为,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多视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对实践单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企盼知识、渴求高层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二是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对方建立了进一步合作的联系;四是社会实践为学校引进了什么科研项目;五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并有提高等。[12]

九、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论者总结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为:以实践育人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周密管理为保证,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等。[12]

关于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论者总结为:“任务式实践”较多,自发组织的实践少;对“小分队式实践”较重视,对“个体式实践”易忽视;重视总结报告,忽视实践过程;形式一成不变,未能协调统一;过于注重形势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与指导工作欠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差,社会实践成果考核不科学等。[13]

有论者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各方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相结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实践期间研究生的纪律、表彰先进条件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活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2]

参考文献

[1]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伟,吴剑平,李志华.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严继昌、何跃德.建设研究生社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纪平、徐俊忠.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现彬.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8).

[10]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王永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篇1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WU Jiaquan, ZHU Guofe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y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combing colleg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then create targete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college practice, so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get in close contact to prevent falsifications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ea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ffectiveness to b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ectiv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from a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置若罔闻,真假莫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①

(3)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以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③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社会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尽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的完成;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④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山东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山东大学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山东大学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录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山东大学还颁发实践经历证书,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端正了实践的态度。此外,山东大学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⑤山东大学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3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2)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Q号,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最好像课题申报表一样,以便于评价。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自评材料予以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学生的申诉,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3)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组织大学(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9页)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注释

① 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② 孙毅.社会实践造假应付检查,六成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N].中国新闻网,2011.9.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