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其过程就是操作和重复,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对语言文字的默契和领悟。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做了这道题目:小明有511块糖,分别放在9个盒子里。你只要告诉他糖的块数,(不多于511),他就可将几个盒子里的糖全部拿出,凑成你要的块数,这几个盒子里各有多少块糖?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样也想不出来。我只好一个一个排,排了5个后,我发现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数列:1.2.4.8.16.都是这个数乘2得到下一个数的。我照着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刚好为511,原来电脑里面有二进制是因为可以算出所有数呀!
2优化馆藏图书,为学校德育打好物质基础
高职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对图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现状,研究他们的需求,为学生选购适合学生阅读、顺应时展的优秀书籍。可以通过读书联系卡、图书调查问卷、学生平时借阅记录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图书的需要。同时,做为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国家的政治方向,了解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做法,掌握学校学生所学专业的最前沿信息,开列出书目,并在师生中征求意见,确定新购书目。要多购进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格调清闲、学术性强的图书。对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要认真进行清理,建立详尽的图书目录,建立电子图书目录,方便学生借阅时进行检索。对新进书目,要通过新书介绍、内容概述等方式,精心做好导读工作,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把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能感动人的著作推荐给学生,把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推荐给学生。同时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班级图书管理员作用,通过教师的介绍、同学间的相互转告,使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能让更多的学生阅读。
3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图书馆成为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战场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对图书的引领作用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但随着科技的发达,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学生大多不愿走进图书馆,看这些无声的图书。要想让图书吸引学生,就要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乐读书、读好书。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开展以“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与好书做伴,与经典同行”、“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等为题的主题读书活动,从而促进校园内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可以通过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学生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电子屏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新书、读书的益处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制定相应的制度、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督促、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言名句、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另外,还要每学期对“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等活动进行总结、表彰,使学生对图书更加感兴趣,使图书馆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引领作用,拓展德育平台
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
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领域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在一步步向着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现存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浅要分析并就个人观点提出对策, 希望对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发展特征,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不够重视。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7、8—11、12岁的儿童在认知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实施运算。体现到小学生学习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这就需要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很好的建立表象,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感知、发展、自动探索,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而这些都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适得其反,枯燥无味的、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对教学活动有着指引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明显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不符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方式,对教学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方式,可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缺乏多样性。比较单一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枯燥,而且会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讲授,学生单纯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难以进步,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3、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是讲风太盛。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一堂课从头上到尾,唯恐讲不够,唯讲至上。如在对数学例题的教法上一贯的做法是:出示例题后,教师读题、析题,指出关键所在,有何技巧,然后给出完整的解。可谓面面俱到,无一疏漏,却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搞清问题情境,反映快的同学也只有接受的份,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创新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在其次,最大的危害在于剥夺了学生们的思维权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相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受点累,让他们唱主角。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上问题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具体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方面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生活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培养、发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能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日常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教学重量单位时,教师可准备500克的盐,1千克的油……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感知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辩、交流和动、玩等方式来培养训练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说、辨、交流即是用语言表达思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数学思维在脑内的抽象凝结,对凌乱知识的梳理,然后以语言为载体将其表达出来。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倍”的概念时,就可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阳阳有6支铅笔,欢欢有2支铅笔,阳阳铅笔的支数是欢欢的几倍?”学生在学习了“倍”之后可能朦胧知道是3倍,但对于倍的意义,未必在脑子里形成非常清晰的概念,此时若接着问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6支里面有3个这样的2支”之类的回答,虽然还不能非常简练准确的表达出来,但通过动脑子想,然后用嘴说,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化。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活动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坐不住、好动的特点尤为显著,既然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就不必刻意压制,反之,要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动”、“玩”,恰当的动”、“玩”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亲自动手、动脑,得出结果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是非常有助于培养训练他们的感知力的。
(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鲜明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能再进行填鸭式教学。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健康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这正符合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宗旨,是贯穿于每堂数学课所必须具备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或是被迫的,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的自主性就慢慢形成了。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2)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的想象开始。(3)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到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总之,在课堂教学40分钟的活动中要让学习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新的愉悦。
在小学阶段,数学和语文是绝对的主科,是小学生学好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可谓是基础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地强调了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化,使彼此孤立起来,相互之间缺少融合的时候。而这两者是有客观上的联系的,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需要朗读和阅读,岂不知,这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对于数学更是如此。数学中也存在“读”的问题,那就是读图和读题。因为没有弄清题意,或者没有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而做题失误的事屡见不鲜,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个不正常的现象。数学教师必须在学生的数学阅读上多用心,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学生加强相应的锻炼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阅读对于各个学科的解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更是如此,没有阅读就没有数学。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抓住题意,对于数学成绩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数学思维的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懂得语言和阅读的条理性,对于他们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生认识体积的一节中,可以让学生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可是它的嘴巴够不到水面。水在瓶子的底部,上面有很大的空间,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有办法,它衔来一粒又一粒的小石子投到瓶子里去,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水面渐渐地升了上来,乌鸦最后喝到了水。这个故事比较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小生灵的聪明,对于学生理解水的体积具有直观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以语文的阅读为前提,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语文和数学都当做阅读材料来进行练习。
二、通过说来整合小学数学和语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因为语言是人思维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欠缺,不够流畅,这样的现象表现在男生身上的时候多,我认为这是他们的思维快于语言的原因造成的。他们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快速的思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表达结巴不流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维的表征,反过来,通过对语言的练习也能帮助学生锻炼思维,促进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学生能够背出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这是一件比较普通的事情,如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个概念的内涵,那就在难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还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某一概念的大概形式。
另外,在叙述这些数学概念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语言简洁、表达准确的习惯。例如,在教“0的认识”的时候,我就尝试让学生先描述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然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看上去也非常简单,但对于刚接触数学概念的小学生来说也显得非常抽象。学生要么描述不出,要么难以表达清楚。我为学生展示了五幅简笔画,在第一幅上,水中有四只鸭子;而第二幅则有三只,第三幅有两只鸭子,第四幅水中有一只鸭子,而第五幅则只有水。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用具体的实物来帮助他们形成对数目的概念。学生在口头描述中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0”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话去描述其他事物的“0”。
二、让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去发展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概念和问题都很抽象,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以往的教学,问题及概念的提出都是由教师出示,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想和做。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方法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的最深刻,也最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在规律”。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们给学生准备了圆柱的立体模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圆柱的特征,可以通过看、摸、量、比的方式。在学生独立观察感知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并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再深入研究,同学们把手中的圆柱沿侧面的一条直线剪开,看一看剪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在剪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长方形,而个别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对此都感到很疑惑,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深化研究,最终得出了为什么能剪出不同图形的原因。这节课,我们把问题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都是在学生的亲自感知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到实践中去学数学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而空间图形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在我们学习环境中,拿起身边的某样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和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当我们学过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拿起一本书,让同学们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它的表面积是多大。也可以让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教室,计算一下地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粉刷墙壁,应该怎样去计算粉刷面积的大小。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把几何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当孩子们遇到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时,就会有兴趣去解决它。在解题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到实践中去学数学,到现实的生活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操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体积和表面积以后,可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实际探究,对于一间房屋,在装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做,看谁完成的最具有创新性和合理。这样,同学们为了争做一名出色的“工程师”都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去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们知道生活当中到处充满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动手操作,在制作中化解疑难
让他们以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为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发言。
2.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会给学生带来“阳春白雪”般奇妙而美丽的感受
能使课堂教学的实效得到增强,更能活化教师的传授方式,使教师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4.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它们时刻感受到点滴进步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最终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
5.教师尊重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见解和意见
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消除学生德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塑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
6.教师公平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处的环境不同,其性格、智商等素质也不同。有的温驯听话,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对问题反应敏捷,有的则反映迟钝。因此,在他们入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教师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态度。对问题反应敏捷的学生亲昵偏爱,对问题反映迟钝的学生疏远冷漠。就这样,那些被认为“差”的学生发言情绪便逐渐低落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想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就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架设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引导、激发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员参与课堂活动。
7.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堂课的好坏,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点训练到位之外,主要看师生双边活动情况如何,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不能反馈。有的教师对个别学生发言不正确或不完整,轻则呵斥坐下,重则讽刺、挖苦、罚站。如有的教师说:“不会你还举什么手!”苏霍姆林斯基说:“生硬的话语、粗暴的行为、强硬的方法(呵斥、恫吓),这一切会蹂躏人的心灵。”教师这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起来是无足轻重,实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天真烂漫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无法补救的创伤。久而久之,凡是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奚落的学生,便逐步低落了发言情绪。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辨析能力的增强,而内心世界里有一个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教师对着来。要想扭转这种消沉的局面,勃发学生的活跃性,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三点:(1)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塑性,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2)不管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与否,都应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角度上下功夫,让学生的智力思维始终保持振奋状态;(3)对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应从爱出发,经常促膝谈心,或搞好家访,不断调节情绪,让学生鼓起乐学、好学的风帆。
8.增强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有经验的老师,每一节课,课前都要做精心设计。不但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而且要备学生、备各学科之间的互通知识。同时还要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考虑学生知识层次和课堂用语。要想启开学生情趣心弦,使学生的发言情绪始终保持高涨状态,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增强艺术性。一是要注意学生知识层次,对高年级学生可以使用一些内涵多而丰富的语句来表达语意,使学生感到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二是课堂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驾驭能力,对“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吃不了”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使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树起必胜的信念;三是要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四是增加直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传授的方式与语言的形象更生动。通过录音机、多媒体、远程教育资源等媒体教学手段,效果会更佳。
9.抓住学生的可塑性,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按常态曲线分配,大多数属于中等,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在全部儿童中只占极少数。他们的能力大小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生活条件及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活动或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气质,如性格、意志、情感的形成,也都和环境密切联系着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所运用到的各种思维是相通的,所以,近些年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学科整合”的概念。所谓“学科整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性的指导思想,尊重原有的分科方式和习惯,在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本学科各领域知识之间进行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使教学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鸿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会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是学科间天然的知识联系,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文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
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
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这里的书写,其意义不仅仅指书写,还指小写作。汉字书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也是各科考试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障。除了要注意保持干净漂亮的卷面外,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师可以使用诗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百分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回答出在这首诗中“春”字出现的百分比例。又如,在“循环规律”一课当中,教师可让学生从“可以清心也也可以清心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中找出词语出现的规律,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也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用“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注:不该用“的”的时候,你总是用,该用“的”的时候偏偏不用,最后总结说,“的”用得太多,并且有时运用得不很恰当,希望以后要准确、恰当地用“的”。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批注时,不仅没有思想压力,而且乐意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达意达情的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口语和书面语,更应仔细推敲,哪怕是一个停顿,一个标点,也不可马马虎虎,科学术语往往因一字之差而面目全非,对事物的表达,也往往因一个关键词语的使用不当或疏漏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精炼。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4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的美感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语速适中、快慢得体、语感优美、富有节奏。那种平淡的滔滔不绝,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尤其是在朗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诗词时,更讲究语言的节奏感,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界之外、味外之音。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当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5形象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富有变化,而且还要形象化。讲到最典型人物、最生动事例和最感人情节时,应当绘声绘色、精心刻画,让学生如临界其境,不仅如见其人,而且如闻其声。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就能把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内容讲得浅显,将枯燥讲得风趣。鲁迅在讲课,就用农民讨媳妇不需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是应当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姑娘。这一生动形象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理论问题。
6肢体语言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