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5: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春季的特点,是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季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春天的气机向上、向外舒张,不断充实、壮大人体的阳气,尽量避免耗伤、阻碍阳气的生发。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做到“夜卧早起”。夜卧早起一般是指晚睡早起,但古人的睡眠与太阳落山密切相关,春季虽然白天时间长了,但夜晚来的仍然比较早,所以还是应当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阴气敛降,早起有助于阳气生发。“广步”,即在有草木的庭院里或林子里大踏步行走,轻松洒脱地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黄帝内经》还提到“被发”,就是把头发散开。古人的头发一般都是绑束起来的,春天到了,最好把头发散开,让它去自然生长。
在春天里,还要多多梳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中就有记载,他说:“梳理头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 明代《摄生要录》亦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通过梳头可以很好地促进清阳上升,促进阳气生发。
不妨试一下干梳头。坐或站位均可。双手十指分开如梳,插入发际,由前向后梳全头,尤其要注意两鬓、额角、耳后等部位一定要照顾到。当两手推到头后面时,两拇指可以按压两风池穴。一般每次梳两至三分钟或梳四十九次就可以了,这时你会感觉到头皮发热,神清气爽。
“缓形”,就是要放松身心。比如穿宽松的衣服,做轻柔舒缓的运动。
归根结底,夜卧、早起、广步、被发、缓形,这五件事,都是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气,让身体轻松自在,让体内阳气向上、向外舒展开来。其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意识、情志、精神焕发,如春季万物般萌发起来。
春季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杂致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置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急剧下降,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黏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小,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后,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症,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搏,而风性向上的缘故。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疼、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出汗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蹿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羁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促,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行痹”等症,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肘,肩肘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症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论述了依据四时气候变化调摄精神、起居与食饮的方法。认为一年四季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与冬三月各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因而万物有生长敛藏的特点。人和万事万物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其每时每刻都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因此,顺应四时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使之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是实现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与四时养生重点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四季天气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等诸多气候的变化。这一切,无疑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显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
情志
在养生时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所云:“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气血
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易趋向于体表,故皮肤腠理舒张,开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体内,表现为皮肤腠理致密,少汗多尿等。
脏腑
《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因此,我们在养生时就要求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发病
不仅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疾病,也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轻重之别。一些慢性宿疾,往往也会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时发作或加剧,如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就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则好发于冬季等。
脉象
春季阳气生长,脉象与之相合,表现为圆活滑动;夏季阳气盛长,脉象则方正盛大;秋季阴气始生,气主敛降,脉象则轻虚似浮;冬季阴气大盛,脉象则深沉内伏。
为此,四时养生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春季重在养肝
我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敏感,而肝气宜解不宜结。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即要注意疏肝理气,调养七情、五志,回避六邪气以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
夏季重在养心
夏季起于立夏,止于立秋。“暑易伤气”、“暑易伤心”。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
秋季重在养肺
秋风劲急,万物色变,肃杀之气容易使人悲愁伤感。因此,秋季养生首先就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减弱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主管呼吸功能的肺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病变。因此,秋季养生重点在肺。调养时多作腹式呼吸,并配合打太极拳。
冬季重在养肾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易伤肾阳。因此,严冬养生重在养肾。除了适当采用补肾食养以外,冬天应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的功效。同时,因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底涌泉穴为其主穴,因此冬夜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于养肾。
三、大雪养生经
大雪在今年公历12月7日。大雪后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旺盛,可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气,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大雪虽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不可太过或乱补,否则会影响健康。最好以温补为宜,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重点保暖部位是“头、胸、脚”。
大雪饮食调养
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的食物,做到“少而精”。宜食温补食物,如枸杞、萝卜、胡萝卜、海参、山药、核桃、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橙子等。
以下推荐一些大雪的食疗方:
萝卜牛腱煲
原料:胡萝卜50克,白萝卜100克,牛腱300克,蜜枣30克,杏仁15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牛腱焯水,切块。白萝卜和胡萝卜切块。炒锅上火,加适量清水,放入牛腱,大火煮开,再加入其他的材料及酱油和盐,转小火煲3小时即可。
作用:益气养胃,强筋健骨。
栗子猪肉汤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猪肉250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先将猪肉切小块,入锅稍炒片刻后倒入砂锅,放入栗肉,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炖,熟烂后加精盐、酱油调味即成。
作用:补脾肺、益肾气。
四、冬至养生经
冬至在今年公历12月22日。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的时刻,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含活泼生机,有助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御寒抗病,为来年春阳之生打下坚实基础。
冬至饮食调养
冬至以固肾、健脾为重点,进补以下食物:如白菜、豆腐、萝卜、枸杞、山药、核桃、莲子、羊肉、猪肉、鸡肉、鸽肉、牛肉、海带、虾、木耳、金橘、橙子、龙眼肉、牛奶等。
以下推荐一些冬至的食疗方:
猪肾粥
原料:猪肾10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细葱、精盐适量。
制作:先将猪肾剖开,去掉内膜,洗净后切细丁,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熟;等猪肾熟烂粥将熟时,加入葱、姜、精盐,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作用:补肾、强腰、固涩。
清汤羊腿肉
原料:羊腿肉1000克,白萝卜块200克,黄油50克,葱、姜、清水、精盐、蒜、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羊腿肉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汆3分钟取出。另加适量水后放入羊肉块,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白萝卜块、葱、姜、黄油,烧至酥烂。调味后即可。
作用: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滑蛋虾仁
春季养生之道Ⅰ:饮食养肝为先
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春季养阳重在养肝。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同时春季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而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可适量多吃些菠菜、豆芽,喝些红枣枸杞粥。
春季养生之道Ⅱ:饮食清淡,多食蔬菜
春季饮食宜温热清淡,忌生冷。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会感觉更加疲劳。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不宜多吃辛温大热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身。春季人们易患口腔炎、口角炎和某些皮肤病。因此,随着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上市,一定要多吃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春季养生之道Ⅲ:饮食要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因此应多吃点补肾阳的东西,比如春韭。
春季养生之道Ⅳ: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伤害脾胃之气。所以,在春季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春季养生食材推荐
红枣: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而食红枣恰能养脾。
春笋: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功效,还能清胃热、肺热,安神,可改善支气管炎、痰多之症。
春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录着“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植物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菠菜: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春菠”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
韭菜:春天气候冷暖不定,需要保养阳气,而春韭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
蜂蜜:春季气候多变,容易感冒。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前阵子突然对易经,黄帝内经,难经和手诊等感兴趣,胡乱看了一通
什么对人最重要,当然是身体健康了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 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 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主动。春天阳气升起,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勃,生物欣欣向荣,一派生动的景象。春季阳气开放,是万物繁荣的季节。天地相交,地气上升为云,云下降为雨,万物繁华以待秋实。
夏主长、主方。阳气渐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大地上的湿气退去。
秋主收,主肃降,万物收敛。《黄帝内经》指出:“秋令之应,养收之道。”因为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人体经春夏发萌长足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阳气收藏得好了,体魄才能涵养,才能为人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冬主藏、主静。冬天阳气闭藏,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天寒地冻,一些动植物进入冬眠状态。
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也有“四季”:晚21点到翌日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上午9点到下午15点是一天的夏季;下午15点到晚上2l点是一天的秋季。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
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飘扬,气候多变,容易高发过敏性、免疫类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慢性病如慢性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等也易在春季发作或复发。早春的气温和大气压变化比较大,更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觉似乎总也睡不够,白天也时常觉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这就是“春困”现象。
如何养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避免这些疾病,更健康更好地去欣赏这春回大地的美景呢?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当然了,饮食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此时万物阳气升发,人体也不例外,“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应助长这“萌生”的信息,多食一些有助养阳生发的食物。主食类,春天多吃五谷杂粮,吃的是头一年的种子,可以帮助人体舒展生机,提供人体所需的主要热能和各种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等。春天也是一年中蔬菜品种最多的季节,有助于养阳升发的如韭菜,性温味甘辛,具有温中散淤、行气解毒、益肝健胃、温胃助阳等功效;山药性味平甘、无毒,有益肾气、强筋骨、健脾胃之功效;芹菜,味甘微苦、性凉,具平肝清热、清利湿热功效;春笋为“春天的菜王”,笋有滋阴、益血、消食、明目等功效。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冬季养生的大原则是“避寒”,《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告诉后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 闭藏为先
汉代著名医家、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以一本《伤寒杂病论》传世,告诉后人,许多疾病的初起都源于“伤寒”。所以《黄帝内经》说冬季养生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容易做到“去寒就温”,但“无泄皮肤”就很难做到了。
我们知道,当外界温度降低时,小便的量会增加,这说明皮肤毛孔闭合,通过毛孔散发、代谢水分的功能下降。人体代谢的垃圾产物转而从肾脏排泄出体外,这是人体顺应自然的表现:阳气收回至体内,为来年春季的升发做物质准备,此时养阳气要遵循“无扰乎阳”的原则,避免毛孔过分张开汗出过多,千万别打扰阳气的收藏。
冬季养生建议大家少蒸“桑拿”、少“泡温泉”,这几种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毛孔开放,阳气外越,寒邪趁机进入体内。经常“汗蒸”的朋友可能会有体会:春天来临之后反复感冒,这是因为冬天进入体内的寒气,在春季受升发的阳气鼓动,向外发散,在肌肤表层与正气交争后而产生的类似感冒症状。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季饮食 顺应自然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饮食上要注意尽量吃当地、当季的食物。尤其在北方,应多食储存起来的水果、蔬菜。因为水果、蔬菜经过储藏,其本身升发的力量减弱了,经过发酵后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与之相对应的是尽可能少食绿叶蔬菜(虽然现在我们购买、食用很方便)。另外坚果类等食物可以多吃些,有利于补益肾气。
冬令进补无可厚非,但补益之后要食几片生白萝卜。夏季养生时我们说过“冬吃萝卜夏吃姜”,辛辣的生姜是温热性质,在炎热的夏季吃,白萝卜偏凉却在寒冷的冬季食用,这是为何?过去农村用辘辘从井里提水,夏天时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却是温的,老乡说:夏天地气(能量)在外面,冬天地气(能量)收回地下。对应于人体,夏天阳气、热量集中在体表,毛孔张开易出汗,体内却是空虚的,温度低,所以用温热的生姜进入体内平衡一下;冬天阳气收回到体内,容易产生郁热,吃点偏凉的白萝卜防止内热。我们祖先的思想处处体现平衡的智慧。
男女通用的养肾妙法
随着天气一天天转暖,春季生机蓬勃,是人体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将全年的养生保健比作盖房子,那么春季养生就相当于打地基。虽然我们可以随口说出几句“春捂秋冻”等养生口诀,可对于此时的养生禁忌却了解甚少。一旦因疏忽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体这座“大厦”的牢固性也就没有了保证。
那么,春季养生存在哪些禁忌和误区呢?刘博士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您所认识的春季养生的禁忌和误区吧。
一忌上火就用解毒丸。
“刚到春天,我的口腔溃疡就没消停过,吃了牛黄解毒丸也不顶事儿!”公司白领王小姐郁闷地抱怨道。一上火就乱用降火药,是最大的“灭火”禁忌。
刘博士支招:春主生发,燥是一大特点,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虚火,要根据“火种”来灭火。比如牛黄解毒丸对降实火,也就是伴有大便干结的症状有用,但对因脾胃虚引起的上火作用不大。预防上火应做到每日多吃果蔬、多喝水、规律排便等,还可喝点茶、金银花茶。
二忌“春捂”不当。
很多人都知道春捂秋冻,但做起来却出现两个极端:年轻人靠着火力壮不捂,早早就穿起了单衣和单鞋;老人、小孩却容易捂过头,捂出了汗还“顽固”地不脱衣服。
刘博士支招:“春捂”有三大要点:第一,别急着“换季”。冬季衣物先别急着收起来,等气温稳定了再换季;第二,随时增减衣物。春天气候变化异常,早晚温差变动大。可以带件衣服备用,晚上睡觉时搭条小毛毯,避免寒气损伤阳气;第三,别捂出汗。捂过头了也会导致感冒、抵抗力下降。
三忌犯“春困”就睡。
在春日暖洋洋的阳光照射下,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大脑缺氧,进而招惹到“瞌睡虫”。但一困就睡,却对健康很不利。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
刘博士支招:解决春困要抓住两个黄金时间点:一是起床后;二是午饭后。《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就是说春季可以稍晚点睡(晚11点),但要早起(早6点半),以顺应人体阳气的生发。起床后不妨伸个懒腰,做做干洗脸,按摩太阳穴和涌泉穴。散步则可以放在午饭过后,在阳光下走30分钟左右,然后再睡个不超过30分钟的午觉。
四忌吃得太酸、辣。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刘博士支招:中医讲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韭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山药等也很适合春季吃。此外,应告别冬季养生式温补,改以健脾胃。要少吃发物和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如鱼、虾、蟹、羊肉等,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五忌一套护肤品用到底。
春天的外部环境和皮肤状况与冬季有很大差异。春季粉尘飞扬,皮脂腺分泌旺盛,紫外线含量较高,如果沿用一套护肤品,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护肤效果也打折扣。
刘博士支招:春季应循序渐进地更换护肤品。气温上升后,可将适合冬季用的油性霜剂,换成少油补水的乳液。春天紫外线较强,护肤最重要的是补水和防晒,敏感肌肤更需注意。
六忌门窗紧闭。
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
刘博士支招:春季通风比任何季节都重要。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
七忌宅在家里不出门。
冬季强调静养,但春季相反,应动养,因为“动则养阳”。经过冬三月的收藏季节,人们应多做户外活动,对健康十分有利。
刘博士支招:春主生发,在出游时,最好用鼻子呼吸,一方面能阻挡一部分有害物质“病从口入”;另一方面鼻黏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干燥寒冷的空气有加温、加湿的作用。雾天污染物较多,最好别出去锻炼。另外,春季运动要有度,早春时节,身体各器官功能还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要从舒缓的运动开始,如慢跑、步行、放风筝等。
春季养肝的医学原理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生气勃勃,万事万物欣欣向荣。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一些肝病患者,往往在春季有不适感,或者肝病加重或复发,这都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
春季养肝的合理饮食 1.补充优质蛋白质:因为春季的气温变化大,冷热刺激可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传染或者复发疾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
2.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西红柿和柑橘、柠檬等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选择清淡食物:春季肝气最旺,而肝气旺会影响脾,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果多吃酸味食物,就会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饮食适宜选择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食品。饮食应该清淡可口,少吃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肝炎病人忌吃蛋黄。因为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而脂肪和胆固醇都需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这样肝脏的负担加重了,极不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春季养肝的医学原理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生气勃勃,万事万物欣欣向荣。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一些肝病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往往在春季有不适感,或者肝病加重或复发,这都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
春季养肝的合理饮食
1、补充优质蛋白质春季气温变化大,冷热刺激会令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传染或者复发疾病。这时需要补充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
2、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小白菜、油麦菜、西红柿和柑橘、柠檬等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卷心菜、菜花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选择清淡食物春季肝气最旺,而肝气旺会影响脾,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果多吃酸味食物,就会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饮食适宜选择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食物。饮食应该清淡可口,少吃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肝炎病人忌吃蛋黄,因为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两者都需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这样肝脏的负担加重了,极不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春季养肝的三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