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

篇1

春季的特点,是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季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春天的气机向上、向外舒张,不断充实、壮大人体的阳气,尽量避免耗伤、阻碍阳气的生发。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做到“夜卧早起”。夜卧早起一般是指晚睡早起,但古人的睡眠与太阳落山密切相关,春季虽然白天时间长了,但夜晚来的仍然比较早,所以还是应当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阴气敛降,早起有助于阳气生发。“广步”,即在有草木的庭院里或林子里大踏步行走,轻松洒脱地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黄帝内经》还提到“被发”,就是把头发散开。古人的头发一般都是绑束起来的,春天到了,最好把头发散开,让它去自然生长。

在春天里,还要多多梳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中就有记载,他说:“梳理头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 明代《摄生要录》亦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通过梳头可以很好地促进清阳上升,促进阳气生发。

不妨试一下干梳头。坐或站位均可。双手十指分开如梳,插入发际,由前向后梳全头,尤其要注意两鬓、额角、耳后等部位一定要照顾到。当两手推到头后面时,两拇指可以按压两风池穴。一般每次梳两至三分钟或梳四十九次就可以了,这时你会感觉到头皮发热,神清气爽。

“缓形”,就是要放松身心。比如穿宽松的衣服,做轻柔舒缓的运动。

归根结底,夜卧、早起、广步、被发、缓形,这五件事,都是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气,让身体轻松自在,让体内阳气向上、向外舒展开来。其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意识、情志、精神焕发,如春季万物般萌发起来。

篇2

春季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杂致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置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急剧下降,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黏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小,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后,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症,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搏,而风性向上的缘故。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疼、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出汗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蹿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羁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促,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行痹”等症,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肘,肩肘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症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篇3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论述了依据四时气候变化调摄精神、起居与食饮的方法。认为一年四季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与冬三月各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因而万物有生长敛藏的特点。人和万事万物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其每时每刻都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因此,顺应四时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使之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是实现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与四时养生重点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四季天气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等诸多气候的变化。这一切,无疑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显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

情志

在养生时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所云:“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气血

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易趋向于体表,故皮肤腠理舒张,开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体内,表现为皮肤腠理致密,少汗多尿等。

脏腑

《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因此,我们在养生时就要求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发病

不仅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疾病,也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轻重之别。一些慢性宿疾,往往也会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时发作或加剧,如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就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则好发于冬季等。

脉象

春季阳气生长,脉象与之相合,表现为圆活滑动;夏季阳气盛长,脉象则方正盛大;秋季阴气始生,气主敛降,脉象则轻虚似浮;冬季阴气大盛,脉象则深沉内伏。

为此,四时养生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春季重在养肝

我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敏感,而肝气宜解不宜结。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即要注意疏肝理气,调养七情、五志,回避六邪气以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

夏季重在养心

夏季起于立夏,止于立秋。“暑易伤气”、“暑易伤心”。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

秋季重在养肺

秋风劲急,万物色变,肃杀之气容易使人悲愁伤感。因此,秋季养生首先就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减弱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主管呼吸功能的肺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病变。因此,秋季养生重点在肺。调养时多作腹式呼吸,并配合打太极拳。

冬季重在养肾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易伤肾阳。因此,严冬养生重在养肾。除了适当采用补肾食养以外,冬天应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的功效。同时,因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底涌泉穴为其主穴,因此冬夜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于养肾。

三、大雪养生经

大雪在今年公历12月7日。大雪后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旺盛,可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气,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大雪虽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不可太过或乱补,否则会影响健康。最好以温补为宜,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重点保暖部位是“头、胸、脚”。

大雪饮食调养

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的食物,做到“少而精”。宜食温补食物,如枸杞、萝卜、胡萝卜、海参、山药、核桃、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橙子等。

以下推荐一些大雪的食疗方:

萝卜牛腱煲

原料:胡萝卜50克,白萝卜100克,牛腱300克,蜜枣30克,杏仁15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牛腱焯水,切块。白萝卜和胡萝卜切块。炒锅上火,加适量清水,放入牛腱,大火煮开,再加入其他的材料及酱油和盐,转小火煲3小时即可。

作用:益气养胃,强筋健骨。

栗子猪肉汤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猪肉250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先将猪肉切小块,入锅稍炒片刻后倒入砂锅,放入栗肉,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炖,熟烂后加精盐、酱油调味即成。

作用:补脾肺、益肾气。

四、冬至养生经

冬至在今年公历12月22日。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的时刻,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含活泼生机,有助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御寒抗病,为来年春阳之生打下坚实基础。

冬至饮食调养

冬至以固肾、健脾为重点,进补以下食物:如白菜、豆腐、萝卜、枸杞、山药、核桃、莲子、羊肉、猪肉、鸡肉、鸽肉、牛肉、海带、虾、木耳、金橘、橙子、龙眼肉、牛奶等。

以下推荐一些冬至的食疗方:

猪肾粥

原料:猪肾10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细葱、精盐适量。

制作:先将猪肾剖开,去掉内膜,洗净后切细丁,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熟;等猪肾熟烂粥将熟时,加入葱、姜、精盐,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作用:补肾、强腰、固涩。

清汤羊腿肉

原料:羊腿肉1000克,白萝卜块200克,黄油50克,葱、姜、清水、精盐、蒜、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羊腿肉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汆3分钟取出。另加适量水后放入羊肉块,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白萝卜块、葱、姜、黄油,烧至酥烂。调味后即可。

作用: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滑蛋虾仁

篇4

春季养生之道Ⅰ:饮食养肝为先

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春季养阳重在养肝。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同时春季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而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肝为先,可适量多吃些菠菜、豆芽,喝些红枣枸杞粥。

春季养生之道Ⅱ:饮食清淡,多食蔬菜

春季饮食宜温热清淡,忌生冷。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会感觉更加疲劳。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不宜多吃辛温大热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身。春季人们易患口腔炎、口角炎和某些皮肤病。因此,随着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上市,一定要多吃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春季养生之道Ⅲ:饮食要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因此应多吃点补肾阳的东西,比如春韭。

春季养生之道Ⅳ: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伤害脾胃之气。所以,在春季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春季养生食材推荐

红枣: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而食红枣恰能养脾。

春笋: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功效,还能清胃热、肺热,安神,可改善支气管炎、痰多之症。

春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录着“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植物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菠菜: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春菠”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

韭菜:春天气候冷暖不定,需要保养阳气,而春韭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

蜂蜜:春季气候多变,容易感冒。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