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测绘本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测绘本科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9-02

1 引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供给源,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重要性亦随之增加,会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质量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本科会计教育问题,尤其是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进一步检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2.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比较狭窄。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理念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课上,相应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次,侧重国内会计制度学习,缺乏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难以掌握和反映国际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虽然一些学校能够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变更及时修订会计教材,但是较少有教材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度理论探索,重制度解释轻理论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需国际会计人才的要求。二是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而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等内容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对技能培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查询资料与检索信息等技能。

2.3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校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变换和革新考试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只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2.4 师资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相差较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和科研多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教师会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活动是实务界和教育界紧密相连的一种渠道,实践活动可增加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业务处理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和会计研究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紧跟学科前沿发展与科学技术更新,致力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施“通才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此,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美国本科会计教育中,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会计教育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所占比重大,选择余地宽,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占了总学分的53%。我国在本科教育中亦应强化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追求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应进一步开设计量经济学、税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规等课程。三要精简会计主干专业课。应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四是要优化会计教材。要督促各高校及时根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新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切实提高会计教材的质量。在会计教学的改革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某些学术性期刊如《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应该成为会计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要致力于促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如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实务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在会计教育上实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澳大利亚大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授课方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后的本科会计教学方式应当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从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重视问题解决过程,重视原理应用。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应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压力下工作的专业素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第三,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必须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配备现代化多媒体电子设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应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示, 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了解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具体问题。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感性认识。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为,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适时学习的观念,及时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会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会计专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以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调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教学资料。三是严格考评工作。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以保持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在考评方面,除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不应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Lin,Z.Jun,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2005(23):149-169.

[2]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篇2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篇3

2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能力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努力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合理的考核方法、鼓励参加竞赛活动、本科生导师制等十个途径进行实施。2.1合理的GIS课程体系设置GIS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既要满足GIS专业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需要,同时应体现各学校专业服务领域的特点。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王永兴教授对我国部分高校GIS本科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黄杏元、盛业华、钱乐祥教授等对GIS课程体系进行过研究,提出了GIS课程的基本框架[4-7]。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可将GIS专业课程分为数理基础、测绘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GIS与RS共5大块。由于各学校开设GIS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各块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测绘学为依托的GIS专业,测绘学课程比例会高些;而依托计算机科学的GIS专业则会侧重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一般而言,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中[8]。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并使准就业工作尽可能前移,采取“3+1”培养模式来编写教学计划,即前三年为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验(实习)课学习时间,后一年主要是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这样学生有连续较长的时间从事实际生产锻炼。此外还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GIS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合理分布(比例);二是应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和先导课程知识要求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前后顺序;三是在实践性课程(含教学实习)安排方面,做到四年不断线,目的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循序渐进发展和提升。2.2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合格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年纪较大的教师应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梳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教材和教研成果,青年教师则应突出实践教学,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参与国内GIS软件企业组织GIS软件操作开发与工程应用的培训,或中国GIS行业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暑期青年教师培训。笔者所在的东华理工大学GIS专业有13位教师,其中有4位具有国外的工作或学习经历,3位教师参加过GIS软件企业培训,4位教师参加了暑期青年教师培训,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获奖。学校GIS专业于2010年申报成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3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应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合格的人才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成才。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培养具有敬业、团结、诚信等品质的人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以良好的事例积极引导学生。例如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应该教育学生遵循共建共享、创新开发、热忱服务的道德准则。此外,教师应加强自身品德素质的修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校及学院也要营造一个开拓、创新、诚信、团结的学习与学术氛围,例如,每年的9月15号是SuperMAPGIS软件公司发起的“GIS日”,学院可以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增加GIS专业意识和自豪感;经常请GIS公司与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2.4建设好课间与教学实习基地GIS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主要包括GIS软件的使用、二次开发、GIS应用与工程设计、航测与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的使用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GIS实验室,并购置一些国内外常用的与GIS专业密切相关的(GIS)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备,如ArcGIS,Super-MAP,ERDAS等。为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校要与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单位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并采取联合办学或互惠互利的方式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这样学校解决了教学实习的问题,生产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事空间数据的录入甚至应用模块的开发等工作,还可与高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某些GIS工程任务。这样的单位有省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国土规划局、城市建设部门以及研究院所等。2.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企业人才的模式。目前,从事地理信息和测绘的单位有比较齐全的设备,生产任务比较多,缺少人手,尤其是近年国家和地方都在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建设以及三权发证等大型工程项目,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专业的人才,希望本科生到自己单位实习以弥补人才短缺,这一形势可以促成高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GIS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如GIS软件公司、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的科研院所,高校可以采取与他们共建联合实验室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仅计成本价的GIS应用软件,为高校进行GIS技术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在使用GIS软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用户需求,为企业GIS软件推广使用做贡献。2.6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总体目标和课程体系规划GIS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为实践性课程制定实纲、编制实习能力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实习指导,以便让学生在刚开始上某门课时就知道自己学完该门课后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觉性。一门课程的实验实习内容应和专业应用知识紧密结合。例如开设数据结构课程时,应让学生对TIN的数据组织、网络分析等与GIS空间数据组织和空间分析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和编程。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任务或科研项目进行,采取上文提到的“3+1”教学模式,可以增加毕业实习与设计的时间,使学生达到有效锻炼的目的。2.7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GIS是构建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很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与教学,因此,GIS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和网络课件。目前,Internet网上有关GIS教育的网址已有不少,互联网上的GIS教育为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国际互连网上国际学术组织、大学和著名GIS软件生产厂商创办的丰富的GIS领域的免费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能更形象、快捷、多渠道、多方面接受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将国际互联网上比较典型的GIS网站告诉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到网上查找GIS资源。2.8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为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应结合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笔试、口试、作业、论文、实习报告(成果)、动手能力考试等。一般来讲,对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作业的方法;对专业课程采用笔试+作业或论文的形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成果)+口试或动手能力考试的方法;对选修课程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法。动手能力考试可以敦促学生自觉地完成每个实习环节,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9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生产科研活动和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9,10]。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早培养科研能力,如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一类的比赛活动、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学校测绘学院专业教师的生产项目,如地图数字化、GIS数据建库前的数据整理、GIS工程应用项目的开发等都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学生老师双赢,效果很好。目前GIS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仪器操作大赛、各大型GIS软件公司等行业或单位举办的全国大学生GIS软件操作与开发大赛,以及校级创新基金活动。2.10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就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专业导师,根据每届招收学生的多少每个导师一般指导5至10名学生,而多个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又可以组成一个导师组或教学团队,导师组内部实行以老带新。学生从大一到最后毕业实习与设计均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对于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业导师,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GIS行业软件使用与操作培训,本科生也可以帮研究生做一些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专业老师接触,有利于学生消除专业困惑,有机会参加导师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篇4

摘要:从认识注册测绘师入手,提出了在注册测绘师制度影响下,测绘教育应以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注册测绘师基本要求的测绘人材为培养目标。为适应新的培养方向,应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工程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注册测绘师测绘教育教学改革

Abstract: from understanding registered surveyor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division influence, surveying and mapping shall be in education train and bring up conforms to the national registered surveyors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alent for training goal. To adapt to the new training direction, should be adjuste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plan, set up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e the teachers'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Keywords: registered surveyors, mapping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 P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注册测量师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基本测绘管理制度。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已经有专门的注册测量师立法,对注册测量师的申请、条件、注册程序、执业机构、职责、违法处罚等进行了明文规定。为了推动我国测绘市场与国际测绘市场接轨,在全国建立诚信测绘体系,提高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测绘局和人事部决定从 2007 年 3 月 1 日开始,在我国测绘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也就是注册测绘师制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深化测绘教育改革,要根据专业测绘师的从业要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工程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注册测绘师基本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材。

2 认识“注册测绘师”

《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第四条明确指出:注册测绘师,是指经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后,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

2.1注册测绘师的执业能力

《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要求注册测绘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执业能力。一是熟悉并掌握国家测绘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了解国际、国内测绘技术发展状况,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工作经验,能够处理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三 是熟练运用测绘相关标准、规范、技术手段,完成测绘项目技术设计、咨询、评估及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管理;四是具有组织实施测绘项目的能力。

2.2注册测绘师的认证

对注册测绘师资格的确认,有严格的条件和考试程序,申请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外,必须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而且经过规定时间的测绘实践。注册测绘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设《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测绘法规》、《测绘案例分析》3 个科目,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

2.3注册测绘师与测绘工程师的区别

注册测绘师与测绘工程师不完全一样,其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注册测绘师必须通过全国统考合格,并经登记注册才能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二是注册测绘师必须有全面的测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测量实际操作技能;三是注册测绘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法规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做到忠于职守、公正、廉洁;四是注册测绘师必须服从注册测绘师协会(理事会)和有关部门的自律管理,其行为要受有关法规的约束,并要承担民事、刑事和法律责任;五是注册测绘师不是终身制,每 3 年要重新登记注册,与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关系,或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等都将被取消注册测绘师资格。

3 注册测绘师与测绘教育的关系

我国的注册测绘师制度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教育评估、职业训练、注册考试和注册管理。其中,教育评估和注册考试两个重要环节与测绘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评估是国家按照有关 标准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提出要求和进行检查。通过评估的院校,可以授予测绘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

4 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

4.1坚持道德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在强调职业测绘师培养方向、强调测绘师进人市场能力的情况下,还必须加强对未来测绘师健康人格的培养。首先,《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明文规定注册测绘师必须履行“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保守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委托单位的商业、技术秘密”的义务,而这些义务的履行是以健康的人格做为保障的,测绘教育有责任为测绘师履行自己的义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商业主义”正冲击着测绘教育,这种经济第一,赚钱第一的价值观,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严重损害,如不加强德育工作,不加强引导,将会助长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把培养方向引向邪路。测绘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但不能偏离培养合格的职业测绘师的方向,坚持德育标准,坚持教书育人是非常必要的。

4.2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建议开设《测绘技术文件编写和论文写作》课程,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基本知识、文字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测绘技术文件的编写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这既是在校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注册测绘师执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对其它课程的内容,在不影响评估的前提下,应和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

4.3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具有执业实践的师资结构

各高校应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并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贯彻到教学中去。应大力提倡教师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工程设计,增加工程实践的经验,以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同时,建议有关部门放宽对专业教师的注册限制,允许专业教师在校外的测绘生产、设计单位注册,增加参与工程设计的机会,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把测绘教学与测绘师的执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4.4加强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各高校学生实习多是自找门路,其结果是管理混乱,效果较差。要切实提高实习效果,一是建设一个技术含量高、多功能、综合性强的校内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环境和氛围,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职业化研究和推进,实现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施,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 结语

在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刚刚起步,在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测绘教育将不断面临新的课题,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测绘教育会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职业测绘师。

篇5

作者简介:寇红召(1962-),男,河南临颖人,信息工程大学密码工程学院,副教授;高承实(1973-),男,辽宁新民人,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是使本科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并使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近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来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 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和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1.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拟制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一般要经过开题、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直至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目前多数高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创新,这些管理创新措施基本上已形成了事实上的操作标准。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部门就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组织专家组对指导教师拟制的题目和内容要求进行审查。另外,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也采取了专家组集体评议,以方便实施全程监控。

这些措施对于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督促指导教师加强指导等起到了重要的把关定向作用,但专家组和集体评议也容易导致集体平庸。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迎合专家组的要求,很少敢于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题目,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另辟蹊径。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2]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对所在专业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或具体应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实现难度还是完成时间均在可控范围内,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现和完成路径也基本确定。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基本没有帮助,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对于指导教师而言,此类题目属于驾轻就熟,在几年内大多可以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此类大部分题目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现象比较普遍。

2.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从课题题目与课题内容方面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题题目是教师垄断的,学生只有有限的选择权,而没有自己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权力。在这一阶段,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没有“导”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题目既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关联不大,也与毕业后的工作相脱节。

(2)课题内容上更多的是知识导向或专业导向,很少涉及问题导向。这既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在要求,也受限于指导教师个人的知识宽度和广度,同时也是指导教师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而向专家组妥协的结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3]同时在专业化教育背景下,多数高校指导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仅限于其所在学科,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工程实践经历和交叉学科背景。专家组的组成也一般是以专业系或学院为单位,成员具有基本相同的学术背景,另外,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也很少敢于越过专业的边界另辟蹊径确定指导题目。因此,这类以知识或专业为导向的题目,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向。

(3)课题研究的路径基本固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课题如何开展、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在题目确定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同时限于时间要求和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基本不存在多路径、分头尝试的可能,指导教师一般也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虽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但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视野和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起点和方向。目前这种管理和组织模式很容易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平庸化,进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基于目前的操作模式,在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前,学生和教师基本处于“背对背”状态。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因此在拟定指导课题题目时,指导教师一般会趋向于“保守”状态。另一方面,专家组对题目的集体把关和最后的集体评议也导致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不敢拟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路径的取舍,甚至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定,都会局限于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大部分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在选题确定以后,仍具体规定研究路径和使用的工具,导致学生很少拥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空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种模式是合适和恰当的,但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缺少了挑战。陈平原教授认为好的大学教育,要从制度上“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4]虽然陈平原教授是针对大学教师培养制度所说,但对于学生而言也同样适用。

二、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在2012年的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中,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展了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实践。

1.探索性题目的拟制

在实施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本科毕业生中,3名是初级指挥学员,2名是专业技术学员。结合他们所学课程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为初级指挥学员拟制了“网络舆情研究”、“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3个课题题目;为专业技术学员拟制了“网络黑洞研究”和“软件中间件质量测评”2个课题。这几个题目都具有广泛的开放性,是基于特定问题而非特定知识的,又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每个题目又包含了众多小题目,且都没有固定的研究路径和成熟的工具,同时又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要深入下去并取得一点突破绝非易事。

2.阶段性进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们开始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而确定了各自的具体研究内容,到毕业答辩时已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想法。另外,所有学生都撰写了毕业论文,研究深入的学生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投稿发表,进而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此外,参与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现自身知识上的短缺,认识到能力上的不足。通过探索性课题研究,学生们在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毕业压力、探求新知的动力和空前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开启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帷幕。

阶段性的进展表明,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开展探索性课题是可行的。

3.指导教师的作用和指导方式

这些探索性课题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选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研究与讨论来确定。

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指导教师失去了在知识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检查和督促及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依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当然,每一个建议也都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继续去探索,而不是绝对地以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为准。

此外,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在课题入门阶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方面,还需要指导教师“传帮带”,同时在文献搜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教师也要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克服最初的迷茫。另外,还要及时组织相关的讨论,尽可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相关工作的讨论和思考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该探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质量评价难以把握

对于这种探索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如何评价其质量,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既然是探索性题目,就有取得一定成果的可能,也存在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取得相应成果或干脆失败的可能。因此,如何既能考虑到题目的特殊性,又能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水平,确实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偏短

在现有模式下,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仅为半年。就本科生而言,学术起点偏低,同时需要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半年之内能够有新的设想已非易事,至于这些设想是否可行、是否科学合理则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因此,建议进一步延长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如可从学生完成基础课,甚至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选课,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队协作不足

教育部要求“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3]虽然指导教师可以将大题目分解为小题目,分别交给不同的学生完成,但这是指导教师统领的团队,而不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团队。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无形中损失了自行分析问题、分解问题,以及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相互配合与协调的锻炼机会。

4.学生的自主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开展的探索性工作仍然是由教师拟制题目,以教师为主导,只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讨,或者在方法论上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由学生自拟课题,这样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必不可少,并非粗放的“放羊式”管理,参与和指导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对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和指导方式进行了初步改革,从目前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来看,这一模式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研究和分析的情况来看,在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但这种改革时间尚短,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思考,相关的经验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此外,笔者所在学校是部队院校,学生不存在毕业找工作的问题,管理上也相对严格,因此时间上相对更有保证。如何兼顾大部分学生因需要找工作从而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或在哪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做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54-157.

篇6

    2.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      

    3.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    

    4.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6.SL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管理研究      

    7.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    

    8.东莞市某公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9.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0.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      

    12.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    

    13.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14.创新型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15.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GIS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16.谈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及流程     

    17.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8.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19.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测绘工程中GPS RTK技术的应用实例    

    21.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实践教学探索 优先出版    

    22.测绘工程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        

    23.论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应用及特点 优先出版    

    24.GPS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25.基于《测绘工程》期刊的测绘技术动态可视化分析    

    26.小议测绘工程专业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27.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28.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技术运用    

    29.对地形测绘工程中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关于工程测绘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    

    31.探讨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及其系统控制措施    

    32.天津市水运工程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    

    33.浅析RTK系统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34.GPS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探析     

    35.GPS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分析     

    36.GIS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探究    

    37.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8.GPS高程测量及在水利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39.谈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40.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     

    41.工程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42.测绘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43.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4.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5.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方法分析    

    46.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47.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浅析      

    48.分析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49.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    

    50.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51.测绘工程专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2.关于工程测绘质量控制实施的探讨    

    53.测绘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分析    

    54.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55.新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优先出版      

    56.基于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优先出版    

    57.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    

    58.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59.浅析GIS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     

    60.关于RTK作业系统及其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61.初探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    

    62.浅谈测绘新技术在国土测绘工程中的运用    

    63.专业认证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64.工程测绘中断面数据的处理分析    

    65.测绘工程监理方法探讨     

    66.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对比分析     

    67.水电工程测绘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68.浅析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69.工程测绘中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应用探讨 优先出版    

    70.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意义 优先出版    

    71.测绘工程技术精度控制策略探究    

    72.基于分类培养的建筑课程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程测绘技术教学为例        

    73.浅析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74.二级学院工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为例       

    75.提高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实践教学    

    76.现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分析与目标定位     

    77.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78.论CORS系统在城市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79.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分析探讨    

    80.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策略    

    81.当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82.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83.探讨测绘工程中的问题及措施     

    84.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探讨    

    85.试论当代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86.论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绘的发展    

    87.浅析工程测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88.简述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89.《测绘工程》网上投稿系统正式开通试用    

    90.《测绘工程》2015年第24卷(总第128-139期卷终)总目次     

    91.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相关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92.矿山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 优先出版    

    93.建筑工程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94.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95.高职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96.关于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的研究    

    97.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15-03

一、引言

自1991年联合国亚太环境规划署视察并援助安徽GIS技术项目以来,安徽GIS产业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全省各行业GIS技术应用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GIS产业的发展纳入《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GIS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需求旺盛并快速发展,使得我省乃至全国对GIS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全面掌握安徽省GIS教育现状,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组织调查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在线及各高校招生就业等网站进行综合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省高校GIS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社会需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安徽GIS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安徽省高校GIS教育现状

(一)GIS专业设置现状

截至2012年底,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已系统开展了GIS相关专科教育;已设置并招收GIS专业本科生的有滁州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大学、池州学院和铜陵学院等9所高校。

其中,滁州学院GIS本科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师范大学GIS本科专业设立“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拥有培养GIS专业人才的硕士点,全省没有GIS专业的博士点,但部分院校已陆续开展GIS相关专业的博士培养工作。

(二)GIS本科专业发展

因为针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与本科生差别较大,与生源专业、导师研究方向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且安徽省GIS专业硕士点较少,招生时间不长,招生人数不多,因此安徽省高校GIS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的培养上。

自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开设GIS本科专业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GIS本科专业,随着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壮大和软硬件的加强,招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全省高校面向全国每年新招GIS本科专业学生由2001年的30余人增加到2012年的600余人,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GIS专业人才。以下将分析安徽省已完成四年度GIS本科教育的6所高校GIS教学情况。

(三) GIS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构成

合理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GIS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据调研,GIS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或所在高校指定的必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计算机基础类、语言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

(2)公共选修课:由各高校统一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取学习的课程,它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构建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3)专业基础课:指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是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主要包括测绘类、计算机类、地理类、其他类等。

(4)专业选修课:指学生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与自己的学习方向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有利于拓宽专业知识面与应用技能,并为发展特定方向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5)实践及其他: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公益劳动等。

2.课程设置及学时划分

GIS是多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因此地理类、计算机类、测绘类和GIS类的课程组成了GIS专业课程的基础。各校总学分设置相差不大,但在课程构成上各有侧重。在偏工科为主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院校中,应用性较强,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较大,均在30%以上,其中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基础课比重最大为39.5%。而偏理学的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更侧重地理类、计算机科学类及GIS类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较大,均在35%以上,其中安徽师范大学比重最大为51.2%。公共选修课各校学分设置基本类似,比重差别不大。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滁州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专业选修课比重较大,均在13%以上,体现了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重视与培养。

3.实验与实践环节设置

GIS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靠课程是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还要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设置丰富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几所高校调研,我省GIS本科生实践课内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等;专业实验课教学;创新实验和素质拓展;生产单位实践及毕业实习、论文设计。

目前6所高校已建立GIS专业实验室,基本满足学生上机实践的需要,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实验室数量最多,面积较大,安徽理工大学GPS等相关测绘硬件设备最多。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地图制图、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实习都涉及专业软件,专业软件平台主要有ArcGIS、SuperMapGIS、MapGIS、Mapinfo等GIS软件,ERDAS、ENVI等遥感软件,南方CASS等数字测图软件。

(四)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科学规范的教学过程的首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整个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必须保持合理。根据2010年底各高校反馈数据,6所高校GIS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博士学历42人,硕士学历55人,本科学历3人;助教9人,讲师56人,副教授24人,教授11人,学术带头人6人,集中于硕士学历,讲师职称。教师人数滁州学院最多,安徽理工大学次之,安徽建筑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最少。专业结构对比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偏GIS,安徽师范大学和滁州学院偏地理,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偏测绘。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各高校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较大。

三、安徽省GIS产业人才需求

安徽省GIS产业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土地规划、资源管理、水利防汛扩展到了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根据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2009年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其公司ARCGIS产品2005年-2009年在安徽的销售量分别是2004年的3.9倍、5.7倍、14.7倍、19.3倍和22.4倍。ARCGIS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GIS平台产品,其在安徽省的销售增长比例,客观地反映出安徽省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快速增长的态势。GIS多元化应用、快速发展的局面使得我省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我省GIS人才需求进行探讨,以利于各高校完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的GIS相关专业人才。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及高校人才引进

省直事业单位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与GIS相关的测绘工程及计算机等专业,学历层次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近两年人才需求量加大。与省直单位相比,各地市对测绘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GIS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集中于传统的国土、城建、测绘管理、规划、水利等行业,学历层次均要求在本科或硕士,除个别岗位注明适合男性外,其他岗位无性别要求。

目前我省很多高等院校现有GIS专业教师中部分是从其他学科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可能存在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实践经验较少的情况,需要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和人才引进来提高学校的整体GIS教学水平和大型科研项目实施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各高校反馈信息,目前我省各高校均有GIS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主要集中于遥感、GIS软件设计、GIS系统开发等研究方向。

(二)企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安徽省一批软件企业纷纷涉足GIS领域,对GIS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各企业通过专业人才网站、行业或单位网站、论坛、人才交流会等方式招聘,类型包括程序员、资深开发、测试、技术支持、数据处理、市场、营销、项目经理、高层管理及其他。

本文调查了相关企业122个招聘岗位,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并统计性别倾向、学历倾向和注重角度等特点。目前所紧缺的GIS人才工作性质为技术类岗位,程序员(35%)和数据处理人员(24%)是目前最紧缺的,资深开发人员次之,因此技术研发类岗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毕业生需求最多的方向。从性别倾向来看,目前正在招聘的岗位中56%基本不考虑性别差异,但是仍有39%的岗位倾向选择男性,与倾向女性的5%有较大差距。从学历来看,本科生(38%)需求最大,硕士和专科生次之,但是也有相当的岗位不限学历,因为从企业注重的角度中可以看出,未来发展潜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短期内尽快上岗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在校成绩、是否学生干部等不是企业最关注的角度。

四、面向需求的GIS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由于近几年来我省GIS产业发展较快,GIS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好,很多高校纷纷申请开设GIS专业,但是各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实际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GIS专业技术力量有待提高。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GIS实践性极强,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各高校虽设置了较丰富的实践课体系,但仍然存在着部分毕业生编程基础较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

五、对策与建议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需求做出新的调整,按照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来制定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部分高校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积极采用工程教育(CDIO)理念和教学大纲,将会对GIS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应针对现状有选择地引进计算机、地理、GIS、遥感及测绘等专业教师,充实GIS专业教师队伍,提高综合实力,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在职教育,提高GIS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注意开展教师梯队人才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定期开展核心课程教学观摩或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逐步提高核心课程授课教师水平。

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和学术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与学校的科研项目挂钩,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基础软件或应用系统的研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安排到相关3S企业、生产单位及各级地理信息中心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捍卫,张友静,张行南等.21世纪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

[2] 刘明皓,袁正午.GIS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策.计算机教育[J].2006,(10).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06-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新设教学研究方向,其设置符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及煤层气开发利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基础宽厚,偏重实践的专业,其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能力。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煤矿整合治理的进行及煤层气商业化的实现,对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煤及煤层气专业学生刚读大四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且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范围广。由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在本科期间开设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煤层气排采、井下瓦斯抽采、采煤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煤层气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等学科课程,毕业后,既可从事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又可以从事煤矿井下瓦斯灾害治理,因此,煤及煤层气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广泛,涵盖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物探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煤及煤层气工程属于工科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将在煤矿生产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怎么样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熟练掌握并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能够有所创新,本科期间的教师的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本科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融合,同时,也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使毕业课题的选取与现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通过实习,能够发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综合考察性强。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涉及课程门类多、跨越大但又不失专业性。既要懂得井下的安全生产,又要明白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能看懂机械图纸,又要会土木实施;能测量会勘查……总而言之,为掌握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产出规律,与之相关的巷道部署、设备选型、施工作业、测绘测量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将所学能所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综合能力考察能力强。

二、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及随意性。统计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9―2013年煤及煤层气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26.4%,第二类是在相关的煤层气开发公司就业,从事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占24%,第三类是从事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及安全管理工作,占41.6%,其余占8%。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选题之前个人毕业去向已经确定,但在选题过程中,往往选择难度较小的毕业课题,管理较为宽松的指导教师,甚至有少数同学认为无所谓,做什么课题都可以,并没有与自己的以后相关工作进行关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生实习落实考核不到位。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节,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及支撑,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限于近些年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用人单位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尤其是煤矿井下,往往即使同意到矿实习,也难以实现井下学习的目的。单靠指导教师的推荐能获取实习机会的学生人数有限;同时,少数学生在联系实习时,害怕被拒绝,害怕和人沟通,甚至是由于惰性不愿意深入现场进行实习;学校对毕业生实习尽管采取抽查等形式,但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3.重答辩结果轻过程管理。本科毕业答辩不仅仅是对学生论文(设计)的一个展示和体现,更是对其本科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合凝练。但答辩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论文(设计)本身的就事论事,而弱化了论文(设计)之外的相关专业理论,对其实习、选题、开题、中期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考察,并且在最后的答辩过程中也难以体现。而过程往往决定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水平,防止了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粘贴融合成最终论文(设计)却能取得不错的答辩成绩的弊端。

三、解决对策

1.端正态度,明确职责。(1)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对学生的论文成果及表现做出评价。(2)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综合分析能力,测试、计算及编图的基本技能,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的思维,优良的学风及专业外语阅读能力等方面。(3)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在确定选题、论文的内容要求、指导方案等方面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定阅读有关的中文资料及与论文有关的外文阅读材料,供学生编写论文参考。(4)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独创精神,加以正确引导。(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告诫学生在论文中引用别人成果及观点时应注明来源,尊重他人成果。

2.联系实际,认真选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半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各种教学实习之后,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进行的综合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了解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领域的现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但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个人兴趣、毕业实习情况、已签约工作性质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在众多课题可选范围之内,选择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对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关的设计或毕业论文。

3.考察效果,注重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是在现场(野外)调研、测试分析、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各种实际资料,编制各种图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煤及煤层气勘探、煤层气开发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因此,在答辩过程中,问题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论文(设计)结果本身,更应该侧重对于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提问。同时,要加强教师在毕业实习、选题、开题、中期报告、论文(设计)终稿、汇报PPT等环节的考察和监督,从而提高最终的论文(设计)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在分析研究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煤及煤层气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相信只要端正态度、明确职责、扎实落实、细化管理、注重过程、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就一定可以把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14号])[Z].2004-04-08.

[2]孙志高.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37-138.

[3]黄伟,唐焱,张鑫.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讨[J].大众科技,2013,15(170):110-111.

篇9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便应运而生。当前,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国家对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日益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

《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随着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教学改革从未停止。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土地复垦学》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另外,也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完善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土地复垦的概念和采煤沉陷地及露天矿的复垦工作,重点是介绍国外的土地复垦技术和我国的需求。随着我国土地复垦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定区域的土地复垦技术日趋成熟,但也引发了新的土地复垦技术需求;随着土地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紧抓交叉学科中取得的成绩,逐渐澄清了土地复垦的概念与内涵,建立了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向土地复垦学方向发展。土地复垦技术拓展到矸石山复垦、采石场复垦、污染土壤治理等,并紧密结合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项目、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逐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在教学中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如今,本课程已形成集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也基本确定,相关科研成果包含在“煤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中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煤矿土地复垦方面的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励。

1.教材改革

课程开设之初,没有教材,只有教师的讲义。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随后,矿业类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先后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目前,一些农业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也开设了本课程,致使对本课程的定位、内容、教材等的需求日趋迫切。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同时,编写了辅助教材《土地整理概论》,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7出版,并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教学手段改革

《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实践性强、新内容不断出现,因此,教学组从2000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同时收集国内外土地复垦方面的录像资料,配合课程内容利用毕业设计制作模拟动画,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另外,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精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录像、上机、实验等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安排。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来自山西、山东等国家大型煤矿区的学生,学过本课程之后,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采煤破坏土地的复垦出谋划策,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信心。

3.教学方法改革

(1)“研究型”教学方法

本课程一改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做法:一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相当研究和准备,并紧密结合科研的新进展;二是教材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来编写,多提供参考书和论文,在没有教材时编写出讲义试用;三是课堂讲授以探讨问题为主,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所探讨问题的发展沿革和前沿状况,使学生从诸家研究的比较之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而可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专门安排研讨课,对专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两三个具体题目。讲课还采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以及3D模拟等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室就能对复垦技术和复垦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感性认识。

(2)双语教学

国外土地复垦技术较先进和成熟,一直以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逐渐将双语教学引入本课程,成为本专业2门双语课程之一。不仅教学组成员均有出国访问经历,而且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拓宽了本校学生在土地复垦领域的视野,并将其引入课堂。2008年邀请3位美国、英国的土地复垦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4学时。

(3)优秀学生提前培养

在对所有学生都尽心尽责培养教育的同时,在实践和研讨教学中注重选拔突出学生重点培养,探讨培养尖子人才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对选中的苗子进入具体科研项目参加研究,同时由于土地复垦国际交流多,我们重点培养可以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往往通过安排接待外国专家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英文交流和科研的能力,通过重点培养,在2006届毕业设计中本人指导的汤世璐同学首次用英文撰写了毕业论文,并用英文进行学士论文答辩,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开创了先例,荣获学校2006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四、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此外,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和实验辅助环节,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尚属首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规划设计实例,动手操作仪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上机和实验开始之前,学生一般无从下手,也说明学生对课堂精讲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上机与实验完成后,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区域的复垦规划与设计,对基本实验设备能熟练操作,学生反应很好,更加印证了实践课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2.结合学校建设和科研实践构建教学平台

2005年,课程教学组将土地复垦学课程实践环节与学校“十五”211建设相结合,建立了400m的土地复垦专业实验室,包括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温室;结合土地复垦的科研需要自主设计了复垦土壤构造模拟装置、不同土壤基质污染性渗滤试验装置和复垦介质透气性试验装置等多种复垦技术试验或模拟设备,其中“用于自燃矸石山隔离层透气性测试的方法与设备”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8 2 0123452.9)。上述装置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不仅用于学生的实验、而且作为学生参观教育和参与科研的有效设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3.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组成员均是在土地复垦领域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负责人胡振琪教授,做为我国第一个中外联合培养的土地复垦博士,是土地复垦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教学组除注重教学研究以外,十分注重结合科研开展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上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本课程体系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依托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增加了课外教学实践机会,例如,从科研课题中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设计成果充实到教学当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16年的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完成了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②编写了专用教材和辅助教材;

③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板书、挂图、理论教学模式逐步过渡为多媒体、录像等,开展“研究型”、优秀生提前培养等探讨;

④加强了实践教学,搭建了教学平台,尤其是自主设计设备应用与实习基地建设;

⑤逐步进行双语教学;

篇1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项与测绘专业密不可分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因而各行各业对测绘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只要搞建设,就需要搞测量。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测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许多建设施工企业如铁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管道工程等各大工程生产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测绘高职技术人才。近几年,我们把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各类建设施工单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为进一步拓宽测绘高职人才的就业渠道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对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进行探讨。

1关于测绘高职人才市场的调查及分析

测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测绘生产部门培养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而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看测绘市场对用人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情况,笔者先后走访了几家测绘生产单位,并与一些单位领导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测绘生产部门的用人情况,同时请各测绘单位填写了用人情况调查表(见表。此表共发出份,收回7份,其中具有甲级测绘资格的单位5份,具有乙级测绘资格的单位2份。通过对调查内容所占比例的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从表1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第1项中的各个内容与其他部门相同,测绘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占50%左右,对于第2项“学历层次情况”,大专及中专人员平均占70%左右。这说明大中专毕业生仍然是测绘工作的主力军。在第四项调查中,需要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所调查单位的85.7%。而大地测量专业类型的技术人员需求者较少,几乎为零,这可能与调查的单位有关(在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大地测量队)。对于航测和制图专业的人才,需求者差不多,当然这也与调查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关。在第5项调查中,对于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较强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者为最多,达到100%,组织管理人才次之。通过4,5项调查可以看出,掌握先进工程测量技术的业务人员最受测绘生产部门青睐。第6项主要调查教育部门从哪些方面对在校学生加强教育。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应加强,几乎占所调查单位的100%。除此之外,基础知识理论学习也不能忽视,此项占调查单位的57%以上。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测绘生产部门的基本用人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测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于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的学历层次在目前来看有些偏低,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又不安于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单位还担心留不住人。所以大专生比较适合生产一线工作。他们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应该成为测绘生产一线的主力军。那么如何培养具有优秀才能的高职生呢?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2关于测绘高职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条件。但是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1)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对教学规律、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掌握还不好,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高职教师,仍需要对教学理论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学校可采取组织考核或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2)提高学历层次。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提高学历层次,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师资队伍结构改善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

(3)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迅速更新,测量方法与手段的增加和改进,促使高职教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扩大知识视野。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的知识更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

(4)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由于高职教师多数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锻炼,而高职培养出的学生要迅速适应测绘生产的需要,则必须有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教师,所以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十分重要。学校要安排教师不定期地参加工程实践,使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理论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生。

2.2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

如果说高职教师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软件,那么实习设备无疑是硬件。由于测量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测绘教学的硬件建设,为教学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对于工程测量教学来讲,各种精度指标的全站仪,单、双频的GPS卫星定位接收机,成图所用的绘图仪、计算机等设备应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根据调查可知,数字化测图已经逐渐取代了常规的平板仪测图,所以在教学实习中,要多进行数字化成图实习,把用于数据采集的全站仪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仪器。因此全站仪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同样,在控制测量中,GPS接收机已经在测绘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控制测量实习,像常规经纬仪所测的三角网或导线网测量等传统实习可以适当减少。从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表1的第4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掌握数字化成图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的学生需求量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实习量,使高职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从事野外实际生产。

另外,测绘高职教育也可以实行“双元制”教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测绘高职教育的学校可以和一家或多家测绘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的实习经费,又可以帮助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2.3突出专业点,加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

现代测绘设备的迅速更新和改进、野外测绘方法的不断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光学经纬仪、光学平板仪等逐渐被淘汰,因此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增加新设备、新的测绘方法的内容。例如在地形测量中,以数字化成图代替大平板成图,以全站仪光电图根导线代替图根线形锁;在控制测量中,以GPS卫星定位控制网逐渐取代常规的三角网、导线网;在平差基础中,以计算机计算取代手工计算,把手工计算的实习量转移到计算机平差计算中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各种平差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工程测量中,用全站仪的放样代替光学经纬仪的放样;在制图测量中,以计算机制图取代手工制图,等等。

总之,专业课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学以致用。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先进的测量技术。测绘高职院校只要时时刻刻以掌握最现代的测量方法和最先进的测绘仪器为宗旨,处处以测绘市场为核心,就能避免“学校学的内容在生产中用不到,在生产中用到的知识在学校里又没学”的现象发生,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篇11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改革思路;综合能力

1测绘工程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工程人员出国进行项目建设与对外交流已经趋于频繁,测绘工程从业人员作为项目建设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员,出国工作的情况必不可少,英语已经正逐渐成为其工作语言[1];此外,测绘工程专业所操作和掌握的仪器、软件等多数为英语操作系统;因此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听、读、写能力来讲对于日后从事海外建设工作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都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教材完整度不够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提供的都只是纸质内容,并没有提供配套的电子内容方便教师备课,制作电子课件;此外也没有提供配套的音频内容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朗读发音;加上多数学生都只是“哑巴”英语,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难以达到良好效果。

1.2课堂内容不够新颖

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一昧讲解而不注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很难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个性更加自我,更多注重的是自身兴趣所处之处。因此,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要采取更多、更新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诸如“拼图游戏教学模式、宾果游戏教学模式、个人演讲模式、小组派对模式”[2]等。

1.3考核方式陈旧

多数学校在设置专业英语考核方式上,都会将其设置为考核模式,结果往往是学生在结课后花费少许时间撰写结课作业作为考核内容;多数学生对待作业态度不认真,互相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多流于形式,并无太多的实际作用。

1.4教师英语素质不高

虽然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有着强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能胜任的并不多[3]。多数教师在自身进行学业进修及学术研究方面并没有太多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没有学习和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及教学方法。因此,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就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几乎没有教师主动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多数都被摊派到年轻教师的手里。

2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与自身在从事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体验与感悟,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的几点思考。

2.1完善教材

在教学活动开始发生之前,选定教材以后,可以联系学校内外语学院的专业教师或者外教,联合录制教材内容的音频内容。此外,针对电子课件的制作,应提前制作,保存,以方便日后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

2.2改革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不应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要结合专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讲解,譬如关于测绘方向发展或者科技进步的一些外文报道等,都可以作为课堂的讲解内容。此外,还应该针对学术文章的摘要翻译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文章写作及翻译的技巧,由于这些关系着学生毕业时的论文写作,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太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2.3综合考核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不应该从一个方面即学生课程作业方面进行考核,应该从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读、听、写、翻译及课堂主动性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核。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单词默写大赛、文章诵读大赛等来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掌握的能力。

2.4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应该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成立专项资金资助教师进行学习,也可以聘请外语专业自身教师对全校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普及英语的系统知识,并传授好的英语教学方法与经验;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提高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

3结语

本文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素质等四个方面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探讨,得出了一些思考与改革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已经正在实施,有些还未实施,需要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来进行验证。此外,本文的探讨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针对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模式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面还未涉及。因此还需要更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以完善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作者:谢少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正昊,赵斌臣,姚志强.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7(51):12-13.

[2]刘艳.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9-10.

[3]朱庆伟,杨传福.现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分析与目标定位[J].矿山测量,2015,10(05):88-90.

基金项目:

篇12

作者简介:陈志超(1980-),男,河南新野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59-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实验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2-5]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定位与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笔者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断整合和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基本知识掌握为先导,基本技能实验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特别是基于本单位实际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进行了实验教学科学定位规划并制定了改革方案,有效地推动了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

一、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

1.实验教学定位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别作为学院整个教学系统中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将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与理论教学既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战略,测绘工程实验教学定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的改革基地、测绘人才的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

2.实验教学规划

测绘工程实验教学规划:在素质教育和应用服务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建立了“空对地”观测的实验手段,构建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多功能、开放型实验教学平台。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围绕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重,充分挖掘测绘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已有的教学条件,依托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的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测绘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平台,跟踪现代测绘技术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测绘”意识,形成“空对地”观测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以培养具有现代“信息化测绘”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营造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环境。

(1)进一步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和服务创新意识为中心的“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模式。按照“系列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认识规律,不断完善从基础认识、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到应用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继续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拓宽实验教学面向专业的范围,把基础认识和技能训练环节覆盖到相关专业,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测绘技术基础及前沿的发展状况,适应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践和应用创新阶段,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在学生掌握测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设计和研究性项目,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期间,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具体生产任务和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测绘”素质和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

(2)围绕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实践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络化资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实践条件和环境,在一些有条件的项目上逐步完成与国内外重点大学相对接的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就可以开展一些重点项目或者其他大学有特色的实验项目的实验工作,实现实验教学水平与国内外重点大学相当。加强实验教学网络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先进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程的学分,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方式,采用试题库,实行笔试与实际操作、内外业测绘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考试与总结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真正得到发展,实现个性化培养。

同时,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采用奖学金、学分制、创新奖励等方法,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每年从二年级学生当中遴选一定数量具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本科生作为“本科生创新培养工程”的后备人员,对他们实行导师组指导、课外创新实验、参加科研课题和学术会议等方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活动。

(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测绘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平台,充实、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按照学院整体规划和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与校内相关学院共同开发新的实验教学项目。依托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科开发环境遥感、土地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内容;依托计算机、信息等学科开发地图自动识别与地图综合、地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与兄弟院校、单位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郑志国, 韩志,孟祥宾.关于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3):413-414.

[3]王世杰,杨维芳,姚德新.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测绘工程,2008,17(5):76-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