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题化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题化教学论文

篇1

二、分专题进行集中式训练

1.加题专题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根据制定的作文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根据不同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明确的作文分步教学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关于议论文教学,就可以细化为论点、论据、论证、论述过程等四步教学过程,由此构成了作文训练的专题教学内容。

2.专题教学三步走:

(1)理论详解。

教师应根据每课时的专题教学目标精心备课,把系统的作文教学知识进行分解到具体的教学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与掌握。教师应注意在理论讲授中要结合一定的作文实例,一是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二是学生在实例示范中学会理论技巧的应用。只有讲清了作文理论知识,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才能有理可循;只有提供了足够的实例示范,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才能有例可循。

(2)多主体、全方位的作文批阅。

传统的作文批阅主体是教师,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容易使作文评价过于狭隘、流于形式。作文评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又一途径,教师可通过设置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等,让学生把自己所学习的写作理论用于作文批阅中,一方面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检查别人的错误中警醒自己。最后再由教师批阅。教师批阅应该变传统的单方面批阅,及作文后面点评的模式,而能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作文总结写作中的优缺点,和学生当面讨论、指点,使学生能有提问与质疑进而获得答疑的机会。

(3)对学生作品讲评后进行再练。

在批阅阶段后,要把原文章发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教师讲评及时修正文章,通过这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作文错误进行二次修改,不仅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出优秀的文章作品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起到激励示范作用。

三、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作文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是再好的作文,也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写作强调学生要有感而发,表达真情实感,不能生编硬造。因而作文教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培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习惯,比如通过日记、周记等的方式,让学生能定期总结自己的生活所看、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环节,根据作文教学专题有意识地创造教学与实践情境,从而弥补学生在一些方面的生活经验的空白。比如学生写一些见闻类的作品,教师可提供学生实际观察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创作。此外,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环境,因材施教地进行作文教学,尽量用话题作文取代命题作文,对写作文体也不应过于限制,让学生在自由的写作环境中抒发感情。

篇2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篇3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篇4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篇5

(1)完善课程的综合和能力目标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中,虽用了一些传统的课程名称,如金属工艺学、熔焊原理、焊接结构、焊接工艺、焊条电弧焊实训和强化实训等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是围绕焊接职业能力要求,xt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体化模式课程教学。同时按企业的需求还相应开设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为船舶定向生开设船舶识图等相关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大大地拓展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企业的信息回访中证明,这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是行之有效的。在素质与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应渗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焊接专业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常用文体写作”,为适应焊接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等,还应有针对焊接专业特色设置数理化综合课程。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职业道德的特点;焊接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指导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的就业观,了解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了解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情况,怎样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2)“夯实基础”与“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统一

必须注意,职业能力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表现,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焊接技术的职业能力,既要注意揮接操作的显性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那些根据母材选择焊材、选择工艺参数等的隐性的专业能力。此外,对焊接行业兴趣和情感都会影响完成岗位工作的效果。因此,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共同构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焊工职业能力,在焊接机械化、自动化增长强劲的今天,应夯实焊条电弧焊实训这一基础课程。其原因之一就是焊条电弧焊是其他手弧焊的基础,还由于这种焊法灵活、用处广泛,大多数的修补焊件都用此法。学生在企业中有时需要从事一些手弧焊工作,学习焊条电弧焊课程还可以使学生积累焊接运条手法和工作经验,使学生强化对焊接基本技术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就业面和岗位适应能力。原因之二,是焊条电弧焊是训练学生体能性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的调试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好的焊工的必要手段。焊条电弧焊焊接的工件的类型很多,根据国家焊工职业标准分级,结合焊条电弧焊课程的目的性,选择的焊接训练课程。课程定位于中级工以上的要求,在理论能力培养目标上“够用”为度,同时实训课程内容上与焊接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知识和技能项目上“实用”为先。可见夯实基础是“实用、够用”的前提和保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学生特点,完整地分析能力要求,设置对职业能力培养最有利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第一职业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确定取业院校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以往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训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实施,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集中实习去完成实践活动。在一个技术工人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分他用的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二者相结合才反映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学校构建的知识和技能是分离的,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而学校的行为方式和企业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不统一,就形成了学校开了很多课程,学生到了工厂却用不上,学的和用的两分离。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要结合工厂工作实际选择一体化教学课程。学习焊接理论的同时或讲完一段完整理论后,就立即应用这一理论指导实际操作,或是边将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将完成焊件全过程的质量所需的能力,作为完成课程的考核标准。可见,在职业院校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人才,确定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应树立专业“一体化教学”思想

在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大潮和政府政策指引下,激活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注重教师理念的更新。如果教师的理念落后了,那么教师就不可能主动地去探究课程内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积极地去完成专业能力的更新。这样一来,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只能停留在纸面,即使实施下来也会流于形式。改变教师观念的关键不单单是学,更重要的是实践。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和各自学院实际情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我,将观念转变为动力和行动。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号召教师打破传统的东西,围绕企业需求,大胆探究和实践,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加强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要实现教学要求和目的,就必须了解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中打破了学科体系,学科是综合和相互渗透的。如果教师没有综合的专业能力,综合化了的课程仍然由各个学科的教师分别担任,这样的课程更新只是名义上的更新而已。职业教育曾提出: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双师型”。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在一定专业领域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教师。在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的基础上,xt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简单地分层叠加,而是必须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情境和行为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全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在教学中一体化地展开。因此,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双面发展,还要对职业过程全面了解,否则教师就不能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和课程实施策略,首先要实现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化。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复合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外培与内培相结合,自培和引进相结合,教学和教研相结合。要外派教师到大学或企业去学习和调研,及时和当前主流技术接轨,将主流技术引人教学。教师应非常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综合专业能力的提高。

篇6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二、“小专题”设计注意实践性——“行”中求发展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走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过增、删等手段设计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小专题”教学。

1.走进文本,感受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默读“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知识短文(听《涛声依旧》歌)

问题: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歌词保留了哪些意象?韵脚怎样?

(2)感受李煜《虞美人》译改成的诗。

问题:揣摩哪些意象,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3)明确译改诗词的要求(见幻灯片略)

焦点:①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②关注译改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练。

(4)《青玉案·元夕》释题

①辛弃疾简介;②元夕——元宵节。

2.品读文本,指导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诵读《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读后感受是什么风格的词?

丽词:宝、雕、香等;细节:蛾儿、雪柳、黄金缕(婉约)

2)有人说,此首词从内容上属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纽在哪里呢?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

:①揣摩艺术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定风波》中的诗人的形象;②知人论世: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张。

(2)示范译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译改现代诗句(见幻灯片略)

2)译改现代诗句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见幻灯片略)。

(3)品读译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点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揣摩“花”“树”意象,展开想象。

①“花”“树”——焰火

②“没有吹开……吹放……吹落了……”句式说话。(改)

(4)仿译改“宝马雕车香满路”

1)宝、雕——华贵(换)香——胭脂香(添)

2)学生参与译改(见幻灯片略)。

(5)学生互相译改“凤箫声动……”“蛾儿雪柳黄金缕……”(见幻灯片略)

3.拓展文本,开展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把你最喜爱的唐诗(或宋词)译改成现代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译写诗词。此时学生胸中涌动的必定是实践中所得的真知实情,笔下流淌的必然是实践后的欢快与欣慰。学生在完成这一专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篇7

2一体化教学产品

图1为回转类零件结构桌虎钳,该产品的零件绝大多数为回转类零件,适合车工在车床上进行加工。具体的车工加工技能有:车轴类零件;车螺纹;车端面槽;钻孔;车孔;攻螺纹;套螺纹;在四爪单动卡盘上加工复杂零件。钳工加工技能有:划线;钻孔;攻螺纹;锉削;锯削;车工加工技能有:车轴类零件;车成形面;车螺纹;滚花;车孔。

3一体化教学产品的具体应用

我院以回转类零件结构桌虎钳做为机加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展示该教学产品,讲解该产品的用途及加工时所用到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加好奇心。具体实施1)资讯教师下达工件任务书,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分组讨论。2)计划学生制定加工方案。3)决策教师对加工方案进行点评,学生确定最终正确加工方案。(1)步骤一①加工前按操作规程进行机床、预热等准备工作。②按操作规程加工零件前首先检查各手柄的原始位置是否正常及各进给方向的停止挡铁是否在限位柱范围内,是否牢靠。请查阅资料,写出还应做哪些准备工作。(2)步骤二根据图纸尺寸要求对固定钳体进行粗加工(3)步骤三固定钳体的精加工加工完毕后,按照图样要求进行自检,正确放置零件,并进行产品交接确认;按照国家环保相关规定和车间要求,整理现场,正确处置废油液等废弃物;按车间规定填写交接班记录。4)实施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示范加工,学生分组进行加工。5)检查工件加工后,学生做到自检和互检。6)评价教师进行工件检验,并对该小组及成员进行评价。

篇8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机械、电子等新技术也一直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中。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新技术不断出现,但未能及时加入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就使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上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应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有着较大的出入。而真正具备机电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却极少会参与到专业课程内容的编写中。多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技术知识落后,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

1.2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

一方面,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的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低经验的专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这部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师自身就没有实践另一方面,虽选用的有具备实践经验的来自企业的专业课程教师,但学校中又没有与之所具备的实用机能相对接的课程,能让教师对实用性技能进行讲解,最终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作为重点。理论与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动力受挫的同时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

1.3传统的教学结构已经不能适应

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中,而传统的学科结构大都不是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了主要以知识结构来设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后,只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却不具备独自实际操作的能力。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还存在着新技术没被纳入到教学结构中,而已有的教学结构中出现诸多的知识内容重复的问题。从上述描述的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当下,必须将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束缚,果断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知识,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1从教学内容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专业课程自然要以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为中心,紧抓机电专业所具备的特点,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标准,少讲多练,将知识和技能的学力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教学力度,将提升学生的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并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使之更接近企业对机电产品的生产标准。对于有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的课程,可以通过对几个课程内容脉络的梳理和整合,将之融入成一门条理性和综合性更强的课程。对常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精讲,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中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另外一些内容复杂且内容脉络繁杂的课程可进行科学的拆分,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这部分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大实际操作课的课时。使理论和实际在这种高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更加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

2.2从教学方法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来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依照目前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来看,其教学方式依旧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坐在原位听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大量的时间都被没有进入实用阶段的理论知识所占据,这样实际操作的时间就少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在确定了新时期的新的教学目标后,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教师教和同学紧密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融入到由教师指导的实践操作中,以保证一个高效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主操作能力也大有裨益。与普通的专业学科相比,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习的过程更为注重。原因在于学生有关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积极的思考,学会与人协作共同去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用。

2.3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提升教师实际操作技能

与一般的学科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培养出一批能够进入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很显然,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教学观念并不符合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故而,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的主体,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引导和辅导工作。同时摒弃以往以专业理论为重的观念,积极投身到机电一体化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加深自己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为学生传授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操作经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关注机电一体化最前沿的技术的发展,及时根据现实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

篇9

为了满足本专业的发展需求,完善“3模块4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和完善我校本专业实训基地,打造“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校企合作,建设两条80工位的SMT与THT相结合的生产线,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在原基础上改建增设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气控制与安装、空调与制冷设备安装维修等10余间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教室。

2.实训文化建设

根据现代电子技术日新月异、普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特点,强调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照企业生产规程创建实训文化环境。主要包含专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职业道德、工艺要求、安全规范、操作流程、操作规程、专业前景、制度管理等内容。

二、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内容项目模块化、项目单元化,通过项目内容的确定,层层分任务,如电子产品的设计及生产,就是通过严格细分项目任务来实施的,以真正体现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项目内容细分任务,也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施,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辅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实现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到方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体现师生“教、学、做”融为一体的过程。如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电子产品装配,通过产品装配印证和巩固专业理论,在“由学到做”中体会,在“由做到学”中深化,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1.项目任务驱动,直观感受、亲身体验

实验内容设计以产品或工程为载体,项目化、层层任务分解,前后相互融会贯通,实验实训过程和结果尽可能通过声、光、电等体现,同时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如在做三极管放大电路及静态工作点测量实验时,若只进行电路的焊接和测量,学生对三极管放大作用无直观体会,印象和理解都不深。若再增加一级射极输出器和驻极体话筒、耳机(扬声器)构成助听器,通过输入与输出声音的前后对比,学生对放大电路放大作用有了直观认识;同理也可用信号发生器输入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电路工作点对信号波形的影响。在电路工作点正常和不正常时,仔细听声音的变化,直观了解什么是信号失真。

2.理实一体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请进企业专家带领专业教师、与企业生产联系,同时为学生指导实训项目,把优化后的师资与优化后的理实一体化功能实训室相结合,如通过调频收音机、报警器、功放等实际生产项目为例指导学生自己组装、检修,通过其结构进一步掌握工艺组装方面的知识,学习由多个单元电路组合成一个电子产品及电路功能转换方面的知识,通过原理图、装配图、印刷板图的结合,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地能力。通过对实际产品的组装、调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入调试维修产品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测试元件基本量的操作能力。其次,注意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仪器,预测观察现象,得出有关结论。具体讲,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课题含义,明确实验目的,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此教师不要轻易裁决,可引导学生从步骤是否简便、操作是否准确、技能是否熟练、结论是否可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再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新。

篇10

一、教师情感投入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问题学上的产生,同时也不利于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抱的肯定态度的体现,如真心愿意、热爱等。情感投入,是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给学生的状况。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投入度不足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往往被视为“矮一辈的被动接受教育者”,时常被教师所斥骂、批评,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受到忽视,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难真正建立。不少教师往往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有的教师动辄训斥、打骂、挖苦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不能使学生近师、亲师。长此以往,学生远远看见教师时,选择的往往是避而远之,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感。许多学生因此而陷于沮丧、烦恼、孤独、内疚、抑郁、自怜的困境之中,甚至受绝望等不良情感的折磨而不能自拔,对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创伤和损害。由于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低落,以及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感下降,校园不断出现诸如逃学、自卑、暴力、自杀等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越轨行为,因此,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教育,在于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的关键也在于教育,在于教师。

二、教师情感投入,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本身存在情感,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动荡、不平衡的状态,自尊心强烈,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情绪激烈,具有两极性,容易波动。但在他们心底更多的是追求快乐、追求友谊、追求理解、追求尊重。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但是以情育德,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学生无不受到为师者的熏陶和影响。有学生甚至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这些肺腑之言,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三、学生渴望教师的情感和师爱,问题学生更迫切。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特殊的要求――要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其核心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母爱,而且比母爱理智得多,深刻得多,高尚得多,是教师爱祖国,爱事业,爱下一代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要用爱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感,用慰学生的内心创伤。

问题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经常受到指责和批评,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因此他们对教师、家长和周围的人都抱有戒心,甚至敌意。如果不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和情绪,教师将无法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怎样消除呢?教师要对问题学生多接近、关心、爱护,和他们交朋友,多情感投入,给他们以温暖,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教师是真心诚意为他们好,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催化剂。

四、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全面的人的教育”,是既注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地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角色行为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关系,如果教师依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学生,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关系、人格关系、法律关系淡漠,会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甚至人格的扭曲。

师生之间的感情、观点、观念、思想交流与碰撞,能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兴趣,能激发引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微笑教育”,实践效果显著。

五、教师应运用“六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1.信心和决心。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教育,需要教师的情感关注;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在对待问题学生上要有所偏爱,投入加倍的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特别的帮助与指导,使之感到时时有关怀,处处有温暖,消除不良情感,缩短师生心理上的差距,树立起向上的信心。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视为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全身心地投入,对教育工作要有无限的热忱和忘我的精神。

2.爱心和信心。“只有全心全意的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爱之越深,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大”。对问题学生一定要以心换心,他们在感到老师是真心在爱他们的时候,就会被感化,就会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希望的火花就可能点燃。教师要坚持既要严又要爱的原则,采取教师帮、优秀学生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他们的行为,督促、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对问题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塞、禁止、批评等教育方法。有时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无济于事,而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他们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感化,用自己情感的甘露去滋润。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每个人的身上肯定有优点和闪光点,即使是微小的,也要及时予以鼓励并赞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被别人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满足学生被赞赏、被赞许的社会性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上进心;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爱,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3.耐心和恒心。爱学生,难就难在永远保持诚挚的爱,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沐浴在爱的春风之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要改变同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一段时间,让情感的春风逐步融入学生的心灵。

当然,一些失误都可能会有反复。学生思想也常常反复,有时进三步退两步,但教师不能灰心,要耐下心来,反复做工作。教师要注重教育的经常性,尽力在他仍可能产生错误前打“预防针”,防止问题产生;而当问题产生后,也不能简单急躁,而应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并帮助分析原因,寻找改进办法,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跟踪对象中有个学生叫陈亮,父亡,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农村乐队打工,起早摸黑,苦苦支撑起这个家,供他上学,但他还是经常逃课上网。为此我协同班主任与家长配合,反复做他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立下保证,不再重犯。可事隔不久,他又不来上课了。我当时虽有些恼火,但还是冷静地与他的母亲取得联系。第二天,他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在学校门口,他就是死活不肯进校门,还同他的母亲顶撞。母亲拿他没有办法,伤心流泪。我把他请到办公室,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早饭吃过了没有。他说没有。我叫教师到食堂里买了两只包子让他吃下,然后叫他说说不想上学的理由。他“哇”地一声哭了,他说他家里穷,他想辍学。我耐下心来给他讲逆境中奋起的几个名人故事,教育他对自己要有信心,在困难面前更要有坚强的毅力,更要在的逆境中奋起。最后,他向我说:“老师,你看着我吧,请你放心,我再不会让你失望的。”现在,他像换了个人,不但遵守纪律,成绩也上升很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篇11

1 引言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寻找其落后的原因,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教学方略,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其上进心,逐步培养其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步入优秀者的行列。

2 化学“后进生”的成因

化学“后进生”学习习惯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是造成“后进”的主要原因,化学“后进生”通常表现在上课不专心,不喜欢动手记笔记和主动去思考问题,课后对作业和预习抱一种应付心理。而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需要记住和理解,如果平时学习没有抓紧,久而久之,就对化学学习丧失了信心,沦为“后进生”。

2.1 厌学心理严重也是造成化学“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化学学科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且大多需要理解,很多人认为化学是“第二外语”,有一定的道理,但化学不同于外语,是因为它不仅需要好的记忆方法,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自然就难学好而产生厌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新课程教材的习题及教辅资料也对化学“后进生”形成一定的影响。新课程化学教材由两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构成,其中选修由《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属必考内容。很多知识点在必修和选修中都有涉及,不断深入,但教材中往往讲的内容简单,课后的习题却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各地的教辅资料沿用以前的习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从而产生了不少新的化学“后进生”。

2.2 后进生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后进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包括读书方法,找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记忆方法等,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许多后进生学化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点太多,不能很好的整理从而造成多而乱的感觉。所以经常进行对比小结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帮助后进生学会对比小结的方法呢?从比较的对象到小结的内容,由少到多,经常进行。教师先示范,后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做见效快,效果好。如学习化学式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其与元素符号的意义对比。学习化合价的的写法时可以与离子符号的写法意义对比。碱的性质和酸的性质对比等等。对每节教学内容,小结先应在课堂内完成。

引导学生经常练习,学会分析教材,找出要点,找出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这些知识易错的地方。随着教材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建立良好的思维定势,可使学生熟练、迅速、正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

3 化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3.1 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对待“后进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从爱护、关心、理解出发,以无限的关怀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逐渐使他们感到我们可亲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此时,教师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帮助他们排除苦恼,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长期积累的心灵创伤。

3.2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非脑子笨,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乏学习兴趣,就可能导致学生视化学学习为一种苦役,忙于应付,因而厌学,所以,教学中应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化学史知识,激励他们向先辈们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多通过化学实验的操作、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原理的分析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们的真诚付出,定能让化学“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慢慢找到学习的乐趣。

3.3 加强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意志。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化学教师更应该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变化学课为思想品德培养课。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唤起他们乐于求知、奋发向上的追求。

4 渗透德育,激发动机

德育对指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决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端正动机、改正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一个关键环节,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中,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德育也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意志,克服困难,学好知识。如化学发展史,科学家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发明等事例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表扬班级中学风扎实、态度端正、学业成绩进步快的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勤能补拙”“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从而使他们树立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勇气。此外,课堂上时刻注意后进生动态,经常在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后鼓励他们,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课堂教学中注意和后进生的感情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篇12

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是服务技能承载者,及旅游管理的高级技术性人才,知识的实用性是其主要学习的对象。目前,从《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本身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其文化知识实践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课程本身及旅游从业人员实际出发,探析专题轮流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运用。

一、《中国历史文化》课存在的问题

1、知识庞杂,重点不突出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本身涵盖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民俗、法律、制度、文学、考古等多学科知识,面广而杂,较难构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多为一个学期,36课时。更难将如此庞杂的知识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之中,势必在教学中形成重知识,而轻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在课堂上呈献出来,将会弱化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若重系统而轻知识,因知识的广而杂,教师面面具到,一节课将知识罗列于课件中,重点不突出,学生不能较好理解知识,知识就无法掌握,知识在未来从业中的运用就会打折扣,甚至鹦鹉学舌,传播错误的历史文化常识,不利于学生长期在旅游业的发展。

2、理论高深,实践被弱化

本课程被多数职业旅游学院都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多开设于大一上半年,学生对旅游专业方向不十分清晰,有关旅游理论与实践尚没有展开,学生无法取舍教学内容,而相关知识在初高中也有不同的涉及,似懂非懂,往往将其理解成历史课。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接受是旅游高等教育,而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有较大区别,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偏重于理论,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师,所学专业多为历史专业,古典史学的诘屈聱牙,培养了专业教师精于理论的教学,于是从理论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灌输知识,理论被强化、知识难度加强,实践运用被忽视,甚至于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由此产生了本课程不需要实践运用的错误认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学的主流、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量被采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被扼杀,创造思想得不到认可,思想匮乏,知识成了为考试的短暂记忆,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更不能创造地运用于旅游从业的实际中。

3、考核单一,需求被忽视

由于教学目标不含实践运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重视理论强化,学习方法强调记忆背诵,在期未的考核中形成闭卷考试还是名词解释、判断、选择、问答等内容,方式陈旧,答案标准化,缺少创新。学生凭记忆得高分,实际操作能力无法体现在卷面之上。作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真正的需求无法通过知识反馈而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无法获取学生需求,学生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实际解决能力无法体现。电子信息化背景下,大量的知识可以通过“搜狗”、“百度”而获取的今天,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将海量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方式、方法。通过旅游从业人员本身需求研究,不难发现,作为一名职业旅游管理人才,需要“资讯、决策、计划、执行、总结”等能力。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学生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任何单一的考核方案都会造成学生能力结构培养的单一化,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失。

二、专题轮流教学模式的优势

1、利于资源整合,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专题轮流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从业必备知识为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抽调骨干教师,以其专长为特点,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一门课教学任务的模式。

专题教学是大学、职专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它有利于打破教材本身的禁锢,发挥教师自主性及能动性,学生能够系统了解所学知识,开启思想。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专业背景,以专业背景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将庞杂的知识分于各专题,分模块,教师轮流教学,学院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教材内容将统一整合,以专题为主线,融合各学科知识,极大调动教师的热情,备课压力减轻,研究性内容增强,教师有充足时间了解专业需求,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参与教学,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