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设总体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总体方案

篇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机关执行力、凝聚力、监督能力为总要求,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优化环境为主线,以规范服务、落实责任为重点,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要素,规范管理行为,完善运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为我区推进创业创新、打造“五区”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促进人大机关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勇于解放思想,在发展大局中找定位、尽责任、作贡献,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行为状态和工作状态,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群众充满感情,认认真真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二)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由单纯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区委的工作部署和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计划,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打折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确保各项工作协调运转、高效有序。

(四)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落实服务措施,兑现服务承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能氛围更加浓厚,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更加满意。

三、主要措施

(一)深入开展服务“两年”活动。结合“创业服务年、创新促进年”活动,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全区重点企业和项目,提出服务“两年”的新思路、新举措。继续推进“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切实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二)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把作风建设导入科学规范的品牌管理阶段,建立和强化机关服务品牌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实现机关管理的科学化、理性化,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人性化,机关文化建设的正常化、系统化,努力创建“知名度高、美誉度高、信任度高、忠诚度高”的机关服务品牌,不断深化“人民满意机关”创建活动。

(三)大力整顿会风、文风。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开好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强化会议纪律,确保会议质量。进一步精减不必要的会议,提倡开短会。精减文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规范行文程序和规则,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四)加强制度建设。按照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增强可操作性,用制度规范机关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使整个机关管理体系依法、有序、高效运行。

(五)加强对民生问题的监督。坚持上下联动,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点,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措施和要求,促进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继续认真开展机关干部作风整顿。以“四条禁令”为重点,加大对机关作风的督查力度,认真解决机关干部工作期间可能存在的擅离岗位、擅离职守或在工作时间内进行的与工作无关的炒股、娱乐游戏等问题,对发现问题的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自查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

(七)健全主动服务和接受群众诉求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作为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重要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八)健全完善公务员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公务员年终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注重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九)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工程建设。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纳入干部学习内容,大力抓好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学习培训,不断拓展干部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和才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工作要求

篇2

党的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对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加强教育监管、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繁重的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亟待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第一章 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

(一)建设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对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教育监管的迫切要求

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教育监管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先后启动实施了学生资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这些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管。

2.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保障

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学生数据库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终身使用的学生教育卡,能够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包括学生跨区域转学异动等相关业务的网上办理。为推动教育政务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教育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难度大,越来越需要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服务作为教育科学决策的支撑。建立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与科学预测的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已成为支持教育改革与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4.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通过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建立满足各项教育管理与服务需要的业务信息系统,对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发展现状

教育管理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非常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在数据管理与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走向集成应用,数据逐步实现集中管理,应用逐步呈现出服务集成和服务可定制化,并能够支持深度分析与决策服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为核心,建立了一批业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支撑服务能力;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高等院校、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教育机构已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并配备了一定的基础设备。

(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和《学校(教育机构)编码标准》,基本建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

(3)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教育部建成以门户网站为中心、覆盖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网站群,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政务信息和广泛的教育公共服务。同时,国家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管理、义务教育经费监管、高校招生与学籍管理、高等学历查询、学生就业、教育统计等业务信息系统;部分地方和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师、学校校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经费监管、学生就业、支撑教育管理和遏制学历造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分散,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决策和监管缺乏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持,远不能满足教育决策、教育监管和重大改革项目实施的需要。各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总体缺乏信息化技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数据采集十分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地方和学校普遍未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与服务等支撑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和人员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心任务为目标,以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内容,以建设“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管理、应用、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十分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

统筹规划:教育部统筹规划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各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统筹本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

统一建设:教育部统一设计和开发主要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家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避免系统建设重复、数据分散和不一致。

集中运行:各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承载国家信息系统在本省的运行;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实现数据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避免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逐步建立本省运维队伍,负责国家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服务。各地和学校要有专人经过培训负责系统应用。

分步推进:各省按照国家信息系统的实施进度安排,分步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国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应用,建设其他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作中要重视系统应用与教育管理的融合。

(二)建设目标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全国联网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目标如下:

1.建立全国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教育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监管与决策、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建立全国教育基础数据库,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真实情况,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籍的贯通,从而动态跟踪和服务学生跨区域流动,防止数据造假、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为教育监管、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提供支撑。建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为教育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建立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师生和社会提供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2.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覆盖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3.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体系

重点建成“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主要内容为:

(1)建成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满足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和统一运行维护,省级数据中心要基于云服务模式支撑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

(2)建立系统应用体系,在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等五级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责任制。

(3)完善技术和数据标准规范,建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章 建设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完成六项建设任务:

(一)教育基础数据库

教育基础数据库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国家将重点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基础数据库。形成从国家到省、地市、县和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集层次化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各地和学校的基础数据库须以满足国家级(教育部)基础数据库要求为优先。国家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省级数据中心。

学生数据库: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学生资助信息和毕业就业信息等。国家对学生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信息、工作信息、考核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奖惩信息、简历信息等。国家对教师和职工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包括学校(含学前教育机构,下同)基本信息、校舍信息、经费信息、条件装备信息、教学科研信息等。国家对每一所学校进行统一编码。

(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国家将重点建设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以学生学籍管理为核心,贯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招生、学籍、学历、资助、奖惩、就业等的统一管理,结合学生教育卡完成学生在全国范围的转学、升级、升学等业务管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学生流动情况,实现对学生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跟踪。

(1)学前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幼儿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全国学前教育幼儿基础数据库;掌握学前教育幼儿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管理、决策及重大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2)中小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学生营养餐、校车等进行管理,建立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为教育管理、决策、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提供数据服务。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中职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就业、教学和实训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基础数据库;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4)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就业、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生数据库;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5)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业务进行管理,建立以学生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和学生资助数据库;实现对学生资助的有效监管。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上报、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平台。

2.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

(7)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满足国家对师资管理的需求,为规划和指导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8)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与教师有关的一些专项业务(如:免费师范生就业管理、国培计划管理、干部人事人才管理等)进行管理。

3.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

(9)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10)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小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11)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服务教育管理和决策。

(12)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学科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

(13)学校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整合社会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环境和各级各类学校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制定学校建设规划,提高科学规划和决策能力。

(14)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统一的快速统计数据传输通道和数据质量监控、核查体系。

(15)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智能分析和决策信息系统,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5.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16)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对来华、出国等外事工作进行管理,建立涉外信息数据库(包括来华、出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提高教育外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17)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

(18)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建设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为科技评价和专利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

(19)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对国家教育考试考务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监控系统。

(20)教育政务系统:建设纪检监察信息管理、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预警数据库、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

上述系统中,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系统采用“三级应用”的模式(即提供国家、省、学校三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高等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其他系统主要采用“五级应用”的模式(提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地市级系统、县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地方和学校级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教育部组织开发的系统将要重点考虑数据管理和核心业务管理需求,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建设,但必须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技术规范,满足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各地和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要优先保证上述系统的部署与应用,积极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部署、培训、应用、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工作,及时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在此基础上,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应用扩展或开发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各地和学校已建的系统,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先期教育部将提供公共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家信息系统与地方、学校系统的数据交换。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逐步统一,最终建成全国统一的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图1中的实线和虚线表示存在行政或业务管理关联关系,实线表示还存在管理信息系统间的关联关系。其中高等学校(含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主要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主要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

2.“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

两级建设:在国家(教育部)和省两级建设数据中心,分别部署运行国家级和省、地市、县、学校级信息系统。

五级应用:除高等教育以外,均需建设五级应用系统: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学校级应用系统,分别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使用。高等教育需建设三级应用系统: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级应用系统,分别供国家、省、高等学校使用。从而实现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的覆盖,确保数据的全面、统一、完整。

“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如图2所示。

3.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支撑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的底层技术结构,主要通过选择和规定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等来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转。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4.数据架构

系统采用集成、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主要内容为:

(1)编制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建立配套的数据编码规范;

(2)建立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等统一编码体系;

(3)在教育部和省级数据中心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本级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共享;

(4)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统一的数据同步和交换;

(5)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通过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为兼顾业务应用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全局共享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保留各自的应用数据库;

(6)建立归档数据库,存储历史数据,建立数据仓库为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

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理顺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数据组织与管理,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关联性、有序性和可共享性。通过数据规划进行全局数据分析,建立全局数据逻辑模型和数据标准,指导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5.基础设施架构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在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和运行的物理架构。总体上采取国家(教育部)与省两级数据中心为主的模式,为其他各级机构提供网络、计算、应用、存储和安全保障的管理信息化服务。

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要遵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机房、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容灾备份体系,提供统一的运行维护服务,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技术路线

1.云服务技术体系

云服务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模式。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能够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软件即服务(SaaS)为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为辅的模式,以省级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

SaaS服务模式:通过部署国家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采用此服务模式,各地和学校能极大地节约计算机软硬件购买和维护成本,并为各地和学校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IaaS服务模式:主要依托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服务(例如,为新建系统分配虚拟服务器,为相关人员分配存储空间等)。

2.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即在各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单点登录(SSO)。一方面,提供统一的登录界面,让用户能够在多个授权的管理信息系统间无缝漫游。另一方面,定义用户角色、资源的访问特点与访问权限、以及用户角色与资源之间对应关系的访问控制机制。用户访问相关信息资源时,系统将根据用户角色与资源访问权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规则,进行身份安全认证,严格控制用户对系统和功能的访问和使用,保障系统信息安全。

3.统一门户管理

统一门户系统以门户(Portal)为核心,集成教育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用户根据其不同的权限登录和访问系统,进行相关的系统操作(例如:增加、删除、变更、查询、统计等)。门户总体上分为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外部门户是面向公共(学生、教师、公众等)提供的各种服务;内部门户主要为有管理权限的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用以访问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处理来自外部门户的业务和服务请求。

4.统一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因采用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服务、业务支撑与中间件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和门户,建立集中、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为各地和学校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其中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网络、计算、存储、数据库系统、电子认证系统、安全设施、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技术平台与设备平台;数据服务包括对数据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访问;业务支撑与中间件服务提供中间件、目录服务、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门户集成、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操作安全审计等支撑平台;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国家信息系统及其相关应用。

第五章 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

(一)国家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满足教育部、财政部等中央部门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国家级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数据交换平台、学生教育卡、教育部数据中心、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工作。

1.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

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建设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地理信息等实施国家教育监管和教育服务所需的各类数据库,支撑国家级教育宏观决策的需求。

2.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以及其他管理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系统,满足教育部等国家部门的管理要求。

3.国家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由教育管理门户、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和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组成。教育管理门户是教育部业务管理的内部门户,主要以教育部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和整合教育部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部内部的系统集成和数据集成,为国家级用户提供统一的系统应用入口。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核心,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教育部统一对外的信息服务门户,支持网上信息、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业务申请、事务处理等各类服务。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在教育部建立一个即时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服务系统,为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4.教育部数据中心

教育部数据中心是支撑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公用机房、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系统软件资源、网络通讯资源等。

5.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国家与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与财政、发改、公安、劳动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国家信息系统和地方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

6.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

(1)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及教育卡应用规范,完成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统一编码规范的制订,加强标准规范应用的推进力度。

(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国家级安全保障体系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3)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依托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业务单位提出的系统需求,开展系统应用及组织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系统开发,开展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支撑国家级系统建设。

(4)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二)省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1.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

建立本省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包括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地理信息等实施省级教育监管和教育服务所需的各类数据库,形成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为省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

2.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部署应用教育部开发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系统。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支持本层次的教育监管、教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还要关联本层次的其他信息系统,实现向上与国家级(教育部)系统、向下与所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系统的贯通,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枢纽层。

3.省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省级电子办公、业务管理、业务监管、数据挖掘等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省管理用户提供服务。二是建设省级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整合各类教育政务服务网站,统一规划和布局面向公众的教育信息服务内容,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三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建立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省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教育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4.省级数据中心

建设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集中部署和运行国家信息系统,支撑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云服务模式,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

5.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省级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国家、地市、县和学校教育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与地方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与财政、发改、公安、劳动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6.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

构建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依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处室和业务单位,开展系统应用并组织系统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省级教育信息中心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开展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支撑省级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系统安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三)地市级系统应用

1.地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

重点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由教育部组织开发的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本地区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支撑本级教育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2.地市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通过建立在省级数据中心的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地市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级管理用户提供服务。二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通过教育部部署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地区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依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单位,开展系统应用、组织系统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地市级教育信息中心开展系统技术服务,支持地市级系统的应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四)县级系统应用

1.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

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重点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由教育部组织开发的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本地区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促进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本级教育日常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2.县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在省级数据中心的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级管理用户提供服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通过教育部部署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区域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推进系统应用,建立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系统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用,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系统的应用和数据采集入库作为基本要求,纳入日常工作流程。依托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业务部门,开展系统应用、组织完成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系统应用人员,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依托县级教育信息中心开展系统技术服务,支持系统应用工作。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学生教育卡、数据电子签名与数字签章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及时、全面和安全。逐步建立系统应用和数据采集更新的长效机制。

(五)学校级系统应用

学校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基础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通过使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信息系统,及时完成数据采集与数据更新。同时根据学校自身需求建设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1.高等学校

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应用,形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明确责任单位和应用人员,及时完成数据上报与数据更新。同时,开展其他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支撑学校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行使用学生教育卡,提供学生身份、学籍管理等服务。构建集成的学校管理门户和公共信息服务门户,面向学生、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2.其他学校(含学前教育机构)

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人员,将系统应用与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纳入工作流程。及时完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上报与更新,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推行使用学生教育卡,提供学生身份、学籍管理等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系统扩展或建设新的信息系统,满足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

为中小学校与学前教育机构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并暂时利用其他介质上报教育基础数据。

第六章 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与推进

各地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依托各级教育业务部门建立系统应用体系,推动系统的应用;依托各级教育信息中心建立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体系,满足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与服务的要求。

各地和学校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应用。要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采集入库作为基本要求,纳入工作流程;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要切实加强对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经费保障力度,满足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逐步建立系统应用和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安全。

教育部将陆续制定和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具体规范和指导各地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二)部署与实施

1.系统部署与应用

(1)国家信息系统部署实施

本方案中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个信息系统,均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在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部署运行(部分系统在国家一级部署),供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使用。系统部署运行分系统安装、培训、初始数据采集、应用、日常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等环节。对地方和学校已建系统,可直接替换,也可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步建成全国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逐步过渡方式的地方和学校,须由地方和学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过渡阶段,教育部将在各省级数据中心部署国家信息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家信息系统与地方、学校系统的数据交换。

系统安装:各省按照教育部要求准备系统运行环境。系统安装工作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软件开发单位和各省教育信息中心共同完成。

系统培训:分系统应用培训与系统技术培训。系统应用培训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即系统操作人员),系统技术培训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系统应用培训与系统技术培训要分开进行。培训工作采取逐级培训的模式,教育部负责培训到省,省负责培训到县和高校,县负责培训到学校。教育部将负责提供电子版培训教材(含视频材料)。各地要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系统应用和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完成后,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系统初始数据的采集、审核和上报工作。

系统应用与数据更新:系统应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各单位要将系统应用与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结合,纳入工作流程。由业务部门管理人员负责系统的具体操作和管理,同时通过系统日常业务管理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

系统日常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信息中心负责。

(2)各地和学校系统部署实施

篇3

商业综合体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可以更好的适应城市立体化发展,在一定空间环境内将城市中商业、居住、办公、旅店以及餐饮等功能集合在一起,并在各部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构造成一个高效的建筑综合体。在确定其设计方案时,应明确商业综合体空间结构构成以及其特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确保既可以满足基础功能需求,同时也可以达到人们心理要求,提高建筑设计的综合效果。

一、商业综合体特点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密度高、集约性、复合性、统一性以及空间连续性等特点,并且其在设计建设上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还具有均衡性特点,具有很大社会价值与社会效应。在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做好对各构成子系统的分析,针对空间结构构成特点,营造城市场所空间,通过提供商品、消费体验以及优质服务等来达到盈利的目的[1]。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逐渐有更多内容被加入到城市综合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设计效果,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在设计时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好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提高建筑设计的综合效果。

二、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分析

1.内部空间基本构成

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结构组成相对复杂,包括了商业、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空间,并且各子功能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就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共同分析,全面掌握各结构的设计要求以及要点,确保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1.1商业空间

即消费者进行目的性消费活动的空间,如文娱、购物、餐饮等,在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将空间设计成消费与非消费两种空间形式,并利用非消费空间的良好氛围来激发人们的购物欲望,提高消费空间的盈利性。一方面,消费空间。包括整个商业综合体内部所有可以直接消费的功能单元,如超市、餐厅、影院以及娱乐场等,是综合体的核心结构。另一方面,非消费空间。即商业综合体内不能直接开展消费活动的空间,主要提供休息、观赏以及交流等功能。但是因为消费与非消费两者之间联系密切,有着相互促进的效果,即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特点来达到相互交通的效果。

1.2辅助空间

主要来满足商业综合体内部工作人员的使用需求,是综合体内部结构的次要空间,在设计时要保证其结构安排的全面性与合理性,为提高工作效率,还应保证空间内各环节的便利性与安全性[2]。尤其是做好对交通空间的设计分析,提高路线的清晰度,明确不同空间的实际功能,并且要与商业空间的人流区分开,不会对商业活动产生干扰。

1.3交通空间

按照功能类型来分,主要分为普通交通空间与引导交通空间,引导型主要是用来有效引导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具有引导人流,交通转换的作用。对于商业综合体交通空间来说,消费者处于其中会产生较多非消费行为,如交流、休憩、观赏等,是整个综合体内使用效率比较大的空间环境。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其基础功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通过人性化设计方式来达到导向明确、空间流线合理的效果,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交流休息的环境,全满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三、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实施研究

1.商业综合体前期设计

第一,选址。在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做好对城市环境的综合分析,尽量提高其商业价值。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建设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副中心区以及新城商业区等位置,并且要从交通系统、城市规划、敷设人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为合理的建设地址[3]。第二,地位。对地块商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地块等级、建筑密度以及占地面等信息,确定项目商圈等级,进而才能决定将其设计成购物中心、商业街或者商业广场等形式,对后期综合体的设计方向具有很大影响。第三,功能与规模。商业综合体内部组成的功能众多,需要对业态种类以及规模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业态空间需求量。基本上综合体业态类型包括居住、办公、酒店以及商业零售等,其分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综合体设计效果。商业零售以及服务业态是综合体的主要类型,承担着综合体内部结构所有消费活动;办公业态也是商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聚集功能,在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常见有顶级写字楼、甲级写字楼、乙级写字楼以及丙级写字楼等。

2.空间形态设计

2.1并置式

即将购物中心各业态按照水平方向并列组织在一起,具有功能分区明确特点,其中设置的交通流线更为通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干扰少。因为其占地面积较大,适合建设在面积大的地区,如城郊。对于各空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设置墙体隔断,并对各空间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做好消费与非消费空间的协调性,提高不同空间的融合性。

2.2单元式

以竖向联合方式进行设计实现各业态空间的联合,这样不同业态空间之间既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互不干扰。此种形态设计方式更为注重竖向交互设计,交通工具为自动扶梯与电梯。通过合理的设计将不同业态空间划分为单独的空间,每个空间容纳一组功能,并且相互之间存在联系,达到激发公共生活组织的效果。

2.3中心式

此种形态设计主要以中庭或者庭院为复合空间进行组织,各功能业态空间以其作为中心分布,多以辐射状居多,一般被应用于人流集中的中心式空间组织。此种设计方式保留了各业态功能区之间的独立性与联合性,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达到人流分流与疏散交通作用。更是因为不同业态处于不同平面,在视觉上形成不同层特点,提高了商业综合体空间设计的通透性。

3.功能空间设计

第一,购物空间。通过设计应保证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消费活动展开的需求,可以更方便的与卖家交流,空间布置合理能够刺激消费活动的展开。常见有封闭式、半敞开式与敞开式,封闭式即利用柜台将消费者与卖家区分开,虽然可以进行交流,但是不利于消费者选购;半敞开式即以商品系列为根据将其放置于货架围合成具有出入口的独立空间,开头应紧邻外部交通系统,整个消费过程由消费者与工作人员交互完成;敞开式即实现柜台与货架的合并,消费者行为更随意,便于购物活动的展开,节省购物时间[4]。第二,交通空间。确保交通空间序列性与通畅性,流线组织必须清晰明确,并且与各业态空间相互沟通。例如顾客通道宽度的设计,需要满足消费者挑选商品与行走需求,预留出足够的宽度来保证消费活动正常展开。

结束语:

商业综合体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相互独立,同时有相互联系,在进行联系时,需要确定综合体结构特点,从本质需求上进行分析,做好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提高和业态分布的合理性,争取不断提高设计方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小玢.城市设计视野下的泰安天庭园地段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篇4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面建筑由一栋19层的商业办公综合楼(6~19层主楼为甲级写字楼,1~5层裙楼为商业) 和一栋独立的22层公寓式办公楼组成。地下共3层,地下1层大部为商业用房,局部为设备用房、自行车库、货物装卸区,地下2层和3层为汽车库、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57947m2,其中办公约30000m2,公寓式办公约20000m2,商业约50000m2,其他为车库、设备等附属用房。

二、商业部分业态划分、布置以及面积比例

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是整个项目的重心。商业综合体中的业态庞杂,找准市场定位并定出各种业态的比例和分布方式需要高度的前瞻性。本工程设计方案阶段商业业态定位见表1。

综合体商业业态布置的一般原则是: 面积需求小、租金水平高的业态布置在低楼层; 面积需求大、租金水平低的业态布置在高楼层;购物随机性高、选择时间短的业态布置在低楼层;购物目的性高、选择时间长的业态布置在中高楼层;消费频率高的简餐、食品类布置在地下室;正餐、休闲娱乐类布置在中高楼层相对独立区域;目标客流相近的业态可以布置在一起;超市、建材家居店等进出货量大或货物尺寸大的,需要接近卸货区。不同业态在按区域划分的同时也可一定程度混合,比如餐饮有调节人流的作用,特色的风味小食、甜品等可分散布置,步行街的端部、屋顶平台或下沉广场等开放空间周围也适合布置餐饮业态。

三、营业厅平面布局

商业平面总体布局常见分“大中庭”或“步行街”模式,又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大型商业建筑的营业厅布局应注意如下设计要点:应尽可能让每一家店铺都有朝向中庭或主要步行街的门面,防止出现“死铺”。中庭宜长,但不宜过宽,中庭长可以多布置面向中庭的店面,而过宽反而导致看不清对面店铺,也浪费空间,一般短边开口十余米即可,再小些也可以。中庭宜避免直行走道太长,否则顾客可能产生懒得走到另外一端的念头。

考虑到人流通畅度以及距离橱窗的视角感受,一边为中庭的通道宽度宜取4 m左右,两侧都是店铺的通道宽度则宜取7~8m。中庭内要有连接两翼的天桥,既方便人行走,又可丰富内景。

中庭内的自动扶梯上下不一定都对齐,可有意进行一些错位,这样能产生比较丰富的动感效果,同时使得扶梯上的人流视线可扩散,看到更多的店面。面向中庭的观光电梯也能创造活力效果。扶梯、电梯宜错开布置。因底层店铺价值比较高,沿中庭的1层店铺可扩大至2层走道下方,但应注意解决好防火卷帘和水电设备安装问题。普通店铺开间一般取一跨(8~10m),进深一到两跨(8~17m) 。

四、交通流线

场地的总体流线布置非常重要。商业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招徕性,交通设计应照顾不同方向的顾客的便捷到来,同时还要尽量做到人车流不交叉、办公商业出入不冲突,且办公主入口要有车行道通达。由于商业建筑室外行人比较多,地下车位多又导致地库坡道出口多,要做到各股流线通达且又少干扰是很不容易的。地下车库室内交通也是颇有讲究,主车道应明显,停车位区域要易于辨识(可采用不同色彩醒目涂装) 。本工程因为追求商业平面变化,柱网非常不规整,导致地下车道比较曲折,很多人抱怨在地下室里晕头转向,应该在一个整齐的柱网基础上调整局部柱位满足上部建筑需要(甚至可以考虑柱转换),这样地下室才能通畅。另外,应重视地下车库到地上营业厅的垂直交通,电梯应位于地下室醒目位置,有条件的设自动扶梯下地下室。本工程有2组各2台商业客梯下到地下3层,同时有一台自动扶梯下到地下2层。

五、影院及超市

商业中心必须要有吸引人气的主力店(一般为超市或百货) ,影院也是带来顾客的重要业态,此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占据面积大、对土建具体要求多。电影院线公司对影厅的个数、大小、候场面积、小卖部、厕所等有基本的要求;超市连锁公司也同样,对营业厅面积、辅助用房、层高、电梯扶梯、荷载、入口门面以至广告位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其基本要求,则很难招租。

六、商业层高

大型商业建筑的室内净高以3600~3700mm为宜,加上结构需要的高度和设备、装修所需高度,一般而言,层高不应小于5m。另外因为商业建筑的消防疏散宽度计算值很大,所以商业建筑经常采用剪刀楼梯的形式,由于商店建筑的楼梯踏步高度不能超过160 mm,而一跑楼梯的步数按规范不能大于18级,因此可计算出采用两跑剪刀楼梯的形式,最大层高不宜超过5760mm;另外因为梯段净高不宜低于2200mm,所以层高低于5000mm时楼梯会因半层高太矮而碰头。

七、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对大型商业中心的意义十分重大。下沉广场在解决通风、采光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更大的优点是在消防疏散上,由于地下商业的疏散宽度规范要求比地面高,而规范对于下沉广场通往室外地坪的楼梯要求是“应不小于进入该下沉广场计算总宽度30%且不小于任一防火分区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利用好这条规范,把下沉广场设计成多个防火分区进入疏散,可以节省相当数量的楼梯。另外面向下沉广场的店铺有对外的独立门面,可获得价值的提升,广场本身还可作为活动场所。故采用下沉广场是一举多得的设计。

八、消防设计

消防设计是商业建筑设计的难点。解决疏散问题一定要选用合理的平面布局。商业中心的平面布局宜为走廊在里圈靠中庭,楼梯在外圈靠外墙,这样楼梯不会占据沿中庭走廊的商铺面,在底层又便于直通室外。由于规范有疏散距离的限制,所以商业建筑不宜设计成长宽都很大的平面,否则会导致疏散距离难以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窄而长的布局就非常有利于消防疏散的组织。另外应合理利用好规范允许的手段,如采用剪刀楼梯以减少楼梯数量,借用相邻防火分区进行疏散以平衡不均匀布置的楼梯,设置部分库房以减少疏散总宽度,采用室外天桥或下沉庭院等,尽量压缩辅助面积,增加利用率。

九、结束语

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涉及到对诸多影响因素的掌控,有关设计人员应该从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客观需求出发,研究出最为符合实际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