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线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线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外线实训总结

篇1

每月按时完成工资的核算和编制,遇到节假日主动加班加点确保员工工资能够准确、及时发放;

按时完成社保年审、年检工作,在年审过程中实现顺利通过,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操作,现对社会保险网络申报、年审流程、社保法律条文及西安市高新社保局各类社保业务流程,从门外汉逐步掌握、熟悉待遇报销、养老转移等操作流程及规范。

及时办理公积金的增减变动、转移、员工公积金支取等相关手续。

为全体员工办理团体意外伤害险,及时做好新增人员的参保、离职人员的变更、出险后的报案、理赔资料准备等工作,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有效降低公司管理风险。

二、招聘、公司内部竞聘、员工入职手续办理方面:

在人员招聘方面,通过加强内部、外部招聘渠道建设,全方位及多渠道整合内外资源,最大化的拓展人才资源渠道,同时加强个人在人力资源招聘方法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积累招聘面试经验,使促公司招聘工作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加强对应聘人员工作能力的把控确保公司新聘员工的质量。2014年全年共计招聘入职员工 86人、离职25人,最大化的保障公司正常的生产人力需要。

在干部选拔方面,完成了中层、班长竞聘及考察工作,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干劲、有经验的优秀干部、班长上岗。这次竞聘动员充分,组织得力,给广大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公司发现人才,储备了人才。对新聘中层的考察中,着重考察了各中层的岗位职责履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此项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公司日后干部选聘积累的宝贵的经验。

员工入职管理方面,规范入职流程、完善人员内部档案资料,强制入职体检,使员工入职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教育培训工作

2014年培训工作主要坚持公司育人理念,培养公司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重点提高公司人员整体职业化素质及职业情操,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能力,为工作开展注入活力。2014年培训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积极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提高入职人员对公司文化规章制度了解,融入公司集体及团队生活。

(2)开展公司操作层技术培训、新“ERP”系统操作培训、交通事故预防、处理培训、销售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激发员工掌握新知识、新思想,合理应用知识及针对性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规范试用期员工转正管理工作。2014年施行员工转正面谈制,实现了对员工试用期工作能力的有效评估,也对我个人开展人力资源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劳动合同方面

配合内控部起草了劳动合同,所有条款都仔细推敲,避免漏洞,并经律师的严格审查,与员工签订了全员劳动合同430余份,即维护了员工的利益,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

五、印信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公司用印制度,把好公司用印关,杜绝公章滥用、不规范使用等现象,确保印信使用管理。全年未出现用印违规现象。

六、工会方面

在工会方面,组织了3·12扶贫村植树活动;关心职工生活,慰问生病员工,为有红白喜事的员工送去慰问金等;关爱员工身体健康,全年组织了两次员工健康体检;关注员工子女教育,为不满14岁的员工子女发放六一儿童节书卡;积极组织参加集团羽毛球比赛及举办的“第九届拔河比赛”,并在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体现了新达公司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档案管理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焊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焊接技术成为各的热门专业。由于焊接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金属烟尘、有毒气体等,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和周边人员身体健康,必须对焊接教室进行通风换气,排除和稀释有害物,建立良好的焊接环境。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对焊接教室进行通风排烟一直是个难题。本文结合焊接实训教室的特点,将对国内各焊接实训教室的通风排烟方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供焊接实训教室管理和设计人员参考。

1 焊接烟尘和和有毒气体的形成与危害

1.1 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的形成

在电气焊接过程中都产生有害烟尘,包括烟和粉尘。我们知道,焊接电弧的温度都在3000℃以上,特别是等离子焊接与切割,电弧温度可以达到30000℃。气焊与气割时氧--乙炔火焰的温度也高于3000℃。可见电气焊接过程中在如此高温下进行,就必然引起被焊金属和焊材金属元素的蒸发和氧化。被焊材料和焊接材料熔融时产生蒸汽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和冷凝,从而形成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细微颗粒。这些微粒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尘。

在电气焊接区的周围空间形成多种有毒气体。特别是电弧焊接中在焊接电弧的高温和强烈紫外线作用下,使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离解,重新结合成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在用碱性焊条焊接时,还会产生氟化氢气体。

1.2 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的危害

焊工长期接触金属烟尘,如果防护不良,吸进过多的烟尘,将引起头痛、恶心、气管炎、肺炎,甚至有形成焊工尘肺、金属热和锰中毒危险。烟尘还能引起像肺粉尘沉着症,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有些放射性粉尘还有致癌作用,有毒粉尘的吸入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焊接产生的各种有毒气体被吸入人体,都将对操作者产生危害。臭氧和氮氧化物对人的眼、鼻、喉、肺有刺激作用,特别是氮氧化物,能引起精神衰弱,如失眠、头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高浓度的氮氧化合物能引起急性中毒;一氧化碳引起人体缺氧甚至窒息;氟化氢能引起眼、鼻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症状,严重时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2 焊接实训教室的特点

2.1 焊接实训教室为了便于开展教学,使不同教学班级互不影响,往往教室面积较小,高度低,有些受条件所限,甚至是将普通教室改作焊接实训教室,不利于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的稀释与排出。

2.2 焊接实训工位密度大,人员集中,每个教学班级通常有二三十名学生上课,并且由于教学特点所互致,常出现多台焊机同时施焊的情况,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焊接烟尘有毒气体。

2.3 焊接工位一般采用固定式,相邻工位之间采用隔离板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这样使各个工位互不影响,能有效防止弧光辐射、熔渣飞溅的危害,但不利于空气的流通,使区域内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聚积。

2.4 所焊接的工件尺寸较小,常进行板对接焊、中小直径管对接焊、角焊缝的焊接操作,焊缝长度一般在300mm以内,基本不涉及大型工件,这对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排出是有利的。

3 常见通风排烟系统及应用

目前,在现有的焊接工艺条件下,并不能从焊接工艺本身根本地消除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主要是从通风排气上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对操作人员的危害。结合焊接实训教室特点,常用的通风措施有以下几种。

3.1 固定全局式通风排烟系统

全局式通风也称稀释通风,一方面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空气物中的有害浓度,同时不断把污染空气排出室外,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不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这种通风方式适合于面积不大,单跨式焊接实训教室,在靠近焊接工位一侧的墙壁或窗户上,每个工位上方开洞,安装一台轴流风机,可以取得一定的排烟效果。其优点是成本较低,但焊接所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在排除过程中还是会经过操作者周围,对操作者产生一定危害,对于存在死角的部位,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不易排出。并且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直接排入室外,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对室外空气造成污染。

3.2 中央固定式局部焊烟外排系统

此种方案是在焊接工作区域的每个工位上方安装一定长度的万向吸尘臂,使其活动半径可完全覆盖整个焊接工作区域。采用负压吸收式,每个万向吸尘臂的吸风罩在距焊接产烟点约30cm处将烟尘和有毒气体吸走到主通风管路。主管路采用变径的方式保证每个吸气口风量、压力均衡,最后与风机相连将烟尘和有毒气体直接排出到室外。中央固定式局部焊烟外排系统的优点是从源头上直接吸走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不对操作者和教室内部产生影响;缺点和固定式全局式通风排烟系统一样,会对室外空气产生二次污染。

3.3 中央固定式焊接烟尘净化系统

中央固定式焊接烟尘净化系统是在中央固定式局部焊烟外排系统的基础上,将万向吸尘臂从焊接点收集到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吸入到中央净化主机,经过滤后将洁净的空气排入出来。此种方案既可保证彻底消除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又不对教室及室外空气产生污染。但目前烟尘净化系统成本造价较高,一般新建实训教室或原有实训教室改造,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此种方案。

篇3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并且针对电力人才需求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供用电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众多高校就社会大量的电力人才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使推动下纷纷创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加大供用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局面的形成。笔者主要从课程改革、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对供用电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供用电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与课程改革

供用电专业创设后先进行了课程规划,着重就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讨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就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1.专业目标的确定

高校创设供用电专业后着重进行了课程调研,还就国外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经验借鉴,进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课程核心、教学大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目标的确定,真正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课程指导进行专业建设。

供用电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后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创新化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培训核心化课程与专业培训项目,初步落实了供用电专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基于教育目标进行了供用电专业使用教学方向的探讨,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备供电施工、管理、检修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

高校供用电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特色创新,以使课程坚持使用技能性教育为主全面推进。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以求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还坚持能力培养思路主导进行总体改革的规划,规划涵盖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课程,着重就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进行了规划设计,从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绘图与电子线路分析检修专业能力到电力内外线路设计拓展能力等都涉及到,可以说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计划性,为课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指导。

二、专业课程建设

供用电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系统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是基于专业目标与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的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建设两大方面。

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供用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是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教案、实训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资源内容多样化的特征来看,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先进行资源整合,在基于现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丰富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便着重进行了网络助学资源建设,该种资源创新建设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专业学术交流的网络良性互动模式的形成。

基于供用电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要注意电力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以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在供用电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中并未基于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这是供用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稍有不足的地方。

2.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高校还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就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与丰富,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供用电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便基于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增加了供用电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灵活因素。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教学方法是项目设计与讨论法,该种方法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并同步创建网络教学信息系统,为师生互动提供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课外项目实践、讨论及指导解惑等各环节相结合统一于一体,提升专业教育效果。

三、实训基地构建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社会需求开设,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提升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水平,还要注重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训教育模式来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三方面体系的构建。

供用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还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两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要涵盖高低压配电技能实训基地、电机电气装置管控基地及配电线路与接触网实训基地等,在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在基地应用中模拟校外实训场景,促进校园氛围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应用氛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主要借助企业设备、应用环境、工作实际场景将学生学习置于生产与作业一线来辅助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可以推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真正起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的作用。此外,高校构建基地还要注重加大投资完善各项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推进专业建设。

四、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供用电专业进行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与师资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进行供用电专业师资力量建设要着重就师资的专业技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方面加强建设,还要创建良好的科研氛氛围,构建形成高校学术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模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着重进行了师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加强师资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交流会、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组建新老科研团队,以优质的经验师资带动年轻一代教师的科研活动的进展等方式。在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中,高校可以着重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吸引更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近年来社会的电力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部门高校积极探讨该专业建设模式,并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与模式,积极推进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开展技能实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篇4

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点是构建教学内容的核心,把知识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等,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强化以往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便于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思维方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围绕数字电子技术在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学生学习规律、学科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思路如图1所示。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数字电子在专业中的应用来展开。以门电路、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A/D和D/A转换为主要的知识开展课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从专业课程中挑选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有关的电路来加以学习,增加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学生应掌握进制及转换、逻辑代数化简、组合电路的分析、时序电路的分析、如何产生脉冲以及A/D和D/A转换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能够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相应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判断、排除电路故障。整个学习过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拓展,为后续学习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及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构建了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循环的体系,如图2所示。在课程教学中,把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细化,通过简洁的描述、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或者动画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时,不同型号的元件构成同一进制的计数器方法不同,如果只是根据器件逻辑功能来分析构成方法,这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仿真结果,在这期间的各个过程都能直观看到,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器件功能上,简化了分析过程,更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程度、人为因素影响等,这些最终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主动的思考问题并能分析其中的原因,教师再及时总结分析,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所学的知识点,最终能将所学内化于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此目标,就必须设计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来帮助完成。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最好能设计与现实生活或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衔接的项目。如与生活相关的火灾报警器的制作、抢答电路的制作、数字电子钟的制作等,与专业课相关的监督定时器、故障-安全比较器等。这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有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学实施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变,教学组织需要体现启发式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对于职业教育还要加以任务驱动,驱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内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反问、课后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以前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自信心,多数学生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环境因素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结合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论教学前就把下次课的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等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小测验。在下次上课时,了解学生是否参与进来,再通过课后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分析,分析该课的得失,以便在下次课的时候注意相关的问题。在课前预习中,对主动参与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和表扬,对没有参与的学生加以督促和鼓励。结合学生的专业,把专业课程中有关数字电子电路放置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重视,更能通过对相关电路分析,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通过把《车站信号》、《区间信号》、《信号电源》等课程中的部分数字电子电路加以分析。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上述的专业课程是在学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再进行的,考虑到学生目前不能把电路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所以在讲授中,主要分析其电路的功能,所运用的都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概念或专业术语不必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既能和学生专业对接,让学有所用,也能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课减轻学习压力。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实训项目,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下达实训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收集相应资料和实训相关信息,设计能实现实训要求的电路。通过此实训,能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元器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火灾报警器的实训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感应温度、烟雾、红外线,这时一些传感器就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将传感器感应到的信号综合起来,用什么样的元件来实现报警或不报警,这就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包括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学到功放电路及相关元件,这样也把以往所学进行了复习和运用。由于有多种元件都能实现电路功能,学生不会全部都去选择同一种元件。通过实训材料的收集和实训的设计,最终学生之间会出现多个实现相同功能的不同电路版本,有的电路版本可能复杂,有的可能简单;通过在学生中组织讨论,比较各自设计的电路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次实训教学,学生就可以收获多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实训时没有采用仿真软件,而是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面包板”和实际元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工具的使用、认识实际元件;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布线能力,以及根据电路图来构建实际电路的能力,培养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篇5

信息的传输需要载体,诸如我们常见的双绞线、光纤,那么它的铺设就需要加以规范,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施工管理。鉴于此,2007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这两个国家标准。2008年我国开始制定中国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白皮书,旨在对综合布线技术进一步规范管理。标准的制定对我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了我国在综合布线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下综合性的信息系统随处可见,例如:楼宇的安保、银行的监控、交通的定位等等。这些系统的搭建无一例外的都需要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管理、施工、验收技术人员,目前市场对网络综合布线的技术人员需求量相当大,而这些人员的来源正是高职院校向外输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对网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综合布线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现状

职业教育育人的目标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能直接投入到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进行教学,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有感发不出。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对综合布线的概念是清晰的,但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是模糊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教与学都滞后于生产实际,跟不上时展。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训经验,能够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教与练比例不协调,理论课远远大于实训课时,因此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能水平。

(二)“一个工程、多个小组”培养模式

网络综合布线光从字面上的“布”字就不难看出这门课程需要多动手、多练习的课程。在加强“双师型”、“理实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变课程为工程,让学生在一个系统的工程任务中掌握和提高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一个工程、多个小组”的培养模式,训练学生在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以及系统验收方面的施工技能和团队意识。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还需要训练学生压接模块、安装配线架、安装机柜、熔接光纤、绘制工程施工图等基本技能。

这样便实现了在实训室完成系统工程实训的目的,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施工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工学交替,适应社会

校企合作几乎是每个职业院校都有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课堂上的实训可以说是温房培育,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意味着是真枪实弹,来不得半点马虎。

网络综合布线的顶岗实习是最容易出成绩的,这是一门紧跟时代潮流的手艺。什么样的双绞线是价廉物美的,什么样的铺设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什么样的机柜摆放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样的施工是成本最低的等等,答案都可以从实际生产中的到。

1.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做好引导工作。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其中,兼容性、高效性和经济性比较突出。

(1)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一套布线系统支持多种信息系统。比如双绞线与模块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传输网络信号,也可以传输电话信号,这样我们就无需再接电话线。如此强大的兼容性特点,可以使不同品牌的设备终端在同一个布线系统中使用相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信息的传递。在线路铺设时无需规定信息模块的具体用途,只要把终端设备接入这些模块,在实际使用时将配线架的跳线作相应调整即可。

(2)高效性

网络综合布线的线缆铺设一般采用的是超五类非屏敝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和光纤混合的铺设方式。这样就可以将光纤传来的数据高速的传输到每一个终端。超五类双绞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50Mbps,6类双绞线带宽可以达到220 Mbps,光纤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500M。

(3)经济性

经济性是建立在兼容性基础上的,传输介质、模块插座、连接设备这些共享资源为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统一发挥了极大作用。线缆的精简、设备的精简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工。

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因此仅仅通过课本或者课堂把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才能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的优越性。

2.学校综合布线的实训室终究是有限的,综合布线的子系统在实训室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和位置。

(1)工作区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线缆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

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以与配线设备安装在一起。

(6)进线间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外线缆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置换成室内电缆、光缆。进线间一般提供给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通常设于地下一层。

(7)管理

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综合布线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a、图b所示的要求。

(a)

(b)

图(a)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干线缆。同时,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线缆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线缆直接连至BD。

综合布线系统入口设施及引入线缆构成应符合图2所示的要求。其中,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可以和设备中的BD/CD及入口设施安装在同一场地。

篇6

中等职校学生入学时大多数在16岁左右,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技术专业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和应用类公司、单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生产线上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生源差、在校时间短、实训硬件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新疆职教投入的加大,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用理实(理论、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的做法。现将我校在电气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作以简单介绍。

一、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实训硬件不足,且现有的实训设备很难满足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也难以胜任“动手”;理论课偏多,实训课偏少;理论课上学生只动脑不动手,而实训课上只是简单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只动手,不动脑。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失去了教学应起的作用,即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求手脑并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1.优化并压缩基础课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与我校其他专业不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基础课内容的选择和课时分配中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见图1)。

不因人设课,大胆地弱化一些基础课。将地方史、法律、职业道德等可合而为一。对职业生涯课程分为占课时较少的普通班和选修提高班。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礼仪、企业文化、美术、职业生涯(提高班)、文学欣赏、青年心理学等选修课。这样既节约了课时,为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节省了大量课时,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选定的基础课程进行内容的优化。而其他的课程,如数学,可根据专业特点,着重函数、方程组及线性代数等内容,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做准备。设立校内各专业的学术机构,对选定的基础课内容进行确认。编写适应本专业的基础课校本教材。

2.调研企业,强化校企合作

我校近几年不间断地选派教师下企业调研,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通过对中泰化学、广汇集团、特变电工、乌石化、新疆化肥厂等企业的调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通过调研,我们把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状况,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为理实一体化打好了基础。其次,通过下厂调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实训基地,开拓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下厂实习,有侧重点的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干中学、学中干,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在下厂的调研锻炼中,也使我们的教师群体得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技能,开阔了眼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好了师资贮备。

3.实训场地的改造

近几年,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契机,对以前的实训项目进行优化,对实训室进行改造并进行充实,以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PLC、电力拖动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需要,并根据已有设备,加强学生对内外线路布线、安装的认识,特别需要树立学生安全用电、安全操作的意识。此外,对于一些成本较大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训项目,可使用仿真器材进行实训。考虑到专业特点,应当把实训室建立成理论、实训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两者相互渗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

4.设计技能模块

根据技能要求,研究并确立每个岗位的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并分析技能要求及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遵循认知规律设定实训项目。在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展开,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实践中,讲练结合,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中级维修电工的考前综合练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分析了中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见图2),确定了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

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目标,并考虑在企业调研得知的实际情况,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组合,编制了中级维修电工一体化教学系统方框图(见图3所示),通过这些核心实训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气专业在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基本核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5.一体化教学拓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而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紧跟企业进行更新。应当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把握好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机会,把校外的顶岗实习,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在实习之前,首先应当确定学生所在企业中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新技术、新方法又有哪些,同企业一道,组织由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师队伍,安排学生参与对不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实习中应分阶段进行总结和考核,循环上升,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意识。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师要及时更新实训计划和教案。只有这样,我们才完成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环节。作为职校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用教育理论及授课技巧,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此外,应当将具有技术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坚持教师下场学习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成长锻炼,应尽可能参与或学习企业的一些重大技术改造,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鼓励学生面对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所构建的产品目标,产生一种创造激情和价值实现欲望,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企业生产环境或情境下,按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工作模式,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做“融入课堂学习,学生围绕项目中核心理论知识点及重点实践技能分组讨论,互动教学,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手段上,采用模块化教学和任务引领式两种教学方法。即在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在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任务引领式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考虑了专业基础课的完整性、灵活性、共享性,又兼顾了专业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指向性,使得两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以模块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在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同时,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随技术更新对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更新;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及考工综合训练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育内容,在明确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后,完成向实现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在教案的编写中,打破传统的方式,设计全新的教案和学案。例如,在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了利用实物,自己动手,寻找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思考,从而寻找规律,找出问题的答案。首先,在多媒体中出示电路图,让学生认真识读。指出各元件的名称,根据符号判别三极管的管型。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图,按规定在试验台上搭接电路。调节RP电位器,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情况和LED的亮度变化。缓慢调节RP使IB分别为10uA 15uA 20uA 25uA 30uA,记录IB、Ic和IE对应的电流值。把各次测量数据记录在案。最后,根据记录测量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自行发现三极管电路的放大规律,相比过去单独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进行的情况,首先,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其次,在分析思考实验现象的同时,学生自主得出了结论,相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也更为深刻彻底。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模拟考工形式进行,分为理论及实际操作。在理论考核中,应重点考查学生对应项目所涉及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际操作中,重点考核学生操作(每个阶段子项目)能力,使用电气设备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考核学生敬业精神及安全意识,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一线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了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人才培养管,缩小了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企业用的上、留得住。在招生、学习、就业的良性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更科学的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新疆这样边远地区,实施电气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无疑是艰辛的,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锻炼,走上业务不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庚新,宁玉山.高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3):104-10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2

Vocational"Intelligent Control and Programming"Course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Xia Guangwei

(Wuhan Polytechnic,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L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work to go,and ultimately the students'zero distance'posts,these ar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vocational schools of concern.We are in the"Intelligent Control and Programming"cour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pproach,optimization and knowledge through the project of r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point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to develop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kill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Curriculum;Intelligent control;Project-based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最终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关注的问题。并且,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考察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实践经验,有没有参与过实际项目的开发。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智能控制与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项目的优化和知识点的重构和整合,在提高实训的效率与效果,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方面,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它使我们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课程来源及定位

(一)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

组织专业教师走访多家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采取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和回访毕业生等形式,了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电子产品生产、智能电子产品研发、电子产品技术服务3个方面。以上职业领域主要包括5个就业岗位――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电子元件采购与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调试、电子产品营销、电子产品售后服务。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电子产品制造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子材料采购,电子产品制造、检测、调试,工艺管理及销售与售后服务能力,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研发、维护、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电子技术领域的生产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分析、提炼,将专业能力中导线与电缆的识别与使用、微处理器的应用、电子产品性能的测试以及电子产品现场安装、调试、维修和应用等能力归纳为选、读、焊、写,测、装、调、检、编、设等10项职业能力,因此确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课程性质与定位

《智能控制与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单片机技术进行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和调试能力,面向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电子产品设计与调试等主要岗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主要作用,因此确定本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四)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智能电子产品的调试与应用等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确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2)了解单片机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3)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及指令系统。(4)掌握单片机系统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选取了人才培养目标10项职业能力中的6种。(1)测:会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2)编:会使用keil、proteus软件进行程序的编写、运行及仿真。(3)装、调、设:会制作、调试、设计简单小型智能电子产品。(4)写:会规范撰写设计报告。

3.素质目标:(1)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2)培养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3)树立质量、成本的意识。(4)养成交流与协作的习惯。

(五)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电动玩具开发为载体。与深圳德普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得实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天蓝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考评标准的制定以岗位能力的需要为依据,参考了电工、电子仪器仪表装调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员等工种对智能电子产品调试与应用技术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智能电子产品调试与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图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选取

单片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生活中常见的电动玩具、电子广告牌、电饭煲、汽车导航系统、数控机床设备等,均用到了单片机技术。经过对比,我们选择了电动玩具作为项目制作的载体。本课程具有注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根据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设计,设置了基本训练项目和拓展训练项目,构建能对学生相应单片机应用能力进行训练的工作任务,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课外竞技训练项目,以促进学生学习和训练。

(二)内容序化

项目及任务的设计遵循从运用单片机的内部资源,到控制外部设备,最后到设计实用产品的规律,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共40学时。课外竞技训练在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教师自主命题,学生课外完成,不占课内学时。本课程在大二上学期授课。

(三)表现形式

课程组教师与深圳德普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编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智能控制与程序设计》,与武汉天蓝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编写了项目教材《智能控制-射频卡项目》,课程组还编写了《学生创新设计方案集》和《学生评价》等校内教材;制作了学生工作页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录制了教学视频;制作了精品课网站;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了智能控制-射频系统。为不断规范和完善《智能控制与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与相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课程标准,其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实施要求、标准说明及评价等方面。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和实物制作相结合,课内教学、课外二课活动、竞技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1)课内学习。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加实物制作的课内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简单程序的分析、设计、调试能力,培养学生单片机的基本应用能力。(2)二课活动。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加深和巩固单片机基本理论、强化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对单片机的技术应用能力。(3)竞技教育。通过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单片机进行产品开发的能力。

2.考核反馈。(1)课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3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等方面;专业知识考核占30%,通过理论考试测试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项目训练成绩占50%,包括专业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自测系统进行自我测试,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2)教学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外交流、作品评价、课后作业等直接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通过教学系部、学院督导(查、听、评)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价等途径,反馈教师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程度和学生运用单片机知识、技能的水平,不断改善教学。

(二)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按照5个步骤进行,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结合虚拟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实践场所实现教学。

2.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教学软件辅助监控课堂教学;利用keil、proteus软件进行系统的虚拟仿真;通过精品课网站实现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和师生互动,同时利用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将教案、课件、授课进度计划等资料上传,实现网上辅助教学管理。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按照5个步骤进行,如图2。下面以显示系统的制作的项目5输入输出接口与红外线传感器应用――(4学时)为例具体说明。

图2:教学过程

任务布置(1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实物等途径展示产品效果,让学生明确产品功能,确定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方案讨论(1学时):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讨论制定初步方案,填写制作过程记录卡。

方案确定(2学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论证方案,完善并确定一个最优方案,学生汇报方案,老师讲解知识,答疑解惑。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明确怎么做。

实物制作(3学时):学生根据最优方案,准备所需设备和元件,在单片机实训室进行实物制作和产品调试,老师在制作之前介绍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制作之中巡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调试故障。目的是教会学生规范制作。

任务考评(1学时):学生展示作品,参加答辩,老师量化评分。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布置下个任务及与本任务相关的拓展训练任务,如往届电子设计大赛题,以便学生能在创新工作室进行拓展训练,最后收取制作过程记录卡、任务考核评分卡、总结报告等资料。这个过程是检查学生做得怎么样。

五、特色与创新

(一)虚实结合、软硬兼修

利用单片机软件模拟仿真确定可行、合理的设计方案,结合方案制作出实物,一虚一实,培养学生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及调试能力。

(二)以赛促练、以赛促改

课程教学,通过基本训练项目、拓展训练项目,训练学生的单片机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课外通过组织校内竞技比赛项目,开展竞技训练,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校外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训练。通过成果总结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宁波.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8,3:41-42

篇8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的高低则主要来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谓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学生高高兴兴的学和愁眉苦脸的学习相比较,效果迥然不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本来他们的学习习惯就不是很主动,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强迫、压制式的“死记硬背”或“照本宣科”,只能造成师生关系冷淡、僵化,甚至对立,这样对于职业教育是“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对《电工内线工艺》这门课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 重视“首次”课教学

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在《电工内线工艺》的前几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他们对于“电工工艺”的“认知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内线工艺》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于是,在首次课上设计了一些问题:照明电路为什么有时候忽明忽暗?电力系统中和自然界的雷击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而短路跳闸时电力系统中又会产生哪些异常现象?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实验

《电工内线工艺》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根据《电工内线工艺》的教学大纲,我在教学进度中安排了“课堂实训”环节,即“多说不如多做”,因为单纯学习基本的“电工工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不如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便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刚开始安排几个有趣的实训,如:电工常用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简单的常用照明线路的设计和计量等项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反复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尽量采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电工内线工艺》主要是学习(高低压电气的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电工工艺和安全知识,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实践实训课程。在《电工内线工艺》教学中要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采用电器实物、电气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配合作用。例如,在学习“电线和电缆”等绝缘线时,通过教师对常用规格的线缆进行详细的描述后,然后在多媒体演示屏上展现出某供电系统电线和电缆的放大镜头,依次让学生按照各型线缆的特点,寻找出该供电网络所采用的电线和电缆,并对号入座,然后分析这些线缆的使用环境和敷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电线和电缆的基本外观、型号,了解电线和电缆的区别,以及各型电缆的使用场所和应用情况,这样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再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在学生自述已知的变压器工作原理和用途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的实物模型和零部件分解图例,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内部结构、推导“变压”的机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掌握和理解,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2、注重演示教学。演示教学是展示电工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谈为神奇,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演示实验中,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由学生自己动手,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使用仪表、设计常用导线连接方法,在自我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实践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事实来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强调正确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交(直流)流钳形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常用交直流电流表的测量方法是:必须将仪表串接到被测电路中。在此基础上,强调钳形电流表是检测运行中“电路电流”的最常用且最直接的仪表,优点是测量电流时不需要断开被测电路,进行串接,就可以直接获取运行中线路或设备的电流,为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然后讲解:交流钳形电流表主要由一只电磁式电流表和穿心式电流互感器组成,利用互感器原理完成测量要求。叙述测量过程:测量电流时,打开钳口,将被测载流导线置于穿心式电流互感器的中间,当被测导线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交流电流的磁通在互感器副边绕组中感应出电流,该电流通过电磁式电流表的线圈,使指针发生偏转指示电流值。然后要求学生利用钳形电流表,设计准确测量“5A以下小电流”的实验如下:

将钳形电流表由大到小逐渐更换量程来做实验,重复读数,并逐一记录,反复比较,从中找出精确测量的方法。很多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试,利用互感器工作原理展开讨论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商讨,最后同学们兴奋地得出:可以简单地用增加匝数的方法来精确测得单根导线电流。老师此时要给予肯定。

三、利用多媒体,制作形象的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电工内线工艺》主要是研究电气应用技术的基础实践课程,如果不配合适当的课程实训是极其抽象枯燥的。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工艺操作的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就比较困难了。

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模拟电工工艺操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工艺过程的认识障碍。例如:高压电缆敷设方式、线缆接头的制作工艺过程等。用课件简单模拟制作过程,将整个电缆接头(中间接头和终接头)复杂的操作过程通过模拟分解操作予以完成,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了,学生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电工工艺”学习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营造富有情趣、探究性的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情趣和探究性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如果有情趣、针对性的提问,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学习《电工内线工艺》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采取悬念激趣法。在“电工工艺”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 “磁悬浮列车”的构造,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 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把教学内容由抽象的书本知识向社会延伸,并把教学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了。

2、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实际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电工工艺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任何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要帮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养成:善于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最理想的结果应该包括: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有效的认知方法,探究学习规律,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思索本节课的“探究教学”是否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有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过失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最后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性”的课堂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积极尝试应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方法,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统一,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课程是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内外线电工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工业企业供电系统和变配电所的电气设备及运行等。劳动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电力生产过程和电力系统的有关知识、工厂企业供电方式及特点;掌握变配电所主要电器设备的结构、原理、运行和检修方法;掌握电力线路的结构、运行和检修知识;了解节约用电的意义和措施,为学生毕业后从、配电所运行、检修工作和电力线路维护工作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本文就实践技能培养、电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补充新知识和校企合作四方面做以下的思考和探讨。

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为本,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技校电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气线路和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修理。日常工作包括运行设备的监视、运行状态的记录、设备定时巡视检查、倒闸操作、频率和电压的调整、发生事故后的紧急恢复及一些维修工作,基本上不涉及设计和复杂的计算。根据实际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大部分内容强化定性分析,弱化定量分析计算,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衔接、配合做好准备,按课时比例安排好理论和生产实习课,用实物进行教学。笔者在讲授供电系统时,以山东省某矿井的供电系统为例,与学生分析供电方式、高压配电网络、工厂电力线路的结构等,结合教材上的基本理论,总结归纳供电系统的优缺点,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在讲授变、配电所的电气设备及运行时,分析各种高低压电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笔者找来各种相应的电器,让学生动手拆装,了解电器的结构,讲解其工作原理,然后带学生到一些事先联系好的变电所参观这些电器的位置和连线方式,查看型号规格,现场进行变、配电所的倒闸操作,判断处理一般的停电事故,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锻炼了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

二、电化教学工具的应用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学生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然而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技工学校的学生中,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好,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手段,采用电化教学法。电化教学好处在于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能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得到充分的感知;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便于理解和记忆;能兼顾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上。电力系统及生产过程等内容都可用教学VCD、自制的幻灯片、图片等配合讲解,对于某些抽象难懂的内容,教师还可利用数码相机对各种型号的高压设备从多方位、多角度拍照,然后用在课堂教学上,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放大某些元器件加以讲解。也可用摄像机把某些动作要领拍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这样更直观清楚,且没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学生一时听不懂或看不懂,可以重放,也可以辅导,不怕学生基础差,又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深,收效明显。

三、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的新技术被大批引进,国内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常参加行业的各种研讨活动,及时了解最新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知识、新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如:真空断路器在生产实际中已被广泛应用,教材上有关真空断路器的内容只讲基本结构、灭弧原理和特点,这是不够的。教师应补充真空断路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真空度的检查、测试、灭弧室的更换等。近年发展起来的超高电压远距离大功率的直流输电技术、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等新技术、新设备都应该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校企合作

篇10

一、课例确定

课例名称:蛋白质。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课例背景分析

1.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从事药品调剂、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及药品使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有机化学课程目标。有机化学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学专业所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本课例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功能定位。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蛋白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专业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4.学生能力基础分析。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对蛋白质的结构只做一般性介绍,突出蛋白质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学习目标设定

1.认知目标。熟悉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蛋白质的性质,了解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意识和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感受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时间资源。教学课时共2学时,可以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相关准备在课余时间完成。

2.材料资源。督促学生针对事先教师设计好的问题,预习书本关于蛋白质相关知识部分,将学生分组并选定一名代表作为上课时的发言人。

3.设备资源。化学实训中心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和相关试剂。

4.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实施

1.复习提问(5分钟)。教师活动:PPT展示题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回忆知识,进入状态。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新课打下伏笔。

2.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三聚氰胺”与问题奶粉、鸡蛋,并提问:三聚氰胺是蛋白质吗?它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什么是蛋白质?怎么鉴别蛋白质?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进入状态。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3.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活动:讲授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应用。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记录。设计意图:学习蛋白质理论内容,为实验验证做准备。

4.分组实验(20分钟)。教师活动: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包括颜色反应(茚三酮反应、黄蛋白反应、缩二脲反应)、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学生活动: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设计意图:真实情境、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5.小组讨论(22分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医院为什么用紫外线灯消毒?防疫部门一般怎样保存疫苗、酶制剂?为什么可以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医疗器械?鉴别蛋白质有几种办法?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做中学,培养合作精神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6.师生共评(15分钟)。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总结。学生活动:组内代表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对比评价中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篇11

一、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提出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型的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得以应用,使得汽车电气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控制电路也越来越复杂,如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系统、红外线雨量感应控制系统、一键起动控制系统、自动倒车控制系统等等。另外,现在技师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系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老化,已经跟不上现代汽车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教学效益不高,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激发。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有效掌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而有效的好方法。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二、项目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一般按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

1.确定任务阶段

项目来源是项目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出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要求项目的可操作性高、应用性强。例如,在本课程和教学中讲完半导体元件的结构组成、原理特性以及作用后,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半导体元件的检测和作用,加强技师班学生的应用能力,可要求学生利用二极管和废笔管制作汽车专用试电笔,利用三极管制作晶体管闪光器等两个实用性很强的项目。由教师提出项目要求,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在项目实施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实践制作能力。

2.制定计划阶段

由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项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并在班上展示,得到全班同学和教师认可后方可实施,通过这样的展示和沟通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优点,可以使此项目的设计更加完美。例如,设计“利用二极管和废笔管制作汽车专用试电笔”的项目时,首先要求学生设计出试电笔的电路原理图,然后查找相关资料计算出试电笔的耐压值以及各元件的参数,最后设计电路的焊接和电笔的外观以及它们的装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成品给学生,让学生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制作的产品要求美观、易携带、易拆装、成本低。在此阶段,学生通过项目计划的制订及展示互相沟通、互相启发,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3.计划实施阶段

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形成后开始实施计划。学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成品从中了解到应该收集什么样的废笔管,电路设计好后要怎样焊接才能安装到笔管中,笔的两端为检测端,要如何设计才能不松动而且美观。每组展示试电笔电路的工作原理图,并描述其设计思路和方案。

4.项目评估总结阶段

针对在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复整改总结,为项目的下一轮实施做好铺垫。例如,要设计出耐压范围在3V~50V的电路,应选用多大阻值的电阻;检测电流方向可用发光二极管工作个数不同来判断,一个发光二极管亮时表示正向,两个一起亮时表示反向,也可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来实现,红色二极管亮时表示正向,绿色二极管亮时表示反向等等。较多知识点的应用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只有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后才能应用自如,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对理念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项目成果验收评价阶段

项目成果的验收采用成果展示、小组制作工艺描述、答辩、实训报告相结合的形式。由指导教师负责总体组织,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现场操作演示,并描述其设计思路、制作特点和工艺等,验收产品的运行情况、技术难度、工作量和美观性;其次是现场答辩,其他小组的同学有疑问可以向描述者提出,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情况,验收学生对该项目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成果展示和答辩完毕后,各小组将项目设计思路及过程写成报告总结出来,并要求写出相关的参数计算过程和画出相关电路,报告描述问题清楚完整、格式规范、页面整洁清晰、反映学生本人所完成工作的全面情况等。在成绩评定中,教师应突出评定学生项目成绩的主要依据不是学生的项目结果,而是项目实施的过程。对于比较新颖的创新性思路,即便最终的效果不理想,也应该给予较为优异的成绩,以鼓励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国利.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53.

[2]王晓民.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0):233.

篇12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40-02

近些年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现代化建设先进高级有效的教育体系;掌握计算机知识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为了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各类高校相继建设了计算机机房。所以组建计算机机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备基础设施,是因为高校计算机机房几乎承担所有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考试等任务,有时候还要作为公共考场之用。譬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北大青鸟考证,等等。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院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机房管理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在机房使用过程中,由于许多学校机房的使用率比较高,有些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因操作部当或恶意破坏,极易造成系统崩溃甚至设备损坏,这些 都是对我们老师,机房管理员的一个考验,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去解决,虽然给机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虚心吸收他人宝贵经验,勤于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才能在繁杂的机房管理事务中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

机房的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机房每天负载任务很重,所以重视和提高学生机房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机房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都有重要的意义。为规范机房管理,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保证计算机设备安全和教学工作运转,以下是我总结的机房管理的经验:

一、人员上的管理

1.明确学生上机守则

1.1学生上机时,应在教师指导下认真上课上机,注意上机纪律,不得大声喧哗,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1.2要爱护机房卫生,雨具.食物.饮料不得带入机房,不得乱扔果皮.纸屑等;

1.3不得在机房乱涂乱画;

1.4不得故意损坏硬件设施,否则照价赔偿;

1.5不得私自带软件上机;

1.6不得在机房玩游戏和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操作应服从指导;

1.7机房内的一切物品,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意挪动,拆卸和带出机房;

1.8学生上机按学号入座,未经任课老师允许,不得随意调换座位。

2.明确指导教师岗位职责

2.1加强防火防漏电意识,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并告知机房管理员;

2.2每天上课提早5分钟,填好机房日志表格;

2.3上课时间要在机房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不得中途接电话,更不得中途无故离开机房;

2.4上机时如果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及时制止;

2.5发现电脑故障应写在机房日志表格上,并及时通知机房管理员;

2.6机房安排课程中有冲突的,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协商解决,确保上机的顺利进行;

2.7外聘教师同样遵守以上工作。

3.明确机房管理员制度,并严格遵守:

3.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情为教学工作服务;

3.2坚守工作岗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更新知识,能正确操作及维护所管理的设备;

3.3热情为学生与教师以及对外开放的师生服务,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3.4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提前装好所需各种软件,协助教师进行实验,实训指导,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院完成好其他教学任务;

3.5做好设备的保养.维护及管理工作,出现故障及时处理,难度较大的故障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反映,尽快安排维修,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3.6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物,注意安全,坚持搞好工作区域内的环境卫生;

3.7做好各种教学,上机的记录,按照学院要求及时收集,上报有关资料。

二、机房环境上的管理

1.尽可能将计算机放置在一个通风良好,干燥并且阳光无法直接射到的地方,所以每个机房都配置了1-2台空调;

2.电脑桌的高度最好是显示器屏幕与视线等高或略低,调整显示器仰角以适宜观看,手腕保持平展放松,手臂与桌面等高,双脚平放在地板上;

3.灰尘是机器的最大杀手。为了避免部分元件散热不好,造成显卡、CPU烧毁和在潮湿季节电路内部短路,要定期对机箱内部元件清洁。所以我们每天打扫一次机房,每星期拖一次地,每个月大扫除一次;

4.电脑室里的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若显示器长期受强光照射,则容易加速显像管老化,降低发光率,并且在强光照射下,显示器对学生的眼睛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为此,机房的窗户要添加防紫外线的窗帘,这样可以控制机房的光线。

三、机房安全的管理

1.机房安全注意在于安全用电, 由于机房的电线、网线线路错综复杂,电路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引起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亡,甚至可能引起火灾,造成大的财产损失,所以机房的用电安全是重中之重,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如恶劣天气的影响或空调漏水流入线槽 等)或故障(电源打不开或有火星冒出)的现象,应及时报修,不能掉以轻心。每天下班前都要检查下电源是否都关闭,以免遗留隐患。严格规范学生行为禁止学生乱碰电源、电线等物,在危险作出标示,并安装报警器和监控器,确保万无一失;

2.规范配备灭火器材,定 期进行消防警报设施 检查,严禁带入打火机火柴等违禁品,禁止吸烟;

3.禁止携带食品进入机房,并定期灭鼠。

四、机房维护的管理

1.机房主机维护的设备包括:计算机,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交换路由设备),投影等;

2.计算机硬盘保护系统包括硬盘保护,CMOS参数保护和网络复制三大功能。其中硬盘保护功能既能防止来自操作系统之上的对硬盘数据的恶意破坏,因此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两个软件;

3.机房在上机过程中,难免出现计算机问题,比如计算机蓝屏,那先重启计算机,看它是否能正常运行,假如重启还蓝屏那只能让学生换台电脑,利用业余时间用其他的电脑进行网络复制;

4.计算机开机出现滴—滴—滴的声音,那可能是内存条松动了,打开主机盖,把内存条拆下来用橡皮擦擦干净,把凹槽里的灰尘擦干净,装上内存条就可以了;

5.计算机网络不通,先看看网线是否插好,然后右键单击“网上邻居”,选择属性,出现网络连接的对话框,右键单击 “本地连接”,选择属性,选择Internet协议(TCP/IP),点击属性,IP地址改下,点击确定,看网络是否通,再不行,就换跟网线,试试看;

6.计算机开机没有反应,可以先拔掉连接主机上的电源插头,多按几下开机键,接着再插上电源,看看能否开机;不然在试试把主机箱打开,把电源线断开,把里面的灰尘擦干净,再插上电源线,看看能否开机;再不行就可能是硬件电源坏了。要向后勤提出报修。

实验管理人员要一专多能。机房管理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授课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到机房的管理,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的话,就要求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维修能力,在熟悉常用软件的基础上,能够在短时间内排故障,这样既减轻了授课教师的负担,也使得实训课能够顺利进行。机房管理和维护工作既烦杂琐碎又枯燥重复,又让管理员需要很大的耐心。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态度要和蔼,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要求也要说明情况。对于一些小问题我们能够马上解决的要立即解决,而对于一些大问题,则要及时为学生更换计算机,确保学生上课。如果没有计算机可提供要说明原因。并且迪欧出现故障的计算机要尽快的进行修理,确定硬件坏了,要及时上报给后勤处,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机房管理和维护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也会层出不穷,所以对机房管理员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这也让我们感到不少的压力,希望我们能把这种压力转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管理员的技术,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和机房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