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基层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层体育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31-01

一、当前形势下我市畜牧技术基层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过于混乱

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市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并不是一个单一对的单位,其与同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一起办公,同属于一个机构体系,而且只有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并未设立相应的推广机构,导致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断层的问题。

2.推广人员不足

由于负责畜牧技术基层推广的人员同时要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很多都是非专业人员进行负责,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即使有专业人也由于所负责的工作较多而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推广畜牧技术,这必然会影响到畜牧技术推广的工作。

3.支持推广的经费不足

畜牧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大量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但却无法看到实质上的回报。从政府的预算项目来看,畜牧技术推广费用并未列入其中,因此推广的经费事实上市空白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可以为推广获得部分的经费,但金额十分有限,远远不够支付推广所需的成本。例如“按照推广的需求,一个技术推广人员一般需要负责10个养殖户,同时每个养殖户每年至少要去现场进行指导7次,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有70多次,如果当地的环境不是十分理想,那么车资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经费固定的情况下,指导的费用就会被谁缩减,甚至会缩减指导的次数,自然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推广目标。

4.考评考核制度的缺失

在畜牧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是以优良的畜牧品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主的,尽管推广人员将这些推广出去,但推广的效果如何却未可知。至今仍没有严格的考评管理制度,使得推广人员的工作没有监督考核,长此以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打消,对工作缺乏热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节约开支等,推广考评多采取电话考评的方式,科学性较差,给很多人以可乘之机,蒙混过关,无法发挥畜牧技术推广的功效。

二、改善畜牧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不难,我市的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除了制度的缺失,经费的紧张外,人员的缺失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改进:

1.创建机构,职责明确

根据需求创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这是当前畜牧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要明确每级畜牧机构所负责的共工作,一般省级以上的机构主要负责技术的开发及研究,同时要做好新品种的繁育及新项目的引进与推广,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制定不同的推广方法,这样对科学推广畜牧技术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省级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定期的举办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对自身的工作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提升其整体素质。市级的推广机构则主要负责推广工作的监督与考评,区级一下则主要负责技术的推广,确保工作到位。

2.提高畜牧技术基层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唯有强劲的的队伍方可赢得胜利,因此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提高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水平,要使其懂业务、注重实践,善于管理,同时会沟通的现代化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省级畜牧技术机构要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考核,唯有如此才能使其知识随时更新,便于将现代化的技术推广到实践中。

3.建立并完善考核考评制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现有的考核考评制度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不仅要组织考核人员深入到第一现场进行考核,同时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调查,确保所有的考核数据真实且有效。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推广人员以奖赏与惩罚,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热情。

4.加大经费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

这一点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为了改变原本的推广技术不足的情况,政府必须要发挥引导功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各级的推广单位可以从自身出发,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这一事业中,为畜牧技术的基层推广工作做出贡献。另外,必须要确保专款专用,一旦发现挪用现象严惩不贷。

5.发挥专业院校的作用

专业院校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畜牧技术的推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员,省级畜牧技术基层推广机构要加强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技术推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我市的建设步伐在逐渐加快,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亦不例外,因此,在畜牧技术基层推广工作中必须要发挥推广机构的引导作用,注重人员培养,体制的完善,从多个角度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使其落到实处,实现我市畜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篇2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生产、顾客、员工的一手资料信息,比高层更熟悉日常经营活动,更能准确地获得企业所需的信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企业对中层管理者激励问题重视不足,导致中层管理者流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层管理者作用的发挥、执行力的强弱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激励制度能提高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激励,即“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机制,又称激励制度,是指以激励为基础的系统体系,具体而言是企业通过制定一套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各种奖酬手段。

企业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强化员工的积极的工作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员工的需要,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更能在激励员工个体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的整体工作绩效,满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与员工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共同成长,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二、激励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意义

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决策层、中间执行层和基础操作层三个层面。对企业中层管理者而言,他们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承担着企业决策的实践、目标的落实、战略的执行以及具体目标和任务分解的责任,又要负责履行高层与基层间沟通协调的职能”。不论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中层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都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中层管理者,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调动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忠诚度

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中层管理者进行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的职业动力、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继而提高其忠诚度,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发展的“发电机”,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2.有利于增强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多数中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理念靠中层管理者来传递,经营计划靠他们来组织实施。对中层管理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加强他们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高绩效团队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不在于高层管理者,而是在于有一批具有改革潜能的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善于与他人合作,与一线员工接触较多,建立起比较深厚的感情,能树立起领导模范。因此通过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能够间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高绩效团队。

4.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层候选人

中层管理者懂技术、善经营,具有很大的管理潜能,只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其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高层的候选人。

三、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很多企业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中层危机,主要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体系不完善

薪酬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存在忽略薪酬体系规划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注重长期薪酬激励规划。有很多高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中层管理者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中层管理者长期薪酬激励的规划,导致一些中层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追求短期的业绩,而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二是薪酬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薪酬激励方式缺乏多元化,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了薪酬激励中的福利激励。单一的激励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薪酬激励的效果。

2.工作环境不完善

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是很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建设,把工作环境简单地等同于基础设施,忽略了关系环境和工作丰富化。关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而工作太过于枯燥、单调,会使中层管理者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长远的发展,久而久之便选择离职。

3.培训计划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培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培训能让中层管理者的技能和知识得到加强和更新,但许多高层对这方面的考虑不太周全,没有做到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或者只是形式化的培训,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不具体、手段不恰当、不重视培训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等等,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忽视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对中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然而,当前激励机制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忽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与特点,对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关注不足,极大影响了激励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层管理者重视不够。一些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导致激励手段单一。第二,对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认识不足,导致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和特性。中层管理者有不同于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独特特征,在自身素养、工作态度和作风、职业追求、个人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特征。在经济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的低层需要已经基本满足,逐渐向社交、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渡,他们“通过收入的高低在企业内部感知公平感和市场中的公平感,通过收入高低感知被别人尊重的程度,确认自己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在工作环境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更重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的适度多样化、工作的自以及工作本身的学习机会和成功机会等因素;在培训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基于其在专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对培训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方面,中层管理者有较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更期待明确的未来发展走向和路径,期望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四、完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策略

完善、有效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立足于中层管理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基础之上。基于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完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形成多元化的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要制定长期的薪酬激励计划。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超前意识,时刻考虑到企业和中层管理者的长远发展,保障中层管理者的权益。可以通过股票期权制等长期薪酬激励手段,让中层管理者参与利益分享,激励他们为自身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第二,要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手段。既关注中层管理者的经济收入,又关注他们的长远福利,诸如保险缴纳、公寓住房、工作餐提供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因人而异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更要形成动态化的激励机制,提高薪酬激励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环境。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人际关系压力,既要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又要处理与下属的关系。高层领导者的有力支持能够帮助中层管理者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中层管理者更容易得到其下属的支持和尊重,从而满足中层管理者领导风范的需求。

第二,实现工作丰富化。中层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工作。工作的丰富化能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3.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

第一,要坚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对于上岗不久的中层管理者,可以采取短期培训,让他们熟悉企业的业务、岗位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其角色,以更好的了解岗位、适应岗位;对于企业的元老级中层管理者可以采用长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他们的知识,改善其管理方式,注重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第二,要坚持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可以让中层管理者更好地熟悉业务知识、更新综合管理理念、提升能力、丰富管理技术;外部培训主要有国外培训和岗位交流,国外培训提供了学习外国管理理念的机会,岗位交流则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工作环节和企业的经营理念。

4.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层管理者有强烈的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定期帮中层管理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有所差异,不同水平的中层管理者其职业发展规划不尽相同。同时要区别理想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异,有规划地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能力[4]。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中层管理者明确其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孙永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1.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

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馆舍建设基础较差、馆藏不足、书籍更新滞后、人才缺乏等。例如:就2009年第四次全国县(旗)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情况来看,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费用仅占19.3%。以县级图书馆为例,购书费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5年,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0.9%,平均每馆新购图书0.25万册。到2008年,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则下降到10.3%。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5册的标准。按国家二级馆标准,县(旗)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一项要求为5万元。就目前一般要求的购书价格,每册为25元。这就是说,很多基层县(旗)图书馆每年增加的新图书量约2000册,而且大多数馆都包括了报刊杂志的征订在内。这样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读者的要求。更有许多的县(旗)图书馆的定级在三级或三级以下。

人才的缺乏,又是目前凸显在基层图书馆一个重要而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基层公共图书馆运行模式主要集中借还书操作这一层面上,员工的工作技能要求不高。这给很多人造成误解,认为图书馆是个非专业领域,直接导致进入基层图书馆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有的甚至沦为地方政府安排闲杂人员养老的地方。人才缺乏,不但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开展造成问题,更影响到图书馆的持续科学发展。

2.资源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书籍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2000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持证电子人数为623万人,接待读者1.88亿人次。目前的持证读者人?滴?582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这个情况,是相当不容乐观的。县(旗)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主体,它们的数量占公共图书馆总数量的98%,书刊外借的90%以上是通过县(旗)级图书馆来完成的,县(旗)级图书馆的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办证人数、借阅量都在下降。

二、解决基层公共图书馆问题的对策

1.提高资源优势

图书馆资源优势,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源动力,而图书馆的阅读环境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读者到图书馆的阅读意愿。要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自身认为:

争取政府资源。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首先要争取政府资源,加强硬件的建设,改善阅读环境和增加藏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图书馆的经济投入逐渐加大。但虽然如此。目前基层政府的投入,在许多地区都不能满足于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目前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仍然要以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大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为主。

争取政府以外的资源。争取政府以外的资源,对图书馆来说,是一种有益和十分必要的补充。只要这项工作做好了,无论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有益补充。

整合图书馆资源。单个的基层图书馆,其馆藏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整合图书馆的资源。目前,部分省市的小范围地区的图书馆网络群,已经开始实现馆际之间的书籍资源共享及互借和通借通还。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可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2.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要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需要解决一个巩固和发展的问题。需要在巩固传统阵地的基础上向外发展,让馆藏资源最大程度的流动出去,送到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地方,从而达到使用率的提高。要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自身认为:

篇4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国外文化良莠难辨,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找到有效措施,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从根本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又被称为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它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力量控制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内在力量就是动机。而动机的产生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导致的,这些需要按照个体人格发展的程度不同对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的排序,这就构成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的最底部,是人类对于生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可避免的最强烈的维持生存的行为动力,包括对空气、水、食物、睡眠、分泌、生理平衡和性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除了性以外如果有其中任意一项不能够被满足,人类将无法正常地运转生理机能,甚至威胁生命。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能够维持生存之后,人类才会对其他因素产生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相比要高一级,已从生理方面上升到了思想层次。安全需要来自于稳定生活的欲望。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会存在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以及防御实力的欲望。人类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转而想要得到有保障的生活,因此产生了对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安全、家庭安全等因素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被称作归属与爱的需求,这比安全需要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与一个人的民族、生活地区、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个人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得到关心和照顾,在家庭、团队、同事、朋友中得到理解的爱护,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有着无法度量、难以察觉的性质。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三部分,也可以称之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望。这是人们追求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从外部来讲,尊重包括受信赖、高度评价、有社会地位;从内部来讲,是指能独立自主、有实力、能胜任等。这些尊重要求会使人充满热情和信心,对生活十分享受,体现自身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最顶端,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群,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着较一般人较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在合适的工作中展示这些才华,发挥自身的潜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物,从而感到快乐。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然而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中,人的需要是有差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了解了人在每一特定时期或环境里的具体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和管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的特殊群体,心理尚不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多客观因素很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疏导、消除障碍,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沉淀,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强大的阻力。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平均水平较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和毕业实习的大四学生中。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化会产生诸多不适应。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教育模式的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愿意选择异地求学,这来源于大学生对于认识新鲜世界和摆脱父母约束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但在面对崭新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生疏的地区风俗等不同因素时,茫然失措的慌乱由心而生。对于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无法合理支配大学相对宽松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在大学里目标不明确,从而挂科、留级,浑浑噩噩而无所收获。

对于正在参加实习工作的大四学生来说,强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让刚刚准备走出校园的他们有些望而却步了。校园生活单纯而轻松,但社会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场。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将目光放在了考研究生,继续学业上。而那些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学生在工作实习时,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卷入了职场大浪中不能自拔。恐惧、无措、疲惫、不自信等心理问题无处不在。

2.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时代是集体生活的模式,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这就体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生活背景、文化习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差异都将影响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大学生思维纯粹,对于人际关系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思想隔阂造成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此导致的错误归因给人际关系带来了更加消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自卑、胆怯、孤僻、自暴自弃、忌妒猜疑和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未来发展。

3.学习障碍。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时代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学里,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习时间和教学内容都相对轻松许多,但这种没有强制性的制度却造成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及院校扩招造成的竞争压力增大等原因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旦这些压力和障碍不能得到合理排解或通过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对学生自身、学校甚至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无法估计的。

三、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析。

1.生理需要障碍。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部分大学生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家中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其在大学生活中的生活正常开销。学费无法按时缴纳、生活费用无处可出等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无法保证学业的正常进行。同时,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和热情洋溢的大学同学时,明显的心理落差令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阻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安全需要障碍。在大学生刚刚入学和即将步入社会这两个阶段,都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现实。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未知社会的不确定、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以致缺乏安全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从稚嫩青年到一个完全的社会人之间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迷茫和无措是必经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自身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大部分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控,平稳地度过这段没有安全感的特殊时期而得到成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摆脱这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屡遭挫折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影响到了日后的工作和学习。

3.社交需要障碍。复杂的人际关系将某些大学生的神经调动得十分紧张。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同学之间在课堂之外相处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比中学时代有所增加。但人际交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找的真挚的友谊和纯真的爱情,但在所谓的缘分背后,与人的交流和相处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乐观热情、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较容易获得社交方面的心理需求,内向孤僻的学生不善言谈总是在人群中被孤立,更加缺少社交需要的满足。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与世隔绝、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成功的案例。

4.尊重需要障碍。大学生仍处于学生时代,对于未来生活有梦想,虽然距离梦想实现可能还很遥远,仍渴望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希望受到别人的信任和高度评价。因此,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竞争,加入学生会,参加社团,活跃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这就是为梦想努力,满足尊重需要的表现。但这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剩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感到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十分颓废却又对改进无从下手。他们隐没在人群中仰望那些优秀同学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但由于缺乏自信让他们从来都不敢去尝试。日益增长的自卑情绪助长了悲观厌世的心理,成了不健康因素。

5.自我实现需要障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也应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于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从事称心如意的工作,完美地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但在现实社会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需求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对着强大的就业和工作压力。调查表明,在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性质相关工作的大学生只是少数,在职场中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和擅长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自我实现梦想的破灭,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及悲观情绪不利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这就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校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