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层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31-01
一、当前形势下我市畜牧技术基层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过于混乱
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市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并不是一个单一对的单位,其与同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一起办公,同属于一个机构体系,而且只有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并未设立相应的推广机构,导致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断层的问题。
2.推广人员不足
由于负责畜牧技术基层推广的人员同时要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很多都是非专业人员进行负责,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即使有专业人也由于所负责的工作较多而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推广畜牧技术,这必然会影响到畜牧技术推广的工作。
3.支持推广的经费不足
畜牧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大量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但却无法看到实质上的回报。从政府的预算项目来看,畜牧技术推广费用并未列入其中,因此推广的经费事实上市空白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可以为推广获得部分的经费,但金额十分有限,远远不够支付推广所需的成本。例如“按照推广的需求,一个技术推广人员一般需要负责10个养殖户,同时每个养殖户每年至少要去现场进行指导7次,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有70多次,如果当地的环境不是十分理想,那么车资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经费固定的情况下,指导的费用就会被谁缩减,甚至会缩减指导的次数,自然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推广目标。
4.考评考核制度的缺失
在畜牧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是以优良的畜牧品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主的,尽管推广人员将这些推广出去,但推广的效果如何却未可知。至今仍没有严格的考评管理制度,使得推广人员的工作没有监督考核,长此以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打消,对工作缺乏热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节约开支等,推广考评多采取电话考评的方式,科学性较差,给很多人以可乘之机,蒙混过关,无法发挥畜牧技术推广的功效。
二、改善畜牧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不难,我市的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除了制度的缺失,经费的紧张外,人员的缺失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改进:
1.创建机构,职责明确
根据需求创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这是当前畜牧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要明确每级畜牧机构所负责的共工作,一般省级以上的机构主要负责技术的开发及研究,同时要做好新品种的繁育及新项目的引进与推广,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制定不同的推广方法,这样对科学推广畜牧技术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省级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定期的举办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对自身的工作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提升其整体素质。市级的推广机构则主要负责推广工作的监督与考评,区级一下则主要负责技术的推广,确保工作到位。
2.提高畜牧技术基层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唯有强劲的的队伍方可赢得胜利,因此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提高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水平,要使其懂业务、注重实践,善于管理,同时会沟通的现代化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省级畜牧技术机构要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考核,唯有如此才能使其知识随时更新,便于将现代化的技术推广到实践中。
3.建立并完善考核考评制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现有的考核考评制度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不仅要组织考核人员深入到第一现场进行考核,同时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调查,确保所有的考核数据真实且有效。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推广人员以奖赏与惩罚,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热情。
4.加大经费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
这一点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为了改变原本的推广技术不足的情况,政府必须要发挥引导功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各级的推广单位可以从自身出发,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这一事业中,为畜牧技术的基层推广工作做出贡献。另外,必须要确保专款专用,一旦发现挪用现象严惩不贷。
5.发挥专业院校的作用
专业院校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畜牧技术的推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员,省级畜牧技术基层推广机构要加强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技术推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我市的建设步伐在逐渐加快,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亦不例外,因此,在畜牧技术基层推广工作中必须要发挥推广机构的引导作用,注重人员培养,体制的完善,从多个角度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使其落到实处,实现我市畜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生产、顾客、员工的一手资料信息,比高层更熟悉日常经营活动,更能准确地获得企业所需的信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企业对中层管理者激励问题重视不足,导致中层管理者流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层管理者作用的发挥、执行力的强弱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激励制度能提高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激励,即“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机制,又称激励制度,是指以激励为基础的系统体系,具体而言是企业通过制定一套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各种奖酬手段。
企业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强化员工的积极的工作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员工的需要,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更能在激励员工个体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的整体工作绩效,满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与员工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共同成长,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二、激励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意义
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决策层、中间执行层和基础操作层三个层面。对企业中层管理者而言,他们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承担着企业决策的实践、目标的落实、战略的执行以及具体目标和任务分解的责任,又要负责履行高层与基层间沟通协调的职能”。不论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中层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都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中层管理者,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调动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忠诚度
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中层管理者进行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的职业动力、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继而提高其忠诚度,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发展的“发电机”,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2.有利于增强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多数中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理念靠中层管理者来传递,经营计划靠他们来组织实施。对中层管理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加强他们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高绩效团队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不在于高层管理者,而是在于有一批具有改革潜能的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善于与他人合作,与一线员工接触较多,建立起比较深厚的感情,能树立起领导模范。因此通过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能够间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高绩效团队。
4.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层候选人
中层管理者懂技术、善经营,具有很大的管理潜能,只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其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高层的候选人。
三、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很多企业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中层危机,主要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体系不完善
薪酬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存在忽略薪酬体系规划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注重长期薪酬激励规划。有很多高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中层管理者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中层管理者长期薪酬激励的规划,导致一些中层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追求短期的业绩,而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二是薪酬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薪酬激励方式缺乏多元化,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了薪酬激励中的福利激励。单一的激励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薪酬激励的效果。
2.工作环境不完善
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是很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建设,把工作环境简单地等同于基础设施,忽略了关系环境和工作丰富化。关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而工作太过于枯燥、单调,会使中层管理者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长远的发展,久而久之便选择离职。
3.培训计划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培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培训能让中层管理者的技能和知识得到加强和更新,但许多高层对这方面的考虑不太周全,没有做到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或者只是形式化的培训,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不具体、手段不恰当、不重视培训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等等,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忽视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对中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然而,当前激励机制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忽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与特点,对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关注不足,极大影响了激励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层管理者重视不够。一些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导致激励手段单一。第二,对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认识不足,导致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和特性。中层管理者有不同于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独特特征,在自身素养、工作态度和作风、职业追求、个人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特征。在经济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的低层需要已经基本满足,逐渐向社交、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渡,他们“通过收入的高低在企业内部感知公平感和市场中的公平感,通过收入高低感知被别人尊重的程度,确认自己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在工作环境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更重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的适度多样化、工作的自以及工作本身的学习机会和成功机会等因素;在培训需求方面,中层管理者基于其在专业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对培训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方面,中层管理者有较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更期待明确的未来发展走向和路径,期望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四、完善企业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策略
完善、有效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立足于中层管理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基础之上。基于中层管理者的需求特征,完善中层管理者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形成多元化的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要制定长期的薪酬激励计划。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超前意识,时刻考虑到企业和中层管理者的长远发展,保障中层管理者的权益。可以通过股票期权制等长期薪酬激励手段,让中层管理者参与利益分享,激励他们为自身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第二,要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手段。既关注中层管理者的经济收入,又关注他们的长远福利,诸如保险缴纳、公寓住房、工作餐提供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因人而异制定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更要形成动态化的激励机制,提高薪酬激励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环境。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人际关系压力,既要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又要处理与下属的关系。高层领导者的有力支持能够帮助中层管理者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中层管理者更容易得到其下属的支持和尊重,从而满足中层管理者领导风范的需求。
第二,实现工作丰富化。中层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工作。工作的丰富化能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3.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
第一,要坚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对于上岗不久的中层管理者,可以采取短期培训,让他们熟悉企业的业务、岗位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其角色,以更好的了解岗位、适应岗位;对于企业的元老级中层管理者可以采用长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他们的知识,改善其管理方式,注重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第二,要坚持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可以让中层管理者更好地熟悉业务知识、更新综合管理理念、提升能力、丰富管理技术;外部培训主要有国外培训和岗位交流,国外培训提供了学习外国管理理念的机会,岗位交流则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工作环节和企业的经营理念。
4.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中层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层管理者有强烈的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定期帮中层管理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有所差异,不同水平的中层管理者其职业发展规划不尽相同。同时要区别理想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异,有规划地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能力[4]。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中层管理者明确其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孙永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
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馆舍建设基础较差、馆藏不足、书籍更新滞后、人才缺乏等。例如:就2009年第四次全国县(旗)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情况来看,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费用仅占19.3%。以县级图书馆为例,购书费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5年,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0.9%,平均每馆新购图书0.25万册。到2008年,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则下降到10.3%。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5册的标准。按国家二级馆标准,县(旗)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一项要求为5万元。就目前一般要求的购书价格,每册为25元。这就是说,很多基层县(旗)图书馆每年增加的新图书量约2000册,而且大多数馆都包括了报刊杂志的征订在内。这样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读者的要求。更有许多的县(旗)图书馆的定级在三级或三级以下。
人才的缺乏,又是目前凸显在基层图书馆一个重要而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基层公共图书馆运行模式主要集中借还书操作这一层面上,员工的工作技能要求不高。这给很多人造成误解,认为图书馆是个非专业领域,直接导致进入基层图书馆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有的甚至沦为地方政府安排闲杂人员养老的地方。人才缺乏,不但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开展造成问题,更影响到图书馆的持续科学发展。
2.资源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书籍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2000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持证电子人数为623万人,接待读者1.88亿人次。目前的持证读者人?滴?582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这个情况,是相当不容乐观的。县(旗)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主体,它们的数量占公共图书馆总数量的98%,书刊外借的90%以上是通过县(旗)级图书馆来完成的,县(旗)级图书馆的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办证人数、借阅量都在下降。
二、解决基层公共图书馆问题的对策
1.提高资源优势
图书馆资源优势,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源动力,而图书馆的阅读环境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读者到图书馆的阅读意愿。要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自身认为:
争取政府资源。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首先要争取政府资源,加强硬件的建设,改善阅读环境和增加藏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图书馆的经济投入逐渐加大。但虽然如此。目前基层政府的投入,在许多地区都不能满足于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目前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仍然要以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大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为主。
争取政府以外的资源。争取政府以外的资源,对图书馆来说,是一种有益和十分必要的补充。只要这项工作做好了,无论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有益补充。
整合图书馆资源。单个的基层图书馆,其馆藏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整合图书馆的资源。目前,部分省市的小范围地区的图书馆网络群,已经开始实现馆际之间的书籍资源共享及互借和通借通还。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可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2.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要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需要解决一个巩固和发展的问题。需要在巩固传统阵地的基础上向外发展,让馆藏资源最大程度的流动出去,送到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地方,从而达到使用率的提高。要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自身认为:
1高层建筑结构受力方面
对于一个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设计,建筑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空间组成特点,而不是详细地确定它的具体结构。
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式的竖向稳定和水平方向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构件所组成,因此结构必须能将它本身的重量传至地面,结构的荷载总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选择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与地基土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必须对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墙的数量和分布作出总体设想。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其原因有两个:其一,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其二,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
与竖向荷载相比,侧向荷载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而随建筑高度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在所有条件相同时,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震的作用效应更加明显。在高层建筑中,问题不仅仅是抗剪,而更重要的是整体抗弯和抵抗变形,可见,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性能与低层建筑有很大的差异。
2结构选型阶段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2.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2.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资料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3地基与基础设计方面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
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4结构计算与分析方面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或ETABS、SAP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4.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实际上在新老规范中都有提及,只是,在新规范中根据大量工程的实测周期明确提出了各种结构体系下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4.3振型数目是否足够。
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
4.4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一段时间以来,大底盘,多塔楼的高层建筑类型大量涌现,而在计算分析该类型高层建筑时,是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并按多塔类型进行计算,还是将结构人为地分开进行计算,是结构工程师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多塔间刚度相差较大,就有可能出现即使振型参与系数满足要求,但是对某一座塔楼的地震力计算误差仍然有可能较大,从而使结构出现不安全的隐患。
4.5非结构构件的计算与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观或功能要求且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均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新规范中增加的非结构构件的计算处理措施进行设计。
5结束语
总之,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上也只是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问题一些浅薄的认识。
[论文摘要]随着 计算 机技术和 网络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民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重要性,面对重要信息系统逐渐向总行和省会两级集中的新形势,基层央行作为信息网络的“末梢神经”,与全国数据库直接相连,基层人民银行的科技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由于人员短缺、管理滞后等原因,基层人民银行在科技保障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民银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近年来,人民银行陆续推广了支付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重要业务系统,并逐步实现业务数据向总行和省会中支两级管理中心集中,基层人民银行日常业务数据直接进入总行数据库,基层央行计算机网络、业务系统和 电子 设备维护等科技支持与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运行,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基层央行人员短缺、管理滞后等原因,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民银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技服务,轻安全管理
个别县支行虽然成立了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但没有认真履行组织领导辖区内信息安全工作、统一规划、部署信息安全管理检查、批准全辖信息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安全目标岗位责任制等职责,人员变更后,调整也不及时,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的作用。
(二)科技力量不强
县级支行一般只配备一名兼职科技人员,挂靠在其他部门管理。一是技术力量薄弱。由于县支行多年不进人,无法及时补充新的科技力量,人员老化严重,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缺乏既懂金融业务,又 会计 算机的专业人才,现有科技人员大多从事一般性的技术维护工作,没有机会参与软件开发、项目建设,缺乏实践锻炼机会,随着日常维护任务的加重,深造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科技知识更新缓慢,遇到复杂的技术难题束手无策;二是干劲不足。县支行不单独设立科技部门,且工作兼职较多,工作干的多,责任大,提职机会少,干一段时间就要求换岗位的较多;三是关键技术个人化现象严重。由于人员的不足,日常技术维护和上级技术培训都由一人参与,所有技术只有一人掌握,一个人承担网络、业务系统和设备维护工作,并负责计算机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很容易顾此失彼,科技人员一旦调动,技术衔接困难,直接影响科技工作。
(三)基础建设薄弱
一是基层行没有标准的计算机机房。通常将普通办公室作为机房,安全设施不到位,没有配备标准的供电系统,线路负荷过重,没有标准的防火设备,没有防水措施;二是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更新不及时。县支行大多依赖于上级行配发设备,自身投入少;三是灾备系统不完善,应急措施不够得力,主要表现为主备机状态不一致,数据备份不进行有效性检验,一旦系统崩溃,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生产工作状态。
(四)保密意识差
主要表现:一是对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保管不注意,在内网外网计算机上随意使用;二是在内网上存储、使用从外网上下载的歌曲、电影、电子图书等;三是把计算机在内网、外网上频繁转换;四是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在外网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业务系统或处理涉密材料。
二、改进建议
为有效发挥科技工作的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应以组织和管理为先导,坚持建设和防御并举的方针,一手抓信息化建设,一手抓安全管理,从队伍建设、信息安全和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 科学 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一)提高认识,加强科技力量
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把科技应用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实现科技工作方式由科技一人负责向领导挂帅、科技牵头、部门配合的转变,落实科技安全组织建设,成立以行领导为组长,由科技人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履行确定金融信息化 发展 规划、部署安全检查和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等职责,真正发挥计算机安全组织的领导作用。
设立专职和兼职科技人员各一名,解决因科技人员休假、学习或公出等原因出现的科技工作缺岗问题,采取在职称、职务上给予倾斜等措施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各部门设立计算机专管员,负责日常的简单维护和联系沟通,把科技人员从繁杂的简单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科技人员专心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和重要业务系统维护等关系全局的工作。
(二)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1.完善内控机制,把好制度关。长期坚持“扬弃”的思想,每年结合新业务、新形势的要求,本着“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以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便于操作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各项科技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认真落实。
2.抓好基础建设,把好硬件关。硬件过关是 计算 机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央行应重视科技实体建设, 科学 合理投入资金,保证硬件设施安全。
改善机房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基层央行应参照c类机房标准改善机房环境,保证电源供应,做到防雷、防火、防水、防静电。在机房供电方面,应有足够容量的独立电源,安装发电机,停电后,保证有发电机正常向ups供电,形成以市电为主,以发电为附,以在线式ups为依托的供电系统,配备足够的从ups电源输出的电源插座;在防火方面,安装防火门,拆除木质墙裙、地板等室内木制品,配备足够的电器灭火器;在防水方面,修建漏水排水沟;在防静电方面,安装抗静电地板,地板下设接地铜带,确保电源、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接地正常。接地线接地阻值控制在2欧姆以下,每年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检测计算机系统的接地情况,防止机房供电系统与地线接头氧化或其他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系统接地不良。
保持 电子 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定期检修电子设备,并做好登记,发现故障立即维修,避免带病工作,以免造成数据丢失等更大的故障。
保持 网络 设施安全。要保持关键网络设备安全可靠,计算机网络采用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服务器、pc机、路由器、交换机等,都必须是经过安全认证的合法产品,并做好相应的设备冗余备份;要采用不同的网络供应商、并采用不同的联网方式进行网络传输线路备份,如主用通讯介质为光纤可采用数字专线作为备份;要与网络供应商保持联系,出现网络故障及时联系解决;与国际互联网要坚决实行物理隔离。
3.强化技术防范,把好软件关。做好病毒防护。配备防病毒服务器,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按时做好防病毒系统软件升级和病毒代码更新,对整个网络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实时监控,u盘等介质必须进行安全检查,确定其不带病毒和木马后方可上机使用,防止木马、病毒在网上肆意传播而造成危害。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等级论,即需求层次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先后次序分为五大类型:一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一切需求之中最占优势地位,若其得不到满足,人类就无法生存;二是安全需求,满足了生理需求,人接着就会产生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就是对人身安全、就业保障、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经济上的保障等的追求;三是社交需求,人活在世上,需求爱情#友情,彼此关心和照顾,在家庭、组织、社会中,人渴望建立情感的联系;四是尊敬需求,包括自尊和受人尊敬,例如个人成就和才干被其他人或者社会承认,尊敬需求得到满足,会使人感到自信、有价值、有力量;五是自我实现需求,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样可以促使其潜在能力得以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工作。
马斯洛所提出的这些基本需求是按照等级分层,呈阶梯式上升的,只有当低一级的需求获得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求。但这并不表明它固定于这样的等级次序,而是根据特殊情况有所变化。此外,这种等级分层并不意味着只有低级的某种需求得到了百分之百地满足,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求。现实的情况是,人们的各种需求交叉在一起,共同存在,某些基本需求只要得到部分满足就会产生上一级需求,形成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对于一个组织系统来说,人居于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尤其重要。首先,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其动机需求的支配,我们必须承认、尊重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其次,根据组织成员的需求建立相应激励措施以激发其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有利于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构建实效性的成员队伍,还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 大学生自杀现状及成因分析
社会在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经济等方面的挫折带来的压力无处不在。这些压力很容易成为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线。与普通人群相比,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这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此外,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便于接受教育和干预。因此,关注大学生自杀,研究大学生自杀的深层原因,积极探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俨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1 经济困难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依然有部分家庭无力承担大学各项费用。此外,个别偏僻地区的学生可能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不太了解。经济方面的困难使部分脆弱的大学生焦灼无力,最终选择轻生。2015年8月份开学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一准大学生,因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竟然一个人偷偷喝农药自杀,险些丧命。该生苏醒后,一度拒绝跟其他人说话,直到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得知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影响入学时,他才流着泪愿意和别人交流,还说自己“真的很想上大学”。
2.2 学业就业压力过大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的庇护下成长,很少受到挫折磨难,从而导致他们的抗压力格外弱。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不如意不理想,部分大学生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选择自杀。2015年7月5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学生宿舍7栋,一男生坠楼身亡。对该生坠楼原因,其同学表示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因其挂科太多面临拿不到学位证,其二是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具体情况警方仍在调查。2015年7月7日,生长在“医学世家”的香港理工大学三年级男生张某,疑恐自己成绩差不能如期毕业,竟趁家中无人上吊自杀。消息称,由于张的成绩不理想,曾在大学二年级时留级。他曾向哥哥求助,希望能介绍心理医生见面,但未到诊断日子,事主却自杀身亡。
2.3 感情受挫
追求美好爱情是人的天性。在恋爱遇到挫折时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想到自杀,轻言放弃生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集体活动,多接触新鲜、积极、富有活力、激情的事物,比如多听音乐、多看喜剧片、周末到户外休闲等,避免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不可自拔。2015年3月9日下午15时左右,杭州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学院一名曾姓男生因表白失败自环宇楼4楼跳下,目前已送医院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2.4 外界歧视或不公
身体有缺陷疾病或者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他们特别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可能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都会成为压倒他们的稻草。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吴某于2014年12月6日查出大三阳。2015年3月7日,她被安排进单独的学生宿舍居住。2015年4月10日,她在学校单间宿舍烧炭自杀。最后的时日,她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课。曾获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称号的王某,在2015年6月大学毕业前夕向亲友和记者发出“遗嘱”邮件,准备当晚12点过后就了结自己,最终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获救。究其自杀原因乃是因为评优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不公,精神收到伤害刺激,最终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3 避免大学生自杀策略研究
3.1 了解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困难生档案密切关注。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生存需求,使他们不用为生计影响学业。要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要广泛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资助。在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尽可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高校应充分发挥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效能,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和服务社会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多的资金援助,保障贫困生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实现。
3.2 了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加强对后进学生学业就业的关注,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学校要密切关注学业就业有困难的同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要积极主动地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3.3 了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友情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友情观。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寻找友谊、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一个十分普遍而突出的特点。充分认识友谊的内涵和特征,努力寻求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4 了解大学生的尊敬需求,给予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要从“奖、贷、助、补、减”入手,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其次,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加强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再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对弱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最后,要激发弱势大学生的内部心理动力,树立其自强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龙.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丽水学院学报,2010,32(3):52-56.
[2]孙明辉.谈需要层次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世纪桥,2010(3):113-114.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转”时期,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行业和西部边远地区人才却严重匮乏,需要优秀毕业生到这些基层行业和地方实现去工作和建设。因此,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走上基层就业岗位。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利于农村及偏远地区发展
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渠道多样,可以更加与时俱进地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高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先进的生产力、促进我国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基层群众转变固有观念和致富理念,加速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
大学生进基层可以改变农村原有的管理人才体系, 促进农村干部队伍优化, 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知识水平。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想法, 有助于提升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平衡
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现实选择。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目前,受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之间的偏差以及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等因素,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困难。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大城市、好地方
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带着高期望值走向社会,对于就业起点要求高。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对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即大学生刚毕业离校时期,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初始签约率为49.5%,这一数据基本与麦可思对2010届、2009届毕业生的同期抽样调查的就业率数据基本一致。不难看出,除去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仍然有大量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从事相对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从事受国家支持和富有挑战性的基层工作。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宁可在家待业也不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农村基层的建设和发展却急需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这样极为尴尬的局面。正确引导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必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样一个目前我们面对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大学生拥有高学历,可基层在世人眼中属于低职位。学历高与职位低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瓶颈。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体面、待遇好、有利于个人发展,去基层农村工作只能吃苦受累,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时,不选择到农村基层锻炼自我的结果。从而造成了我国整体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分布不均衡,层次差别大。基层岗位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人才严重匮乏,急缺大量人才,但却难以吸引大学生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人才匮乏—— 经济上不去—— 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人才更加匮乏——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起点,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跨越很多级别,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职务职位,这对渴望在较高发展平台上起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此外,基层对人力资本的培训不能足够重视。许多基层单位由于资金和观念的制约,为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教育、培训等机会极其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工作。
(三)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的矛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双向选择市场化, 但人才培养单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仍相对滞后, 无法跟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部分高校仍然未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对本校的学科设置进行科学定位,专业设置与基层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完全了脱离市场需要。基层一线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缺乏, 无法满足基层人才需要,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此外,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理论专业知识,而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很多学生在面临此类工作时的不顺心、不如意、不适应。同时,由于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价值导向,部分学生在高考专业报考时已经表现出很强的留在城市工作的特点,导致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专业技能适合城市工作,无法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重城轻村”的就业观影响。目前,大多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对物质回报的高期望,如追求高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社会认同等。这些要求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现阶段,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我们应采取更加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转变他们的错误观念,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国家应引导大学生明白,农村基层单位比生活压力和成活成本小,且没有非基层单位那么激烈的职业竞争,虽然成长阶梯较长,但横向发展空间大,职业上升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大学生在基层单位的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现有国家、地方及企业倾斜性支持政策,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到基层就被予以重用,易获得职业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并快速进入到高层岗位。
(二)国家应适时调整教育和政策方向
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国家也应尽快完成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和水平差距大的局面,尽可能以人为本的设定新型教育政策,尊重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从个人现实需求角度出发,以实际利益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目前,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帮助和扶持,极大的提升了基层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各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条件。学校关于基层就业的指导必须找准定位,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工作能力和职业品德,寻求个人与社会、国家需要的结合点, 达到职业的要求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它的起点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它的落脚点, 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职业, 力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外,高校应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到基层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开展与基层党支部的交流和共建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到基层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真正体验和感受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我国新农村现阶段真实情况,加深其对基层和农村的了解,增强投身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A.Maslou)发表的《人的动机论》一文对人性本能的探讨,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即: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自我发展的需求。马斯诺这个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人这种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本质上具有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的特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人的自利性特征,借鉴马斯诺有关人类“五种层次需求”的哲学理论,充分考虑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方针,吸引城市中过剩的知识人才流向农村基层单位工作,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但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尴尬难题。
近年来,中央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努力。特别是200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135号)》中指出,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对毕业后从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 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基层文化科技服务, 基层法律服务, 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 基层市政管理, 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和其他类等基层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力社保部门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近两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年上涨,先前的福利待遇已经难以满足部分基层工作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自身客观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只有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大学生才愿意走进基层,走上基层岗位。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基层自主创业。
创造、创新、创业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希望,其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创业必备的雄厚条件。农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探索适合农村基层开展创业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毕业后前往基层创业,在解决就业问题和人才需求的同时创造获取新财富的机会,为大学毕业生接受社会挑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激情是人类创意的源泉,大学生到基层创业首先要充满激情,才能提升和凝聚人气,才能坚定开展创业。其次,大学生到基层创业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有助于合理有效地进行创业工作。同时,还要认识到创业是一项过程艰苦复杂、时刻充满挑战的工作,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和实现创业目标。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和人力部门应强化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把握住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将支持转化为商品。为创业学生在不同的创业阶段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校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导入学习创业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的本领,培养创业精神。
四、结语
大学生应该树立走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敢于、勇于、愿意到基层去,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柴剑.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机制探索[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25.
1998年我国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通知规定:1998年7月30日停止福利性分房,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因此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化街道或单位社区变为街道、单位、商品楼社区共存的形式,因此社区体育由原来单一的街道社区体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并存。本文主要对街道社区体育、学区体育,以及商品楼社区体育进行分析研究,取其优、弃其短,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区体育概念、发展历程
1.社区体育概念
我国对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肖淑伦认为:“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吕树庭在《论社会视角下的社区体育》中提出:“社区体育的定义和社区体育行政与社区体育的计划研究,明确了制订计划的前提与实施注意重点。”卢元镇提出:“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
2.社区体育发展历程
社区体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
王凯珍在《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指出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发形成阶段(80年代后期至1995年),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体育活动,成立街道联合体协,组织辖区单位和居委会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政府倡导阶段(1995年至1997年),国家陆续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文件,体现政府对社区体育的认可和重视,政府开始倡导发展社区体育;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我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召开“城市社区体育经验交流”,2004年总局对《全国城市先进社区评定标准》进行修改,推动了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家庭收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在1985年以后也逐渐增多起来,至今国内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社区体育的应用性研究和社区体育的发展性研究等。
在社区体育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的概念、特点、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应用性的研究,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居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发展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不能仅限制在基础理论、单一的应用性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更加应该结合当今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把其多元化并存的社区体育结合,吸取不同社区体育的优点,使社区体育能更好地发展。
三、多元化社区体育的形成及社区体育的特点
我国街道社区体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随着我国街道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单位体育逐渐显现,开始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学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企业的单位体育逐渐退出,而学校单位体育的发展则日益蓬勃。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商品楼成为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部分开发商在楼盘的建设中更是融入了体育锻炼理念,配备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形成了新型的小区体育。因此,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主要由街道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和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组成。
1.街道社区体育的特点
街道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需要层层报送审核,管理层次太多,许多街道都是为了完成区、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才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街道社区属于传统社区,由于市区地域的因素,可用作设施建设的地少,因此体育设施少且落后,主要是一些健身路径和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在居住人群看,街道社区主要居住的是工薪阶层,体力劳动者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街道社区的居住人群也发生了变,许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他们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去参与有偿体育运动,因此也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单位体育的特点
单位体育的管理主要由工会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环节相对简单,许多单位在“五一”、“国庆”、“三八”、“教师”等节日都会开展体育活动。
单位体育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因此设施齐全,学校的场馆数量多,种类齐全,有利于单位体育的发展。单位居住人群主要是单位职工和家属,收入相对稳定,部分单位还规定场地在某时段对职工及其家属免费开放,在有偿开放上对职工及其家属也有优惠政策。
3.小区体育的特点
小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管理的模式上最简单直接,经费上主要是自筹,许多大型的楼盘,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和一些单项的比赛。小区体育的场馆建设主要有开发商建设,许多开发商在建设楼盘时,把体育锻炼的理念嫁接到商品楼的开发中,因此许多楼盘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而且许多设施是传统街道和单位没有的设施。商品楼居住的人群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阶层,人群的因素决定了社区有偿体育的发展,大多数人能接受有偿体育锻炼,也愿意支付费用来参与体育锻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管理体制、居住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社区体育的开展不均衡。特别是在场馆设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偿体育的发展也受到不同居住人群的限制。因此,我们在发展社区体育时,要注重不同社区体育的特点,充分协调和利用好不同社区体育场馆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能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建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应该要注重多元化并存,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J].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11.
一.商品混凝土收缩裂缝
1.裂缝特征:
(1)多集中在应力较大的梁柱交角附近;
(2)裂缝宽度不均,从0.05~1mm之间,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切穿楼板的裂缝;
(3)有时整个现浇板面也会出现走向不一的裂缝;
(4)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裂缝现象远大于纯框架结构;
(5)目前基本上商品砼大多均会出现这种裂缝。
2.原因分析
商品砼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
(1)商品砼本身由于水灰比较大,砼塌落度一般都在16cm~22cm之间,随着砼凝固,因为水分大量散失,产生裂缝。
(2)由于商品砼的外加剂的品种及品质差异,可能造成砼早强时过度收缩,产生裂缝。
(3)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养护不到位,造成商品砼固化时大量失水产生裂缝。
(4)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捣固不密实,造成砼产生裂缝。
(5)商品砼中砂的含泥量超标,也可能造成砼产生裂缝。
(6)在干燥多风的天气下,砼中水分集中大量地散失,造成砼产生裂缝。
3.预防措施
(1)商品砼在浇筑前一定要严格检测其塌落度指标,对于塌落度大于22CM的砼应退返商品砼站,不予浇筑。
(2)商品砼应振捣密实,振捣后砼表面的浮浆应进行多次压光处理,且在初凝后终凝前必须进行压光拉毛。
(3)严格要求商砼站把好砼原材料的质量关。
(4)加大砼收光压实次数,避免浮浆开裂。
(5)加强砼养护工作,砼浇筑楼层四周应设置挡风措施,如果天气十分干燥,必要时可提前进行养护工作(可观察到砼表面出现细微裂缝时)。
(6)在有条件时,商品砼搅拌过程中,添加防裂纤维。
二.自拌混凝土干缩裂缝
1.裂缝特征
混凝土干缩裂缝特征具有表面性,缝宽较细,多在0.05~0.2mm之间,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较薄的梁、板类构件(或桁架杆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2.原因分析
阳光体育论文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不,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混凝土受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
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3)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4.处理方法
此类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但会使钢筋锈蚀,且有损美观,故一般可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进行处理。对于预制构件,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 三.混凝土构件制作、脱模、运输过程中的裂缝
1.裂缝特征
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吊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或贯穿的各种裂缝无一定规律性;其裂缝的深度、部位和走向都随产生的原因而异;裂缝的大小、长短、深浅不一。
2.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隔离剂失效,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当模板大量吸水发生膨胀时,常沿通长将柱、梁角拉裂。
(2)构件翻转脱模时,因受振动过大,或地面砂子摊铺不平,使混凝土开裂;构件在成型或拆模时受到剧烈振动。也会引起沿钢筋的纵向或横向裂缝。
(3)后张预应力构件或多孔板成孔时,如抽芯过早,混凝土塌陷而出现裂缝;抽芯过晚,芯管与混凝土粘结,也易被拉裂。
(4)构件起吊时,由于模板隔离剂失效;混凝土与模板粘住,起模时构件受力不均或受扭,而出现纵向、横向或斜向裂缝。
(5)构件运输、堆放时,支承垫木不在一垂直线上,或悬挑过长,运输时构件受到剧烈的颠簸、冲击;吊装时吊点选择不当,吊装弯矩过大;或桁架等侧向刚度较差的构件侧向未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都可能使构件发生裂缝。
3.预防措施
(1)木模应浇水湿透。
(2)翻转脱模应在平整、坚实的铺砂地面上进行,翻转、脱模应平稳,防止剧烈冲击和振动。
(3)预留构件孔洞的钢管要平直,预埋前应除锈刷油,混凝土浇筑后,要定时(15min左右)定向转动钢管。抽管时间以手指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印痕为宜,抽管时应平稳缓慢。
(4)预制构件胎模应选用有效的隔离剂,起模时先用千斤顶均匀松动,再平稳起吊。
(5)混凝土构件堆放,应按其受力特点设置垫块;重叠堆放时,垫块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同时,板、柱构件应作好标识,避免正反颠倒。
(6)运输中构件之间应设垫木并互相绑牢,防止晃动、碰撞。
(7)屋架、柱等大型构件吊装,应按规定设置吊点;对于屋架等侧向刚度差的构件,吊装时应横向加固,并设牵引索,防止吊装过程中晃动、碰撞。
4.处理方法
纵向裂缝对承载力的影响远比横向裂缝小,一般可采取水泥浆或环氧胶泥进行修补;当缝较宽时,应先沿缝凿成八字形凹槽,再用水泥浆或环氧胶泥嵌补。构件边角纵向裂缝处的松散混凝土应剔除,然后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