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篇1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

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

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

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篇2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篇3

第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的背景和诗人自身的境遇,以此来欣赏诗歌的时代意义。诗人所处什么朝代,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诗歌的创作与其有无联系?诗人的际遇如何,心情如何,写诗的来由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再来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内涵、诗人的情感就容易得多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被“故人”热情地邀请做客农家,诗人心情愉快,又体现出诗人很向往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约定重游,登高赏菊饮酒,和谐自然,令人垂涎。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应进士不举。他才华横溢,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为之搁笔。但他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因此,政治上非常失意。他喜游山水,穷极山水之胜。其另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不是这种滋味了。此诗是干谒之作,希望得到张的推荐。“欲济无舟楫”,意为面对浩瀚湖水,却没有渡水的船和桨,言下之意即想有所作为,却苦于无人推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示自己徒有从政的愿望,而无从政的途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他心有不甘,乞求张能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全诗前半节望洞庭湖,后半节赠张丞相,是以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第二,要读懂诗歌的内容。诗人抒写的对象是什么?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如何写景,是由景生情,还是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写离别?还是写相思,抑或是别的什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首句写景,二句叙事,三、四句抒意,整首七绝不单说愁,而是借用景语,合情却不合理,但非常生动形象。诗人难与朋友相离,天真地想象出将心寄明月,朋友到哪,自己神往心驰到哪,真是生动有趣。《西江月》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写此词时恰逢被罢官回江西上饶时,路经黄沙道,正值夏夜,夜半蝉鸣蛙叫,此天籁之声令词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罢官的郁闷,胸怀大释,陶醉于山水田园之间,偶遇天雨,急忙寻茅店避雨,却因为醉迷于山水之中,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或许是借此波折来调侃自己糊涂了。不管怎样,我非常喜欢其中“路转溪桥忽见”的意境。那份惊喜庆幸,真切感人。

第三,从思想情感内涵上去感悟。中国古诗没有标点,古文不分段,诗和文的意义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整首诗文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脱离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诗歌是以诗为歌,歌者言情,情不自禁而歌之。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写春望所见,山河虽然依旧,却是国都沦陷后乱草遍地的破败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因感伤时事泪洒花上,因恨别离闻鸟鸣而更悲伤。诗人的形象可由后两句勾勒:“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国念家之情浓厚可感。全诗令人感到的是深深的沉重,“国破”、家亡,能不令人沉重吗?诗人焦虑忧愁,头发都变稀变白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表露大都与写景离不开,我们在欣赏诗歌内涵时,首先从写景着手,感知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同时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诗人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在这短短四句诗中,杨柳飘扬与雨雪交加的景,跟离乡远戍和凄凉归来的情交织在一起,读者从那对杨柳和雨雪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境界,深深受到诗情的感染。

篇4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 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 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 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 诗歌形 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 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 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 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图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是写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流)。作者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伟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半轮”秋月而非一轮,并且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船的前进,那“半轮”月也在渐渐地变化。月儿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在山后,影影绰绰,扑朔迷离。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 。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篇5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洞庭湖里穿行,大片大片的荷花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那些花儿,有白色的,有淡红的,有浅红的,也有粉红的,特别好看。有的全开了,长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刚绽开几片花瓣,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也不由得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副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美丽而神奇。也是从那时起,我对栖霞阁充满了神往,对白鹿寺充满着想象,对立波亭充满着崇敬……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它――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篇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2、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诗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古诗名句总汇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比喻: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古诗想象

我独自坐在敬亭山山中,这里的环境一片幽静,突然,吱吱喳喳的几只鸟儿在天空中飞过,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秀丽的敬亭山了。

秋天的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啊,如画的风景我久已熟悉。每当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碧绿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第23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要点

1、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

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意境优美,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日积月累

(1)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②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关于诚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农业谚语

1、农时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气象谚语: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③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④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⑤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关于战争的成语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5)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2、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6)关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秋天)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天)(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驾)

6、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7)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1、褒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2、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暴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8)歇后语: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歇后语造句: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小明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你因为考了一百分就马上骄傲起来了,所以这次又落后了,真是又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9)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10)课外积累:

1、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2、农时谚语:①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气象谚语:

①有雨山戴帽 无雨山没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③泥鳅跳,风雨到

4、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5、歇后语:

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②芝麻开花——节节高

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①《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7、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近义词、反义词总汇

一、近义词

1、观赏—欣赏

蜿蜒—绵延

精湛—精深 安慰—安抚

耽误—耽搁 均匀—匀称

2、款待—接待

鼓动—鼓舞

启示—启迪 隐蔽—躲藏

沉寂—寂静 凶恶--凶狠

3、执行—履行

打破—突破

偶尔—偶然 约摸—大概

流畅—通畅 安静—宁静

4、给予—赋予

沉稳—深沉

开阔—广阔 装饰—点缀

耀眼—刺眼 违背—违反

5、鲜艳—鲜丽

伺候—侍候

请教—领教 断定—确定

安闲—清闲 饶恕—宽恕

6、肥沃—肥美

遥望—眺望

罗列—排列 游览—游玩

明丽—明媚 缓缓—慢慢

7、馈赠—赠送

维持—坚持

器重—重视 教导—教诲

损伤—损坏 朴实—淳朴

8、羡慕—仰慕

企图—妄想

情愿—愿意 踌躇—犹豫

似乎—好像 忧患—忧虑

9、焦急—着急

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 侵蚀—腐蚀

灵巧—灵活 避开—躲开

10、敏锐—敏捷

揭开—掀开

立刻—马上 顿时—立刻

洁净—干净 隐蔽—隐藏

11、繁殖—繁衍

启发—启示

阴沉—阴森 宛转—悠扬

盘问—询问 沉寂—沉静

12、注视—凝视

轻蔑—蔑视

黝黑—油黑 劫难—灾难

趔趄—踉跄 防备—防范

13、素质—素养

弥漫—充满

卓越—杰出 流连—留恋

惊讶—惊奇 仿佛—好像

14、飞翔—翱翔

惊动—打扰

权利—权益 神奇—神秘

痛快—爽快 珍贵—宝贵

15、照顾—照料

酷爱—热爱

骄傲—自豪 鼓动—扇动

骚扰—扰乱 震撼—震动

16、珍惜—爱惜

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 温暖—暖和

17、装扮—打扮

照例—惯例

瞧见—看见 率领—带领

倘若—假设 辛苦—辛劳

18、专注—专心

尊严—威严

遮掩—遮挡 赞许—称赞

寂静—安静 更改—更换

19、责备—批评

寻常—平常

公开—公布 固执—顽固

聚集—聚拢 唯一—唯独

20、赞叹—称赞

舒服—舒畅

疑惑—疑问 坚毅—坚决

气馁—丧气 伺候—侍侯

21、满意—中意

断定—肯定

请求—要求 可恶—厌恶

接见—会见 悲惨—凄惨

22、情景—情形

吩咐—嘱咐

饶恕—宽恕 违抗—违背

应付—应对 凶恶—凶狠

24、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嘟嘟嚷嚷—唠唠叨叨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5、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笑逐颜开—喜笑颜开

争先恐后—不甘后人

二、反义词

1、前进—后退

拥挤—松散

保护--破坏 干净—肮脏

善良—丑恶 沉重—轻便

2、踌躇—果断

忧患—安乐

灵巧—呆板 创造—模仿

黝黑—白净 赞扬—批评

3、平稳—波动

偶尔—经常

安静—喧哗 平静—激动

糟蹋—爱惜 乏味—有趣

4、可爱—可恨

赞许—指责

清凉—闷热 怀疑—相信

清澈—浑浊 舒畅—郁闷

5、容易—困难

感激—抱怨

承认—抵赖 扩散—聚集

微波—巨浪 聚集—分散

6、明艳—暗淡

蜿蜒—笔直

精湛—生疏 马虎—认真

生疏—熟练 善良—凶恶

7、朴实—华丽

安全—危险

冷淡—热情 伤害—保护

踌躇—果断 松散—紧凑

8、频繁—稀少

减产—增产

破坏—保护 容易—困难

灵巧—笨重 敏锐—迟钝

9、揭开—覆盖

立刻—迟缓

清楚—模糊 宽敞—狭窄

平衡—倾斜 提高—降低

10、和平—战争

卓越—普遍

沉寂—喧闹 黝黑—白皙

流畅—阻塞 遵从—违反

11、骄傲—谦虚

完整—残缺

坚硬—柔软 糟蹋—爱惜

有限—无限 失望—希望

12、宽阔—狭窄

清晰—模糊

温暖—寒冷 明白—疑惑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13、微弱—强烈

漆黑—明亮

消失—出现 责备—表扬

公开—秘密 固执—随和

14、特别—一般

明亮—暗淡

细致—粗糙 舒畅—难受

坚毅—动摇 容易—困难

15、成功—失败

悲惨—幸福

错误—正确 坚定—动摇

凶恶—善良 违背—遵从

16、明白—糊涂

下降—上升

伸—缩 闲—忙 稀—密

17、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花繁叶茂—枯枝败叶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3-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是高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相关诗词的穿插使用,恰恰是语言和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充满着对地理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中适时引用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享受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文学欣赏等能力,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仅就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例尝试与同事们共勉。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作的这首诗词,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哲理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铺垫。

后面的句子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副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遍”,江“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因被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学生非常熟悉,放在地理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的同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诗词的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学生更是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同学们从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位于京广铁路线上开始展开联想,想到了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湖南省因湘江纵贯全境简称湘;联想到“橘子洲”的形成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对“洲”的理解,从“橘子洲”地名又联想到橘子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亚热带水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生不难理解是因霜所致,从而回归了“霜”的成因及其多发季节;从“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分析出了此季节湘江含沙量少;从“百舸争流”悟出湘江发达的航运,甚至于对运输货物产生猜想,同学们还进一步联想到了湘江流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联想到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联想到了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寥寥数语引发如此多的地理知识联想,无疑是地理命题的绝佳素材。最后我和同学们结合以上联想制出以下题目。

一、填空题

1. 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贯(湖南)省全境,该省因此简称(湘)。省会是(长沙)市,位于(京广)铁路线上。

2. 湘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红壤);产量最大的水果是(橘子)。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橘子洲的形成原因。

(橘子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在河流中淤积形成的,是流水的堆积地貌。)

2. 简要分析湘江的水文特征。

(湘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汛期较长;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篇8

“诗眼”指古诗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是古诗中的点睛之笔,隐含着古诗的主旨和内涵。教学时,教师从挖掘“诗眼”入手,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古诗的诗情,并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可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一、 品析“诗眼”,咀嚼内涵

要让学生品味古诗的意境,就必须着眼于“诗眼”含义的挖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中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理解其描摹事物的精确性,体会其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一是挖掘深层含义。如教学古诗《所见》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眼――“振”字的。

师:“振”字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字用得怎么样?

生1:“振”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振动”“振荡”,是说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可见,牧童的歌声多么嘹亮!

生2:通过这个“振”字,我仿佛看到了夏日的午后,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一首悠扬悦耳的歌曲。

生3:其实,“振”还可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好――精神振作、奋发的样子。牧童嘹亮的歌声响“振林樾”,勾画了牧童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样子。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眼――“振”字的表面含义,进而咀嚼出“振”字表现出来的牧童的精神面貌和天真烂漫的形象,品析出诗眼蕴藏的深刻内涵。

二是辨析古今词义。要准确理解“诗眼”的含义,还必须辨别古今词义的区别。汉语发展到今天,许多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变化。如《清平乐村居》中“无赖”一词是指“活泼可爱、可喜”,常用来形容小孩;而现在,常用它来形容那些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或者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无赖”的含义,体会“小儿”的天真烂漫。

二、 紧扣“诗眼”,体会意境

“诗眼”能够体现出诗人在炼字炼意、雕词琢句上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要从对“诗眼”的理解入手,对其精当讲解,适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完成对诗歌意象的建构和对意境的体会。

一是品味意境,再现画面。如古诗《望洞庭》中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展现了月下和谐的美景以及湖面、湖光、秋月、君山等意象组成的优美意境,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和”字的。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融合、和谐的意思。

师:是什么“融合”在一起呢?这个“和谐”又怎么理解呢?

生1:在朦胧的月光照耀下,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生2: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月光如水”。

生3:开阔辽远的洞庭湖面,水波不兴、澄澈空明;月亮渐渐升上了天空,洒下一湖的清辉,洞庭湖水与月亮的清光交相辉映。

师:好美的意境!好美的“和”呀!

二是含蓄留白,余韵悠长。诗歌含蓄凝练,有时“诗眼”以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中“云深不知处”中的“深”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诗句的描写展开联想,仔细体会、想象它的韵味――描绘了云海茫茫的画面和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满怀希望来寻访,隐者不在大失所望;云之“深”又让人迷茫――云海茫,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三、 挖掘“诗眼”,感悟诗情

“诗眼”是读者深入理解古诗的突破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古诗中的“诗眼”,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

一是体会古诗的历史背景。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古诗《春望》时,紧扣诗句“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深”字的字义“茂盛”入手理解“草木深”即为“杂草丛生,草木茂盛”之意,再将这种情景与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进行对比,进而揭示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剖析了造成“草木深”的原因,在对历史背景的回顾和体会中,使学生加深了对诗人复杂心情的理解。

篇9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强化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教师只有精心指导,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严格讲究合辙押韵,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的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真可谓美至极致。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用得非常传神,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吹”“到”“过”“满”等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觉得不满意,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真是一字值千金。教学古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欣赏古诗景象之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应该引导学生想象出九九艳阳映照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舞。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三、启发想象,挖掘古诗意蕴之美

诗,所以美,就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而很多古诗,它的诗情画意,它的深广内涵,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启迪心智,挖掘古诗的情感美

篇10

近几年高考题中诗歌鉴赏的热点之一是“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含义深刻的词语”往往是炼字使然。就所炼字词的词性而言,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名词、叠词等等。

炼动词。动词炼得好,容易使诗篇“活”起来,特别惹眼,特别使人喜爱,也特别容易使读者动情,触发想象,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营造。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两个字都用得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很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的典型。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丧乱,一家人流离失所,鸟语花香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蒸”“撼”二字妙极,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八百里洞庭浩淼无边的阔大气势被渲染得大气磅礴。

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有一支曲子:“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字一般是被动的,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且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另二字则无如此丰富的内涵。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海上生明月”等等,炼动词的诗句相当多,这是诗歌鉴赏中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炼形容词。形容词对整个诗句起到了修饰的作用,往往使整个诗句生动形象,含蓄而蕴藉。

吴伟业《无题》“千丝碧藕玲珑腕,一卷芭蕉展转心”一句中的“碧”字,从腕而联想到美人之腕如藕,由藕而想到诗心之慧,因有玲珑之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能在对方的美上增加几分空灵的仙气。这种好像颠倒黑白的形容,反而给人一种合情合理再无一字可以换易之感。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

炼副词。诗歌中也经常锤炼副词,副词炼得恰到好处,也能使诗歌开合自如,悠扬婉曲,生出情味,化板滞为流动,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

王昌龄《闺怨》一诗云:“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似”字,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与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衬托出诗人壮志难酬困顿落寞的心境来。

炼数量词。诗歌中有时也会运用一些数量词,犹如神来之笔,为诗歌艺术平添几分亮丽。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锦瑟》一诗,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 “一弦”、 “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李白“白发三千丈”、 “飞流直下三千尺”、 “会须一饮三百杯”、 “对影成三人”等诗句,就是借助于数量词形成夸张的手法,加上自己大胆地想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大愁大悲大喜的情感。

炼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并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思妇抬头望天,见一轮皓月,几片云彩,便想到如果云中飞来的鸿雁能够给自己带来丈夫的书信该有多好!雁字回时,渐飞渐远,思念之情却更加浓郁。

由诗中“雁”字,可见“雁”这一特殊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思乡怀人,这就是名词意象的独特魅力。

有时多个名词连用时,能营造出非常精美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个句子都有三个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细细品来,各个意象无一例外地萧条苍凉,这样的意象组合就营造出一种分外孤寂的氛围,让我们读出了游子出门在外的无限愁思来。

炼叠词。叠词往往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的作用。

最熟悉的还是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大清早一起来就开始“寻寻觅觅”,她在寻找什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譬如她曾经朝夕相处的丈夫,可是接下来的“冷冷清清”,我们就知道了斯人不再,再也寻他不着。几个叠词铺排而下,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找不到丈夫的无限失落,心情格外地“凄凄惨惨戚戚”,让人不禁跟着抒情主人公潸然而泪下。

一首《杳杳寒山道》,通篇充满了“寒意” ,就是因为句句使用了叠词,显示了其艺术的威力:“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落寞之感;“啾啾”状鸟鸣之声,以有声写无声,衬托环境的寂静;“寂寂”直接描写寂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写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 “朝朝”“岁岁”从时间上渲染寒意之久。这些叠词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塑造了整首诗歌的寒冷氛围。

篇11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乐山卷)

2.下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江苏无锡卷)

3.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襄樊卷)

4.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沈阳卷)

综合题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浙江温州卷)

6.古诗阅读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嘉兴卷)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山东潍坊卷)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南京卷)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通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云港卷)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词句。

①太清: ?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四川自贡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州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浙江宁波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通海门卷)

15.阅读下面古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西卷)

16.选择下面一首诗作简要分析,并联系上文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南宁卷)

17.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题。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1)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湖北宜昌卷)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l)吟余小立阑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7、(l)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8.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9、(l)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

(2)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0、(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1、(l)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B√,C×,D√。

12、(l)望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3、(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清凉

14、(l)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5、(l)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6、《大林寺桃花》: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只有刺骨寒冷,看不到些许鲜花。虽然听着笛子吹奏着折柳曲,却看不到一丝春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篇12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可见,诗歌是诗人心志情感的产物,抒情言志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正是基于这一点,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成为中考古诗鉴赏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很多这种题型,如盐城卷《雁门太守行》: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从诗人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等等。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常见的诗歌题材,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主题,这类题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诗从题材角度看有这样一些类别:爱国诗、送别诗、思乡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等。唐宋爱国诗人的代表是唐代诗圣杜甫和南宋诗人陆游。爱国情怀在不同时代诗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杜甫是忧国忧民,陆游以及很多南宋诗人则是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送别诗一般表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种情感之中往往还夹杂了对友人前程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惜友”的同时其实也是“惜己”。“思乡”是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对“归雁”的描绘抒发这种情感。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抒发诗人对壮丽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边塞诗则是通过描绘边塞独特风光以及将士戍边生活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孤苦寂寞、思乡伤怀等复杂情感。除上述题材外,古诗还能表现其他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如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物是人非的感伤失落、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绘艺术形象类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其实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主体形象和客体形象两类。主体形象即诗人自己,客体形象则是山川日月、花鸟鱼兽等自然景观。

今年这一类题目也多次出现,如黄冈卷《春望》: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南通卷《书湖阴先生壁》: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陕西卷《西归绝句》: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这一类题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尤其是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绘《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的画面,句中“排闼”的意思即“推门”,如理解不当则会失分。第二,充分展开想像,将诗句中的形象补充还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场景。要避免的误区是将这类题简单理解为“翻译”。第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诗歌中的形象因为渗透了诗人的情感而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物象,这种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构成“意境”。描绘画面从本质上说就是描绘诗歌的“意境”。第四,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时要注意选用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的词语,同时还可以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果赏析抒情主体即诗人的形象,还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进行。

三、 品味诗歌语言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讲求“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师”“推敲”等文坛佳话,很多诗句更是传诵千古。品味语言因而理所当然成为了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题型。

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也屡见不鲜,如连云港卷《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成都卷《菊》: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一般有两种类型:品味词语和赏析名句。品味词语要求体会出诗人炼字的妙处。答题时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及表现的特点,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此外,还可运用“替换法”辅助理解。以连云港卷为例,题目要求赏析《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的好处。可先用“升”来替换“直”,用“红”来替换“圆”,这样就可以体会出“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在独立分析了两字的含义特点之后,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