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技术学专业

篇1

1、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是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以及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

2、教育技术作为优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谓源远流长,这种说法则是以教学媒体的运用为前提。人们真正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则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当然它有一个孕育期和生长期,那至多也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

3、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其最终的价值追求是优化教育教学。教育以人为本,以传授为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以媒体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为核心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引申出来的项目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发展与创新,以及前沿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生力量。

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和实习三个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从国内各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实践实验教学总学时在教学大纲中的体现非常有限。

2.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缺乏系统性。

从本科教学计划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独立与理论课程之外的实验教学,而且实验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的开设体系来确定,实验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体系结构不完整,同时开设比例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3.见习形式单一,见习操作体系未理顺。

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样依附理论教学,通过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除了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之外,并没有明确的见习内容,学生的见习主要是依附某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听教师的讲课和座谈为主,形式较单一,加上见习时间有限,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见习效果往往并不显著,缺乏有效的操作规范。

4.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从目前的实验室配备情况来看,实验室整体设备有待加强,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学科教师自行联系,主要是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个人联系达到见习的目的,未能实践真正意义上的见习,对于见习学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见习过程中学生的见习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欠科学。

实践教学是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本科教学大纲中,未出台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完整的实践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的考核没有落到实处。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背景下,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却陷入困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得到落实,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要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工作,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偏少,实践教学一般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左右;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教学思路,重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延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使实践教学为培养合格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服务,确立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开展基础创新活动。

实验教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知识体系是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首先应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要系统地考虑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一些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开设,许多原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也应整合到相应的独立实验课程之中,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实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其次,应加强实验内容的改革。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所以改革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性实验,同时加大开放实验数量,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实习锻炼。

从课堂内的实验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训,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实践,而是在做中学,通过做,理解所学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瑞芬,闫文杰.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曹冬岩.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4).

[3]侯清麟,肖文兴.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17-01

一、就业现状

通过调查新乡学院2001~2006级应往届毕业生,得出:2001年到2006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人数依次为31、62、49、24、46、53,其中2001级到2004级除去继续深造,其余全部就业,专升本人数依次为11、0、10、4。考研人数依次为3、9、2、3。2005级参与调查人数为20人,有14人就业(其中有7人从事教育及其相关行业,2人从事IT行业),4人待业,2人专升本。2006级参与调查人数为41人,已就业21人(其中有12人从事教育及其相关行业,7人从事IT行业),12人待业,8人专升本。调查显示:2001~2004级毕业生有两个主要的就业方向:IT行业和中小学校,整体就业情况比较理想。数据分析如下:

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人数占所调查人数的31.43%。由于本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工作。据调查统计,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中2001~2003级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公立的中学任教,90%已在编制。2004、2005级毕业生中,在公立学校的人数已经明显减少,而且在编人数也相对减少,到社会上培训机构的人数有所增加。2006级毕业生中,进公立学校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相当一部分是在私立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该级毕业生现全无编制。

从事IT等相关行业的毕业生占调查比例的15.72%。由于现代教育专业学科的“现代性”与“技术性”,学生在学校时重点学习了诸如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数据库等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因此对于热爱或擅长计算机的学生,选择进入IT行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工作更不好找,近两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与IT相关的工作。但是多数在做销售等初级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一些更深入的软件技术及能力,以求得进一步的提升。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3~2005年间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2006~2009年,尤其是出现经济危机的这一年,作为专科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就业困难,甚至2005级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多的时间里还在找工作。

二、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大量涌现,身为专科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学历上就低了一级。有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全国共有202所高校开办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其中50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由于现今社会重学历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自然就相对不容乐观。

(二)教学原因

教育技术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就导致了本专业所开设课程涉及范围的广泛与庞杂。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而言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上又具备了教学研究及教学软件研发的初步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时也有疑惑:我们到底是学什么的?将来毕业后能做些什么?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学生系统地学习《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和《动画制作》《课件制作》等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但是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和计算机技术课程时普遍反映的一个现象即理论和技术脱节,学生很难理解所开设课程之间的关联。

(三)自身原因

1.专业技术不扎实。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昔日大学寒窗苦读的氛围已经渐行渐远,课下刻苦钻研的劲头正在被网络游戏等所取代,这样的学习生活直接导致了专业技能的不扎实。

2.找工作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是佼佼者,应该做很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工作,不愿意到乡村或偏远落后但又急需人才的地方工作。然而现在的情况要求就业者必须在基层有所作为然后才能有更加理想的事业。

3.实践经验不足。实践经验不足是困扰很多毕业生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比较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集多媒体技术与教育能力为一身的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毕业生却因无工作经验而被淘汰。

三、结论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搞好教育技术本学科专业的建设,必须关注人才质量、社会需求、社会适应性、评估与学术声誉及战略规划等5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要找到更加合理化的设置与教学,就必须使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2006.

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远程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将引发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涉及到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新。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教育技术学如何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这里就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1.网络教育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的独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互连网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了适应性学习和智能化教学。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丰富、表现生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等,为网络教育提供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这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教学形式双向互动、实时交互网络教育能实现信息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网络教育成为唯一的、真正的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3)学习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网络环境支持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种便捷、灵活的学习模式充分地显示了网络教育中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系统可以对每一个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还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教育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各种优秀教师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的问题,实现名师优课共享;另一方面是内容资源,可以建立各类知识领域的专门网站,配合网上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所有的网上用户可共享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网络教育有三项基础:硬件、软件、资源基础。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教育机构在硬件、软件方面占据的优势会不断削弱,直至形成优势均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其资源方面的实力,资源基础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和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因此,发展网络教育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建设网络资源库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平台等新问题。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网络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主要类型可归纳为:

(1)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音实验室等)的设计、制作及使用。

(2)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包括CAI、计算机仿真等)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这两类专业实验都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内容,如网页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等。

(2)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要求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验能让学生有一个较大的自由思考、设计、发挥的空间,而现行的专业实验基本上是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没有探索性、创新性。

(3)在教学手段上,缺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仪器设备也缺乏数字化实验仪器设备。传统的教学媒体采用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要适应网络环境存在一个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的问题,因此,传统教学媒体类实验的教学手段不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类目前大多数仅限于单机使用,还有待于向多媒体网络课件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3.3.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3.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我们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程体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我

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备日后不断充实。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还要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围绕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制定。然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应包含丰富的知识,集广度、深度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网络教育产生超前意识;还要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本身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紧密联系网络教育的发展。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首先是教师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条条框框做;或者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机械操作,不利于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尤其是缺乏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等。在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辨证关系,采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自发学习和独立研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课件制作比赛、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等。

3.3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开设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为了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必须完全网络化,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实验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的教学媒体类实验向数字化发展。如采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图片、动画的制作;采用数字摄像机摄像,用非线性编辑机进行音视频编辑。专业实验网络化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开设专业实验,如媒体数字库、网页制作、流媒体技术、VOD视频点播、虚拟现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实验课题;开设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实验,主要包括学习系统(实时/非实时)、授课系统(实时/非实时)、教学资源制作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系统、交流讨论工具、虚拟实验系统等实验课题。

3.4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网络教育依赖于国际互连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及调试过程。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完善的学习网络教育的环境,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软件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如网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人机交互界面和教学反馈的实现等,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4.小结

在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又一个机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篇5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各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专业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创新,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专业的发展才能长久。

那么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专业.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如何很好的体现自己的特色.究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发展,还是注重技术方面的发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学校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

(一)华东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能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能独立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以及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关知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对未能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培养方式:注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理论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目标和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设计的主要专业素质如下:(1)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效学习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能力;(2)设计、规划和评价能力,尤其是网络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的能力;(3)较高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从上面几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学校核心课程设置都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技术学还很年轻,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还很多。我们在设置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突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要考虑到教育技术专业本身的一些核心课程。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才能供不应求,而且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出来,具有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社会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没有前几年那样大了,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一些院校为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开设了大量诸如计算机类的课程。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逐渐向计算机专业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技术上不如学计算机和学电子的,在理论上不如专业的教育人士!到现在连教育技术的自身定位都没有搞清楚。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单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教育技术专业在外面是很少被人知道的,常常把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同。使得很多毕业生就业以后迫于形势改向其它方向发展。

三、解决专业定位的办法是提高专业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替代其他专业。

黎加厚老师说过:“把自己的城内的事情做好.就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教育技术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结构,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不是想着为了就业,为了社会需求去取代其它专业。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绝不能整齐划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不成熟、多样化、变化快.这就要求课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必须是动态、开放的,而且必须与不同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设计要求相适应。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基于媒体和资源的学习与课程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应该成为本学科专业人才不可替代之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二者分别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二者的内在统一则是教育技术观,这是每个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必须牢固树立的学科指导思想。同时我认为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2.实践课程体系比较突出。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为43.6%.校内课余专业技能实训覆盖率为100%:

3.坚持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按模块结构分类,各类模块的专业技能特色突出.同时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演示等活动。

5.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重点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的建设;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27-04

引言

从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计算机教育专业、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正规高速发展。领域内培养的专门人才在我国历年的教育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评价“电教系毕业的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通”[2][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严重,一些章节内容浅显不够深入,造成学生厌学,学习缺乏动力,导致部分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开始思考转专业等[4];对于这些评价,虽然从事专业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技术人感觉难以接受,但是,却反映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从专业诞生之日起,教育技术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仔细分析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它们有些是专业内的问题,有些却是时代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共性问题。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纲要》在第七章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五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纲要》用更多篇幅突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两方面内容,揭示了高等教育应该将主要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重振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提出了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十大建议,进而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运动。博耶报告中就新生研讨课程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成为各高校实践新生研讨课的一股强大推动力[5]。

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期。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是从基础入手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6]。在博耶报告中,有两条涉及到了一年级的教学,这进一步说明了一年级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很多专家与学者,曾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一年级新生进行相关研究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结合博耶报告的相关及后续研究,以及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改革指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与特点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的前身是19世纪后期的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如课内外学习时间管理、做课堂笔记以及结交同伴和朋友,完成由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7]。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哈佛大学结合“小组研讨课”首创了“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学术性特点,初步体验探知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在2011-2012秋季学期,哈佛学院共开设了85门新生研讨课,班级人数平均为14人。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是跨学科领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体验,养成大学生的批判和理性思维[8]。2003年以来,南卡莱罗纳大学的新生第一年经历与转换国家资源中心发起第六次(2003年10月)、第七次(2006年10月)、第八次(2009年10月)全美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调查。调查表明,目前,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主要有:拓展性、适应性研讨课,内容统一的学术研讨课,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课,专业前或与学科相关的研讨课,学术技能研讨课以及混合型研讨课[9]。新生研讨课的涵盖内容与培养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初期的设计意图,在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目前,超过80%的美国高校都开设了新生研讨课[10]。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新生创设一个与名师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清华大学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课程定位、课程专题、任课教师、选课学生、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课程容量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课程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此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研讨型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研究型本科生教学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也有不少其他高校在部分专业开展了类似课程,但是,大多为专业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的,缺乏高校内部的整体性控制[11][12]。

(二)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依据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和我国的发展及实践,新生研讨课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名师负责

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一般都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如: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就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院长、系主任等代表学校高水准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这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学者们,在一年级新生面前展露了自己的才华,为新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2.课程内容新颖

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尽量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每门研讨课的设置都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置课程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生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预备知识和准备,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选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学科前沿,也可以是没有定论的理论知识探讨。

3.班容量小,教学方式灵活

国内外的新生研讨课,都采用小班形式,并且对课程参与人数的上限做出限制,课程人数一般都维持在20人以下甚至更少。如:哈佛大学就严格限制参与新生研讨课的人数在12人以下。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密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生生、师生的充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定主题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是主题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型、研究型学习。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质疑、责难、反思、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个人观点,理解他人观点[13]。

4.考核方式重过程

通常情况下,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方式没有正规的纸笔考试。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报告、课程学习论文的质量等来进行。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新生研讨课开设、实施的文献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实践尝试,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以此作为本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目的

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确定,离不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随着时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国内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南京大学桑新明教授提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14]。徐州师范大学陈琳教授提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围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15]。

依据新生研讨课的国际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存在的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阶段开设新生研讨课,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研修时间,使学生尽早渡过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学生实现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尽早接触教育资源开发流程,领会教育软件开发的设计思想,产生进一步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内部动机[16][1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新生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如图1所示。

[理论引导][研究生][技术支持][网络答疑][协助学生管理][协助实验室管理][个人研究][理论引导][负责教师][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理论引导][实验室][课程学习][个人学习

规划及实验][大一新生][基本技术

学习][实验室管理][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素材制作][项目观摩][工作室][项目设计开发][竞赛][协助实验室管理][本科高年级导生][实验师]

图1 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是克服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诸多困难,经过不断尝试而形成的,它立足于专业的现有资源、发展实际,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本土化新生研讨课实践模式。

1.合作教学团队

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选拔,国际国内的常规做法是由一位教学名师负责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还略显年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师资队伍与传统专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此外,也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如要完成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用到理论、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教授指导该内容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这对教育技术学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一位教师难以完成或者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尝试以“有能力者皆为我师”为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授牵头,教授、实验师、研究生、高年级导生、同伴等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岗位及不同研究取向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中,有少部分课源是由有丰富实践经验及科研经验的高级实验师负责完成的,所以,个别高级实验师同时也是课程的负责教师。高年级导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研究生、高年级导生的参与,为新生创设了一个进行充分生生交流与沟通的环境。同时,同伴之间不同的学习体验交流也促进了对专业的认知。通过这种专业内的学生学习社区的建设,可以集合多种外部资源,促进新生的专业认知,顺利实现适应性转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18]。

2.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为T型,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横向纵向均有拓展。作为一个跨专业的新兴学科,若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不合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不够深入,就容易出现类似“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诟病。因此,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广度,了解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形成正确的后续学习心向。这就需要我们以促进适应、加深专业认知、提升动手实践意识及能力为目标,构建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活,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本课程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参观项目开发组工作过程,项目开发中所用理论及技术的初步认识,个人学习规划,参与项目开发中简单资源的搜集及制作,旁听项目开发进程汇报、领会项目开发需具备的知识背景,总结等[19]。

3.独具专业特色的新生研讨课实验室学习模式

《纲要》在第七章十九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也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满意的最主要方面之一,因此,大一新生必须全部进入实验室,所有新生研讨课必须全部依托实验室开展,是我们对新生研讨课的创新发展。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采用弹性时间制,即只要实验室无教学任务,学生均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体现,也是满足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在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及时总结、汲取经验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汇报成为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学习方式。教授授课、研究生导学、本科高年级导生导学、项目观摩、项目参与、学生的总结与汇报与自主学习等共同构建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模式。

4.过程性新生研讨课评价体系

新生研讨课一改传统课程考核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习惯,采用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包含定量评价,如学生实验室签到次数、学生汇报总结的数量等,也包含定性评价,如:学生作品质量,参与的项目是否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等。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教学软件开发时的评价模块设计提供了范例。

新生研讨课成绩不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中,暂时无学分,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仅作为新生研讨课项目实施情况汇总,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反思

新生研讨课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经历了反复实践和修改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总结

(1)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项目设计及开发技能与能力为主旨,迎合了学生、专业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2)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汲取了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横向连接、跨学科内容设计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延伸、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这为专业内部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了本专业优质的教师、实验师、学生,实验室等资源,大大提高了普通师范院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以本科生教育作为科研与实践的阵地,对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统合发展做了初步尝试,为构建专业内的“学习社区”积累了经验。

(4)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兴趣小组、工作室等非正式组织,肯定原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新生研讨课利用了导生制、竞赛等历史与现时资源,将现行的改革成果与新生研讨课及教育研究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既发挥了新生研讨课的传统优势,又结合现行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实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尝试中,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生研讨课依然属于二级学院内的特色改革项目之一,没有成为学校级课程,这制约了新生研讨课的优势发挥,不利于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资金只是专业特色改革项目资金,未来课程的资金、学分认定、课程评价等支持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规划。

(2)与国际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单位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设备还需跟随时代步伐更新换代。

(3)鉴于项目实施团队的能力、精力和时间限制,对新生研讨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后续工作。

四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本科生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生研讨课依然是一个新事物,仅有部分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尝试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在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少有尝试。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改革是有作用的,要最大地发挥课程优势,还需要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从业者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6][14] 桑新明,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16.

[2]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

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3] 张丹露,王颖,潘玉霞.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29~31.

[4] 许之民.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J].软件导刊,2010,(5):3~8.

[5] 郭雷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

学,2012,(8):81~86.

[7] 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93~96.

[8]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9] 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

育,2012,(2):69~74.

[10] 曾晓红等.基于行动研究的财经类院校新生研讨课初探[J].高

等理科教育,2012,(1):110~114.

[11] 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11):139~143.

[12] 孙志凤等.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

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0~124.

[13] 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中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74.

[15]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0,(10):21~27.

[16] 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17] 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

育,2005,(8):58~59.

[18] 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角度

[J].复旦教育论坛,2012,(5):23~27.

[19]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

篇7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技术的引导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专业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调整、更新,以更好的适应教育潮流和社会发展。课程是教育目标借以落实到教育对象身上的中介,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说、写、算、唱、奏、等实践技能以外,还需不断学习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各种应用,不断培养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一份有意义的贡献。

1 学前教育的综合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1],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使得学前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前教育从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老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改进教授的方式,从而不断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视听说三方位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改革,使得学前教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

1.1 目标综合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前教育目标应该综合而简洁,不能过于细节。在选取一些关键性目标时,要灵活借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利之处巧妙的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教育观念。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等等,将这些小的目标整合为综合性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全、健康发展。

1.2 内容综合化

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由许多综合的课程内容组成。内容综合,主要指的是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原本联系较少的各个内容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联想式思维的超常发挥,并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综合化可以对学习者形成综合性刺激,在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点联结,更加方便于记忆、理解,也便于提取与运用。

1.3 教育方式综合化

教育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教育方式的不断变化,使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合为一体。比例如,通过教学、观摩、看电影、绘画、参观等活动,在不同的课程组织中灵活运用“发现法”、“抢答法”、“猜测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这都是一些能实现既定课程目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步骤。但这些方式要综合化选择要依据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准备状态[2]。

2 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的运用能力

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 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下, 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

全球教育事业的信息化,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专业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树立信息化教育的理念, 具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 将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个性的知识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前教育中能够全面的应对各种难题。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利观察、思考和比较的信息学习环境, 开发出一些有助于教学的软件资源,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人才, 积极开展教学试验, 探索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规律。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现代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应具有:(1)运用多媒体进行学前教学及制作课件的能力;(2)驾驭丰富多彩并多变的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正确评价信息、有效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现代技术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4)全面健全人格的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现代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法律与社会责任。

要具备以上素质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脑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学前教学活动,并能形成一些适合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与讲座,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技能训练、课件制作等课程与讲座来获得。这样不仅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把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当中,给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3 学前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首先得学会认知, 这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通过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同时也学会继续深入学习的本领。注重不断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建构获取知识的途径,最终培养出学生的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学会做事,这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出供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提升获得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能力。再次学会合作,这要求培养学生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过去的集中教学转变到独立自主学习,最终人们所提倡的互相学习。最后是学会生存,主要是学会生活和增强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在实践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发展性教学,建立多维课堂教学目标,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3]。

信息时代还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相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老师调控多媒体使学生同步学习,老师既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多媒体还允许师生之间实现随时沟通,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相互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老师还能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对远程资源进行查询、分析,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 创造自己所能想到的作品,进行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过程,转变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通过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沟通,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在系列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不断培养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4 结束语

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持的作用,通过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不断发挥, 我们将营造一种不仅有老师引导学习,同时还有学生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建构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把知识的吸收和智力的锻炼与素质教育紧密的统一在一起。这样将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通过信息获取、问题探究和意义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为学前教育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规范,所有级别的学院和专业都有相应的调整,一部分院校将原来的电化教育技术系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系,也有些师范大学新设立信息学院。

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中学教师时,会同时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申请该职位,究竟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呢?难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适合任教吗?下面我们具体探讨。

一、专业优势区分

(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置的,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课程应针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使数据结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发挥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是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转换,主要进行非线性教学视频编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其他学科。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年轻的,但在教学方法很专业,所以更适合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而且,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中小学选择教师时应考虑三个职位要求

(一)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逐渐普及应用。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管理仪器,数据维护,而且要电子投影、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学设计,更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逐渐独立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计算机老师逐渐有多重身份,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事学生的信息技术竞赛辅导工作。

(三)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他们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资源建设,是网络管理员,并从事项目设计、网站开发工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师岗位,他们有擅长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岗位,他们有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选聘教师时要看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高中计算机教师岗位,许多成功的就业方案论证、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管理、组装维修、程序设计等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举行,非计算机专业如数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所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对“独家”的看法。

事实上,毕业生在学校的地位并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理想。教育部门在对信息技术的工作要求不统一,比如大量的信息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化教育开发。因此,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设置,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教师设在一起,但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多才多艺的“信息技术教师。

当今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跨专业任命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如果合理规划职业,努力学习,准确定位,练好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易求职成功,更好地适应岗位。

篇9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以及评价,而怎样系统化的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就成了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把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进行实践,而教育技术学的很多成果又融合了教学设计的思想,自从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把教育设计理念引入到教育过程以后,教学设计马上就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什么?它研究的对象和概念又包涵了哪些?罗伯特·加涅在自己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1988)中提到:"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从加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通过资源和程序的整合来进行学习的优化。有的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里尔,1996)。从梅里尔教授提出的观点上我们可以知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施教者还要考虑学习者学习后进行的跟踪活动,观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所应用的学习环境和经验。

2.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部分:教学设计的起源,形成,发展。(1)教学设计的起源教学设计的重要根源是教育心理学和系统工程学。上世纪50年代,很多科学家倾向利用科学的方法融入到社会学科中,其中有大批的教育心理学家尝试利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中包括加涅,梅里尔,布里格斯等,他们把教学过程看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且试图开发一系列创新,其中包括对目标的分析,工具的开发和过程的评价。(2)教学设计的形成进过将近十年的孕育,教学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加涅等科学家对教学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3)教学设计的发展教学设计的正式发展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多教育机构为了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它们都大量的引用教学设计里面的理论,很多大学教学计划也开始把教学设计列为重要课程。

二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1从定义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中包括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等。目前学术界普遍对教育技术认同的定义是由美国学者西尔斯和里齐提出的,它也被称为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AECT'94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研究主要是五个方面,而这其中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础。从宏观上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征及其规律性,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一个核心理论,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理论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育资源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的。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分为四种: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基于媒体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其中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又必须融合了其它三个理论。所以系统理论和方法理论属于教育技术的关键理论,而教学设计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系统方法的引入。所以系统方法论是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设计的共同理论基础。

3从实践角度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分广义和狭义上的,广义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总结自身探索,发现和创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实践经验的物化和智能形态;狭义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指教育活动借助于独立教育之外,可以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的技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教育技术学在实践方面侧重的不但有对这些技术的利用,还侧重的是这些技术的开发。而教学设计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是对教育技术学中的教学媒体进行的选择和利用。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

做为一个教学设计者应该明白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技术是作为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技术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技术的合适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它却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学习质量的提高关键还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而学生的自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周遭环境所决定的,考虑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以后的跟踪活动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所以学习者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关键的还是教学设计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激发学习者兴趣,正确的使用教学媒体,课后进行巩固训练,最后进行教学评价,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不管是教育技术还是教学设计都不能过分的依赖于技术,更应该把学习者,学习情境和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篇10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表一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览表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包头

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摄影实验室 摄影棚 有 有 有 有 有

 暗房 有 有 有 有 有

 照相机 23 20 15 13 21

演播室 摄象机 20 12 9 10 13

 非线编 40 24 24 30 20

计算机房 计算机台) 54 69 30 50 50

微格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常规媒体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73-02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y Aids Website based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An Na, Chen Miaoju, Zhao Fuzan, Li Xiaolong

Abstract Th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major website takes the expertness and practicability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It is a mixture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learning conte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life tips, so it is a learning website combining resources with interactivity to convenient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major students to touch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develop a instructional plan.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website; expertness; practicability

Author’s addr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技术,而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则是其中的一条途径。教育技术专业网站既要传播教育技术理论,又要能够实现对专业学生的指导,这就需要将专业性和实用性融合在网站之中。

1 基于网络的专业辅助学习平台建设现状

1.1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所属院系网站

通过这个平台,能极大地向外界展示学院的风采,教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教学科研的信息[1]。但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院系网站如今主要承担的功能是通知、活动宣传稿和展示自己的院系风采,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在院系网站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学生在院系网站中不能满足他们对于学习的需要。

1.2 伴随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和网络学院的建立,我国现有大量的课程网站,但是以专业为单位的网站并不常见

课程网站主要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建设和交流平台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但是对于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专业学习的系统性是课程网站所不能给予的,而且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科研、论文、考研、求职信息等也都是他们所关注的,甚至于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帮助和启示也是学生渴望的。

1.3 当前各院系专业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很少有专门人员对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

多数网站上所挂的信息比较陈旧,学习资料有所保留,链接形同虚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无人问津,不免让访问者产生失落感。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网站点击率不高,而学校方面又认为网站的带动性不强,因此继续忽略对专业网站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2 教育技术学专业辅助学习网站简介

2.1 需求分析

笔者对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的学生进行访谈,分别在07级、08级、09级选取部分学生作为代表,了解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辅助学习网站的期待值和建议。笔者通过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大家对此网站的期待值非常高,认为很有必要建立该网站。总结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对自己专业的定位不一定准确,入校后比较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的转换是大一新生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学教育强调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能力的培养,课余时间也丰富了很多,再加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是十分了解,很多学生因此失去奋斗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自己学习专业的平台,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开启他们的奋斗之扉页。

2)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信息比较零散,而将专业与所属院系联系起来的网站更为少见。将专业网站附属于院系之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了解到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师资力量。教育技术学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发展比较先进,但是国内网站对国外最新动态报道较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网站,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渴求度,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学生虽然对自身专业非常熟悉,但对其他专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既不益于各个专业之间的交流,也不益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改善这一现状的一个途径就是建立一个针对专业的信息平台,而要实现这一平台最好的形式就是建立一个专业网站。

4)如今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对每一个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不仅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以为其他师范类、非师范类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帮助。

2.2 前台系统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试图设计出一个专业网站,能够比较全面地介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种信息。此网站采用B/S模式,图1显示了B/S模式的工作原理:在前端采用IE、Netscape等浏览器将用户提交的操作信息向Web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Web服务器通过ASP和一些中间组件访问后台数据库,并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前端浏览器。

笔者对网站的定位是为学生服务,只要是学生需要的信息,都会尽可能在网站中体现。在前期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科研、考研、就业、免费师范生政策等方面尤为关注。为此,笔者制定的网站模块如图2所示。

1)成果展示:提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参赛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科研课题。2)考级资源:提供各种考级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库”,解决网上信息杂乱的问题,方便学生备考。3)毕业去向:介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具体到每个学生的信息(如就业单位职务、考研学校和专业),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4)新生专栏:为新生提供各种服务信息,体现人文关怀,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5)成功经验:提供学长的成功经验,分享他们的大学学习经验,学生可以据此制订自己的学习规划,“赢在起跑线上”。6)免费师范生:介绍免费师范生的相关政策和最新消息,眼光聚焦到各个实验区当中,了解已毕业的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状况,让学生看到最为真实的免费师范生。

2.3 后台支持

1)网站后台设计。主要设置管理员的权限,管理员可对网站的后台进行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统计管理、留言管理以及帮助管理等,通过给予更新、修改、维护、查看、删除、回复这样的权限得以实现,如图3所示的后台数据库的模型。

2)网站后台的实现。后台实现对管理员的验证,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相应管理员的账号、密码实现,主要应用SQL语言中的select语句和相应脚本语言(如VB)中的判断语句即可完成[2]。

2.4 网站维护和管理

如今,专业网站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更新不及时,资源陈旧导致点击率不高。对于这样一种现状,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网站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网站管理不当,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站的信息搜索和更新。为此,笔者提出的设想是,院系可以在学生中组建一支队伍,对每次新招收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由这批学生更新网站信息,最新动态,适当地回答网站浏览者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同时这支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也掌握了相关的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方法,对他们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尤其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这样的实战经验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的益处。

3 结语

本网站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保证专业介绍的客观性和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提供给学生具有动态性、交互性的交流平台。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网站中既有物质化的学习内容、专业简介等信息,又有精神化的成功经验和大学规划等内容,通过对网站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丰富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眼界、提高科研能力,也可以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制订学习规划,成为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银波.高校院系网站的安全管理[J].软件导刊,2009(12):152-153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117―03

实习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实习教学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一 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的实践

实习教学的类型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西北民族大学有21个院系,50个专业,每年毕业生4000多人,在实习教学中,绝大多数院系采用分散实习。通过调查分析,有2560人是以分散实习的形式进行实习,实际自己联系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有512人,实习期间,按时按要求到单位的并不多,呈现一种可去不可去的状态,比较自由、散漫、认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性。到实习结束的时候,实习单位在实习鉴定书上盖个公章,填个意见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有2048名学生根本就没有找到实习单位,一直在家里、学校宿舍呆着或去找工作,游离不定,到实习结束的时间,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鉴定书上盖个公章,填个意见就算实习任务完成。

西北民族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本科专业,专业性质是非师范,2006年第一届毕业生34人,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实习地点有兰州市第五中学、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兰州市电视台,其实习情况如表1。

2007年第二届毕业生38人,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平凉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平凉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平凉市广播电视局、平凉市崆峒区电视台。实习时间为1月,在平凉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平凉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实习的学生有24人;在平凉市广播电视局、平凉市崆峒区电视台实习的学生有10人,有4人回生源地分散实习。实习内容为五大部分:一是教育实习,二是专业实习,三是班主任实习,四是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五是新闻的拍摄、编辑等。实习成果如下:实习学生共上课210节,平均每人8.4节,听课275节,平均每人15节;完成教案100份,平均每人4份;建设、更新两个学校的网页,制作课件10份,录制建设精品课程2个;制作电视新闻节目6部,电视DV专题片3部。

作者也对进今年本单位的教学经费的投入做了调研,如下表所示:

二 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面实践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实习经费不足

实习经费完全不足,在教学经费中所占比例较低,具体如下图:

2 实习专业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优化

说起实习指导,有关部门和教学系都明白其重要性,也知道实习生最渴望的是本院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实际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指导较少,对于实习遇到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解决。从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看,2007届集中实习学生34人,四个实习点,指导教师2人,师生比1:17,指导力度明显不够。

对于实习生而言,最想得到的是在实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改进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实际情况常常是总结性评价。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届专业实习设计指标体系的步骤、技术和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量化技术等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量化和权衡,因此实习评价不完善。

3 专业教学计划不合理

实习时间安排不当且过短,现在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与求职时间相冲突,此外,与其它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习时间太短。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本科院校实习期为8-10周,大多数教学单位对实习时间的安排达不到规定要求,实习时间较短,想要实习的内容尚未完成。

4 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

高师院校平时与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校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而不立足于社会的需要。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就对高校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单位不欢迎实习生到单位实习,认为学生实习会打乱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因此,高校学生实习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 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

重新构建新的实习教学体系,对现有的毕业实习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习教学和学生就业双赢,具体方案如下:

1 改革专业实习教学方法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特别是非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的专业,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2 优化专业实习指导队伍

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在实习前教学单位的领导应综合考虑,认真选派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注重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人才的智力优势,发挥他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并建立基地内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使学生接受严格和规范的专业能力训练。

3 明确专业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情况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水平,检验本科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全面检查教学单位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其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4 实现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6届毕业本科生34人,其就业去向如表2:

在实习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去向为导向来设计实习教学,按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实习单位,实现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

5 构建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目前,实习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模式。分散实习的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相联系,与自己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利用家庭与自己的社会关系,到拟就业单位进行实习;集中实习的学生到学院建设的实习基地去从事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开发学校网站,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和课件制作等,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班主任工作;帮助学校开发网站,开发教育资源平台、学习资源平台;帮助本校教师开发网络课程、制作课件;给学校拍摄制作校史专题片等。

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实习教学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见习次数和时间。在每一门应用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见习时间;二是使实习教学系列化、结构化。建立连续性实习制度,把实习延伸为教师工作体验――调查――见习――实习――实结一条龙的安排,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过程中。

6 完善专业实习教学评价

专业实习评价是以专业实习为对象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确定专业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专业评价理论作指导,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析探讨专业实习设计指标体系的步骤、技术和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量化技术等问题,以建立科学的专业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目的、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期能力评价,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让学生查找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实习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得到肯定,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

7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实习教学可持续发展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外部条件,学校和院系应跟踪上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建立适合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实习基地,学校应该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起一个互利互动、协同效益机制。如学校应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科研能力,对中小学教师、IT企业的员工、电视台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教研指导,也可以向实习基地给予物资的帮助。使之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实习教学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各中学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今后的实习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大力加强实习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争取能够在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分阶段实习,使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