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06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几年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2012年全年排放量达到8106.43百万吨。中国曾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于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施减排任务同时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来源
化石能源的消耗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其中第二产业1978年至2015年的平均比重达到45%,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到总能源消耗量的80%以上,由此推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在第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异,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到40.1%、24.2%、7.3%、6.7%和6%。
农业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例较低,而且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中国大规模的砍伐树林、毁坏良田、破坏湿地等活动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吸碳能力大幅度下降。
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2000年至2012年,中国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5389百万吨增长至16572百万吨,具体来看,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在前五的省市区分别为辽宁、广东、河北、山东和山西,到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在前五的则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河北和内蒙古,虽然排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占比加总基本保持在35%左右,这说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度基本保持不变。2000年至2012年中国全国的二氧化碳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为9.81%,其中,海南、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山东、广西、新疆、福建、云南、江苏、湖南、浙江和河南大于全国的二氧化碳平均增长速度,因此,这些地区的减排任务严峻。海南、宁夏两地的增长速度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基数小,但若不引起重视,这两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位居第五,若仍然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地区。
从地区来看,2000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633百万吨、1757百万吨和999百万吨,比重分别为48.87%、32.60%和18.53%;2012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7733百万吨、5340百万吨和3500百万吨,比重分别为46.66%、32.22%和21.12%。2000年至2012年,虽然三大地区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度排序依然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但是东部的贡献度明显下降,中部基本保持不变,而西部的贡献度明显上升。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速为9.39%、9.71%、11.01%、9.81%,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三、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析
人口、经济增长、技术水平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会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得对能源的消费增加,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是人口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其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间接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促进作用,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即扩要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量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过去高污染的工业经济开始转向清洁的技术型、服务型经济,结构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另外,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也进一步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结来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初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开始减少,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三大主要途径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节能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这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增加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从以能源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过渡到以资本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
四、结语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依然严峻,西部地区是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应该着重注意的区域。在实行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人口、经济增长以及技术水平对其的影响作用,将他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此实现在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玉军,陆D.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_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
以下介绍一种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的教学过程:
一、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在介绍清楚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基础上,强调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分布模式的不同。从赤道到两极,生物多样性随温度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沿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下降,生物多样性亦呈下降趋势。沿海水深度,光线减弱,温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同样下降。由此可见,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应该与温度正相关。
媒体关于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报道,主流媒体认为,人为地大量排放CO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得出物种将在全球气温上升的大背景下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将呈迅速下降趋势。
矛盾产生了: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的分布模式是与温度正相关,为何全球气候变暖反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二、分析以上结论的逻辑关系
人类工业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二氧化碳不阻挡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吸收红外线,地面热辐射无法逃逸外太空,大气温度逐年增加冰川融化,不能再反射太阳光两极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底部永久冻土层融化,大量比二氧化碳级别更高的温室气体甲烷被释放出来地球加速升温,一发不可收拾过度炎热的气候摧毁岌岌可危的生物圈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三、请学生分析上述逻辑链条的漏洞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目前的地球大气温度在地质史上处于什么状态?(2)全球气候是否在持续变暖?(3)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引起的吗?(4)生物多样性与气候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对有关上述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加以了解。
距人类最近的第四纪大冰期于200万年前开始,截至目前,第四纪大冰期中至少有6个冰期,依次上溯分别为:玉木、里斯、民德、贡兹、多瑙、比贝等。目前,人类还远远没有走出第四纪大冰期,甚至极有可能尚未走出玉木冰期,目前不过处于玉木冰期所属的最近一次亚冰期和下一次亚冰期之间的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的短暂亚冰期内。
气候变暖的权威数据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其第一工作组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称:由于自1750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而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于农业。气候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雪和冰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得到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在大陆、区域和洋盆尺度上,已观测到气候的多种长期变化,包括北极的温度和冰、大范围的降水量、海水盐度、风场以及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极端天气方面的变化。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前的“气候门”事件(涉嫌操纵气候数据)影响了该报告的可信度。
大气二氧化碳与气温变化的因果关系学术界并未形成定论。究竟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温升高,还是太阳辐射增强导致气温上升,从而加大了海洋、冻土层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此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发现,自1850年以来,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占其总排放量的比例长期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从那时到现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从每年约20亿吨增长至约350亿吨,这意味着地球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另一种观点认为,气候变暖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增强和气候自身活动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主流观点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温度上升的影响会加快丧失速度。主要的原因有:生态环境的退化与丧失;物种向更高纬度和海拔迁移;生物物候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正造成生态紊乱;动物繁殖受影响;病虫害增强。但反对的声音也存在,即生物多样性在气候转暖时可能有所增加。证据主要有地质史上的泥盆纪、侏罗纪、新生代等温暖期都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极大丰富;另外,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对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以及气候变暖有利于那些生长迅速的树木,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扮演了一个肥料的角色而提高绿色植物的光合效率,尚是一个未解之谜;较高的温度可能加速产生新物种的进化速度。
四、师生辩证分析、总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应该对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在生物教学中处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时应持的态度:重视现状,“不能无忧,不必过虑”,而不必过虑的前提是不能无忧。特别是在很多现象尚未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自然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资源,保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等做法,仍为明智之举。为了人类的未来,采取谨慎的态度总是有益无害的。
同时应告知学生,目前人类对自然界,尤其是生态系统中基本问题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在很多问题未得出明确结论的情况下,面对海量的媒体报道,要学会筛选合理的信息,对任何问题都要关注其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而避免陷入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警戒线。古语说的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一些人由于经济贫困,在生产生活上得不到公正对待就容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不良影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仍有197.8万人没有脱贫,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少贫困人口仍然没有有效脱贫致富的产业和措施。这就要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站在民族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制定向贫困人口倾斜的优惠政策,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利用资源搞好产业扶贫
内蒙古属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丰富,具备进一步做大的优势和条件。自治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同时,区党委政府还以2013年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农牧业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
造成内蒙古贫困的原因,一是冬季寒冷漫长,农业生产时间短,以种植为主的农户,一年中仅有1/3的时间在干活,2/3的时间闲着。二是农牧结合不够紧密,资源利用不充分。如自治区是奶牛养殖大区,奶牛一般日饲料喂养量都在30斤以上,有的达到40多斤。然而,牛粪中37%左右的饲料没有被消化吸收,牛粪也因不能很好利用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多数只能以很低的价格上在农田当肥料。三是一些地方把玉米秸秆青贮后喂牛羊效果很好,营养价值很高,但多数玉米秸秆粗放地让牛羊吃些叶子,秸秆当烧柴烧掉,有的甚至在地里就焚烧,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养羊业良种推广的速度不够快,效益不高。自治区是养羊大区,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态,提高土地和草原生产能力,全区各地都提出了禁牧。由于禁牧,羊的饲养量下降,农牧民没有更换适宜圈养的肉羊品种,导致收入减少。五是全区建起了180万亩温室大棚,但因为没有推广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术,种植效益不高,许多投入大量资金建起的大棚闲置,蔬菜价格较高,“菜蓝子”依然是当前的大问题。六是饲养的鸡、鸭、鹅由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高,家禽免疫力较差,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够理想。
发展产业能让贫困人口人人有事干,户户有致富项目,是扶贫工作最根本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条,使现有资源循环利用,把传统产业赋予新的内容,把新型产业做大做强。具体有以下发展模式。
一是适时收获玉米,把玉米秸秆及时青贮作饲草,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和肉羊产业。内蒙古曾经是肉牛养殖第一大省,现在退到第四位,原因是河南、山东、河北等玉米种植大省把玉米秸秆青贮加工成饲草料,大量饲养肉牛。据测定,收获玉米后的秸秆青贮是干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2.7倍,而且适口性好,是牛羊养殖的好饲草。目前全区每年玉米种植面积2700万亩,按1 5亩养一头牛计算,可养1800万头,现在仅为680万头,还可以养1120万头,发展潜力还很大。
另外,按现在的饲养管理水平,卖整牛每头牛的纯收入是1500元,如果屠宰后对肉牛进行精细分割,根据不同的酒店档次配送不同部位的牛肉,最高档的牛肉可卖到每公斤300元,低的60元,比整牛高出4倍。牛骨可以加工成骨粉制作盘碗等高档用具,这样每头牛可收入6000多元。全区现有奶牛290万头,加上现有的肉牛耕牛可以提供充足的犊牛供饲养育肥,还可以引进西门达尔、夏洛来等优良品种的肉牛。
在传统养羊区,可以通过青贮玉米秸秆,结合其它作物副产品舍饲肉羊,肉羊用皮肉兼用型杜泊羊等逐渐改良,不仅羊肉品质好,而且皮张价格高,效益会更高。
二是用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鸡、鸭、鹅,蚯蚓粪、羊粪和鸡鸭鹅粪做有机肥料。无论是奶牛还是育肥牛,粪便用来养蚯蚓可以形成新的产业。蚯蚓中蛋白质含量达到60-70%,鸡、鸭、鹅每天吃2.5-3克蚯蚓可以补足对蛋白质的需要,而且吃活食可以提高家禽免疫力,使其少得或不得疫病,明显减少重大疫情机率,还可以提高蛋和肉的品质,培育生态蛋、生态鸡、鸭、鹅品牌。
蚯蚓养殖技术简单,只要把牛粪腐熟,并保持一定温度湿度就行,不需要添加其它任何物质。每头牛每年的粪便可以生产90公斤蚯蚓,蚯蚓的年繁殖率可达到500-1200倍。现在该产业在乌兰察布等一些地方试养效果很好,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
自治区东部盟市养鸭、鹅是传统产业,养蚯蚓后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夏季喂活的,冬季把蚯蚓干添加在饲料中饲喂。一头牛的粪便通过养蚯蚓可以供120羽家禽补饲,1800万头牛的粪便养蚯蚓可补饲21.6亿只家禽,潜力很大。
蚯蚓粪是很好的肥料,与羊、鸡、鸭、鹅粪混合可以生产有机肥料,每吨650元,价格是未加工粪便的几十倍,还可以长距离运输。现在我们用羊粪做成的有机肥被运到海南种香蕉,可以使香蕉不烂果,深受欢迎,同时还是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的优质肥料,是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必备肥料,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既培育出了新的产业,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以玉米为例:30亩玉米每亩1200斤,每斤1元是3.6万元;秸秆可养20头牛,每头收入2000元,是4万元;牛粪养蚯蚓喂鸡,20头牛的粪便可养鸡2400只,每只纯收入30元,是7.2万元;蚯蚓粪、鸡粪再做有机肥,又是一块收入。这样算下来的收入是原来单纯种玉米的4倍多,同时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对发展农村经济,培育脱贫致富产业具有普遍意义。
三是大力推广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实现温室大棚产量效益翻番,彻底解决“菜蓝子”问题。自治区冬季寒冷漫长,为了解决冬季吃菜和农民致富问题,各地把温室大棚建设当作重要产业去发展,以补贴和项目支持的形式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在己发展到180万亩,加上今年新建的20万亩达到200万亩。按照规划,到2015年贫困人口设施农业户户均要建成1亩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建起不少,但效益并不理想,绝大部分大棚在冬季最冷的2-3个月闲置,有一部分甚至常年闲置。因为作物生长95%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5%是氮磷钾等肥料。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为0.36%,而作物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空气中二氧化碳仅能满足作物所需的1/3。冬季温室蔬菜为了保温,常使大棚处于密闭状态,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了蔬菜生长。夏季即使通风口全部打开,由于作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快,外界二氧化碳补充有个过程,所以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始终比外界低10%以上,必然要影响产量。国外通过燃烧白煤油和焦炭的方法增施二氧化碳,能起到增产作用,但是由于成本高难以推广。现在,国外用燃烧天然气的方法增施二氧化碳,而且温室或连栋温室温度湿度自动控制,增产效果很好。比如荷兰黄瓜亩产7-8万斤,我区亩产只有2-3万斤。乌兰察布市的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对碳铵进行热分解,产生的氨气被水吸收变成液体氮肥用于根际施肥,二氧化碳释放到温室中供作物光合作用,该技术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该产品也己列入自治区农机补贴。
丰镇市红砂坝村是最早搞二氧化碳施肥的试验点,农民对二氧化碳施肥的增产作用认识很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西瓜在育苗期和结果期累计施用二氧化碳气肥一个月,就可以增产30%,110天的生育期提早收获半个月,亩株数由1200株增加到1400株,三个方面的作用加起来总增产可达60%以上。
二氧化碳施肥可以在寒冷的季节使用,在夏季同样可以使用。乌兰察布市霸王河村是集宁区的蔬菜基地,凡是温室全部用了这项技术,农民也一致说好。农牧厅派专家在卓资县五犊亥村温小毛的设施农业园区测产,新建的温室内,在土壤没有熟化培肥,工人不怎么会种的情况下,测得西红柿亩产量达到22685斤,比不进行二氧化碳施肥的高出一倍多。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海拔1700米,是有名的寒冷之地。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温室在冬季也能种植,效益比原来增加1倍。
生活化导入是指尽量把学习的内容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或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或与学生的认知冲突联系起来,列举一些生动有趣、悬念丛生、严重冲击和违反学生常识的生活实例。
例如,在学习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时,先演示用玻璃刀切割玻璃及铅笔导电两个实验。玻璃刀切割玻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但它为什么能切割玻璃,以及它和我们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学生不了解;对于铅笔芯能导电学生在此之前了解得不多。以这两个实验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学习,引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相关的性质和用途时,以几则故事引入二氧化碳不同的性质。如问:一位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珍藏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供游人参观,近年来这些作品颜色逐渐黯淡甚至变色脱落,研究表明,作品颜料中的某些矿物质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在这守卫森严的博物馆内,酸是如何产生的呢?房子刷完石灰乳后,马上搬进去,没过多久,墙壁就“流汗”了,有什么好方法让墙壁很快停止“流汗”呢?以这样几则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作为导入,让学生思考,学生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不单在学习元素化合物这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时可以使用生活化的导入,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时也可以利用有趣的生活化导入,设疑激趣,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课题1・ 原子的构成》时,课题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正式探讨原子的内部构成前先利用一段视频资料短片――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再接着水到渠成地引出探讨的主题――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生活化的新知教授
在传授新知识时,把生活世界的某些相关经验或疑难作为了解与掌握新知的“敲门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中常用化学仪器、药品的取用时,就可以先让学生畅谈厨房中所见的液体与固体物质,回忆家中厨房食品的摆放,模仿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取食盐、取味精、茶杯盖正放、酱油标签污染等动作,把厨房与化学实验室联系起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的分子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为什么”: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下很快就能晒干?为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有白色的痕迹?为什么一勺食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为什么一体积的水混合一体积的酒精后体积总和不再等于两体积等等。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又如讲到《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中的氢氧化钙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石灰水可以用作鸡蛋保鲜剂――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不溶性碳酸钙,堵塞鸡蛋壳上的毛细孔,减少蛋内物质与空气的接触;新制的石灰水可以用在厕所、水沟、人的呕吐物以及一些家禽的消毒上。在本单元的课题2的中和反应中可介绍熟石灰能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等。这样,把新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知识范围。
在讲《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中的氯化钠除了食用和制取0.9%的生理盐水外,还可以将它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介绍给学生:经常喝点淡盐水可治喉咙疼、牙疼;用盐水清洗鱼、鸡鸭内脏可以去除腥味和臭味;用浓盐水喷洒木炭,木炭燃烧时不但浓烟变少而且还可以节约木炭;新买的瓷碗瓷杯,在盐水里煮过,不容易破裂。
三、生活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的设计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这些似曾相识的题材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发掘他们深层记忆中的想法,刺激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以下几道鉴别题就完全来自生活实际,学生能借助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做法正确解题:①厨房里的调味盒里有两种白色的固体――纯碱和食盐,怎样才能鉴别出哪种是食盐,哪种是纯碱?②路人在一小贩的兜售下,购买了一个“金戒指”,它真是24K纯金的吗?③在实验室里,能用哪些简单的方法把蒸馏水和食盐水鉴别开来?④一些中学生过某拆迁工地,从地上捡起一块“老石灰”,产生了疑问――陈年石灰的主要成分还是原来的熟石灰吗?
作为知识的反馈、考查手段之一的考试测验也应该充分体现这种生活化的理念。如:例1(广州市2004年中考)回收、利用日常生活中废弃的一些用品,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下列废弃用品中属有机化合物的是():A 铜线;B 铝制易拉罐;C 铁锅;D 塑料包装袋。例2(广州市2005年中考)冬天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A N2;B CH4 ;C CO2 ;D CO。例3(广州市2006年中考)我省某著名风景区附近是大型的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频频。风景区内受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 :A 山上的树木;B 小桥的铁栏杆;C 路灯的玻璃罩;D 大理石雕像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以资源、健康、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对日常化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教育和环保观念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四、生活化的课后小结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将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可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