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09-17 15:4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多媒体投影出示小运动员射箭图片。

二、动手操作,学会画圆

1.学生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2.指导同学们用圆规来画圆,画完后,用剪刀把这个圆剪下来。

三、掌握名称,探索特征

1.结合学生剪出的圆片,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1)教师从射箭时的靶心,引出圆的圆心。(板书:圆心)

(2)教师让学生找出圆心,用铅笔把这个点点出来,并且标上字母O。

(3)引导从描述圆的大小引出半径。(板书:半径)

(4)让学生画半径。(学生操作)

(5)指导学生用字母r表示半径。

(6)引导学生画直径。(学生在圆片上画直径,让一学生上黑板画直径)

(7)引导同学评价一下,观察直径,是一条――线段,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还要通过圆心。

2.初步感知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提问:这条直径的长度是多少厘米?为什么?(长度是6厘米)

(2)提问:你怎么知道它的长是6厘米的?(因为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3)提问:反过来怎么说?(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4)提问:关于圆的半径和直径,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题目,请你说说哪条是半径?哪条是直径?(师生辨析)

3.自主探索,深入研究圆的特征

(1)启发:关于圆,还有没有知识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正好,刚才同学们剪下的圆,就是我们研究的素材,同学们身边的直尺、圆规,这些就是我们的研究工具,一会儿,就请同学们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相信,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研究完了,注意记录在“我的发现”纸上,如果你不知道研究什么,可以看看研究提示,最后,同组的同学们互相商量一下,看看怎样说给大家听,让别人相信,你的发现是正确的。

学生操作、讨论、记录。

(2)指导:我们也不要光顾着研究,还要把研究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让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这些研究成果能不能经得起推敲。(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发现)

a 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你怎么发现的?都同意吗?

b在一个圆里,每条直径都一样长,你是用什么方法的?测量,画,折,还有没有补充?

c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你怎么发现的?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d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你是怎么发现的?折的方法,这么多对称轴相交于哪里?也就是说,如果你找不到圆心,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圆心。

(3)指导操作:请拿出彩色小圆片,利用折的方法,找出圆心。(学生操作)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巩固新知、促进内化

(1)判断题。(略)

(2)填写表格。(略)

2.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的同心圆最多?就画在彩色圆片上。

3.操作感知,体会作用

(1)提问:车轮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吗?

(2)讨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样汽车就会保持平稳。

五、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1)提问: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学习了很多圆的知识,除了今天学习的箭靶以外,生活中哪里还有圆呢?(学生纷纷指出生活中有圆的地方)

篇2

1.具体情境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探究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让我们来看一场与众不同的篮球比赛:要求先围在篮筐周围,再轮流向篮筐投球,比赛谁投得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可以围成怎样的图形呢?他们议论纷纷,所以我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忙给设计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圆,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形成猜想】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手中都准备了一个圆,我们就把它想象成同学们投篮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篮筐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证明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相等。)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生:我们先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再找到每个人的位置,量一量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是5厘米。

师:刚才你把篮筐放在了圆中心的位置,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圆的中心的吗?

生:演示,对折圆形纸片,多折几次,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的中心。

师:这个办法真是太巧妙了!那投篮的同学应该站在哪呢?你能在自己的圆上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出投篮同学所在的位置。

师:能概括地说一说每位投篮同学应该站在哪呢?

生:投篮的同学可以站在圆上的任意一个位置。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量一量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折一折和圆规证明的,(演示)先折一折找到圆心,再用圆规的针尖对准圆心,圆规两脚叉开一定的距离,让铅笔尖对准远的曲线转一圈,发现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组的方法很直观,也很快捷。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帮助同学们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投篮时最公平的方案。其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一个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圆的特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2.结合情境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探究半径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请大家在你们的圆片上将圆心O表示出来。

生:标一标。

师:表示投篮同学位置的这些点都在圆上,我们把这些点叫做圆上的点,如果这里有一个点可以说成是圆内的点,这个点就叫做圆外的点。想一想圆上的点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投篮同学到篮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线r,试试看能画多少条?

生:画半径,无数条。

师:你能结合刚才的探究活动说一说在同一圆里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吗?

生: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现在老师画一条线段,你看是不是半径。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条线段通过了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像这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仔细观察,合情推理一下直径 有什么特征?

生:一端在圆上,通过圆心,另一端也在圆上。

生: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用字母表示是

生:r=d÷2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探究出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了解古人的发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同时加强学生的信心】

3.学习用圆规画圆

生:会

师:你准备用什么画圆?

生:圆规

师: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说圆的画法,再画圆,掌握圆的画法;在比较线绳画圆与圆规画圆中学会灵活选择画圆的工具】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了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圆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大看这是自行车,它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出示图片)

生:容易滚动

师:它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它们有角,行驶起来会不平稳

师:也就是说没有角是一条曲线他就会平稳是吗?(出示椭圆图片)换成它行吗?

生:不行

师:它没有角也是一条曲线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它的中心点到曲线上的每一点距离都不相等

【设计意图:感受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圆的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快乐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上《圆的认识》这节课,我的体会更深,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一开始,让学生选择公平的比赛方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到认识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以及圆的画法,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再总结出来结论和方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学的很主动。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伊始,通过选择公平的投篮方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在兴奋点上,课中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充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下,自己动手去求知,边思边动,学得兴趣盎然,最后,一组美丽的圆的图片,使学生感到圆原来如此美丽,如此有用,并感受到圆的文化内涵,对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有有以下几点:

1.老师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学生回报直径的特征时说道,直径是半径的2倍,老师应抓住不放,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共同去验证,自然而然的得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而不是照预定的教案走,这是老师以后要改变的。

篇3

二、设计思路

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学设计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 “动手动脑”,先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画的圆纸片剪下来,再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3、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设计,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是建立在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自我动手发现知识的互动过程。

4、教学这样设计目的的。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师生,生生互动完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并了解个图形的构成特点。

2、本课认识的圆是曲线图形,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注意新旧知识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画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以及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

3、直尺、课件、圆形纸片、圆规等。

4、教师准备好课件及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想想,在哪里见到过圆?

2、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圆的影子吧。(播放自然界中图的美景)

3、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

1、师: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都有许多学过的平面图形,闭上眼睛,你能从中很快挑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组员交流。

2、活动后汇报:(出示如下图)圆和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何区别?

3、师:(结合学生回答)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4、师:请学生闭上眼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三)理清直径、半径与圆的位置关系

1、认识圆心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对折后,打开,换过一个方向再对折,又打开,将折痕用笔画下来。

师:仔细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这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在圆的中心。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点画清楚,再折几次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所有的折痕都通过这个点。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所有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数学家

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心。请同学们也在你的圆上标出圆心。

2、认识直径、半径。

师:请同学们观察圆上的折痕,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 ,折一折,画一画发现: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

师:不错,请同学们量几条折痕的长度,看能发现什么?

生量出每条都是2厘米,每条折痕都相等。

学生小组活动发现:对折后两边大小完全相等。

师:很好,数学家把这样的折痕称作圆的直径。

师:那同学们什么叫做圆的直径。(折痕就叫做圆的直径。)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教师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强调:在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师: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什么叫作半径?

学生发现: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半径。并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半径。

3、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请同学们仔细拿出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会有什么发现?

(1)把圆沿直径多次对折你会有什么发现?

(2)同一圆中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有什么特点

(3)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4、小组活动交流发现(1) :通过沿着直径多次对折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直径都相交于圆心一点。(2)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 (3)用折,量的方法发现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d=2r,r=1/2d。

课件出示:学生的发现成果。

(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直半径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的方式。)

(四)拓展练习:

用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生活性。一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篇4

例题设计的系统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同一节课上,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系统性.在设计例题时应把学生已有的或将有的知识点加以概括,并巧妙合理地串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本节课获得相关方面的系统知识;明确思维的起点和方向,理清思维的顺序,目的在于为学生指明探究新知识的思考方向,减缓思维坡度.第二,各阶段或各节课之间的例题设计的系统性.在知识网络上,找准新知识的支撑点,分析新旧知识的衔接区,复习与新知识有直接关系的旧知识,使知识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

通过对例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例题所蕴含的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例如,笔者在高三进行“阿波罗尼斯圆的认识”这一专题的例题设计时,为了体现从个体到整体,系统地展示知识生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研究例题的热情,对例题题组做了如下设计.

【例1】 已知平面上动点M分别到点O(0,0),A(3,0)的距离的比值等于,请探求动点M的轨迹图形.

通过设点、构建等式方程、化简等步骤后,最终得到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得出对应的轨迹图形是圆.联系圆的原始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动点轨迹是圆”辨析对比后提出:此处的结论是偶然还是必然?这是否是圆的又一种定义?在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时,进一步提示:不妨在此题的模式下,变动相应的某些元素(改变点或比值),其结果如何?学生惊奇地发现,动点M的轨迹仍是圆!这时,进一步引出更一般的问题:

上述一组例题的教学中,既渗透了数学文明史教育,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追求尽善尽美的科学精神,也再现了科学探索的流程.

篇5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动物王国’的运动会去看看,看看那里都有哪些有趣的比赛。”(播放课件)

接着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会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呢?”此时同学们兴趣高涨,会纷纷举起小手:“老师,我认为小熊会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随后教师说:“那好,让我们继续观看比赛,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播放课件)

通过上述情况从而导入新课:“为什么圆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圆。”(板书课题)伴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开始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新知识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动手实践,探究圆的特征

第一步:做车轮,尝试画圆;

第二步:安车轴,认识圆心;

第三步:装钢丝,认识半径;

第四步:认识直径;

第五步:解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掌握圆的画法

教师简介画圆的三个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画圆。接着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要保持不变,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精心设练,应用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1.基本题;(每人发一张答题卡)

2.拔高题;

3.拓展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如何找出圆心并画出半径呢?)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出色,请大家说说收获。”

最后布置作业:圆以它独特的魅力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回家后用圆规编辑出美丽的图案。屏幕显示各种美丽的图案。(教材61页第10题和教材59页的图)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简单明了地体现本课的重点内容,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画圆:1.定圆心;

篇6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和创新不同的自然物质及其文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丰富。根据性质划分,社会环境主要由生物社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环境包括有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等;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有工厂、建筑群体、道路等;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有风俗习惯、人的言行、语言因法律等。根据社会功能,社会环境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农业环境、工业环境、聚落环境、文化环境、医院和休养环境以及交通环境。通过综上所述,我们可知社会环境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但是每种社会环境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在生物环境中,人们所关注的动植物;而在物理环境中,人们所关注的是一个实际存在,比较现实的环境;在心理环境中,人们所关注的是人的言行举止、风俗习惯、语言和法律等。但是关于对人在社会中的活动和作用,在每个领域中都有不同的研究点。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很多专家和学者虽然从不同的领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工商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行政依然延续着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秩序。大多数人都知道,自从“泰勒制”出现以后,对于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最初的阶段,人们遵守的规律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对人进行管理,从而忽视了“以人为本”,但是随着社会综合化的提高,社会结构不断的调整、膨胀,使得在社会内部重新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导致了社会越来越复杂,同时人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这种变化超出了原有社会管理的范围,因此实现了亚主流化。但是在这过程中忽略了综合问题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社会理论众说纷纭的现象。在霍桑实验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在新的时期下,人们开始坚持“人本”思想的理论,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了许多的学者和专家对其的研究。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是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培训和学习,从业人员需要从多维度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人,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其结构又在发生膨胀,将社会功能分化成不同的性质和种类,使社会变得复杂起来。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如果只是单纯的研究经济提升要素中的特点和解决对策,这样只会让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缺乏活力,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和人的复杂性的提高,其追求的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压力冲突,但是管理模式的性质在延续的过程中需要借鉴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了。总之,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不仅能够对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进行精确的预测和界定,而且还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还能扬长避短,去伪存真,彻底把牢社会的脉搏,从而对相关专家和学者对人力资源社会学的继续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曾有人说过:所谓的社会学主要是指研究社会协调发展和正常运行的系统机制的综合社会学科。因此,人们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必然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从视野上的广泛性、研究上的深度性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三方面对社会学科和经济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研究的不同进行阐述。

(一)视野上的广泛性

单纯的学科内部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都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寻找问题和方法。随着社会综合化的发展和提高,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寻找到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从某个学科内部提出解决方法,那么得到的答案将会越来越失真,因此需要在其他的领域中借鉴不同的知识,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研究。这便是研究社会学的着手点,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与人是相依相成,密不可分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便会有社会学的存在。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它都能在人的社会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质的飞跃和变化。

(二)研究上的深度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只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方面,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出经济学科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和关注,但是对于人自身问题的忽视又是经济学科最大的缺陷,从而对于社会环境的研究,必然会缺乏完整性和深度性。而社会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研究却能弥补经济学科中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人本思想”,人是社会的主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靠。因此社会学关注的重点是人及其行动和交际关系变化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学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研究具有全面性,因此它研究的深度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三)研究侧重点的不同

篇8

一、以任务为核心的原则

在基于合作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关键所在是任务的设计,此外任务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设计切合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是成功实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任务”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而不是虚构的,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的。任务要尽可能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这样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在此动力之下,能自觉自愿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一课中,有一个探究加快溶解因素的任务。我设计了一个源于生活的情境:班中有位同学发生了低血糖引发的症状,需要用糖水来缓解。但老师发现,只有冰糖可用,冰糖溶解速度很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样才能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呢?置于这样一个情景中,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争相把自己的想到的方法说出来。在学习动机强化之后教师即可运用指导策略,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各种猜想,归纳出三种方法。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能有效的避免课堂中无效问题和无效回答的出现。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以及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顺利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其次,“任务”设计要关注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是指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具体的,实际的,是学生按要求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在设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的自我提升。完成任务的过程绝不是走过场,学生要有所得有所发展,除了知识的增加外,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这里的能力包括: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执行能力。

二、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共建的原则

科学课是一个具有知识性、专业性、操作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当学生在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学生的认知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同而有所异。此时,合作学习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是二期课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合作化学习情境,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分别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策略,自主形成合作交流,以此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生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加深情感联系,享受一种由互动、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单元整体设计的原则

单元整体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单元整体设计主要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单元整体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单元整体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多种教学形式。配合整体设计,所设计的任务不能太琐碎,要顾及单元学习目标的整体性。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使学习者达到隐含在整体教学目标中的分目标。

四、师生共同反思原则

篇9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坚持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农村建设的明确指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在社会学视角在,打破传统的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把社会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合理利用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专业技能、政治法律修养及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总体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自身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地区经济健康稳步发展[2]。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61亿人,乡村人口是6.30亿人,占总人口的46%左右。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农村人口增长仍然是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总体的现状是:第一,农村人力资源级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基数以及增长速度太快,人口数量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带来人口资源红利的同时,农村人口问题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负担。第二,人口总体质量不高,素质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为文化素质比较低、劳动技能 低、身体素质比较差,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即使具备劳动力的村民具备一定的初级教育文化,但农民的职业劳动技能还是不足。农村科技素质高的人才非常缺乏,同时许多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技术已经明显落后于时展的需要。第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年龄、农民知识、地理区位、产业布局、男女性别比等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结构失衡变化与失衡的困境。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等到大力推广。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依然呈现出许多问题。

1.政府认识不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比较淡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更多地是将发展重心放在企业的引进,农村基础建设、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注比较少,与此同时,农民自身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学素质等都比较差,传统小农意识比较重。由于政府在制定政策上的不重视,相关制度、保障政策和措施不能有效的执行,农村青少年辍学或毕业后限制在家是常有的事情,对人才的浪费造成很大的影响。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竞争力严重不足,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民教育投资、职业技能培训与初级医疗保障方面。农村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投资要远远小于城市基础教育投资,导致农村的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此外,在农民初级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看病的需要。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在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职业技能方面无法达到工作岗位的的特定要求,还有就是与其他人比较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规则下没有竞争优势,农民的竞争力严重不足。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脱离实际,缺乏有效机制。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当地部分官员仅仅是为了完成政绩或者是为了场面。做了一些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正真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地方财政投入和,教育事业的投资与发展、农民社会保障体制等等客观环境要素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化、体统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社会学视角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纵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已有研究,该问题已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慢慢由感性走向理性,这必将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下面将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具体方法:

1、运用场域理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农民地域环境的不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有着不同的开发场域。根据场域的理论特点,每一个场域具有区别与其它场域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使社会学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了综合性、具体性的特点即:关注不同的场域,分析出不同开发场域中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因素,从中发现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3]。因此,社会学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场域关注,是关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如:农民的受教育、农村文化环境、农民收入、农民思想观念等相关具体问题。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

2.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人力资源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解决“三农”的视角出发,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置于我国体制转型背景之下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学者研究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从人力资源视角下,导致不能从多学科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此同时必须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置于我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要与时俱进,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构建一个关于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框架和开发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从而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3.从政府、农民个人、中介培训组织三个层面对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目前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政府肩负的责任太多,同时政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有限,所以不能有效的开发。现在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必须构建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定量论证农民个人能够承受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费用的能力,相对财政能力而言,政府提供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能力如何,从而,从总体上判断目前已经具备建立哪一种模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3]Jeff Carter. Aligning Technology Choices & Practices with Outcomes. CTC Directors’ Meeting[EB/OL].(2013-06-10)[2012-01-30].http://.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799-02

Design of the Participation-based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PAN Sh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Aim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unitary method, less resources and difficult interactions, which are exposed from the traditional participation-based teaching model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designs a new Web-based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the system structure are indicated. Then, the function model is described.

Key words: Web;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articipation-based teaching

亲验式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操作或体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亲验式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而这些具体方法的实施则又以恰当的素材资源为依据。经过对亲验式教学现状的系统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进行亲验式教学时,教师使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事实上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亲验式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仅使用或过多使用一种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当前对案例分析法的重视程度已非常高,案例库建设也卓有成效,但管理游戏等情境模拟方法却相对被忽视,尚未见到这些方法的比较系统的资源库。再次,目前缺乏关于亲验式教学的知识共享渠道。同专业甚至是同门课的任课教师之间都交流甚少,积累的素材仅供独家使用,这不仅会造成教师之间重复做功,同时也无法论证知识点、亲验式教学方法和素材资源之间是否具有适应性。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的现状,有的学者提出并构建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体验”教学流程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路,即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各知识模块的特点恰当选择使用亲验式教学方法,但仍处于思辨阶段,其赖以实现的资源库尚未见到。因此,系统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亲验式教学方法,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资源,并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优势,构建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1 系统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与艺术成分并存。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流程等科学性的知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关于科学知识的应用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亦即需通过各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去感悟去总结。本研究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旨在于此。具体的,资源库由案例、情境性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组成,面向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职能模块,并明确了每一素材资源所对应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WEB的资源库系统开发。通过整体研究致力于实现亲验式教学方法多样化、素材资源选择丰富化、知识共享便利化的目的。

2 系统实现

2.1 技术路线

本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系统在构建时采用了B/S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并且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网站设计采用了ASP技术,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ASP网页可以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脚本命令以及COM组件等。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交互式内容,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的是微软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2000,具有操作、维护相对简单的特点。

本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组成,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应用和。3层体系结构的建立可以将数据的存储与应用分开,既实现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扩展性。

2.2 系统模块

2.2.1 亲验式教学资源库网站

1)亲验式教学管理模块: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资源库使用的各项管理制度、奖惩办法、通知等。

2)亲验式教学资源库模块:网站的主体部分,由案例库、情景模拟资源库组成,每个素材资源都配有详细的使用说明。

3)亲验式教学辅助资料模块:提供亲验式教学帮助文档、多媒体课件等的下载,提供亲验式教学相关网站的链接。

2.2.2 学生管理员系统

学生管理员系统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需满足如下特点:品学兼优、计算机能力强、对亲验式教学感兴趣。构建本系统的初衷在于,由于师资紧缺,有限的教师无充足时间和精力来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管理员系统强调人―机配合和协作,协助教师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学生自主亲验式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及管理。

2.2.3 亲验式教学互动交流系统

学生用户在使用资源库系统时,或者在进行亲验式学习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必须有一种渠道让他们能够解惑。本研究构建的互动交流系统旨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知识共享。首先,学生用户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创意发表在讨论区的相应版块里,指导教师将及时解决并回复,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关于该问题的看法。其次,学生管理员可以在这里完成对学生用户注册申请的审批处理。

2.3 页面设计

本系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页面设计:轮廓设计――布局设计――细节设计。即首先划分页面结构,然后合理安排页面内容,最后进行字体与图像属性设置、颜色调整等。

T结构布局、口型布局、三型布局或对称对比布局等是目前较为流行的页面布局。我们开发本系统的宗旨是:无论什么布局形式,只要能满足用户需要,都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最终确定的布局是几种流行款式的组合。另外,在页面文字、图片、背景等的设计过程中,开发者坚持“让用户快乐浏览”的原则,注意不同元素的搭配和协调,并灵活运用表格、层、CSS等技术来有效控制页面。

3 功能划分

本研究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根据亲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对系统制订了下列主要功能:系统自学、使用申请、自主使用、互动交流。

3.1 系统自学

学生登录本网站系统后,可以先了解一下有关亲验式教学的基本信息,然后点击“视频教程”观看操作流程,也可以点击“帮助文档”等菜单浏览或下载相关文件,学习如何使用资源。

3.2 使用申请

学生在本亲验式教学网站使用实名(包括姓名、学生证号等)注册后,可以在“使用申请”栏目中向管理员提出申请,管理员核对信息后为其分配帐号和密码,然后告知学生。

3.3 自主使用

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资源库并选择合适的资源,然后根据具体说明使用该资源。

3.4 互动交流

对应着网站系统的“互动交流”栏目。学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该栏目中将自己的观点发到相应版块里,管理员看到后答疑解惑。

4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的资源库系统主要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本系统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得到使用者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系统运行的时间不长,界面友好程度需要继续改进,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另外,今后应利用网络、课堂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在师生当中的知名度,真正让本系统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亮,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4-77.

篇1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这表明,在未来高校各专业发展进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在经济学科中,金融学专业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当前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现。而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另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却存在着模式单一、所占比重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提高金融学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个名词、一种经济现象、一系列操作程序……这带给学生的多为理性认识。而实践教学,尤其是形式多样、内容配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带给学生的则是感性认知,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增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当前,金融学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在不停地发展中。不同的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各类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业务技能地训练,以提高学生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将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契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原则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满足金融创新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符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能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在学生踏上社会时,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满足岗位和社会的要求。

2.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的弱化,相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在完成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学以致用,将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脱离,相互割裂,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多样化原则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也就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地设置。同样,在教学模式上,除了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基础操练等传统的形式外,计算机和网络地普及为金融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多运用网上模拟系统或业务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摸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四、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课程配置

目前,在社会行业中,与金融学专业紧密相关的通常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领域,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就要与之相契合,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考虑这种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根据理论课程设置情况、社会对金融学各领域人才需要紧迫程度、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

(1)银行模块。银行模块的实践内容,除了常规的柜员、信贷、结算业务外,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发行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开展基金、国债发行或买卖业务,因此对理财经理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实需要,设置银行投资理财的实践内容;同时,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在中、青年客户群中已经普及开来,开设此类实践教学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2)证券模块。传统的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基金、外汇的操盘,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技术指标判断股票、基金的买与卖。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使一些衍生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例如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交易、互换合约……目前在理论课程中,这些衍生产品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所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3)保险模块。保险业务经营的环节主要包括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相应地,保险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满足这些经营环节的需要。可以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如何发展客户、如何进行承包和理赔、如何勘查理赔现场的技巧和程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2.实践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案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或得出结论。金融学中,《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公司理财》、《家庭财务规划》等许多课程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一些课程的案例教学还需要学生之间组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金融学的一些必修课,可以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课”的方式来完成。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预先设计好试验项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就可以到实验室上课,运用计算机和金融业务模拟软件进行演练,熟悉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模拟实训。金融学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往往可以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集中进行系统的训练。当前一些教学软件公司针对这种需要,按照社会上实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程序,开发出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度非常高,学生在经过模拟软件实训后,甚至可以达到“入职即入岗”。证券业务(股票、外汇、期货)的操盘,银行的柜员、信贷业务,保险的承保、理赔业务,以及信托业务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均可以采用模拟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若经费充分,还可以建设证券交易大厅、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实现全景仿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及早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可以给学生设定调查主题,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进行专题调查,这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专题的调查,学生也对研究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往往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社会调查后,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这又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

(5)顶岗实习。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学生进入社会中的金融企业,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甚至独立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锻炼业务技能,将实践与金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同事间相处之道,了解职业规则,培养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方式无法给予的。

(6)其他方式。在开展以上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金融业务的竞赛,例如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保险险种设计大赛、银行柜员业务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热情和兴趣;聘请校外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金融实务的动态、领会最新的金融政策,了解当前的金融形势;举办金融热点问题或金融活动现象的研讨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氛围;开展金融专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分析、写作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

考虑到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实施中,在时间分布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大学学习期间都应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企业和区域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