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6: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广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广工作要点

篇1

继续做好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博物馆和韩天衡美术馆的组织机构组建、人员招聘等工作,高起点高质量组织好这几个馆的开馆试运行。加快推进保利大剧院建成后的日常运行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为日后运行奠定基础。继续推进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云平台建设,年内完成硬件集成到位、软件系统开发、资源内容采购制作和运行保障研究等方面工作,并成功进行试运行,通过建设虚拟的数字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协助指导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菊园新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安亭镇图书馆等社区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工作。从人口分布、发展配套和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统筹考量、规划设计新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布点。推动、巩固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试行推出对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回头看”或“复检”。年内新建25个“百姓书社”,完成全区100个“百姓书社”的建设目标。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在设施完善优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内容输入、项目牵引、人气带动等手段,探索形成对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的保障机制,达到每个村居文化活动室月活动目标,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内服务项目的常态化、经常化。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群文节目创作力度,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量。以群众多样化和区域性的文化需求为依据,全面整合市、区、镇以及周边地区可供配送的文化资源,通过集中配送与连锁服务,形成多种形式的供给模式组合。鼓励推广“客堂戏”、“百姓梨园”等特色服务项目,通过个性化、分众化的项目引导,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文化发展格局。大力扶植群众文化示范团队,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文化活动,培育形成体现群众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土壤。搭建展示平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深化“百姓大舞台”和“百姓大展台”形式和内涵,提高组织形式的有效性,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百姓的参与度。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以对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服务内容的支撑保障为重点,继续做好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敬老院等活动。

加快公共文化机构功能提升的探索实践

以新馆建成为契机,全面提升三馆一院的服务水平,展示区公共文化建设新姿。区文化馆在对基层文化建设做好组织、指导的同时,要在提升创作水平、提供服务平台和做好资源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区图书馆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基础,在引导社会读书、形成直管模式和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服务特色,拓展其“公共空间”的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对已经完成的2个街镇图书馆直管模式项目和3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要抓紧总结形成运行、管理办法。同时,继续在有条件的街镇图书馆开展图书馆直管模式探索试点,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化建设。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要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好作用。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互动,寻求资源介入和理念更新,通过项目合作、活动开展和机构进驻等方式,不断展示历史,宣传文化。要以市将出台《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草案)》为契机,不断规范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高效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完成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统一形象标识的设计、制作和启用,便于识别与宣传。

以保护传承、展现魅力为重点,不断扩大地区特色文化影响力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完成“区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文物管理数据录入工作。强化属地管理,加强地面文物保护的日常巡查力度,完成文物保护单位“黄淳耀墓”、“印家住宅”二期、“印氏住宅”的修缮。视情启动“王敬铭住宅”的保护修缮工作、督促做好江桥“沈家祠堂”的修缮。加大《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好新城建设、老城保护性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新馆开馆过程中陈列文物、库房文物的包装搬运以及文物布展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加大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力度

继续加大科举文物的征集力度,不断丰富科举文物的馆藏资源,组织中国科举文化展赴湖北省、广西省巡展。深化科举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好《科举学论丛》。主动加强与各地孔庙的联系和业务交流,促成秋霞圃国家研究院落户孔庙。开展孔子与国学文化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孔庙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推进“孔庙活化”工作。与浙江画院共同编辑《陆俨少传》,丰富陆俨少山水艺术研究资料。继续做好《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办好专业刊物《画坛》,承续地方历史文脉。

拓展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搞好公共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文物普查图片展巡展和嘉博讲坛系列活动,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以博物馆新馆开馆为契机,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馆际互办展览活动,引进“保利圆明园国宝展”、“湖北楚墓出土文物展”、“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广西民族服饰、银饰展”等特展。组织好“从走出来的山水画家学术邀请展”、“陆俨少、齐白石艺术交流展”以及“故乡行”系列书画交流展览活动。进一步拓展公共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继续开展“爱上美术馆”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市民书画赏析能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国家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传承人的作用,做好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扩大传统文化项目的社会、市民的知晓率。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在继续做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展活动向社区延伸。

以加强服务、统筹监管为手段,不断推动文化市场规范繁荣发展

强化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篇2

围绕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以各市(区)建有四馆、镇村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372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资源数字化,提升基层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保有量和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争创“省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试点工作示范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整合资源,统一标识,打造“文化百场”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文化凝聚力和群众获得感。大力推进文化精准惠民,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券”实施办法,全面推行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探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服务对象参与管理,增强发展活力。以市级、县(区)级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百场”活动为载体,实施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统筹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提升“2017年中国梅兰芳艺术节”“百团千场”“百姓大舞台”以及“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等文化活动品质,组织开展好美术展览、文化进社区、公益培训、文化惠民讲座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努力打造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深入贯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同时又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精品力作。

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强规划统筹,重点抓好迎接党的重大主题创作和以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地域题材创作,努力推出一批标志性主旋律作品。加强精品打造,组织开展好词曲、歌舞、书画、小说等重点门类的精品创作生产,努力实现全面繁荣。用好市级引导资金,推介优秀文艺作品申报艺术基金,扶持精品创作,激发全社会创作活力。组织文艺精品参加省以上赛事,冲击省五星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加强地方戏曲传承。加大工作力度,选送戏曲精品,推进戏曲进校园、进农村、进基层。支持淮剧团、靖江锡剧团、泰兴歌剧团、兴化淮剧团等院团新创精品舞台剧,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丰收。

培育文艺创作人才。健全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机制,继续开展基层文艺人才创作培训活动,提升文艺创作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文艺创作人才支撑。

三、大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推动文物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向注重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

加强历史遗存保护。科学规划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建筑、名寺古庙、名人旧居、旧址遗存的修缮复兴。指导帮助兴化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姜堰天目山(单塘河)遗址公园、靖江东址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做好宫氏住宅、笔颖楼等省市文保单位的修缮管理相关工作。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的表现形式,接续历史文脉,拓展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梅兰芳戏曲文化”品牌、“水城水乡地域文化”品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品牌、“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充分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魅力,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继续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利用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广泛开展经典诵读、非遗展示等宣传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探索建设非遗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特色社区村庄模式,提升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以推进“1133”工程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

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在巩固和提升现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组织申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上争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扶持主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和项目。充分发挥市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培植壮大小微文化企业。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文化产业展示活动,精心举办全市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推动文化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加快推进文化与互联网、金融、科技、旅游、城市建设融合互动,引领文化制造向文化创意转型,发现和孵化一批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企业,拓展延伸从内容提供到生产、交易、终端消费的现代文化产业链,努力打造更多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充分调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主动性积极性,符合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要积极做好申报准备工作,争取成为省试点单位。加强版权宣传,引导园区和企业积极申报版权示范园区、单位和贸易基地,提升版权作品登记数量和质量,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文化产业动态监测分析。坚持以推进“1133”工程为抓手,适时建立文化产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和督查全市文化产业重点园区、重点街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情况。通过命名管理、项目跟踪等办法,进一步引导园区提档升级,切实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进一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主动实施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进一步促进文化项目招引,力争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筛选储备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后续项目。

五、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实守信、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监管,形成文化市场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改进审批工作,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确保文化市场行政审批改革相关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开展以同城一支执法队伍为重点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推进上网服务娱乐场所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绿色网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支持文化娱乐场所、艺术表演团体依法经营、壮大规模,规范发展艺术品市场和演出市场,拉动居民文化消费。

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水平。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机制,加大现场巡查、暗访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放大社会化管理效应,充分发挥网吧协会、印刷协会等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加强基层文化市场监管员、志愿者等社会化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六、不断提升新闻出版广电监管水平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3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探索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和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服务对象参与管理,增强发展活力。倡导单声珍藏文物馆、周志高书法馆、红五星画院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培育更加多元的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已转制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引进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用核心企业带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文化企业发展。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创作主题和创作规划,引导创作主体深入生活,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通过“菜单配送”等方式,实现“送文化”和“要文化”的有效对接,让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为人民共享。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促完善、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入推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力争市创成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启动、两区申报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市力争创建6个以上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乡镇。加快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紧扣人民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进各市(区)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免费开放。推动镇(街)综合文化站等级达标率达到80%以上。深入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农家书屋“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70%以上的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完成达标建设任务。

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四送”工程等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全年举办“百团千场”文艺演出100场以上,“百姓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月均演出2场以上,市淮剧团送戏下乡100场以上,每个乡镇每年有4场以上演出,每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加大对民间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改善排练演出条件,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三、提高文艺创作生产水平

用足用好各级激励政策和资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精心组织重点文艺创作生产和重大文艺活动。

促进舞台艺术繁荣发展。加强文艺精品生产,力争推出1-2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打造2-3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剧目。认真组织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参加“群星奖”、“五星工程奖”、国家和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赛事评选。组织开展好全市年度文艺创作培训班和全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

推进文化“走出去”工程。精心组织和举办好2014梅兰芳艺术节、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等重大文化活动,做好“梅兰芳艺术奖”、“银杏奖”、年度“新创文艺节目奖”等文艺创作奖项评审工作,加强与省内外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塑造、提升、推介本地文化品牌,扩大我市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扎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联合规划部门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撤市建区后文保单位的重新公布工作,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推进全市博物馆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发展。加强文物安全和文物执法工作,明确市、区两级文物管理职能。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2014年文化遗产日、文物宣传周等系列活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认真编纂市第五批“非遗”名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加快建设市“非遗”展示馆,稳步发展扬派盆景产业园、老行当文化产业集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加大力度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围绕打造全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抓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提升工程,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重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支持泰兴乐器制造、高港壁纸产业基地等加快发展,打造一批错位竞争、差别发展,独具竞争力的地域特色园区,力争创成一批新的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鼓励扶持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木雕、盆景、玉石等工艺美术产业壮大规模,引导和培育新型智慧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版权作品对外交流,组织优秀原创作品、产品参加版权交易会、文博会等大型博览会。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文化产业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努力招引一批适合在布局的文化大企业、大项目。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鼓励产业的文化植入,推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兴文化业态。

六、强化广电管理职能

根据发展需要、依托技术进步,加快完善现代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础、促完善的标准,加快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快建设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及市级广播电视监管平台,完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和破坏行为,确保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敏感时期、重点时段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规范全市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许可管理,规范节目内容、频率、频道、功率等技术参数。

提高广电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开展创建省“户户通有线电视县(市、区)”活动,力争全面完成户户通有线电视县(市、区)的目标。新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万户,力争总数达165万户以上,行政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数化率达9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期末全市有线电视行政入户率达95%的目标任务。加强电影放映、荧屏广告、卫星电视接收等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市场销售“小耳朵”专项整治活动,创建省级“无小耳朵”先进市。深化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放映18000场农村公益电影。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力度,力争各市(区)均有一批作品获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

七、着力抓好新闻出版(版权)工作

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生活,不断提高新闻出版(版权)工作水平。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实施省“书香”活动方案,以开展“乐学”读书节等活动为重点,积极推进书香建设,组建成立“市全民阅读推进会”,兴化市、区、区争创省书香建设试点县(市、区)。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以全面推进农家书屋通借通还为抓手,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推进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数字化阅读、网络化管理和功能拓展。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将版权工作与新闻出版工作相融合,与企业转型升级相融合,与提高全民版权意识相融合,推进壁纸生产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版权有偿转让,扩大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选取一家企业创争省级版权示范单位。指导市开展登记工作,继续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严格监管出版物市场。扎实开展2014年度“清源”、“净网”、“秋风”等专项治理行动和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全市“扫黄打非”信息员管理体系,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定时督查和暗访,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格落地查人。

八、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环境

落实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文化市场监管联席会议、文件处理、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以及文化市场日常巡查机制。完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市场管理网络,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开展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根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依法经营、优质服务、遵章守纪”为重点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五老”网吧义务监管员等志愿者队伍的力量,重点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者的法规培训,对违法违规行为严管重罚。加强文化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认真开展“每月一法”等学法用法活动,完善“以案说法”案件分析研究机制,不断提升新形势下执法工作水平,形成上下联动、逐步规范的执法工作机制。

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文广新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篇4

2.提升文艺作品创作质量。充分利用文化名家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参加全国性赛事,扩大影响力,鼓励一批我县特色民间文艺团队登上更高级别的演出舞台;围绕“激情文化”主题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文艺精品。推出以抗战胜利70周年为契机,以地方地域特色为主题,打造地方大型泗州戏《贺老太》;扩大文化交流活动,与兄弟县区联动开展“文化走亲”活动。

3.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深入发掘以“下草湾文化、顺山集文化、古徐文化”为重点的“三大文化”的内涵,发挥文化品牌效应;切实做好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筹备召开淮河流域新石器考古暨顺山集文化研讨会;继续做好我县省级以上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促进非遗保护科学规范、项目传承发展;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抓好国保项目(泗州戏、洪泽湖渔鼓)的合理利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