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6: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自然资源考察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然资源考察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51-02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面积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北段的牙克石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00″至122°29′00″,北纬47°39′至50°52′,湿地保护区距牙克石市林业局局址5公里左右,涉及牙克石林场7个林班,总面积813公顷。

1.2 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为山间河谷地形,河谷比较宽广,约为11km左右,属低山丘陵地貌,是大兴安岭主脉通过地段。地势平坦开阔,地形平缓。区内最高海拔1600.3米,最低海拔402米。

拟建牙克石湿地保护工程位于免渡河右岸一级冲积阶地上,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中低山)、山麓斜坡堆积地形、河流侵蚀堆积地形。现简述如下:

1.3 土壤

土壤是在一定的植被、气候、地形、母质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1)草甸土是草甸植被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分布于保护区河流低阶地、山间谷地,成土母质为洪、冲积物。土壤剖面由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含有较多锈纹锈斑的潴育层、受地下水浸泡处于还原状态的灰蓝色潜育层或母质层组成。草甸土质地因现代河流沉积颗粒粗细差异,变化很大,剖面常形成粉粘相间的质地层次。土壤中性反应,pH值在6.7―7.5左右,养分除速效磷含量低外,都很充足,土壤水分偏多,土温偏低。草甸土有草甸土和草甸黑钙土2个亚类。

(2)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条件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广泛分布于积水洼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沼泽土剖面基本上有两个发生层次组成,上部为草根盘结层、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组成,下部为潜育层,中间有过渡层。腐殖质层颜色深暗,质地较粘重。有沼泽土和草甸沼泽2个亚类。

(3)粗骨土

保护区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十分丰富,反映出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氮素充足,母质富含钾素的特点。各土类间,由于森林土壤受有机质积累特征和地区气候冷湿的环境条件所决定,表土有机质含量极高,碳氮比大,反映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土性冷凉,有机质分解速率低,水、肥、气、热不协调等特点。

1.4 水文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附近主要河流为免渡河(又名扎敦河)和海拉尔河,属额尔古纳水系。

1.5 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春季干燥多风,冬季严寒多雪,寒暑相差较大的特征。根据牙克石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8.0℃,极端最低气温-46.7℃,多年平均降水量378.5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蒸发量1250毫米。

由于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急骤、霜冻较早,初霜期一般在每年9月5日,终霜期至翌年的6月1日前后,有霜期270天左右。冰冻期一般在九月下旬至翌年四月末,季节冻深一般在2.80米~3.20米,最大冻深可达3.50米。

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

2.1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2.1.1地理成分

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森林――草原过渡带,东北部受到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影响,属于欧亚针叶林植物区沿山地向南延伸至边缘地区,西南部与欧亚草原植物区相连,各种山地、草甸草原成分在此均有分布。所以本区的植物区系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森林草原区系的复杂性。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属于欧亚针叶林植物区――大兴安岭山地北部针叶林植物省――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州与欧亚草原植物区――蒙古高原草原植物省――大兴安岭西麓州交界区,区内植物区系成分以东西伯利亚成分为主,并混有达乌里――蒙古成分,泛北极成分,古北极成分,东古北极成分,哈萨克斯坦――蒙古成分等。

1、世界分布种

是南北两半球各个湿润与干旱植物区广泛分布的植物种,主要是一些沼泽成分和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沼泽和沼泽草甸的建群种。

2、泛北极成分

一般是指北半球温带、寒温带大陆广泛分布的种,虽然也有一些成分沿山脉向南扩及到热带山区,甚至分布到南半球温带,但其分布中心仍在北温带。本保护区位于广大的泛北极植物地理区内,也有一定数量的泛北极植物种分布在区内,主要有:浮萍科的品藻 (Lemna trisulca)等。沼泽中经常出现的泛北种有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唢呐草(Mitella nuda)等,在本区的草甸植被中,有些泛北种常为建群植物,如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是本区山地五花草甸的重要建群种,草(Koeleria cristata)、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越桔(Vacciniumvitis―idaea)等。

3、欧洲-西伯利亚成分、东西伯利亚成分

是指欧亚针叶林区广泛分布植物。欧洲-西伯利亚种掌叶白头翁(Pulsatilla patens)多生于草甸草原及草甸群落中。

东西伯利亚成分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是主要的建群树种,此外还有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i Reichb)、野豌豆(Vicia venosa)、毛百合(Lilium dauricum)等。

4、达乌里――蒙古成分

是以蒙古高原、松辽平原及大兴安岭山地为基本分布区的植物种类,往南也常渗入华北及黄土高原地区。这一组区系成分是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的基本成分,是本区草甸植被组成的基本成分。

代表植物有:单种属的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是山地草甸的主要建群种,此外还有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芍药(Paeonia lactiflora)、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等。

5、古北极成分

是欧亚大陆的温带、寒带(包括湿润地区及干旱地区的特殊条件下)广泛分布的植物种。在保护区内的草甸中分布主要有:老芒草(Elymus.sibiricus)、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等。

6、东古北极成分

是在古北极植物区系的乌拉尔山脉以东亚洲温带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广泛分布的植物种属。在保护区内所见的种类多生于山地森林灌丛以及草甸植被中。主要种有:大叶章(Deyeuxia.1angsdorfii)、并头黄芩(Scutallaria.scordifolia)、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等。

2.1.2 科属组成

根据所采标本并参照有关文献,保护区境内野生植物有58种,分别属于22科46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20科43属55种,且以禾本科、菊科、毛茛科居多。主要的科有:菊科、毛茛科、蔷薇科、百合科和豆科等。

2.2 植被类型

保护区内有较丰富的沼泽植被分布,同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沼生植被均分布在区内山缓坡、阶地和河漫滩滞水湿地,成为本区植被的一大特点。

2.3 经济植物种类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除木材外,按其经济用途,可划分为7大类,即:药用植物资源、纤维和饲料植物资源、淀粉植物资源、农药植物资源、单宁植物资源、芳香油植物资源及油料植物资源。

2.3.1 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的有些药用植物是全国著名的地道药材,如土三七(Sedum aizoon)、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等。不仅质量好,能清肝湿热,健骨,主治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食欲不振、目赤、中耳炎、尿道感染等。区内不仅有着治疗常见疾病和疑难病的天然丰富生药资源,还有抗衰老、扶正固本之药源,以及更有多样的营养医学的药源。

保护区内常见或蕴藏量大的中草药有: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土三七(Sedum aizoon)、柳叶绣线菊(Spliraea.salicifolia)、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等。

2.3.2 纤维、饲料植物资源

纤维与饲料植物资源,往往二者是一致的。如小叶樟既是良好的纤维植物,又是优良的牧草饲料,含蛋白质为6.80%。保护区内许多木本植物的嫩枝条、芽、花、茎、叶也是某些野生动植物的食物,也可作为家畜饲料。早春的食物保护区内主要纤维、饲料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大叶章(Deyeuxia.Langsdorfii)。

3.3.3 农药植物资源

在保护区内分布的农药植物种类有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等。

2.3.4 单宁植物资源

篇2

一、惊鸿一瞥

鞍山市赴日韩教育考察团,以团长赵仁强为代表,一行25人,于2004年5月16日至5月25日历时10天,在日本的大阪、尼崎、京都、箱根、横滨、东京至韩国的釜山、济州、汉城、安山进行了教育考察活动。期间对七所学校进行了考察访问并拜会了日本尼崎市政厅、教育委员会,韩国安山市政府、教育厅。短暂的日韩两国部分城市学校的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片天的景象。

景象之一:丰富而有创意的学校风情。5月17日我们参观考察了日本尼崎市立立花中学和立园田南小学。进入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整洁、干净、大方。不十分醒目的横幅校牌嵌在围墙上,青翠苍绿的花草树木装点着校园,清雅朴素的教学楼、别致的会客厅,格调不一的学生教室,一尘不染的地面,无不显现出清洁整齐纯朴。那一天我们注意到了墙上没有电脑制作的彩绘喷图,室内没有考究高雅的装饰和布置,就连教育目标也是员工的徒手之作,班级的目标条幅更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作品,朴实的话语,孩子般的情调,诸如自勉、自励、自信、不欠课、不迟到等字样,让我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我们巡望正在上课的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电脑操作、手工制作、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音乐、美术等特长展演,丰富多彩,轻松自如。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立园田南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正进午餐,创意就在于是孩子们自己的值日小组长给大家分午餐,头戴白帽子,身着白外套,带着白口罩,卫生清洁,那种小主人的形象,甚是可爱。5月24日我们先后考察了韩国安山市的东山高中、松湖高中和松湖中学(小学组考察小学)。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各活动室内学生们在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日韩的学校的确充满了丰富而有创意的异国校园风情。

景象之二: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尤其是日本无论是宾馆、学校、商业景区还是街面、居所,所到之处真的堪称“纤尘不染”。虽说城市的街面狭窄看似拥挤不堪,但却井然有序、整洁利落、清新雅致。整齐划一的停车场,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路,显示了井然的交通秩序,空气清爽湿润,一展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种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让我们流连。

景象之三:勤劳文明的市民风貌。一踏上日本国土,日本人的待人礼节,热情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文明。公共场所你听不到大声喧哗,看不到随地吐痰和随处吸烟的人。这种纯朴文明的风尚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人的勤劳更是难得可贵。据日本的朋友介绍,日本人每天工作都要到夜里十点多钟,在日本赚钱的辛苦是国内所不能比的,如果早晨你乘坐地铁会看到匆匆的人群,那是日本人繁忙紧张的工作的开始,所以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文明而又勤劳的民族!

景象之四: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景观。新建的关西机场,林林种种的经济开发区,二十一世纪未来港,横滨世界杯会场,尼崎市艺术展示大厅,最大的丰田汽车制造台场,现代企业的多种投入,繁荣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产品,无不显示出日韩两国经济的发展景观。

短暂的十日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片天。

二、纵观横览

透视上述景象,从不同角度分析日韩的教育现状。

1、从日韩的学校看教育的理念。日本学校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强调“生存教育”,“强、正、优”是立立花中学的指导精神;“自学、心丰、健康”表现立园田南小学的办学特色。韩国学校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来社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强调“孝”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东安高中的“正直、勤勉、亲切”,松湖高中的“健康、勤勉、创意”都突出了主题。生存能力,劳动服务能力及职业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在日韩两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社会实践则是日本学校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教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的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们在日本的几个景区,都可以看见中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日韩教育理念的转变既符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从日韩的环境看教育的功能。日韩两国除自然的湿润条件外,人为的环境建设令我们称赞(特别是日本)。首先是全民性的环保意识,这是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保护环境是每个日本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视环境为第一生命,因此修关西机场政府要为市民解决防污染和防噪音的配套设施,重工业企业要远离市区。游览景点的路面除柏油路外,铺就的都是防噪音和污染的碎石。所以在日本空气清新,路面整洁,居所内听不到喧嚣。另外日韩两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教育功能的又一体现。日韩两国都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但资源利用得好,我们所看到的没有闲置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浪费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土地的使用可谓是“惜土如金”,从环境的角度看到了日韩的教育效力。

3、从日韩的文明看教育的实效。日本的文明首先体现在“人本位”的思想上。尼崎市市政大厅公开办公,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盲道直接修入市政厅内,公共场所有残疾人用的轮椅。特别是义务教育人人平等,即便是残疾人也享有同等待遇。我们参观的日本两所学校都设有障碍儿教育机构,以保证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崇尚人性,伦理道德教育也很突出。学校设有“人权”、“人性”学科教育,东山高中的“爱邻居”、立立花中学的“爱父母”都是质朴实在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的另一个标志是严明的法制。日韩都是一个有着健全的法律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强烈的法制道德观。交通指示灯起到了交通法规的指挥作用,没有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街面的便当、连锁店里、自动售货机、公用电话等设施安然无恙,公民的自觉道德意识维系着社会的治安。至于公共场所无吸烟、无大声喧哗、自觉站队等更是习以为常的规则。日本没有网吧,政府规定电玩城不许未成年人进入,那里绝没有学生。日韩两国的另一个文明标志是讲诚信,单就购买商品而言,你不用讲价,因为产品质量敬请放心,货真价实。这种国度文明,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实效性及实用价值。

4、从日韩的经济看教育的改革。从日韩的商品价位权衡国民的收入,据了解日韩的商品价位多高于国内的商品价位。再看商品的数量,特别是日本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从小到大,既先进又实用,又符合国民的需求。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日韩的经济正在全面飞速地发展,这一发展反映了日韩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开放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改革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侧目顿悟

此次考察不仅从感性上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日韩的教育现状,在理性上也让我们感悟到日韩教育发展的态势。

1、 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①教育目标的新思想。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首先反映

在教育目标方面。“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创造自主为能力”的办学经营理念是这两个国家的共性。所以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气氛充满了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氛围里培养能力,提高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得以彰显。我们考察尼崎市立立花中学时,学生们自己组织欢迎仪式,迎接中国教育考察团的到来。学生们亲自制作日式甜点让我们品尝,用独有的日本茶道欢迎这些异国朋友。当我们踏进立园田南小学的校门,展望着孩子们的教室,每个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手工动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韩国汉城安山市东山高中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幅幅一册册都出自学生的构思和设计,他们用汉语为我们演唱自己编辑的歌曲。这种教育目标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

管理模式上。他们重视教育社会化影响,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都设置家长运营委员会,学校的主要机构都有PTA(家长委员会)家长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学生家长自愿指导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管理图书馆。学校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宜,与学校共同完成管理工作,这是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除此,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视,韩国安山市政府和教育厅分管独立,但市政府每年主动投入教育,以此来达到城市间的竞争和发展。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向社会化方面发展。

③教育资源的共享。日韩两国教育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的选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实行轮换制,或七八年或三五年交流一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此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交流,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没有择校的现象,一律就近入学,没有所谓的“名校”,这一点是符合日韩两国的教育法制和体制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很高,东山高中教师100%都是研究生毕业,日本学校教师配置也是高学历并具备综合能力,小学教师从一年至六年都要掌握和运用所教的全部学科。

因此,新的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运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2、卓有实效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特别是教育更应该是真抓实干。在日韩两国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实”处所在。

“实”的第一着眼点“自主能力”。学生动手、学生会做、学生愿意做。小学一年级值日组长给组员们分午餐;小学二年的学生做值日时双膝跪在地上擦地。“实”的第二着眼点“自做”,学生在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调查参观考察,小学五年级走入自然上自然课,六年级要进行毕业旅行等。在“做”的过程中去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实”的第三着眼点“减负”,过去评价日本和中国一样,学生负担重,压力大,而如今日本教育改革则在这方面真正得到落实,他们注意到给孩子们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想象,真正解放自己。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使日韩两国的教育出现了快捷的发展。

四、他山攻错

中国有句俗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踏上日本国土时的一刹那,这种感觉油然而起。目睹日韩的建筑、文化、风俗、礼仪及教育,无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再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基石让日韩两国借去而炮制雕琢了多少精美之玉,我们不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走过看过之后,我们寻到了答案:他山攻错。

1、“古为今用”的内涵重在传承。中国的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孔孟的教育理念,古老文明的教育精髓,应当作为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拓展。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会全盘的接受,而是巧取精华。他们巧取妙用集东西方优势为一体,使之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教育的优势互补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日本的“和魂洋才”告诫我们自家的文明要传承,“敝帚自珍”这是古为今用的深层内涵。

2、“洋为中用”的关键在于创造。日韩两国乃至于欧美等国,在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的教育内容,入时的教育形式汲取并创造,这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此时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便是创造,创造了才是自己的,这将是洋为中用的关键。

篇3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4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5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四川文物考古部门、大专院校的两代专家学者唐昌朴、魏达议、罗明遥、吴时敏、黄承宗五位先生,曾分别多次到今西昌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在西昌有唐宋陶瓷窑址遗存,会理有宋、元、明、清陶瓷窑址遗存,冕宁有元、明、清的陶瓷窑址遗存,在上述遗存地层中发现了数量比较多的“土青花“瓷碗。近年来攀枝花大学讲师何霞女士亦多次去会理调查或考察,并在古窑址试掘。

上述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事后都分别在文博书刊上发表了论文。笔者研读了他们的论文,发现其有三个共同的观点:

1.会理古窑址始烧于宋代,最迟在元代就开始烧制青花瓷器。

2.会理元明青花瓷器无论是原材料的采用、工艺技术特点,还是产品最终的形态,都与云南体系(玉溪窑、建水窑等)的元明青花瓷器具有突出的共性,可视为一个窑系。

3.会理青花瓷器的工艺技术来源于邛窑的釉下彩,是邛窑工匠被掳南迁的直接结果。

例如:

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唐昌朴先生在1982年6月对会理瓷窑(鹿厂窑)遗址进行考察后认为:“……其窑的建造时代是在宋末元初。”

四川文博考古界老专家魏达议、罗明遥、吴时敏在考察后撰写的《论会理元代青花瓷窑》一文中论述道:

“我国陶瓷发展史釉下三彩的运用,1983年在四川成都青羊宫隋、唐窑址内已有发现,唐代长沙窑和四川邛崃县的十方堂窑以及其他邛窑系都已广泛运用,这种釉下三彩的技术已为大家所公认是青花釉下彩瓷的技术基础。宋代尤其是南宋,成都琉璃厂窑就发展为划花填彩和绘三彩的所谓‘宋三彩’的釉上彩技术。因而釉下彩技术,可能由成都地区南传到会理为鹿厂窑所继承发展为釉下青花。如若此推论可靠,则鹿厂窑宋、元青花就是运用当地原料并继承发展成都青羊宫窑隋、唐釉下三彩技术而创烧出来的新产品。”

“湖田窑不是青花瓷的创烧者,而玉溪窑又晚于(会理)鹿厂窑,故鹿厂窑在青花瓷的创烧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位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其考察报告中指出:“1973年云南禄丰元代晚期火葬墓出土的一件青釉青花玉壶春瓶,是玉溪窑的产品,其所绘鱼藻纹图案的绘法粗放自由,与鹿厂窑元代灰白釉下青花的绘法完全相同,因此他们之间可能有继承关系。”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在收集、整理有关四川古代陶瓷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有幸读到攀枝花大学讲师何霞女士的论文《四川会理古陶瓷窑口归属的分析》一文,何女士曾多次去会理地区实地考察,她认为会理铁厂的抱母鸡坡古瓷窑的年代应比鹿厂古瓷窑更早。在那里,她发现了“原始青花的陶瓷残片”……其色泽与玉溪窑青花中使用“珠明料”的瓷器相似。

何女士在论文中引用了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著名陶瓷老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话:“云南的青花瓷在着色上色彩比较暗,灰,釉色泛黄,花纹多呈现青黑色。”她认为:“会理原始青花就具以上特点且颜色更深,应早于玉溪窑青花。”

她解释道:会理窑青花碗内底的支钉痕迹,是运用耐火材料做成的蚕豆大小的颗粒状支钉垫烧形成的,“与玉溪窑青花的烧制方法完全一样”。

她感慨地说:”通过对上述窑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人们直接感受到了邛窑工艺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会理元明青花瓷器的胎体呈浅灰色,胎质较细腻;釉面呈豆青色或灰白色或黄土色;普遍开“小块冰裂纹”,青花发色呈“灰蓝色”、“灰黑色”、“青蓝色”、“青黑色”等,深黑为早期产品,淡蓝者为晚期产品。绘画手法分涂划和雕皮印刷两种:涂划线条粗放随意潇洒,雕皮印刷则图案整齐划一。雕皮印刷为主要的装饰手法。图案多为树叶或朵花,或无花卉,只有青花的圈记。厚沿外卷,弧腹或折腹,厚底,无匣钵,只有少量垫饼,用于烧制大件器物,盘、钵、碟皆为涩圈叠烧。所用青花颜料则是当地土产青料。装烧方法多为涩圈重叠和支钉垫烧,故多数瓷碗内底有一圈无釉涩圈或五至六个支钉痕迹。

多年来,按照专家的指引,笔者出于学习、研究的需要,也陆续收藏了一些会理的青花瓷器,在此发图与方家交流、探讨。

朵花纹碗(图1-1),元代,支钉垫烧,土黄色釉,青花色深,发黑,简笔弯钩状花瓣。这只碗的花瓣画法与南海出水元代青花碗(图1-2,图1-3)雷同。

青花盖罐(图2-1),豆青釉,有细冰裂纹片,灰蓝色青花,彩绘“福”字、“春”字。这只青花盖罐带八思巴文草书“福”字的写法,与传统汉字草书“福”字的写法绝然不同;变形花草形的“春”字,与邛窑酒罐上的“春”(图2-2)字一脉相传。

篇6

辽、冀、吉五市县工业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为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外经贸企业转型步伐,做大进出口加工业,县委副书记##带领经济计划局和##公司负责人先后赴辽宁省沈阳市、大石桥市、本溪市,吉林省梅河口市,河北省安新县就有色金属冶炼业、松籽加工业、木材加工业进行招商考察,时间虽短,但取得了较好的招商效果,并对更好地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招商考察情况及启示此次招商考察,虽是以招商为主,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也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中,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必须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培育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牵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所考察各地都是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上联原材料基地,中联各类吃配项目,下联终端产品市场,整体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加工体系,推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沈阳##公司从去年以来先后投资近1.5亿元,在沈阳市完成了浸渍纸厂、复合地板厂扩建,在我县##镇完成了人造板厂建设,实现了从采购原材料加工中高密度板-加工生产浸渍纸-合成加工复合地板-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链合,生产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今年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争取几年内年加工能力达到20-30万立方米。梅河口市以82户松籽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连接着200多户松籽收购和出口销售企业,原材料收购遍布全国各松籽主产区,并通过我县和珲春等口岸收购俄罗斯、朝鲜等国松籽,年加工松籽12万吨,松籽仁、美人松饮料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销售集散地。启示二:必须以加工业为支撑,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次考察所接触的企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无一不是从贸易起家,完成一定积累后迅速转型,依靠创办实体兴办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保定市建昌铜业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收购销售杂铜,1992年正式创办加工企业,利用废铜加工电解铜、铜杆等产品,短短12年时间,由创业初期的100万元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总资产2.2亿元的河北省最大的炼铜企业,年产值11.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而且企业没有一分钱贷款。目前,安新县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正在由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终端产品发展,发展潜力和效益不继提高,有色金属冶炼所创造的税收占安新县的半壁江山以上。梅河口市个体屠宰户王小黑,以26万元入道开始从事松籽经销加工,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加工松籽5000多吨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本溪冶炼一厂、二厂、通用金属公司以##进口铝锭为主原料,生产加工硅铝钡锶钙锰铁合金、铝锰钛铁合金、铝钛铁合金、硅钡锶钙铁合金、硅钡镁铁合金、铝锰铁合金、铝镁钛锰铁合金线等炼钢用新型复合合金脱氧剂、脱硫剂、变形剂,产品供应东北地区12家大型炼钢企业,成为本溪市最大的财源。启示三: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将自身优势与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发展强势产业,构筑区域特色,是三省五地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梅河口市虽不是我国的松籽主产区,但其充分发挥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历史上已形成的吉林省重要的松籽集散地优势,立足东三省和俄罗斯的松籽资源,全力发展以红松籽为主的干果类食品业,成为梅河口市区域经济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河北省安新县充分发挥地处京、津、石金三角地带、有色金属冶炼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优势,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冶炼、销售企业213家,各类有色金属产品年成交额达30多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购销、加工集散地。大石桥市充分发挥菱镁石矿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镁砂、镁碳砖为主的镁制品冶金行业,年产镁砂30万吨,被誉为中国镁都。启示四: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这次所考察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所从事的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管理,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许可和扶持,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税源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厂址选择上,这些企业均以效区或附近山区为主,尽量远离居住区和农业主产区;在厂房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以砖瓦结构或钢架结构为主,储料场、仓库、蓄水池、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在设备安装上采取污染较严重的矿热炉和污染较轻的公频炉同时使用,有条件的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既尽可能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在厂区管理上,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管理,多数企业进行了美化、绿化,院内干净利落,整洁美观,如同花园,彻底改变了同类企业脏、乱、差的形象。二、我县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优势、商机与考察各地相比,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单体或群体规模小。所考察的 五市县,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企业、主导产业,有的是以几个大型企业构筑了区域之最,有的是以小群体大规模形成了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而我县,无论是独立的加工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二是原字号产品多。我县进口的有色金属、木材、松籽、矽钢片、废旧机床等大宗骨干品种多数以原字号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附加值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很小。而所考察的这些地区,却恰恰是利用我县丰富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销售半成品、终端产品,壮大了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梅河口市经营加工的松籽60-70%是从##购进的,本溪冶炼业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铝定基本上由##供应。三是贸易流通企业转型慢。这次所考察的企业多数是从购销原材料起步,迅速转型创办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财源企业。近年来我县依托口岸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外经贸为主的贸易流通企业,但由于宏观上引导扶持不够、微观上企业缺乏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企业在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上严重滞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所考察地区的企业。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县除##两家公司在木材加工上从进口原材料、部分加工初级产品、极少部分加工终端产品上市,初步实现了产业的完整链接组合以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经销原材料或加工初级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县在外界的影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五是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前期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煤炭、硅石、风力等亟需开发的资源勘探不到位,一些好项目、大项目缺乏科学的可研论证和决策依据,不能得到及时开发建设,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六是企业建设管理低标准低档次。通过考察对比,我们既看到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进一步认清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潜在商机。一是富集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我县拥有国内、国外两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进口有色金属、木材、松籽、废旧机床等原材料供应地,县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山产品等自然资源,如果尽快将这些资源加工转化,会加速建成冶炼、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能源等工业基地。二是独特的口岸区位资源优势。##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沿边开放带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地客商到##投资办企业,发展对俄进出口加工贸易,尽快形成对俄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三是较为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我县已发展起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正在积极扩张转型,正确加以引导扶持,将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立县工业企业。四是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势。正在建设的##加工园区,为我县加快发展以前店后厂为主要模式的加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和物流通道。我县的木材加工历史悠久,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餐具系列、板材系列都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深加工不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非常大。五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式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在能源项目开发上,加大投资开放力度,国内大型能源开发企业纷纷抢占可利用资源和市场,对我县良好的煤炭、风力等资源表现出了强烈的开发愿望,并已经采取实际措施正在做前期项目准备。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冶炼行业,20xx年全部取缔3000KVA以下矿热炉,20xx年取缔5000KVA以下矿热炉,国内大部分冶炼业设备为低生产能力设备,经过治理整顿,全国冶炼业生产能力将下降近一半。我县如能抓住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标准,通过引进和扩建,迅速发展一批6300KVA以上设备的冶炼企业,将迅速填补国家治理整顿所清理出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立县支柱产业。所考察地区的冶炼、松籽、木材加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张企业发展规模,都急于向外发展,特别是在原材料基地寻求合作。这些都为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几点建议通过考察对比,借鉴外地经验,综合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今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明析工业战略定位,奠定##经济腾飞基础。自##口岸开通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最初的“贸打头、工当家、农为基础”逐步发展确定为“坚持口岸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外向带动、招商引资战略”,##的工业体系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国有改制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公司创办的企业、壮大起来的个体工商业户和小工业创办的企业、外来投资者创办的企业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层次工业群体,外贸、内贸、农业等各经济领域与工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工业做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举,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扶强做大骨干加工企业,带动工贸农结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支柱型主导产业链条,推进我县工业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由家族式管理向集团化发展,由原材料基地向加工集散基地转变,努力构造具有##特色的口岸型生产加工体系,实现由“工业兴县”向“工业立县”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为##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2、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产业优势决定经济发展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资源、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比较优势,选定一批优势产业,下大力气优先开发培育,取得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推动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今后应重点抓好木材加工、能源、食品、医药保健品、轻工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六大主导产业。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以##为龙头,加快生产刨光材、指接板、餐具、木质装饰材料、高档地板和高档家具等产品,促进木材加工基地的形成。以####公司为龙头,加快坑口电站、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煤炼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海产品、山产品资源和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加工厂为龙头,积极开展海产品、果仁、农副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食品加工业生产水平和出口规模。以##加工厂为龙头,大发展医药保健口加工业。二是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区域特色。引导外经贸企业加强与浙江宁波、温州等地服装、鞋帽、皮革制品、灯具等轻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出口加工,形成轻工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强势经济。以##公司为龙头,加强与辽宁本稀、河北安新等冶炼企业合作,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基地。3、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加快培育立县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核心企业,使其成为旺盛的经济增长点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一是加强对民营经济转型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迅速成长起来的以外经贸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为主体的民营经济队伍,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要把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管理、融资等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自由经济人到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地区开眼界、找不足、寻商机、求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其上、下游客户的联系,找准结合点,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放手、放胆、放量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尽快形成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迅速扩张。二是培育壮大已完成改制的原国有企业。目前,我县的国有工业企业已基本改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拥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帮助这些企业尽快找准发展定位,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建设力度,促其不断提档次、上水平、增效益,尽快发展壮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围绕园区、产业扩张和资源开发,主攻浙、闽、港等发达地区和国内大型企业,全方位推进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特别是加强县内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尽快建起一批龙头骨干加工企业。四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升其决策和管理水平,尽快走出“家族式”的封闭管理,做到科学决策、现代管理、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加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吸纳创业人才,集聚发展能量,为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创造条件。4、打造载体服务平台,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簇群经济。辟建工业园区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进一步扶持##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企业招商、投资的主体作用,争取引进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兴建跨国连锁工业城,做大##境外鞋业及木材加工,推进内外互动兴产业、上项目。二是举全县之力推进商品中心建设,确保20xx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争取尽快启动以服装鞋帽、建筑装修、电子软件、日用小商品工艺品、五金家电五个功能区为主体的投资区建设;鼓励外经贸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发展对俄出口商品跨国加工贸易,全力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争取建成中国出口俄罗斯轻工商品最大的加工基地和物流输出通道。三是创建优良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独资或与##企业合作建厂。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为鼓励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在土地、税费等政策上制定出台比外地和其它行业更加优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营造宽松、优惠、快捷、高效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落户##发展加工业。四是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实行行业管理。尽快组建木材、冶炼、松籽、黑木耳、煤炭等优势产业专业协会,共同研究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系列开发,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完整产业链条,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做强做大产业。

[1]

在百度搜索:辽、冀、吉五市县工业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篇7

收稿日期:20130426

作者简介:朱慈佑(1960—),男,广东惠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廖远芳(1972—),女,广东兴宁人,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8202

1 区域概况

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境内,位于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02″~115°15′38″,北纬23°02′48″~23°11′10″,气候上处于热带的北缘和亚热带的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温暖湿润,水热资源充足,年均气温220℃,年均日照时数20389h,年均降雨量19357mm,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75mm,年均相对湿度80%[1],海拔最高点13373m。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栖息于这里的鸟类不仅种类和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种类属于世界珍禽。

2004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0341hm2(其中水域面积41635 hm2,林业用地面积96251 hm2),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候鸟栖息繁育环境、水源涵养林和水资源。

2 鸟类调查与监测方法

按照1997年林业部颁布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修订版),根据该区较复杂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按不同的生态环境设置调查和监测点。对鸟类调查和监测采用了以下3种方法,主要以观察种类和统计相对数量为主,记录在不同生境所见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2.1 样点法

结合该区的地形和植被分布状况,选择不同的地形、海拔、林相(如湿地、次生林、人工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草丛、林缘、开阔荒地和果园等),作为固定的观察点(主要在上围、徐角塘、新庵码头)。样点即为所调查圆形区域的中心点,圆形面积半径为30m,记录已确定半径范围内所见到或听到的种类和相对数量,每个样点一般观察时间为15min左右,调查期间每天观察一次,观察人员每组不超过2人,以尽量减少对鸟类活动的干扰,避免影响观察效果。

2.2 路线统计法

主要用于非繁殖季节鸟类的相对数量调查。调查期每天上午6~9时,下午4~6时,在全区5个不同地点(上围、东流、西来庵、嶂下、莲花山),各设数条15~2km的路线,每小时行走速度1~2km,用望远镜观察线路两侧各40m宽范围内,记录所见到或所听到的鸟类种类、数量级。

2.3 走访座谈法

除进行以上各项的实地观察外,还多次走访该区或周边地区的居民,尤其是找以前经常在水库或上山从事作业的老村民座谈,询问他们长期以来所见到的鸟类种类,作为调查资料和数量的参考。

此外,区内水库湿地面积大多无法行走,根据湿地水鸟的迁徙特性,在秋冬、春季等不同季节,采用在水库边架设固定掩体和移动掩体不间断进行监测,采用单筒和双筒望眼镜,观察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如鸭类、鹳类。

2.4 调查与监测结果

共记录到鸟类151种,隶属于45科16目。其中非雀形目鸟类74种,雀形目77种;94种属东洋界种类,42种属古北界种类,15种属广布种;留鸟88种、冬候鸟44种、夏候鸟15种、旅鸟和迷鸟4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特色是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较大,猛禽资源和水鸟资源较丰富[2]。

3 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种:黑鹳、中华秋沙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凤头鸊鷉、鸳鸯、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黑翅鸢、黑耳鸢、蛇雕、白腹隼雕、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风头鹰、红隼、燕隼、鹗、黄嘴角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

黑鹳(Ciconia nigra)(Ⅰ级)鹳形目鹳科。2001年1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弘、朱世杰教授在保护区内考察时,在新庵和新丰等地多处见到黑鹳的活动,共发现黑鹳4只。2001年3月上旬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袁喜才研究员在白盆珠考察期间也见到1只黑鹳的活动。另外,新庵镇长期在白盆珠水库边生活的村民,刘庆和、刘继华和原新庵镇林业站刘继业等人,反映黑鹳每年11月中下旬就到白盆珠水库越冬,翌年的3月上旬左右北迁,黑鹳在白盆珠水库湿地区域越冬时间大约要持续4个月之久。

2006年1月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组建后,2006~2011年的1~3月间监测到黑鹳(5次,各1只)。

中华秋沙鸭(Chinese merganser)(Ⅰ级)雁形目鸭科。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约1000万年,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是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1000只。

近几年来每年都监测到中华秋沙鸭在保护区越冬,2007~2008年间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是目前广东境内的最大越冬种群(分别为31只,雌14只,雄17只)[3]。

4 湿地鸟类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爱护野生鸟类的意识淡薄

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是在集体林区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人为捕杀鸟类现象仍然存在,村民保护生态环境、野生鸟类的意识有待提高。

4.2 人为活动惊扰

区内中华秋沙鸭、黑鹳和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域(打锣岽等岛屿、横岭附近水域和沙滩)在功能区划中属实验区和缓冲区,群众的频繁活动使候鸟受到惊扰。

4.3 湿地保护资金不足

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支持不够,管理力度不能满足湿地生态保护的需要。

5 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宣传保护湿地及鸟类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人民群众认识保护湿地及鸟类的重要意义。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配备先进的通讯、交通和野外巡护、救护设施。

(3)环境整治与生态管理。对栖息地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有效地防止湿地环境的污染;同时采取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进行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

(4)濒危物种越冬地保护与恢复。改变目前濒危物种栖息地“岛屿化”、“破碎化”的状况,将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入核心区,同时实行封补、封造和绝对封禁、封育恢复。

(5)建立生境走廓。根据湿地鸟类栖息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立走廓,维护栖息地的连通,增加其生存机会。

(6)加强区内候鸟流感疫情监测。进一步加强候鸟等野生禽类的疫情监测工作。

6 结语

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之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和恢复莲花山白盆珠自然资源,维持森林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一些珍稀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得到拯救、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致谢:本文陈述引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弘、朱世杰教授2001年1月考察报告《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未公开发表)的部分内容,在此特表感谢。同时感谢参与鸟类调查与监测的李东洋、杨磊、赖子钦、李海滨、郭向品同事及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李小燕研究实习员。

参考文献:

篇8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篇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迅猛,尤其是在浙江、江苏地区,同时各地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浙江省民营经济则显现出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的特征,总体上仍以创业和原始积累为主以及传统的家族制的管理模式的特点。而江苏省民营经济出现了空间布局集聚,特色块状经济以及外向拓展能力强等特点。

企业家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企业家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企业家能力的高低受到很多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中各地文化的差异――这一情境将对各地民营企业家能力的培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本文将从区域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浙江和江苏两地民营企业家能力的影响做出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文化关键维度的选取

为了识别对文化差异,选取适宜的文化维度来衡量,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人类学家就曾提出了164种不同的文化的定义[1]。在管理学界,最早对文化的定义源自于泰勒(Taylor),他认为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是所形成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整体。”艾德?斯凯恩(Ed Schein)对文化的定义是:“一套基本的假设――解决外在适应力(如何生存)和内部集成(如何共同生活)的普遍问题的共同方法――它被各个时期索包含,并从一代传到下一代[2]。而近来最常被人们所引用的概念是由霍夫斯泰德(Hofstede.G)提出的:“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3]”群体本身无法自发感受到自身文化,文化需要比较才可以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因而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2.对文化差异的衡量――关键维度的选取。理论界对于管理文化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不同研究者对文化的内核上的认定仍存在着差异。20世纪7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的开创性研究为这一领域提供了规范。他是通过对IBM在40个国家的11.6万名员工进行意见调查完成的,通过对调查人们对管理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偏好,霍夫斯泰德指出了4个随国家不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尺度――权利的空间跨度,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阳性/阴性。后来他又增加了长期时间导向作为第五个文化纬度,组成“霍氏五维度”文化框架。特龙彭纳斯和汉普登?特纳(Tronpenaars &Hampden Turner)[4]的七维度文化,即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具体专一与广泛扩散、成就与归属、对时间的态度和对环境的态度)涵盖面虽然比霍氏框架差异并不大。霍尔(Hall)则是给出了人性化的或物理上的空间、单向性或多向性的时间以及高联系的或是低联系的语言等维度。艾德?斯凯恩(Ed Schein)认为文化关键尺度是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性、时间、人类行为、与人的关系以及事实和现实。

虽然以上对于文化维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文化差异的框架,但是针对价值观念的不同方向,以上这些西方的理论能否普及应用到中国进行研究,并针对有着文化交融性的区域――浙江和江苏并度量两省之间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着挑战。

(二)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墨尔斯(G. E. Hills)最先将“企业家”一词引入经济学,他认为所谓的企业家是“那些能够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机遇或能够对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机会做出反应,通过创新为本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发生变化的人。”法国的萨伊最早强调企业家的重要地位,他把企业家的功能定义为提高效率和收益而进行的资源再分配,认为企业家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许多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奈特(Frank Knight)赋予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角色,即不确定性的承担者。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处理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表明企业家精神是与风险承担联系在一起的。熊彼特(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将企业家定义为“能够实现新的组合的创新者”,认为他们的行为以“创新”作为特有的目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赋予企业家是革命创新者,企业家总是推翻已有生产方式,打破现实经济的均衡。这一定义强调了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创新”,并具体给出了企业家创新的五个方面。

以上这些定义分别从功能、本质特征以及地位强调了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哪几个方面的能力以及哪些素质最为关键仍是不明确。国内的学者,多数采用文献分析法来归纳中国民营企业家至关重要的素质。例如,李代红[5]通过对90篇相关文献的统计,得出民营企业家具备的前20项通用素质,前8位分别是不断学习、创新能力、战略眼光、决策能力、恪守职业道德、自知之明、冒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其种特别强调企业家的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力。田晓霞[6]根据企业家理论文献,概括出企业家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

(三)企业家能力的文化环境制约

贺小刚、李新春[7]认为企业家能力的差异主要源于企业家背景因素和经济结构约束性因素两个方面。除了企业家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地位等背景因素会对企业家能力产生影响,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政府改革推行的力度、物质资源等等也会影响到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以及在此行为中所积累的能力。田晓霞在谈到企业家能力的提升途径时,强调了企业家能力除了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企业家制度环境以及企业家文化环境的制约。她提到“企业家文化环境是指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积淀而成的文化氛围,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价值取向都会制约着企业家能力的培育。”因此,本文将把区域文化看作是一个外部变量,来考察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企业家能力各个组成要素的影响。

三、苏浙两地区域文化差异比较

江苏、浙江历史上称为吴越。重商为吴越文化的突出特征,并促使江浙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说,两种文化之间的同构因素越多,其相互交融和吸纳也就越容易,吴越文化重商轻农的传统、开拓冒险的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都使江浙人易于接受西洋近代工商业文明的熏陶,使吴越之地成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工商业代表区域[8]。

因而,对浙江文化与江苏文化的差异性的衡量,本部分将在考虑浙江和江苏文化相互交融特性以及鲜明的文化倾向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决定选取三个维度,即避免不确定性、集体主义的程度以及对入市/崇学这三个关键的文化维度来衡量两地文化的差异。

(一)不确定性的避免比较

霍氏认为“避免不确定性”的概念,说明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性的排斥,对可预见性、控制和对避免风险的偏向。这些往往可以通过对突采取主动和承担责任上反映出来。由于吴文化是苏南文化的核心,是江苏文化的主流文化,因而我们将吴文化来代表整个江苏的文化。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经过漫长的社会活动而形成的“融和古今、汇通中西”的吴文化,吴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稳中求进、刚柔并济。相比之下,浙江文化具有内生的创新冒险精神,其总体特征可归纳为八个字:“勇于创新,注重功利”。由于傍海而居,自然资源匮乏,出海为生的生活环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开拓冒险的精神。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9]。

(二)集体主义的程度比较

霍氏引入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这个维度来衡量文化差异,可以明晰地区分注重个体独立性的西方国家和讲究归属感的东亚文化。但是由于浙江文化和江苏文化同属中国文化,总体说都具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因而在这里引入这个维度,是为了比较浙江企业与江苏企业的团队与协作意识的高低与关系紧密度的大小。浙江人有着特别强的“团队精神”。这一点,在其民间融资上得到充分体现。据统计,浙商融资中的80%靠民间借贷,即要么向亲威朋友借,要么入商会,要么组建民企集团。正是这种“爱扎堆”的精神特性,使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温州路”、“义乌路”和“浙江村”。又如,温州商人之间相互诚信团结,能够“抱成团”,愿意分享市场信息和资源,这为温州人在国际社会发展出自身独特的社会资本,形成了所谓的“海外关系网”,能够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10]。

(三)“入市”与“崇学”

浙江文化强调“人而优则商”,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少为标准,注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钱尽其值,各尽其能”,把“为顾客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价值取向[11]。浙江区域深深根植着“以商为荣、以商为重、以商为业”的文化观念。然而,在江苏文化虽然也存在着“重商”文化,但是十分注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强调教育重要性和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因而江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史料记载,《二十四史》两万多有传者,六千余人为江苏籍。清代114名状元中49名是江苏籍。

四、区域文化差异对苏浙两地民营企业家能力的影响

众多学者注重对企业家能力的衡量,因而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或是文献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企业家的能力的组成要素和构成结构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其中对创新能力、知识素质两大要素成为企业家能力必备要素。本文将从文化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其对企业家能力构成要素的影响。

(一)对企业家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素质的影响

知识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程度,是能力的基础。通过正规培训或是递进学习,都是企业家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为民营企业家,要发挥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相关的知识不可缺少。知识表现在一是要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具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二是要有学习的持久精神,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知识的构成以及积累更是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的主要因素。

浙江省素来就表现出“务实、重利”的文化特征,强调“入市“的价值观,以物质财富多少作为评价人的标准。这些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会对民营企业家的知识素质有着影响。据2004年浙江省对民营企业的一项研究报告曾指出“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学历层次低,管理水平不高,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相当突出,一些专业研究人士将之归纳为‘三多三少’:经验决策多、科学决策少,日常管理多、战略规划少,传统管理多、现代管理少。”据《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对千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2005)[12]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企业家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比例占54.36%,获得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达55.80%。

来源:课题组;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对千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特区经济》2005年第7期;

相比较,江苏省历来就是文化大省,十分重视教育并强调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性。据历史记载,在明代,苏州地区有社学七、八百所,清代更见发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学就读,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土、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因而,江苏人“崇文”早已成为传统风气。虽然江苏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在这些指标中均要高于浙江省。

(二)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把创新能力认为是企业家能力的核心能力。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谈到创新原则的一条就是“最好从小起步,开始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少数几个人,而且只需要有限的小市场。”同时他还指出创新者的共性特点就是“有冒险倾向”。

浙江省由于其自然资源的束缚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造就了浙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冒险的商业精神,也产生了“不以小利而不为”的创业心态。他们善于把握商机,赚取财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是这种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过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透射出一种深深的创业文化底蕴,代代传承。”而相较之下,江苏省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水乡文化气质又赋予了吴地民众勤劳、精巧、柔韧的经济价值观,形成了精打细算、精细作业、节省开支、细水长流的经济作风,注意稳中求进,往往导致江苏的民营企业家反而过于谨小慎微,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

篇10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篇11

一、澳大利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澳洲大陆地广人稀,四面环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占据一整块大陆的国家。国土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700公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平坦的大陆之一,拥有许多独特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按照气候带的划分,澳大利亚的北部为热带,中部为辽阔的干旱和沙漠地带,南部为温带。澳洲的气候比较温和,全年温差不大。澳洲的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夏季由12月开始,3至5月份是秋季,6月份是冬季的开始,9月份进入春季。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3--26度,回归线以南地区温差略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约14度,夏季平均气温约26度。

澳大利亚有六个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及二个领地(首都领地和北领地)组成。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现有人口18,426,900人,其中土著人口约占2%,英国和爱尔兰血统在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总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出生于海外。居民来自100多个国家,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意大利裔,希腊裔,越南裔及华裔等。

二、澳大利亚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工作非常重视,联邦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科技活动项目,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机构均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政府的支持、各界的参与和设施的健全,使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认真履行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已出台了《澳大利亚生态和可持续利用发展国家战略》(Australia`sNationalStrategyfor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2),《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fortheConservationofAustralia`sBiologicalDiversity1996),各州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本州的相关法规,例如,维多利亚州出台了《维多利亚植物和动物保护法案》(Victoria`SFloraandFaunaGuaranteeAct1988),以保护本州的特有植物和动物生存、繁衍和保留它们在野生条件下的进化趋势;保护这些特有动植物的群体;保证人类对这些特有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这些特有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等。同时该州还出台了《维多利亚生物多样性战略》、《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生活财富》和《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我们的生活财富》等技术性文件。

三、澳大利亚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区总共有6664个,包括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土著土地所有者、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森林保护地等,保护面积共有6353076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24%,各州(领地)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澳大利亚保护地区概况

州/领地 个数 面积(公顷) 占州/领地%

首都直辖区(ACT) 8 123032 52.8

新南威尔士(NSW) 518 4953217 6.18

北领地(NT) 92 5125556 3.8

昆士兰(QLD) 470 6938764 4.02

南澳州(SA) 1780 24895127 25.53

塔斯马尼亚(TAS) 490 2201962 32.42

维多利亚(VIC) 2089 3378021 14.85

西澳州(WA) 1217 15915081 6.3

总计 6664 63530760 8.24

在澳大利亚,所到之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环境和植被好,到处是地毯似的草坪,把地面覆盖得严严密密。即使是城市宽广的街道两旁,也是两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不适宜种草的树下用碎木片覆盖)。例如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达70.5平方米,仅次于华沙居世界第二位。城市的空气新鲜,绿荫蔽空,绝少尘埃。在堪培拉和阿得蕾得的住宅周围,一律不加围墙,院外一般以桉树、合欢花树作为绿色花篱笆。堪培拉设有不同类型的植物园,除澳大利亚本土上的植物外,还引种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树木花草,如中国的银杏、水杉、杜鹃、蔷薇、天竺葵等。堪培拉周围大部分地方都是国家公园的范围,包括诺马治国家公园(NAMADGINATIONALPARK)和狄宾布拉自然保护区(TIDNINBILLANATUREKESERVE)。在宾馆饭店的房间特别是公园和其它公共场所都可看到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告示标志以及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增强全民的意识。

四、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和生态水平,而在遗传多样性水平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以保持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主,一旦某一个生态区域被列为保护地,科学家和政府首先从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入手,通过限制放牧、退牧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原始性,对生态区域内所有的动植物物种进行调查,建立资源档案,确定该生态区的环境指示物种,根据指示物种的动态变化规律,随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物种水平上,经过长期的资源调查,已经查清了澳大利亚所有物种的资源状况,编制了澳大利亚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名录。对于已列为保护计划的濒危物种,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详细调查,不仅明确其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每一个分布区的具体地点和面积,还要彻底查清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繁育特点,了解其危害因素并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所掌握的上述信息,制订相应的保护策略。

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主要采用异生境保护的方法,即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作物如棉花、苜蓿、橄榄等种质资源收集起来,统一进行种子库保存。种子库保存的种质不仅具有详细的农艺性状、抗性性状、品质性状的综合鉴定结果,而且还利用分子标记、DNA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了指纹图谱鉴定,每一份材料所具有的重要基因都非常清楚,不仅如此,对于收集量较大的作物还进行了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作物改良选择亲本奠定了基础。对于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如野生棉花等,科学家利用GPS系统对每一个居群进行了定位,将每一个居群按照统一的取样原则进行了取样,并对其进行了重要农艺性状如棉花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鉴定,然后统一保存于种子库中。

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人们保护野生物种的意识较强,目前除各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心外,对野生物种的保护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自觉行为,即科学家将已列为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等通报给地方政府,这样,在地方政府进行道路建设或其它设施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这种简便易行的野生物种保护方法在澳大利亚取得了预期效果。

五、澳政府加强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初级产业(primaryindustries)的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中,澳大利亚的农渔林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01年出口有关农产品达到330亿澳元。为了抵制世界经济增长变缓对澳初级产业的影响,澳政府将要加强对有关方面的支持,包括内容如下:(1)盐碱与水质量国家行动计划,(2)国家粮食和病害仿真监测行动计划,(3)澳大利亚政府环境基金--自然遗产托管新项目,(4)国家粮食工业1024百万澳元的5年计划。

六、澳大利亚对我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和借鉴

澳大利亚在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我国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其中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管理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加强并规范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篇12

一、引言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制定完善的园林法律和法令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 已建立起一系列的园林专业法;国外把园林法令纳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 促使园林法制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园林立法现状

我国现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来自三个层次: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第九届人代会第30次会

议通过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城市绿化条例》1992/6/22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行业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2002年240号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2004/6/7

《公园设计规范》

《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规范》2003年修订

3.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北京为例)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于1990年4/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1998/6

《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1991年1/1

《北京市绿化补偿费缴纳办法》1990年6/20,《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地植物种植的若干意见》、《关于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示范文本等[ 2]

三、现行园林法规存在的问题

1.园林法规体系构建的缺失

从宏观上讲,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道德规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园林法制就必须分析以上诸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探讨其发生、发展、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的条件下,园林有形市场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的确立等问题如不顺利解决,将会干扰甚至阻碍今后园林行业的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法律上涉及各相关法律关系的制约和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这些关系问题在园林法制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如何兼顾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矛盾,相互协调,成为园林法制殛待解决的问题。

2.园林法规内容中忽视可持续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上,包含有对旧城区的景观改造,河道改造,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环境建设上。相关的景观建设行为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层面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审美的需求,相当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做建筑和城市的“装修”,而忽视了作为管理控制手段的景观,即缺失可持续性的园林法规内容。

对现存景观管理的忽视,尤其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管理保护的缺失如下:

例:武陵源风景区、园林法规可持续性内容的缺失,改建和扩建过程中无法可依。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 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各色建筑面积已达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 7万平方米。在保护与开发的博弈中,开发无限“风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并对该景区亮出“黄牌”警告,责令整改。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这一事件的原因: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致使风景名胜区建设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这是在我国目前尚无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出台的第1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武陵源遗产保护、管理的实际,对森林、野生动物、环境、地质地貌、国土保护、建设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制定了33个禁令。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

四、国外相关问题的启示

1.日本

在日本,《景观法》将景观设计体系分为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和区域设计(District plan)两个部分,“景观规划区”是区别于城市规划区的单独指定的,由比城市规划区更广的范围,包含有自然公园(Natural park)、准景观地区(Semi-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地区(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农业促进区(Landscape agriculture promotion area)、景观重要建构筑物(buildings important for landscape)、景观重要树木(Trees important forlandscape)、景观重要公共设施(Publicfacilitiesimportantforlandscape)个部分,使景观1)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平台;2)与农、林、渔业之间建立平台;3)与历史及自然区域保护之间建立平台,形成大统一的景观概念。在各个分区范围内,景观规划注重控制性法规、条例和居民协议(agreement)的建立和与相关法之间的协调(如城市公园法、城市规划法、道路法、广告法等),通过市民的协作和控制规范共同作用,使区内景观的得以协调发展。

2.美国

美国是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管理较为成功的国家,以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考察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美国1970年通过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由内政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已建设公园、文物古迹、历史地、观光大道、游憩区等为目的的所有陆地和水域”。在管理机制上,由于普遍采取了垂直管理模式,加之管理者对自身角色准确的定位,管理者较好地行使了对其预定的职能: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steward),而不是业主(owner)的角色,即其不能将遗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更无权将资源转化为商品牟利,管理者自身的收益只能来自岗位工资。这样,既避免了地方政府带来的干扰,也基本避免了由于管理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冯采芹等编译:国外园林法规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