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自我控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我控制论文

篇1

21世纪需要创造性智力,更需要创造性人格。当我们探讨儿童社会化问题时,重在研究创造性人格。它包括开拓性、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自信心、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必备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及社会性的发展。有人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对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自我延迟的满足是未来20年的前沿课题。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

在分析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

由此不难看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控、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以成功地适应社会。

三、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与自我控制相对的是冲动性。因此,许多研究重在从心理学角度围绕“怎样解决冲动性问题”进行,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沃德(Ward)“慢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儿童控制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认为这一能力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凯根(Kagan)“匹配熟悉图形测验”(MFFT)认为儿童认知型有熟虑型和冲动型之分。

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米歇尔(Mischel)等设计的“延迟满足”实验认为:学前儿童抵制诱惑、延迟满足的整体水平较低(学龄期逐渐提高);道奇(Dodge)的研究发现: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然而,也有研究是从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纵向发展阶段提出的。科普(Kopp,1982)认为,在儿童早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第二阶段属知觉运动调节阶段;第三阶段属外部控制调节阶段;第四阶段属自我控制阶段;第五阶段属自我调节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科普还认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两者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类别上的差异。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调节在对外界灵活的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儿童的身心机能都发生着一些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更高水平自我控制行为的基础。此处纵向阶段的划分是以儿童的年龄为依据的,比较公认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生时间为5—6岁。

与科普不同的是,勒温格(J.Lovinger,1970)认为: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但这些阶段并不完全与个体的年龄相对应,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阶段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七个阶段是:前社会的共生的阶段、冲动阶段、自我保护阶段、遵奉者阶段、良心阶段、自主阶段、整合阶段。不难看出,勒温格的研究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所以更易被人接受。

四、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影响自我控制因素”的研究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没有突破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方法上,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运用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探讨具体情境下的相关和因果联系。主要的结论有:

1.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鲁利亚)。

2.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爱德华兹,1971)。

3.言语指导(包括自我言语和成人言语)可以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利里·利伯特,1983)。

4.重大的生活事件影响情绪控制(道奇)。

5.榜样的作用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利伯特,1983)。

6.面对不同性质任务儿童所表现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同(许政援,1987)。

7.物质诱因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张丹华,1989)。

8.幼儿的年龄、性别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谢军,1994)。

9.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但菲,1999)。

综上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控制自己的动作到逐步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儿童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意味着他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感和其它各种活动,从而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的需要。因此,培养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与良好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如何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交往、游戏情境创设等方面融入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同仁积极大胆的尝试和努力。

参考资料:

[1]许政援,吴念阳,闵瑞芳.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报,1987,(01).

[2]张丹华.诱因对3—6岁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03).

[3]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

[4]杨丽珠.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2

1982年底,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委员会和中国篮球协会联合举办了我国首次篮球学术论文报告会,征到论文篇与此同时,国家体委还召开了篮球国家级教练员复核、套改高级教练员技术职称论文答辩会,这些措施对促进我国篮球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标志着建国以来我国篮球理论研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阶段。1984年,中国篮球协会、北京体育科研所,联合召开了篮球运动科学化训练讨论会,随之展开的科学化训练研究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篮球训练和竞赛之中,研究重点集中在篮球训练原理、训练过程的调控及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的方法、途径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篮球训练的特点与规律、篮球训练原则、篮球训练方法、篮球训练的组织与管理等一整套系统的训练理论。

篇3

中图分类号:F280;TB1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70-04

0引言

现代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动态系统,往往面临规模大、参与方众多、技术要求高、干扰因素众多、计划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因此,能否有效加强项目目标控制对项目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目标控制的研究,普遍存在对工程项目的目标理解偏于狭隘和目标控制未能系统化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角度探讨工程项目的目标[1],并就系统化建立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问题进行研究。

1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及框架

1.1 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

1.1.1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中最先提出,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体现在:①关注焦点不同;②管理动力不同;③强调要素不同;④激励方式不同;⑤审视并优化目标。

1.1.2 控制论

一切控制系统共同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信息变换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存取和加工过程。反馈原理,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起到控制、调节的作用。输出和输入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为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由此可见,任何控制工作都是以既定的系统目标为出发点的。

1.1.3 系统论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表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2]。

1.2 目标控制体系的框架

目标控制体系主要由目标规划、目标实施和目标考核三大部分组成,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工程项目的目标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的描述,也是整个目标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将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划分为:社会性目标、成果性目标两个层次。目标实施,是项目各参与方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产品创造阶段,包括基础撑、信息平台、流程与制度以及运行机制四部分。

本体系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故其目标考核部分可划分为政府对业主的目标考核、业主内部考核及业主对承包人考核三个层面。

2目标控制体系的组成

2.1目标规划

2.1.1 社会性目标

工程项目社会性目标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来确定的[3]。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的系统,投资大、消耗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多,对社会,对环境影响大,所以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确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实施对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项目本身的经济绩效,还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项目的社会和生态绩效,系统、整体地思考项目的目标系统,使项目在受益的同时亦能造福社会。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廉政建设、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其具体内容则依据项目特性而确定。

2.1.2 成果性目标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的来源,也是项目最终目标,是项目全过程主导目标,其核心目标至少是由项目的质量安全、费用和工期三个最主要的基本目标构成。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目标,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需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对其进行多个层次描述,形成表现明确的、可测的并可控的具体目标。而建设工程三大目标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确定建设工程目标时,必须将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反复协调和平衡,力求实现整个目标系统最优。另外,依据目标管理人性假设的Y理论,应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将个人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保证员工在实现组织要求的同时实现其自我要求。成果性目标分解如图2所示。

2.2目标实施

2.2.1 基础业务

基础业务主要包括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项,是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目标控制的重要手段和确保目标控制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2.2.2 流程与制度

合理的流程制度设计是目标控制顺利实施基础之一,组织与流程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①管理流程设计。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并互相衔接的任务或作业组成,使一种输入变成输出的全过程,构成的关键要素是输入、活动和资源。建设项目流程包含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本文讨论项目管理流程,这是项目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活动的序列,面对的是项目管理全过程;项目管理各种职能及各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既有工作过程的联系,也有信息联系,形成项目管理工作基本逻辑关系,构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确定项目管理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工作逻辑关系,通过流程分析,可以构成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4]。

②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项目组织架构是指项目各参与部分(包括一切机构和部门)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③确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管理质量和运作秩序的各种规则、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项目参与方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应遵循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原则。

④设置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指一些要害问题,它们是业务活动中的一些限定性不利因素,或是能使计划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利因素。由于控制点种类繁多,所用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1)实物标准;2)货币标准;3)综合标准;4)把目标作为标准等。

2.2.3 信息平台。

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各类数据采集等问题,这些对目标控制有重大影响。传统的沟通方法已满足不了信息传递的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创建一个信息共享、信息传输、协同办公的综合信息平台。

2.2.4 运行机制

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运行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的支持,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和竞争机制,其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①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分析被管理者的需求与动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引导、强化手段及可实施的制度,所形成的能在较长时间内激励被管理者思想、动机、行为的相对固化、规范化的一系列制度与工作规范。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

②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通过牵制、监督、检查、考核、惩戒等方法促使被管理者积极、守规工作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同一维度上的,同一事物的两面。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对工程项目系统而言,契约关系亦是其核心关系。为防止委托――问题,对人进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约束机制可分为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合同约束和制度约束。

③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指为使项目控制体系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体系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项目组织各成员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项目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与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协调目标一致、加强组织间的信任和各参与方的协商来实施。

④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价格战胜对手。在部门之间主要是资金流入或流出,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2.3目标考核

2.3.1 政府对业主的考核

政府投资项目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具有工程量多、投资额大的特点,对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项目业主进行考核,保证其按照政府原定规划实施项目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监控的重点。 一般来说,政府对业主的考核主要体现在项目的社会影响上,主要指标应包括项目三大目标的落实情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项目文明施工的实施、项目对周围居民的干扰状况、项目征地拆迁的实施、项目的廉政建设及成效、项目技术创新成就及效益以及项目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几个方面。

2.3.2 业主内部考核

业主作为项目管理主体,其员工对项目的管理能力、介入程度、敬业精神等对于项目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业主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责的基础上,应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建立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办法,并将个人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业主内部考核的指标可从任务的完成、日常工作的执行、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四个方面着手建立。

2.3.3 业主对承包人考核

篇4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相关的诸方面因素,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落实在"预防"上,怎样预防灾害?除了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外,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是要在森林病虫害的增殖初期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御大灾形成。要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是关键,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才能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的目的。

一、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要素分析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必须把握时间、空间和人三大要素。

1、时间要素

把握好监测预报的时间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测报的准确性。按照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才表现出可视症状或前兆特征。如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可行的时间区间在9月至次年5月,而在每年的10月左右于竹林中查找竹下盘枝条受害严重、地上可见到竹蝗尸骸(如头壳、前胸背板、足后腿节等)的地段进行调查,则可以大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过早这些特征尚未出现或不显著,而过晚这些特征又可能自然消失,使之难以分辨。二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暴发性害虫,如松毛虫、竹缕舟蛾等,如果不能根据准确的调查和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时发出预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因此,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

2、空间要素

从空间上来说病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森林害虫防治中有一个"虫源地"的概念,即每一个发生周期或大多数发生周期都起源于数个相对稳定的小面积地域,这些地域上害虫种群的动态往往是监测预测的重要依据,是预报的敏感地带。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找准"虫源地",设立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观测调查,既能为掌握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现在有人从地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希望找出害虫种群变动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选择观测调查点的科学性和机动性。

3、人的要素

首先,社会对监测预报工作在预防森林病虫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投入足够的资金,采取严格的组织管理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其次,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测报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调查统计学等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气象学、系统控制论、仿真动力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做到"耳聪目明"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为提高测报技术水平带来了便利,要有跟踪新技术发展并能将之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是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既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第三,林农观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占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就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严密的、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预防灾害的贡献率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转变"灾来救灾"的意识,将防御灾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篇5

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随着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等因素而发生着变化。根据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了时空认知与程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进而提出运用程序教学法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体育教法进行范式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程序教法与时空认知的相互融合理论依据

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依据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自我评价理论、动机理论、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所构成。程序教学以步步反馈为主线,把控制、反馈、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倡学生“发现—解决—记忆”的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空认知教学法通过理论知识或技术动作的初步了解,形成时空感觉,训练时空表象,进行信息反馈的强化和巩固。因此,这两种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中有一致性,这是两种教法融合的内在核心。

1.体育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动性尤为重要。主动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积极地去体验运动的乐趣,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养成自主的体育兴趣、习惯与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2.体育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体育教学理论是研究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学说,它能为体育设计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体育教学问题,使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实施方案,是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需要是体育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为了满足个人对体育学习的需要,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心理学基础。(1)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是根据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组织,是指与个体现有认知结构相适应并被其吸收,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造。人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由于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人不能同时应用一切可能的信息。人必须采用一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或策略,从而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智慧性。(2)条件作用原理。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他以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和生物反馈训练理论,对学校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变和研究有深远的意义。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在完成每一步的课业后,就会知道每个学习结果,即得到强化,再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学习进度逐步达到总目标。

4.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从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来看,形成运动技能就是要在刺激反复作用下建立“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外部刺激,然而人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两者在学习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外部刺激外,其内在的心理如态度、动机、思维、情感等的作用对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如情感在技能认知中的作用在于活动定向,意识的作用在于支配动作的执行。只有学习者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的教学信息,并能够充分认识学习的价值,他才能在练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意识控制作用才会增强,虽然在练习中经常出现错误动作,但由于能得到及时动作反馈,在主观上却始终能朝向练习的目标。随着练习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形成熟练的技术动作。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形成熟练技巧,全过程可以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四个时相,这四全时相是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体育教学中程序教法与时空认知相融合教学法的范式构建

1.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法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程序与学生时空认知的时空感觉,建立、巩固和发展时空表象,提高练习成功率,缩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保持动态姿势的能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篇6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篇7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