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

篇1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2

内容 建设幸福家园 构建和谐社区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是洛社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党建工作领域,打造服务型、魅力型、特色型社区而设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

近年来,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理念,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以开拓进取、居民需求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不断摸索和拓展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社区服务工作领域,提升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精心打造洛社镇社区服务的“示范点”和社区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提升“满意指数”,打造一流平台

走进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以人为本,共创和谐”几个醒目的大字凸现出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工作目标。该服务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贴心服务,打造社区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事务受理大厅,为社区群众提供民政、社保、农民维权等服务,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等服务制度,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群众的需求,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推出了家政、就业指导等近20个便民利民项目,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帮,去年以来已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5000多人次。近日,无锡市癌症俱乐部惠山分部洛社康复活动中心和养生保健指导中心又在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洛社康复活动中心是洛社镇癌症患者自发组成的群体抗癌组织,主要开展宣传防癌抗癌知识,传播抗癌理念和信息,实施康复综合治疗等活动,帮助癌症患者进行科学抗癌,群体抗癌和正规治癌。

在服务好社区群众的基础上,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以其优越的设施条件和直面社区群众的窗口效应,成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基地。去年以来,先后和镇教育文体服务站、镇妇联、团委、工会、文卫办等联合举办了依法行政专题讲座、消费维权服务培训、“和风吹绿运河岸”演讲比赛、创业妇女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类活动25次,参与的群众达上万人,成为我镇政府部门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执政为民体现在基层,密切联系社区群众的“连心桥”。

激活“文化细胞”,繁荣群众文体

每逢星期六下午,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音乐活动室里丝竹绕梁,曲乐悠扬,社区曲艺爱好者正聚集在这里进行二胡、琵琶等民乐演奏。弹奏者轻拨琴弦,悠悠弦乐从指间流出,如泉水缓缓流淌,沁人心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陶醉,兴致盎然者还会上台吟唱一曲,一曲唱罢,叫好声不断。这是社区文化活动一个普通场景,也是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不遗余力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推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社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文明与和谐氛围。

篇3

第二条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用于各地社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资金配套、项目以奖代补。

(二)用于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区、县、林业局,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先进个人实施奖励。

(三)用于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相关开支。

(四)用于社区居委会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

第三条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财政分级管理方法

各县(含加格达奇区)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当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用房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城镇新建社区(居民区)、棚户区、改造居民区配套社区服务用房由开发单位兴建。

各区政府和林业局做好相关社区服务设施投入。

各地要按照有关政策对开发单位予以税费补贴,协调改造社区内公共、公益、福利设施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项目、老年日间照料室)。做好当地社区干部和社工人员日常培训、信息化社区服务网建设。

地区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地本级社区项目立项建设和以奖代补、地区社区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和社区服务网提档升级、全区社区居委会骨干及社工职业化培训、社区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同时,结合地本级资金使用情况对县级财政承担的社区建设示范项目予以适度奖励。

第四条在2012年—2014年新建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的补助标准为:示范社区(辖区人口达到10000人以上,社区服务中心用房1000平方米以上)地区财政补贴80万元;精品社区(辖区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社区服务中心用房500平方米以上)每个补助40万元。达标社区(辖区人口达到500户以上,社区服务中心用房300平方米以上)每个补贴25万元。地区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补贴范围不含县级财政渠道建设投入的社区项目及商品房开发配套社区设施项目。

在2012年改扩建城镇社区地区财政对日间照料室予以补贴,达到全省日间照料室建设标准的,每个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

地区社区服务网升级改造2012年预计投入60万元。

地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底召开一次办公会议,考核研究社区建设项目情况和工作情况。对于工作成绩优异的先进单位(集体)和先进个人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表彰奖励活动相关事业的通知》(人社联??53号)等相关文件执行。

第五条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原则上选择居民群众较为集中,方便群众办事、活动的地方,并配套室外活动场地。由于条件限制室内外设施不能同一地建设的,可在同一社区内分开建设。

第六条各县、区、林业局投资建成社区服务中心(站)及其他社区服务设施竣工验收后,产权归项目所在地县、区、林业局所有,社区拥有永久使用权,未经社区群众组成的居民会议(业主会议)通过,不可改变公益设施用途。

第七条当年3月10日以前,各县、区、林业局向行署发改委、民政局报送当年度拟建社区服务中心(站)的申请报告(一式三份)。申请报告应附有该地当年度拟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站)的数量、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设面积、投资额、功能、完成时间等内容。地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审核,并对确定的项目进行督导,对没有按时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问责。已经列入督导社区建设项目在每月底要向地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建设进度,在每年年底前地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将对社区设施项目和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和考核,兑现项目补贴和奖励。

第八条地区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各地获取地区以上政府计划投入和补贴的社区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公开、透明和高效,接受行署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集团公司财务部等各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各级纪委、监察局监督,各级审计局检查、审计。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住建局、房产局、环保局、国土局等部门对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减免相关规费。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8-03

随着社会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学本科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社会学专业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教材这本有字之书,也要学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参与社区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社会学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

根据社会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较熟练地应用社会研究方法,能在党政机关和传媒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用复合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或社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和信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可以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同课堂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必须融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从周围环境取材,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生成知识,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自主性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能力,更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实践服务活动中的体验和想法。每次实践教学活动一般都会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每个主题活动都会由学生自己事先策划,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社区服务是社会学实践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它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及其家庭,也包括面向全体居民的公益活动,一般为无偿或低偿提供”[2]。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互和地域性等特点,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合,还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服务能提高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居民。由于社区服务的特征,社区服务的课程实践教学会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它更着眼于学生融入到基层社会中,这种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指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和人文关怀情感的形成。这对于改变以往学校注重“坐而论道”、技能培养,忽视德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方法有积极的意义。

2 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

小海豚伙伴营是厦门市吕岭社区开展的特色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社区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小海豚伙伴营活动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的情形,将是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居民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能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诉求表达和内容设计;(2)评价反馈和口碑监督;(3)成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提供者”[3]。吕岭社区是华侨大学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共建基地,该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参与厦门市吕岭社区小海豚伙伴营活动前,从专业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社区知识和方法,把吕岭社区快乐小海豚伙伴营活动看作一种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社区服务方案。

设计社区服务方案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强调微观考察和宏观分析相结合。在着手设计社区服务方案前,对社区进行了全面的深入调查,以此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或需求、资源等情况,确定社区服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具体服务活动的设计应由小到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同时在设计具体措施与步骤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体现科学性,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前期调查发现,高校本科生参与小海豚伙伴营活动数量较少,同时社区又有强烈的大学生参与需求。小海豚伙伴营活动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社区服务,开展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或补充学校的教育内容。从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视角看,首先界定社区问题和需求,其次分析造成问题或需求的原因和问题或需求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或需求的策略。下面以一个儿童游戏活动的方案设计为例,分步骤设计社区服务方案。

1)问题界定与需求评估:表明社区服务活动推行前的状况或背景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问题状况与严重程度(后果)。所谓社区问题是指阻碍社区大多数居民生活并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的事与物。从问题衍生的需求,说明需求的内涵、数量、迫切性以及何种“需求”需要通过转化服务来满足。伙伴营中的小营员以独生子居多,若处理不善,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孤独、不善于交流合作等情况。此次社区服务活动轻松有趣,旨在促进孩子的友谊、团队合作力发展等。

2)目标与目的:描述活动所要达成的理想境界,也是社区服务主要关心的议题,希望对某一特定人群所带来的最终影响,同时说明在特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结果。在寻宝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学会团结协作,明白任何东西的获得都需要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的道理。

3)服务设计:确定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参加人数次数等。拟定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下午2:30,地点为吕岭社区居委会附近,预估参加人数为15人。经费预算总计70元:水杯30元、笔记本15元、水性笔10元、气球5元、其它杂物10元。奖项设置:一等奖队员每人一个水杯,二等奖队员每人一个笔记本,三等奖队员每人一支笔。活动主题:挑战之旅,我就是寻宝人。活动口号:我的宝,我来寻。

4)服务方案成效评估: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检讨工作的得失,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短期效果和长远影响考虑检验服务方案的成效。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应经常检讨考评,减少误差,以便及时发现误差并进行纠正。成效评估的目的除了可避免执行的偏差外,也可作为进一步制定新计划的借鉴。工作得失的检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方法是否得当,如考察此次活动服务对象所接受和完成的服务量,服务有多少受益者,受益的情况。

3 社区服务方案的应用

社区服务方案的应用就是社区服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过程。根据已制定的“寻宝活动”社区服务方案,华侨大学社会学的本科学生在教师的带队指导下进入社区,在社会学实践教学中开展这一项小海豚伙伴营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此次活动采用团队管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管理是运用成员专长、鼓励成员参与及相互合作以推动组织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合作式管理或者是参与式管理”[4]。经过与家长和儿童的充分沟通,在现场成功招募一些社区儿童参与者后,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流程如下。

第一站――出发点多功能厅。召集儿童,介绍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抽签决定活动的顺序。

第二站――社区楼下。气球运输机,规则为:起点处甲同学吹完气球后将气球打结,另外两名同学背靠背,并且手必须挽在一起组成“运输机”,待甲系好气球后将气球放在他俩之中,即两个同学背靠背运输气球,路程大概十米。两名同学在前进过程中若有气球被夹破或者中途掉落需暂停在原地,工作人员示意起点处的甲同学吹气球,系好之后迅速跑到“运输机”处,将气球放好之后,“运输机”前进,到终点后,游戏结束。

第三站――残疾人中心。说节日,规则为:说出5个中国传统节日,任意节日均可。

第四站――老年人活动中心。正话反说,规则为:事先准备好一些词语,说一个词语,要参加游戏的人反着说一遍,比如,“新年好”,游戏者要立刻说出“好年新”,连续顺利说出6个即可过关。

第五站――社区旁边的花园。T台秀,规则为:参与者头上顶两本书,然后绕花园走一圈,期间手不能扶书,不能让书掉下来,掉了就从起点重新开始,到达终点后,游戏结束。

第六站――图书馆。图书漂流,规则为:放信物在书中并从中告诉他们“宝贝”放在什么地方,需在图书馆中找到指定书本。

第七站――寻找路人。求寄语,规则为:每队需在街道上找一个人,告诉他们在做这个寻宝活动,然后争取拿到这个人手写给该团队的一句话。然后该队带着这个手写的寄语回到终点站报道。

终点站――多功能厅。

在每一个站点都有学生作为社区服务工作者为社区的儿童提供帮助和引导,也作为游戏活动的裁判。以下为寻宝活动的总规则:(1)三人组成一队,以自由组合为主,但是每个团队中要男女混合。(2)每队在出发点出发时开始计时,到达终点站报道计时结束,到达终点站报道时必须是该队的全体队员都到,并且以最后一位报道的队员为准计时。按照用时长短给予奖励,奖励前三名。

成效评估:活动结束后,师生召开小座谈会,总结活动成效。在本次服务活动中,社会学学生的表现得到高度赞扬和肯定,社区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合作、友谊和快乐,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家长们认为学生思路活跃、灵活,组织能力很好,活动十分成功。但师生们自认为组织还不够充分,前期宣传力度不够,计划执行中还有些不严密,服务质量还有上升空间。服务结束后,学生们还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实践报告。

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累社会经验。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和应用的实践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和渠道,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密切学生与社区生活的联系。同时该实践教学法的应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总结

实践教学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扭转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和形成良好的实践品质,也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社会学教学特质强调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个体之间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5]。实践教学法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提倡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对促进学生塑造独立和健全的人格,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文.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社会学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07,(2):40-41.

[2]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4.

篇5

一、社区矫正、社区检察及未成年矫正人员特点概述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其进行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之规定,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由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为进一步延伸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上海市基层检察系统于2011年相继开展了以在社区设立派驻检察室的方式,使检察工作融入基层、贴近社区群众。依据工作方案,依法监督所在辖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被作为派驻检察室的工作职责之一。派驻检察室通过监督监外服刑人员各项监管和矫正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二、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干部不熟悉法律法规

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三十三条之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也适用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笔者在对司法所进行日常检察监督中发现,部分司法所专职矫正干部未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将纳入社区矫正时已年满十八周岁,但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员认定为成年人进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从而造成公开宣告以及矫正措施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问题,严重侵犯了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难以得到落实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时间均不得少于八小时。依据未成年人分开矫正的原则,司法应组织未成年矫正人员单独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但由于司法所工作人员较少,单独组织未成年人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需付出大量精力,故部分司法所将列管的未成年矫正人员与成年矫正人员一起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由于未成年人易受外界影响,与成年矫正人员的接触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故极大的增加了未成年矫正人员重犯的机率。同时笔者在工作中还发现,部分司法所虽未将未成年矫正人员与成年矫正人员一起进行集中教育,但仅对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个别教育,变相导致集中教育时间无法达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三)未成年人矫正方案针对性不强

部分司法所在思想上一直未能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工作予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成年矫正人员的格式化矫正方案略经调整后直接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矫正方案上,未针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心理特点、家庭状况以及犯罪原因等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也未依据未成年人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而变更矫正方案,从而造成矫正方案在实际矫正过程中流于形式。

(四)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目前各司法所均未能有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矫正项目,一般均采取与成年人基本相同的矫正项目,即定期报到、心理咨询、参与社区服务、思想教育。由于这些普通的矫正项目对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吸引力不强,故矫正工作往往不能突破未成年人的心理戒备,难以取得他们的信赖,最终导致矫正工作停留于表面。

三、发挥社区检察职能,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一)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

1、事前审查法律文书

社区检察部门在收到法院、监狱等部门送达的有关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后,应及时审查该对象是否属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矫正对象。派驻检察室也应提前与矫正人员居住地司法所矫正专职干部进行沟通联系,从而确保司法所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各项矫正活动始终符合法律规定。

2、事中参与宣告、检察台账、走访谈话

(1)参加列管宣告

派驻检察室应充分发挥其扎根基层的优势,派员参加未成年人的列管宣告会。在宣告前与司法所沟通列管宣告方案,在宣告过程中检察宣告场所、到场人员、宣告程序、宣告内容的合法情况。

(2)定期检察司法所台账、与矫正人员进行谈话

派驻检察室应定期至司法所走访,检察未成年矫正人员的矫正台账并与矫正人员进行谈话,周期以每月为宜。笔者认为个性化矫正方案及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情况应为检察监督重点。在开展对未成年人矫正方案的检察监督中,首先应通过检察矫正台账监督司法所有无对未成年矫正人员开展过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社会调查,并形成书面化的调查报告。其次应通过接触心理辅导师、与矫正专职干部谈话等方式,检察司法所有无对未成年矫正人员开展犯罪心理、犯罪原因的分析,查找矫正人员犯罪的根源。最后通过检察司法所为未成年人制定的矫正方案,监督该方案是否符合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矫正措施是否具有高效针对性。此外,在动态的检察过程中,要实时监督司法所有无依据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实时表现对矫正方案予以实时更改,以确保矫正方案始终具有针对性。在开展对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的思想教育、社区服务的检察监督中,首先应通过主动参加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来监督该活动开展是否具有针对性、保密性。其次应通过检察司法所台账来监督教育活动、社区服务开展的次数、时长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最后通过与矫正对象谈话来监督司法所开展的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否取得效果,以及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是否存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及其他违规现象。

(3)事后进行回访跟踪

《刑修(八)》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故派驻检察室应在未成年人矫正期满后通过走访、谈话、回访等形式检察司法所是否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档案予以封存并进行妥善保管。在后续的跟踪监督过程中,派驻检察室还应通过各种方式监督司法所有无违规为他人查询或提供未成年矫正人员的个人信息及犯罪记录,从而确保未成年矫正人员的犯罪记录不被泄露,切实保护未成年矫正人员的权利。

(二)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上层监督

司法所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创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矫正项目,如丰富集中教育内容,完善社区服务形式等,均受到了基础设施、经费等问题的限制,而这些问题仅通过派驻检察室与司法所基础层面的沟通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可通过上层级别的沟通联系,如通过联席会议、检察公函、检察建议等方式向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的监督建议。

1、集中教育问题

笔者工作的派驻检察室辖区六个司法所仅有三名未成年矫正人员,且列管于三个不同的司法所。若三个司法所针对该三名矫正人员各自开辟场所、聘请老师进行集中教育,既浪费司法行政资源,同时由于矫正资源的分散化,也难以保证社区矫正的效果。故可向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一是建议参照成年人的类别化管理方式将一定区域内的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别的未成年矫正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通过整合各个司法所的行政司法资源,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矫正项目。二是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开设一个专门为未成年人进行集中教育的场所,配备相应的电教设备、学习资料,并要求矫正人员在上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及感想。这样既可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集中教育,也可保证集中教育的时间,提高集中教育的质量。三是建议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应不局限于授课、讲座的形式,还可组织未成年人观看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基地等,同时还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有关理想道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其提供受教育及展示教育成果的机会。

2、社区服务问题

司法所在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存有两大困难,一是单凭司法所的力量无法找到适宜未成年人单独劳动的场所,二是由于要分开矫正,导致司法所需另行单独安排人员至劳动场所进行监督。这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未成年人社区服务开展的深化,造成社区服务形式单一、劳动量过轻、劳动时间达不到法律标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服务场所专门化。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为未成年矫正人员设立专门的社区服务基地,让未成年矫正人员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劳动,这样既改变以往社区服务散乱无固定场所、不易于监管的状况,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实现基地化、规范化。

篇6

一、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1、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本次行程所安排参观的社区服务中心,据香港同行介绍,都是由香港政府统一投资,统一管理和统一指导,各社区服务中心有专职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作为香港政府具体协调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门是民政事务处。香港政府在全港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多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全港市民提供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的服务。如坚尼地城明爱莫张瑞勤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一类由政府投资的服务中心,在全港就有13家之多,这还不包括政府配套楼宇内所开设的社区管理中心。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政府在全港开设有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遍地开花,而且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一个统一、鲜明的标志。社区中心在香港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上为政府排忧解难,下为居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香港政府部门已明确地把社区服务纳入到为社会政府部门所要完成任务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香港社区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也是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2、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考察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香港社区的服务项目较为完善。无论是挂牌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是以小区内的物业管理为主的服务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服务项目完善,并且层出不穷。据介绍,他们在开设服务项目时,都是尽量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来开设。一般来说,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了四个大方面:一是社会工作,如扶幼、青少年社区服务、智障康复、安老、咨询、义工等;二是教育工作,包括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幼稚园等;三是医疗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或联系医疗点进行上门的服务;四是社会接待工作,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社区服务,根据实际需要新开设一些服务项目和服务种类,以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内容等。

3、有较强烈的公益意识。在参观和所听介绍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香港政府一向以来,对如何抓好社区服务工作是相当重视的,政府部门也定期开会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时,政府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投入到此项福利性的事业中,用于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他们视之为是稳定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增强香港市民归属感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例如,全港社区向社会提出了“服务多元化,全面照顾确到家”等很多人性化的统一口号,在社会或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其强烈的公益意识可见一斑。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十分成功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4、有一批高素质的义工队伍。在考察和听取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香港整个义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都是十分庞大的。从义工队伍的管理来说,主要分为注册和非注册两种。在加入香港义工队伍行列前,他们都必须到专门的机构接受严格的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被安排到各社区再具体从事服务工作。香港亦有专门机构对义工队伍进行跟踪,政府部门经常向社会各界进行义工工作的宣传和推介,动员和呼吁不同年龄,特质,专长的人士,加入香港义工队伍,为区内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服务。政府部门还明确地规定了义工的角色,工作的范围,工作的意义以及义工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以及工作权利等等。

二、香港社区建设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1、提高认识,转变角色。从我区乃至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工作还是不够完善的,开展的情况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当然,这包括有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与我们的这项工作起步较晚,经济水平欠发达等有关,特别是对以农业为主的我区来讲,其差距就更大了。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我们政府各级部门的意识还跟不上,对抓好社区服务工作还缺乏一种紧迫感。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我们政府各级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抓住机遇,急起直追,才是我们抓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社区服务工作是否能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应的投入,社区各类服务项目才能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最好能明文规定,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社区服务建设中,并力求做到逐年增加。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筹集资金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区、街和社区各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以加快资金增长的速度,社区还可以通过有偿或低偿的形式,向辖内居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直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改革体制,服务社群。目前我们的社区服务工作,与全市各区(县级市)一样,就是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民政局、宣传部、组织部、政府办、人事局、计划和物价局、编制办、市政和建设局、国土房管局、公安分局、环境保护局、司法局、教育局、劳动局、文化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体育局、科技局(科协)、爱卫办、环卫局、城管办、税务局、总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与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部门自搞一套、政出多门或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如开展“绿色小区”、“无‘六乱’小区”、“无毒小区”、“安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卫生小区”等活动甚多,各部门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由于缺乏协调,收效并不明显,这样下去的话,不仅令社区居委会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我们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区要专门成立一个协调机构,把各有关部门开展此类活动都统筹起来,合理安排,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利用好,以彻底解决各搞一套的弊端。

4、整合资源,拓展领域。这次对香港社区的考察,虽然时间很短,行程匆匆,但是我们一行却强烈地感受到,就是一个成熟的社区服务中心,必须要有完善的服务内容和项目,有充足的服务设施和可供选择的多种服务类别,最主要的是能根据时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而开设新的服务内容,换言之,就是居民群众有什么需要,就应该开设什么内容的服务。如:香港不少社区针对香港目前社会竞争大,民众心理压力重,自杀人员不断增加等特点,特别开设了“面向太阳”嘉年华会的活动,旨在帮助困难朋友渡过难关,解除心理包袱,笑向太阳,走向明天。这一活动自开通以来,得到了香港社会众多人士的欢迎,及时地化解了社会上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学习香港社区服务成功的做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的功能,社区服务的方式可以是有偿、低偿或无偿,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去开展社区服务。服务的质量,手段也要跟进,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我们社区的定位是服务而不是经济,社区要能真正起到“小政府,大社会”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一个政权组织,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阵地,政府各级部门同时也要给予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篇7

一、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指导思路

首先,在社区服务的发展主体和动力机制上,必须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确立社区法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地位,要明确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扶持和被扶持的关系。在政府的扶持下,社区要独立地整合运用社区资源和政府的资助,强化社区自身的社会功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建立一支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服务管理者队伍,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在法律地位、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群众参与等方面,都真正把社区培育成有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的服务主体及发展主体,并区别不同服务项目承载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运作和发展模式,不简单化的套用某种口号,使之能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而政府则要转换角色,从现有的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角地位逐渐淡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者和扶持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促进“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促进我国社会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服务的发展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在区分社区服务的不同对象和不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社区服务承载的保障项目,要在政府的规范和支持下,引进专业化社会工作机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社区建立中介性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机构,并使这类机构和服务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机构服务社区化,社区福利服务专业化。

社区服务中的社会保障部分,社区的民政服务对象和优抚对象服务,医疗保障的社区覆盖,劳动就业辅导等,从其本质上说是国家行为,而不是一种企业或企业化的“生产经营”行为。它体现的是社会公平的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服务对象所接受的是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的福利,这种服务不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经营活动。社区服务中福利部分的特性决定了,它应该有适合其运作与发展的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社会服务福利事业的经验教训看,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并不仅是资金补贴问题,而是需要形成一整套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机制,要使它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它有着自身的专业要求和社会价值要求。在这方面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探索社区服务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是有一定意义的。

此外,在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同时,一定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各种志愿性的社会服务。纵观世界性社区发展工作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凡是重视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国家,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在社区服务中都举足轻重。据1987年加拿大统计局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有500多万成年人报告说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支援工作,工作时间总计达10亿小时,相当于50万人的全日制工作。近年来社会志愿者数量更是大幅上升。在社区事业蓬勃发展的东南亚国家的情况也大体相近。在这些国家中,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各种服务团体,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事业的奉献,服务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形式灵活多样,如利用休息时间为志愿者服务中心进行工作,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义务服务等。志愿者来源广泛,数量众多,社区志愿者一般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社会志愿者,另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社区志愿者组织之所以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除了社会需求外,与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以加拿大为例,根据1996年的数字,在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投入为860亿加元,志愿者团体赖以生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中各级政府拨款56.5%,各种社会捐赠占12.1%,各类活动收费等收入占31.4%。

我国内地要突破以往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格局,使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社区福利服务的社会化。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对于社区服务中具有经营性质的居民生活服务项目,在现有社区服务资金缺乏,设施不足等条件下,走产业化、实体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利于社区服务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但要处理好社区福利服务与产业化的关系,并探索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二、社区服务产业化与社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1.社区服务产业化与社区经济的关系

因为社区服务是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故在社区服务发展模式的探讨中,梳理清楚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

(1)社区服务是一种经济活动,随着其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将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经济活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资源配置为前提的。这种资源配置的代价构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在社区内,资源配置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成本和效益都是广义的。在这里,成本的外延可以包括:物质成本、货币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等。资源配置是为了产出某种期望效益。同样,这种效益可以是利润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形象价值和心理价值等。社区服务的发展轨迹和主体行为都告诉我们:一方面,社区服务通过人力成本等支出而获得心理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提高,环境价值的改善和文化价值的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改变,又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2)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可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更好的环境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的社会性职能要从企业中剥离出来,而社区恰恰是接受企业社会性职能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街、企双向服务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接。企业在改革中,大量的在建立产业化服务的保障机制时,既要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

人员会下岗,而社区服务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解决大量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此外社区服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的行业,在产业化进程中,必将形成多种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以解决居民大量的后顾之忧,如家务劳动社会化、老人照顾、儿童托养、幼儿教育等,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中,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社区经济中能直接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带来经济收益的经济成本的发展和营利水平的提高,会使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财力增加。虽然目前国内相当多城市的社区服务水平尚不能企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服务产业结构也将日趋完善,而社区经济也将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4)社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服务的需求与社区成员的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比如,家政劳动的社会化是以家庭收入中有足够的费用支出为前提的,而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从而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全方位的发展。

2.社区服务产业化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社区服务产业化能够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而社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在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中,社区服务面临许多具体问题,我们必须根据社区服务的内涵、项目、对象、性质等进行分类。界定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类型及采用的模式,使社区服务产业化在实践中切实可行,从而探讨社区服务产业化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1)完全产业的经营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针对以盈利为主的经营性小工商企业,比如在街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应完全按照企业化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政策倾斜,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这是所探讨的主要途径。这些项目包括:

①一般家居生活服务。这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和家务劳动两部分。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有: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等。可以建立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有:便民商店、早点铺、家电维修部、服装加工部、干洗店、理发室等。

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包括:疾病防治、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等。可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经济实体有:社区医疗诊所、社区医药店以及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全程服务、居民健康资料信息库等。

③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服务项目有:婴幼儿照料、少儿上下学接送、午餐制作与配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智力开发、兴趣与特长的培养等。可以建立的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学前班、校外特长培训中心等。

④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科普、咨询、培训、体育、娱乐、健身服务等。相应需要的服务实体有: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学校、科普实践基地、各类知识讲座班、业余特长培训班、运动场、健身房等;

⑤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可以包括:绿化面积的维护和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声的控制、垃圾的袋装与分类、居民楼道及门前环境卫生的保护、违章搭建的控制、民事纠纷的调解、火灾隐患的消除、社区内刑事案件的防范、外来人口的管理等。

⑥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目前是城市各大居民小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有偿性社区服务,它包含了小区内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代收、治安保卫工作、清洁卫生、小区内业主产业的代管等多项日常性工作。

(2)半产业化、半福利化经营方式

其经营行为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调节,而是在盈利性与福利性之间进行协调。实现经济实体运作与公益运作相结合。这包括进入人口老龄化后的社区老人照顾、儿童托养、小区内的文化活动、小区内的医疗护理工作,以及目前日益升温的小区教育活动,如部分高等学府,著名中、小学校与社区联合举办的社区学院、托儿所、小学、中学和小区在街道领导下自办的老年大学等教育活动。

(3)非产业化经营方式

这主要是当产业化社区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区开展的以公益性为主的福利型社区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为孤寡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家庭非常困难的下岗职工的系列服务活动。另外,此方式还着眼于人力资源开发以补偿财务资源不足的矛盾。比如,当前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服务行动,爱心家教服务等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社区服务走产业化之路是必然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在培育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1.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社区服务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服务业的地位、作用和丰富内涵,改变旧观念,树立社区服务是大产业的新观念。各级政府要承担组织与协调职能,制定相应的鼓励扶植措施,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相关组织、企业及商家积极参与发展社区服务。对社区居民建立和发展社区服务产业组织,要予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的产业组织体系,为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载体。社区服务产业化,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产业组织贫乏,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通过组织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服务体系,是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关键。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别,社区服务产业组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形式。但从发展趋势看,应该尽可能以统一、规范、综合性的便民服务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形成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形式体系。

篇8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是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受安全责任追究的影响,不少学校对组织校外活动心存担忧;二是学生在校时间多,课余时间少,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织难度大;三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有些工厂、社区等社会机构不太愿接纳;四是受相关收费政策影响,学校统一组织活动耗时、耗力、耗经济,基本经济保障较困难。此项工作开展不好就容易走过场,做形式。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拓创新,精心组织,经过几轮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再总结,探究出了“五个结合”的实施方式。

1课堂与课余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全部在课余时间完成。

在培训和指导上,我们对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集中统一参与的项目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报告会、表彰总结大会及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的培训会等都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对分散性、个体性开展的差异性较大的项目的指导和培训则利用课余时间。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难度较大、组织纪律要求强、安全隐患大、必须集体完成的项目纳入课时计划,安排课堂时间进行,例如校园社区服务、军训、国庆和元旦庆祝晚会、运动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等;将难度较小、组织纪律要求不高、安全隐患较小、适合个体完成、可以分散进行的项目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例如打扫清洁卫生、办黑板报、各种社团活动及寒暑假各种活动等等。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课程。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因此,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可能全部在校内进行,于是我们将必须在校内开展的课程如校园社区服务、值周、校内实践活动等安排在校内进行。将必须走出校门才能开展的课程如社会参观、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生产实习基地活动及双休日、寒暑假各种活动安排在校外进行。这样将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融合起来,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实现了教育空间的最优组合。

3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课程目标要求上,既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合理的、大众化的目标,做到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照顾少数学生的差异性。

在活动组织上,对合作性强、要求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小组性等群体活动。对个性化差异大、适合分散性、阶梯性不需要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性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在不偏离总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生活经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合理分组和分配任务,允许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承担任务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上,一方面注重团体成就,全面评价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倡导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突出学生的个性和长处,让学生能通过评价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同学、老师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自己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让学生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评价结果,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努力的方向。

4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时间安排上,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学年一周。由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不符合实际要求。于是,我们实行了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学年一周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课时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将全校性、全班性统一开展的课程如庆祝性、典礼性、军训、校园社区服务等活动集中安排,将社团性、小组性、个体性分散开展的课程如校园报刊编稿审稿、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分散安排。

5安排与自愿相结合

篇9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其特点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有人将其列为世界性难题。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年鉴》统计,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比例在不断增加。1959~1963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的30%,1976年一下子上升到60%,1986年又猛跳到72.47%,现在仍然有上升趋势。而且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0%以上。有详细资料显示,我国有2.2亿青少年,平均每分钟就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并且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动向,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迅猛阶段,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而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由于社会的、家庭的或者教育主体上的种种原因而产生偏差。容易在思想上走上歧路或者走向极端。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故其作案往往呈现为恶劣。暴力,冲动行事。不计后果犯罪,而作案的动机往往单纯、幼稚。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普遍都比较小,并且有愈发低龄化的趋势。显然,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群体思想都不成熟,在行动上和思想决策上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所以经常纠集他人结伙作案,以避免犯罪时的胆怯心理和势单力薄,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哄而上,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有增加趋势。

二、社区服务刑罚

社区服务刑罚(communi ty sentence)是法院判决犯罪人为社区从事一定时间工作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方法,是在犯罪分子的居住地而不是在监狱里对犯罪分子自由的一种限制,目的是让犯罪分子通过完成一定的没有报酬的工作来对其进行改造。一般是法庭通过下达社区服务令(community service order)的方式,判令犯罪人进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令作为一种刑罚,是对监禁的一种代替,监禁对于严重犯罪来说是合适的。

对于轻微犯罪行为,监禁就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有效的办法。社区服务令,既包含有对犯罪分子惩罚的成份,也有让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作用。惩罚作用表现在因为要为社区提供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必须完成的,没有报酬的,使得犯罪分子的业余活动受到限制,因而他的自由支配时间被剥夺了,所以具有惩罚性。另一方面犯罪分子通过服务,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得以保持,不会因为完全失去自由而丢掉工作,并且在完成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教育,个人的尊严得到维持并且可能在此过程中改变社会形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社区服务刑罚有利于犯罪分子改过自新。

社区服务刑罚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西方一些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刑罚方法。一般认为。社区服务作为刑罚方法首先出现在英国?英国在1973年的《刑事司法法》(cri minal justice act)中规定了“社区服务”的刑种。该法规定,法官可以判令被告人进行无偿的社区工作。弥补因其罪行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这种刑罚方法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国纷纷仿效并很快将其法律化。目前,社区服务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而且,国际社会非常重视社区服务这种方法在各国的推广、使用。例如。1976年欧洲理事会部长会议根据《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的报告》通过的(76)10号决议《欧洲社区制裁和措施规则》、1990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即《东京规则》)第8条第2款第(I)项明确把社区服务令作为当局可以采纳的方式,1997年11月24日至28日在赞比亚卡马多举行的非洲社区服务裁决国际会议通过了《卡马多社区服务宣言》以及《卡马多社区服务宣言行动计划》。《卡马多社区服务宣言》认为,社区服务符合非洲处理罪犯和在社区范围内治愈犯罪创伤的传统。另外,社区服务是一个积极而又节省费用的措施。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首先采用这种办法而不判处徒刑。在《卡马多社区服务宣言行动计划》中要求制定社区服务指南以加强对社区服务的指导。1998年7月23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4J4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第23号文件《开展合作,以求减少监狱人满为患和促进替代性刑罚》。文件认为社区服务和其他非拘禁措施是替代监禁的创新做法,对于推动社区服务刑在世界各国的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10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另外,社区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改善。把提高民生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化解到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管理形式。同时,社区服务在就业方面具有容量大、领域宽、用人广等优势,依靠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将创造更多的可以说就业岗位,为我国的市民就业创造新的空间。可以说,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1.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主要包括:

1)社区福利。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2.我国目前社区服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2.1 观念滞后。主要指我国大多数成员对社区服务的概念认识模糊,政府及相关社会团体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服务项目对资本、的需求难以满足。

2.2 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较低。我国社区服务目前参与者和从业者以家庭妇女、离退休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主,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和专业的社区服务工作的相关培训,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发展。

2.3 资源整合不顺,经费投入不足。社区的主要收入绝大部分靠社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捐赠取得,只有少数个别社区因资产暂时闲置,对外出租取得少量的租金收入。从社区的财务收支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都存在收不抵支,经费严重不足,个别社区还有拖欠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的情况。有调查表明,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服务功能满意度较低,认为社区服务设施很齐全或较齐全的只占8%,相反,认为社区服务设施很差或较差的占到18.2%。而认为社区娱乐设施很齐全或较齐全的只占被调查者的5.4%和13.9%,认为不太齐全或很不齐全的占了26.1%和28.7%。

2.4 部分居民家庭对有偿服务项目缺乏支付能力。尽管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服务存在着普遍的需求,但是,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许多调查表明,当今我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分布很不均衡。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全部收入的一半利储蓄存款总额的75%以上,而其他的80%的人口只占全部储蓄存款的不足25%。

2.5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不高。人们对社区及其相关的基层自治组织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社区服务工作没能够深入居民心中,与人们日常生活脱节,从而居民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协助社区服务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另外,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满足人们需求的项目缺乏、市场空间狭小、服务水平分散化、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脱节、以及缺乏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等。

3.加强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的举措

3.1 重视政府在社区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1)发挥引导作用。不仅要引导社区居民转变消费态度,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进行社区服务消费,而且要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端正择业态度,树立"职业皆平等,劳动最光荣"的信念,积极从事社区就业。(2)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改善社区服务的发展环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社区服务拥有更强大的资金作为保障,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3.2 加强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管理。为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实地培训的机会,以便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加强与居民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工作者快速熟悉社区和人们的基本情况,方便今后工作的进行;同时激发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协助服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居民的关注度和满意度。

3.3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价格体系。社区服务不能脱离市场这个大环境,必须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市场,从中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加强社区行业管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体制。

3.5 积极培养和探索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特别是鼓励非公有经济的投入。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元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服务业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体系。例如黄埔区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改革在全区九条街道正式推广,全区59个社区共被划分为近300个责任网格,并在网格管理中引入三维展示技术。。改革先后在黄埔区黄埔街、大沙街、鱼珠街、长洲街等4条街道,19个城市社区、2个转制社区和1个转制社区片区试点展开。黄埔的该项创新应用在全国基层政府管理中尚属首创。

3.6 加强社区服务资金筹集的多渠道。采取社会集资,相关团体、组织及个人捐助,街道居委会筹措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3.7 加强社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将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职能明确分开。建立社区服务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及目标管理体制。

4.结语

社区服务产生于中国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它以服务主体和客体的地域性为特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品为主,辅之以满足社区居民特定需要的私人服务的一种社会服务。社区服务推动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将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将逐渐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新的社区服务体系的诞生。

【参考文献】

篇11

为进一步加强两岸社区服务方面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在开展社区服务中有效的做法,尤其是运用资讯化手段促进社区服务加速发展的经验,增进了解和合作,我们赴台湾地区进行了交流考察。

台湾地区社区服务的一些主要做法

这次考察的几个主要对象各有特色,围绕做好社区服务,推广志愿服务,尽可能多的动员社会资源,做了各自的努力。

在对台北市社区暨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了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的做法。台北市社区暨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是台北市政府社会局下属部门,主要负责台北市社区志愿者及社区志愿组织的培训及志愿服务推广,自2008年起委托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办理,中心的服务目标是志愿服务教育训练及研发社区培力课程,致力于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力培养,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和激励、建立资源整合及交流平台、研究与创新方案、推动社区照顾关怀服务等。台湾地区的志愿者要先经过登记注册,再参加规定课时的培力课程,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当志愿者,该中心了承担了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志愿者这一任务,而这一工作又通过公开招标,最终由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中标来完成。

台北市社区暨志愿服务推广中心通过建立CV101志工媒合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创造交流平台,实现三大服务项目。一是致力于志愿服务理念的宣扬与拓展志愿服务范畴。通过推广国际志工日系列活动,激励各类别的志工,触发社会大众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发行电子报刊及专刊,促进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与行动;办理志工表扬及宣导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运用服务专案拓展志愿服务参与对象的范畴,使多元人才投入志愿服务。二是深入了解团队需求与议题,培力台北市志工团队。通过研发社区培力课程,设计多元化的在职训练,提升社区发展工作;办理社区或志愿服务相关主题研讨会,邀请实务及学术界进行研究或经验发表,让从事志愿服务的团队能相互学习;推行志愿服务教育训练工作手册,提升单位自行办理训练的能力;规划基础、特殊、成长、领导、在职、督导等志愿服务教育训练。三是建立志愿服务运用团队与个人之间双向交流平台。尤其是通过专属网站提供即时性的线上讯息公布,让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社区服务的需求者能有效沟通,及时完成配对,形成社区资源网络。同时,还建立社区相互支援、相互关怀系统,使社区长辈及身心障碍者能获得更好的服务。

在考察台中市社团法人台中市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的考察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该协会如何对口本社区的学校,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情况。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主要结对本社区的一个学校,对近百位弱势家庭儿童提供两个学期及暑期七周全天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点饭钱,协会提供课后照顾、加餐等帮助。课后照顾,主要是课业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管理、心理辅导等;家庭外展,如家长座谈、家庭访亲、急难救助等;假期营队,主要是开展各种亲子营会活动;还有品格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这些受照顾孩子的家庭有各种情况,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单亲家庭、也有的是隔代教育家庭、还有外籍配偶家庭以及特殊儿童等。照顾这些孩子的照顾者是一些经过专门培训的,有志愿者,也有失业人员,协会同时做好照顾者成长工作,通过照顾、辅导这些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为再就业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考察,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组织。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于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地区的花莲一隅,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七十一个国家地区。

启示一:社区服务需要社会各方协力相助

这次我们赴台交流考察台湾地区社区服务,最大的体会是,台湾地区社区服务发展很快,其中社会各方协力相助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考察的台北市社区暨志愿服务推广中心是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委托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办理的属于公办民营性质,经过公开招标找到的一家民间组织,两年后还要评估,合格才可以继续下一个两年服务,这就发挥了民间组织的作用,运用了社会资源。社团法人台中市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和慈济慈善基金会都是带有宗教背景但在社区服务、慈善事业中又不局限于本宗教的民间组织,他们在社区服务中运用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的资助,其中慈济慈善基金会的足迹遍布全球,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在政府推动下,也要善于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既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也有各类非政府就组织的参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当前,民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对加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终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志愿服务资源与需求的协调共享,将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工作的重心移到广大市民群众生活居住的社区和小区,在街镇建设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服务好市民群众和志愿者组织,进一步整合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建设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举措。通过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可以把社区内的治安、助残、敬老、青年、家庭等各类志愿者队伍整合到一个平台,把社区单位、社区各类志愿服务机构、志愿者团队、民间互助团体、网络自组织等志愿服务力量,通过意愿和需求纽带整合进来。志愿服务中心定位于促进志愿服务需求与资源的直接对接,促进就近就便,规范、高效地开展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调配和服务;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发展;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到基层,便于市民群众形象了解和切身感受志愿文化,促进城市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传播

启示二:社区服务离不开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而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志愿者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台湾地区社区服务在发展中注重志愿者服务能力的培养,每个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先要经过专门辅导培训,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时数要求,培训合格后才能开展志愿服务。同时,注重对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培养,通过扶持团队,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也要关注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这一重要工作。要有计划地设计系列课程,有针对性开展提升服务能力的培训,上海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退休人群在逐年增多,如何发挥银发人群的智慧和余热,如何服务好这一群体,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加以系统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服务好外来工作者,让他们能顺利地融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工作。现在各小区都在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居民互助服务,这对提高居民的公民意识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对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培养,开设一系列免费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扶持志愿者团队,培养组织能力,完善服务机制,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要让志愿者很方便地就能在身边找到适合自已的队伍,服务身边的人。

启示三:社区服务加速发展需要运用资讯化手段

社区服务在台湾地区发展很快,在推动社区服务快速发展中,现代化的资讯手段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台北市社区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运用CV101志工媒合平台,为志愿服务运用单位提供需求平台,每个志工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志工服务项目,填上服务时段和服务类别,双方都能透过平台之自动媒合功能,找寻到适合的志工及招募单位。中心还发行了志愿服务电子报,名称为CV101大杂志,可以方便地进行电子报的订阅。我们在志愿者服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提供一个媒介平台,将社区服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很好地配对,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志愿者的资源,发挥现代资讯手段,整合服务资源;还能运用这一平台,褒扬、宣传志愿者,激励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互助交流的平台。

上海的志愿者服务同样离不开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志愿者协会开设了上海志愿者网,并将其打造成上海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交流平台,成为上海志愿服务的项目源和孵化器,实行各类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岗位的网上和认定,让广大志愿者在平台上快速检索适合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上海志愿者的人才库和信息库,推广全市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便于志愿者组织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合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成为上海志愿者的精神家园,记录志愿者的服务经历、收获和评价,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网上论坛等形式方便志愿者开展交流,提升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马庆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篇12

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无论是管制还是缓刑运行并不理想,一方面,执行机关有关措施不到位使法律的有关规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判处管制与执行缓刑的犯罪分子在法定期间违法犯罪与期满再犯罪比率较高,管制与缓刑成了犯罪分子避惩罚的避风港,管制与缓刑引发了相当多的黑色交易,群众也因此对管制与缓刑制度产生一定的不满与不解。这种状况当然与实际执行不力有关,但笔者认为根子却在理论与立法规定上。首先,我们认为,刑罚本质应是报应刑与目的刑相统一,管制与缓刑应有惩罚的因素,即使侧重于目的刑也刑罚不可过轻缓,以免引发被害人的不满。其次,就实施目的刑而言,无论是管制还是缓刑在执行上还是要有一个相当可操作的载体,就刑法的现行规定来看,虽然这些规定一定程度限制了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但并无实际的教育措施,教育流于条文。事实上,要实现目的刑、教育刑,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载体,比如劳动改造,通过这一形式,让犯罪分子感受一定的痛苦,使其本人不再犯罪和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不敢犯罪,达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同时有这一载体,一方面强化了执行机关的责任,其必须去组织实施,而不是现行规定一样单等犯罪分子来报告,且对其不闻不管;另一方面,执行机关也可充分利用这一形式来教育、感化。

笔者注意到英国的社区服务制度是介于在监狱劳动改造和在社会放任之间的一种有效载体。英国最早在1973年《刑事法庭权力法》中创立“社区服务”的刑种,即法官可以判令罪行轻的被告人进行无偿的社区工作,弥补因其罪行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害。社区服务是英国缓刑制度的一种,在英国,每年大约有5万个社区服务性案件。依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判处社区服务的时间最少是40个小时,最多为200个小时,被判处社区服务的罪犯每周至少要有5-2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英国城市按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缓刑区,每个缓刑区都有政府的社区服务组织,组织成员有政府公务员或委派人员组成,包括缓刑官、社区服务官及其他管理人员。社区服务的种类包括不同的劳动项目,如房屋装修、道路维修、木器加工、清洁公共卫生甚至去学校粉刷墙壁。到社区参加服务的罪犯必须遵守社区服务的时间,如果他们不准时到社区服务点去服务,第一次,社区服务的管理监督人员要警告他;第二次,要对他提出严肃批评;第三次,他们将被送回法院,重新判决入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