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篇1

按照对待专升本的态度,我把专科生大致分为如下六类:

A类:坚定支持型:坚定的专升本支持者。他们坚定专升本信念,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不论成与败。有长远规划,升本只是其中一环,是谓强者也。此类人少之又少。

B类:盲目追随型:盲目的专升本追随者。他们可能也为之辛苦努力,不论成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清楚的信念,跟风者是也。此类人众多。

C类:漠不关心型:由于种种原因,自始至终对专升本一无所知或主观不想了解。此类也很常见。

D类:忍痛割爱型:了解专升本,但由于家庭条件、身体状况、个人考虑等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升本者。贫困生或个别偏科严重如英语成绩奇差者。

E类:理性抵制型:对专升本了解透彻,认为升本与自身所需或条件不符,转而投向社会,以期另有发展者。这种人占绝大多数。

F类:坚定反对型:对专升本可能了解,也可能一知半解,理解出现偏差,并出于种种原因,强烈主张别人也不参加专升本,轻视甚至蔑视专升本。如极个别主管就业的专科老师等。

此分类不是完全能够概括客观情况,但是基本可以。对于我这个班长而言,一个班49人,虽然不多,但也称得上是“阅人无数”了,因为这六种人在我们班都存在。如何让不同的人都来了解专升本?第一步,一定是要讲清基本的政策,和常见的、共同的疑问。那么,下面的正文就为大家罗列了很多常见的专升本问题与对应解答。很多是在网上摘录的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只是稍作调整,使之更具条理性而已。所以我们要感谢专升本领域的前辈们,致敬!

正文的顺序我是这么安排的,按照我们接触专升本的逻辑顺序铺陈开来。

沿着主线:

1 专升本基本知识与政策——2 专升本的复习——3 专升本考试(又分考试前、中、后)

希望这样的安排能为您的有重点浏览节省下宝贵的时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有效了解专升本。

正文

一、专升本基本知识与政策

Q1.1:取得本科证得途径?什么是专升本?有几类?各自的特点?

A1.1:

名称特点

专升本普通专升本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的应届普通专科毕业生(不含实行学分互认模式未能进入本科段学习的应届专科毕业

生),通过招生学校组织的考试统一录取,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相应专业本科班学习。

校内跨校学分互认专升本 主要面向在校专科生,学制分为“1+3”、“2+2”。比如山东政法学院含有专科和本科学院,其中的专科生在大一时参加本校的升本考试,成功者可再在本校上3年本科,毕业获得本科证。

社会专升本 具有山东省辖区户籍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和经我省招办录取,目前在其他省、市高校学习的普通专科(高职)应届毕业生。

自考专升本 自考专升本是所有专升本途径中最难的一种,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一般在10—15科,全部考过才可获得本科学位(不及格可补考,直到通过,但有年限)。自考学习方式灵活,没有入学门槛,没有学习年龄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学习费用低。

成考专升本 入学全国统一考试,但考试相对容易,录取率较高,录取后学习较容易,一般都可拿到毕业证,目前已有不少成人学校开始实行注册入学,不用考试。报考成人高校,学校可以在招生计划中自主选,本省的,外省均可。

远程教育专升本 只要具有国民教育专科学历都可入学,较为简单,但国家为改变办学混乱局面,要求必须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统考才能毕业,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远程教育可以教育认可的60多所高校,专业可以在现有的专业中自主选择。

Q1.2:普通应届大专生报考普通专升本的时间?

A1.2:专科生有资格报考普通高校专升本是在专科大三时,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的12月份左右,届时会有通知。

Q1.3: 外省在山东读书的学生可以参加专升本吗?

A1.3: 有几种情况:

一、户籍在外省,在省内上学的,若按照09年以前规定不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山东省的政策是只允许有山东户籍的考生参加。

二、户籍迁到省内,在省内上学,若按照09年以前规定不可以参加普通专升本考试,但可以参加社会专升本考试。

三、10年专升本取消了社会类和普通类专升本的区别,一视同仁,但不确定此政策是否会延续下去,还请各位咨询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

Q1.4: 考上本科,毕业后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报考专升本的同学还有专科毕业证吗?

A1.4: 专科学生升入本科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本科。参加1+3或者是2+2考试的考生升入本科后,将不再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按国家规定专升本学生入学后,按本科院校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毕业后由学校统一颁发毕业证书,其毕业证书内容填写“在我校**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学习”,学习起止时间按升入本科实际时间填写。已录取进入本科学习的专升本学生不颁发高职高专毕业证书。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规定申请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毕业时,按国家有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转户口、档案、干部身份、发派遣证。社会类考生已经取得专科毕业证,不在收回。

Q1.5:什么是“跨校”专升本和“跨专业”?

A1.5:跨校专升本是普通专升本中的一种,也是绝大多数考生隶属的一种状况,区别于校内专升本即学分互认专升本。

跨校专升本:比如你是一所普通专科院校学生,你的学校没有本科院校,所以你就必须升入其他本科院校,这是你就是“跨校”专升本考生。举个例子,我是港湾学院学生,我报考曲阜师范,我便是跨校专升本。

学分互认专升本:如果你的专科学校有本科院校,比如山东政法学院有本科也有专科,那么你直接参加校内考试升入本校的本科,就是学分互认专升本,区别于跨校类。

跨专业就是说,你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是A专业,而你报考专升本时报考了一所本科院校的B专业,A和B可以完全没有联系。这是你就是跨专业专升本。当然,你更可以选择报考原来所学专业,全凭自愿。

Q1.6:每年的专升本政策一样吗?何时出台?

A1.6:每年政策都不一样,可能微调,可能大调。有时招生的学校会变化,有时招生的专业会变化,有时某专业招生人数也会变化,甚至可以取消或创立招生专业,这一切在出台当年政策前都是未知数。往年的政策可以为今年做一个参考,但不是一定一样。请各位注意这点!每年政策出台时间也不一定,2008年是11月21日出台,而2009年是11月25日才公布。以上作为参考。

Q1.7:正式考试大约在什么时候?

篇2

“食品工程原理”是研究和介绍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也为“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工艺学”和“食品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升本教育是优秀的专科学生继续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体系、改善专业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能力、提高学历层次深造的重要途径,同时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的要求[1]。为了保证本科阶段知识的系统性,食品类专业专升本普遍将“食品工程原理”核心课程开设。但是,受一些条件的影响,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分析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食品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

1存在的问题

1.1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

专升本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就食品类而言,除了专科是食品专业外,还有生物制药、生物学、园艺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水产等多个相近专业,甚至或包括一些文科类专业。掌握一定食品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知识,是顺利进入食品专业本科阶段学习的必然要求。但因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而各个学校和专业在食品专业基础课理论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存在差距,因而学生的食品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掌握差别较大。这种食品理论知识的差异性给目前的专升本“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增加了难度。

1.2基础知识水平不同

“食品工程原理”需要较广的基础理论,涉及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制图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了保证专升本培养质量,国家规定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所学专业需与所报考专业应一致或相近。而在专科教育阶段,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些学校与专业开设了“物理”“物理化学”和“机械制图”等“食品工程原理”的先修课程,但另一些学校和专业却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同的课程,在教学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致使升入本科的学生在食品工程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层次不一。

1.3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理论较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涉及的设备类型多且结构复杂、操作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以便能对课程内容有整体认识,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具体问题,进行物料衡算、动力计算和经济核算。但由于专科的教学中课堂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接受知识[2]。推理和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时不得要领,往往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未形成知识的锁链,很难把握住整体结构,最终表现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从内容上学生似乎都听懂了,但习题不会做或很容易出错。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2.1及早劝勉学生做好补缺工作

新学期开学对开设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专升本学生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专业背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知识应用能力;二是学生对“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和“机械制图”等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结果,督促学生在课外做好弥补工作,同时在考虑到学生共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现行食品专业本科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特点,调整教学进度,为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层次之间的衔接打好基础。

2.2及时更新理论课教学内容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要重点突出食品工业生产中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学中以三传理论为基础,主要介绍流体输送、制冷、过滤、沉降、离心分离、固体流态化、气力输送、传热、气体吸收、蒸馏和物料干燥几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与基本原理及相应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计算、选型;而且在各单元操作讲述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和经济核算等5个方面开展,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而作为一门技术学科,“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特别关注理论的更新和技术装备的提升,随时将最新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新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既重视专业深造需求,又注重社会就业需求。结合技术发展可以减少使用越来越少传统技术的讲解,代之以新兴且趋于成熟的技术。如分离部分将重点放在膜分离技术原理、设计计算、应用选型上;传热部分可以补充红外加热技术到辐射传热中;干燥部分可以添加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设备和过程。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原理将不断出现,这也需要及时补充到理论教学中。

2.3加强培养学生的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

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内容繁杂、公式多、不易记忆,一些同学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成绩却不太理想。针对此状况,在课堂教学上,要牢牢抓住各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定律的讲解、公式的推导及相似内容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例如,在“乳化”一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认识到乳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与差别,乳化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两相界面张力促进乳化液微粒化、提高分散粒子的电荷阻止液滴合并及形成吸附层防止液滴并合,而稳定剂是以维持乳化液稳定性的物质,其产生作用是通过调整两相比例、增加黏度、粒子电荷增强等方式。把二者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就会清晰地认识到乳化剂是形成乳化液必要的物质,而稳定剂对乳化液稳定起重要作用。

2.4利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教学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内容不仅包含流体流动、传质和传热中多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工程计算,而且涉及大量典型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受条件限制,学生几乎难以接触操作的大部分现象和设备,要讲明白这块内容需花很大力气。但是,借助形象的图片、动画、音响等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所学的内容,如流体流动状态与流速的关系、气缚现象、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液体的沸腾、流化床的沟流、腾涌现象、沉降、不同设备的过滤,吸收塔内气液两相的运动,复杂设备的结构和内部状况,这样理解也变得容易,学习兴趣增强,效率提高,相应的是教师的教亦变得轻松了。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讲课速度较快,学生记录不方便,复习起来很困难,尤其是一些重要公式的推理方面更是不易理解。而板书尽管速度慢信息量小,但其推理细致、容易理解。比如,稳定热传导公式、辐射传热计算公式、过滤基本方程等的推导,通过板书,可使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分析,明白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待求量,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对食品工程原理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食品工业存在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多媒体结合板书,可使图文并茂PPT和可视化的视频与富有细致推理和演算过程的板书相互补充。

3结语

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形式,对食品领域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了积极作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应该通过一定不同的方式来分析专升本对“食品工程原理”学习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以更好地促进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增强“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效果,为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2改进措施

要解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兼顾整体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抓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1严把招生质量关,建立基于实践能力考核的研究生入学评判体系

目前研究生的招录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评为主,这种招录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如果招生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必然会给后期的临床实习培养带来隐患,学生不能完成临床实践任务,甚至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在招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执业医师的考核要求,利用实例分析、上机操作等多种实训手段,有条件地采取结合“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方式来对考生的医学实践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科学评判,确保招生质量。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在确保临床基本操作考核合格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待录取专业要求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2.2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整体与个体相统筹

在考虑到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下,结合转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培养体系。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的非临床专业毕业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医学相关知识,在开设课程上可以考虑与临床专业学生一起学习,同时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适当选修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中医系列和护理学等毕业的考生,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前期所学学科的差异,必须有重点的增加相应的医学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①加开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医学课程;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校同时要增加投入,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开设适应实际需要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其他网站的学习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于额外增加的学习内容,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不影响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为主,并要求取得相应的学习证明或成绩。

2.3建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

考虑到大部分跨专业的学生特点主要是其理论基础强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研究生进入专科实习前必须进一步强化其整体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建构适应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通过重新进行临床轮转实习,使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考虑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临床轮转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考虑安排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除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外的全医院的临床轮转实习,并加强出科考核。通过临床轮转实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整体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经过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进入专科培养,该临床轮转实习体系也可以对所有有需求的学生开放。

2.4强化医院统筹管理,构建协同带教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科研、轻临床”不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会出现“重临床,轻指导”的现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重视不足,有的导师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指导。学生会被要求参加繁重的临床工作,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研究生从事的只是最基础的如病历书写等工作,对于比较专业的内容得到的指导和操作的机会较少,达不到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如果纯粹靠其自身在临床学习摸索,不仅效率低,甚至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引起其他后果。在专业学习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研究生除了自己的导师以外,医院或科室要抽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为人师表的一线医师组成带教导师队伍,协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研究生的专科学习管理到位,并及时与学生的导师进行交流反馈,对学生专科学习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并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医院或科室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带教效果好的指导小组成员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篇4

1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RPA)是通过执行重复的基于规则的任务将手工活动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是流程自动化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目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财务机器人已经具备的功能主要有录入信息并进行合并汇总,根据既定逻辑进行业务判断,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操作步骤能记录。相比人工处理数据,其效率高、成本低,正逐渐取代基础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1.1核算型财务人员需求大幅度减少

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重点关注会计专业毕业生对财务会计业务核算的掌握。从课程设置上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原理及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考核内容中,业务核算分占半数以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高效地处理了重复性的核算业务,其处理速度是人类的15倍。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等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中的核算型会计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以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超市收银员、小企业出纳等,而在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核算型财务人员必须实现转型,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复合型财务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向管理转移,集中精力从事非常规的业务,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复合型财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沟通协调能力。在公司治理中,财务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受托和委托责任的关系、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做好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委托成本。二是战略性思维。财务人员要成为积极的决策参与者,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将财务数据与公司战略制定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发挥会计的企业管理职能。三是风险管控能力。财务人员做好预算预测,编制可行性方案,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和防范风险。

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截至2018年末的数据显示,安徽专科院校有77所,几乎每所院校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且财经类专业人数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较高。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类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1/3。而通过校园招聘会仅能提供10个左右的会计岗位,同时网络招聘提供的会计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会计技能等级证书等,毕业生中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2.2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

专业对口率是从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总毕业生的比重,反映学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对口率的高低表明了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调研结果表明,高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的占比低于1/1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销售类或服务类岗位。专业匹配度低,影响就业满意度和工资水平,提高了离职率。

2.3就业途径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两种途径,校园招聘会的参会企业可靠性较高,网络招聘的就业信息更丰富及时。校园招聘会每年举办一次,手续复杂,机制不灵活,参会单位多为省内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限。网络招聘是通过学生在招聘平台进行电子简历的投递、面试、签合同等环节,完成就业,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较大,如何躲避就业陷阱,保护学生权益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

目前,在广泛使用财务机器人的背景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时由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强调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服务的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价值的创造,通过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程序、方法及工具,而且管理方式相对灵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内容,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

3.2疏通升学通道,提倡学历晋升

篇5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推进,全国有220所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级城市,原先都是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或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堪称“老大哥”。升本后,一下子变为本科院校中的“小弟弟”,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新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心态不正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表现

1.心动不行动——依赖性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社团活动呆板、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不敢主动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即使去也往往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在招聘市场上,不敢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只是焦急地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2.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充电。新建本科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的成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4%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报关、导游、文秘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3.就业期望值高——好高骛远。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亟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向当地市、县、乡(镇)中小学校输送老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使在就业体制改革初期,这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也不会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精英教育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个人身份的改变。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无视社会用人观念的变迁,无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我认知不完整,角色转换不充分,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德育方面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道德滑坡,诚信意识淡薄。比如,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不仅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而且直接影响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社会就业岗位减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新建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亟待引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地区和基础行业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自我为中心,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因此,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具体措施

1.认真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博协网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就业能否成功。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努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开设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和求职择业的方法指导三大功能。它不是简单的内容罗列,而是有着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旨在通过就业指导课,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借助职业咨询师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第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网络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接受指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有效途径。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培养大学生拥有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具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做好“三支一扶”工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接受锻炼。大学毕业生要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平常心。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踏踏实实地为单位服务,把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尽快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大学生的通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要努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放下架子,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尽快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人生的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长,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走好第一步尤为重要。

3.不断调整就业心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要摒弃“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职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需要强调的是,在求职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要学会主动调适,首先,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闷,放松心情。不要期望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3]任江林,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5).

篇6

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主要措施有: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随着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高层肯定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是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是值得教育界探讨的问题。

2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高职衔接,与本科院校对接,专科层次定位,办出特色等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同样也面临竞争和压力。当50%的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而高职院校只能是专科层次的时候,更多的生源将会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此时的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生源问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探索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种。

2.1改革:努力建设“品牌”、“一流”的高职院校

一些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环境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从内部进行改革,努力向“品牌”、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特色,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高职院校是指该学校具有不可替代性,独一无二;具有示范性,影响力大;具有特殊性,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品牌的发展性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特色、产教融合实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三部分。专业特色是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体现在专业设置具有行业性;专业定位具有适应性;专业储备具有前瞻性;专业调整具有动态性。产教融合实力是品牌扩张的关键,应立足于区域、立足于应用、立足于自身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上找项目、寻突破,扩大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在成果转化中增强产教融合的实力,在产教融合中聚焦学校品牌。就业质量是品牌提升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培养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二是需求量与供给量。一流高职院校的形成,院(校)长的治校思想是引领学院发展的关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规律,而只热衷于搞规模宏大的新校区建设、热衷于靠贷款搞大楼建设是难以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们的差距不在校园占地面积上,也不在教学设施上,而在其办学理念上。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遵循规律——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生源的成长规律;追求特色——即学院的办学要具有行业特色、理念特色和办学特色;产教结合——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产业、生产过程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突出技能——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即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即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在规模,关键在质量和特色。办学水平——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的水平。办学实力——体现在要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必须有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结构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这是一流高职院校形成的一条重要指标。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就业导向这个纲,在定位上下工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实际上,水平是通过特色来彰显的,有了特色,就有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价值。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定了“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和“以小见大、以精见强”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符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不求大”就是办学规模控制在万人左右,并以此规划学院的建设和资源配置;“不求高”就是安于其位,精心打造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不求全”就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下功夫。在品牌效应方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创新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先后有数十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星级示范学校’”和“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2.2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发展良莠不齐,有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已超过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招生好、就业率高。而一些质量不高的民办高职却升了本。高职教育应千差万别,办出特色,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来允许办得好的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这并不是说高职院校一定要升本,而是可以有本科层次的专业和学历。例如,一些行业背景深厚的高职院校,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其某些专业办得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这样的专业可以办本科层次,即学生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而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却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有待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是高职教育的延伸。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届时,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将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改变人才的结构,更主要是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要延续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其培养目标定位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相比,应具有“高等性”,其专业口径更宽,专业基础理论更厚,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担任工程师的职业角色。

2.3拓展:积极建设培训基地和服务中心

高职院校的另一种发展路径将是积极建设培训基地和服务中心。一是建设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岗位提升的重要培训基地。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的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提升的市场需求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高职院校可针对行业、企业的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提升的培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二是形成有特色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社区学习服务中心。

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可以拓宽学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路子,促进高职院校三大功能一体化;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的优质办学资源,依托特色专业,建立灵活开放的社会服务网络,设置区域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组建科技服务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革新等工作。此外,在传统三项职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承担着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休闲教育,引领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当地精神文化品质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调动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其他人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建立和谐、文明的社区贡献力量。这也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和文化建设支持,才能赢得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篇7

(一)高等院校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正迅速到来。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中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日益靠近。教育部十五发展规划要求:高等教育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办学渠道,增加新的教育资源,以各种形式扩大办学规模。进行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高等教育办学实验。尽快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按照一定条件下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立交桥”。构建终生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普通高校应责无旁贷承担起社会教育服务的职能,以实际行动占领开放教育市场,实行多样型人才培养。

(二)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

从事自学考试助学的普通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教育学院,实现开放教育课程和校内教育课程的学分互通,使普通高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重要社会职能,成为高等学校的有机构成部分。普通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教育学院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遍及社区的开放教育网络,为公民学习提供最大便利,提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教育质量,对社会进行辐射。

(三)高等院校的办学优势

普通高校举办开放教育,会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严格把握住不同教育形式的定位和相互联系,正确处理好社会服务与校内服务的关系,实现多种教育形式的相互支持与优势互补,形成社会教育服务与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二、天津商学院开放教育的实践

天津商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在十几年高等学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经过总结经验和认真的研讨,向天津市自考委员会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放教育体系改革方案的请示》的报告。天津市教委和自考委对我们的报告非常重视,给予了批复,批准我院为天津市第一家开设开放专业的试验基地,鼓励我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按照“批复”的精神,我们经过认真的论证,确定商务英语(本、专科)、国际经济法(本科)、计算机网络应用(专科)、会计电算化(专科)、物业经营(专科)作为开放教育的实验专业。

在对每个专业的论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专业设置要有新意:更能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更体现行业特征,更能适应开放教育要求;更能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2、考虑企业未来需要,突出行业特征:如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存量房地产进行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设置了房地产经营专业,随着进入世界市场,随着我国法制不断健全,国际经济法将成为热点。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在考虑了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

3、与高等教育其它形式能够相互沟通:在实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以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考试计划为基础,结合我院现有普通本科、成人脱产、夜大、函授、高职等教育形式相近专业的相同课程,其课程设置既具有自学考试的特点,又便于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同课程互认学分。

4、体现主考校所管课程的特色:充分利用校本部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开设30%左右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为保证教学内容跟上科技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学校所管理的课程应有部分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5、逐步实现远程教育:我院的多媒体教学已初具规模,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众多门类的课程都已有成型的电子课件,我们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

在实验专业与多种教育形式的融通方面我们力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入成人脱产、夜大、函授学习,在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学籍后,自学考试所学的相同课程全部承认。

2、普通本科和新高职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入实验专业学习,转入以前所学相同课程全部承认。

3、普通本科承认实验专业(本科)的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主要基础课的学分。

4、实验专业(专科)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普通本科的辅修专业学习,承认公共基础课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的学分,按教学计划再选修若干专业主干课程,获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发放天津商学院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5、实验专业参照普通本科拟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2―6年中可以灵活安排工学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在两年一个周期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专业建设对于高等学校和自学考试的发展同等重要,实验专业在自学考试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体现了主考学校的专业特色,既使自学考试专业发展具有了个性化的差异,又使主考学校专业特色在不同领域得到延伸,这些专业具有新意,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行业的特征,体现出终身教育的思想。通过专业建设方式和内容的变化,体现出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途径的变化。

2、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考

高等教育体系内几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在以往是一种相互对立互不兼容的模式,由此产生条块分割、等级分明、互不来往的格局。开放教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原有格局的变化,由原来独立发展、重复建设变为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使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渠道多元化,促进了人才加速成长,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资源优势。

3、师资队伍得到发展

以前,一名教师讲授一门课程,只面对同一类学生群体。开放教育的实施,使教学对象变得多样化,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师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习掌握。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这种被动促进中也会有所提高。

4、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一些沟通设想难以实现

篇8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232-02

成人高考的全称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该考试是由国家组织的一种考试,主要分为专科升本科、高中升本科、高中升高职3种考试形式,通过考试,能够使成人接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由此可见成人高考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报考人员本身与招考院校等主体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成人高考报考与录取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分析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策略具有现实的意义。

1 近年成人高考的报考与录取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成人高考政策更好地体现了连贯性,教育部门对有关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报考与录取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调整:一是增加了本科类计划的控制严格程度,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放低了录取分数线、扩大了招生数量,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更加难以组织生源,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必然降低,虽然国家适当调整了成人高考的招生计划,但是报考率与录取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二是专业设置方面更加趋向社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继承了继续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近年来,成人高等院校在科目设计上更加趋向应用型,但是由于报考科目难度、报考补习工作等限制,造成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仍然无法实现快速提升;三是报考操作更加便捷,自2002年开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已经实现了由几种局域网录取向全国异地网录取的过渡,虽然录取工作更加便捷准确,但是却导致很多不会使用互联网的考生无法准确报考,影响了实际报考率。

2 近年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招生情况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招生数量,造成选择成人高考的人员越来越少,因此很多高校将成人高考招生重点转移至专升本,该重点转移虽然能够更适合时展步伐,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但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减小了应届毕业生没有升入大学人数的数量,在源头上削弱了成人高等院校的生源。

虽然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设置科目方面更加适应了时展和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成人在考试前没有进行过充足的考前补习,导致其考试成绩不理想,从而影响报考率,生源质量堪忧。

3 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近年来成人高考招录情况,在此基础上,下面提出五点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策略。

3.1 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

虽然当前在逐渐发展成人高考报考制度,但是仍然不够完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和院校就应该结合当前学生收录情况,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分析当前报考制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院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主体主要为社会人士、成人院校学生、将要参与考试的学生、专家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二是以开展学生、专家、教育部门交流会的形式,收集更多与高考报考制度有关的建议,并分析整合有意义的建议,将其补充在当前成人高考报考制度中,从而使报考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提高制度利用效率;三是及时宣传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并借助容错机制,调整该报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保证报考制度能够更好地支持成人高考工作。

3.2 做好院校宣鞴ぷ

由于成人院校分布较广,且每个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并不相同,因此学生在报考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盲目报考现象,影响报考率与录取率。基于此,为了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院校就应该借助网络媒体、新闻媒体等方式,做好自身宣传工作。其主要应该宣传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院校的成立情况,建校以来取得的成就,培育出了哪些人物,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该院校;二是为学生讲授不同专业之间的区别,在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的内容,日后的从业方向等。不同的专业教学方向和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仅从表面上看无法掌握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报考,院校在宣传过程中就应该详细分析每一个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报考的准确率,提高报考率与录取率。

3.3 做好成人考前补习工作

只有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才能保证生源质量,因此在成人高考前,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考前补习,使学生能够以更好地成绩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有学者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结果证实成人高考的录取率与考前是否进行过补习工作具有直接关系。

在进行成人考前补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优秀的培训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法宝,因此在选择培训人员时,教育部门以及学生所在学校应该聘请一些培训能力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从而使学生在补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二是培训形式,在选择培训形式时,应该以公益形式为主,但同时也应该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保证学生的重视以及培训环境,提高培训有效性。

3.4 结合院校发展,有针对的组织生源

生源组织工作不仅是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学问,只有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组织生源,才能提高录取率。因此在院校组织生源的过程中,就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针对的组织生源,具体组织应该遵照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学生为主原则,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人意愿,即学生想要选择的报考专业,根据学生的要求,为学生介绍该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与该专业有关的信息,提高学生报考准确率;二是重视院校发展方向原则,成人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在组织生源的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当前发展状态与日后发展方向,收录符合的人才,从而有效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

3.5 根据学生报考层次,提供不同考试科目

由于不同学生能力不同,且其报考方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考试科目时,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学生报考层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考试科目,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更加人性化。在提供不同考试科目前,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提前进行宣传与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考试大纲》明确自身在接受成人高考的过程中需要复习哪几门课程,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完成复习工作,为后期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当前学生报考情况,主要应该根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性质,为高升本、高升专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统考科目、主修科目以及外语考试科目。

4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提高成人高考报考率与录取率,相关院校以及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就应该结合时展、人才培养现状,完善成人高考报考制度、做好院校宣传工作、成人考前补习工作、组织生源工作,除此以外,还需要实现学生考试科目的分层,使不同层次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展示出真实水平,从而提高成人高考的报考率与录取率。

参考文献

篇9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为CEE,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学习,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政策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不够明确。当前,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教育工作滞后,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或是放任自流,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当前,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广开学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对于继续教育而言,不管何种继续教育,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工作负担较重,加之年龄较大,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比较明确,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8:4-5.

[2]张建奎,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2012,5:118-120.

[3]李丽珊,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2011,288(1):41-43.

[4]李光,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34-37,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5:92-93.

[8]杨建芳,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2013,321(10):7-9.

篇10

考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涵是什么,要做深入的思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边界目前有不同的理解,我参加过若干次讨论会,发现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纲要》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我参加了《纲要》起草,在起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对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字表述大家曾认真推敲过。有两个要点需要关注,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论外延有多大,它都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社会上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无固定形式的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们现在要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现有的体系还不太完善,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进行调整。对职业教育体系,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社会中,职业教育的重心是在中等教育层次。随着展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转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从业人员当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服务经济的发展的发展,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从业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是对人的服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它对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和制造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000年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过一个建议,其观点引起了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巨大反响。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应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从中等教育层次转向高等教育。当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还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看,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世界银行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很发达。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很高,职业教育相应地主要在高中后实施。这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另外一个是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职业结构。在我国,人们分析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时候往往忽视对职业结构的分析。我过去曾研究过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其产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教育结构做过一些探讨。结论是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非常大。

有关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我还可以提供一个案例。过去几十年间,国际劳组织对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过几次修订。1988年修订时,在原有的专门技术职业之下,增加了一个“技术员和准专业人员”职业层次,有人将其称为“灰领”层次。这一调整反映了过去几十年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在这一职业层次已有很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对从业者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知识技能要求。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分类中还没有这个层次。这说明我国的职业结构中相应的职业层次还不明显。现在我国高职培养的人才带有很大的可替代性,本科毕业生降低点就业预期,可以做高职毕业生做的工作。高中阶段毕业生提稍微努努力也可以替代他。这可能与高技能职业岗位层次分化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第三,技能的变化也对职业教育体系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便在同样的专业领域里,同样的职业岗位上,技能本身发生了很多变化。发达国家有关技能变化的研究,比如日本的一些研究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技术的发展,技能岗位正在发生分化:有些工作岗位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有些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更低了。我国的情况如何?对此需要深入的研究。我们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对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想强调的观点。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知识技能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智力或知识,二是技能。不同的职业领域或岗位对这两大因素的要求有不同。一般来说,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制造业的岗位中技能所占的比重要大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对我们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衔接沟通关系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考虑中高职衔接时至少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衔接,一个是知识的领域,这更多地反映在学历层次的提升。第二个是技能,主要是职业资格、技能资格的提升。我听说有一些中职毕业升入高职以后,有些在中职中已经学过的课程可以免修,特别是一些技能课程,从积极角度来说,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学习。但反过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高职提供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并不比中等职业学校高呢?换句话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价值是否只是学历层次的提高?如果说高职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就需要很好地考虑如何使中职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现代性。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满足现代对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满足从业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需求。

二是终身性。《纲要》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就是从这点出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正规教育全日制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全日制教育)和非固定形式的教育,比如工作场的学习、学徒制培训,就是主要靠在工

作场所的实践来形成和积累技能。我上个星期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工作场所学习的国际研讨会,有一百多位外国学者来讨论工作场所的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都有实训实习,实训实习就是工作场所的学习,对其重要性大家议定比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职业技能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终身教育、通过几类教育综合发挥作用,有效地沟通衔接起来,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

三是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与其他教育体系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不是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教育的不同教育阶段,都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很多内容,比如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或者生涯学习。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弱点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分离。现在有些地方尝试发展综合高中,探索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虽然目前成功的不多,但是这是一个方向。开放性还体现在学校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职前教育,也需要职后培训。在知识经济、终身学习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而享用一生。国际上有专家认为,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80%左右是在离开学校教育以后,是在生活、生产中掌握的,这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和沟通,需要进行制度变革。

三、不同层次类型职业教育的衔接

考虑中职和高职及其以后的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时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多样的模式。一种是“直通车”式的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直接升学;另一种是学习、工作实践,再学习的“三明治”模式。后一种对培养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在一些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很难单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因为很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要靠工作实践中的积累。现在企业招聘人员,很多都要求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社会上很多职业资格也要求一定工作年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工作岗位上技能积累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直通车式”的衔接模式比较适用于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越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领域,可能越需要学习、实践反复的过程。

关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在座各位都来自职业院校,都是学历教育,是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还有一类是学校外的职业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把两者很好地衔接沟通起来,但现在我国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体制上的障碍。比如,学校职业教育属于教育部管,职业培训主要是劳动部管,在制度和政策上常常难以统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协调,这是使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沟通的重要前提。

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资格是衡量一个人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资格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学历资格、一类是职业资格。职业院校现在强调双证书制度,目的也是使毕业生具备两方面的资格。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但学历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各有各的体系,两者缺乏有机的关联。这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的阻碍。为了改变两类资格体系相互分离的状况,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构建新的国家资格框架,目的就是把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更好地衔接起来。欧盟近年提出了一套“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国外构建新型资格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无论是学历资格还是职业资格,其本质都是人所具备的能力,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所要求的能力存在对应的关系,因此,两类资格是可以相互打通的。构建这样一个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有一些初步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滞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时,我们曾把建设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内容写到《纲要》草稿里,但后来《纲要》出台时没有被采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多人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当时劳动部门的同志在讨论中提出,提终身教育体系就不必提国家资格框架了,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其实它和终身教育体系有关系,但并不是这个体系本身,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部门的同志担心用学历资格来规范职业资格,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建立这样一种新型国家资格框架,有助于提高职业资格的地位。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进《纲要》,但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研究视角更多集中在探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关系,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现在有人总结中职到高职的衔接大概有十几种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现在全国有若干所,尚处于试点阶段。这种形式国外也有,比如日本就有五年制的高等专门学校,社会评价很好。

目前比较多的是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就是中职毕业以后经一定考核程序进入高职继续深造。目前对这类升学有人数比例上的限制,应否扩大比例尚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一味扩大比例有可能导致中职学校偏离就业导向。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另一种方式是中职毕业以后先就业然后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不是直接升学。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的多大比例不太清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也有待深入研究。

还有中职毕业生在职参加电大或其他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模式。我个人觉得应当鼓励多样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模式,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尝试多种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因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好处也可能有它的缺点,有了多种模式就可以相互弥补。

关于高职和高职以后教育的衔接,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专升本。专科和本科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是有差别的,尽管也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途径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专升本除了学历层次的提升之外,对专科生技能技术和能力提高的有效性要进行很好的分析。中国是个学历社会,大家都希望获得更高学历,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更有利。但是,从人才类型上说,专升本是技能人才的更高层次还是人才类型的转变,也需要研究。还有高职年限的延长,比如说发展四年制高职。为什么要延长年限,延长年限以后高职会发生什么变化,延长后学什么都需要很好斟酌。关键是四年制高职与本科教育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没

有,现有本科院校众多,没有高职升格的必要。如果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变成四年制以后高职还能否保持特色?这些都需要讨论。还有,高职的年限不同国家有很大区别,到底多少年合适?这也需要很好地研究。从各国情况看,高职的年限从一年到四年都有,美国还有半年的。这当中肯定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日本,高职以两年制为主,占70%多,三年制的占20%左右,还有一些是一年制的,只有很少是四年制的,主要是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是护士专业。可能是护理行业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提高了的缘故。但即便是四年制仍然是培养护士,与医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区别。高职如果变成本科可能会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丧失掉。

职业教育能不能向本科以上阶段、向研究生阶段发展?这是另外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实当中存在这样的需求,但在理论上还存在者很大的争议。国外已有职业教育向研究生阶段延伸的案例,如澳大利亚就有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到底是专业型还是技能型的?有人认为高职再往上升,就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不再是技能型职业教育了。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一直延伸到到博士阶段,认为认为律师、工程师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我个人的观点是,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是有类型区别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也有类型上的区别。职业教育内部也是分层次的,这是与职业层次结构相对应的,没有层次就不可能有上下衔接的体系。总之,本科以后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将在从根本上决定将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这些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策略

我们如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个人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深入研究,审慎论证,先行试点,有序推进。首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要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上尽可能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审慎地进行制度设计。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因此应避免仓促上马,仓促的决策往往不可持续。其实,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命题很早就提出来过,但始终存在争议。比如,有些人担心搞得不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导致职业院校的新一轮升格风。这些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因此,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充分论证,需要理论支撑,需要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特别是认真研究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起步,这样可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另外一个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先行试点。刚才谈到的五年一贯制学校就是一种试点,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纲要》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广泛开展试点,鼓励地方和学校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我们看不准,但可以通过试点来探索,成功了就可以推广。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来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大胆尝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1-02

在我国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需将其教育的质量作为重点,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工学结合中的典范形式,并在各个高职院校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为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让其得到更好的改革和发展。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在商业领域中才用到“订单”这个词,一般是指相关的企业给货品的供应商下发的订货单。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订单”,则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和用人单位的协商,依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知识的水平及专业技能等,给用人单位培养出等同数量和质量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双方签订培养协议,一起对培养对象进行选择,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展学生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到下达订单的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满足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难以全方位的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办学理念方面,现代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普教职教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仍然还采用着传统研究性学科教育的模式来进行教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主导性地位,基础课程比重失衡,导致职业的技能训练相对缺乏。②盲目的追求专升本。很多的高职院校,评价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甚至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以求院校能升为本科院校。但是,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角度来讲,高职教育并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浓缩,而是和传统高等专科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想真正的落实贯彻这个理念,就目前而言困难还较大。

(二)高校体制较为落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限制

当前时代,民办的高职院校规模在进一步的扩大,这在一定程度对公立高职院校造成了影响。在很多属于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中,各项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在学校中占据领导和管理岗位的大部分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不用面对政府机关的考核与社会公众的压力,却和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更加优越和悠闲,出现了大量“吃公家饭”的现象。管理理念、模式、教学方式的陈旧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符合高职院校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表面化现象。

(三)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低,难以有效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始建设“双师型”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着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很多专业教师都没有离开过学校,使其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如以下两种情形:(1)“人才”的流动性。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中高级人才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而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成为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焦点。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高职院校就业,原因却不是因为热爱教育工作,更多的原因是想得到体制内的工作。(2)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在这个升格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都缺乏相关的学习和进修。生活圈子相对较窄,环境也较封闭,使得这部分教师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比较欠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技能真正重视,支持和保障教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比较缺乏,仍然主要以教师的授课量进行考核和收入分配,并对教师有很多行政、事务性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即使接到订单,也很难按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

(四)订单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产学合作的途径,让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企业的联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生从进校开始,学校就应将学生的就业方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的需求走势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对学生的修习方向进行合理的定位,对专业课程进行对应地设置,对学生的职业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就业策略,并及时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跟踪和调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意足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就现实问题而言,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订单,只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是无法长期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找到能让校企互动长期进行的有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实行策略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职业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如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采取了下面几种做法:(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目标:让原本单纯的教育和各类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从一般性改革成为为职业而教育。(2)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从原本的知识性评价,改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3)改变学习的结果:将原来学校颁发的学习文凭,改为得到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4)改变对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招聘相关的教师时,对其学历、职业经历进行认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5)改变企业的身份: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二)健全高校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让高职院校的办学自得到扩展,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实施市场驱动机制,将原来的直接管理改为宏观的进行引导,将传统的专业学科本位改为职业能力和就业本位。给予高职院校办学足够的自进行招生、学籍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开发、教材选用以及教师聘任等,让高职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活力得到提升。(2)行业和地方进行需求结合,积极主动地和高职院校签订相应的“人才订单”,并且各个地方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根据区域、行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切实需求,合理地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进行制定和实施。

(三)强化高校的自身建设

(1)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办学,对办学的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益与质量。依据社会的真实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的开发,大力推广精品和特色专业,加强精品共享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得到有效加强。积极的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坚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对教学和训练的环节进行优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2)高职院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力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与求实严谨的作风。加强德育建设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四)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篇12

[中图分类号] O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82-03

一、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值计算的必要

本人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专科教学实践,以及对我院第一次招收的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的掌握,感到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巧都有欠缺,要想掌握严密的高等数学理论体系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们也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地引入数值计算和加强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数学软件的不断更新,有关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软件的日益成熟,教会学生掌握数值计算的技能已经变得相当容易。作为一名高等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入MATLAB辅助教学,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MATLAB作为一款成熟的数学软件,具有优秀的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强大的绘图功能。它无需专门训练,编程简单,编程有时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将MATLAB语言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

二、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值计算的具体做法

对于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鉴于教学计划和学时的限制,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专门讲解数值计算方面的内容。MATLAB的数学函数库包含了大量的计算算法,包括基本函数、矩阵运算和复杂算法等。我们的做法是:不增加课时,精讲高等数学内容,在高等数学教学的同时,通过介绍MATLAB软件的基本应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入MATLAB数值计算,并安排一定时间的上机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下面介绍MATLAB在几方面的应用。

(一)极限运算

在介绍两个重要极限时,对于第二个重要极限,以前总是从数列极限■(1+■)n开始,通过列表观察数列取值的变化规律。现在借助MATLAB语言,让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观察,效果更好。程序如下:

x=1:1000;

y=(1+1./x).^x;

plot(x,y)

(二)定积分运算

(1) 对于定积分运算,由于学生不定积分运算技巧的欠缺,掌握起来感到较难,我们的处理方法是,除了教给学生定积分的基本知识外,把定积分的计算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有理函数的定积分计算起来较麻烦,利用MATLAB的符号运算,只要两条很简单的命令即可解决。如计算定积分■■.命令结果如下:

syms x

int(x/(x^2-2*x+2)^2,0,2)

运算结果

ans =

1/4*pi+1/2

我们知道,有些函数的定积分是没法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的,这时就要用到定积分的近似计算。MATLAB的数值计算能力在这方面就更加有优势了。如计算定积分■ex2dx.

梯形法计算,命令结果如下:

x=0:0.01:1;

y=exp(x.*x);

s1=trapz(x,y)

运算结果:

s1 =

1.4627

辛普生法计算,命令结果如下:

x=0:0.01:1;

s2=quad(′exp(x.^2)′,0,1)

s2 =

1.4627

(2) 定积分数值计算的应用

汽车里程表原理。汽车的速度表用来计算汽车轮子转动的快慢,并把它转化为汽车前进的速度。那么里程表又是怎么计算行驶里程的呢?这就用到了定积分的实际意义,即通过计算速度曲线从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曲边梯形面积而得到行驶的里程。通过该例,既加强了学生对定积分实际意义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释工程应用的能力。

假设某辆汽车在3小时内行驶的速度函数为:

v(x)=25(2sin2(2x)+■xcos2(■)),x∈[0,3]

求该时间段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先画出速度曲线,命令如下:

x=0:0.01:3;

y=25*(2*(sin(2*x)).^2+5/2*x.*(cos(x/2)).^2);

plot(x,y)

用数值积分计算汽车行驶路程,命令结果如下:

x=0:0.01:3;

y=25*(2*(sin(2*x)).^2+5/2*x.*(cos(x/2)).^2);

s1=sum(y(1:300))*0.01

s2=sum(y(2:301))*0.01

s3=trapz(x,y)

f=inline(′25*(2*(sin(2*x)).^2+5/2*x.*

(cos(x/2)).^2)′,x);

[I,n]=quad(f,0,3)

运行结果为:

s1 = 169.9960 s2 = 170.0444 s3 = 170.0202 I = 170.0213 n = 165

(三)微分方程数值解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教会了学生解几种典型的微分方程,但生产和科研中所处理的微分方程大多很复杂而且得不出一般解,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更多的要求数值解。对初值问题,一般是要求得到解在若干个点上满足规定精确度的近似值,或者得到一个满足精确度要求的便于计算的表达式。因此,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是十分必要的。MATLAB有相应的求解函数解决这类问题,而且相当简单。

如求解初值问题:

按照学过的微分方程类型是无法求解的,只能求其数值解。

解: 令 y1=x,y2=y1′

则微分方程变为一阶微分方程组:

程序如下:

先建立函数文件

function dy=shuzhijie (t,y)

dy=zeros(2,1);

dy(1)=y(2);dy(2)=1000*(1-y(1)^2)*y(2)-y(1);

取t0=0,tf=3000,输入命令:

[T,Y]=ode15s(′vdp1000′,[0 3000],[2 0]);

plot(T,Y(:,1),′-′)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 MATLAB语言处理高等数学问题只能辅助教学,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解题

诚然,利用数学软件解题速度快、准确。但要知道,如果不明白数学原理,再好的软件也起不了作用。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始终是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教学中第一位的还是要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加强实际应用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软件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不了数学模型怎么能用数学方法求解呢?利用 MATLAB语言解数学题只能起验证作用,不鼓励学生动辄就用计算机解题。要让学生明白再好的软件也是以准确掌握应用原理为前提的,不然,谈不上应用更谈不上编程。

(二)教学中注意引入 MATLAB语言的时机

由于利用 MATLAB语言处理高等数学问题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学中不可能占用过多的学时去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结合每章的习题课进行,尤其是结合实际应用类型的习题的求解。先有数学基础再介绍必要的MATLAB语言知识,然后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软件求解。这既加强了章节知识的理解也同时训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计算应用能力。

(三)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引入MATLAB辅助高等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仅限于学生会用计算机解数学题,而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为重要。比如在进行函数与极限教学时,特别要注意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结合导数应用中方程近似解的介绍,因为实际应用中的代数方程只能求其近似解。导数应用中,加强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的训练。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定积分的实际意义外,还要真正掌握定积分的元素法,会处理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水压力、引力等实际应用问题。在微分方程一章的教学中,更要注意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因为这一数学分支在数学的应用中尤其活跃。总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

[ 参 考 文 献 ]

友情链接